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392,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土膏土地土气土锉土墙土空土泥土豪
土木土俗土壤土块土灰土贡土断土净
土牛土囊土肥土功土炭土产土黄土芝
土风土田土德土化土平土色土作土薄
土花土阶土室土圭土酥土力土方土国
土中土鼓土疆土梗土馒头土民土骨土境
土苴土龙土毛土性土音土冈土铛土神
土脉土宇土物土门土崩土缶土塯土粪
土人土偶土釜土著土伯土雨土居土运
土山土宜土思土屋土宿土王土事土长

词语解释:土膏  拼音:tǔ gāo
(1).土中所含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国语·周语上》:“阳气俱蒸,土膏其动。” 唐 皇甫冉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土膏脉动知春早,隈隩阴深长苔草。” 元 胡南 《春日田园杂兴》诗:“水活土膏动,风微花气深。”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
(2).肥沃的土地。《汉书·东方朔传》:“故 酆 镐 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诗:“千亩土膏紫,万顷陂色縹。”
(3).鸦片。《清史稿·德宗纪二》:“命 柯逢时 管理八省土膏统捐事宜。”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其餘如钱粮照常徵解,土膏照捐照常开办。”
词语解释:土木  拼音:tǔ mù
(1).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国语·晋语九》:“志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胜,臣惧其不安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起土木於凌霄,构丹緑於棼橑。”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务农》:“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清 刘大櫆 《游万柳堂记》:“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
(2).指坟墓和棺材。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柔丽之身亟委土木,刚清之才遽为丘壤。”
(3).谦辞,用作自称。语本《论语·公冶长》:“ 宰予 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 予 与何诛?’” 宋 范仲淹 《酬和黄太博》:“赠我百餘言,升堂出而示。土木朽且陋,黼黻谬增賁。”
(4).地名。《明通鉴·英宗正统十四年》:“辛酉,车驾至 土木 。”参见“ 土木堡 ”。
词语解释:土木堡  拼音:tǔ mù pù
地名。在今 河北 怀来县 东。本名 统漠镇 , 唐 初 高开道 所置,后沿误为“土木”。 明 永乐 初置堡。 正统 十四年(公元1449年) 英宗 率军与 瓦剌 作战,被俘于此,堡毁。后 嘉靖 、 隆庆 间又曾重修。参见“ 土木之变 ”。
词语解释:土牛  拼音:tǔ niú
(1).用泥土制的牛。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阴气。后来,立春时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郑玄 注:“土牛者,丑为牛,牛可牵止也。” 孙希旦 集解:“出土牛者,牛为土畜,又以作之,土能胜水,故於旁磔之时,出之於九门之外,以穰除阴气也。”《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唐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布泽木龙催,迎春土牛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谨按礼部则例载:立春前一日, 顺天府 尹率僚属朝服迎春於 东直门 外,隶役舁芒神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於彩棚。”
(2).堆在堤坝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远看形似牛,故称。 梁斌 《播火记》第三卷四四:“两个人一直走到天明时分,看看东方发白,离远看见前面一条长堤,堤上有两行垂柳,垂柳下面,有黄色的土牛起伏,这就是 白洋淀 上的围堤。”
词语解释:土风  拼音:tǔ fēng
(1).乡土歌谣或乐曲。《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匹夫庶妇,謳吟土风。”《隋书·音乐志中》:“ 魏氏 来自 云 朔 ,肇有诸华,乐操土风,未移其俗。” 清 孙枝蔚 《咏史》诗:“取琴使之弹,乐操必土风。”
(2).当地的风俗。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夫民之性也,各有所禀。生其山川,习其土风。” 唐 杜甫 《负薪行》:“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诗序:“余归 石湖 ,往来田家,得岁暮十事,採其语各赋一诗,以识土风,号《村田乐府》。” 明 高启 《羁旅行》:“土风处处殊故园,乡音只闻僮僕言。”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不过 吴 越 号称水国,说竞渡本是 吴 越 一带的土风,总该离事实不远。”
词语解释:土花  拼音:tǔ huā
(1).苔藓。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宋 周邦彦 《风流子·春景》词:“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繚绕,前度莓墙。” 元 傅按察 《鸭头绿·钱塘怀古》词:“禁庭空、土花晕碧,輦路悄、呵喝声乾。”
(2).金属器皿表面长期受泥土剥蚀而留下的痕迹。 宋 梅尧臣 《古鉴》诗:“古鑑得荒塚,土花全未磨。背蔆尖尚在,鼻兽角微讹。” 元 杨载 《卧钟》诗:“ 汉 殿经焚后,呺然卧草中。雕几牙板废,锈涩土花蒙。”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土财主﹞买了一个鼎,据说是 周 鼎,真是土花斑驳,古香古色。”
词语解释:土中  拼音:tǔ zhōng
(1).四方的中心地区。《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孔 传:“言王今来居 洛邑 ,继天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势正中。” 孙星衍 疏:“土中谓王城于天下为中也。”《汉书·礼乐志》:“ 世祖 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 颜师古 注:“谓都 洛阳 。” 晋 潘岳 《西征赋》:“考土中于斯邑,成建都而营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夫九州之地, 洛阳 为土中,风雨之所交也。” 清 钱谦益 《河南河南府知府郭中宁授中宪大夫制》:“ 河南 故称土中,乃作 雒 。”
(2).地下。《晋书·庾亮传》:“ 亮 将葬, 何充 会之,叹曰:‘埋玉树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词语解释:土苴  拼音:tǔ jū
(1).渣滓,糟粕。比喻微贱的东西。犹土芥。《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餘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土苴,如粪草也。 李 云:土苴,糟魄也,皆不真物也。” 宋 戴复古 《谢萧和伯见访》诗:“江湖尊白髮,土苴视黄金。”《金史·海陵纪》:“殫民力如马牛,费财用如土苴。” 清 鄂尔泰 《赠方望溪》诗:“六经治世非土苴,相期津逮闚垠涯。” 吴梅 《中国戏曲概论》:“又 光 宣 之季, 黄冈 俗謳,风靡天下,内廷法曲,弃若土苴。”
(2).以之为土苴,比喻贱视。 宋 吕大钧 《天下为一家赋》:“皆土苴其子孙。”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或乃舍我熊掌,食彼马肝,土苴百王,粃糠三古。”
词语解释:土脉  拼音:tǔ mài
亦作“ 土脉 ”。 语出《国语·周语上》:“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 韦昭 注:“脉,理也。”此谓土壤开冻松化,生气勃发,如人身脉动。后以“土脉”泛指土壤。 唐 韩愈 《苦寒》诗:“雪霜顿销释,土脉膏且黏。” 宋 曾巩 《诸寺观祈雨文》:“春气已中,农功方急,而膏泽未洽,土脉尚乾。” 元 翁合老 《春日田园杂兴》诗:“土脉正融催觳觫,林阴微合听钩輈。” 清 唐甄 《潜书·性才》:“十月之间,阳虽存而不用,不能疏土脉,鼓万物,谓之无阳。”
词语解释:土人  拼音:tǔ rén
(1).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后汉书·虞诩传》:“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鋭,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 汉 故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若召募土人,必得豪勇,与贼相熟,知其气力所极,无望风之惊。”《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郁达夫 《杭江小历纪程·诸暨五泄》:“所谓五泄者,就是五个瀑布的意思,土人呼瀑布为泄,所以有这一个名称。”
(2).指经济、文化等不发达的土著(含轻视意)。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二》:“土人一字,本来只说生在本地的人,没有什么恶意。后来因其所指,多系野蛮民族,所以加添了一种新意义,仿佛成了野蛮人的代名词。”
(3).本国人。 唐 马总 《赠日本僧空海离合》诗:“何乃万里来,可非衒其才。增学助之机,土人如子稀。”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查中外各国请外国人为税务司监收国税者,只 印度 、 中国 、 日本 三国而已…… 日本 初聘西人协理,今则全换土人,不用西人矣。”
(4).土偶。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今 仲由 、 冉求 无檀柘之材, 隋 和 之璞,而强文之,譬若雕朽木而礪鈆刀,饰 嫫母 画土人也。”
(5).泥塑匠人。参见“ 土工 ”。
词语解释:土工  拼音:tǔ gōng
(1).制作陶器的工人。《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郑玄 注:“土工,陶旊也。” 陆德明 释文:“陶人为瓦器也。”
(2).挖土、填土的工程。《管子·度地》:“当秋三月,山川百泉踊,降雨下,山水出……不利作土功之事,濡湿日生,土弱难成,利耗什分之六,土工之事亦不立。”《元史·河渠志三》:“ 鲁 ( 贾鲁 )尝有言,水工之功,视土工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偶因木桩脱落,以致碎石倒塌散漫,却都不曾冲去,儘可能捞用,那土工也蛰陷得无多。”
(3).旧时专司殡葬的人。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土工》:“盖专掌内庭物故宫女殯送之役者,名曰土工。” 苏曼殊 《惨世界》第七回:“﹝他的妻子﹞就去叫一个教士和几个土工,忙忙碌碌的一直到了天黑的时候,那斋祭埋葬的事体,一一料理妥当。”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
(4).即仵作。旧时检验死尸的吏役。 明 无名氏 《勘金环》第三折:“自小身世习土工,检尸相勘我偏能。”
(5).泥塑匠人。 唐 罗隐 《谗书·二工人语》:“ 吴 之建 报恩寺 也,塑一神於门,土工与木工互不相可。木人欲虚其内,窗其外……土人以为不可。”
词语解释:土山  拼音:tǔ shān
泥土堆积成的小山。 汉 司马相如 《哀二世赋》:“东驰土山兮,北揭石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绍 ( 袁绍 )復进临 官渡 ,起土山地道。”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民力竭於功役,储蓄靡於不急;起土山以准 嵩 霍 ,决渠水以象九河。”《红楼梦》第二四回:“明日有人带花儿匠来种树,叫你们严紧些,衣裳裙子别混晒混晾的,那土山上都拦着围幕,可别混跑。”
词语解释:土地  拼音:tǔ dì
(1).田地;土壤。《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汉书·晁错传》:“审其土地之宜。”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土地可不比衣裳,地分不好,是要影响生产的。”
(2).领土;疆域。《国语·吴语》:“凡 吴 土地人民, 越 既有之矣,孤何以视於天下。”《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 秦 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宋 苏轼 《策略》:“而 高祖 以 项氏 创残之餘,而又与 布 信 之徒,角驰於中原,此六七公者,皆以絶人之姿,据有土地甲兵之众,其势足以乱。”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目今倘不一战却敌,张我国威,恐怕订城下之盟,割土地,输岁币,接踵而至。”
(3).泛指地区,地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 汉武帝 时,通 博南山 道,渡 兰仓津 ,土地絶远,行者苦之。”
(4).测量地形。《周礼·夏官·土方氏》:“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 郑玄 注:“土地,犹度地知东西南北之深,而相其可居者。”
(5).神名。指掌管、守护某个地方的神。《太平广记》卷三○八引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蔡荣》:“ 中牟县 三异乡 木工 蔡荣 者,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至长未常暂忘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除夕》:“又装 钟馗 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餘人。”《红楼梦》第二九回:“ 宝玉 下了马, 贾母 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见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圣像,便命住轿。” 吴组缃 《山洪》二六:“他们现在就是当方土地,你就不晓得去烧烧香?你就不晓得去钻钻?”参阅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八。
词语解释:土俗  拼音:tǔ sú
(1).当地的习俗。《后汉书·窦融传》:“累世在 河西 ,知其土俗。”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刘公墓志铭》:“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 太原 之 阳曲 。”《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 扬州 有何古迹,土俗民情如何。” 清 黄遵宪 《〈山歌〉序》:“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
(2).本地。《南史·孝义传下·滕昙恭》:“年五岁,母 杨氏 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
(3).指民间的、通俗的。 郭沫若 《走向人民文艺》:“留在下层的,成为了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土俗的东西。然而 中国 的一部分文艺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这种土俗的东西才是文艺的本流。”
词语解释:土囊  拼音:tǔ náng
(1).洞穴。《文选·宋玉〈风赋〉》:“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浸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李善 注:“土囊,大穴也。” 唐 杜甫 《九成宫》诗:“曾宫凭风廻,岌嶪土囊口。” 宋 苏轼 《飓风赋》:“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鷁,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 清 黄宗羲 《过云木冰记》:“南箕哆口, 飞廉 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
(2).盛满泥土用以堵水的袋子。《旧唐书·马燧传》:“ 燧 乃於下流以车数百乘,维以铁锁,锁絶中流,实以土囊以遏水;水稍浅,诸军毕渡。”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水旱祈祷》:“ 乾道 九年秋, 赣 吉 连雨暴涨。予守 赣 ,方多备土囊,雍诸城门以杜水入,凡二日乃退。”
(3). 明 代的一种杀人刑具。用装满沙土的袋子压死或闷死囚人。 章炳麟 《思乡原下》:“ 明 用 程 朱 之道,其小臣能极諫以干君怒,伏白棓、戴土囊而不悔,此所谓奇节也。”
词语解释:土田  拼音:tǔ tián
土地;田地。《诗·大雅·崧高》:“王命 召伯 ,彻 申伯 土田。” 唐 柳宗元 《封建论》:“ 周 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清 唐甄 《潜书·卿牧》:“司徒之职,重农功,籍土田,审肥磽。”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我自己曾经从 周 代的青铜器铭文中找到了不少以奴隶和土田为赏赐品的记载。”
词语解释:土阶  拼音:tǔ jiē
亦作“ 土堦 ”。土台阶。指居室简陋。《子华子·晏子问党》:“ 婴 闻之, 尧 不以土阶为陋,而 有虞氏 怵戒於涂髹,其尚俭之谓歟?” 汉 边让 《章华赋》:“思 夏禹 之卑宫,慕 有虞 之土堦。” 唐 皇甫曾 《春和杜相公移入长兴宅奉呈诸宰执》诗:“ 秦 官鼎食贵, 尧 世土阶卑。” 宋 陆游 《题斋壁》诗:“门前枯叶满荒街,堂下残芜拥土阶。”
词语解释:土鼓  拼音:tǔ gǔ
(1).亦作“ 土皷 ”。古乐器名。鼓的一种。《周礼·春官·籥章》:“掌土鼓豳籥” 郑玄 注引 杜子春 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古者民人淳朴,制礼至简,污樽抔饮,可以尽欢於君亲;蕢桴土鼓,可以致敬於鬼神。” 唐 李白 《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乃登豳歌,击土鼓,祀蓐收,迎田祖。” 清 曹寅 《琴塼歌》:“稗官流传号琴荐,土皷康瓠函宫商。”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此言有异乎土鼓之祭,其实升平也。”
(2).方言。坟墓。谚语:“正月打雷土鼓堆,二月打雷麦鼓堆,三月打雷谷谷堆。”
词语解释:土龙  拼音:tǔ lóng
(1).用土制成的龙。古代用以乞雨。《淮南子·说山训》:“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芻狗;若为土龙以求雨。” 汉 王充 《论衡·乱龙》:“ 董仲舒 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后汉书·礼仪志中》:“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衣皁,兴土龙,立土人,舞僮二佾,七日一变,如故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易·文言·传》称‘云从龙’,故 董仲舒 祈雨法召以土龙,此世俗之説所本也。”
(2).蚯蚓的别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蚯蚓》:“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
(3).鼉的别称。见 陆佃 《埤雅·释鱼》引 宋 李石 《续博物志》
词语解释:土宇  拼音:tǔ yǔ
(1).乡土和屋宅。《诗·大雅·桑柔》:“忧心慇慇,念我土宇。” 孔颖达 疏:“既是士卒自伤,则念土宇者,自念己之乡土居宅也。”
(2).疆土;国土。《后汉书·荀彧传》:“公前屠 鄴城 ,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 宋 岳飞 《奏辞宣抚副札》:“臣一介寒贱,误膺器使。顾土宇恢復之迹未见尺寸,而厚恩醲赏涯分已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五·本朝岳镇海渎碑》:“自 有元 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
词语解释:土偶  拼音:tǔ ǒu
(1).亦称“ 土偶人 ”、“ 土禺人 ”、“ 土耦人 ”。泥塑的人像。《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史记·孟尝君列传》:“今旦 代 ( 苏代 )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司马贞 索隐:“禺音偶,又音寓。谓以土木为之偶,类於人也。 苏代 以土偶比 涇阳君 ,木偶比 孟尝君 也。” 汉 刘向 《说苑·正谏》:“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龙阳 宋朝 ,犹土偶之冠夜光; 籍孺 董 邓 ,犹锦紈之裹尘埃也。”《朱子全书》卷二:“然所谓涵养工夫,亦非是闭眉合眼如土偶人,然后谓之涵养也。”
(2).泥塑的神像。《南史·萧猷传》:“当此时,庙中请祈无验。十餘日,乃见侍卫土偶皆泥湿如汗者。” 宋 陆游 《秋社》诗:“不须諛土偶,正可倚天公。” 清 许缵曾 《睢阳行》:“中丞飞檄榜通衢,沉其土偶庐其居。”
词语解释:土宜  拼音:tǔ yí
(1).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逸周书·度训》:“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孙诒让 正义:“即辨各土人民鸟兽草木之法也。”《晋书·石苞传》:“州郡农桑未有赏罚之制,宜遣掾属循行,皆当均其土宜,举其殿最,然后黜陟焉。”《明史·孔友谅传》:“古者赋役,量土宜,验丁口,不责所无,不尽所有。”
(2).指故乡。 唐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穷途仗神道,世乱轻土宜。” 仇兆鳌 注:“轻去土乡。”
(3).土产。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西湖游幸》:“至于果蔬、羹酒……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
(4).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即土仪。《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近日有个钦差内相 谭稹 ,到 浙 西公干,所过州县,必要献上土宜。”《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 鼂鸞 ﹞合 胡无翳 行礼相拜,送 胡无翳 土宜,里面有一疋栗色 松江 纳布。”
词语解释:土气  拼音:tǔ qì
(1).地气。指从泥土中蒸发上升的气体。《国语·周语上》:“阳癉愤盈,土气震发。” 宋 梅尧臣 《暴雨》诗:“云薄风回雨点麤,日腥土气随吸呼。”
(2).指土壤的性质。 汉 蔡邕 《京兆樊惠渠颂》:“ 阳陵县 东,其地衍隩;土气辛螫,嘉穀不值。”
(3).指气候。《列子·汤问》:“土气和,亡札厉。”《后汉书·东夷传·挹娄》:“﹝ 挹娄 ﹞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南齐书·崔怀慎传》:“载丧还 青州 ,徒跣冰雪,土气寒酷,而手足不伤,时人以为孝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4).当地的习俗。 汉 王充 《论衡·谴告》:“ 赵他 之性,习 越 土气,畔冠带之制。”《南齐书·州郡志上》:“西界荒餘,密邇寇虏,北垂萧条,土气彊獷,民不识义,唯战是习。”
(5).金、木、水、火、土五气之一。即太阴湿土生化之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雷者,土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土气病则金木水火沴之。” 唐 马总 《意林》卷五:“火气人强而躁;土气人智而宽。”
(6).犹俗气。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二:“楼阁界画稍有土气,观此第五叶中,楼阁用红丝作格,似近於俗。”
(7).不时髦。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在 上海 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拿毛巾当作手绢,带出点乡下人的土气。” 魏巍 《东方》第一部十二:“衣服鞋袜都要穿得像个样子,不要让人家笑话我们太土气了。”
词语解释:土壤  拼音:tǔ rǎng
(1).泥土;土地。《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后汉书·公孙述传》:“ 蜀 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 李贤 注:“无块曰壤。” 宋 苏舜钦 《昇阳殿故址》诗:“瓦砾虽费犁,土壤颇肥衍。”
(2).封地;领土。《史记·孔子世家》:“今 孔子 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 楚 之福也。”《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 魏 与我风俗略同,土壤邻接,自 统万 距 魏 境裁百餘里。” 唐 无名氏 《灵应传》:“朝廷以西陲陷虏,芜没者三十餘州。将议举戈,復其土壤。”
(3).指乡里。《汉书·孙宝传》:“ 文 ( 侯文 )曰:‘我与 穉季 幸同土壤,素无睚眥,顾受将命,分当相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於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志耳。” 杨树达 《读后汉书札记·光武纪上》:“土壤,谓乡里。”
词语解释:土肥  拼音:tǔ féi
方言。犹土财主。 相如 《四川革命书》:“劝捐者以虚名诱势豪及土肥。”原注:“土肥,此 川省 之名词,乃乡民之拥巨资者。”参见“ 土老肥 ”。
词语解释:土老肥  拼音:tǔ lǎo féi
土财主。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他们所抢的人也大概是乡下的所谓‘土老肥’--一钱如命的恶地主。”
词语解释:土德  拼音:tǔ dé
(1).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谓土胜者为得土德。《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有土德之瑞,故号 黄帝 。” 司马贞 索隐:“ 炎帝 火, 黄帝 以土代之。”《汉书·张苍传》:“ 苍 为丞相十餘年, 鲁 人 公孙臣 上书,陈终始五德,言 汉 土德时,其符黄龙见,当改正朔,易服色。” 唐 张说 《圣德颂》:“稽诸瑞典,昔祚 轩皇 ;而今表圣,土德以昌。”
(2).大地的功德。 清 金农 《客来自覃怀见饷地黄奉酬十韵》:“灵品彰土德,流膏藴精腴。”
(3).用称帝后的功德。 明 徐渭 《五色鹦鹉黄鹦鹉并是圣母所驯》诗之三:“饮啄定应歌帝力,生成何幸稟中央,千秋万岁欢无极,土德坤舆本肇祥。”
词语解释:土室  拼音:tǔ shì
(1).古时天子明堂的中央室。《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天子居大庙大室” 唐 孔颖达 疏:“今中央室称大室者,以中央是土室。土为五行之主,尊之故称大…… 周 之明堂亦应土室在中央,大於四角之室也。”
(2).土屋。《史记·匈奴列传》:“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於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后汉书·袁閎传》:“ 閎 遂散髮絶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於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瑶臺夏屋,不能悦其神。土室编蓬,未足忧其虑。” 唐 杜甫 《西枝村夜宿赞公土室》诗之二:“土室延白光,松门耿疏影。”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自相国去后, 英 人自恃其积年之狼亢,见后至者,以为土室懦夫,易而侮之。”
词语解释:土疆  拼音:tǔ jiāng
领土;疆界。《诗·大雅·崧高》:“王命 召伯 ,彻 申伯 土疆。” 三国 魏 曹植 《汉武帝赞》:“威振百蛮,恢拓土疆。”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军赏罚》:“国家所取,惟土疆尔。”《红楼梦》第一一四回:“海疆一带,小民不安……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抚。”
词语解释:土毛  拼音:tǔ máo
本指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桑麻、菜蔬等植物,后亦泛指土产。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畧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杜预 注:“毛,草也。”《后汉书·马融传》:“其土毛则搉牧荐草,芳茹甘荼。”《北史·高丽传》:“ 高丽 係诚天极,累叶纯诚,地产土毛,无愆王贡。” 宋 曾巩 《进奉熙宁七年南郊银绢状》:“前件物,輒用土毛,敢参庭实。”
词语解释:土物  拼音:tǔ wù
(1).土地所产的物品。《书·酒诰》:“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 孔 传:“惟土地所生之物,皆爱惜之,则其心善。” 孙星衍 疏:“土物者,土所生之物,谓黍、稷。”
(2).本地的物产;某地特有的著名物产。《唐六典·户部尚书》“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之事,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 唐 李林甫 注:“旧额贡献,多非土物,或本处不产而外处市供。”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卓契顺禅语》:“ 苏臺 定惠院 浄人 卓契顺 ,不远数千里,陟岭渡海,候无恙於 东坡 。 东坡 问:‘将甚么土物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贡生 整肃衣冠,照着上司体统行个大礼。送了些土物候敬。”《红楼梦》第六七回:“他看见是他家乡的土物,不免对景伤情。”
词语解释:土釜  拼音:tǔ fǔ
瓦锅。 汉 王充 《论衡·别通》:“肴膳甘醢,土釜之盛,入者乡之。” 宋 苏辙 《浴罢》诗:“石泉澣巾帨,土釜煑桃竹。”
词语解释:土思  拼音:tǔ sī
谓对故乡的怀念。《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鵠兮归故乡。” 颜师古 注:“土思,谓忧思而怀本土。”《后汉书·杨终传》:“又远屯 伊吾 、 楼兰 、 车师 、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 宋 陆游 《闭阁》诗:“世味老来无奈薄,土思病后不胜浓。”
词语解释:土锉  拼音:tǔ cuò
炊具,犹今之砂锅。 唐 杜甫 《闻斛斯六官未归》诗:“荆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烟。”《宋史·隐逸传下·苏云卿》:“土銼竹几,地无纤尘。” 明 李东阳 《斋居日待诸同官不至》诗:“砚田晓滴蔷薇露,土銼春回榾柮烟。”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山薪土銼续,村酿瓦罌提。”
词语解释:土块  拼音:tǔ kuài
成疙瘩或成团块的泥土。《礼记·明堂位》“土鼓蕢桴” 唐 孔颖达 疏:“蕢桴,以土块为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耕田》:“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南史·贺瑒传》:“乃以土块加其心上,俄顷而苏。”
词语解释:土功  拼音:tǔ gōng
指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书·益稷》:“ 啟 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孔 传:“闻 啟 泣声,不暇子名之,以大治度水土之功故。”《吕氏春秋·季夏》:“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 高诱 注:“土功,筑臺穿池。”《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帝好土功,既作 许昌 宫,又治 洛阳 宫,起 昭阳 太极殿 ,筑 总章观 ,高十餘丈,力役不已,农桑失业。”
词语解释:土化  拼音:tǔ huà
(1).指施肥使土壤熟化,以改良土壤。《周礼·地官·草人》:“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郑玄 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 贾公彦 疏:“云化之使美者,谓若騂刚,用牛粪种,化騂刚之地使美也。”
(2).化为泥土;埋在土中腐烂。 宋 梅尧臣 《题嘉兴永乐院檇李亭》诗:“土化 吴王 甲,骨朽 越王 矣。”
词语解释:土圭  拼音:tǔ guī
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贾公彦 疏:“土圭尺有五寸, 周公 摄政四年,欲求土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测度也。度土之深,深谓日景长短之深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土圭测景,不缩不盈。” 李善 注引 郑玄 曰:“土,度也;缩,短也;盈,长也。谓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南史·宋纪上》:“ 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 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 明 张煌言 《至夜传王师出东粤志喜》诗:“土圭才见影初长,忽报天声出 五羊 。” 竺可桢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公历纪元前七世纪,已采用土圭来观测日影。”
词语解释:土梗  拼音:tǔ gěng
泥塑偶像。亦以喻轻贱无用。《战国策·赵策一》:“夜半,土梗与木梗鬭。”《庄子·田子方》:“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成玄英 疏:“自觉所学,土人而已,逢雨则坏,并非其物。”《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 李善 注:“游尘土梗,喻轻贱也。” 唐 杜甫 《雷》诗:“真龙竟寂寞,土梗空俯僂。” 宋 叶适 《〈徐斯远文集〉序》:“视荣利如土梗,以文达志,为后生法。” 清 戴名世 《与弟书》:“五经二十一史,今之视为土梗,而天下几无读书者矣。”
词语解释:土性  拼音:tǔ xìng
(1).指某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性。《书·旅獒》:“犬马非其土性不畜。” 夏僎 详解:“苟非其土性所宜,则亦不敢言养。”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一》:“今以謫发充之,远者万里,近者千餘里,违其土性,死伤逃窜十常八九。”
(2).指土壤的燥湿、肥瘠等性质。《宋史·河渠志七》:“濒海土性虚燥,难以建置。”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三:“良农知土性,肥瘠有不同。” 明 何景明 《田园杂诗》之二:“随宜諳土性,言话群野人。” 清 黄景仁 《院斋纳凉杂成》诗:“我行达 淮 潁 ,土性竹不栽。”
词语解释:土门  拼音:tǔ mén
东突厥 第一代可汗名 土门 。也写作 吐门 。意为“万夫长”。《周书·异域传下·突厥》:“ 突厥 者,盖 匈奴 之别种,姓 阿史那氏 ……其后曰 土门 ,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繒絮,愿通中国。 大统 十一年, 太祖 遣 酒泉胡 安诺槃陁 使焉。其国皆相庆曰:‘今大国使至,我国将兴也。’”
词语解释:土著  拼音:tǔ zhù
指世世代代居住在本地的人:土著守旧者日贫。
词语解释:土屋  拼音:tǔ wū
用土筑成的房屋。 宋 梅尧臣 《季父知并州》诗:“土屋春风峭,氊裘牧骑狂。”《宋史·外国传六·拂菻》:“其国地甚寒,土屋无瓦。” 元 袁桷 《云州》诗:“天阔 云中郡 ,刚风起泬寥,氊房联涧曲,土屋覆山椒。”
词语解释:土墙  拼音:tǔ qiáng
把粘土和稻草或稻草、石灰和泥土的混合料夯实而成的简陋墙
堑壕前突出的防护土堤
词语解释:土灰  拼音:tǔ huī
(1).灰和土。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惟人性命,长短有期。人亦虫物,生死一时……犹入黄泉,消为土灰。”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宋 梅尧臣 《西施》诗:“层宫有麋鹿,朱颜为土灰。”
(2).见“ 土炭 ”。
词语解释:土炭  拼音:tǔ tàn
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
词语解释:土炭  拼音:tǔ tàn
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
词语解释:土平  拼音:tǔ píng
同土地一样平。形容房屋建筑破坏严重。《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倒在我眼皮子底下,把人家房上地下糟塌了个土平。” 老舍 《赵子曰》第四:“大门碎了,牌匾摘了,玻璃破了,窗子飞了。校长室捣成土平,仪器室砸个粉碎。”
词语解释:土酥  拼音:tǔ sū
(1).本地出产的酥酪。 唐 杜甫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长安 冬葅酸且緑, 金城 土酥浄如练。” 仇兆鳌 注:“ 赵 曰:‘土酥者,土产之酥。’ 梦弼 曰:‘酥,牛羊乳所为,色白如练也。’” 宋 苏轼 《泗州除夜雪中黄实送酥酒》诗之二:“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譁。 关右 土酥黄似酒, 扬州 云液却如酥。”
(2).芦菔,即萝卜。 宋 陈达叟 《本心斋蔬食谱》:“土酥,芦菔也。一名地酥。作玉糝羹。”
词语解释:土馒头  拼音:tǔ mán tou
指坟墓。 唐 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喫一箇,莫嫌没滋味。” 宋 范成大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箇土馒头。” 清 周亮工 《与王隆吉书》:“过数年,老人入土馒头中,深松茂柏尚不知爱,区区世上名,亦復何关?”
词语解释:土音  拼音:tǔ yīn
(1).金、木、水、火、土五音之一。《晋书·律历志上》:“五音十二律:土音宫,数八十一,为声之始。属土者,以其最浊,君之象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纳音》:“然五行之中,惟金木有自然之音,水、火、土必相假而后成音……故金音四九,木音三八,水音五十,火音一六,土音二七。”
(2).地方口音,方音。 唐 萧颖士 《舟中遇陆棣兄》诗:“但见土音异,始知程路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急了,走上前去,説了 山东 土音,把自己姓名,大声叫喊。”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今与娘子应答,又甚清楚,想前操土音,今説官话也。”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五家邻居》:“那对从乡下来的母子,满口土音,完全无法听懂。”
词语解释:土崩  拼音:tǔ bēng
比喻崩溃破败,无法收拾。《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闻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 秦 之末世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心苞万篇之诵,口播涛波之辩,犹无补於土崩,不救乎瓦解也。” 唐 胡曾 《武昌》诗:“ 王濬 戈鋋发上流, 武昌 鸿业土崩秋。” 宋 苏辙 《论兰州等地状》:“然而边人愤怨,天下咨嗟,土崩之忧,企足可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众土崩, 苗 乘势四面蹂躪, 福寧 仅身免。”
词语解释:土伯  拼音:tǔ bó
神怪名。《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 王逸 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约,屈也。觺觺,犹狺狺;角利貌也。言地有土伯执衞门户,其身九屈,有角觺觺,主触害人也。” 唐 皮日休 《虎丘寺古杉》诗:“势能擒土伯,丑可骇山祇。”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幽都蹲土伯,九关飞虎倀。”
词语解释:土宿  拼音:tǔ sù
即土星。我国古代五行星之一。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赋》:“伊土宿之播灵,为镇星而耀质。”
词语解释:土空  拼音:tǔ kōng
土窟。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有 张师雄 者, 西京 人,好以甘言悦人,晚年尤甚。 洛中 号曰 蜜翁翁 。出官在边郡,一夕贼马至界上,忽城中失 雄 所在。至晓方见 师雄 重衣披裘,伏於土窟中,已痴矣。西人呼土窟为空。寻为人改旧诗以嘲曰:‘昨夜阴山吼贼风,帐中惊起 蜜翁翁 。平明不待全师出,连著皮裘入土空。’” 宋 范成大 《范阳驿》诗:“邮亭偪仄但宜冬,恰似披裘坐土空。”
词语解释:土贡  拼音:tǔ gòng
古代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土产。语出《书·禹贡》:“ 禹 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书·匈奴传下》:“物土贡,制外内。” 颜师古 注:“物土贡者,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贡之也。” 宋 曾巩 《福州拟贡荔枝状》:“臣窃以《禹贡》 扬州 ‘厥包橘柚锡贡’,则百果之实列於土贡,所从来已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土贡》:“土贡,诸州岁贡土产之物也。即 夏禹 ‘任土作贡’之义。”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田制三》:“ 嘉靖 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徵之。”
词语解释:土产  拼音:tǔ chǎn
(1).当地出产;当地产的物品。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寄窦七校书》:“渐觉乡原异,深知土产殊。”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土贡》:“诸州岁贡土产之物也。”《元史·世祖纪九》:“ 江南 四省应办军需,宜量民力,勿强以土产所无。” 郑观应 《盛世危言·通使》:“各官无论出洋久暂,务将所办各局,以及地方风土、人情、国政、工艺、土产,随笔登记,回国进呈。” 俞天白 《危栏》:“我们还顺便到集市采购了一些土产。”
(2).当地出生。 清 李渔 《玉搔头·篾閧》:“小子是 太原 城中一个土产的清客。”
词语解释:土色  拼音:tǔ sè
适度加黄的褐色,比烟草色淡些
词语解释:土力  拼音:tǔ lì
土壤肥沃的程度。 宋 梅尧臣 《谨和相国屋上菊丛》诗:“屋上有丛菊,结根深瓦缝;既无地势美,又乏土力拥。” 潘漠华 《冷泉岩》:“山土因为已种了十几年,土力逐渐薄下去;我又没有积蓄,没有本钱可加肥料。”
词语解释:土民  拼音:tǔ mín
土人;当地人。《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 巴 蜀 流民布在 荆 湘 间,数为土民所侵苦。”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三:“ 纯之 以药救人无数,仍刻其方以示土民。”《清史稿·食货志一》:“ 广西 庆远府 归流土民百七十九名,汇入 宜山 籍。”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三讲:“说到这些 三苗 ,也是 中国 当日原有的土民。”
词语解释:土冈  拼音:tǔ gāng
亦作“ 土岗 ”。 不高的土山;土丘。《水浒传》第三二回:“上得一条土冈,早望见前面有一座高山,生得十分险峻。”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 赵树理 《“锻炼锻炼”》:“这地方有两丈来高一个土岗,有一棵老杏树就长在这土岗上。”
词语解释:土缶  拼音:tǔ fǒu
一种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以汲水或盛流质,也可用作打击乐器。《国语·鲁语下》:“ 季桓子 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 韦昭 注:“或云:‘得土如瓦缶,中有土羊。’” 马骏声 《醉题酒家壁》诗:“折券呼僮取大斗,狂歌纵饮鼓土缶。”
词语解释:土雨  拼音:tǔ yǔ
指飞扬的尘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尘蔽了青天,旗遮了红日,满空纷纷土雨。”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耳边厢金鼓连天振,征云冉冉,土雨纷纷。” 王季思 注引 凌蒙初 曰:“言人马沓来,而尘土纷起如雨也。”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四折:“纷纷纷溅土雨,靄靄靄黑气黄云遮了太虚。” 元 泰不华 《陪幸西湖》诗:“春阴飞土雨,晓露挹天浆。”
词语解释:土王  拼音:tǔ wáng
土气旺盛。 汉 班固 《白虎通·五行》:“土王四季……土所以王四季何?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土扶微助衰,歷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须土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盛夏土王,攻山採石,百姓布野,农民废业。”《新唐书·礼乐志五》:“季夏土王之日祭中霤,孟冬祭司寒。”《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詔:‘復五帝、日月之祀,其礼视四方帝,祀以四立日, 黄帝 以季夏之土王日。’”
词语解释:土泥  拼音:tǔ ní
泥土。 唐 柳宗元 《南岳弥陀和尚碑》:“公始居山西南巖石之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盖其阁( 熙春阁 )皆桫木,壁饰上下无土泥,虽欲毁之不能。”《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在柏树下一齐着力,锄开面上土泥,露出石灰。”
词语解释:土断  拼音:tǔ duàn
东晋 、 南朝 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 西晋 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 江 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 东晋 哀帝 时, 桓温 推行土断法,裁併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晋书·成帝纪》:“﹝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兴平陵 。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宋书·武帝纪中》:“及至大司马 桓温 ,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旧唐书·杨炎传》:“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姦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於朝廷。”《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户口,令所在土断,严其法制,谓之庚戌制。” 胡三省 注:“令西北士民侨寓东南者,所在以土著为断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
词语解释:土黄  拼音:tǔ huáng
(1).指土。古以五行配五色,土色黄,故称。《数术记遗》“五行算” 北周 甄鸾 注:“五行之法……金白生数四,土黄生数五。”
(2).黄土的颜色。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鰐鱼,其身土黄色,有四足脩尾。”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 萧队长 连忙抬起头,看见一片烟云似的远山的附近,有一长列土黄色的房子,夹杂着绿得发黑的树木,这就是他们要去工作的屯落。”
(3).一种黄色颜料。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宫禁》:“ 隆庆 六年, 穆宗敬皇帝 大行礼。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榜纸三百八十九张,每百张银一两;土黄一斤,银三分。”
(4).中药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土黄》
词语解释:土作  拼音:tǔ zuò
土木建筑工程。《后汉书·隗嚣传》:“﹝ 王莽 ﹞造起九庙,穷极土作。” 王先谦 集解引 周寿昌 曰:“土作,即兴造土木意,举土以该木也,《礼》‘无作土功’,亦指土木工言。”《金瓶梅词话》第九六回:“ 经济 地下扒起来,抬头看那人时,不是别人,却是旧时同在冷舖内和他一舖睡的土作头儿 飞天鬼侯林儿 。”
词语解释:土方  拼音:tǔ fāng
(1).古部族名。屡见于甲骨文。《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 禹 敷下 土方 ,外大国是疆。”
(2).地势。《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仞沟洫,物土方,议远邇。” 杜预 注:“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远近之宜。”
(3).挖土、填土、运土的工作量通常都用立方米计算,一立方米称为一个土方。这一类的工作叫土方工程。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开吴淞江》:“从来筑城筑堤,但以土方计工。” 赵树理 《三里湾》十五:“要从上滩中间斜着往村边开,最深处只是一丈,并且距离也短,能省好多土方。”土方工程有时也简称土方。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他说,这条公路全是土方,你们肯动工的话,两个礼拜就好筑起的。” 王吉呈 《女御史》:“借口说自己包的土方完工了,来和嫂子拉拉家常。”
(4).民间流行的、不见于医药专门著作的药方。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七章:“ 石得富 怕土方子越弄越坏,叫她们问队伍上的同志。”
词语解释:土骨  拼音:tǔ gǔ
石头。《太平经》卷四五:“今天不恶人有室庐也,乃其穿地太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 宋 梅尧臣 《淮岸》诗:“秋水刷土骨,峭瘦如老石。”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湖中得土骨二,以夹炉,如双峰。”
词语解释:土铛  拼音:tǔ chēng
瓦锅。 宋 陆游 《荆州歌》:“ 峡 人住多 楚 人少,土鐺争餉茱萸茶。” 宋 陆游 《闲居》诗:“土鐺茶七椀,瓦甑稷三升。”
词语解释:土塯  拼音:tǔ liù
盛饭的瓦器。《墨子·节用中》:“饭於土塯,啜於土形。” 孙诒让 间诂:“土塯乃饭器。”《史记·秦始皇本纪》:“饭土塯,啜土形。” 宋 陆游 《夏末野兴》诗:“土塯饭香供晚餉,布帘字大卖新醅。”
词语解释:土居  拼音:tǔ jū
(1).指在某区域内的固定住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蛮夷虽附阻巖谷,而类有土居,连涉 荆 交 之区,布护 巴 庸 之外,不可量极。”
(2).世代居住。《元典章·圣政二·恤流民》:“流民所至之处随即係官房舍,并劝諭土居之家、寺观庙宇,权与安存。”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三折:“你可是土居也,可是寄居?”《水浒传》第六一回:“这人是 北京 土居人氏。”
(3).当地的房舍。 宋 苏舜钦 《沧浪亭记》:“予以罪废无所归,旅於 吴 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闢之地,以舒所怀。”
词语解释:土事  拼音:tǔ shì
(1).指区域内的农牧等各种职事。《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以任土事。” 贾公彦 疏:“云‘以任土事’者,辨十有二土,任人性居之。”
(2).建筑工程。《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土事毋作。”《淮南子·本经训》:“是故古者明堂之制……土事不文,木工不斵,金器不鏤。”
词语解释:土豪  拼音:tǔ háo
(1).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宋书·殷琰传》:“ 叔宝 者, 杜坦 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南史·韦鼎传》:“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 清 顾炎武 《田功论》:“募土豪之忠义者,官为给助,随便开垦。”
(2).特指乡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 清 顾炎武 《与人书》:“马角无期,貂裘久敝,惟长者垂悯孤根……不至为土豪鱼肉,即石田十顷徐图转售,尚得为首丘之计。” 清 郝懿行 《晋宋书故·土豪》:“然则古之土豪,乡贵之隆号;今之土豪,里庶之丑称。” 毛泽东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别凶恶者。”
(3).一方的首领。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至如诸州之义甲,各有土豪;诸峒之壮丁,各有隅长。彼其人望,为一州之长雄。”
词语解释:土净  拼音:tǔ jìng
阿拉伯文Tayyammum的意译。穆斯林礼拜时,因无水或其他原故不能作大净小净,可用手拍净土或净沙、净石,摩手和脸,称为“土浄”。
词语解释:土芝  拼音:tǔ zhī
(1).瓜的别名。《艺文类聚》卷八七引 晋 嵇含 《瓜赋》:“世云三芝,瓜处一焉……甘瓜普植,用荐神祇,其名既赡,其味亦奇,是谓土芝。” 杜甫 《园人送瓜》诗之二“浮沉乱水玉,爱惜如芝草” 清 仇兆鳌 注:“《广雅》:‘土芝,瓜也。’”
(2).芋头的别名。 宋 林洪 《山家清洪·土芝丹》:“芋之大者名土芝。” 宋 陈叔方 《颍川语小》卷下:“《本草》中……芋曰土芝。” 元 王祯 《农书》卷八:“芋,一名土芝。”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五八:“芋苗:《本草》一名土芝,俗呼芋头。生田野中,今处处有之,人家多栽种。”
词语解释:土薄
土地硗薄
词语解释:土国  拼音:tǔ guó
(1).地处平原的国家。《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必自以其国所多者於以相别,为信明也。”
(2).谓于国都服筑城等劳役。土,土功;国,国都。《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鏜,踊跃用兵。土国城 漕 ,我独南行。” 郑玄 笺:“或役土功於国,或修理 漕城 。”
词语解释:土境  拼音:tǔ jìng
境界内的土地;领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先王建万国,虽其详未可得而究,然分疆画界,各守土境,则非重累羈绊之体也。”《宋书·义欣传》:“于时土境荒毁,人民彫散,城郭頽败,盗贼公行。”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一:“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如 永昌 、 腾越 、 顺寧 、 威远 、 普洱 沿边土境二千餘里……其各土境阨要总区,如 九龙江 、 陇川 、 黑山门 等处,自应留营。”
词语解释:土神  拼音:tǔ shén
(1).五行神之一。《礼记·王制》“天子将出,类乎上帝” 孔颖达 疏引 庾蔚之 曰:“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 宋 丘光庭 《兼明书·五行神》:“木神曰 勾芒 ,火神曰 祝融 ,土神曰 后土 ,金神曰 蓐收 ,水神曰 玄冥 。土神独称后者,后,君也,位居中,统领四行,故称君也。” 清 唐甄 《潜书·抑尊》:“人君之尊,其犹土神乎!”
(2).土地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发令而待,以妨 神农 之事也” 汉 郑玄 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於稼穡。” 汉 王充 《论衡·解除》:“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宋书·明帝纪》:“宫内禁忌尤甚,移床治壁,必先祭土神。”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南宋高宗遗事》:“王易服南奔,自泥马渡 江 后,到处有土神保护。”
(3).土怪。《广雅·释天》:“土神谓之羵羊。”参见“ 羵羊 ”、“ 土怪 ”。
词语解释:土粪  拼音:tǔ fèn
我国北方的一种重要农家肥料。由粪尿掺土(或用垫圈土),杂以少量干草、垃圾、污水等堆制而成。因原料不同,成分差异颇大。一般宜作基肥。
词语解释:土运  拼音:tǔ yùn
犹土德。《旧唐书·玄宗纪下》:“五月丁亥,改诸卫幡旗緋色者为赤黄,以符土运。”
词语解释:土长  拼音:tǔ zhǎng
(1).谓土地形成。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山崩邑沦,宁几千兮;石生土长,必积年兮。”
(2).指地面上升。《诗·小雅·甫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 汉 郑玄 笺:“至孟春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而事之。”《旧唐书·五行志》:“ 建中 初, 魏州 魏县 西四十里,忽然土长四五尺数亩,里人骇异之。明年, 魏博 田悦 反…… 悦 时垒正当土长之所,及僭署告天,乃因其长土为坛以祭。”
(3).在本地生长。 宋 曾巩 《道山亭记》:“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4).一方之长。《宋史·外国传五·占城》:“然臣自为土长,声势尚卑,常时外国颇相侵挠。”
共392,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