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吞噬 拼音:tūn shì
(1).吞吃;吞咽。 晋 郭璞 《长蛇赞》:“长虵百寻,厥鬣如彘。飞羣走类,靡不吞噬。”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初, 刘闢 有心疾,人自外至,輒如吞噬之状。”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鸭颠其颈,作吞噬状。”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这就象风沙摧毁了花树……鹰枭吞噬了飞鸟。”
(2).犹吞并,兼并。《后汉书·南匈奴传》:“降及后世,翫为常俗,终於吞噬神乡,丘墟帝宅。”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 臧洪 、 陶谦 、 刘虞 、 孙瓚 ,生於季末,自相吞噬。”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 建炎 中,大驾南渡,虏吞噬不遗力。”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 夫差 有吞噬之志,寡人乏拒敌之谋。”
(3).比喻消溶,湮灭。 茅盾 《昙》:“她觉得只有空虚和寂寞在她周围扩展着,包围了她,吞噬了她。” 常任侠 《吴淞》诗:“我为这些海波所吞噬,所振撼。”词语解释:反噬 拼音:fǎn shì
(1).反咬一口。《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北魏 温子昇 《印山寺碑》:“蜂蠆有毒,豺狼反噬。”
(2).比喻背叛。《晋书·张轨传》:“ 祚 ( 张祚 )既震惧,又虑 擢 ( 王擢 )反噬。”《南齐书·江谧传》:“犯上之跡既彰,反噬之情已著。” 唐 张九龄 《勅幽州节度张守珪书》:“顷者,慰抚降虏,每事优给,而终不知恩,惟图反噬。”《旧唐书·仆固怀恩李怀光等传论》:“ 僕固怀思 、 李怀光 ,咸以勇力,有劳王家,为臣不终,遂行反噬,其罪大矣。”
(3).比喻受人之惠,反加陷害。 宋 陆游 《书包明事》:“方 岐公 贵时,所荐达士大夫多矣,至其失势,不反噬以媚权门者几人?”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皆 坡 素交,而其后反噬者也。”
(4).比喻罪犯诬指检举人为同谋。亦泛指自己办了坏事反而诬陷别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护卫》:“邸中有护卫 双爱 者,出境滋事,先人劾之, 爱 因反噬为奉先人命者,而引护卫为证。”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近来有些人,凡是自己善于在暗中播弄鼓动的,一看见别人明白质直的言动,便往往反噬他是播弄和鼓动,是某党,是某系。”词语解释:搏噬 拼音:bó shì
搏击吞噬。亦以喻打击陷害或侵略吞并。《列子·黄帝》:“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梁书·贺琛传》:“如復傅翼,增其搏噬,一何悖哉。” 唐 陆贽 《论裴延龄奸蠹书》:“以为搏噬拏攫,怨集有司。”《明史·海瑞传》:“ 康 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於 高拱 。” 茅盾 《狼》:“法西斯狼也使用苦肉计……希望保存它搏噬的爪牙。”词语解释:虎噬 拼音:hǔ shì
虎啮食。比喻勇猛。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臂云兴,腾跡虎噬。”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委弁总干,振翼虎噬。”词语解释:狂噬 拼音:kuáng shì
(1).疯狂地咬噬。 唐 司空图 《感时》诗:“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2).喻肆意诬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无能执此案而讯其狂噬耳。”词语解释:横噬 拼音:héng shì
残暴吞食。《文选·潘岳〈西征赋〉》:“踰十叶以逮 赧 ,邦分崩而为二,竟横噬於虎口,输 文 武 之神器。” 李善 注:“虎口,喻 秦 也。《汉书》曰: 秦二世 拜 叔孙通 为博士, 通 出曰,我几不免虎口。”词语解释:狼噬 拼音:láng shì
(1).狼吞噬。 新广东武生 《黄萧养回头》:“滥捐抽,真好比,狼噬鹰瞵。”
(2).比喻凶暴侵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苻坚 将问 晋 鼎,既已狼噬 梁岐 ,又虎视 淮阴 矣。”词语解释:啮噬 拼音:niè shì
(1).咬嚼。 汉 王充 《论衡·论死》:“今人死,手臂朽败,不能復持刃,爪牙隳落,不能復嚙噬,安能害人?”
(2).比喻折磨。 李广田 《金坛子》:“无后的悲哀啮噬着他们的心。”《花城》1981年第5期:“那张被病菌啮噬着的面孔是曲扭着的,丑陋的。”
齧噬:咬食。 汉 王充 《论衡·商虫》:“彊大食细弱,知慧反顿愚。他物小大,连相啮噬。”词语解释:腾噬 拼音:téng shì
奔腾咬啮。 唐 欧阳詹 《怀忠赋》:“麟非腾噬之儔,詎豺狼之共穴。”词语解释:脐噬 拼音:qí shì
语出《左传·庄公六年》:“亡 邓国 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齐,同“ 脐 ”。此谓自噬腹脐,喻不可及。后因以“脐噬”喻后悔难追。 明 李东阳 《时用得诗见和似怪予破戒者用韵奉答》:“多言秖害道,为仁竟由己,绅书亦徒然,脐噬嗟晚矣。”《醒世姻缘传》第七回:“此係膈言,毋徒脐噬。”词语解释:肥噬 拼音:féi shì
择肥而噬。 黄忏华 《亡友周仲穆哀辞》诗:“忍教 庄 蝶去,其奈怒蛙豪。何处无肥噬?谁人不目逃?”词语解释:内噬 拼音:nèi shì
内部攻讦相残。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 张保 之寇海也,自 嘉庆 初年始也,后与其党 郭学显 内噬。”词语解释:螫噬 拼音:shì shì
谓毒虫刺人和野兽咬人。《周礼·夏官·山师》“辨其物,与其利害” 汉 郑玄 注:“山林之名与物,若 岱畎 丝枲、 嶧阳 孤桐矣。利,其中人用者;害,毒物及螫噬之虫兽。”词语解释:兽困则噬 拼音:shòu kùn zé shì
兽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宋书·谢晦传》:“然归死难图,兽困则噬,是以爰整其旅,用为过防。”词语解释:脐口噬
喻后悔难追词语解释:鲸吞虎噬 拼音:jīng tūn hǔ shì
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前代乱离,鲸吞虎噬。” 明 张景 《飞丸记·明廷张胆》:“他谋多中伤,威权明仗,鲸吞虎噬谁拦攩?” 词语解释:鲸吞蛇噬 拼音:jīng tūn shé shì
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清 鲁一同 《秦论》:“ 秦 人一出其师以挠 山 东,诸侯莫能支,鲸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捲而入於 秦 矣。” 词语解释:鸷击狼噬 拼音:zhì jī láng shì
谓凶狠地残害人。《新唐书·王鉷传》:“ 林甫 方兴大狱,撼东宫,诛不附己者,以 鉷 险刻,可动以利,故倚之,使鷙击狼噬。”词语解释:龁噬 拼音:hé shì
啮食。比喻拼搏歼敌。《晋书·孔坦传》:“今六军诫严,水陆齐举,熊羆踊跃,齕噬争先。”词语解释:侵噬 拼音:qīn shì
侵占吞并;侵害。 宋 司马光 《横山疏》:“犹惧 谅祚 狼子野心,不识恩义,乘我衅隙,侵噬疆埸。”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生员额数》:“其中之劣恶者,一为诸生,即思把持上官,侵噬百姓,聚党成羣,投牒呼譟。” 梁启超 《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各国﹞递相雄长,而皆具一大国之形,与小种族之相侵噬者有别。”词语解释:鹰扬虎噬 拼音:yīng yáng hǔ shì
如鹰飞扬,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阑驾上书》:“ 散散 、 王士宏 等,不体圣天子抚绥元元之意,鹰扬虎噬,雷厉风飞。”词语解释:援噬 拼音:yuán shì
亦作“ 援簭 ”。 谓捕执而咬食之。《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閷援簭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贾公彦 疏:“攫著则杀之,援揽则噬之。”引申指肉刑。 章炳麟 《訄书·商鞅》:“民有不率,计画至无俚,则始济之以攫杀援噬。此以刑维其法,非以为本。”词语解释:屠噬 拼音:tú shì
残杀吞并。 宋 刘炎 《迩言》:“ 秦 必封建,则同姓异姓,各有土地甲兵之疆,更相屠噬,亦不过再世而已。”词语解释:毒噬 拼音:dú shì
谓毒虫咬噬。《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刺,昆虫毒噬。” 李周翰 注:“噬,咬也……昆虫、毒虫皆咬人也。”词语解释:攫噬 拼音:jué shì
抓取而吞噬。《淮南子·览冥训》:“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茅盾 《子夜》十四:“他像一只正待攫噬的猛兽似的坐在写字桌前的轮转椅里,眼光霍霍地四射。”词语解释:择肥而噬 拼音:zé féi ér shì
喻选择有钱的人进行敲诈勒索。《糊涂世界》卷九:“这些差役个个摩拳擦掌,择肥而噬。到得次日一早,果然捉了七个人来。”词语解释:柢噬 拼音:dǐ shì
谓用角抵,用牙啮。柢,通“ 抵 ”。《吕氏春秋·决胜》:“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託於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陈奇猷 校释:“用爪者搏攫,用齿牙者噬,用角者抵。”词语解释:啖噬 拼音:dàn shì
啮食;吞食。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宫山僧》:“久又闻咀嚼啖噬,啜吒甚励。”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斗促织》:“啖噬屡吐吞,楛鬭几翻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过一回,又听得狺犽咀嚼,啖噬啜叱,其声甚厉。”
啗噬:啮食;吞食。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韦知微》:“獼猴於是腾跃踊骇,化为虎焉。扃闭不及,兵仗靡加, 知微 闔门皆为啗噬,孑遗无有矣。”词语解释:咬噬 拼音:yǎo shì
咬。 克非 《春潮急》五:“心头就象有什么东西在咬噬。” 林如稷 《将过去》二:“﹝ 若水 ﹞一会更似有一个东西在前胸爬行,似咬噬作痛,几乎晕仆。”词语解释:咥噬 拼音:xì shì
咬食;吞吃。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团圆》:“衔王命 山阳 战垒,蹈虎尾几遭咥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赵城虎》:“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咥噬。”词语解释:咋噬 拼音:zé shì
咬嚼吞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绿衣女》:“﹝ 于生 ﹞固詰里居,女曰:‘君视妾当非能咋噬者,何劳穷问?’”词语解释:哮噬 拼音:xiāo shì
咆哮狂咬。形容猖狂。《新唐书·颜真卿传赞》:“当 禄山 反,哮噬无前, 鲁公 独以乌合婴其锋。” 林纾 《〈百大家评选韩文菁华录〉序》:“﹝ 紓 ﹞颇疑 枝山 不饮狂药,何以哮噬如是?”词语解释:含噬 拼音:hán shì
犹吞食。残害之意。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使战守之人,日夜豺虎,竞为含噬。”词语解释:犴噬 拼音:àn shì
喻被捕下狱。《南齐书·陈显达传》:“ 江僕射 兄弟,忠言属荐,正諫繁兴,覆族之诛,於斯而至。故乃犴噬之刑,四剽於海路;家门之衅,一起於中都。”词语解释:狼吞虎噬 拼音:láng tūn hǔ shì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你( 严嵩 )闢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花月痕》第五十回:“自此以往,司牧之官,必能扫除一切苛政……去害马以安驯良,泯雀角鼠牙之衅,絶狼吞虎噬之端,不惊不扰,民得宽然,各尽地力。”词语解释:狼餐虎噬 拼音:láng cān hǔ shì
(1).同“ 狼餐虎嚥 ”。
(2).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清 沉起凤 《谐铎·森罗殿点鬼》:“﹝王﹞又点饿鬼簿,即有一胥吏趋前跽禀曰:‘前鬼门关守者,失於防检,诸饿鬼乘机逃去,今尽偷生阳世。’王问:‘在阳世作何事?’曰:‘大半作县令。’王曰:‘若辈埋头地狱,枵腹垂千百年,今一得志,必至狼餐虎噬,生灵无噍类矣!’”
词语解释:狼餐虎咽 拼音:láng cān hǔ yàn
亦作“ 狼餐虎咽 ”。亦作“ 狼飡虎嚥 ”。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西游记》第五二回:“﹝ 行者 ﹞迎着里面灯光,仔细观看。只见那大小群妖,一个个狼餐虎嚥,正都喫东西哩。”《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方勇 ﹞父子二人正在饥馁之时,拿起饭来,狼飡虎嚥,尽情一饱。”《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安老爷 ﹞看那些车夫吃饭,见他们一个个蹲在地下,吃了个狼餐虎咽,沟满壕平。”
见“ 狼餐虎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