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郊圻 拼音:jiāo qí
(1).都邑的疆界;边境。《书·毕命》:“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孔颖达 疏:“郊圻,谓邑之境界。” 唐 元稹 《徐智岌右监门卫将军制诰》:“ 邠 之地, 后稷 、 公刘 之所理也。俗饶稼穡,土宜六扰,内扞郊圻,外攘夷狄。” 清 顾炎武 《羌胡引》:“四入郊圻躪 鲁 齐 ,破邑屠城不可数。”
(2).郊野,郊外。 唐 高适 《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诗:“同官载酒出郊圻,晴日东驰雁北飞。” 宋 王安石 《次韵再游城西李园》:“我亦悠悠无事者,约君联骑访郊圻。” 清 周亮工 《题〈蕉堂索句图〉》:“丁亥冬初,予由 江 右入 杉关 ,抵 邵武 时,寇遍郊圻。”词语解释:封圻 拼音:fēng qí
(1).封畿。《汉书·文帝纪》:“封圻之内,勤劳不处。” 颜师古 注:“圻亦畿字。王畿千里。”
(2).疆土。 宋 梅尧臣 《送何都官通判虔州》诗:“ 楚 越 封圻接,帆檣上下频。” 郑观应 《盛世危言·建都》:“惟当内修政事,外固封圻。”
(3).指封疆大吏。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道光 年间, 靖节公 ( 裕谦 )由知府荐擢封圻。”词语解释:淮圻 拼音:huái qí
指 淮河 附近一带。 唐 蔡允恭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久倦川涂曲,忽此望 淮 圻。”词语解释:石圻 拼音:shí qí
见“ 石碕 ”。
词语解释:石埼 拼音:shí qí
亦作“ 石圻 ”。 曲折的石岸。《楚辞·刘向〈九叹·离世〉》:“遵江曲之逶移兮,触石碕而衡游。” 洪兴祖 补注:“碕,曲岸。” 南朝 宋 鲍照 《代苦热行》:“汤泉发云潭,焦烟起石圻。” 唐 宋之问 《早入清远峡》诗:“寂歷环沙浦,葱蘢转石圻。”词语解释:海圻 拼音:hǎi qí
海边。圻,通“ 碕 ”。 明 刘基 《雪鹤篇赠詹同文》:“玲瓏琪树戞金徽,砉然长鸣惊海圻。”词语解释:江圻 拼音:jiāng qí
见“ 江垠 ”。
词语解释:江垠 拼音:jiāng yín
亦作“ 江圻 ”。 江边。 唐 王勃 《采莲赋》:“雾静江垠,气恬海漠。”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故人辞礼闈,旌节镇江圻。”此指江边城市。词语解释:连圻 拼音:lián qí
犹邻境。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连圻僚友,有讥余太旧者,有笑余徒自苦者。”词语解释:赭圻 拼音:zhě qí
山岭名。在今 安徽 繁昌 西。 晋 桓温 曾于其麓筑 赭圻城 。《晋书·桓温传》:“ 隆和 初,詔徵 温 , 温 至 赭圻 ,詔又使尚书 车灌 止之, 温 遂城 赭圻 居之。” 唐 王维 《送邢桂州》诗:“ 赭圻 将 赤岸 ,击汰復扬舲。” 清 吴伟业 《八风诗》:“捩柁引船 濡口 利,禡牙挥扇 赭圻 功。”词语解释:疆圻 拼音:jiāng qí
(1).犹疆界。 前蜀 杜光庭 《皇太子青城山修斋词》:“定 蜀 汉 之疆圻,扼 黔 巫 之襟带。”
(2).边疆。借指封疆大吏。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三:“家传方略,勇敢性成,连任疆圻,多所筹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又前 两广 总督 岑春煊 颇有知兵之名,久任疆圻,威望夙著。”词语解释:遐圻 拼音:xiá qí
遥远的地方。 三国 魏 曹植 《鹖赋》:“美遐圻之伟鸟,生 太行 之嵓阻。体贞刚之烈性,亮乾德之所辅。” 晋 陆机 《辨亡论上》:“化协殊裔,风衍遐圻。”词语解释:边圻 拼音:biān qí
犹边境。 清 林则徐 《甄别未能称职各员分别革职勒休折》:“此外查有庸劣之员,再行纠劾,断不敢自甘徇隐,见好属员,有负边圻委任。”参见“ 边境 ”。
词语解释:边境 拼音:biān jìng
亦作“ 边竟 ”。亦作“ 边竞 ”。亦作“邉境”。
(1).靠近国家边界的地方。《国语·楚语上》:“夫边境者,国之尾也。”《管子·枢言》:“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汉书·元帝纪》:“加以边竟不安,师旅在外,赋歛转输,元元骚动,穷困亡聊,犯法抵罪。” 颜师古 注:“竟读曰境。”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臣恐异时脣亡齿寒,邉境有可乘之衅。” 明 何景明 《何子·用直》:“宫庭容久伏之祸,邉境有卒至之忧。” 吴晗 《杰出的学者玄奘》:“ 贞观 三年……这时国内经济还未恢复,边境也还不十分安定,政府命令禁止百姓出国。”
(2).靠近省区边界的地方。 清 刘大櫆 《知上犹县方君传》:“ 上犹 亦 江 右之边境,风土约畧相似。” 清 陆筠 《海角续编》:“二月,大兵围 常州 ,贼突围出,扮官兵由小路越过 苏州 、 江阴 边境。”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自从国共分界, 镇川堡 变成反共前哨和逃亡地主会聚之地以后, 米脂县 才在 沙家店 新设下一个区,加强边境工作的领导。”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二章:“师长自己的家乡还在遥远的前面-- 湘 粤 边境上。”词语解释:甸圻 拼音:diàn qí
同“ 甸畿 ”。 圻,通“ 畿 ”。《国语·周语上》“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侯圻之外曰甸圻。”词语解释:青圻 拼音:qīng qí
草木葱茏的曲岸。 唐 司空曙 《送夏侯审赴宁国》诗:“青圻连白浪,晓日渡南津。”词语解释:镇圻 拼音:zhèn qí
周 代指离王城四千五百里的区域。《国语·周语上》“ 蛮 夷 要服, 戎 狄 荒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 戎 狄 去王城四千五百里至五千里也。四千五百里为镇圻,五千里为蕃圻。”词语解释:蛮圻 拼音:mán qí
见“ 蛮畿 ”。
词语解释:蛮畿 拼音:mán jī
亦作“ 蛮圻 ”。 古代九畿之一。又称蛮服。《周礼·夏官·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 贾公彦 疏:“蛮者,縻也。以近夷狄,縻繫之政教……自此以外,是夷狄之诸侯。”《国语·周语上》“蛮夷要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蛮,蛮圻。夷,夷圻也。《周礼》卫圻之外曰蛮圻,去王城三千五百里,九州之界也。”参见“ 九畿 ”、“ 蛮服 ”。词语解释:兼圻 拼音:jiān qí
清 代总督多管辖两省或三省,谓之兼圻。如 湖 广 总督辖 湖南 湖北 两省,两江总督辖 江苏 、 安徽 、 江西 三省。 梁启超 《上鄂督张制军书》:“身既膺兼圻之威,言即有九鼎之重。”词语解释:邦圻 拼音:bāng qí
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爵国》:“天子邦圻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 凌曙 注:“《尚书大传》:‘圻者,天子之境也。’《诗笺》:‘祈、圻、畿同。’”词语解释:京圻 拼音:jīng qí
犹京畿。 元 孛朮鲁翀 《范坟》诗:“ 襄城 下封竁, 汝 潁 皆京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 博晰斋 ﹞博闻彊识,於京圻掌故,氏族源流,尤能殫洽。”词语解释:五圻 拼音:wǔ qí
古代都城周围的五类地域:侯圻、甸圻、男圻、采圻、卫圻。《国语·周语上》“侯、卫宾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自侯圻至卫圻其间凡五圻。圻五百里,五五二千五百里……五圻者,侯圻之外曰甸圻,甸圻之外曰男圻,男圻之外曰采圻,采圻之外曰卫圻。”词语解释:上圻
上岸词语解释:八圻 拼音:bā qí
八方。《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诞弥八圻,上陈天庭。” 李善 注:“八圻犹八埏。” 吕延济 注:“八圻,八方也。”词语解释:侯圻 拼音:hòu qí
侯畿。指王畿而外,方五百里的区域。圻,通“ 畿 ”。《国语·周语上》“邦内甸服,邦外侯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侯服,侯圻也。”词语解释:采圻 拼音:cǎi qí
见“ 采畿 ”。
词语解释:采畿 拼音:cǎi jī
亦作“ 采圻 ”。 古代“九畿”之一。《周礼·夏官·大司马》:“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 贾公彦 疏:“采者,采取美物以共天子。”《国语·周语上》“侯衞宾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自侯圻至衞圻,其间凡五圻(侯、甸、男、采、衞)……男圻之外曰采圻。”参见“ 九畿 ”。词语解释:王圻 拼音:wáng qí
犹王畿。《逸周书·职方》:“乃辩九服之国,方千里曰王圻。” 孔晁 注:“圻,界也。圻与畿同。” 唐 沉珣 《授崔珙凤翔节度使制》:“古称右辅,以扶助王圻。” 宋 王珪 《开封府推官王畴可开封府判官司封员外郎冯浩可开封府推官制》:“王圻画千里之广,京兆比三辅为剧。”参见“ 王畿 ”。
词语解释:王畿 拼音:wáng jī
(1).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孙诒让 正义:“方千里曰王畿者,谓建王国也……《大司马》云国畿,《大行人》云邦畿,义并同。”
(2).泛指帝京。 晋 潘岳 《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升轻轩,远览王畿。”《旧唐书·李光弼传》:“贼乘 鄴 下之胜,再犯王畿。” 明 何景明 《刘德徵上陵还有赠》诗:“已向西山瞻帝寝,更从北极眺王畿。”词语解释:男圻 拼音:nán qí
犹男服。《国语·周语上》“侯衞宾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自侯圻至衞圻,其间凡五圻……五圻者,侯圻之外曰甸圻,甸圻之外曰男圻,男圻之外曰采圻,采圻之外曰衞圻。”词语解释:地圻 拼音:dì qí
地垠。圻,通“ 垠 ”。 汉 牟融 《理惑论》:“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説,褒讚佛行,称誉其德,高者陵青云,广者踰地圻,得无踰其本,过其实乎?”词语解释:田圻 拼音:tián qí
田野。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晋阳武》:“日之昇,九土晞;诉田圻,流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