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何处 拼音:hé chǔ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词语解释:无处 拼音:wú chǔ
(1).无所处。谓没有处置的理由。《孟子·公孙丑下》:“若於 齐 ,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餽之,是货之也。” 赵岐 注:“我在 齐 无事,於义未有所处也。义无所处而餽之,是以货财取我。”
(2).犹无为,无常。《吕氏春秋·圜道》:“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 高诱 注:“有处,有为也。有为则不能化,乃无处为也。”
(1).没有处所;没有地方。《楚辞·九辩》:“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汉书·高后纪》:“汝为将而弃军, 吕氏 今无处矣。” 颜师古 注:“言见诛灭,无处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这样的苦闷却又无处可以告说。”
(2).无一处,没有任何地方。 唐 方干 《送孙百篇游天台》诗:“远近常时皆药气,高低无处不泉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漫山遍野,无处不到,并无一些下落。”词语解释:佳处 拼音:jiā chǔ
(1).优美之处。《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作《天台赋》”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赤城 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此赋之佳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引 宋 周密 《题〈保母帖〉》诗:“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鲁迅 《呐喊·故乡》:“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
(2).谓胜境。 唐 杜甫 《次空灵岸》诗:“迴帆覬赏延,佳处领其要。” 唐 韩愈 《将至韶州借图经》诗:“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宋 文同 《奉寄兴州分判诚之蒲兄》诗:“ 武兴 山水郡,左右有佳处。” 明 唐顺之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尝欲邀诸诗客相与入 天台 雁宕 ,访 赤城 佳处以为快。”词语解释:行处 拼音:xíng chǔ
(1).随处;到处。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元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处有,綵笔生花梦境熟。” 清 孙枝蔚 《雨》诗:“浮生怜物态,行处触长吟。”
(2).走过的地方。 前蜀 韦庄 《叹落花》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靨, 谢娥 行处落金鈿。”词语解释:游处 拼音:yóu chǔ
(1).出游和家居。借指相处,波此生活在一起。 汉 祢衡 《鹦鹉赋》:“感平生之游处,若壎篪之相须。”《南史·虞寄传》:“ 衡阳王 既出閤,须得一人旦夕游处,兼掌书记,宜求宿士有行业者。”
(2).交游;来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二王好佛》:“ 王右丞 兄弟好佛,多与名僧游处。”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陈作新 ﹞颇工铁笔篆刻,摹 汉 印,因得与学界游处。”
犹游憩。 晋 潘岳 《秋兴赋》:“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紈綺之士,此焉游处。” 唐 怀素 《自叙》:“今礼部侍郎 张公 谓 ,赏其不羈,引以游处。”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八》:“余致仕后,住 南都 又五年,浮沉里巷中,与乡人游处甚久,故知 南京 之事最详。” 清 吴敏树 《新修吕仙亭记》:“余虽老,不喜入城,犹愿得游处亭下,如往时也。”词语解释:闲处 拼音:xián chǔ
亦作“闲处”。 谓在家闲居。《晏子春秋·杂上二九》:“閒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后汉书·陈蕃传》:“ 蕃 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宋 曾巩 《代人谢余侍郎启》:“伏念某归而闲处,时所背驰。分功名之无期,嗟志意之空大。”
亦作“闲处”。 僻静的处所。《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 唐 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閒处乎?’” 唐 元稹 《除夜》诗:“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词语解释:底处 拼音:dǐ chǔ
何处。 宋 杨万里 《山云》诗:“春从底处领云来,日日山头絮作堆。” 金 吴激 《风流子》词:“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词语解释:静处 拼音:jìng chǔ
(1).冷静地立身处世。《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 宋 周敦颐 《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
(2).犹静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清净、安静之处。 宋 陆游 《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三侠五义》第十回:“跟着从人出了公馆,来至静处。”词语解释:归处 拼音:guī chǔ
归依。《诗·曹风·蜉蝣》:“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郑玄 笺:“归,依归。”
归依之处。 唐 白居易 《重题》诗之三:“心泰身寧是归处,故乡何独在 长安 !”词语解释:绝处 拼音:jué chǔ
1.绝妙之处。《南史·范晔传》:“吾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於一絶处,亦復何异邪。”
2.毫无出路的境况。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沉自己的船’还要在绝处求生。” 夏衍 《走险记》一:“我们像是绝路逢生,连这种场合必需的客气话也不讲一句。”词语解释:用处 拼音:yòng chǔ
用途;作用。 唐 曹邺 《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诗:“曲木用处多,不如直为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只要人好,做官有什么用处?” 邹韬奋 《凶悍泼辣》:“事已糟到了这样的田地,骂两句本已没有什么用处。”
谓处世待人的态度。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渊明不肯束带见小儿欧阳必著帽见俗人》:“ 陶渊明 为 彭泽 令,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 渊明 曰:‘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见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綬去。’近 欧阳 公方与客披襟酣饮次,忽外白:‘有客。’公遽著帽见之。坐客曰:‘何不呼使入来?’公曰:‘此俗人也,不可以吾辈之礼待之。’世多怪二公之贤而用处相反如此。”词语解释:在处 拼音:zài chǔ
到处;处处。 唐 张籍 《赠别王侍御赴任陕州司马》诗:“京城在处閒人少,惟共君行并马蹄。” 宋 欧阳修 《与王龙图书》:“所云少朋儔宴处为乐,此乃在处皆然,何独 济 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何首乌》﹝集解﹞引 苏颂 曰:“何首乌本出 顺州 南河县 ,今在处有之。”词语解释:居处 拼音:jū chǔ
(1).指平日的仪容举止。《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淮南厉王 朝,杀 辟阳侯 ,居处骄甚。” 唐 韩愈 《赠太傅董公行状》:“公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諂笑,好恶无所偏,与人交,泊如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 澄 帅官僚赴弔, 宝寅 居处有礼,一同极哀之节。”
(2).指日常生活。《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汉书·刑法志》:“居处同乐,死生同忧,祸福共之。”《南史·孔靖传》:“ 曲阿 富人 殷綺 见 奂 居处俭素,乃餉以衣氊一具。” 明 唐顺之 《赠彭石屋序》:“ 侯 为人貌古而气凝,恬淡而寡欲,其居处苦约,有寒士所不能堪者。” 清 唐甄 《潜书·太子》:“亲其妇子,知其生养;入其庐舍,知其居处。”
(3).安置;处置。 汉 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母》:“ 孟子 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 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元史·食货志四》:“八年,令各路设济众院以居处之,於粮之外,復给以薪。”蒲仙剧《父子恨》第七场:“可恨 杜国忠 ,心术不端,多方挑唆你要害我一家,此事你要如何居处?”
指住所,住处。《后汉书·袁安传》:“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太平广记》卷一六五引 宋 庞元英 《谈薮》:“﹝ 长孙道生 ﹞虽为三公,而居处卑陋,出镇之后,子颇加修葺。” 清 唐甄 《潜书·两权》:“百金之贾,必有居处,以安妻子,固管籥,结邻里,无盗窃之虞,乃可以转贩于四方。” 鲁迅 《书信集·致翟永坤》:“我因居处不大,所以书籍稿件,无法布置,至于常易散失,实为困难。”词语解释:隐处 拼音:yǐn chǔ
犹隐居。《文选·贾谊〈吊屈原文〉》:“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 张铣 注:“君子但避乱世以隐居,不可与小人从仕。”《汉书·武帝纪》:“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 宋 陈师道 《答张文潜书》:“ 李耼 家於 瀨乡 , 庄休 老於 蒙 ,田邑之间,復有昔时怀器而隐处者乎?”
(1).隐居之所。 唐 贾岛 《山中道士》诗:“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
(2).指阴部。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非族·鞑鞑》:“ 韃 妇至 中国 ,人戏弄其乳则喜,以为是其子也,至隐处亦不为意。”词语解释:有处 拼音:yǒu chǔ
谓有处置的办法。《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你两人且莫悲伤,我看你不像哥妹,快説真情,下官有处。”《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宋敦 道:‘这价钱也是公道了。’想起……不上一百铜钱,总凑与他,还不勾一半。‘我有处了, 刘顺泉 的船在 枫桥 不远。’便对 陈三郎 道:‘价钱依了你,只是还要到一个朋友处借办,少顷便来。’”
有处所。《吕氏春秋·圜道》:“ 黄帝 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 陈奇猷 校释:“此文谓帝无永恒不变之处所,乃是在‘有处所’与‘无处所’之间递相变换。”词语解释:穷处 拼音:qióng chǔ
(1).谓乡居不仕;隐居。《晏子春秋·问上二》:“ 晏子 辞,不为臣,退而穷处。”《荀子·儒效》:“﹝君子﹞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汉 严忌 《哀时命》:“孰魁摧之可久兮,愿退身而穷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 陈涉 是也。”
(2).困居。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海上穷处,无与话言。”
贫瘠闭塞之地。 唐 韩愈 《送区册序》:“ 阳山 ,天下之穷处也。”词语解释:安处 拼音:ān chǔ
(1).安定闲适地生活。《诗·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处。” 汉 班固 《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 合欢 增城 ,安处常寧。” 晋 陆机 《拟行行重行行》诗:“去去遗情累,安处抚清琴。”
(2).安妥,妥贴。《汉书·艺文志》:“《孝经》者…… 汉 兴, 长孙氏 、博士 江翁 、少府 后苍 、諫大夫 翼奉 、 安昌侯 张禹 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 孔子 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説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孝经》云:‘续莫大焉’,而诸家之説各不安处之也。”
(3).安置;安排。《太平广记》卷三八三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曲阿人》:“吾比欲安处汝,职局无缺者,唯有雷公缺,当啟以补其职。”《北齐书·薛修义传》:“﹝ 薛修义 ﹞招降胡酋 胡垂黎 等部落数千口,表置 五城郡 以安处之。”
(4).谓停息。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二:“日月不安处,人谁获常寧。”
(5).安然接受。 唐 柳宗元 《答吴武陵〈非国语〉书》:“每为一书,足下必大光耀以明之,固又非僕之所安处也。”
安定舒适的居处。《管子·心术下》:“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 唐 白居易 《四十五》诗:“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词语解释:起处 拼音:qǐ chǔ
犹起居。 清 王晫 《今世说·言语》:“ 毛稚黄 负才善病,六载起处,不离牀榻。人以为忧。 毛 自若曰:‘病味颇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 罗家伦 《是爱情还是苦痛》:“人家都说他是一位贤惠的少奶奶。我设如生在三十年前,也何曾不心满意足。但是我现在虽然同他一同起处,精神方面,总觉隔着一个 太平洋 。”参见“ 起居 ”。
词语解释:起居 拼音:qǐ jū
(1).举动;行动。《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 郑玄 注:“起居,犹举事动作。”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明 冯梦龙 《楚江情·不将献谗》:“凡百事要来报取,报知,吾当饶汝,若还不报时,鞭笞受楚,仔细隄防相公起居。”
(2).指饮食寝兴等一切日常生活状况。《汉书·哀帝纪》:“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 宋 叶适 《戴少望书》:“日来伏惟起居佳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使家人往邀 王 , 王 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三章:“男女在一块起居,他早已习惯。”
(3).专指睡觉与起身。《管子·形势》:“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汉书·卜式传》:“ 式 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輒去,毋令败羣。’”
(4).起立与蹲下,指操练动作。《六韬·教战》:“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挥之变法。”《汉书·晁错传》:“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
(5).居址;住地。《汉书·赵广汉传》:“宗族宾客谋欲篡取, 广汉 尽知其计议主客起居。” 颜师古 注:“起居谓居止之处。” 明 冯梦龙 《酒家佣·卜肆奇逢》:“相觅已三年了,到此问卜,偶遇 王兄 ,询知起居,实出万幸,今欲请公子到寒家暂住几时。”
(6).见“ 起居注 ”。
(7).见“ 起居舍人 ”。
(8).问安;问好。 唐 杜甫 《奉送蜀州诗》:“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 仇兆鳌 注:“《后汉·岑彭传》:大长秋以朔望问太夫人起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怪公方卧疾,何以出行,急近前起居。公与语良久。”
(9).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 后唐 明宗 。 宋 代沿袭之。《新五代史·杂传·李琪》:“ 明宗 初即位,乃詔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谓之起居。”《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詔御史臺每遇起居日,令百僚转对。”参阅《宋史·礼志十九》。
(10).起来;起身。《晋书·宣帝纪》:“帝( 司马懿 )知 汉 运方微,不欲屈节 曹氏 ,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唐 元稹 《遣病》诗之六:“在家非不病,有病心亦安。起居甥侄扶,药饵兄嫂看。”
(11).指大便。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曰:‘何谓粪种?’左右曰:‘盛夏之时,人食生瓜,起居道傍,子復生。’”词语解释:见处 拼音:jiàn chǔ
见地;见解。 宋 许顗 《彦周诗话》:“僕尝三復玩味之,知前辈观书,自有见处。” 明 李贽 《答周西岩书》:“据渠见处,恰似有人生知,又有人不生知。”词语解释:平处 拼音:píng chú
(1).平坦的地方,坦途。 唐 曹松 《赠镜湖处士方干》诗:“世路不妨平处少,才人惟是屈声多。”
(2).平常之处。《新唐书·孟郊传》:“ 李观 亦论其诗,曰‘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 谢 ’云。”
平等相处。《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题了钦差出去,凭他巡抚、巡按都是平处。”
评判裁决。《汉书·杜周传》:“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輒下 延年 平处復奏。” 颜师古 注:“先平处其可否,然后奏言。”《后汉书·史弼传》:“乞露臣奏,宣示百僚,使臣得於清朝明言其失,然后詔公卿平处其法。”词语解释:逢处 拼音:féng chǔ
到处,随处。 唐 吴融 《途中见杏花》诗:“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词语解释:独处 拼音:dú chǔ
(1).不与众偶。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 唐 韩愈 《韦公墓志铭》:“慊慊为人,矫矫为官……名声之下,独处为难,辩而益明,仇者所叹。”
(2).指男女无偶独居。亦泛指单独居处。《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嘆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崔元微 ﹞构一室在万花之中,独处於内。” 朱自清 《荷塘月色》:“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独特之处。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大要出於良知同,便各自为説何害……你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独处。”词语解释:定处 拼音:dìng chǔ
固定的居处。《诗·大雅·桑柔》:“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史记·殷本纪》:“帝 盘庚 之时, 殷 已都 河 北, 盘庚 渡 河 南,復居 成汤 之故居,迺五迁,无定处。”《孔丛子·儒服》:“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往,无德则去。” 宋 梅尧臣 《送苏子美》诗:“但欲寻名山,扁舟无定处。”词语解释:栖处 拼音:qī chǔ
栖居,寄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慧嵬》:“释 慧嵬 不知何许人,止 长安 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禪定之业。”
寄居的地方。 唐 章孝标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诗:“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词语解释:当处 拼音:dāng chǔ
本处;就在那个地方。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麯并酒》:“作三斛麦麴法……当处翻之,还令泥户。”《楞严经》卷二:“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词语解释:同处 拼音:tóng chǔ
(1).共存一处;同居。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枕中》:“ 范子 曰:‘臣闻阴阳气不同处,万物生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
(2).谓共同相处;同处于。《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 宋 苏轼 《策别十二》:“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於安,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於危。”词语解释:密处 拼音:mì chǔ
(1).稠密之处。 唐 方干 《杜鹃花》诗:“未问移栽日,先愁落地时,疎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
(2).亲密融洽之处。词语解释:燕处 拼音:yàn chǔ
(1).退朝而处;闲居。《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 宋 苏辙 《谢翰林学士宣召状》之一:“临朝访道,有元老之在前;燕处清心,援众正而自助。”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不改常度》:“ 仁皇 临御六十餘年,凡一切起居饮食,自有常度,未尝更改。虽酷暑燕处,从未免冠。”
(2).谓相处;居处。 宋 沉遘 《诫励贡士敦尚行实诏》:“比岁以来,士之进於有司者益不及于前时……羣居燕处,则不闻仁义之谈;杂进并趍,则不闻礼让之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忽有狐来,与之燕处。每闻其终夜语,即兄弟詰之,亦不肯洩。”
安息的处所。 汉 无名氏 《杂事秘辛》:“ 商 女 女莹 ,从中閤细步到寝…… 姁 以詔书如 莹 燕处,屏斥接侍,闭中閤子。”词语解释:卧处 拼音:wò chǔ
寝卧之所。 汉 焦赣 《易林·乾之解》:“鬼魅所舍,谁知卧处?”《汉书·广川王刘去传》:“ 昭信 知 去 已怒,即诬言 望卿 歷指郎吏卧处,具知其主名,又言郎中令锦被,疑有姦。”
指睡卧起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 温 视藉草腐湿,不堪卧处,因危坐鼓琴,以消永夜。” 郭希仁 《从戎纪略》:“ 华阴 县署窄狭,人众卧处不便,饮食无时,精神甚为劳顿。”词语解释:野处 拼音:yě chǔ
(1).栖息野外。指上古时期人们学会构建房屋之前的居住方式。《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清 唐甄 《潜书·抑尊》:“﹝ 尧 舜 ﹞虽贵为天子,制御海内,其甘菲食,暖粗衣,就好辟恶,无异于野处也。”
(2).指在乡野居住。《国语·齐语》:“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卫文公 东徙渡 河 ,野处 曹邑 。” 清 刘体仁 《寄阮亭司理》诗:“野处寡新友,良辰多远情。”词语解释:宴处 拼音:yàn chǔ
安居;闲居。《意林》卷一引《韩非子·八奸》:“託宴处之娱,乘醉饱之时,求其所欲,则必听也。”娱,今本作“虞”。 三国 魏 王粲 《赠处士孙文始》诗:“迁于 荆 楚 ,在 漳 之湄;在 漳 之湄,亦尅宴处。”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郑絪拜相》:“ 郑公 归心释门,宴处常在禪室。”
安居的地方。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王曰:‘前殿浅陋,非 四郎 所讌处。’”词语解释:僻处 拼音:pì chǔ
置身于或处于偏远的地方。《战国策·燕策》:“寡人蛮夷僻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表》:“至止之日,驰心輦轂,僻处西馆,未奉闕庭。” 茅盾 《子夜》三:“她们那座僻处 沪 西的大公园近旁的校舍,似乎也就很象那样的境地。”
僻静的地方。如:找个僻处谈谈。词语解释:阴处 拼音:yīn chǔ
犹静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曰‘病养喜阴处者顺死,养喜阳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仰奉诸姑,降接儔列,阴处阳潜,外明内察。” 赵幼文 校注:“阴处,犹言静居。”词语解释:客处 拼音:kè chǔ
犹旅居。 唐 崔曙 《送薛据之宋州》诗:“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 唐 司空图 《石楠》诗:“客处偷閒未是閒, 石楠 虽好懒频攀。如何风叶西归路,吹断寒云见故山。”词语解释:难处 拼音:nán chǔ
不好相处
困难的地方。例如:这事自有他的难处。词语解释:分处 拼音:fēn chǔ
(1).分别安置。《汉书·霍去病传》:“乃分处降者於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 河 南,因其故俗为属国。”
(2).分别居住。 明 刘基 《郁离子·玄豹》:“於是木朽而蚁日蕃,则分处其南北之柯。”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文身乌喙昔分处,有国本是名诸侯。”
指分别之处。 唐 张籍 《惜别》诗:“临行记分处,回面是相思。”词语解释:补处 拼音:bǔ chǔ
(1).佛教语。前佛既灭后,菩萨成佛而补其位之称。亦指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子长 、 子云 ,自叙元系,则云补处,仰嗣 释迦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受灌顶职位,为法王孙,居 兜率施天 ,是生补处。” 清 龚自珍 《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命终之后,三人相见於莲邦,乃至一生补处。”后用以借指补官。 宋 陆游 《夜读岑嘉州诗集》诗:“晚途有奇事,随牒得补处。”
(2).指曾经到过的地方。 宋 陆游 《高斋小饮戏作》诗:“ 白帝 、 夜郎 俱不恶,两公补处得凭栏。” 钱仲联 校注:“两公谓 杜甫 曾客 夔州 , 李白 曾流 夜郎 也。”词语解释:常处 拼音:cháng chǔ
谓固定不变的处事之道。《吕氏春秋·圜道》:“ 黄帝 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
固定的地点。《史记·五帝本纪》:“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汉书·霍光传》:“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僕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后汉书·乌桓鲜卑传》:“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 宋 叶适 《黄瑞明谥简肃议》:“公儼然庄重,坐立有常处,不倾侧跛倚;语默有常节,不戏言苟笑。”词语解释:穴处 拼音:xué chǔ
(1).居住山洞。《楚辞·天问》:“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晋 潘岳 《离合》诗:“佃渔始化,人民穴处。”
(2).指某些穴居的兽和虫。《汉书·翼奉传》:“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亦不足多,适所习耳。” 颜师古 注:“巢居,乌鹊之属也。穴处,狐貍之类也。”《文选·张华〈情诗〉之二》:“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吕向 注:“巢居鸟也,穴处虫也。”
(3).比喻知识短浅。《后汉书·隗嚣传》:“而王之将吏,羣居穴处之徒,人人扺掌,欲为不善之计。” 李贤 注:“穴处言所识不远也。”词语解释:留处 拼音:liú chǔ
留住,定居。《管子·牧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汉书·食货志下》:“令饥民得流就食 江 淮 间,欲留,留处。” 颜师古 注:“至所在,有欲住者,亦留而处之。”词语解释:他处 拼音:tā chǔ
别处。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唐 薛能 《望蜀亭》诗:“前轩一望无他处,从此 西川 只在心。”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上海 学校,亦不复有干净土;尚当向他处一打听也。”词语解释:避处 拼音:bì chǔ
避世隐居。《封神演义》第二四回:“吾看破世情,却了名利,去了家私,弃了妻子,离爱欲是非之门,抛红尘之径,避处深林。”词语解释:所处 拼音:suǒ chǔ
指所驻之地。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其经略使若置在 邕州 ,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词语解释:极处 拼音:jí chǔ
(1).极高、极远之处。 唐 方干 《侯郎中新置西湖》诗:“已见澄来连镜底,兼知极处浸云根。” 元 李翀 《日闻录》:“ 班超 尝分使至 西海 极处,自中国而往行四万里。” 赵朴初 《忆江南·峨眉山纪游》词之五:“极处 赵州 登不到,我今亦復半山回。此意几人知?”
(2).程度上不能再超过的界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我 闕里侯 蠢也蠢到极处,陋也陋到极处,当不得我富也富到极处。”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我主观的人格抑郁到极处,应当豁然醒悟。”
(3).绝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况真圣主天王得天心眷顾,每至极处逢救。”词语解释:共处 拼音:gòng chǔ
共同存在;相处。 毛泽东 《矛盾论》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二:“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制止可能发生的战争。”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他有情感上的苦闷,他希望有一个满意的家庭,有一个真了解他的女人共处一生。”词语解释:寝处 拼音:qǐn chǔ
(1).犹坐卧,息止。《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孔子家语·五仪》:“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宋 陈鹄 《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一:“公即弃官,逕归其家,筑草堂三间於家侧,日夜寝处其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惟一客 宫梦弼 , 陕 人,生平无所乞请。每至,輒经岁。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2).犹言食肉寝皮。《左传·昭公三年》:“ 子雅 不可,曰:‘彼其髮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 和 击桌曰:‘曩年非姥怜赐一甌粥,更何得旋乡土!今欲得而寝处之。’”参见“ 寝皮食肉 ”。
词语解释:寝皮食肉 拼音:qǐn pí shí ròu
(1).《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以“寝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 清 洪昇 《长生殿·骂贼》:“纵将他寝皮食肉也恨难劖。” 勇立 《论排外不宜有形迹》:“排以形迹者不然,其对外也,深闭固拒,视若仇讎,苟为力之所能及,虽寝皮食肉,亦若不以为过。”
(2).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 金 元好问 《射虎》诗:“寝皮食肉男儿事,未分书生袖手閒。”词语解释:水处 拼音:shuǐ chǔ
居住在水边或水中。《管子·揆度》:“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淮南子·齐俗训》:“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词语解释:苦处 拼音:kǔ chǔ
痛苦的处境;经受的痛苦。《儒林外史》第二八回:“﹝ 鲍廷璽 ﹞进了家门,把这些苦处告诉太太一遍,又被太太臭駡了一顿。” 郁达夫 《南迁·南行》:“我们的精神上的苦处,有一部分是从物质上的不满足而来的。”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做娘的受足了苦处,总不能让女儿再受一遍。”词语解释:自处 拼音:zì chǔ
(1).安置自己。《楚辞·九章·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史记·李斯列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宋 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伏念某蕞尔之材,儻然而仕,进有官谤,未尝不忧,退无私田,可以自处。” 孙中山 《革命最后一定成功》:“如果 陈炯明 再打回 广州 ,试问商团诸君何以自处呢?”
(2).犹自居;自持。《宋书·刘湛传》:“既不能以礼自处,又不能以礼处人。” 宋 苏辙 《上曾参政书》:“方今羣公在朝,以君子长者自处,而优容天下彦圣有技之士,士之有言者,可以安意肆志而无患,然后知士之生於今者之为幸。” 清 朱嘉徵 《乐府广序·魏风相和曲》:“﹝ 魏武 ﹞但託喻 周公 吐哺,以 西伯 自处,举明辟付之后人,此为英雄欺人。”
(3).自己处理;对待自己。《太平广记》卷七六引《国史异纂》及《纪闻·李淳风》:“ 唐 太史 李淳风 ,校新历,太阳合朔,当蚀既,於占不吉。 太宗 不悦曰:‘日或不食,卿将何以自处?’曰:‘如有不蚀,臣请死之。’”《新五代史·杂传五·裴迪》:“﹝ 梁 ﹞ 太祖 乃牓门,以兵事自处,而以货财狱讼一切任 迪 。”《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倘然他始终不应这句话,这 十三妹 雷厉风行一般的性子,果然闹出一个大未完来,不但想不出自己这条身子何以自处,请问这是一桩什么事,成一回什么书?” 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六:“他在私人问题上善于自处,没有必要卑躬屈节地去要求人家帮助。”
(4).独自居住。《后汉书·河间孝王开传》:“ 翼 於是谢宾客,闭门自处。” 南朝 梁 沉约 《答庾光禄书》:“忌日制假,应是 晋 宋 之间,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为宴乐,本不自封闭,如今世自处者也。” 唐 元稹 《莺莺传》:“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为语笑,閒宵自处,无不泪零。”词语解释:室处 拼音:shì chǔ
《诗·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后以谓家居。《辽史·耶律昭传》:“夫西北诸部,每当农时,一夫为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大率四丁无一室处。”
居住的房屋。《新唐书·崔郾传》:“ 郾 不藏貲,有輒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痺漏,无步廡,至霖淖。”词语解释:退处 拼音:tuì chǔ
退居;引退闲居。《晏子春秋·问下二八》:“夫上不諫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 婴 不识其何以为成行义者也。” 唐 韩愈 《为韦相公让官表》:“方思退处里閭,何意恩泽益深。” 清 姚鼐 《〈西魏书〉序》:“ 南康 谢藴山 观察,旧居史职,出剖郡符,间以退处,数年之暇,慨 魏收 之失当,撰《西魏书》二十卷以正其失。”词语解释:家处 拼音:jiā chǔ
家居。 汉 贾谊 《新书·时变》:“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敢行姦而富,为贤吏;家处者,犯法为利,为材士。故兄劝其弟,父劝其子,则俗之邪至於此矣。”
家庭住处。 唐 杜甫 《东西两川说》:“今富儿非不缘子弟职掌,尽在节度衙府州县官长手下哉。村正虽见面,不敢示文书取索,非不知其家处,独知贫儿家处。”词语解释:故处 拼音:gù chǔ
旧地;原处。 汉 班固 《白虎通·丧服》:“孝子哀,不欲闻人之声,又不欲居故处,居中门之外,倚木为庐。” 宋 苏轼 《初秋寄子由》诗:“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物异》:“夏夕已寝,榻忽离故处尺许,四顾无所见。”
谓以故旧相处。《诗·邶风·日月》“乃如人兮,逝不古处”毛传:“古,故也。” 汉 郑玄 笺:“不以故处,谓甚违其初时。” 孔颖达 疏:“不以古时恩意处遇之。”词语解释:不处 拼音:bù chǔ
(1).不停留。《孙子·军争》:“卷甲而趋,日夜不处。”《汉书·叙传上》:“浑元运物,流不处兮。” 颜师古 注:“处,止也。”
(2).不据有;不居。《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功成不处,褰裳去之。”
(3).不能安居。《汉书·文帝纪》:“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达远也。” 颜师古 注:“不处者,不获安居。”词语解释:诸处 拼音:zhū chǔ
(1).他处。 唐 元稹 《放言》诗之三:“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唐 白居易 《龙门下作》诗:“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主人甚贤,只此从容不恶,诸处亦未胜於此也。”
(2).处处;各处。 唐 王建 《题詵法师院》诗:“僧院不求诸处好,转经唯有一窗明。” 宋 张先 《醉垂鞭》词:“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水浒传》第五二回:“次日陞厅,便行移公文,诸处缉捕,捉拿 朱仝 正身。”词语解释:下处 拼音:xià chǔ
(1).住所;临时歇息的地方。 宋 岳珂 《宝真斋法书赞·刘武忠书简帖》:“水路迂涩,想劳神用安。下处已有,俟公到修治也。”《水浒传》第三回:“ 鲁提辖 回到下处,急急捲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麄重都弃了。”《红楼梦》第十五回:“即今 秦氏 之丧,族中诸人,也有在 铁槛寺 的,也有别寻下处的。”
(2).指监狱。 贺敬之 《秦洛正》第一场:“后尾儿为纳差的事,又弄的咱蹲了三天下处。”词语解释:要处 拼音:yào chǔ
(1).险要之处;要害之地。
(2).重要的部位或部门。《宋史·选举志六》:“然要处职任,如沿边兵官、防河捕盗、重课额务场之类,寻又立专法听举,於是辟置不能全废也。”词语解释:寄处 拼音:jì chǔ
寄居栖身。 汉 贾谊 《惜誓》:“黄鵠后时而寄处兮,鴟梟羣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螻蚁之所裁。”
寄送的处所。 唐 温庭筠 《春日》诗:“宝书无寄处,香轂有来期。”词语解释:散处 拼音:sàn chǔ
分散居住。 明 文徵明 《〈陈氏家乘〉序》:“子孙散处,莫详所终。” 清 彭绍升 《〈南畇先生遗书〉后序》:“譬如父子兄弟,散处异国,仓卒遇於疆场之间,以音声面貌之不相识,奋力鬭争,而不知其本一祖之系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那时,在 吴 境内居住着许多 越 人,他们散处在今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等省的山岭地区。”词语解释:区处 拼音:qū chǔ
处理;筹划安排。《汉书·循吏传·黄霸》:“鰥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 霸 具为区处。”《西游记》第十八回:“ 行者 道:‘且等 老孙 去看看吉凶,再作区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明日安营歇马,任俺区处便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制台听了这话,沉吟了一会道:‘他若是当一件公事,认真回上来,那可奈何他不得,只怕阁下身上也有点不便。这个便怎生区处?’”
居处;处所。 汉 王充 《论衡·辨祟》:“鸟有巢栖,兽有窟穴,虫鱼介鳞,各有区处,犹人之有室宅楼臺也。”《新唐书·杜羔传》:“﹝ 杜羔 ﹞而不知父墓区处,昼夜哀慟,它日舍佛祠,观柱间有文字,乃其父临死记墓所在。”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两封通信》:“即使是猫狗之类,你倘给以打击之后,它也会避开一点的,我也常对于青年,避到僻静区处去。”词语解释:善处 拼音:shàn chǔ
妥善处理;善于处理。《国语·晋语一》:“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唐 杜甫 《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诗:“皇华吾善处,於汝定无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朱震川司空》:“人益追服 陆 之善处怨家云。” 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共产党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能够善处自己,又能够善处同盟者。”
(1).指优越的地位。《汉书·陈平传》:“臣闻 平 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2).佛家指净土。《法华经·药草喻品》:“现世安隐,后生善处。”词语解释:量处 拼音:liàng chǔ
酌情裁处。《魏书·皮喜传》:“宽猛之宜,任其量处。”词语解释:做处 拼音:zuò chǔ
行为,举动。 宋 曾觌 《醉落魄》词:“百般做处百廝愜,管是前生,曾负你寃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三折:“打这厮好模样歹做处,你是箇强夺人家女娇娥。”词语解释:中处 拼音:zhōng chǔ
适中的处所。《墨子·迎敌祠》:“移中中处,泽急而奏之。” 岑仲勉 注:“中处,言适中之处;‘泽’同择,谓将文书移于适中之处,择其紧急者奏之于上官。”
处于其中。《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隐阴夏以中处。” 吕向 注:“阴夏谓向北屋也。言将隐处於中。” 宋 张载 《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词语解释:相处 拼音:xiāng chǔ
(1).共同生活;相互交往。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然余尝谓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这等,难道青天白日相处这几时,这两个却是鬼不成?” 清 恽敬 《上曹俪笙侍郎书》:“ 敬 生于下里,以禄养趋走下吏,不获与世之大人君子相处而得其源流之所以然。”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我不是外人,我跟你相处了二十年,你何苦这样?”
(2).彼此居处。 清 葆光子 《物妖志·介类·蚱蜢》:“为君门生所困,往来道絶,相处虽近,有若山河。”词语解释:宁处 拼音:níng chǔ
犹言安处,安居。《国语·晋语二》:“群臣莫敢寧处,将待君命。”《淮南子·泰族训》:“夷狄伐中国,民不得寧处,故蒙耻辱而不死,将欲以忧夷狄之患,平夷狄之乱也。”《后汉书·徐穉传》:“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寧处?”词语解释:歇处 拼音:xiē chǔ
休息处;住处。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径》:“歇处遇松根,危中值石齿。”《水浒传》第三五回:“ 宋江 叫把 花荣 老小安顿一所歇处。”
居住。《水浒传》第二二回:“ 柴进 喝叫伴当:‘收拾了 宋押司 行李,在后堂西轩下歇处。’”词语解释:认处 拼音:rèn chǔ
指可供辨认之处,特征。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楔子:“俺主公有认处:鼻生三窍,脑后鷄冠。你拿首级来我看咱。”词语解释:启处 拼音:qǐ chǔ
谓安居。《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毛 传:“启,跪;处,居也。”《后汉书·樊準传》:“东西诛战,不遑启处。”《南齐书·高帝纪上》:“亿兆夷人,启处靡厝。”《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远承信介,持示函书,具聆启处之详,殊副瞻怀之素。”参见“ 启居 ”。
词语解释:启居
跪和坐。均为古人家居生活行为,因泛指安居。《诗·小雅·采薇》:“不遑启居, 玁狁 之故。” 郑玄 笺:“启,跪也。”《淮南子·泰族训》:“﹝ 张仪 苏秦 ﹞浊乱天下,挠滑诸侯,使百姓不遑启居。”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让封第二表》:“静躬自察,启居匪地。”词语解释:誉处 拼音:yù chǔ
安乐。誉,通“ 豫 ”。《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朱熹 集传:“ 苏氏 曰:誉、豫通。凡《诗》之‘誉’,皆言乐也。” 唐 柳宗元 《祭万年裴令文》:“惟灵孝友之性,实惟天与,饰以儒书,洽其誉处。”词语解释:棋处 拼音:qí chǔ
亦作“棊处”。 如棋子一样散处。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自 天寳 之后,政治少懈,文致未优,武剋不刚,孽臣姦隶,蠹居棊处。”词语解释:寂处 拼音:jì chǔ
寂寞独处。 清 敏树 《与朱伯韩书》:“夫士穷居而寂处,读古人之书,忽若有得於其心,虽不得遭遇於时,亦愿观览海内,交其一二贤豪,相讲论以其业。”词语解释:悬处 拼音:xuán chǔ
对不到案的罪犯判罪。犹今言缺席审判。《魏书·宋弁传》:“ 文殊 父子惧而逃遁。鞫无反状。以 文殊 亡走,悬处大辟。”词语解释:错处 拼音:cuò chǔ
错误之处,不正确的地方。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不久即去世,早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
杂处。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故 西戎 、 徐戎 ……乘虚得错处其间。”词语解释:重处 拼音:zhòng chǔ
严厉惩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赝书》:“ 孙 閲之果大怒,即欲重处 郑 王 诸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款犯》:“如有狥纵,原差重处。”词语解释:潜处 拼音:qián chǔ
(1).藏匿。 汉 王充 《论衡·吉验》:“ 尧 使 禹 治水,驱蛇龙,水治东流,蛇龙潜处。”
(2).深居。 汉 班固 《幽通赋》:“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虽潜处於太阴,长寄心於君王。”
(3).犹隐居。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潜处蓬室,不干势权。”词语解释:混处 拼音:hùn chǔ
混杂在一起居住、生活。词语解释:方处 拼音:fāng chǔ
地方;处所。《魏书·释老志》:“真实身,谓至极之体,妙絶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词语解释:屏处 拼音:píng chǔ
隐蔽之处。《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告 武 ,篋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气尚未平,独坐屏处。”
隐藏;隐居。 三国 魏 曹植 《白鹤赋》:“薄幽林以屏处兮,荫重景之餘光。”《新唐书·张濬传》:“虽自屏处,然朝廷得失,时时言之。” 明 何景明 《赠清溪子序》:“今年予得告屏处郭西之别业。”词语解释:蛰处 拼音:zhé chǔ
隐居。 章炳麟 《瑞安孙先生伤辞》:“ 炳麟 丧其师资,且闻 平子 亦蛰处不与世耦,生死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