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339,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尘土净土入土安土桑土任土生土堆土
下土南土乡土赤土汉土平土白土闲土
黄土怀土茅土佛土厚土作土复土坏土
风土中土一抔土坟土客土故土裂土宅土
后土东土焦土旷土负土归土灰土州土
吾土出土西土真土瘠土王土畚土膏土
粪土九土水土捧土有土封土三尺土撮土
乐土抔土尺土蜀土卷土异土圜土疆土
率土寸土守土境土田土北土刹土抟土
泥土国土沙土列土一丘土荒土沃土分土

词语解释:尘土  拼音:chén tǔ
(1).细小的灰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 徐州 人谓尘土为蓬块, 吴 人谓跋跌。” 金 吕中孚 《集句》诗:“一种人间太平日,满衣尘土避公侯。”《红楼梦》第十七回:“池边两行垂柳,杂以桃杏遮天,无一些尘土。”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平射炮》:“疾风暴雨般的炮弹从四面钻进了碉堡,尘土迷漫半天,眼看那高大的碉堡坍塌了。”
(2).指尘世;尘事。 唐 沉亚之 《送文颖上人游天台》诗:“莫説人间事,崎嶇尘土中。”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於尘土中,声利扰扰。”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安能再履尘土,在热闹场中作生活哉?”
(3).喻庸俗肮脏或指庸俗肮脏的事物。 宋 叶适 《故大宗丞兼权度支郎官高公墓志铭》:“﹝ 高公 ﹞为人颖迈肃洁,如琅玕玉树,无尘土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尧藩》:“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 巴金 《怀念金仲华同志》:“他思想上没有疙瘩,心里没有尘土。”
词语解释:下土  拼音:xià tǔ
(1).大地。《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唐 张乔 《试月中桂》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 明 何景明 《九咏》:“下土幽暗而嶮巇兮,需光泽之照临。”
(2).四方;天下。《书·舜典》:“帝釐下土,方设居方。” 孔 传:“言 舜 理四方,诸侯各设其官居其方。”《国语·吴语》:“余心岂忘忧恤,不惟下土之康靖。” 韦昭 注:“不但忧四方,乃忧王室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故下土无壅滞之土,国朝无专贵之人。”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善训嘉謨,可为世则者,传闻下土,虽仅得其一二,已足以度越众虑,非可闚测,可谓有君人之德大。” 鲁迅 《无题》诗:“下土惟 秦 醉,中流辍 越 吟。”
(3).指人间。《诗·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五:“ 豫章 人 刘广 ,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子,云:‘我是 何参军 女,年十四而夭,为 西王母 所养,使与下土人交。’ 广 与之缠绵。” 前蜀 贯休 《阳春曲》:“何不却辞上帝下下土,忍见苍生苦苦苦!” 清 魏源 《杂诗》之四:“维帝高冥冥,安闻下土怨。”
(4).偏远的地方。《汉书·刘辅传》:“臣等愚,以为 辅 幸得託公族之亲,在諫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 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细民冤结,无所控告,下土边远,能诣闕者,万无数人,其得省治,不能百一。”《魏书·朱长生传》:“ 高车 主 阿伏至罗 责 长生 等拜, 长生 拒之曰:‘我天子使,安肯拜下土诸侯!’”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壚。” 孔 传:“高者壤,下者壚。”一说,下等土地。 孙星衍 注引 马融 曰:“ 豫州 地有三等,下者坟壚也。”
犹入土。指埋葬。 宋之的 《故乡》:“老的下土的时候,使了财主五吊钱,几年没还上,咱祖上留下来的这几间破草房跟西河沿那八分菜田地,都出给财主了。”
词语解释:黄土  拼音:huáng tǔ
(1).土壤的一种。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土质肥沃。我国西北部是世界有名的黄土地带,土层厚度可达二三百米。《史记·三王世家》:“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黄土。” 宋 苏轼 《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诗:“今朝僮僕喜,黄土復可摶。”
(2).指坟墓。 宋 梅尧臣 《和韵三和戏示》:“莫计暄寒与风雪,古来黄土 北邙 堆。” 元 杨果 《摸鱼儿·同遗山赋雁丘》词:“待细读悲歌,满倾清泪,为尔酹黄土。” 清 陈维崧 《贺新郎·汝州月夜被酒感怀董二》词:“明月也知千里共,炤尽 秦 楼 楚 戍,应渐到故人黄土。” 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
词语解释:风土  拼音:fēng tǔ
(1).本指一方的气候和土地。《国语·周语上》:“是日也,瞽帅、音官以(省)风土。廩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 韦昭 注:“风土,以音律省风土,风气和则土气养也。” 宋 梅尧臣 《九月见梅花》诗:“ 江 南风土暖,九月见梅花。” 元 王祯 《农书》卷八:“盖风土所宜,其实大而味甘,非他种可比。”
(2).泛指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后汉书·张堪传》:“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唐 刘长卿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诗:“南方风土劳君问, 贾谊 长沙 岂不知。” 金 元好问 《商正叔〈陇山行役图〉》诗之一:“ 陇坂 经行十过春,也随风土变真淳。”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余宦游所至,其风土大畧相同。”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从此渐渐的不见东方的陆地了,再到海的尽头,再见陆地时,人情风土都不同了,为之怅然。”
(3).被风吹起的尘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全饼麴﹞可三日晒,然后细剉,布帊,盛高屋厨上,晒经一日,莫使风土秽污。” 唐 李商隐 有《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诗。
词语解释:后土  拼音:hòu tǔ
(1).对大地的尊称。《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2).泛指土地,泥土。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卜辰云窆,永寧后土。” 宋 司马光 《送邵兴宗之丹阳》诗:“赤日裂后土,万家如烘炉。”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若蚯蚓者……食后土而饮黄泉。” 元 赵觐 《陈桧》诗:“理文俱左纽,后土自蟠根。”
(3).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 郑玄 注:“后土,土神也。”《礼记·檀弓上》:“君举而哭於后土。” 郑玄 注:“后土,社也。”《汉书·武帝纪》:“朕躬祭后土地祇,见光集于灵坛,一夜三烛。”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陛下﹞前年祈后土,人获大穰。” 郭沫若 《女神·湘累》:“皇天在上,后土在下,这样的冤狱,要你们才知道呀!”
(4).田正。上古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杜预 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 汉 蔡邕 《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昔在圣帝,有五行之官,而 共工 子 勾龙 为后土。”
词语解释:吾土  拼音:wú tǔ
我的乡土。 汉 王粲 《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唐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 建德 非吾土, 维扬 忆旧游。” 唐 杜甫 《长沙送李十一》诗:“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词语解释:粪土  拼音:fèn tǔ
(1).秽土。《论语·公冶长》:“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唐 杜甫 《赠王侍御契四十韵》:“送终惟粪土,结爱独荆榛。”
(2).比喻鄙贱下劣的事物。《左传·襄公十四年》:“ 卫侯 其不得入矣,其言粪土也。”《汉书·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如不弃粪土,敬订踰垣,面诉离忱,以表永诀耳!”
(3).引申为鄙视。 唐 杨衡 《经端溪峡中》诗:“逍遥一息间,粪土五侯荣。”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形容恶劣的环境。指牢狱。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所以隐忍苟活,幽於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彩不表於后世也。”
词语解释:乐土  拼音:lè tǔ
安乐的地方。《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唐 杜甫 《垂老别》诗:“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宋 张先 《天仙子·公择将行》词:“坐治 吴州 成乐土,詔卷风飞来圣语。” 明 茅溱 《夜行船·宴蓟镇宛在亭四景》套曲:“论 渔阳 真乐土,四季繁华恁布,堪付良工作画图。” 沙汀 《还乡记》五:“他从 张大爷 的牢骚感到了重压,觉得故乡并非乐土。”
词语解释:率土  拼音:shuài tǔ
(1).“率土之滨”之省。谓境域之内。《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尔雅》曰:‘率,自也。自土之滨者,举外以包内,犹言四海之内。’” 汉 班固 《明堂诗》:“普天率土,各以其职。”《北齐书·文宣帝纪》:“百僚师师,朝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新唐书·孙伏伽传》:“以率土之富,何索不致,岂少此物哉。” 清 方文 《石臼湖访邢孟贞》诗:“率土皆怨痛,况乃忠孝臣。”
(2).犹王土。指京畿地区。 唐 张署 《赠韩退之》诗:“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
词语解释:泥土  拼音:ní tǔ
(1).尘土;土壤。 汉 王褒 《责髯奴文》:“汗垢流离,污秽泥土。” 宋 苏轼 《次颜长道韵送傅倅》:“去岁云涛浮 汴 泗 ,与君泥土满衣缨。” 丁玲 《母亲》二:“风送来什么香味呀,是春的气息呀,是那带了露水的潮湿的泥土的气味呀。”
(2).借指草野;民间。 唐 李翱 《答韩侍郎书》:“然若使之有位於朝,或如兄儕得志於时,则天下当无屈人矣。如或万一有之,若 陆歙州 、 常简州 之比,犹奔走在泥土,则当引罪在己,若狂若颠。”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在办理移交之前,我还发了几篇从内地寄来的有着强烈泥土味的文章。”
词语解释:净土  拼音:jìng tǔ
佛教语。佛所居住的无尘世污染的清净世界。一名佛土。多指西方 阿弥陀佛 净土。 南朝 宋 谢灵运 《净土咏》:“浄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 唐 白居易 《画西方帧记》:“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浄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禪机玄妙,法流浄土,一似莲开朵朵。”
词语解释:南土  拼音:nán tǔ
(1).南方地区。《诗·大雅·崧高》:“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孔颖达 疏:“当於南方之土,於是安居之矣。”《左传·昭公九年》:“ 巴 、 濮 、 楚 、 邓 ,吾南土也; 肃慎 、 燕 、 亳 ,吾北土也。”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绍》:“南土风俗,恶他舍之猫产子其家,以为大不祥。” 清 姚燮 《哀雁》诗:“自云朔方岁饥苦,欲托残生到南土。”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君自南土来书,谓:‘邇者振大 汉 之天声,想诸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适异国,唯有神驰左右耳。’”
(2).方言。指鸦片烟。 沙汀 《困兽记》二三:“当他靠上烟灯,把那些饴糖般的南土烤了又捏,捏了又烤,一锭一锭抽着的时候,他的不快却又开始侵蚀他了。”
词语解释:怀土  拼音:huái tǔ
(1).安于所处之地。谓安土重迁。《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何晏 集解引 汉 孔安国 曰:“怀土,重迁。” 朱熹 集注:“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 汉 班昭 《东征赋》:“小人性之怀土兮,自《书》传而有焉。” 宋 黄庭坚 《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乃几父旧治之地》诗:“始迁民怀土,异端极纷拏。”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万物莫不知怀土而乐归其本。”
(2).怀恋故土。 汉 班彪 《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 晋 陆机 《〈怀土赋〉序》:“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篤。” 明 许宗鲁 《辽左雪中登楼》诗:“怀土情无已,登楼赋未成。” 清 吴伟业 《八风诗·南风》:“ 师旷 审音吹不竞, 钟仪 怀土操谁传。”
词语解释:中土  拼音:zhōng tǔ
(1).中等的土壤。《管子·地员》:“中土曰五怸,五怸之状,廩然如壏,润溼以处。”
(2).指 冀州 。《淮南子·墬形训》:“正中 冀州 曰中土。” 高诱 注:“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
(3).指中原地区。 汉 陆贾 《新语·怀虑》:“ 鲁庄公 据中土之地,承圣人之后。”《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 江 南者皆未还中土。” 元 王恽 《灵岩寺》诗:“中土论名刹,兹山第一巖。”
(4).指 中国 。《后汉书·西域传论》:“其国则殷乎中土。”《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写经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有篆籀之变体乎!”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我中土 华 人曷不乘时雪忿,勿为妖惑自縻。” 阿英 《胡沙随笔·卖碑记》:“他们自从踏入中土,现在是一个个都成了财翁。”
词语解释:东土  拼音:dōng tǔ
(1).古代指 陕 以东某一地区或封国。《书·康诰》:“乃寡兄勗,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国语·郑语》:“ 桓公 为司徒,甚得 周 众与东土之人。” 韦昭 注:“东土, 陕 以东也。” 宋 刘克庄 《代毛颖谢表》:“伏念臣 中山 旧族,东土寒生。” 清 姚鼐 《乾隆戊子科山东乡试策问》之一:“矧东土为圣人父母之邦,名儒继踵,多士仰慕,师法尤易兴起者乎!”
(2). 东晋 、 南朝 时也特指 苏南 、 浙江 一带。《晋书·庾翼传》:“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 广州 ,刺史 邓岳 大开鼓铸,诸夷因此知造兵器。”《宋书·自序》:“初, 钱唐 人 杜子恭 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
(3).古代称 中国 。对西方而言。《穆天子传》卷十五:“ 西王母 为天子謡……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西游记》第八回:“ 菩萨 不敢久停,曰:‘今领 如来 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而 巴黎 新闻纸传扬殆遍,谓 日本 、 波斯 、 土耳基 人负笈 巴黎 者,固有考取格治秀才及律例举人,而东土之人,独未有考取文词秀才者,有之则自 忠 始也。” 茅盾 《雨天杂写之二》:“佛法始来东土,排场实在相当热闹。”
词语解释:出土  拼音:chū tǔ
(1).谓古器物从地下被发掘出来。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张伯颜圹志》:“此石不知何时出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寰宇访碑录〉叙》:“其时出土之物尚少。”
(2).从土中生出来。亦比喻事物萌生。《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至于你没出土儿就遭了这场颠沛流离,惊风骇浪,更自可怜。”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王汶石 《大木匠》:“冬小麦已经出土,褐色的 渭河 原野,一望浅绿。”
(3).高出地面。 戴煌 《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在 罗盛教 的墓前竖起了一块出土五尺多高的墓碑。”
词语解释:九土  拼音:jiǔ tǔ
(1).九州的土地。《国语·鲁语上》:“ 共工氏 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韦昭 注:“九土,九州之土也。” 晋 潘岳 《籍田赋》:“夫九土之宜弗任,四人之务不一。” 五代 齐己 《丙寅岁寄潘归仁》诗:“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餘。”
(2).九州。《后汉书·张衡传》:“思九土之殊风兮,从 蓐收 而遂徂。” 李贤 注:“九土,九州也。” 宋 司马光 《乞官刘恕一子札子》:“至於十国五代之际,群雄竞逐,九土分裂。” 傅尃 《瘗鹤铭》:“即今沧海起波澜,九土汩没地轴残。”
(3).泛指各种地形、土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蒍掩 书土田:度山林,鳩藪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猪,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赋” 晋 杜预 注:“量九土之所入,而治理其赋税。”
词语解释:抔土  拼音:póu tǔ
(1).一捧之土。极言其少。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之四:“诸君颇相念,餘粒分鳧鹤。得损不相偿,抔土填巨壑。”
(2).借指坟墓。 明 屠隆 《昙花记·郊游点化》:“恨无情抔土,断送几英豪,今古价,有谁逃。” 清 钮琇 《觚賸·舒氏义烈》:“ 王 之抔土未乾,而使全家骨肉,危如累卵, 国栋 之罪,其可逭乎?”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远志屈於短年,雄心埋於抔土。”
(3).抓土。《新唐书·袁恕己传》:“愤懣,抔土以食,爪甲尽。”
词语解释:寸土  拼音:cùn tǔ
(1).指极少的土地。 唐 赵彦昭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诗:“山河寸土尽,宫观尺椽无。”《宋史·地理志五》:“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珊瑚》:“寸土皆非己有,佔赖将以奚为!”
(2).指极少的泥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剑门关 皆石,无寸土; 潼关 皆土,无拳石。”
词语解释:国土  拼音:guó tǔ
封国的领地;国家的领土。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古者封侯,各专国土。”《后汉书·梁统传》:“女立为皇后,妹为贵人,加 商 位特进,更增国土,赐安车駟马,其岁拜执金吾。” 明 李贽 《与友人书》:“及抵 广州 南海 ,然后知我大 明 国土先有 尧 舜 ,后有 周 孔 。”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二:“说起来,这座乱坟山倒是一块自由平等的国土,毫无阶级贵贱的痕迹。”
词语解释:入土  拼音:rù tǔ
(1).埋进土中。 宋 方夔 《田家诗》:“良苗已入土,田閒水沄沄。”
(2).埋入坟墓,安葬。 宋 苏轼 《东坡志林》(稗海本)卷十二:“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小廝双膝跪下哭告道:‘儿不幸,前年丧母,未能入土。’” 姚雪垠 《长夜》二三:“将来土匪一收编,大小弄个官儿到手,让苦了一辈子的老母亲临到入土前享几天清福。”
词语解释:乡土  拼音:xiāng tǔ
(1).家乡,故土。《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 贞观 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长安 对于他来讲,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乡土了。”
(2).地方;区域。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七:“字音因乡土习惯或其它原因而多少变更,如 英国 字的有 美国 读音。”
词语解释:茅土  拼音:máo tǔ
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陵 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李善 注:“《尚书纬》曰:‘天子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天下大社以五色土为坛,皇子封为王者受天子之社土,以所封之方色,东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归国以立社,故谓之受茅土。” 唐 李颀 《行路难》诗:“ 汉 家名臣 杨德祖 ,四代五公享茅土。” 明 何景明 《醉歌赠子容使湖南》:“圣朝分封重茅土,词林礼乐超前古。” 清 蒋士铨 《一片石·梦楼》:“茅土已先沧海变,桃花休向墓门红。”
词语解释:一抔土  拼音:yī póu tǔ
1.一捧之土。后亦指坟墓。《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 长陵 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长陵 为 汉高祖 陵。 明 常伦 《过韩信岭》诗:“ 长陵 一抔土,寂寞亦 三秦 。”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半科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
2.指每一寸土地。 陈毅 《登大庾岭》诗:“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
词语解释:焦土  拼音:jiāo tǔ
烈火烧焦的土地。形容建筑物、庄稼等因战乱而遭到彻底破坏的景象。 唐 杜牧 《阿房宫赋》:“戍卒叫, 函谷 举, 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 金 元好问 《寿阳县学记》:“中夏版荡,民居、官寺,燬为焦土。”《三国演义》第六回:“南北两宫,火焰相接; 长乐 宫庭,尽为焦土。” 鲁迅 《集外集拾遗·〈所闻〉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词语解释:西土  拼音:xī tǔ
(1).指 周 部族所居的故地。大致在今 陕西省 。《书·泰誓中》:“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 孔 传:“ 武王 在西,故称西土。”《左传·昭公九年》:“王使 詹桓伯 辞於 晋 曰:‘我自 夏 以 后稷 , 魏 、 駘 、 芮 、 岐 、 毕 ,吾西土也。’” 杜预 注:“在 夏 世以 后稷 功,受此五国为西土之长。”
(2).指 长安 。《文选·班固〈西都赋〉序》:“西土耆老,咸怀怨思。” 李善 注:“ 长安 在西,故曰西土。”
(3).指 蜀 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於是西土宅心,莫不鳬藻。”《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方之於 秀 ,殆无以过,于今西土,以为美谈。” 李善 注:“西土, 蜀 也。” 清 吴伟业 《观蜀鹃啼剧有感》诗:“北都覆没,西土沦亡。”
(4).指佛教发源地 印度 。古人以 印度 在 中国 之西,故称。 宋 秦观 《坤成节功德文疏》:“致上方香积之饭,閲西土贝多之文。”
(5).泛指西方国家。 清 薛福成 《变法》:“算学肇自 中华 ,而精于西土。”
词语解释:水土  拼音:shuǐ tǔ
(1).土地表面的水和土。《书·舜典》:“帝曰:‘俞,咨 禹 ,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国语·周语上》:“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韦昭 注:“水气不润,土枯不养,故乏财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毕。” 碧野 《大巴山人》:“现在,这 鹞子沟 的瀑布和溪水清清,就是周围林木保持了水土的缘故。”
(2).指水中和陆上。《礼记·郊特牲》:“籩豆之荐,水土之品也。” 孔颖达 疏:“其籩豆所荐之物,或水或土所生品类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3).山川;国土。《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郑玄 注:“袭,因也。因水土,谓记诸夏之事,山川之异。” 三国 魏 曹操 《让还司空印绶表》:“水土不平,姦宄未静,臣常媿辱,忧为国累。” 唐 杜甫 《石犀行》:“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4).犹本国;当地。 南朝 陈 徐陵 《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昔 晋侯 不能乘 郑 马, 赵 将不能用 楚 兵。一非水土,难为骋力。” 唐 冯翊 《桂苑丛谈·赏心亭》:“﹝丞相﹞自 大梁 移镇 淮海 ,未期周,荣加水土,移风易俗,甚洽羣情。”
(5).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晏子春秋·杂下十》:“橘生 淮 南则为橘,生于 淮 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馥庭 向在 广西 太平府 ,极言其山川奇秀,草木鸟兽之瑋奇,而水土大恶,外乡人不可居。” 凌力 《星星草》第十六章:“他要试试 盩厔 的水土能不能使兰、梅生存开花。”
词语解释:尺土  拼音:chǐ tǔ
犹尺地。《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论》:“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 秦 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王军 摩陂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尺土一民,皆非 汉 有。” 宋 王安石 《〈孔子世家〉议》:“ 孔子 ,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以传,宜矣。” 柳亚子 《新文坛杂咏·田汉》:“南国 田郎 絶代才,不阶尺土煽风雷。”
词语解释:守土  拼音:shǒu tǔ
(1).守卫疆土。亦指地方官掌治其所辖区域。《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 孔 传:“诸侯为天子守土,故称守。”《秦併六国平话》卷下:“天下初定,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为天子守土,故称监。”《明史·忠义传三·党还醇》:“吾守土之吏也。” 清 黄景仁 《邓家坟写望》诗:“颇闻守土责,宜备 淮 涡 神。”
(2).指地方官。 唐 韩愈 《袁州祭神文》之一:“若守土有罪,宜被疾殃於其身;百姓可哀,宜蒙恩閔,以时赐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督师望风溃散,守土先期逸遁。”
(3). 晋 代为受封而未到所封之国的王侯设置的护卫部队。《晋书·职官志》:“其未之国者,大国置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亦如小国制度。”
(4).犹居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表胜庵》:“炉峯石屋,为 一金和尚 结茆守土之地。”
词语解释:沙土  拼音:shā tǔ
(1).含沙多的土壤。《淮南子·墬形训》:“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壚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秏土人丑。” 唐 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诗:“古邑沙土裂,积阴云雪稠。” 清 魏源 《畿辅河渠议》:“ 漳河 两岸,沙土十之八九,胶泥十仅一二。” 王统照 《号声·沉船》:“沙土铺成的海岸上面全是煤渣、草屑。”
(2).沙和土。《魏书·刁雍传》:“ 河 水激急,沙土漂流。” 宋 陆游 《自广汉归宿十里草市》诗:“饭粗杂沙土,菜瘦等草棘。”《宋史·食货志下四》:“ 淮南 盐初甚善。自 通 、 泰 、 楚 运至 真州 ,自 真州 运至 江 、 浙 、 荆湖 ,纲吏舟卒,侵盗贩鬻,从而杂以沙土。” 华山 《远航集·大戈壁之夜》:“我们不由得也争着帮忙起来,双手捧起一捧捧的碎屑,让它从手缝里漏出来,迎风扬去沙土。”
词语解释:安土  拼音:ān tǔ
(1).安居本土。《礼记·哀公问》:“不能安土,不能乐天。” 郑玄 注:“不能安土,动移失业也。”《汉书·食货志上》:“百姓安土,岁数丰穰。” 晋 潘岳 《西征赋》:“矧匹夫之安土,邈投身於 镐京 。犹犬马之恋主,窃託慕於闕庭。”
(2).使地方安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内。”
(3).安乐的地方。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违危邦而窘惊,访安土而移即。” 明 李寅 《恒雨叹》诗:“横索官符岁岁来,东南未可称安土。”
词语解释:赤土  拼音:chì tǔ
(1).红土。《晋书·张华传》:“ 华 以 南昌 土不如 华阴 赤土……因以 华阴 土一斤致 焕 。 焕 更以拭剑,倍益精明。”
(2).犹赤地。《北史·突厥传》:“旧居之地,赤土无依,迁徙漠南,偷存晷刻。” 唐 白居易 《捕蝗》诗:“雨飞蚕食千里闻,不见青苗空赤土。”
(3).见“ 赤土国 ”。
词语解释:赤土国  拼音:chì tǔ guó
古国名。《隋书·赤土国传》:“ 赤土国 , 扶南 之别种也。在 南海 中,水行百餘日而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亦简称“赤土”。《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四年》:“帝募能通絶域者,屯田主事 常骏 等请使 赤土 。”
词语解释:佛土  拼音:fó tǔ
(1).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2).特指净土。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九:“言浄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我闻 昆明 水,天花散无数。躡足凌高峯,了了见佛土,。”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佛土三生愿, 尧 门一梦遄。”
(3).指佛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洪山寺 ﹞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
词语解释:坟土  拼音:fén tǔ
指墓葬。《后汉书·明帝纪》:“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
词语解释:旷土  拼音:kuàng tǔ
荒芜的土地。《礼记·王制》:“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六》:“ 邓 、 唐 、 随 、 郢 诸州,多有旷土。” 明 唐顺之 《救荒渰记》:“渰在邑西北十餘里,潦溢旱缩,不障不陂,弃为旷土,久不可艾。” 刘师培 《悲佃篇》:“收田之策有六:一曰清官地,二曰辟旷土……六曰买田。”
词语解释:真土  拼音:zhēn tǔ
(1).在一个地方自然形成的土壤。对“客土”而言。《汉书·陈汤传》:“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
(2).佛教语。真佛土的略称。谓佛真身所住的法性土,对化身所住的化土而言。《药师本愿功德宝卷》:“玄妙消息,不动巍巍,真土立根基。”
词语解释:捧土  拼音:pěng tǔ
东汉 初, 朱浮 为大将军 幽州 牧,负责讨定北边。 渔阳 太守抗命, 朱浮 写信给他说:“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 渔阳 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 孟津 ,多见其不知量也。”见《后汉书·朱浮传》。后以“捧土”喻不自量力,或反用其意。 唐 李白 《北风行》:“ 黄河 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清 唐孙华 《过淮阴见数百人舁土置城下问之云河堤欲溃将以土塞城门》诗:“精卫衔石心已尽, 孟津 捧土谁能壅。”
词语解释:蜀土  拼音:shǔ tǔ
旧称今之 四川 地方。《晋书·裴秀传》:“ 蜀 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图记,罔有或差。”《宋书·刘粹传》:“远方商人多至 蜀 土资货,或有直数百万者。”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疆外之险,莫过 蜀 土。”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西蜀 初定, 成都 帅例不许将家行。 蜀 土轻剽易为乱,中朝士大夫尤以险远不测为惮。”
词语解释:境土  拼音:jìng tǔ
疆域;领地。《后汉书·东夷传·濊》:“后以境土广远,復分领东七县,置 乐浪 东部都尉。”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 汉 矫 秦 枉,大启侯王。境土踰溢,不遵旧典。”《旧唐书·吐蕃传下》:“ 蕃 汉 两邦,各守见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讨,不得相为寇讎,不得侵谋境土。”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於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復有 文 武 之境土。”
词语解释:列土  拼音:liè tǔ
分封土地。《汉书·谷永传》:“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元 揭傒斯 《张荣追封济南王仍谥忠襄制》:“虽列土之封,犹及於悬车之日,而漏泉之泽,未究於盖棺之餘。”参见“ 列土分茅 ”。
词语解释:列土分茅  拼音:liè tǔ fēn máo
谓受封为诸侯。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军前累立功劳大,列土分茅受大封。”参见“ 分茅列土 ”。
词语解释:分茅列土  拼音:fēn máo liè tǔ
谓分封侯位和土地。 唐 张说 《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大圣天后,鍊石补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启弄孙之美色。” 唐 罗隐 《秋日有酬》诗:“分茅列土纔三十,犹拟迴头赌锦袍。”《封神演义》第一百回:“一举戎衣定大 周 ,分茅列土赐诸侯。” 仲平 《三巡阅发表后的吴佩孚》:“此次 曹锟 大封功臣,分茅列土,产出了三个大巡阅使来。”参见“ 分茅 ”。
词语解释:桑土  拼音:sāng tǔ
宜于植桑的土地。《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孔颖达 疏:“宜桑之土既得桑养蚕矣。”《史记·夏本纪》:“九河既道, 雷夏 既泽, 雍 沮 会同,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泿水》:“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
指桑根皮。参见“ 桑土绸繆 ”。
词语解释:桑土绸缪  拼音:sāng tǔ chóu móu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繆牖户。” 朱熹 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繆”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宋 叶适 《除知建康到任谢表》:“诵桑土绸繆之句,尤在恩勤。” 明 张居正 《门生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虽桑土绸繆,不劬如此矣。”
词语解释:汉土  拼音:hàn tǔ
(1). 汉 族地区。 唐 白居易 《缚戎人》诗:“没蕃被囚思 汉 土,归 汉 被劫为蕃虏。”
(2).指原属 汉 族人的土地。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各职员僉谓此次军士,光復 汉 土,我辈移薪水以作军餉,以示区区酬报之意。”
词语解释:厚土  拼音:hòu tǔ
(1).谓覆土厚。《吕氏春秋·辩土》:“厚土则孽不通,薄土则蕃轓而不发。”
(2).指土地。 唐 杜甫 《喜雨》诗:“ 巴 人困军须,慟哭厚土热。”
词语解释:客土  拼音:kè tǔ
(1).外地运来的泥土。《汉书·成帝纪》:“客土疏恶,终不可成。”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取他处土以增高,为客土也。”
(2).指别处的土壤。 唐 李白 《树中草》诗:“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宋 黄庭坚 《呻吟斋睡起》诗:“兰牙依客土,柳色过邻墙。”
(3).谓旅居他乡异地。 唐 阎宽 《秋怀》诗:“秋风已振衣,客土何时归。为问当途者,寧知心有违。”
词语解释:负土  拼音:fù tǔ
(1).古时坟墓隧道上承土的横板。《周礼·春官·冢人》“以度为丘隧” 唐 贾公彦 疏:“隧道,则上有负土。”《墨子·备穴》“两柱共一员十一” 清 孙诒让 间诂:“‘员十一’,义不可通,下文两言‘员土’,疑‘十一’即‘土’字,传写误分之。然‘员土’亦无义,盖当为‘负土’。《周礼·冢人》 贾 疏云:‘隧道上有负土’,此为穴,亦为隧道,故有负土。盖以板横载而两柱直榰之,故云‘两柱共一负土’。”
(2).背土。《淮南子·齐俗训》:“故 伊尹 之兴土功也,脩脛者使之跖钁,强脊者使之负土。” 高诱 注:“脊强者任负重。”《梁书·韦叡传》:“时 景 於城外起东西二土山,城内亦作以应之, 太宗 亲自负土, 哀太子 以下躬执畚鍤。”
(3).“负土成坟”之省。《晋书·许孜传》:“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於县之 东山 ,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参见“ 负土成坟 ”。
词语解释:负土成坟  拼音:fù tǔ chéng fén
背土筑坟。古代认为是一种孝义的行为。《后汉书·桓荣传》:“会 朱普 卒, 荣 奔丧 九江 ,负土成坟。”《隋书·孝义传·徐孝肃》:“祖父母、父母墓皆负土成坟,庐於墓所四十餘载,被髮徒跣,遂以身终。”《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 负土成坟,三年苫块。”
词语解释:瘠土  拼音:jí tǔ
不肥沃的土地。《国语·鲁语下》:“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韦昭 注:“磽确为瘠。” 汉 张衡 《西京赋》:“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繫乎地者也。” 明 归有光 《论三区赋役水利书》:“夫高阜之地远不如低洼之乡……低乡水退,次年以膏沃倍收,瘠土之民艰难百倍也。” 孙中山 《农功》:“反磽确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地利之关乎人力,概可知矣。”
词语解释:有土  拼音:yǒu tǔ
(1).有土地;有封地。《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史记·平準书》:“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汉书·食货志上》引此文, 颜师古 注曰:“有土,谓国之宗姓受封邑土地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若夫剖符有土,所谓禄利耳,非富贵也。”
(2).指有土地之君或有封地之臣。《书·皋陶谟》:“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孔 传:“有土之君,不可不敬慎。”《书·吕刑》:“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曾运乾 正读:“有土者,畿内有采地之臣。”
(3).谓任地方行政长官。 唐 元稹 《赠楚继吾等制》:“竝追有土之荣,用明死政之节。” 章炳麟 《谢本师》:“昔 戴君 与 全绍衣 并污伪命,先生亦授职为伪编修。非有土子民之吏,不为谋主,与 全戴 同。何恩于虏,而恳恳蔽遮其恶?”
词语解释:卷土  拼音:juǎn tǔ
(1).尘土卷起。
(2).卷地皮。谓搜夺无遗。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入门下马若施风,罄室倾囊如卷土。”
词语解释:田土  拼音:tián tǔ
田地。《后汉书·马援传》:“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不可弃也。”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桃源 人家易制度, 橘洲 田土仍膏腴。”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一折:“家中颇有资财,郭外多增田土。” 沉从文 《主妇集·王谢子弟》:“年纪大了,又正当军事期间,特别担心家乡那点田土。”
词语解释:一丘土  拼音:yī qiū tǔ
指坟墓。《南齐书·王秀之传》:“丈夫处世,岂可寂寞恩荣,空为后代一丘土?”
词语解释:任土  拼音:rèn tǔ
(1).见“ 任土作贡 ”。
(2).随土,凭依土地,谓适应土地的方位、地貌、地形等具体情况。 明 方孝孺 《郑叔度字说》:“任土制邑,建都立国,或画田为井,或树城作屏。”
词语解释:平土  拼音:píng tǔ
(1).指平原之地。《孟子·滕文公下》:“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汉 蔡琰 《悲愤诗二章》之一:“平土人脆弱,来兵皆 胡 羌 。” 宋 梅尧臣 《送刘秀才归当涂》诗:“梧桐与竹实,安得在平土。”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初税亩说》:“盖田可井者,必平畴沃壤, 班 所云平土可以为法者是也。”
(2).平整土地。 林斤澜 《母女》:“四女儿平土如和面,是个平土家。”
词语解释:作土  拼音:zuò tǔ
谓积土堆垒以御敌。《墨子·杂守》:“作土不休,不能禁御,遂属之城,以御云梯之法应之。”《商子·兵守》:“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
词语解释:故土  拼音:gù tǔ
(1).故乡;家乡。《汉书·严助传》:“君厌 承明 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记》:“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歟?”《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刘奇 ﹞此时疮口久愈,思想要回故土。” 艾青 《大堰河--我的褓姆》诗:“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2).原有的国土。 清 胡燏棻 《上变法自强条陈疏》:“今 辽河 以东,失地虽由 俄 、 德 、 法 三国,合起而争,许还故土,但 俄 人仍有从容商议之语,恐不免枝节横生。”
(3).指前朝的天下。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逮夫故土焦原横流毒浪之后,尚自负东林之党人。”
(4).指祖国。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美国点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词语解释:归土  拼音:guī tǔ
(1).埋葬。《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明 张居正 《乞归葬疏》:“送臣父骨归土,即依限前来供职。”
(2).谓人逝世。《元典章·户部三·承继》:“最是乃祖 黄百十三 知府归土已三十多年,而 黄云瑞 乃敢盗,发其坟,斧其棺,火其尸,尽取棺中原殯之物。”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既幸双亲归土,弟妹七人婚嫁各毕。”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而今竟已归土,哀哉!”
(3).回原籍。《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所迁人死,妻子愿归土者听。”
词语解释:王土  拼音:wáng tǔ
天子的土地。《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郑玄 笺:“此言王之土地广矣。”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司礼》:“恐惧禄位高,悵望王土窄。” 元 黄溍 《送王傅朋静江教授》诗之一:“炎风朔雪皆王土,未觉青春雨露偏。” 清 查慎行 《亢旱苦吟》之二:“陋邦亦王土,徵发当此际。”
词语解释:封土  拼音:fēng tǔ
(1).聚土为坛。 汉 班固 《白虎通·社稷》:“封土立社。”《后汉书·祭祀志论》:“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
(2).封地。《汉书·杜邺传》:“ 高昌侯 宏 去蕃自絶,犹受封土。” 宋 苏轼 《论黑肱以滥来奔》:“诸侯之义,守先君之封土,而不敢有失也。”
(3).葬后堆土,或指所堆之土。《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再行几步,忽见一新坟封土未乾。” 翦伯赞 《内蒙访古》:“古城周围有很多古墓,大多数没有封土。”
词语解释:异土  拼音:yì tǔ
犹他乡,别处。《墨子·尚同上》:“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晋书·卫瓘传》:“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復悬客远属异土者。” 宋 梅尧臣 《舟次朱家曲寄许下故人》诗:“稍听隣船语,初分异土言。”
词语解释:北土  拼音:běi tǔ
泛指北部地区。《左传·昭公九年》:“ 肃慎 、 燕 、 亳 ,吾北土也。” 汉 应瑒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 淮 。”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亲家翁职守北土,信问不絶。卿但具书状知闻,未用便去。”
词语解释:荒土  拼音:huāng tǔ
(1).位东北方的荒远之地。《淮南子·墬形训》:“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邱、曰荒土。”
(2).犹荒地。 元 袁桷 《育王珙禅师示寂二纪屿上人回山中因寄塔主》诗:“石墖累荒土,月落冰稜稜。”
词语解释:生土  拼音:shēng tǔ
没有经过治理、不适于耕作的土壤
词语解释:白土  拼音:bái tǔ
(1).即白垩。石灰岩的一种。俗称白土子。《史记·三王世家》:“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后汉书·皇甫嵩传》:“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其白土薄地,不宜五穀者,唯宜榆及白榆。”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三:“白土俗名光粉, 餘杭 产最多,置米中,助白色。不过市井作伪,而耗米中之精华,久而膏枯,食之无味。”参见“白堊”。
(2).陶土、瓷土的俗称。
(3).鸦片的别称。
(4).中土。即古 冀州 。《后汉书·张衡传》“愁蔚蔚以慕远兮,越 卬州 而愉敖” 李贤 注引《河图》:“正中 冀州 曰 白土 。”
词语解释:白垩  拼音:bái è
白土,石灰岩的一种,白色,质软而轻。工业上用途甚广,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等的原料,橡胶制品和油漆等的填充物,亦可入药。又名白善土,俗称白土子。《山海经·中山经》:“ 葱聋之山 ,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黑、青、黄堊。”《吕氏春秋·察微》:“六曰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堊之与黑漆。” 宋 陆游 《晓兴》诗:“浮名更吓鬼,白堊写丹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土一·白垩》:“白堊,气味苦温,无毒,主女子寒热癥瘕,月闭积聚。” 清 曹寅 《小轩辟除已移居其中有怀子猷》诗:“白堊常年无改作,清宵一侣足游遨。” 闻一多 《说舞》:“闯入火光圈里来的是三十个男子,一个个脸上涂着白垩,两眼描着圈环,身上和四肢画着些长的条纹。”
词语解释:复土  拼音:fù tǔ
(1).谓掘穴下棺,以所出土覆于棺上为坟,建陵墓。《史记·秦始皇本纪》:“先帝为 咸阳 朝廷小,故营 阿房宫 ,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復土 酈山 。”《周礼·地官·小师徒》“大丧,帅邦役,治其政教” 汉 郑玄 注:“丧役,正棺引窆復土。” 贾公彦 疏:“復土者,掘坎之时,掘土向外,下棺之后,反復此土,以为丘陵,故云復土。”《宋书·百官志上》:“司空,一人……大丧掌将校復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祐陵 復土,被命撰哀册文。”
(2).收复失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若 曲端 之见杀,及 浚 之屡败,史册事俱难掩,而中不无掩饰,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讎復土,谬归以中兴之功。”
词语解释:裂土  拼音:liè tǔ
(1).分封土地。《商君书·赏刑》:“ 汤 与 桀 战於 鸣条 之野, 武王 与 紂 战於 牧野 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后汉书·陈蕃传》:“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授位不料其任,裂土莫纪其功。”《新唐书·李百药传》:“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 百药 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当事者且谓擣穴擒渠,功在眉睫,人人有裂土拜爵之想。”参见“ 裂土分茅 ”。
(2).割据土地。 吴恭亨 《诸将》诗之四:“裂土称雄各一方,无端兄弟鬩于墙。”
词语解释:裂土分茅  拼音:liè tǔ fēn máo
《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孔颖达 疏:“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后因以“裂土分茅”谓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宋 辛弃疾 《洞仙歌·赵晋臣和李能伯韵有裂土分茅之句》词:“况满屋、貂蝉未为荣,记裂土分茅、是公家世。”《痛史》第七回:“ 全太后 道:‘难得卿等一片忠诚,但愿天佑 宋 室,将来恢復江山,必当裂土分茅、以报今日。’”亦作“ 裂地分茅 ”。 宋 叶适 《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报人臣之有功,使其子孙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后裔也。”
词语解释:灰土  拼音:huī tǔ
(1).尘土。 晋 葛洪 《神仙传·玉子》:“命尽气絶则死,位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於灰土乎?”《宋史·食货志下四》:“民间食盐,杂以灰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 方佚庐 ﹞便叫伙计在架子上拿了下来,扫去灰土拿过来看。” 鲁迅 《野草·求乞者》:“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2).建筑材料的一种。又称石灰土。由熟石灰和砂质黏土拌合后分层夯实而成。一般用作低层房屋的基础、地面垫层或路面。
词语解释:畚土  拼音:běn tǔ
(1).一畚的泥土。喻微少。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畚土之基,虽良匠不能成其高。” 元 范梈 《送菊》诗:“凌晨试遣霜根送,畚土之微甚珍重。”
(2).搬装泥土。《宋史·苏轼传》:“ 軾 遂买地筑室, 儋 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词语解释:三尺土  拼音:sān chǐ tǔ
指坟墓。 明 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只恐你难保百年坟,教凭谁看你三尺土。”《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妾或适他人,父母三尺之土,朝夕不便省视。” 清 郑燮 《徐君墓》诗:“为表 延陵 万古心,忍负 徐君 三尺土。”
词语解释:圜土  拼音:huán tǔ
牢狱。《周礼·地官·比长》:“若无授无节,则唯圜土内之。” 郑玄 注:“圜土者,狱城也。”《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圜土,言筑土表墙,其形圜也。” 宋 文天祥 《五月十七夜大雨歌》:“矧居圜土中,得水犹得浆。” 清 尤侗 《铁夫人》诗:“逻骑缚来坐咒诅,夫妇牵连入圜土。”
词语解释:刹土  拼音:shā tǔ
佛教语。田土;国土。《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尊重赞嘆一切如来,刹土三寳诸佛忆念。”按,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刹,梵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
词语解释:沃土  拼音:wò tǔ
肥美的土地。《国语·鲁语下》:“沃土之民不材,淫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沃,肥美也。” 唐 王建 《送于丹移家洺州》诗:“耕者求沃土,沤者求深源。” 徐迟 《理想树》:“我认为你应当是另一个乐园的沃土上的理想的树。”
词语解释:堆土  拼音:duī tǔ
沿埂堆土以保护植物或使之不见阳光而变白
词语解释:闲土  拼音:xián tǔ
无主的荒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总论》:“若夫为民私耕閒土以行清丈,非欲为增田裕课之举乎?”参见“ 閒田 ”。
词语解释:闲田  拼音:xián tián
亦作“间田”。亦作“闲田”。
(1).中等田地。《管子·山国轨》:“穀为上,币为下。高田抚,閒田山不被,穀十倍。” 马非百 新诠:“高田者《乘马数篇》所谓‘郡县上臾之壤也’。次曰‘间田’。又次曰‘山田’。‘间田’者中田也。”
(2).两方边界之间的土地。 章炳麟 《排满平议》:“其或同时猋至,互争邑落,是犹 滇 蜀 间之争火井,海滨种吉贝者之争沙洲,两无曲直,得之则是。间田甌脱,更无第三人为其主者,既见为 汉 人所有,则曰 汉 人所有而已。”
亦作“间田”。亦作“闲田”。 1.古代指未被封赐的土地。《礼记·王制》:“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餘以为附庸閒田。” 孔颖达 疏:“若封人附於大国,谓之附庸,若未封人,谓之閒田。” 王国维 《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九》:“閒田者,《莽传》云‘诸侯国閒田为黜陟增减’,乃用《王制》语。凡郡县未封之地,皆閒田也。”
(2).指无主之田;无人耕种的荒地。《孔子家语·好生》:“ 虞 芮 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 西伯 仁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閒田也。” 唐 元结 《樊上漫作》诗:“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 唐 李绅 《悯农》诗之一:“四海无閒田,农夫犹饿死。” 清 刘大櫆 《井田》:“国中贮无尽之閒田,不以与百姓,而荒废弃置,于情则不安,于势则不可。”
词语解释:坏土  拼音:huài tǔ
指坟堆。坏,抔。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铜雀台瓦》:“惜时无英豪,磔裂异肩踝,终令盗坏土,埏作三臺瓦。”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 长陵 坏土关龙脉,愁絶烽烟搔二毛。”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明陵》:“就葬妃园,坏土仅掩,至为惨悯。”
词语解释:宅土  拼音:zhái tǔ
(1).居住在平地上。《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孔 传:“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蚕。” 唐 徐浩 《谒禹庙》诗:“肇开宅土业,永庇昏垫忧。”
(2).所居住的土地。亦指领土,疆土。《文选·左思〈魏都赋〉》:“穷岫泄云,日月恒翳。宅土熇暑,封疆障癘。” 张载 注:“ 吴 蜀 皆暑湿,其南皆有瘴气。” 清 赵翼 《夹马营》诗:“ 陈桥 戴后削僭伪,已并诸国宅土中。”
词语解释:州土  拼音:zhōu tǔ
(1).州乡邑。《楚辞·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王逸 注:“閔惜乡邑之饶富也。”
(2).一州所辖的地域。 汉 班固 《东都赋》:“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舆,造器械,斯乃 轩辕氏 之所以开帝功也。”《汉书·翼奉传》:“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
词语解释:膏土  拼音:gāo tǔ
(1).肥沃的土壤。《元史·乌古孙泽传》:“﹝ 乌古孙泽 ﹞乃教民浚故湖,筑大堤……计得良田数千顷,濒海广潟并为膏土。”
(2).旧时称鸦片。
词语解释:撮土  拼音:cuō tǔ
(1).谓聚土而取之。 元 柯丹邱 《荆钗记·祭江》:“只得撮土为香,礼虽微,姑表情意坚。”
(2).一撮之土。喻量少。语出《礼记·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巖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唐 黄滔 《代郑郎中上令狐相书》:“未知顺风弱力,撮土微形,获参一日之高踪,何报千钧之重意。”
词语解释:疆土  拼音:jiāng tǔ
疆域;领土。《书·大诰》:“敢弗于从率寧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史记·五帝本纪》:“ 尧 子 丹朱 , 舜 子 商均 ,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伏维 唐 至陛下,再登太平,剗刮羣姦,扫洒疆土,天之所覆,莫不宾顺。”《说岳全传》第四四回:“你家久已背盟,掳我二帝,佔我疆土。”《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满洲游击队歌》:“拼个你死或我活,把 日 寇赶走……誓保我疆土。”
词语解释:抟土  拼音:tuán tǔ
(1).犹抟埴。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情语曾闻 管仲姬 ,我儂摶土合成之。”
(2).指抟土作人。 严复 《〈天演论〉按语》:“自 达尔文 出,知人为天演中一境,且演且进,来者方将。而宗教摶土之説,必不可信。”
词语解释:分土  拼音:fēn tǔ
(1).分封土地。《书·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史记·秦本纪》:“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羣臣有能出奇计彊 秦 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后汉书·窦融传》:“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
(2).划分的疆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3).犹分野。《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燿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共339,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