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九堰 拼音:jiǔ yàn
泛指溪渠。 元 袁桷 《越船行》:“三江潮来日初晚,九堰雨慳河未满。”词语解释:陂堰 拼音:bēi yàn
蓄水池。《宋史·河渠志五》:“开修古 淳河 一百六里,灌田六千六百餘顷,修治陂堰,民已获利。”词语解释:千金堰 拼音:qiān jīn yàn
即 千金堨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城西》:“ 长分桥 西有 千金堰 ,计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为名。”词语解释:沙堰 拼音:shā yàn
用沙石等筑成的拦河坝。 唐 张祜 《送薛鼎臣侍御》诗:“浅瀨横沙堰,高巖峻石斑。”词语解释:沟堰 拼音:gōu yàn
沟渠土堰。《宋史·英宗纪》:“甲寅,赏知 唐州 赵尚宽 修沟堰,增户口,进一官,赐钱二十万。”《新华月报》1964年第2期:“结合整修沟堰和田间管理等,开展消灭钉螺的活动。”词语解释:军来将敌,水来土堰 拼音:jūn lái jiàng dí , shuǐ lái tǔ yàn
比喻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针锋相对,采取相应的措施。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哥哥,岂不闻古云:军来将敌,水来土堰。俺这里有 司马子期 、 子常 、 申包胥 ,皆是 南楚 有名之将,请将来与他商议,有何不可!”词语解释: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拼音:bīng lái jiàng yíng , shuǐ lái tǔ yàn
见“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词语解释: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拼音:bīng lái jiàng dí , shuǐ lái tǔ yàn
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元 无名氏 《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亦作“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元 高文秀 《渑池会·楔子》:“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裡领兵与他交锋。”《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 西门庆 道:‘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 东京 ,央及老爷那里去。’”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第五章八:“哈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了困难犯什么难?我们自己克服,自己干!”词语解释:软堰 拼音:ruǎn yàn
用粗茭细石筑成的一种挡水建筑物。 宋 范镇 《东斋纪事》卷四:“盖 蜀州 江 来远,水势缓,故为硬堰。硬堰者,皆巨木大石。 汉州 江 来近,水声湍悍,猛暴难制,故为软堰。软堰者,以粗茭细石,各有所宜也。”《宋史·河渠志三》:“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餘步,冬月 河 流断絶,故软堰可为。”词语解释:都江堰 拼音:dū jiāng yàn
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城西北 岷江 中。古时曾在 都安县 境内,称为 都安堰 。 宋 元 后,相继修治,称 都江堰 。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 战国 初, 蜀 相 开明 决 玉垒山 ,分引 岷江 水,以排除水患。 秦昭王 时, 蜀郡 太守 李冰 父子访察地形,因势利导,完成了 都江堰 的排灌水利工程。调济水量,用以灌溉 川 西平原土地, 蜀 郡由此变为殷富之区,号称“天府”。历代屡有扩建整修。建国后,经大力修治扩建,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馀万亩。参阅《史记·河渠书》。词语解释: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词语解释:畦堰 拼音:qí yàn
田间蓄水的堤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秭归 ﹞县东北数十里,有 屈原 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 屈 田之称也。”《魏书·杨椿传》:“州有宗子稻田,屯兵八百户,年常发夫三千,草三百车,修补畦堰。”词语解释:建堰 拼音:jiàn yàn
堰坝的建造(如建在溪流中用以捕鱼)词语解释:水堰 拼音:shuǐ yàn
挡水的低坝。词语解释:围堰 拼音:wéi yàn
围绕基坑施工区修筑的、用以用施工区的水排除的一种临时性不透水的构筑物(如填有粘土的板桩或金属板)词语解释:稳堰堰 拼音:wěn yàn yàn
不慌不忙。 杜鹏程 《延安人--记老黑和他的老婆》三:“ 老黑 知道一时三刻走不了,就稳堰堰地坐到一块石头上,把小旱烟锅噙在嘴里,吸着烟。”词语解释:剌堰 拼音:là yàn
一种阻拦河水改流的堤堰。《宋史·河渠志四》:“臣相视 武济山 以下二十里名 神尾山 ,乃 广武埽 首所起,约置剌堰三里餘,就 武济河 下尾废堤、枯河基址,增修疏导,回截河势东北行。”词语解释:百尺堰 拼音:bǎi chǐ yàn
古堤坝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又东逕 陈 城南,又东流入于 新沟水 ,又东南注于 潁 ,谓之 交口 ,水次有大堰,即古 百尺堰 也。”词语解释:渠堰 拼音:qú yàn
亦作“ 渠匽 ”。 拦水或巩固堤防的建筑物。《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赢絀,府然若渠匽櫽栝之於己也。” 杨倞 注:“渠匽,所以制水。”《新唐书·百官志三》:“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掌川泽、津梁、渠堰、陂地之政。” 马烽 《三年早知道》:“过了 红豆庄 只见前边出现了一条新修的大水渠,远远看见渠堰旁有三四个人,忙忙碌碌不知在干什么。”词语解释:石堰 拼音:shí yàn
用以挡水、溢流的石筑低坝。可抬高水位,便利灌溉和航运。《新唐书·食货志三》:“ 河南 尹 裴迥 ……自 龙门 东山抵 天津桥 为石堰以遏水。”《宋史·河渠志四》:“ 涇河 中旧有石堰,修广皆百步。” 萧平 《三月雪》:“栗叶枯黄了……石堰下传来几声断断续续的秋虫的鸣声。”词语解释:塘堰 拼音:táng yàn
小型蓄水工程。现指塘坝。《明史·河渠志六》:“凡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其恤民者至矣。”词语解释:塄堰 拼音:léng yàn
塄坎。 田流 《美丽的大泉山》:“﹝他们﹞一面修塄堰,一面就在塄堰上埯瓜菜。”词语解释:地堰 拼音:dì yàn
环绕田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较低的建筑物。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经他手垒过的石头地堰,从来也不会塌壑儿。” 束为 《老长工》:“河两岸,山坡上,人来人往,有送粪的,耕地的,修地堰的,又说又笑又唱。”词语解释:土堰 拼音:tǔ yàn
亦作“ 土隁 ”。 土筑成的拦水坝。《元史·河渠志一》:“每经霖雨,则三牐月河,截河土隁,尽为冲决。” 西戎 《女婿》:“水库工地上,一片灯火通明,照得好似白天一般。土堰上,插着一面一面的红旗。”词语解释:堤堰 拼音:dī yàn
堤坝。《南史·张邵传》:“及至 襄阳 ,筑长围,修立堤堰,创田数千顷,公私充给。”《旧五代史·梁书·胡规传》:“ 乾化 元年,詔修 洛河 堤堰。” 沙汀 《替身》:“店后高坎下面正当一家磨房的堤堰,水从堤堰上澎出来,哗哗哗的有如瀑布。”
隄堰:堤坝。《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 咸平府 清河 、 滱河 合流,失故道,坏隄堰,敕 蒙古 军千人及民丁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