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贤圣 拼音:xián shèng
(1).道德才智极高。《六韬·盈虚》:“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盖 太姜 渊智非常,虽 太王 之贤圣,亦与之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吾家四六》:“念叠矩重规,当贤圣之君七作。”
(2).道德才智极高的人。《战国策·赵策二》:“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周京 赫赫, 成 康 之至教蔑闻; 鲁国 巖巖,贤圣之餘风可坠。”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六岁受《孝经》、《论语》,以古贤圣自期。”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何必珊瑚夸斗富,本来贤圣不言贫。”
(3).佛;菩萨。
(4).贤人酒和圣人酒的并称。 宋 林逋 《答潘司理》诗:“岑寂园庐何所对,酒中贤圣药君臣。”参见“ 贤人 ”。
词语解释:贤人 拼音:xián rén
(1).有才德的人。《易·繫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史记·太史公自序》:“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唐 杜甫 《述古》诗之一:“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九:“一个贤人若是甘心受苦难而一声不出,一个凡人就必须说出自己的苦难,以便自居为贤人。”
(2).浊酒的别名。《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唐 柳宗元 《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诗:“蒔药闲庭延国老,开罇虚室值贤人。” 宋 陆游 《对酒》诗:“气衰成小户,醅浊号贤人。”参见“ 贤人酒 ”。
词语解释:贤人酒 拼音:xián rén jiǔ
指浊酒。 唐 杜甫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仇兆鳌 注引 鱼豢 《魏略》:“ 太祖 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宋 王安石 《春日》诗之一:“室有贤人酒,门无长者车。” 元 吕止庵 《后庭花·怀古》曲:“儒冠两鬢皤,青衫老泪多。满酌贤人酒,相扶 越 女歌。”词语解释:神圣 拼音:shén shèng
(1).形容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庄子·天道》:“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 灵王 ,生而有頿。王甚神圣,无恶於诸侯。”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 唐 中兴之君。”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 中国 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任务而奋斗。”
(2).帝王的尊称。《文选·扬雄〈羽猎赋〉》:“丽哉神圣,处於玄宫。” 李善 注引《礼记·月令》:“季冬,天子居玄堂右。” 吕向 注:“神圣,谓 成帝 也。”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靖本邦》:“守臣不任,勩于神圣。”集注引 孙汝听 曰:“勩,劳也。谓劳 太宗 自平之也。”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臣实何人,误辱神圣之知如此?”
(3).泛指天神,神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国相 东莱 王璋 字 伯仪 ,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 边乾 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店主梦中道:‘神圣前日分付小人起造,如何又要拆毁?’” 清 袁枚 《新齐谐·孝女》:“一女子方礼拜伏地,闻人声,倏不见。 张 曰:‘岂有神圣之前鬼怪公然出现者!此必有因。’”词语解释:酒圣 拼音:jiǔ shèng
(1).《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后指清酒为“酒圣”。 宋 陆游 《幽居》诗:“衰极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欲无功。” 宋 梁栋 《赠嘉兴徐同年》诗:“万事不醒中酒圣,一贫无奈讼钱神。”参见“ 圣人 ”。
(2).谓豪饮的人。 唐 李白 《月下独酌》诗:“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宋 曾巩 《招泽甫竹亭闲话》诗:“诗豪已分材难强,酒圣还諳量未宽。” 宋 黄庭坚 《和舍弟中秋月》:“少年气与节物竞,诗豪酒圣难争锋。”
词语解释:圣人 拼音:shèng rén
(1).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孟子·滕文公下》:“ 尧 舜 既没,圣人之道衰。”《淮南子·俶真训》:“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此圣人之游也。” 唐 韩愈 《原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出,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余始读《易》,至《繫辞传》,曰:大哉言乎!天地阴阳造化之賾,尽在是矣,非圣人孰能作之?” 毛泽东 《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有些人似乎以为,一进了共产党都是圣人,没有分歧,没有误会,不能分析。”
(2).专指 孔子 。《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 、 子游 、 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六籍中独《诗》、《书》、《易象》与 鲁 《春秋》经圣人之手耳。” 明 李东阳 《诗话》:“ 荆楚 之音,圣人不録,实以要荒之故。” 毛泽东 《青年运动的方向》:“ 中国 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
(3).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 仇兆鳌 注:“ 唐 人称天子皆曰圣人。” 宋 欧阳修 《丰乐亭记》:“及 宋 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叵奈 杨国忠 这廝好生无礼,在圣人前奏准,着我做 渔阳 节度使,明陞暗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侧闻宫中圣人又復减膳持斋,对天涕泣。”
(4).称皇后、皇太后。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 唐 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嬪妃为娘子。”《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五年》:“﹝ 关礼 ﹞入见太皇太后而泣,问其故, 礼 对曰:‘圣人读书万卷,亦尝见有如此时而保无乱者乎?’”
(5).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涅槃经·圣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融觉寺》:“﹝ 西域 ﹞沙门常东向遥礼之,号 曇謨最 为东方圣人。” 隋 王通 《中说·周公》:“或问佛。子曰:‘圣人也。’” 元 耶律楚材 《〈楞严外解〉序》:“学至於佛,则无可学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 明 唐寅 《释迦如来赞》:“西方有大圣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乱,巍巍乎独出三界之外,名之为佛。”
(6).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晋书·艺术传·郭黁》:“百姓闻 黁 起兵,咸以圣人起事,事无不成,故相率从之如不及。”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二人相顾方笑,而 臻 适入,执其手曰:‘圣人矣。’”《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陇西 处士 王嘉 ,隐居 倒虎山 ,有异术,能知未然; 秦 人神之。 秦王 坚 、 后秦王 萇 及 慕容冲 皆遣使迎之。十一月, 嘉 入 长安 ,众闻之,以为 坚 有福,故圣人助之。”
(7).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太平御览》卷八四四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太祖 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 邈 私饮至於沉醉,校事 赵达 问以曹事, 邈 曰:‘中圣人。’ 达 白之 太祖 , 太祖 甚怒。度辽将军 鲜于辅 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邈 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宋 杨万里 《和萧伯和春兴》:“圣人枉索方兄价,我与贤人也一中。”参见“ 中2圣人 ”。词语解释:草圣 拼音:cǎo shèng
对在草书艺术上有卓越成就的人的美称。如 汉 代 张芝 、 唐 代 张旭 等。 晋 卫恒 《四体书势》:“ 弘农 张伯英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常曰‘怱怱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 韦仲将 谓之草圣。”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一引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弘农 张芝 ,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絶伦……人谓为草圣。”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之七:“ 张旭 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清 赵翼 《稚存往宁国时曾约同游黄山迟余不到归以负约相嘲和韵报之》:“始知草圣运腕神,端仗劒娘斗眉嫵。”词语解释:三圣 拼音:sān shèng
(1).三个圣人。指 尧 、 舜 、 禹 。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三》:“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 禹 继 舜 , 舜 继 尧 ,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汤 法三圣。” 颜师古 注:“三圣,谓 尧 舜 禹 也。”
(2).三个圣人。指 夏禹 、 周公 、 孔子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朱熹 集注:“三圣, 禹 、 周公 、 孔子 也。”
(3).三个圣人。指 伏羲 、 文王 、 孔子 。《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 伏羲 、 文王 、 孔子 。”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卷三:“ 伏羲 画六十四卦, 文王 作卦辞,爻辞, 孔子 作十翼……歷数三圣。”
(4).三个圣人。指 文王 、 武王 、 周公 。《汉书·诸侯王表序》:“三圣制法,立爵五等。” 颜师古 注:“三圣谓 文王 、 武王 及 周公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丹霞蔽日行》:“ 周室 何隆,一门三圣。” 黄节 注:“一门三圣,谓 文 、 武 、 周公 也。”词语解释:列圣 拼音:liè shèng
(1).指历代帝王;诸皇帝。《文选·左思〈魏都赋〉》:“且 魏 地者……列圣之遗尘。” 李善 注:“ 魏 地,毕昴之分野, 虞舜 及 禹 所都之地。” 唐 元稹 《颜岘右赞善大夫》:“列圣念功,访求太师之后。”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简庵词翰品行》:“早年与兄 自乐学士 同在翰林,遭际列圣,荣遇罕比。”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前殿、后殿均九间,中为穿堂以联前后,繚以周垣,供奉列圣、列后神牌。”
(2).谓历代圣人。 康有为 《礼运注叙》:“天爱群生,赖以不泯,列圣呵护,幸以流传二千五百年。”词语解释:中圣 拼音:zhōng shèng
酒醉的隐语。 唐 李白 《赠孟浩然》诗:“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宋 秦观 《次韵夏侯太冲秀才》:“或时得名酒,亭午犹中圣。” 明 屠隆 《綵毫记·脱靴捧砚》:“臣虽中圣,敢不奉詔,愿给笔札。”词语解释:先圣 拼音:xiān shèng
(1).先世圣人。《吕氏春秋·尊师》:“天子入太学,祭先圣。”《楚辞·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周公 慎言於金人, 仲尼 革容於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
(2).专指 孔子 。 宋 宋咸 《注〈孔丛子〉序》:“矧是书所载,皆先圣之言。”词语解释:孔圣 拼音:kǒng shèng
(1).非常圣明、英明。《诗·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孔圣,作都于 向 。” 朱熹 集传:“孔,甚也;圣,通明也。”
(2).对 孔子 的尊称。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二:“ 孔圣 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唐 皇甫冉 《送孔党赴举》诗:“家承 孔圣 后,身有 鲁 儒名。”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酬前进士崔潞盛制见寄》:“ 孔圣 铸 颜 事,垂之千载餘。”亦称“ 孔圣人 ”。 浩然 《石山柏》:“千百年留下来的穷山沟嘛,不是一天两早晨能变富的;亘古没有人拜过 孔圣人 ,乍开始搞文化事业,哪能没有困难呢?”
(3).指孔子的学说、思想。 唐 张说 《孔子堂杜预赞》:“猗歟 杜侯 ,发挥 孔圣 ,《春秋》既立,王道以正。”词语解释:凡圣 拼音:fán shèng
佛教语。谓凡夫与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为圣者;自此而下,未断惑证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沉约 《神不灭论》:“自凡及圣,含灵义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圣。”《法苑珠林》卷二六:“无何,坐终,其髑髏全成无缝,故知凡圣同居,事不可别。” 元 梵琦 《渔家傲·西方乐》词:“佛理在躬如玉璞,须凴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臺宝座珠瓔珞。”词语解释:上圣 拼音:shàng shèng
(1).犹至圣。指德智超群的人。《墨子·公孟》:“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立为天子,其次立为卿大夫。”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於凡人乎?” 宋 王安石 《杂咏》之二:“变生父子间,上圣不能谋。”
(2).称天神。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只望上圣可怜见,与小人些寿岁咱。”
(3).犹前圣。指前代的帝王与圣贤。《晋书·干宝传》:“ 宣皇帝 廓定四海, 武皇帝 受禪於 魏 ,至德大勋,等踪上圣。”《旧唐书·经籍志上》:“先王有闕典,上圣有遗事。”词语解释:明圣 拼音:míng shèng
明达圣哲。《管子·霸言》:“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太祖 明圣、慈惠,歷代创业之主不可比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澳门纪略〉跋》:“今天子明圣,抚外夷有道。”词语解释:入圣 拼音:rù shèng
谓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 唐 齐己 《读〈阴符经〉》诗:“清虚可保昇云易,嗜慾终知入圣难。” 宋 王安石 《寄王逢原》诗:“晤言相与入圣处,一取万古光芒回。”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古人之画,细入毫髮,飞走之态,罔不穷极,故能通灵入圣,役使鬼神。”词语解释:乐圣 拼音:lè shèng
(1).《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 邈 私饮至於沉醉。校事 赵达 问以曹事, 邈 曰:‘中圣人。’ 达 白之 太祖 , 太祖 甚怒。度 辽 将军 鲜于辅 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邈 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因以“乐圣”谓嗜酒。 唐 李适之 《罢相作》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2).乐于圣道。 汉 扬雄 《法言·问明》:“天乐天,圣乐圣。”
(3).谓乐逢圣世。《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后晋群臣酒行歌》:“歌时兼乐圣,唯待赞泥金。”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通》词:“ 尧 年 舜 日,乐圣永无忧。” 宋 王禹偁 《拟李靖破颉利可汗露布》:“憧憧夷邸,长倾捧日之心;寂寂边城,永罢防秋之役。臣等无任乐圣戴天抃舞懽呼之至。”词语解释:大圣 拼音:dà shèng
(1).古谓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荀子·哀公》:“ 孔子 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覩其识道也。”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人皆以 孔子 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
(2).称帝王。《吕氏春秋·君守》:“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一:“帝曰:‘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盖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大圣之度,慈厚若此。”
(3).佛教称佛、菩萨。《法华经·方便品》:“今慧日大圣尊久乃説是法。”《无量寿经》卷上:“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4).谓极有神通。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我女大圣,死经二十三年,犹能与生人交往。”
(5).指小说《西游记》中的 孙悟空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客言大圣灵著,将祷诸祠……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盖 齐天大圣 孙悟空 云。”词语解释:仙圣 拼音:xiān shèng
道家对得道成仙者或神仙的尊称。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 上清 之游,真天下伟观哉!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壁皆当时所画,不能尽精。惟 隋 殿后壁十仙像为奇笔,丰臞妍怪,各各不同,非若近世绘仙圣者,一切为靡曼之状也。” 宋 王胄 《罗浮图志后跋》:“然洞天之本始,仙圣之源流,史传之纪载,幽居之隐沦,动植之灵异,前后之吟咏,不可以备知。”词语解释:仁圣 拼音:rén shèng
(1).仁德圣明。亦指仁德圣明者。古代多用作称颂帝王的套词。《礼记·经解》:“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列子·杨朱》:“仁圣亦死,凶愚亦死。” 汉 班固 《东都赋》:“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而帝王之道备矣。” 宋 范仲淹 《饶州谢上表》:“狂愚之诚,进多冒死;仁圣之造,退亦推恩。”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卷九:“ 中国 皇帝仁圣,且限以行国。”
(2).对皇帝的尊称。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窃以方今仁圣在上,四海九州冠带之属,望其施为以福天下者,皆聚于朝廷。”词语解释:非圣 拼音:fēi shèng
诋毁圣人之道。非,通“ 诽 ”。《汉书·金日磾传》:“非圣诬法,大乱之殃。” 宋 欧阳修 《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正义》﹞所载既博,所择不精,多引讖纬之书,以相杂乱,恠奇诡僻。所谓非圣之书,异乎正义之名也。” 清 钱谦益 《葛端调编次〈诸家文集〉序》:“句读之不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黄甲乙,衡加於经传,不已傎乎?是之谓非圣无法。”词语解释:至圣 拼音:zhì shèng
(1).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墨子·辞过》:“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一》:“夫 大舜 生於东, 文王 生於西,其实天下至圣,非东西可得而限也。”
(2).旧时亦以专指 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论》:“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 宋 祥符 元年,幸 曲阜 ,謁 文宣王 庙,諡 玄圣文宣王 ;五年,改諡 至圣 。” 翁元圻 注引 明世宗 时礼部议曰:“人以圣人为至,圣人以 孔子 为至。 宋真宗 称 孔子 为 至圣 ,其意已备。”参见“ 至圣先师 ”。
(3).谓极圣明;超脱凡俗。 汉 扬雄 《剧秦美新》:“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 晋 潘岳 《闲居赋》:“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効当年之用。”
词语解释:至圣先师 拼音:zhì shèng xiān shī
孔子 的谥号。 明世宗 嘉靖 九年所定。 清 孙承泽 《春明梦馀录》卷二一:“﹝ 唐 ﹞ 玄宗 开元 二十七年,追謚 孔子 为 文宣王 。 邱濬 曰:‘此 孔子 封王之始也。’ 宋真宗 咸平 元年,謁 文宣王 庙,追謚 孔子 为 玄圣文宣王 。 大中祥符 五年,追尊 孔子 为 至圣文宣王 ,以犯圣祖讳也。 元武宗 至大 元年,加 孔子 謚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 。 明 …… 嘉靖 九年, 张璁 请正祀典,从之。《国朝祀典説》曰:‘ 孔子 之道,王者之道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耳。 孔子 当时,诸侯有僭窃者,皆口诛而笔伐之。其生也如此。今乃不体其志,而竟加以王乎?岂善於尊崇者哉!於是通行天下,改 大成至圣文宣王 为 至圣先师 。’”词语解释:希圣 拼音:xī shèng
效法圣人;仰慕圣人。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文章之贵,弃于 汉祖 ,虽…… 孟軻 、 孙卿 ,体二希圣。”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希圣者,亦圣人之徒也,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 宋 周敦颐 《通书·志学》:“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乾称上》:“希圣友贤,成身以顺亲,即所以顺天。”词语解释:四圣 拼音:sì shèng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 黄帝 ,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词语解释:表圣 拼音:biǎo shèng
赞美圣人。《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享孔子庙乐章》:“通 吴 表圣,问 老 探真。”词语解释:前圣 拼音:qián shèng
古代圣贤。《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汉 班固 《东都赋》:“夫大 汉 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由数朞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粲粲 元道州 ,前圣畏后生。”词语解释:嗣圣 拼音:sì shèng
称新继位的皇帝。 宋 苏轼 《与范蜀公书》之二:“始者窃意丈丈絶意轩冕,然犹当强到闕,一见嗣圣。今乃确然如此,殊乖素望。”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诗:“嗣圣真生知,拯民如救燔。”词语解释:真圣 拼音:zhēn shèng
指神仙。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凡庸下贱,少乐正法,幸藉缘会,得在山宅。何期真圣,曲垂啟降。自顾腐秽,无地自安。”词语解释:累圣 拼音:lèi shèng
称历代君主。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人恭俭,忠恕诚慤,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累圣知之而不能远,恶之而不能去,睿旨如此,天下幸甚!”词语解释:七圣 拼音:qī shèng
(1).指传说中的 黄帝 、 方明 、 昌寓 、 张若 、 謵朋 、 昆阍 、 滑稽 七人。《庄子·徐无鬼》:“ 黄帝 将见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 方明 为御, 昌寓 驂乘, 张若 、 謵朋 前马, 昆閽 、 滑稽 后车,至於 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庙应诏》诗:“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迴谿互证前路失,恍惚七圣迷 崆峒 。”
(2).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虽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宪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卫》:“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谓 肃 、 代 、 德 、 顺 、 宪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圣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云笈七籤》卷八:“七圣者, 高圣玉帝君 、 高圣太上大道君 、 上圣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圣白玉龟臺九灵太真西王母 、 上圣中央黄老君 、 上圣榑桑太帝君 、 后圣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张绍 《冲佑观》诗:“七圣斯严,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三贤异七圣,青眼慕青莲。”词语解释:元圣 拼音:yuán shèng
(1).大圣人。《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 孔 传:“大圣陈力,谓 伊尹 。” 唐 白居易 《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元圣生乘运,忠贤出应期。”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第一盏散念》:“紫电流枢,元圣诞应於丕运;妙花雨地,辅臣祗奉於仁祠。”
(2). 孔子 的谥号。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经说》:“ 祥符 中,諡 孔子 为 元圣 。后避 圣祖 名,改 至圣 。”词语解释:清圣 拼音:qīng shèng
(1).清酒。 宋 陆游 《初秋小疾效俳谐体》诗:“遣闷凭清圣,忘情付黑甜。”参见“ 清圣浊贤 ”。
(2).纯洁的圣人。语本《孟子·万章下》:“ 伯夷 ,圣之清者也。” 清 陈确 《死节论》:“《论》《孟》并亟称 夷 齐 ,不一及死。 孔 序逸民, 孟 曰清圣,推求义藴,二子生平,尽於此矣。”
词语解释:清圣浊贤 拼音:qīng shèng zhuó xián
汉 末因饥荒禁酿酒。饮酒者讳言酒,谓酒清为圣人,酒浊为贤人。见《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后遂以“清圣浊贤”为酒之别称。 宋 陆游 《溯谿》诗:“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莫北风。”词语解释:后圣 拼音:hòu shèng
后世圣人。《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附 平帝 元始 中 王元后 诏:“ 夏禹 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 汉 王粲 《正考父赞》:“名书金鼎,祚及后圣。”词语解释:朝圣 拼音:cháo shèng
(1).朝拜圣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吴氏 出来上香朝圣,那知观一眼睃定,越发卖弄精神。”
(2).教徒朝拜宗教圣地。如伊斯兰教徒朝拜 麦加 ,天主教徒朝拜 耶路撒冷 。认为可借此祈福赎罪或感恩还愿。词语解释:翊圣 拼音:yì shèng
谓辅佐天子。 唐 岑参 《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同黎拾遗所献》诗:“成功云雷际,翊圣天地安。” 唐 刘禹锡 《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诗:“翊圣崇国本,保贤正朝伦。”词语解释:诞圣 拼音:dàn shèng
诞生圣哲;圣哲出生。 南朝 宋 王韶之 《殿前登歌》之三:“烝哉我皇,固天诞圣。”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一:“以 太祖 诞圣之地,建寺锡名。”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猾夏之渐》:“碑中所云,室女诞圣于 大秦 者也。”词语解释:睿圣 拼音:ruì shèng
(1).明圣;明智。常指帝王圣明。《国语·楚语上》:“昔 卫武公 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於国……及其没也,谓之 睿圣武公 。” 韦昭 注:“睿,明也。”《后汉书·郑兴传》:“昔 文王 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三分天下,尚服事 殷 。”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中》:“国家患难,今古何殊,自非睿圣钦明不能安辑。”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依乎前詁,孝慈於焉誌哀;逮乎后解,睿圣因以述德。”
(2).指圣明的帝王。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晚逢睿圣,独赐收怜。”词语解释:扈圣 拼音:hù shèng
跟随皇帝出行。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扈圣 崆峒 日,端居 灧澦 时。”《宋史·乐志十六》:“《十二时》:庭有燎,叠鼓鸣鼉,更问夜如何?……扈圣万肩摩。飭躬三宿, 泰畤 縟仪多。”词语解释:瑞圣 拼音:ruì shèng
指有为王、为圣之瑞应。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实有腾光吐图、畴德瑞圣之符焉。”《旧唐书·文苑传下·薛逢》:“ 杨收 作相后, 逢 有诗云:‘须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隄避路人。威凤偶时皆瑞圣,潜龙无水谩通神。’ 收 闻,大衔之。”词语解释:亚圣 拼音:yà shèng
(1).谓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解》:“﹝ 孟子 ﹞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初学记》卷九引 三国 吴 张俨 《默记》:“ 汉光武 体亚圣之才,执文武略,聪明仁德。”《旧唐书·姚崇传》:“昔 孔丘 亚圣,母墓毁而不修; 梁鸿 至贤,父亡席卷而葬。”
(2).指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的人。 汉 王充 《论衡·书虚》:“ 鲁 去 吴 千有餘里,使 离朱 望之,终不能见,况使 颜渊 ,何能审之?如才庶几者,明目异於人,则世宜称亚圣,不宜言 离朱 。”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夫所谓亚圣者,必具体而微,命世絶伦。”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三》:“ 子张 、 子路 、 子贡 诸贤,当时皆有亚圣之目也。”
(3).指某一技艺仅次于前代圣手的人。 唐 张怀瓘 《书断》:“﹝ 张昶 ﹞尤善章草,书类 伯英 ,时人谓之亚圣。” 明 吴道迩 《襄阳府志·献征下》:“﹝ 张机 ﹞工於治疗,尤精经方……论者推为医中亚圣。”
(4).特指 孟子 。 元 文宗 时,封 孟轲 为 邹国亚圣公 ; 明世宗 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引 钱奇勋 诗:“引棺絶粒箭当胸,拚死扶持 亚圣公 。” 清 洪楝园 《〈后南柯〉自序》:“天赋之职任,亚圣所谓良知良能是也。”词语解释:天圣 拼音:tiān shèng
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23—1032年)词语解释:齐圣 拼音:qí shèng
聪明睿智;聪明圣哲。齐,通“ 齌 ”。《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毛 传:“齐,正也。”《左传·文公二年》:“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 杜预 注:“齐,肃也。”《左传·文公十八年》:“齐圣广渊。” 杜预 注:“齐,中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齐圣,聪明睿智之称…… 毛 以齐为正, 杜 以齐为肃,又以为中,皆未当也。” 宋 王安石 《庙议》:“若夫尊卑之位、先后之序,则子孙虽齐圣有功,不得以加其祖考。”词语解释:游圣 拼音:yóu shèng
游于圣人之门。语出《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东山而小 鲁 ,登 泰山 而小天下,故观於海者难为水,游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南朝 齐 谢朓 《游后园赋》:“则观海兮为富,乃游圣以知方。” 唐 刘祎之 《九成宫秋初应诏》诗:“ 舜 海词波发,空惊游圣难。”词语解释:宣圣 拼音:xuān shèng
汉平帝 元始 元年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公 。此后历代王朝皆尊 孔子 为圣人,诗文中多称为“宣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绍兴 幸学,亦製赞曰:‘大哉 宣圣 ,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影在 孔子 礼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随以风雷,惊骇 宣圣 ,非所以重道尊儒也。” 清 赵翼 《翰林苑有土地祠相传祀韩昌黎》诗:“抗疏几碎佛氏骨,从祀不惭 宣圣 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 大理国 进奉使 李紫琮 等来朝,路过 鼎州 ,到学宫拜 宣圣 像,与诸生相见。”词语解释:参圣 拼音:cān shèng
位跻圣人之列。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以 宣尼 叡哲, 子云 参圣,在於著述,不能忘私。”词语解释:通圣 拼音:tōng shèng
通达圣明。《书·洪范》“曰圣时风若” 唐 孔颖达 疏:“曰人君通圣则风以时而顺之。”词语解释:降圣 拼音:jiàng shèng
谓帝王诞生。 南朝 梁 江淹 《敕为朝贤答刘休范书》:“暨我 太宗明皇帝 ,惟岳降圣,重耀函夏,延礼璧臺,访道衢室。”词语解释:显圣 拼音:xiǎn shèng
迷信指神圣的人物死后显灵。 元 朱凯 《昊天塔》第四折:“那哭的莫不是山中老树怪,潭底毒龙精?敢便待显圣通灵,只俺个道高的鬼神敬。”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济颠化缘疏》:“ 济颠 乃圣僧, 宋 时累显圣於吾 杭 湖山间,至今相传之事甚众。”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潭里的 青龙大王 ,这一向时常显圣。”词语解释:鲁圣 拼音:lǔ shèng
(1).指 孔子 。 唐 鲍溶 《寓兴》诗:“ 鲁圣 虚泣麟, 楚 狂浪歌凤。” 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复示荣唱再抒鄙怀用伸酬谢》诗:“粤若 鲁圣 出,正当 周 德衰。”
(2).指 鲁班 。 郭沫若 《东风集·在西安参观工厂》:“ 阿房 遗址成场厂, 鲁圣 前规见表仪。”自注:“‘鲁圣’指 鲁班 ,民间称为圣人。”词语解释:辅圣 拼音:fǔ shèng
辅佐皇帝的人。 宋 范仲淹 《贤不家食赋》:“上既谐於辅圣,下絶见於遗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孝烈祔庙》:“ 嘉靖 三十五年,已从玄门法,加 孝烈 为九天金闕玉堂辅圣天后,掌仙妙化元君,则先有辅圣之语矣。”词语解释:毓圣 拼音:yù shèng
旧谓皇帝诞生。 宋 岳珂 《桯史·蠲毒圆》:“ 高皇 毓圣中原,得西北之正气,夙赋充实。”词语解释:会圣 拼音:huì shèng
有超人的本领;有神通。 宋 曹组 《忆瑶姬》词:“恁时节、若要眼儿廝覷,除非会圣。”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欲要成 秦 晋 ,天,天,除会圣!”词语解释:谒圣 拼音:yè shèng
拜谒 孔 圣。 清 沉曰霖 《晋人麈·异闻·仆碑遭压》:“吾邑绅士,凡在朔望,莫不入学謁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还有那外府荒僻山县,冒名小考的,并謁圣、簪花、謁师,都一切冒顶了。” 丁玲 《母亲》三:“一起一落的磕着头,算是谒圣。”词语解释:灵圣 拼音:líng shèng
(1).佛教、道教对佛祖、上仙的尊称。《后汉书·西域传论》:“其国( 身毒 )则殷乎中土,玉烛和气,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既灵圣垂旨,敢希久停,可得申延数年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然斯胜地,灵圣所止,躡迹钦风,忘其灾祸。”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浄扮小龙上诗云]堂堂作灵圣,小鬼害劳病。身边没阴人,就死也乾浄。”
(2).神异的灵应。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然汝有灵圣,使我见汝生平之面。若无神灵,从兹而别。”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 高唐 梦苦难成,那里也爱卿,爱卿,却怎生无些灵圣。”《红楼梦》第一○四回:“况且 林姑娘 死了还有灵圣的,他想起来不更要怨我么?”
(3).灵验。 宋 钱愐 《钱氏私志》:“﹝上将军 韩正 ﹞诵毕,赞笑云:‘这天童极灵圣。’ 王少师 云:‘若无灵圣,如何持得许多小人。’”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二:“我给她到一个有名灵圣的庙里去求过签书,真是灵圣。”词语解释:由圣 拼音:yóu shèng
谓效法圣贤。《书·君陈》:“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孔丛子·杂训》:“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词语解释:九圣 拼音:jiǔ shèng
(1).指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尧 、 舜 、 禹 、 文王 、 周公 、 孔子 。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九圣共成《易经》,足以弥纶阴阳。”《隋书·经籍志》:“自初起至於 孔子 ,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业资九圣,时歷三古。”
(2).指道教崇奉的九位真人。 前蜀 杜光庭 《川主九星醮词》:“伏惟九圣延慈,乘帝车而降福。”
(3).九个皇帝。 宋 陆游 《德勋庙碑》:“ 宋 传九圣, 高宗 是承,化龙渡江,天开中兴。” 朱东润 注:“指 北宋 太祖 、 太宗 、 真宗 、 仁宗 、 英宗 、 神宗 、 哲宗 、 徽宗 、 钦宗 ,凡九帝。”词语解释:散圣 拼音:sàn shèng
犹散仙。 宋 刘克庄 《最高楼》词:“ 罗浮 杖胜如旌节,华阳巾不减貂蝉。这先生,非散圣,即臞仙。”《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 柳下惠 也不算得头等人物,不过散圣罢咧,有甚么稀奇!”参见“ 散仙 ”。
词语解释:散仙 拼音:sàn xiān
(1).道教语。仙人未授仙职者之称。 唐 韩愈 《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鸞凤终日相追陪。”
(2).比喻放旷不羁、自由闲散的人。 唐 白居易 《雪夜小饮赠梦得》诗:“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唐 王毂 《逢道者神和子》诗:“酒里消閒日,人间作散仙。” 清 黄遵宪 《宫本鸭北索和》诗:“登楼北望方多事,未许偷闲作散仙。”词语解释:豪圣 拼音:háo shèng
大圣人。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六:“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南风昔不避,豪圣思经纶。” 清 魏源 《杂诗》之一:“苟尽纵其为,豪圣岂无才。”词语解释:皇圣 拼音:huáng shèng
大圣人。谓皇帝。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监灵运》:“皇圣昭天德,丰泽振沉泥。” 唐 褚亮 《唐明堂乐章·肃和》:“玉币通诚,祚隆皇圣。”词语解释:醉圣 拼音:zuì shèng
唐 人对 李白 的敬称。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醉圣》:“ 李白 嗜酒,不拘小节,然沉酣中所撰文章,未尝错误,而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 太白 所见,时人号为醉圣。”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圣》:“ 李白 醉圣。”词语解释:玄圣 拼音:xuán shèng
(1).指有大德而无爵位的圣人。《庄子·天道》:“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 长素 魁垒耆硕之誉闻于 禹 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少一转移,不失为素王玄圣。”
(2).特指 孔子 。《文选·班固〈典引〉》:“悬象闇而恒文乖,彝伦斁而旧章缺,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 李善 注:“玄圣, 孔子 也。” 清 钱谦益 《恭谒孔林先圣庙恭述一百韵》诗:“ 玄圣 今当寧,羣贤旧摄齐。” 章炳麟 《信史上》:“儒有好今文者,谓 章炳麟 曰:‘玄圣没矣,其意托之经,经不尽,故箸微言於纬。’”
(3).称仙人。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西游记》第七回:“一个欺心要夺 斗牛宫 ,一个竭力匡扶玄圣界。”词语解释:述圣 拼音:shù shèng
(1).称述古圣先王之盛德。 唐 钱起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御》:“述圣 鲁 宣父 ,通经 汉 仲舒 。”
(2). 子思 之封号。 元文宗 至顺 二年加封 子思 为 沂国述圣公 。 明 嘉靖 时罢其封爵,但称 述圣 。参阅《元史·文宗纪三》、《续通典·礼十》。词语解释:众圣 拼音:zhòng shèng
诸圣人。《汉书·董仲舒传》:“众圣辅德,贤能佐职。” 汉 班固 《白虎通·号》:“谓之 尧 者何? 尧 犹嶤嶤也,至高之貌。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 汉 孔融 《圣人优劣论》:“唯天为大,唯 尧 则之,是谓覆益众圣最优之明文也。”词语解释:关圣 拼音:guān shèng
指 三国 蜀 关羽 。 明 万历 四十二年,追尊 关羽 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省称 关圣 。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素娥 偕女伴 翠云 来,垂泪言:‘娘子有大难。’詰其故,曰:‘今晨 关圣 命 周将军 下察吾家事,併拘往天庭受讯。’诸人莫不惶惧。”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关圣庙》:“ 关圣 庙徧天下,而京师尤胜。”亦称“ 关圣帝君 ”。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但是不要农民会,只要 关圣帝君 、 观音大士 ,能够打倒土豪劣绅么?”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五:“我那时候很佩服他,觉得他很沉勇,就像是 关圣帝君 显了神的一样。”词语解释:拱圣 拼音:gǒng shèng
宋 代禁军之一。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狄武襄 状貌奇伟,初隶拱圣籍中为 延州 指使。”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宋金官印》:“按《宋史·兵志》:‘拱圣指挥二十一。’ 乾德 中,选诸州骑兵送闕下,立为驍雄,后改驍猛。 雍熙 四年,又改拱辰,未几改今名。盖拱圣为殿前司所属禁军之一。”参阅《宋史·兵志一》。词语解释:拟圣 拼音:nǐ shèng
(1).比拟圣人。《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於天下者乎?”
(2).仿效圣人。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解》:“ 孟子 退自 齐 梁 ,述 尧 舜 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词语解释:书圣 拼音:shū shèng
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汉书·王志传》:“ 志 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 齐 游击将军 徐希秀 亦号能书,常谓 志 为‘书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词仙兼擅书圣,喜补墨林缘。”词语解释:渊圣 拼音:yuān shèng
(1).精深广博,才智超凡。 章炳麟 《訄书·族制》:“自非前世之竞存,则 仲尼 、 子弓 雕额冒耏也久矣,又安得渊圣之材而制是法乎!”
(2).对皇帝的尊称。《后汉书·陈元传》:“採 孔子 拜下之义,卒渊圣独见之旨。”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拜太尉扬州牧表》:“臣岂不勉智罄忠也,未知所以报奉渊圣。”
(3). 宋钦宗 的尊号。 宋 赵鼎 《建炎笔录》卷中:“ 靖康 初, 师道 入枢府, 渊圣 尝问曰:‘在小官时,颇有见知者否?’”《宣和遗事》后集:“ 高宗 曰:‘ 南仲 误 渊圣 ,天下共知,朕当欲手剑击之。’”词语解释:诗圣 拼音:shī shèng
(1).指 唐 杜甫 。语本 宋 秦观 《韩愈论》:“犹 杜子美 之於诗,实积众家之长…… 孟子 曰;‘ 伯夷 ,圣之清者也; 伊尹 ,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 孔子 ,圣之时者也。 孔子 之谓集大成。’呜呼, 杜氏 、 韩氏 亦集诗之大成者歟。” 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上》:“诗圣推 杜甫 。” 梁启超 《情圣杜甫》:“ 杜工部 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
(2).指 唐 李白 。 清 屈大均 《采石题太白祠》诗:“千载人称诗圣好,风流长在 少陵 前。”自注:“ 朱紫阳 ( 朱熹 )尝谓 太白 ‘圣於诗’。祠上有亭,当 翠螺山 顶,予因题曰‘诗圣亭’。”
(3).指 清 杜濬 。《清史稿·遗逸传·杜濬》:“ 阎若璩 於时贤多所訾謷,独许 濬 五律,称为‘诗圣’。”
(4).泛指杰出的诗人。 清 赵翼 《一蚁》诗:“徒守书獃自己误,纵成诗圣世何裨?” 王老九 《富平县里出诗圣》诗:“ 富平县 里出诗圣,万家歌唱声连声。”词语解释:予圣 拼音:yǔ shèng
自以为圣人,谓自夸高明。《诗·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 孔颖达 疏:“俱曰我身大圣,唯各自矜。” 朱熹 集传:“皆自以为圣人。”词语解释:新圣 拼音:xīn shèng
当代的君主。《韩非子·五蠹》:“然则今有美 尧 、 舜 、 汤 、 武 、 禹 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词语解释:宗圣 拼音:zōng shèng
见“ 宗圣公 ”。
词语解释:宗圣公 拼音:zōng shèng gōng
元 至顺 元年对 曾子 追加的封号。《元史·文宗纪三》:“戊申,加封…… 颜子 兖国復圣公 , 曾子 郕国宗圣公 , 子思 沂国述圣公 , 孟子 邹国亚圣公 。”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吾家 宗圣公 传之 子思 、 孟子 ,号为正宗。”后人省称“宗圣”。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史记孔子世家后识语》:“ 文宗 至顺 元年,加号 颜子 復圣 , 曾子 宗圣 , 子思 述圣 , 孟子 亚圣 。”词语解释:证圣 拼音:zhèng shèng
佛教语。谓证入圣果。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敬重正法门》:“杂録正经,七千餘卷,词义明敏,谈味无遗,近则安国利人,远则超凡证圣。” 宋 张商英 《宗禅辩》:“一切众生,小则迁善远罪,大则明心证圣。”词语解释:晞圣 拼音:xī shèng
仰慕圣人。晞,通“ 睎 ”。 晋 陆云 《赠顾尚书》诗:“蹈齐 闕里 ,晞圣而惟。”词语解释:笔圣 拼音:bǐ shèng
对善书法者的美称。 南朝 齐 王僧虔 《与某书》:“然观前世称目,窃有疑焉。 崔 杜 之后,共推 张芝 仲将 ,谓之笔圣。”词语解释:顺圣 拼音:shùn shèng
见“ 顺圣紫 ”。
词语解释:顺圣紫 拼音:shùn shèng zǐ
紫色牡丹花的一种。 宋 周师厚 《洛阳花木记·牡丹》:“千叶紫花其别有十:双头紫、左紫、紫绣毬、安胜紫、大宋紫、顺圣紫、陈州紫、袁家紫、婆臺紫、平头紫。”亦省称“ 顺圣 ”。《广群芳谱·花谱十一·牡丹一》:“顺圣、千叶花也。色深类陈州紫。每叶上有白缕数道,自唇至萼,紫白相间,深浅同,开头可八九寸许, 熙寧 中方有。”词语解释:孙大圣 拼音:sūn dà shèng
即 孙悟空 。《西游记》第二七回:“ 孙大圣 去时,惊动那怪。” 毛泽东 《和郭沫若同志》:“今日欢呼 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参见“ 孙悟空 ”。
词语解释:孙悟空 拼音:sūn wù kōng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又名 孙行者 ,自称 齐天大圣 。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天产石猴,有七十二变的法术,会驾斤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曾大闹天宫,勇猛无敌。后保 唐僧 往西天取经,沿途战胜了许多妖魔,体现出蔑视天神世界及其秩序的叛逆性格和对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意志。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具有浪漫主义色采的英雄形象。后人亦常用以比喻本领大的人物。参阅 南宋 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元 杨景贤 《西游记》杂剧。词语解释:五圣 拼音:wǔ shèng
(1).五个圣人。指 神农 、 尧 、 舜 、 禹 、 汤 。《淮南子·修务训》:“若夫 神农 尧 舜 禹 汤 ,可谓圣人乎?有论者必不能废,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
(2).五个圣人。指 唐高祖 、 太宗 、 高宗 、 中宗 、 睿宗 。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五圣联龙袞,千官列雁行。” 唐 康骈 《剧谈录·老君庙画》:“壁有 吴道玄 画五圣真容及 老子 化胡经事。”
(3).旧时 江 南一带所奉之邪神。 明 陆粲 《庚己编·说妖》:“ 吴 俗所奉妖神,号曰五圣,又曰五显灵公,乡中呼为‘五郎神’,盖深山老魅山萧木客之数也。” 清 钮琇 《觚賸·奏毁淫祠》:“ 江 南家立尺五小庙祀之,俗称五圣祠。是后日渐蕃衍,甚至树头花前,鸡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圣为祸。”词语解释:孤圣 拼音:gū shèng
指孤立的圣明之人。 汉 东方朔 《七谏》:“众竝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词语解释:彦圣 拼音:yàn shèng
善美明达。亦指善美明达之士。《书·秦誓》:“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孔颖达 疏:“见人之美善通圣者,其心爱好之。” 王闿运 《丁文诚诔》:“实屈己以推贤,好彦圣以利民。”词语解释:文圣 拼音:wén shèng
文章圣手。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家能得其一,则为文豪,能兼其四,则为文圣。”词语解释:武圣 拼音:wǔ shèng
旧时对 关羽 、 岳飞 的尊称。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虽是崇奉 关 岳 的大人先生们,倘问他心目中的这两位‘武圣’的仪表,怕总不免是细着眼睛的红脸大汉和五绺长须的白面书生。”词语解释:棋圣 拼音:qí shèng
(1).尊称棋技卓绝无比的棋手。 晋 葛洪 《抱朴子·辨问》:“故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故 严子卿 、 马绥明 於今有棋圣之名焉。”
(2).今亦特指围棋手的最高荣誉称号之一,源于 日本 。《体育报》1988.3.28:“ 中国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棋圣’诞生了!我国著名围棋国手 聂卫平 26日在祝贺 中国 围棋队取得 中 日 围棋擂台赛‘三连胜’的庆功会上,荣膺 中国 围棋‘棋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