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五有上声 寿[同否][吐也。][【廣韻】音某。][yǒu][音柳。蚴蟉,行動貌。][pǒu][详注1][详注2][详注3][yǎo][ròu][音纽。人姓也。高丽有之。][音塿。通水沟也。][详注4][音塿。《廣韻》嗹嘍,煩貌。][详注5]


注1:忸 《集韵》《韵会》《正韵》女九切,音纽。习也。《荀子·议兵篇》忸之以庆赏。《注》忸与狃同。
注2:趣 《集韵》《韵会》此苟切。《书·立政》趣马。《传》趣,七口反。掌马之官。《诗·小雅》蹶维趣马。《笺》掌王马之政。《疏》七走反。《周礼·夏官·趣马注》趣马,趣养马者也。
注3:掫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侧九切,篘上声。持物相著也。
注4:培 音瓿。小阜也。《晋语》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必堕其垒培。
注5:欧 音殴。《说文》吐也。或作呕。《急就篇注》欧逆,吐而不下食也。《前汉·严助传》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山海经》薄鱼一目,其音如欧。《注》郭璞曰:如人呕吐声也。《又》海外欧丝之野,在大踵东有女子跪据树欧丝。《注》郭璞曰:言啖叶而吐丝,盖蚕类也。《白氏六帖》跪树欧丝,生桑得茧。又与殴通,捶击也。《史记·留侯世家》良愕然欲欧之。
末字词组
尘垢汗垢去垢泥垢口垢三垢攻瑕索垢吹毛索垢
无垢离垢含垢滋垢耳垢七垢忍辱含垢含瑕积垢
面垢解垢水垢贪垢匿瑕含垢打骸垢油垢含污忍垢
瑕垢污垢埃垢宿垢偻垢杨妃垢有垢疵垢
头垢蒙垢秽垢秦垢耇垢涤瑕荡垢纳污藏垢眦垢
忍垢氛垢轻垢积垢淫垢牙垢纳污含垢痛湔宿垢
心垢中垢腻垢蓬垢八垢滓垢嚣垢 
罪垢痕垢纤垢藏污纳垢齿垢灰垢吹毛洗垢 

词语解释:尘垢  拼音:chén gòu
(1).灰尘和污垢。《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之尘垢者。” 韦昭 注:“言尘垢不敢当盛也。” 唐 柳宗元 《马室女雷五葬志》:“家贫,岁不易衣,而天姿洁清脩严,恒若簪珠璣,衣紈縠,寥然不易为尘垢杂。”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的衣服很舒展地贴在身上,整洁,没有一些尘垢。”
(2).犹世俗。《庄子·齐物论》:“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明 王廷相 《〈近海集〉序》:“其 蓬莱 、 方丈 、 扶桑 、灵槎、瑶草、羽人之属,虽非真有,亦足以寄兴於超旷。凡以使我忘夫弃斥之琐尾而乐於尘垢之外者,非兹乎哉?” 章炳麟 《原学》:“冀脱离尘垢,死而宴乐其魂魄。”
(3).比喻微末卑污的事物。《淮南子·俶真训》:“以利害为尘垢,以死生为昼夜。” 高诱 注:“尘垢,喻轻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 清 刘大櫆 《〈郭昆甫时文〉序》:“有临大节不夺之心,而后其见於言者,辉光洁白,而不受世俗尘垢之污。”
(4).犹污染;污损。 汉 庄忌 《哀时命》:“ 务光 自投於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垢。” 唐 韦应物 《答令狐侍郎》诗:“白玉虽尘垢,拂拭还光辉。” 宋 苏轼 《与温公书》:“虽高风伟度,非此细故所能尘垢。然某思之,不啻芒背尔。”
(5).佛教谓烦恼。 宋 苏轼 《小篆〈般若心经〉赞》:“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倾作禪律。”
词语解释:无垢  拼音:wú gòu
佛教语。谓清净无垢染。多指心地洁净。 唐 陆贽 《月临镜湖赋》:“至明洞幽,至清无垢。” 宋 苏轼 《见温泉壁上有诗亦作一绝》:“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太阳呀,你请倾耳静听,这儿安睡着两个无垢的人,我采摘花儿来把他们埋殡。”
词语解释:面垢  拼音:miàn gòu
谓面色灰暗,如沾染尘垢;或脸部似有油垢,呈现一种病状。《礼记·丧服四制》:“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 孔颖达 疏:“此谓庶人也。卑,无人可使,但身自执事,不可许病,故有杖不得用,但使面有尘垢之容而已也。”《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三阳合病并病》:“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
词语解释:瑕垢  拼音:xiá gòu
(1).耻辱;污点。 唐 杜甫 《入衡州》诗:“老将一失律,清边生战场;君臣忍瑕垢,河岳空金汤。” 唐 韩愈 《县齐有怀》诗:“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2).指玉石的斑疵。亦喻人的缺点、毛病。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语》卷二:“琢磨瑕垢,发扬光綵,殆玉人之攻玉,锦工之机锦也。” 明 李东阳 《答陆鼎仪诲言》诗:“ 陆 君多雅怀,指我以瑕垢,翻然为起敬,竦立敛双肘。”
词语解释:头垢  拼音:tóu gòu
头皮上的污垢。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癸·申先生》:“只爬剔头垢,投一豆许,众色自然凝结不散。”《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头垢气色及时,主有喜事临身。”
词语解释:忍垢  拼音:rěn gòu
(1).见“ 忍詬 ”。
(2).忍受污垢。 宋 黄庭坚 《戏答王充道烹茶》诗之二:“何须忍垢不濯足,苦学 梁州 阴子春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然后把三爷请来,光把没有钱不能办的苦处告诉他,再把为他才用这忍垢纳污的主意説给他,请他下个决断。”
词语解释:忍诟  拼音:rěn gòu
亦作“ 忍垢 ”。亦作“ 忍訽 ”。 忍受耻辱。《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垢,辱也。”《吕氏春秋·离俗》作“忍訽”。《荀子·解蔽》:“彊钳而利口,厚颜而忍詬。”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表》:“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 明 李贽 《又与焦弱侯书》:“受辱於关吏,忍詬於市易。” 清 顾炎武 《常熟陈君墓志铭》:“与人和厚,能忍訽不争。” 章炳麟 《蕲黄母铭》:“劳形忍詬,以顾鬻子。”
词语解释:心垢  拼音:xīn gòu
佛教语。烦恼。《无量寿经》卷下:“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燝兴 疏:“心垢者,烦恼之名。”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序:“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浄。” 唐 李白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诗:“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禪房。”
词语解释:罪垢  拼音:zuì gòu
佛教语。指罪孽。盖以其如污垢玷人自性。《涅槃经·寿命品》:“其中所有六趣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法苑珠林》卷八九:“我等诸根暗钝,罪垢深重。” 宋 苏轼 《答李昭玘书》:“又念方以罪垢废放,平生不相识,而相向如此。”
词语解释:汗垢  拼音:hàn gòu
混和污垢的汗。 汉 王褒 《责髯奴文》:“汗垢流离,污秽泥土。”
词语解释:离垢  拼音:lí gòu
佛教语。谓远离尘世烦恼。《维摩经·佛国品》:“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南朝 梁 王僧孺 《初夜文》:“大招离垢之宾,广集应真之侣。” 唐 李邕 《国清寺碑序》:“所以信士永言,至人驰想,不远万里,有以一临离垢道场,遇之即是。” 清 戴名世 《蓼庄图记》:“説者谓 渊明 生当 晋 宋 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
词语解释:解垢  拼音:jiě gòu
诡诈之辞。《庄子·胠箧》:“知诈渐毒、頡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 成玄英 疏:“解垢,诈伪也。” 陆德明 释文:“解垢,诡曲之辞。” 章炳麟 《訄书·订文》:“然则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为文以益緐,亦埶自然也。”
词语解释:污垢  拼音:wū gòu
亦作“汙垢”。亦作“汚垢”。
(1).积在人身或物体上的脏东西。《仪礼·既夕礼》“燕养馈羞汤沐之饌” 汉 郑玄 注:“汤沐所以洗去污垢。” 老舍 《四世同堂》六一:“小衣服上的污垢被日光照得发亮,倒好像穿着铁甲似的。”《十月》1981年第5期:“他觉得周身轻松,好像积在躯体里的尘埃和污垢都被彻里彻外地清扫干净了一样。”
(2).污浊;肮脏。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駢肩杂遝,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 郭沫若 《虎符》第一幕:“服装污垢,面目憔悴。”
(3).引申为卑鄙、丑恶。 章炳麟 《定复仇之是非》:“今有负气愤事,愿吾党与彼党俱仆,此至洁白者也;愿吾党胜而彼党败者,此洁与汚参半者也;于一胜一败之餘,復求吾党之得而彼党之丧者,此最汚垢者也。”
(4).比喻卑鄙龌龊的人或思想。 欧阳予倩 《馒头庵》第三场:“佛门岂许藏污垢,速送官衙不可留。” 杨沫 《花蕊》:“难道我不应该用大自然的绝美瀑布来荡涤心头的污垢,使它洁净,使它美化?”
(5).比喻卑下的地位。《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且布衣韦带,相与交结,分成好合,尚汚垢不异。”
词语解释:蒙垢  拼音:méng gòu
受到污辱耻笑
词语解释:氛垢  拼音:fēn gòu
(1).尘雾。 唐 王维 《新晴晚望》诗:“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2).借指尘世。 宋 林逋 《郊园避暑》诗:“柴门鲜人事,氛垢颇相忘。” 明 王慎中 《登金山口绝顶》诗:“氛垢苟不婴,沉虑斯可遣。”
(3).比喻叛乱。《新唐书·张廷珪传》:“ 景龙 、 先天 间,凶党构乱,陛下神武,汛扫氛垢。”
词语解释:中垢  拼音:zhōng gòu
隐暗,污秽。《诗·大雅·桑柔》:“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毛 传:“中垢,言闇冥也。” 朱熹 集传:“中,隐暗也;垢,污秽也。”一说,蒙受耻辱。 王引之 《经义述闻·诗经下》:“中,得也。垢当读为詬。詬,耻辱也。不顺之人,行不顺之事以得耻辱,故曰:‘征以中垢。’”
词语解释:痕垢
污垢
词语解释:去垢  拼音:qù gòu
指从某物表面清除脏物
(如从牙齿或金属上)去掉污垢或水锈的动作或过程
词语解释:含垢  拼音:hán gòu
包容污垢;容忍耻辱。《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唐 元稹 《为严司空谢招讨使表》:“陛下尚先含垢,未忍加诛,曲示绥怀,俾臣招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念臣世受国恩,异於众人,故忍耻含垢,逭死朝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父在不得自专。卿如有情,尚当含垢为好。”
词语解释:水垢  拼音:shuǐ gòu
在锅炉或其它容器内部表面被硬水和碳酸盐成分构成的一种沉积物
词语解释:埃垢  拼音:āi gòu
灰尘污垢。 唐 黄滔 《以不贪为宝赋》:“莫不扫埃垢於嗜慾,扩规模於廉耻。” 清 吴振兰 《和孟东野〈审交〉》诗:“名义如日星,斯人等埃垢。”
词语解释:秽垢  拼音:huì gòu
污浊。比喻过失、缺点。《三国志·蜀志·刘琰传》:“颇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国,原其身中秽垢,扶持全济,致其禄位,以至今日。”
词语解释:轻垢  拼音:qīng gòu
佛教语。指犯轻戒之罪。 唐 李白 《僧伽歌》:“一言懺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 王琦 注:“《法苑珠林》云:波罗夷者,此云极重罪是也。轻垢罪者,比重减轻一等,凡玷污浄行之类皆是。据《梵纲经》:重戒有十,犯者得波罗夷罪,轻戒有四十八,犯者为轻垢罪。”
词语解释:腻垢  拼音:nì gòu
污垢。 清 曹寅 《铜鼓歌》:“纳水三斛副是腹,爬梳腻垢光而荧。”
词语解释:纤垢  拼音:xiān gòu
犹微尘。 唐 白居易 《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诗:“虚明见深底,浄緑无纤垢。”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自 文殊 而下,已自执所见,所见差駮,纤垢淫夷,故 维摩詰 以一嘿对之,乃皆悟入。”
词语解释:泥垢  拼音:ní gòu
污泥。 唐 白居易 《双石》诗:“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掷网尽得之,中有一物如鼎状,持归刮洗泥垢,则纯金也。” 郭小川 《秋日谈心》诗:“那年头啊,我们都是又黄又瘦,头顶上只有一堆乱发,脚杆上只有一片泥垢。”
词语解释:滋垢  拼音:zī gòu
犹污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史记五·屈原贾生列传》:“滋与‘兹’同。《説文》:‘兹,黑也。’”
词语解释:贪垢  拼音:tān gòu
佛教语。佛教以贪、嗔、痴为“三毒”或“三垢”,即三种烦恼。贪垢尤为毒害众生产生烦恼的根本。 北魏 李颙 《大乘赋》:“破众网之将裂兮,剗贪垢而絶淫。”
词语解释:宿垢  拼音:sù gòu
所积的污垢。《晋书·礼志下》:“ 汉 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
词语解释:秦垢  拼音:qín gòu
秦 朝的尘垢。对 秦 朝暴政的贬斥之辞。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 秦 垢。”
词语解释:积垢  拼音:jī gòu
累积的污垢。多用以比喻旧事物的污浊。 宋 魏了翁 《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三札》:“厉精更始,观听肇新而积垢方深,非一朝一夕所能洒濯。”《新华日报》1943.9.7:“当前的急务就在于从积垢中认取人民力量的宝光,发扬民主,使动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五章:“旧东西的积垢太深了,就像用了几十年的水管子,完全被一层一层的水锈堵塞住了。”
词语解释:蓬垢  拼音:péng gòu
见“ 蓬头垢面 ”。
词语解释:蓬头垢面  拼音:péng tóu gòu miàn
头发蓬乱,面有尘垢。言人不事修饰,外表不整洁。《魏书·封轨传》:“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 席子先生 ﹞莫详其姓氏,蓬头垢面,以一席裹身。”《红楼梦》第七七回:“﹝ 晴雯 ﹞蓬头垢面的,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亦省作“ 蓬垢 ”。 明 顾鼎臣 《悯雨》诗:“妻孥互牵抱,蓬垢同繫囚。” 明 文徵明 《记中丞俞公孝感》:“时公忧惶困瘁,蓬垢无人色。”
词语解释:藏污纳垢  拼音:cáng wū nà gòu
见“ 藏垢纳污 ”。
词语解释:藏垢纳污  拼音:cáng gòu nà wū
包藏污垢。常以喻包容坏人坏事。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至今读之者,无不魂惊髮竖,愈见神庙圣度,真如海岳之藏垢纳污靡不包容者。”亦作“ 藏污纳垢 ”。 清 孙雨林 《皖江血·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李大钊 《青年与农村》:“若想扩清选举,使这种新制度不作高等流氓们藏污纳垢的巢穴、发财作官的捷径,非开发农村不可。”
词语解释:口垢  拼音:kǒu gòu
持续低热的消耗性疾病中聚集在齿、唇上的痂
词语解释:耳垢  拼音:ěr gòu
外耳道内皮脂腺分泌的蜡状物质,黄色,有湿润耳内细毛和防止昆虫进入的作用。也叫耵聍,通称耳屎。
词语解释:匿瑕含垢  拼音:nì xiá hán gòu
比喻为长远利益而能大度包容。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唐 元稹 《论讨贼表》:“是以违陛下匿瑕含垢之仁,顺皇天震曜杀戮之用,此诚天下人人快愤激忠之日也。”参见“ 匿瑕 ”。
词语解释:匿瑕  拼音:nì xiá
(1).比喻人器量大能包容。《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晋书·陈骞传》:“ 騫 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愚智兼纳,洪纤靡遗,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垂旒黈纊而黜其聪察,匿瑕藏疾而务於包含。”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聪明齐圣,陈锡载周,含垢匿瑕而察於求贤,卑宫菲食而侈於养士,士岂轻於千里?”
(2).掩藏缺点。 唐 姚崇 《执镜诫》:“且明不匿瑕,君子是嘉;不疲屡照,君子是效。”
词语解释:偻垢  拼音:lǚ gòu
犹言丑恶肮脏。《晋书·文苑传·王沉》:“空嚣者以泓噌为雅量,琐慧者以浅利为鎗鎗,脢胎者以无检为弘旷,僂垢者以守意为坚贞。”
词语解释:耇垢
皮色骊顇如垢
词语解释:淫垢
淫媾。奸污
词语解释:八垢  拼音:bā gòu
佛教语。谓八种妄想,即念烦恼、不念烦恼、念不念烦恼、我烦恼、我所烦恼、自性烦恼、差别烦恼、摄受烦恼。 清 沉起凤 《谐铎·娇娃皈佛》:“六根已浄,八垢须除。再为汝下一转语。”参阅 宋 延寿 《宗镜录》
词语解释:齿垢  拼音:chǐ gòu
齿上的积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齿垽》:“竹木入肉,针拨不尽者,以人齿垢封之,即不烂也。”
词语解释:三垢  拼音:sān gòu
佛教语。即三毒。《大庄严经·兜率天宫品》:“三垢憍慢尽,语业无诸过。”
词语解释:七垢  拼音:qī gòu
佛教认为欲、见、疑、慢、憍、随眠、悭,都能污染人心,故称“七垢”。《瑜伽师地论》卷七四:“云何无垢?谓诸功德有七种垢:一欲,二见,三疑,四慢,五憍,六随眠,七慳。彼於如来一切永无。”
词语解释:打骸垢  拼音:dǎ hái gòu
见“ 打頦歌 ”。
词语解释:打颏歌  拼音:dǎ kē gē
亦作“ 打骸垢 ”。 战栗貌。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 僧住 将手心儿搓, 赛娘 把指头儿呵,冻的他战篤速打頦歌,他可也性子利害母阎罗。”《西游记》第二五回:“他两个果又到园中,只见那树倒枒开,果无叶落。諕得 清风 脚软跌根头, 明月 腰酥打骸垢。”
词语解释:杨妃垢  拼音:yáng fēi gòu
铜镜上生成的氧化物的俗称。《正字通·金部》:“又,锈,镜锈,镜上緑也,俗名 杨妃 垢。”
词语解释:涤瑕荡垢  拼音:dí xiá dàng gòu
见“ 涤瑕盪秽 ”。
词语解释:涤瑕荡秽  拼音:dí xiá dàng huì
清除缺点过失;清除污泥浊水。《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是百姓涤瑕盪秽,而镜至清。” 李善 注:“ 毛萇 《诗传》曰:‘瑕,犹过也。’字书曰:‘秽,不絜清也。’” 黄远庸 《〈晚周汉魏文钞〉序》:“窃观西史,文艺改革,为彼土涤瑕盪秽、日月光华之首基。”亦作“涤瑕荡垢。” 唐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迁者追迴流者还,涤瑕荡垢朝清班。” 陈毅 《满江红·黄金海岸》词:“看涤瑕荡垢土重光,全无敌。”
词语解释:牙垢  拼音:yá gòu
附着于牙齿冠部、颈部及牙缝等处的污垢。多为食物残渣经唾液作用而成。积久可硬化为牙石。
词语解释:滓垢  拼音:zǐ gòu
污垢。《说文·黑部》:“黕,滓垢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两京街道》:“但冬月冰疑,尚堪步屧;甫至春深,晴暖埃浮,沟渠滓垢,不免挑濬。”
词语解释:灰垢  拼音:huī gòu
尘垢。 臧克家 《谢谢了,国大代表们》诗:“我们情愿身上的灰垢蓄一寸厚,也把澡堂子让出来,叫你们躺在那儿多多休息一会儿。”
词语解释:攻瑕索垢  拼音:gōng xiá suǒ gòu
批评不足,寻找缺点。 清 王晫 《今世说·规箴》:“吾儕本相好,攻瑕索垢,当猛鷙如寇讎,毋留纤尘,为后人口实。”
词语解释:忍辱含垢  拼音:rěn rǔ hán gòu
含忍耻辱。 汉 班昭 《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交涉》:“忍辱含垢,民气日靡,丛雀渊鱼,民心渐去。” 郭沫若 《羽书集·把精神武装起来》:“十年的忍辱含垢,十年的卧薪尝胆,算结晶成为了自 芦沟桥 事变以来的神圣的雪耻战争。”
词语解释:油垢  拼音:yóu gòu
谓沾有含油的污垢。 安柯钦夫 《在冬天的牧场上》:“蒙古包里生着温暖的火炉,锅里的羊肉汤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油垢发亮的小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品。”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一章:“他解开破棉袄,撕破油垢发亮的单衫领子,从夹层里扯出一件东西。”
词语解释:有垢  拼音:yǒu gòu
佛教语。谓有烦恼垢染。与“无垢”相对。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真实性分两科:一、有垢以为真实。二、无垢以为真实。”
词语解释:纳污藏垢  拼音:nà wū cáng gòu
同“ 纳污含垢 ”。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所最可痛者,旧病未去,新病復来,日积月深,纳污藏垢,驯至良医束手,岌岌待亡。” 欧榘甲 《新广东》:“此私会也,人类不齐,流品最杂,为纳污藏垢之巢窟。”
词语解释:纳污含垢  拼音:nà wū hán gòu
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清 冯桂芬 《上制洋器议》:“ 日本 蕞尔小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粤民谋抵制日货事》:“朝廷惧两国之失欢,不忍吾民之重罹兵祸,乃不惜纳污含垢,曲徇友邦之请,冀相安於无事。”
词语解释:嚣垢  拼音:xiāo gòu
犹嚣尘。 清 王贵一 《观仲儒熹儒煮茗》诗:“泊然无所营,清虚絶嚣垢。”参见“ 嚣尘 ”。
词语解释:嚣尘  拼音:xiāo chén
亦作“嚻尘”。
(1).喧闹扬尘。《左传·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 杨伯峻 注:“嚣,喧闹。尘,尘土飞扬。” 宋 曾巩 《灵岩寺兼简重元长老二刘居士》诗:“更闻雷远相从乐,世道嚣尘岂可干。”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外]石林精舍嚣尘少,[生]仗尔高朋探寂寥。”
(2).指纷扰的尘世。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诗:“嚻尘自兹隔,赏心於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唐 白居易 《期李二十文略王十八质夫不至独宿仙游寺》诗:“ 文略 也从牵吏役, 质夫 何故恋嚣尘?” 宋 张孝祥 《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清斋浄戒,休作断肠垂泪债;识破嚣尘,作箇逍遥物外人。”《再生缘》第三回:“已托禪心归浄界,还遭俗累涉嚣尘。”
词语解释:吹毛洗垢  拼音:chuī máo xǐ gòu
吹开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寻找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 游道 禀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疮疵人物。”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释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积罪如山;学士排难解纷,反使措颜无地。”参见“ 吹毛求疵 ”。
词语解释: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1).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语出《韩非子·大体》:“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 宋 陈亮 《甲辰答朱元晦书》:“撮其投到状一言之误,坐以异同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水浒传》第四七回:“那廝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廝。”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工作的检讨》:“言者不存吹毛求疵,故作留难之心;听者也不存讳疾忌医、过而惮改之意。”亦省作“ 吹毛 ”。 唐 张说 《狱箴》:“吏苟吹毛,人安措足!”《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候官千数,重罪受賕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 胡三省 注:“言吹毛求疵也。” 章炳麟 《肃政史箴》:“恫疑苛财,吹毛相讼。”
(2).谓指摘细小的毛病。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古人疵句》:“如此之类,虽属吹毛,然不能为古人讳也。”
词语解释:吹毛索垢  拼音:chuī máo suǒ gòu
同“ 吹毛求疵 ”。 清 顾炎武 《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一入此局,即为后世之人吹毛索垢。”
词语解释:含瑕积垢  拼音:hán xiá jī gòu
比喻蒙受耻辱。 明 唐顺之 《与郭似庵巡按书》:“况僕含瑕积垢以此终世,惟应躬耕灌园,矢沟壑之志,保桑榆之路,补东隅之失,庶几不詒田夫野人訕笑。”参见“ 含垢 ”。
词语解释:含垢  拼音:hán gòu
包容污垢;容忍耻辱。《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唐 元稹 《为严司空谢招讨使表》:“陛下尚先含垢,未忍加诛,曲示绥怀,俾臣招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念臣世受国恩,异於众人,故忍耻含垢,逭死朝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父在不得自专。卿如有情,尚当含垢为好。”
词语解释:含污忍垢  拼音:hán wū rěn gòu
忍受屈辱。《明史·周经传》:“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
词语解释:疵垢  拼音:cī gòu
(1).瑕斑和污垢。亦单指污垢。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紫蟾蜍砚》:“紫蟾蜍, 端溪 石也。无眼正紫色,腹有古篆‘玉溪生山房’五字,藏於 吴兴 陶定 安世 家,云是 李义山 遗砚,其腹疵垢,真数百年物也。”
(2).引申为错误,邪恶。《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今兹德音,悔过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辞不得不尽,洗刷疵垢,宣畅鬱堙,使人人各得所欲,则何有不从者乎!”
词语解释:眦垢  拼音:zì gòu
亦作“眦垢”。 眼眵。俗称眼屎。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
词语解释:痛湔宿垢  拼音:tòng jiān sù gòu
犹痛改前非。湔,洗。 明 张居正 《请戒谕群臣疏》:“朕方嘉与臣民会归皇极之路,尔诸臣亦宜痛湔宿垢,共襄王道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