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翰墨 拼音:hàn mò
(1).笔墨。 汉 张衡 《归田赋》:“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清 秦道然 《金缕曲·题云川蓉湖词隐图》词:“老矣城南 杜 ,尚依然飞扬翰墨,词填花雨。”
(2).借指文章书画。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序》:“既考文辞,兼详翰墨。”《宋史·米芾传》:“特妙於翰墨,沉著飞翥,得 王献之 笔意。” 郭沫若 《歌颂群英大会》诗:“旧状元只通翰墨,而今是各业俱全。”词语解释:醉墨 拼音:zuì mò
谓醉中所作的诗画。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醉中偶作见寄次韵》:“怜君醉墨风流甚,几度题诗 小谢 斋。” 元 萨都剌 《酹江月·登凤凰台怀古》词:“天外三山,洲边一鷺, 李白 题诗处。锦袍安在,淋漓醉墨飞雨。” 清 黄景仁 《屠清渠丈过饮醉后作山水幅见遗》诗:“我歌君饮万事足,更看醉墨挥淋漓。”词语解释:水墨 拼音:shuǐ mò
(1).水和墨。多用以指一种不着彩色,纯以水墨点染的绘画法。 唐 郑谷 《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诗:“水墨画松清睡眼,云霞仙氅挂吟身。” 宋 周紫芝 《西江月》词:“晚来秋水映残霞,水墨新描图画。” 元 汤垕 《画鉴·唐画》:“ 董元 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样,著色,皴纹甚少,用色穠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妇人画》:“ 海寧 李因 是菴 ,善画松鹰及水墨花竹翎毛。”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后者是一个阔才半尺,长约六尺余的条幅,水墨浓淡,点缀生动。”
(2).水墨画的简称。 唐 张碧 《题祖山人池上怪石》诗:“我闻 吴 中 项容 水墨有高价,邀得将来倚松下。”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吴学士激诗序》:“ 悆甫 索水墨,以诗寄之云:‘烟拂云梢留淡白,云蒸山腹出深青。’”
(3).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宋 范成大 《晚步东郊》诗:“水墨依林寺,青黄负郭田。”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六:“天上还有水墨色的云,但有经验的农民都说这一回要晴一晌了。”词语解释:笔墨 拼音:bǐ mò
(1).笔和墨。泛指文具。《汉书·扬雄传下》:“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 翰林 以为主人, 子墨 为客卿以风。”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案上放着笔墨画砚,磁器古董,都极其古雅而精致。”
(2).指文字或书画诗文作品。 汉 王充 《论衡·乱龙》:“ 子骏 汉 朝智囊,笔墨渊海。” 宋 陈师道 《上曾枢密书》:“某不更远引笔墨所载,直以 庆历 以来耳目所及者明之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汉 魏 名人笔墨俱在, 淮南王 刘安 隶书最工,自 曹子建 以下,稍近 钟 王 风格。”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
(3).谓写字,画画,作文章。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观 谷永 之陈説, 唐林 之宣言, 刘向 之切议,以知为本,笔墨之文,将而送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吾父曰:‘媳妇既能笔墨,汝母家信付彼司之。’” 曹靖华 《飞花集·怀周恩来同志》:“这期间,我住在 重庆 郊外,每周三天在城,处理事务工作;三天在家,从事笔墨工作。”词语解释:朱墨
1.用朱砂制的墨锭。《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匡超人 道:‘不然!不然!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硃墨、笔、砚,摆的停当。’”
2.红黑两色。如:朱墨套印。词语解释:遗墨 拼音:yí mò
指死者留下来的亲笔书札、文稿、字画等。 宋 苏舜钦 《哭曼卿》诗:“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金 元好问 《换得云台帖喜而赋诗》:“今日 云台 见遗墨,黄金牢锁玉麒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 虎邱 塔下画兰石碣衔壁间,高三尺余,阔不及尺,花叶纷披,摹镌工妙,为 明 季 潞王 遗墨。”词语解释:文墨 拼音:wén mò
(1).文书辞章。亦指写文章,从事文字工作。《史记·萧相国世家》:“今 萧何 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记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诚之心,形于文墨。” 宋 叶适 《答吴明辅书》:“往 陈寿老 言其表弟齿甚少,文墨颖异,超越辈流。”《水浒传》第十五回:“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因此和他来往。”
(2).写文章的人;从事文字工作的人。 汉 刘桢 《杂诗》:“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 唐 王昌龄 《放歌行》:“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张桌儿上摆着许多零碎物件,多是人家动用家伙,无非是些灯台、铜杓、壶瓶、碗碟之类,看不得在文墨眼里的。”
(3).指文化知识。《廿载繁华梦》第二四回:“那时城厢内外,倒知得 周 家中举的事,只是谁人不识得 周 家儿子没有什么文墨,就统通知道是财神用事的了。”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朝你提亲的对象,都是有文墨的人。”
(4).刑律判状。《汉书·刑法志》:“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北史·源贺传》:“若陛下初便杀之,自可不关文墨,既付有司,义归恆典。”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武备》:“及其僨事,则一旦以文墨绳之,呜呼,如是而谓之善将将,吾见其以国与敌也矣。”词语解释:妙墨 拼音:miào mò
谓佳妙的书法。 宋 黄庭坚 《跋法帖》:“章草法甚妙,不知与 王中令 书先后,要皆为妙墨。” 宋 朱熹 《仙洲新亭》诗之二:“共説 新亭 好,真堪妙墨留。”词语解释:绳墨 拼音:shéng mò
(1).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礼记·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南朝 宋 鲍照 《论国制启》:“袤丈之木,绳墨左焉。”《太平广记》卷八四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奚乐山》:“有 奚乐山 者,擕持斧凿,诣门自售,视操度绳墨颇精。” 清 戴名世 《史论》:“於是入山林之中,纵观熟视,某木可材也,某木可柱也,某木可栋也榱也,某石可础也阶也,乃集诸工人斧斤互施,绳墨并用。”
(2).喻规矩、准则。 汉 张衡 《思玄赋》:“竦余身而顺止兮,遵绳墨而不跌。” 唐 司空图 《为东都僧化募雕刻律疏》:“风波未息,横智鷁而难超;绳墨可遵,制心猿而有渐。”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篇笔力超然,高风远韵尚可想见,岂寻常诗人绳墨所能束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分股则帖括时文是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3).喻法度、法律。《管子·法法》:“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 韩子 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后汉书·寇荣传》:“尚书背绳墨,案空劾,不復质确其过。” 李贤 注:“绳墨,谓法律也。” 唐 骆宾王 《叙寄员半千》诗:“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左执绳墨,右执规矩,篤信谦守,以待弹射。”词语解释:泼墨 拼音:pō mò
(1).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挥洒在纸上或绢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笔势豪放,墨如泼出。 唐 陆龟蒙 《和五贶诗·华顶杖》:“拄访谭玄客,持看泼墨图。”《宣和画谱·王洽》:“ 王洽 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 王泼墨 。”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画油画,他搞素描;你长青绿,他擅泼墨;你雕版画,他凿大理石。”
(2).比喻天气或景物所呈现的暗黑色。 宋 陆游 《雪中》诗:“暮云如泼墨,春雪不成花。” 清 黄景仁 《真珠帘·花朝雨》词:“春阴泼墨人愁坐,把雨丝、牵下春雪如磨。” 吴组缃 《山洪》十:“近处山上茂密的树林蔚成大块大块的重色泼墨。”词语解释:宝墨 拼音:bǎo mò
(1).皇帝写的字。 宋 孙觌 《御书扇铭》:“扇出上方,宝墨未乾。” 宋 欧阳修 《明堂庆成》诗:“宝墨飞云动,金文耀日晶。” 明 文徵明 《忆昔次陈鲁南韵》:“紫泥浥露封题湿,宝墨含风赐扇香。”
(2).泛指珍贵的书画。 宋 苏轼 《书归去来阳关二图后》诗之二:“两本新图宝墨香,樽前独唱《小秦王》。”词语解释:粉墨 拼音:fěn mò
(1).妇女化妆用的白粉与黛墨。《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綺縞,傅粉墨,岂 鸿 所愿哉?”
(2).绘画用的白粉与黑墨。泛指绘画颜料。 唐 杜甫 《通泉县署薛少保画鹤》诗:“佳此志气远,岂惟粉墨新。” 明 于谦 《小像自赞》:“噫!若斯人者所谓生无益於时,死无闻於后,又何必假粉墨以写其神耶?”
(3).借指图画。 宋 王安石 《题燕侍郎山水图》诗:“仁人义士归黄土,只有粉墨归囊褚。” 清 陈维崧 《小桃红·题〈春郊禊饮图〉》词:“粉墨真瀟洒,緑杨天楼臺金碧。”
(4).引申为作画。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盖所谓百年智巧,消磨欲尽,而后意动天机,神合自然,难为粉墨者道也。”
(5).演员化妆用的白粉与黑墨。《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戯於庭,以悦 刘夫人 ,优名谓之 李天下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恨不能腮描粉墨,也情愿怀抱琵琶。”
(6).借指戏剧。 清 曹寅 《诸敏庵弹平调琵琶感赋长句》诗:“ 叶 儿觕恶笑 扬州 ,官筵粉墨杂啁啾。”
(7).白和黑。 汉 黄琼 《移疾疏》:“陛下不加清澂,审别真伪,復与忠臣并时显封,使朱紫共色,粉墨杂蹂。”
(8).指区分黑白;分辨清楚。 南朝 陈 徐陵 《在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但既忝衡流,应须粉墨,庶其允当,无负朝寄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
(9).犹粉饰,掩盖真相。《魏书·刑罚志》:“皆奸吏无端横生粉墨,所谓为之者巧,杀之者能。”词语解释:即墨 拼音:jí mò
(1).复姓。 汉 有 即墨成 。见《汉书·儒林传》。
(2).古地名。在今 山东 平度 东南。 战国 时为 齐 邑, 秦 置县, 北齐 废。词语解释:子墨 拼音:zǐ mò
汉 扬雄 作品中虚构的人名。后借指文章、文辞。《文选·扬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 翰林 以为主人, 子墨 为客卿以风。” 李周翰 注:“子者,男子之通称。借以为主客而讽焉。” 清 钮琇 《觚賸·粟儿》:“ 陇西 刺史典其州,心閒政裕,工於子墨。” 清 钮琇 《觚賸·酒兵》:“其挥毫染翰,淋漓子墨也。”词语解释:杨墨 拼音:yáng mò
(1). 战国 时 杨朱 与 墨翟 的并称。《庄子·胠箧》:“削 曾 史 之行,钳 杨 墨 之口。” 成玄英 疏:“ 杨朱 、 墨翟 秉性宏辩。”《孟子·滕文公下》:“ 杨 墨 之道不息, 孔子 之道不著。” 唐 韩愈 《上宰相书》:“ 杨 、 墨 、 释 、 老 之学,无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
(2).指 杨 墨 的学说。 杨朱 主张为我, 墨翟 主张兼爱,是 战国 时期与儒家对立的两个重要学派。《孟子·滕文公下》:“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 杨 墨 ,放淫辞,邪説者不得作。”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古者 杨 墨 塞路, 孟子 辞而闢之,廓如也。” 宋 陈亮 《与应仲实书》:“近世 张给事 学佛有见……其为人心之害,何止於 战国 之 杨 墨 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 昌黎 以道自任,因 孟子 距 杨 墨 ,故终身亦闢佛 老 。”
(3).借指儒家以外的各学派。 唐 李白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诗:“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交流无时寂, 杨 墨 日成科。” 王琦 注:“《通典》: 开元 二十九年,始於京师置 崇玄馆 ,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习《老》、《庄》、《文》、《列》,谓之四子。荫第与国子监同。”词语解释:点墨 拼音:diǎn mò
(1).比喻极少的文化。《古尊宿语录》卷十二:“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2).以笔濡墨圈点文章。《花月痕》第十一回:“ 謖如 又赠了一辆高鞍车,一匹青骡,这日正在研朱点墨,忽节度衙门送到自京递来家信,好不欢喜。”词语解释:诏墨 拼音:zhào mò
诏令上的墨迹。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陆彦猷》:“陛下求直言,有云‘言之者无罪’,今詔墨犹未乾,奈何以直言罪人?” 宋 陆游 《谢王宣抚启》:“玉音亲锡於儒科,奎翰特嘉於朴学。曾未乾於詔墨,已亟远於周行。”词语解释:御墨 拼音:yù mò
(1).帝王写的字。 元 廼贤 《失剌斡耳朵观诈马宴奉次贡泰甫授经先生韵》之一:“詔下天门御墨题,龙冈开宴百官齐。” 明 徐渭 《来晨憩广孝寺》诗:“巨碣指高树,御墨浮天上。”
(2).御用的墨锭。 明 麻三衡 《墨志·语林》:“《妇人集》曰: 汲 太子妻与夫书曰,并致上书墨十螺, 梁 科律,御墨一量十二丸,皇后妃墨一量一百丸。”
(3).内府所制之黑色香饼。 明 杨焯 《宣德窑脂粉箱歌为莱阳姜仲子赋》诗:“御墨甜香絶世无,剔红厰盒雕鏤巧。”词语解释:试墨 拼音:shì mò
(1).犹试笔。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甫十二月十日试墨》:“因君试墨偶有激,勇辞壮笔挥长刀。” 元 张可久 《湘妃怨·乐闲》曲:“吹簫按舞月当轩,载酒寻花雪满船,题诗试墨云生砚。”参见“ 试笔 ”。
(2).检验墨的质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墨谱》:“《谱》中载 汪仲淹 《墨书》述 于鲁 之言曰:‘试墨如试金,当略其色泽,求其神气。其法用紫石研,注水涓滴同磨,多少同。磨之一缕如綫,而鑑其光:紫为上,黑光次之,青又次之,白为下,黯沕无光,或有云霞气,又下之下也。’此数语可为相墨金针。”
(3). 宋 代以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者的文章的汇编,称之为试墨。参见“ 试墨帖 ”。
(4). 明 清 科举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的试卷。亦借指八股文。 明 汤显祖 《张元长〈嘘云轩文字〉序》:“今之为士者,习为试墨之文,久之,无往而非墨也。”参见“ 墨卷 ”。
词语解释:试笔 拼音:shì bǐ
(1).谓练习书法。 宋 欧阳修 《试笔》诗:“试笔消长日,躭书遣百忧。”
(2).指练习写文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十五六岁免不得教他试笔做文。”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我觉得反正大家都在试笔,我为什么不把我的试作,拿出去发表呢?”
(3).动笔;开始动笔。 唐 陆龟蒙 《村夜》诗:“开瓶浮螘緑,试笔秋毫劲。” 清 顾汧 《泥金手书五大部佛经跋》之二:“右金书《华严经》全部八十一卷,试笔於壬午闰六月三日,告成於癸未腊月二十四日,距一年半有奇。”
词语解释:试墨帖 拼音:shì mò tiē
汇集科举考试中式者文章的帖子。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建中靖国 初,起知 兖州 ,復职,知 潁昌 ,除龙图待制,知 成德军 ,卒 信州 ,有试墨帖,必其时也。”
词语解释:墨卷 拼音:mò juàn
(1). 明 清 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硃卷。《明史·选举志二》:“考试者用墨,谓之墨卷;誊録用硃,谓之硃卷。”
(2). 宋 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 清 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程文》:“至本朝,先亦用士子程文刻録,后多主司所作,遂又分士子所作之文,别谓之墨卷。”词语解释:铜墨 拼音:tóng mò
(1).铜印黑绶。《汉书·西域传下》:“责大禄、大吏、大监以 雌栗靡 见杀状,夺金印紫綬,更与铜墨云。”《北史·魏纪五》:“刺史二千石铜墨已上,有讜言嘉谋,勿有所讳。” 宋 欧阳修 《送馀姚陈寺丞》诗:“铜墨佩腰间,中流望若仙。”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俱綰铜墨,各有遗爱。”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 秦 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又:“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綬。”因亦以“铜墨”借指县令。《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顷深汰珪符,妙简铜墨。” 吕延济 注:“铜墨,谓县令。” 唐玄宗 《戒县令敕》:“朕稽古前哲,寤寐全才,委之銓衡,慎择铜墨。” 清 冯桂芬 《赠资政大夫有庚吴公暨配邱太夫人合葬墓志铭》:“公之职十年铜墨,驥坂中息。”词语解释:洒墨 拼音:sǎ mò
挥毫书写、作画。 明 高启 《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词:“平生好饮復好画,醉后洒墨秋淋漓。”词语解释:儒墨 拼音:rú mò
(1).儒家和墨家。 战国 时期同为重要学派。《庄子·天运》:“天下大骇,儒墨皆起。”《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 孔丘 也;墨之所至, 墨翟 也。” 唐 陈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别李参军序》:“讨论儒、墨、探览真玄。觉 周 孔 之犹述,知 老 庄 之未悟。”
(2).泛指多种学派。 唐 崔湜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序》:“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览冰释。四方儒墨之士,由是嚮风矣。”词语解释:纸墨 拼音:zhǐ mò
(1).纸和墨。书写用具。《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岁时但贡纸墨而已。”《宣和书谱·陶弘景》:“无纸墨则至於以荻画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入奠,见纸墨丛残,家僮殯殮,为之泣下。”
(2).借指文字。 晋 陶潜 《饮酒》诗序:“既醉之后,輒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臣不敢尽具之纸墨。”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穷极口舌之形容,不逮纸墨之委曲。”词语解释:丹墨 拼音:dān mò
朱墨和黑墨。古人用于书写与点校书籍。 唐 韩愈 《谴疟鬼》诗:“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宋 苏轼 《送刘道原归觐南康》诗:“朅来东观弄丹墨,聊借旧史诛姦彊。” 宋 黄庭坚 《与徐彦和》:“所寄诗文,久乃得。熟观之,极见琢磨之功。奉想丹墨之暇,左右经史时,以古人用心处,一浣刀笔之尘也。” 清 金农 《蔡七舍人端削牍寄予因答来贶》诗:“丹墨校无恙,寒暄慎独居。”词语解释:行墨 拼音:xíng mò
指文字或诗文。 清 恽敬 《与秦省吾》:“ 敬 甚爱 侯君 文,苦无暇细检,止评数首,所言不出行墨中,恐 侯君 止於此等处用意,故为仁弟言其大端。”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词语解释:戏墨 拼音:xì mò
犹戏笔。 宋 陆游 《风流子》词:“更乘兴素紈留戏墨,纤玉抚孤桐。” 明 马愈 《马氏日抄·蟹芦图》:“据案观之,羣蟹交错,将若入人怀袖。戏墨之妙,乃至如此,真不可得也。”参见“ 戏笔 ”。
词语解释:戏笔 拼音:xì bǐ
随意戏作的诗文书画。 宋 惠洪 《题〈墨梅山水图〉》:“ 华光 老人,眼中阁烟雨,胸次有丘壑,故戏笔和墨,即江湖云石之趣,便足春色,不可收畜也。”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然则《古文苑》所载六篇,惟《大小言》辞气滑稽,或当是一时戏笔。”《红楼梦》第三八回:“诗餘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词语解释:濡墨 拼音:rú mò
蘸润墨汁。谓用墨书写。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有妓女 谢天香 者,以裙裾濡墨,大书‘穠芳’二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时举朝失色,无敢与笔砚者。公就宫门阶石上,裂生纸以唾濡墨。” 清 紫真道人 《〈笠翁传奇十种·奈何天〉总评》:“濡墨写嗔,挥毫洩痛。”词语解释:诗墨 拼音:shī mò
题诗的墨迹。 宋 刘挚 《承牒荆门呈诸友》诗:“ 方城 道中诗墨新, 荆门山 下有行人。”词语解释:孔墨 拼音:kǒng mò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与 墨 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的并称。亦指儒 墨 二派。《韩非子·显学》:“ 孔 墨 之后,儒分为八, 墨 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 孔 墨 。 孔 墨 不可復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今文学言治则称 尧 舜 ,道行则言 孔 墨 ,授之政则不达。”《梁书·本纪总论》:“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 孔 墨 ,流连 释 老 。” 唐 韩愈 《读〈墨子〉》:“ 孔子 必用 墨子 , 墨子 必用 孔子 ,不相用,不足为 孔 墨 。”词语解释:香墨 拼音:xiāng mò
带香味的墨。 晋 张敞 《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给香墨四丸。” 唐 韦应物 《对韩少尹所赠砚有怀》诗:“故人謫遐远,留砚宠斯文。白水浮香墨,清池满夏云。”词语解释:落墨 拼音:luò mò
落笔。 宋 苏轼 《山茶》诗:“何须夸落墨,独赏 江 南工。” 清 王晫 《今世说·规箴》:“定须霞想云思,刻意经营,奈何頽唐落墨,便布人间?” 郭小川 《在大沙漠中间》诗:“呵,大处着眼啊,小处落墨。”词语解释:副墨 拼音:fù mò
(1).指文字,诗文。《庄子·大宗师》:“闻诸副墨之子。”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云:“文字是翰墨为之,然文字非道,不过传道之助,故谓之副墨。” 宋 范成大 《次韵知府王仲行尚书鹿鸣燕古风》:“今晨梅驛动,副墨到衡宇。” 清 金农 《访韦隐君用良山居》诗:“两朝耆硕遗风邈,百氏菁华副墨传。”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
(2).副本。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真文忠公谥议》:“候稍閒,搜索副墨,録以求教。”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序》:“ 赤亭 亦有《益都金石志稿》,竝録之,得副墨。”参见“ 副本 ”。
词语解释:副本 拼音:fù běn
(1).著作、书籍或文件正本以外的复制本。《魏书·崔挺传》:“ 高祖 甚悦,谓 挺 曰:‘别卿以来,倐焉二载。吾所缀文,以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隋书·经籍志序》:“ 煬帝 即位, 秘阁 之书,限写五十副本。” 宋 梅尧臣 《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副本能传幸一观,口诵舌摇徒囁囁。”《水浒传》第十八回:“这个经摺儿是我抄的副本。”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内阁规制职掌》:“红墻一带为大库门,二典籍厅,满本堂分掌其锁钥,存贮列圣实録、批红副本。”
(2).比喻与某物既有联系又极相似的另一物。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诗:“哎呀!﹝月亮﹞怎地这样一副美貌的容颜!丑陋的尘世!你那有过这样的副本?”词语解释:余墨 拼音:yú mò
(1).残留的墨汁。 唐 刘言史 《右军墨池》诗:“ 永嘉 人事尽归空, 逸少 遗居蔓草中。至今池水涵餘墨,犹共诸泉色不同。”
(2).遗留下来的或残存的书画。 宋 欧阳修 《哭曼卿》诗:“遗踪处处在,餘墨润不枯。” 宋 黄庭坚 《题绛本法帖》:“观 唐 人断纸餘墨,皆有妙处,故知翰墨之胜,不独在 欧 、 虞 、 褚 、 薛 也。”
(3).诗书之馀,指不费主要精力而写成的文字。 宋 王安石 《寄题程公辟物华楼》诗:“想有新诗传素璧,怪无餘墨到沧洲。”按,此指书信。词语解释:数墨 拼音:shǔ mò
计算书本上的文字。比喻读书不推究义理,在字里行间讨生活。 宋 朱熹 《易》诗之一:“须知三絶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剪灯馀话·青城舞剑录》:“夫循行数墨,呫嗶呻吟,儒之土苴。”词语解释:深墨 拼音:shēn mò
晦暗;深黑。《孟子·滕文公上》:“歠粥,面深墨。”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厠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亦用以比喻脏污。 章炳麟 《沉荩哀辞》:“翳 荆 楚 与 珠 申 ,覆 黄 炎 以深墨。”词语解释:渍墨 拼音:zì mò
(1).墨迹,字迹。 唐 李远 《题桥赋》:“想夫危梁蘚剥,渍墨虫穿,长含气象,久滞风烟,几遭凡目之见嗤。”
(2).积聚墨汁。 唐 张少博 《石砚赋》:“既垂文以呈象,亦澄澜而渍墨。”词语解释:古墨 拼音:gǔ mò
(1).年代久远的墨。 元 伊世珍 《瑯嬛记》卷中引《贾子说林》:“鞠通(虫名)……喜食枯桐,尤爱古墨。”按, 宋 陈师道 有《古墨行》,咏 唐 李超 等制作的墨。
(2).古人墨迹。 宋 秦观 《望海潮·越州怀古》词:“ 梅巿 旧书, 兰亭 古墨,依稀风韵生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 韩履卿 云:‘梅子黄时雨,閒将古墨看。’”词语解释:无墨 拼音:wú mò
(1).指气色不晦暗。《左传·哀公十三年》:“ 司马寅 反,曰:‘肉食者无墨,今 吴王 有墨,国胜乎?太子死乎?’” 杜预 注:“墨,气色下。”
(2).指不得用墨之法。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荆浩》:“﹝ 荆浩 ﹞语人曰:‘ 吴道子 画山水,有笔而无墨, 项容 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词语解释:手墨 拼音:shǒu mò
亲手书写的墨迹。《宋书·范晔传》:“於是悉出檄书、选事及同恶人名、手墨翰跡,谨封上呈,凶悖之甚,古今罕比。”《新唐书·李彦芳传》:“家故藏 高祖 、 太宗 赐 靖 詔书数函……皆 太宗 手墨。”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 日华 手墨,余曾见之,体杂行草。”词语解释:守墨 拼音:shǒu mò
(1).犹守黑。 唐 李山甫 《古石砚》诗:“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2).犹言墨守成规。 明 袁宏道 《识张幼于箴铭后》:“夫 幼于 氏淳谦周密,恂恂规矩,亦其天性然耳。若以此矜持守墨,事櫛物比,目为极则,而嘆古今高视阔步不矜细行之流以为不必有,则是拘儒小夫,效顰学步之陋习耳。”词语解释:破墨 拼音:pò mò
中国 山水画中一种渲染水墨的技法。即以水破浓墨而成淡墨,浓淡相间,以显示物象的界限轮廓,以求墨采的生动。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王维》:“﹝ 王维 ﹞工画山水,体涉今古……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画山石者……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为雪,其破墨之功,尤为难也。” 宋 陆游 《初夏闲居》诗:“两卷硬黄书《老子》,数峯破墨画 庐山 。”词语解释:吮墨 拼音:shǔn mò
用笔蘸墨。指为文作画。《梁书·刘孝绰传》:“由此而谈,又何容易。故蹈翰吮墨,多歷寒暑。”《旧唐书·宣宗纪论》:“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 明 方孝孺 《刘养浩像赞》:“而其形似,何乃託於和丹吮墨之人。” 柳亚子 《题救国画展会合作》诗:“健儿塞北横戈日,画客 江 南吮墨时。”词语解释:毫墨 拼音:háo mò
笔和墨。借指文字、图画。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因机会以生无端,藉素信以设巧言,交构之变,千端万绪,巧筭所不能详,毫墨所不能究也。”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 相如 达生旨,能屯復能跃,陵令无人事,毫墨时洒落。” 唐 李嗣真 《续画品录》:“夫丹青之玅……立万象於胸怀,传千祀於毫墨。”词语解释:翠墨 拼音:cuì mò
色泽鲜明的墨;色泽鲜明的字迹。 宋 苏辙 《次韵子瞻题孙莘老墨妙亭》:“爱之欲取恨无力,旋揉翠墨濡黄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一:“翠墨未乾仙字蚀,云烟半搨掖门旁。”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向四面的破壁上一看,翠墨淋漓,题在那里的,竟多是些俗而不雅的过路高官的手笔。”词语解释:食墨 拼音:shí mò
龟卜术语。指灼龟时龟兆与事先画好的墨画相合。《书·洛诰》“惟 洛 食” 孔 传:“卜必先墨画龟,然后灼之,兆顺食墨。”词语解释:墨墨 拼音:mò mò
(1).昏暗貌。《管子·四称》:“政令不善,墨墨若夜。” 尹知章 注:“言其昏闇之甚也。”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 晋 平公 閒居, 师旷 侍坐, 平公 曰:‘子生无目眹。甚矣,子之墨墨也!’”
(2).默默;使无言。《战国策·楚策四》:“夫报报之反,墨墨之化,唯大君能之。” 鲍彪 注:“墨,默同;化,犹治也。”《史记·商君列传》:“ 武王 諤諤以昌, 殷紂 墨墨以亡。” 清 魏源 《与泾县包慎伯大令书》:“此二事者,有关国乘,不敢墨墨,谨贡其愚。”
(3).失意貌。《汉书·窦婴传》:“ 婴 墨墨不得意,而厚遇 夫 也。”《隶释·汉楚相孙叔敖碑》:“在朝廷,其意常墨墨,若冠章甫而坐涂炭。”词语解释:楯墨 拼音:dùn mò
《北史·文苑传·荀济》:“ 济 初与 梁武帝 布衣交,知 梁武 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楯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乾。” 清 周亮工 《丙申寒食同张玄洲暨诸同社重登诗话楼凄然有感》诗之二:“莫向层城听剑戟,空从楯墨感人琴。”词语解释:麝墨 拼音:shè mò
含有麝香的墨。后泛指名贵的香墨。 唐 王勃 《秋日饯别序》:“研精麝墨,运思龙章。” 蒋清翊 注引《初学记》:“ 韦伯将 《墨方》曰:合墨法,以真珠一两,麝香半两,皆擣细,后都合下铁臼中,擣三万杵,杵多愈益,不得过二月、九月。” 元 张弘范 《墨竹》诗:“麝墨芸香小玉丛,澹烟横月翠玲瓏。” 元 马祖常 《礼部合化堂前后栽小松》诗之二:“微风吹几帷,砚池麝墨香。”词语解释:中墨 拼音:zhōng mò
符合准绳。 明 何景明 《蹇赋》:“孅趋曲趦兮,匡士所恶;旋辟中墨兮,又羣情之所妬。”词语解释:丸墨 拼音:wán mò
古代墨以丸计,故称墨为“丸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王勃 ﹞少梦人遗以丸墨盈袖。”词语解释:石墨 拼音:shí mò
一种质软、色黑、有光泽的碳素矿物,产状有六方晶体,也有叶片状或粒状块体,具导电性;用于制造铅笔、坩埚、电解的阳电极、润滑剂、原子能发电厂的慢化剂词语解释:起墨 拼音:qǐ mò
发墨,研墨产生墨汁。 宋 高似孙 《砚笺·洮石砚》:“ 洮河 緑石,性輭不起墨,不耐久磨。” 宋 高似孙 《砚笺·砚说》:“龙尾石得墨迟,久不燥,罗纹石起墨过龙尾。”词语解释:工墨 拼音:gōng mò
印制工本。《元史·食货志一》:“凡钞之昏烂者, 至元 二年,委官就交钞库,以新钞倒换,除工墨三十文。三年减为二十文。”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配成五对为官本,工墨三分任倒除。”词语解释:奎墨 拼音:kuí mò
御书,诏书。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再和徐使君》词:“奎墨西来,落笔处,亲蒙天笑。”词语解释:贪墨 拼音:tān mò
(1).贪污。语本《左传·昭公十四年》:“贪以败官为墨。” 杜预 注:“墨,不絜不称。” 唐 元稹 《叙奏》:“会 潘孟阳 代 礪 为节度使,贪墨过 礪 。” 明 邱橓 《陈吏治积弊八事疏》:“贪墨成风,生民涂炭。”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除贪》:“ 宋 初郡县吏,承 五季 之习,黷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
(2).指贪官污吏。 宋 苏轼 《缴词头奏状·陈绎》:“既以贷其除名,今復与之大郡,将使贪墨无耻,復蠹 兗 民。” 明 张居正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书》:“惩贪墨,则閭阎无剥削之扰。” 章炳麟 《讨满洲檄》:“在昔大酋 弘历 ,常善任用贪墨,因亦籍没其家,以实府臧。”词语解释:发墨 拼音:fā mò
谓砚石磨墨易浓而显出光泽。 宋 欧阳修 《砚谱》:“ 歙 石出於 龙尾溪 ,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中:“古有 青州 熟铁砚,甚发墨。”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方城石》:“何以谓之发墨?曰:磨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发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石使之然也,故发墨者为上。” 潘天寿 《听天阁画谈随笔·用墨》:“墨须研而后用,故砚以细洁能发墨者为上。”词语解释:堆墨 拼音:duī mò
谓点画肥重的大字。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书画》:“ 陈文惠公 善八分书,变古之法,自成一家,难点画肥重,而笔力劲健。能为方丈字,谓之堆墨。”词语解释:黥墨 拼音:qíng mò
古代肉刑之一。也称墨刑、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后涂以墨。《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汉 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 汉 法所行黥墨之刑,存於古典。”词语解释:引墨 拼音:yǐn mò
木工使用绳墨。喻立下规矩、法度。《晋书·刘毅传》:“正色立朝,举纲引墨,朱紫有分, 郑 衞 不杂。”词语解释:灰墨 拼音:huī mò
指暗黑色的劫后余烬。《初学记》卷七引 晋 曹毗 《志怪》:“ 汉武 凿 昆明池 极深,悉是灰墨,无復土。”《法苑珠林》卷一:“诸海乾竭,众山洞然……十四天以下尽成灰墨。”词语解释:漱墨 拼音:shù mò
汲墨。 金 王子端 《水调歌头》词:“肝肺出芒角,漱墨作枯楂。”词语解释:黑墨 拼音:hēi mò
墨黑;非常黑。《中国民间故事选·宝筒》:“它(大黑蛇)把一只大猴子捆在黑墨的树干上。”词语解释:黛墨 拼音:dài mò
青黑色的颜料。《续列女传·梁鸿妻》:“今若衣綺绣,傅黛墨,非 鸿 所愿也。”《新唐书·循吏传·薛元赏》:“都市多侠少年,以黛墨鑱肤,夸诡力,剽夺坊间。”词语解释:挥墨 拼音:huī mò
挥洒墨水。谓写作或作书画。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纪艺下》:“ 永嘉 僧 择仁 善画松……性嗜酒,每醉,挥墨於綃紈粉堵之上,醒乃添补,千形万状,极於奇怪。” 元 耶律楚材 《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 湛然 挥墨试续貂,囁嚅使人难出口。”词语解释:黄墨 拼音:huáng mò
黄色与墨色。古代校书常用这两种颜色。借指校点书籍。《新唐书·韦述传》:“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祕书不逮也。”词语解释:徽墨 拼音:huī mò
(1).见“ 徽纆 ”。
(2). 安徽 旧 徽州府 (府治在今 歙县 )所产的墨。其质量装饰并佳,自 宋 以后即著称于世。 徐珂 《清稗类钞·物品·徽墨》:“徽墨, 安徽 徽州府 所产。古人製墨,率用松烟。 汉 取诸 扶风 , 晋 取诸 庐州 , 唐 则 易州 上党 。自 李超 徙 歙 , 张谷 徙 黟 ,皆世其业,於是始有徽墨,以至於今。”
词语解释:徽纆 拼音:huī mò
亦作“ 徽墨 ”。
(1).绳索。古时常特指拘系罪人者。《易·坎》:“上六,係用徽纆,寘于丛棘。” 陆德明 释文引 刘表 云:“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 晋 张华 《答何劭》诗:“缨緌为徽纆,文宪焉可踰。”《艺文类聚》卷五四引 南朝 宋 傅亮 《为刘毅军败自解表》:“圣恩含宥,弛其徽墨。”《新唐书·窦建德传》:“ 琮 率郡属素服面缚军门, 建德 亲释徽纆。” 王闿运 《哀江南赋》:“寻干戈而自戮,繫徽纆而待诛。”
(2).引申为捆绑;囚禁。《后汉书·西羌传论》:“壮悍则委身於兵场,女妇则徽纆而为虏。”《魏书·高祖纪上》:“詔曰:‘隆寒雪降,诸在徽纆及转输在都或有冻馁,朕用愍焉。’”
(3).比喻法度或规矩。 晋 陆机 《挽歌辞》之二:“五常侵轨仪,夕气牵徽墨。”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则王之所重轻,人知之矣,而又欲绳之以王之徽纆,范之以王之榘度。”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大义微言,皆所不遑研究,此正束缚天下文人学者一徽纆而已。”词语解释:吞墨 拼音:tūn mò
北齐 于正旦劳诸郡上计吏。劳毕,赐纸命陈事宜。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事见 唐 韩鄂 《岁华纪丽·元日》。后以为习字之典。 清 钱谦益 《答书砚》诗:“晴窻洗胃还吞墨,永日撑肠欲煮书。”词语解释:宫墨 拼音:gōng mò
(1).古代宫刑与墨刑的并称。《旧唐书·刑法志》:“古之圣人,为人父母,莫不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防闲於未然,惧争心之将作也。故有轻重三典之异,宫墨五刑之差,度时而施宜,因事以议制。”参见“ 宫刑 ”、“ 墨刑 ”。
(2).谓帝王的诗画墨迹。 元 柳贯 《题寿皇御题淳熙宫画牡丹扇面》诗之二:“留得当时宫墨在,杜鹃啼处雨萧萧。”词语解释:灶墨 拼音:zào mò
锅底烟煤。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鬼神·鬼皂隶》:“候鬼来时,以灶墨涂其面。”词语解释:天墨 拼音:tiān mò
天子的墨迹。 清 顾炎武 《哭杨主事廷枢》诗:“御笔授二官,天墨春俱盎。”词语解释:毡墨 拼音:zhān mò
毡与墨。模拓碑或古器物上字与图形的用具。亦用以借指拓本。 王国维 《〈说文〉所谓古文说》:“以前古器无毡墨传布, 许君 未能足徵。”词语解释:烟墨 拼音:yān mò
(1).以松烟或桐烟等调胶制成的墨。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烟墨不言,受其驱染;纸札无情,任其摇襞。” 南朝 梁 江淹 《为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臣夙乏翰能,素谢篇伎。空賁恩辉,徒隆慈饰,方停烟墨,永砥学玩。”
(2).指墨迹。 清 唐孙华 《题张汉昭小像》诗:“烟墨何苍茫,想像洞壑幽。谁能为此图?或是 顾虎头 。”
(3).油烟凝聚的黑色粉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像秘诀》:“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緋红,用银朱紫花合……麝香褐,用土黄、檀子入烟墨合。”
(4).烟熏的黑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入穴丈餘,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词语解释:金壶墨 拼音:jīn hú mò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浮提 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墨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后因以指精良之墨。 宋 李维 《休沐端居有怀希圣少卿学士》诗:“彩毫间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词语解释:幽墨 拼音:yōu mò
同“ 幽默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眴兮窈窈,孔静幽墨。”墨《楚辞·九章·怀沙》作“默”。 唐 韩愈 《南山诗》:“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鏤。”词语解释:川墨 拼音:chuān mò
古指 四川 出产的墨。 宋 代曾享誉东南。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东南士大夫尚川墨。 蒲大韶 , 恭州 乐温人 ,壻 文子安 、 梁杲 , 渠州 人,皆世业此。 梁 胶法精而价高, 蒲 麤而损 梁 直太半。出 蜀 者利其廉,擕以来者皆 蒲 墨也。虽均名川墨,而工製异。”词语解释:着墨 拼音:zhuó mò
犹着笔。指写作或书画创作等。 阿英 《漫谈〈红楼梦〉的插图和画册》:“人物的构图,美丽多姿、轻盈纤小,着墨不多,自具一种吸引人的力量。”《新华月报》1965年第4期:“这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很动人。”词语解释:松墨 拼音:sōng mò
见“ 松烟墨 ”。
词语解释:松烟墨 拼音:sōng yān mò
墨的一种。用松烟和胶捣捶制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墨》:“ 唐 高丽 岁贡松烟墨,用多年老松烟和麋鹿胶造成。” 明 屠隆 《考槃馀事·朱万初墨》:“余尝谓松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若以松脂为炬取烟,二者兼之矣。”亦省作“ 松墨 ”。 唐 白居易 《送萧炼师步虚诗十首卷后以二绝继之》:“花纸瑶缄松墨后,把将天上其谁开。”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鄜 延 境内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词语解释:板墨 拼音:bǎn mò
刻版墨印。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二王府帖》:“ 山谷 论禁中板刻古法帖十卷,当时皆用 歙州 贡墨墨本赐羣臣…… 元祐 中,亲贤宅从禁中借板墨本百,分遗官僚。”词语解释:赃墨 拼音:zāng mò
贪污纳贿。 宋 洪适 《乾道二年殿试策题》:“赃墨之刑,非不严而未能使人皆君子之行;钱穀之问,非不勤而未能使国有积年之储。”词语解释:狂墨 拼音:kuáng mò
狂放的笔迹。 宋 道潜 《子瞻赴守湖州》诗之三:“狂墨扫琅玕,风烟坐中发。” 宋 陆游 《醉中草书》诗:“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 明 徐渭 《梅桂谖草》诗:“一吸葡萄春五斗,旋移狂墨写 刘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