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壹郁 拼音:yī yù
沉郁不畅。多指情怀抑郁。《汉书·贾谊传》:“誶曰:‘已矣!国其莫吾知兮,子独壹鬱其谁语?’” 颜师古 注:“壹鬱犹怫鬱也。” 唐 黄滔 《秋色赋》:“驱走群言,写壹鬱之怀矣。” 宋 欧阳修 《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气候常壹鬱,天日每阴翳。”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请修郡志书》:“而欲以壹鬱之怀,枯槁之容,规其百一,岂不虞有画虎之败哉?” 章炳麟 《〈韵文集〉自序》:“既壹鬱无与语,时假声均以寄悲愤。”
(1).阴阳二气氤氲交合貌。
(2).云烟弥漫。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是晚壹鬱,固与友觅舟去 虎疁 夜游。”词语解释:壹是 拼音:yī shì
一概,一律。《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朱熹 集注:“壹是,一切也。”词语解释:壹心 拼音:yī xīn
同心;专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恶同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僕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絶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於主上。”词语解释:壹意 拼音:yī yì
(1).统一意志。《史记·苏秦列传》:“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彊 秦 之患。”
(2).专心致志。《汉书·食货志下》:“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毋復以为币,除其贩卖租銖之律,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穀,使百姓壹意农桑。” 宋 曾巩 《中司授大中大夫制》:“是用进尔之阶,品在第四,俾尔纳忠宣力,得壹意於中司。” 清 西岷山樵 《〈野叟曝言〉序》:“屏絶进取,壹意著书。”词语解释:壹概
一概,犹言齐一词语解释:壹气 拼音:yī qì
元气,纯一不杂之气。古代哲学家又称之为“专气”。《楚辞·远游》:“见 王子 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王逸 注:“究问元精之秘要也。” 王夫之 通释:“壹气, 老子 所谓专气。” 吴文英 注:“壹气,纯一不杂之气。”《楚辞·远游》:“壹气孔神兮,於中夜存。” 洪兴祖 补注:“壹,专也;孔,甚也。” 清 姚鼐 《题四更山吐月图》诗:“壹气孔神中夜持,仰首云隙先见之。”词语解释:壹倡三叹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谓一人歌唱,三人应和。《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郑玄 注:“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参见“ 一倡三叹 ”。
词语解释:一倡三叹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 唱 ”。 晋 陆机 《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肃雍舞》:“一倡三叹,朱弦之声。” 宋 苏轼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凄楚。” 清 谭嗣同 《报刘淞芙书》二:“ 蔚庐 先生固稍逊,然称心而言,絶无依傍,一唱三叹,局度雍容。”词语解释:壹何 拼音:yī hé
何其;多么。《史记·外戚世家》:“帝非我不得立,已而捐弃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汉书·东方朔传》:“拔剑割肉,壹何壮也!”词语解释:壹命 拼音:yī mìng
周 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壹命”是对最低一级官吏的任命,王之下士,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等皆是。《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九命作伯。” 郑玄 注:“始见命为正吏。谓列国之士於子、男为大夫,王之下士亦一命。 郑司农 云:‘受职,治职事。’”《礼记·祭义》:“壹命齿於乡里,再命齿於族,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孙希旦 集解:“天子下士一命,中士再命,上士三命。齿於乡里,谓与其同乡里之人,以年齿为次序也。”词语解释:壹定 拼音:yī dìng
一贯不变,固定不变。《汉书·叙传上》:“盖闻圣人有壹定之论,列士有不易之分。”词语解释:壹匡 拼音:yī kuāng
一匡。使一切得到匡正。《吕氏春秋·贵信》:“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 管仲 可谓能因物矣。”词语解释:壹同 拼音:yī tóng
一统,统一。《墨子·尚同上》:“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词语解释:壹齐 拼音:yī qí
齐一,划一。《汉书·伍被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壹齐海内,氾爱蒸庶,布德施惠。”词语解释:壹统 拼音:yī tǒng
一统,统一。《史记·封禅书》:“闻昔 泰帝 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繫终也。”《汉书·司马迁传》:“今 汉 兴,海内壹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词语解释:壹尊 拼音:yī zūn
一尊。谓共尊立一帝。《新唐书·张玄素传》:“臣惟 秦始皇帝 藉 周 之餘,夷六国,统壹尊,将貽之万世,及子而亡者,殫嗜奔欲,以逆天害人也。”词语解释:壹德 拼音:yī dé
谓一心一意。《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礼为诸侯制相朝聘之义,盖以考礼壹德,尊事天子也。” 颜师古 注:“壹德谓不二其心也。”词语解释:壹食 拼音:yī shí
聚在一起吃饭,会餐。《礼记·玉藻》:“壹食之人,一人彻。” 郑玄 注:“壹,犹聚也,为赴事聚食也。”词语解释:壹败涂地 拼音:yī bài tú dì
谓彻底失败,不可收拾。《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司马贞 索隐:“言一朝破败,使肝脑涂地。” 清 周树槐 《赵孝成王论》:“﹝ 赵孝成王 ﹞置将不善,壹败涂地。惜哉!”词语解释:壹适 拼音:yī shì
一度贡举或推荐。《汉书·武帝纪》:“ 元朔 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参见“ 一适 ”。
词语解释:一适 拼音:yī shì
(1).一度贡举或推荐。 汉 刘向 《说苑·修文》:“诸侯三年一贡士,士一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尊贤,三适谓之有功。”《汉书·武帝纪》作“壹适”。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适,得其人。”
(2).一种快意之事。《北齐书·邢子才传》:“有书甚多,而不甚讎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
(3).一往。《宋史·公主传·神宗十女》:“ 徐国长公主 岁时简嬉游,十年间,惟一适 西池 而已。”
(4).一概适合。《朱子语类》卷三:“ 原思 之辞常禄,使其苟有餘,则分诸邻里乡党者,凡取予一适於义而已。”词语解释:壹留兀渌 拼音:yī liú wū lù
象声词。形容声音含糊不清。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那老儿托着一片蓆头,便慢腾腾放在土坑上。他这般壹留兀渌的睡。”词语解释:壹再 拼音:yī zài
一再。一次再次,再三。《汉书·淮南王刘安传》:“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 雷被 巧,召与戏, 被 壹再辞让,误中太子。” 汉 王充 《论衡·解除》:“与鬼战鬭,战鬭壹再,错指受服,知不服必不终也。”词语解释:壹切 拼音:yī qiē
(1).一切;全部。《汉书·赵广汉传》:“壹切治理,威名流闻,及 匈奴 降者言 匈奴 中皆闻 广汉 。” 颜师古 注:“言诸事皆治理也。”
(2).暂时;权宜。《汉书·张敞传》:“ 敞 辞之官,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壹切比 三辅 尤异。”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壹切,权时也。” 晋 傅玄 《傅子·检商贾》:“及 秦 乱四民而废常贱,竞逐末利而弃本业,苟合壹切之风起矣。”《资治通鉴·汉元帝竟宁元年》:“臣恐议者不深虑其终始,欲以壹切省繇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他变,障塞破坏,亭隧灭絶,当更发屯缮治,累岁之功不可卒復。” 胡三省 注:“ 师古 曰:‘壹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明 归有光 《策问》之十二:“夫不遵奉典宪,而徒取壹切,以务声名,岂国家所以任属长吏之意!”词语解释:壹体 拼音:yī tǐ
一致,如同一个整体。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遐邇壹体,率宾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