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城堡 拼音:chéng bǎo
(1).城垒。《晋书·刘牢之传》:“ 牢之 进屯 鄄城 ,讨诸未服, 河 南城堡承风归顺者甚众。”《元史·文宗纪四》:“谍知 秃坚 方修城堡,布兵拒守,无出降意。”
(2).特指西方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宅第或小城。今多泛指堡垒式的小城。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我住的房子在山上,异常幽雅。房子的外形颇象一座中世纪的城堡。” 艾青 《光的赞歌》:“他们想把火扑灭,在无边的黑暗里,在岩石所砌的城堡里,永远维持血腥的统治。”词语解释:戍堡 拼音:shù pù
边防驻军的营垒、城堡。 清 周亮工 《初闻徙信寄白门罗星子等》诗:“一带黄云迷戍堡,半生明月梦 秦淮 。”词语解释:障堡 拼音:zhàng pù
边塞险要处防御用的城堡。 宋 苏舜钦 《庆州败》诗:“今岁 西戎 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词语解释:营堡 拼音:yíng pù
亦作“ 营保 ”。
(1).堡垒。《后汉书·刘盆子传》:“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新唐书·辛秘传》:“逆贼大战,斩其将,进焚营保。”《宋史·河渠志五》:“乃詔止令葺营堡。”《明史·兵志三》:“所辖二十五营堡,每处仅一二百人,难以应敌。”
(2).指宫室的外围建筑。 汉 王充 《论衡·难岁》:“如太岁不动行乎?则宜有宫室营堡,不与人相见,人安得而触之?”词语解释:台堡 拼音:tái pù
军事上用于警戒防守的建筑物。 清 龚自珍 《御试安边绥远疏》:“臺堡相望,而无九边之名。”《清史稿·济尔哈朗传》:“从上围 大凌河 , 济尔哈朗 督兵收近城臺堡。”词语解释:顿堡 拼音:dùn pù
古代暂存物资的驿舍。《明史·师逵传》:“八年,帝北征,命总督餽餉, 逵 请量程置顿堡,更递转输。从之。”词语解释:关堡 拼音:guān pù
边关的营寨。《明史·周期雍传》:“ 蓟州 、 密云 关堡数十,以避寇警移入内地,关外益无备, 期雍 悉修復之。”词语解释:别堡 拼音:bié pù
谓拱卫中心城市的城堡。《六韬·略地》:“审如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词语解释:逻堡 拼音:luó pù
巡逻部队驻守的土堡。 明 李东阳 《五宜高公传》:“又并江高山置逻堡为久计。”词语解释:柴沟堡
在河北省词语解释:古堡
边疆古老的城堡;营垒词语解释:楼堡 拼音:lóu pù
犹城堡。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建筑楼堡,招集亡命,其后党羽日众。”词语解释:村堡 拼音:cūn pù
(1).围有土墙的乡村小镇。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 建平县 西有村堡,曰 诸葛城 。四周土墉,隐隐隆起,居其中者,可数十家。”
(2).泛指村庄。《中国歌谣资料·北大荒民谣二》:“ 北大荒 ,真荒凉,五十里村堡是近邻,三十里窝棚对面炕!”词语解释:棱堡 拼音:léng pù
堡垒的凸出部分。例如:五个角上每处都有一个棱堡的古老堡垒。词语解释:边堡 拼音:biān pù
边境上的城堡。《魏书·彭城王勰传》:“致小竖 伯之 ,驱率蚁徒,侵扰边堡。”《金史·地理志上》:“边堡, 大定 二十一年三月, 世宗 以 东北路 招讨司十九堡在 泰州 之境,及 临潢路 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 蒲察张家奴 等往视其处署。” 明 卢象昇 《参玩防明侦哨疏》:“至分遣侦役,或有违玩疏失,其罪先究边堡守备。”《报告文学》1984年第5期:“人们发现了修筑于 金 代的边堡。边堡的一个瞭望哨位上,遗存了一两米厚的灰烬。”词语解释:桥头堡 拼音:qiáo tóu bǎo
(1).为控制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
(2).设在大桥桥头的装饰性建筑物。
(3).指进攻的据点,前哨阵地。词语解释:屯堡 拼音:tún pù
亦作“ 屯保 ”。 驻有军队的城堡。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出入河山之际,六百餘里,屯堡相望,寇来不能为暴,人得肆耕其中。”《新唐书·王世充传》:“ 高祖 詔 秦王 率兵攻之,至 新安 ,屯保多下,败 世充 于 慈涧城 。”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不立屯堡,不据城郭。”词语解释:烽堡 拼音:fēng pù
犹烽堠。《新唐书·张献甫传》:“断山,浚堑,选巖要地筑烽堡。”词语解释:寨堡 拼音:zhài pù
清 朝办团练时所建的据点。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自塞堡之议行,民尽倚险结寨,平原之中亦挖濠作堡,牲畜粮米尽皆收藏其中。探有贼信,民归寨堡,凭险拒守。”词语解释:岩堡 拼音:yán pù
筑在山岩上的堡垒。 沙汀 《记贺龙》十七:“我带着望远镜去侦察,把 于儿子 叫来,给他说,你就朝着那个岩堡给我打吧!”词语解释:暗堡 拼音:àn pù
隐蔽不露的地堡。 杨笑影 《赤子之心》:“狡猾的敌人把暗堡设在炮火射击的死角上,远程炮打不到它。”词语解释:哥德堡 拼音:gē dé pù
瑞典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人口426万(1982年)。地处运河网中。有造船、汽车、木材等工业。北欧大商港,港口终年不冻。词语解释:土木堡 拼音:tǔ mù pù
地名。在今 河北 怀来县 东。本名 统漠镇 , 唐 初 高开道 所置,后沿误为“土木”。 明 永乐 初置堡。 正统 十四年(公元1449年) 英宗 率军与 瓦剌 作战,被俘于此,堡毁。后 嘉靖 、 隆庆 间又曾重修。参见“ 土木之变 ”。
词语解释:土木之变 拼音:tǔ mù zhī biàn
亦称“ 土木之难 ”。亦作“ 土木之祸 ”。 指 明英宗 被 瓦剌 军俘虏的事件。 正统 十四年(公元1449年) 瓦剌 贵族 也先 率军攻 明 。宦官 王振 挟持 英宗 率军亲征,在 土木堡 (今 河北 怀来县 东) 英宗 被敌人俘虏, 王振 为部下所杀。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郑公孙申》:“国朝土木之变, 也先 挟王皇为名,邀求叵测。”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岁己巳,虏人 也先 犯边,劝上亲征者是也,乃没土木之难。” 明 马愈 《马氏日抄·井气》:“时 王振 擅权,将有土木之祸,水为异,以示象也。”词语解释:图堡 拼音:tú pù
旧时地亩的单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 伯衡 道:‘何以差得到那许多呢?你还记得那图堡四至么?’”词语解释:燧堡 拼音:suì pù
烽火台。古代一种边防设施。 清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 嘉峪关 以外,镇将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伙也,燧堡如此其密也。”词语解释:墩堡 拼音:dūn pù
亦作“墪堡”。 报警台和堡垒。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既省墪堡守望之戍,并免舟楫营缮之需。”《明史·翁大立传》:“边关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倾頽,何恃以守。”词语解释:地堡 拼音:dì pù
供步枪、机枪射击用的低矮工事,有顶,通常为圆形。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五章:“顷刻间,敌人无名高地上各个地堡的机枪,都调转了方向,向着 陈三 射击。”词语解释:土堡 拼音:tǔ pù
用土石筑成的碉堡。 李守章 《秋之汐》:“这坪的面积有一方里多地,那里没有居民,也没有树木;仅有的是些土堡,壕沟,和些零碎的泥堆之类。”词语解释:砦堡 拼音:zhài pù
用于防御的军事建筑物。 明 王琼 《双溪杂记》:“﹝番兵﹞攻破砦堡,杀掠人民甚惨。”词语解释:碉堡 拼音:diāo bǎo
用砖石或混凝土等建成的防御建筑物。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捻匪初起》:“盖自 傅公 重庵 创修碉堡,仿坚壁清野之意。” 茅盾 《虚惊》:“在 东江 ,平常老百姓的住房都是碉堡的格局,这大房子如果从前是地主的家,当然是个十足的堡垒了。” 任海鹰 《西沙螺号·螺号声声》:“呜--都都,呜--都都,战斗的豪情满海岛。一把把刺刀浪峰上插,一座座碉堡屹立在 西沙 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