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头上 拼音:tóu shàng
(1).头的上方;头顶。 五代 齐己 《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二:“春残相忆 荆江 岸,一隻杜鹃头上啼。” 许杰 《惨雾》下:“村上的妇人们……恐怕恶魔在他们的头上回旋着,正如强悍的老鹰一般,转瞬间把他们的生命如打小鸡一般的啄去。”
(2).指时候,时间的某一点。《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巫娘子 取一块来喫,又輭又甜,况是飢饿头上,不觉一连喫了几块。”《红楼梦》第八十回:“ 香菱 説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 高延昌 《我的朋友》一:“到第五天头上,老师就叫 靳秀兰 去看车。”
(3).先,前头。《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説在头上,就是爹赏的这银子,小媳妇也不敢领去,寧可领了爹言语,对太太説就是了。”
(4).方位词。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我向这筵席头上整扮,做一箇缝了口的撮合山。”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现在,同样神圣的义务轮到自己头上来了。” 汪曾祺 《七里茶坊》:“为什么找到我头上呢?说是以前去了两拨人,都闹了意见回来了。”词语解释:头白
老人发白。即白头词语解释:头角 拼音:tóu jiǎo
(1).犹头绪,端绪。《礼记·学记》“开而弗达” 汉 郑玄 注:“开,为发头角。” 孔颖达 疏:“开,谓开发事端。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又《吴书》虽已有头角,敍赞未述。”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然此等復不谓挺无所知也,皆復粗开头角,或妄沽名。”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湖北 革命日露头角, 谭人凤 衔 孙中山 命来 鄂 视察,籍策其成。”
(2).比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妻 李氏 ,生子纔七岁,头角秀异,天资聪敏,取名 世道 。”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失意空悲头角,伤心更陷罗罝。” 冰心 《我的邻居》:“几年来她的一切进步都很快……在文学界上渐渐的露了头角。”
(3).指优胜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大中 年, 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
(4).指出众;优胜。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曲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 举举 、 降真 是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待和你争甚么头角,辩甚的衷肠,惜甚的皮毛。”
(5).头上长的角。 宋 苏轼 《陈守道》诗:“共见利欲饮食事,各有爪牙头角争。” 宋 苏舜钦 《和菱溪石歌》:“麒麟才生头角异, 混沌 虽死窍凿存。”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目光如炬,吐火燄燄,鳞甲头角皆现。”
(6).指头额、额角。 清 荒江钓叟 《月球殖民地》第四回:“各自争先出外,也有挤破头角的,也有跌伤手足的,也有落下釵环首饰的。”
(7).指物体顶端。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雪里,处处偶然露出些头角。”
(8).梳在儿童头顶两旁的发辫。《金瓶梅词话》第四二回:“揪着头角儿拖到前边,凿了两个栗爆。”
(9).借指童年。 清 钱谦益 《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授资政大夫制·祖母欧阳氏加赠夫人》:“至其詒厥孙谋,辟咡相詔,能使节义道德之士,出于襁褓头角之中。”
(10).指面貌。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我原籍 绍兴 ,本姓 石氏 ,不如返舍归宗,立志功名,改换头角,然后来报讐雪耻便了。”词语解释:头颅 拼音:tóu lú
(1).亦作“ 头卢 ”。骷髅。《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 鲍彪 注:“颅,首骨。”《汉书·武五子传赞》:“暴骨 长城 之下,头卢相属於道。” 颜师古 注:“卢,頟骨也。” 清 阎尔梅 《题剑阁》诗:“徧地头颅生鬼火,空村瓦砾絶人烟。”
(2).脑袋。《后汉书·袁绍传》:“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宋 贺铸 《题汉阳招真亭》诗:“玄津炼出太阳酥,丰茸胎髮蒙头颅。”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一:“吾二人头颅,儻再落幺么手,如国体何?” 何香凝 《回忆廖仲恺》一:“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 中华 史上名。”词语解释:头风 拼音:tóu fēng
(1).头痛。中医学病症名。《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军国书檄,多 琳 瑀 所作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太祖 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 琳 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唐 元稹 《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顿愈头风疾,因吟《口号》诗。”《云笈七籤》卷三二:“勿以湿髻卧,使人患头风、眩闷、髮秃、面肿、齿痛、耳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只见他头上紥了一条黑帕,説是头风痛得厉害。” 王杏元 《铁笔御史》:“他耍赖躺到床上,叫老婆找队长,说是久积头风,要钱医病。”
(2).指头疮、发脱之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头风即是有,头巾儿蔚帖。” 凌景埏 校注:“这里指头疮、秃头之类。”词语解释:头头 拼音:tóu tóu
(1).犹每桩,每件。 唐 方干 《献王大夫》诗:“直缘材力头头赡,专被文星步步随。”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古人虚心如此,不似今人头头欲占第一也。” 陈蜕 《足疾一百馀日九月廿三始杖行室中》诗:“头头俗事来心上,莫去尘根是得天。”
(2).犹言领导人。 方之 《内奸》下:“他正在蚊香厂车间劳动,一个姓 季 的头头,把他唤上了吉普车。”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主角一》:“这几个人都是十几年前在科室、车间当头头的。”词语解释:头陀 拼音:tóu tuó
亦作“ 头陁 ”。 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 大迦叶 ,故以头陀为称首。”《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陁,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淡道人》:“其徒有头陁一人,又祕藏纸画牛一头,每与客戏。”《西游记》第十七回:“话説 孙行者 一觔斗跳将起去,諕得那 观音院 大小和尚并头陀、幸童、道人等一个个朝天礼拜。” 清 郑燮 《道情》之三:“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鐘;兔葵燕麦閒斋供。”词语解释:头路 拼音:tóu lù
(1).门路,能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西游记》第四十回:“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揣,各处央人寻头路。”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现在的学校只有减人,毫不能说到荐人的事,所以已没有什么头路。”
(2).指合适的对象。《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我如今另寻一个头路去做新媳妇……你这妮子做个从嫁罢。”参见“ 头脑 ”。
(3).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头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况且是个娇养的女儿,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着,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看见他面色改常,突然説出这么一句话,连一些头路也摸不着。” 茅盾 《子夜》十六:“ 周仲伟 一看情形不对,却又摸不着头路。”
(4).头发朝不同方向梳理后露出的纹路。《再生缘》第十九回:“头路分开齐似线,青丝巧挽髻时新。”
(5).谓等级最高。 老舍 《四世同堂》六四:“你要时常广播,你就会也到大茶楼和大书场去作生意,你就成了头路角儿。”
词语解释:头脑 拼音:tóu nǎo
(1).脑袋。《后汉书·酷吏传序》:“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方纔在外面走动,很作了几个噁心,头脑子生疼,到了屋里,暖和多了。” 叶圣陶 《隔膜·潜隐的爱》:“二奶奶听到这句话,头脑如突受打击,岑岑地发胀。”
(2).指思考、记忆等能力。 唐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釤利筋骨轻。”《水浒后传》第六回:“我遁跡多年,未尝下山,并不接见一人,那里有甚么 虎峪寨 ,杀甚 冯指挥 ?好没头脑!”《红楼梦》第一一○回:“他头里作事,何等爽利周到,如今怎么掣肘了这个样儿!我看这两三天连一点头脑都没有,不是老太太白疼了他吗?” 老舍 《赵子曰》第四:“新青年有三畏:畏不强硬,畏不合逻辑,畏没头脑!”
(3).指合适的对象、人才。《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这里也几次问人来,却没这般头脑。”《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待我去世后,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尽你心中拣择个好头脑,自去图下半世受用。”《水浒传》第八回:“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 林冲 误了贤妻。”参见“ 头路 ”。
(4).为首的人。《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这 黄帝 做着个廝杀的头脑,教天下后世习用干戈。”《红楼梦》第五六回:“单你们,有一百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儿带进大夫来?”《黄绣球》第四回:“却説那 张先生 是衙门里的刑书头脑,最有声势。” 叶圣陶 《四三集·多收了三五斗》:“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5).指物体顶端。 清 俞作梅 《潮州竹枝词》:“根鬚着处成连理,只是怪他头脑多。”
(6).要旨。《朱子语类》卷六二:“《中庸》工夫,只在‘戒慎恐惧’与‘慎独’。但二者工夫,其头脑又在道不可离处。” 明 唐顺之 《与王体仁书》:“吾数年来日用操鍊中颇见古人学问头脑,四十年散乱精神儘从收拾。”
(7).底细,内情。《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押番不知头脑,出走房门看时, 周三 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南陔 出车来,大家惊喜,只是不知头脑。”
(8).借口;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果然 莫翁 在 莫妈 面前,寻个头脑,故意説丫头不好,要卖他出去。”
(9).方言。指零碎物品。《何典》第七回:“无如那个痴囡,已於半月前偷了些衣裳头脑,逃走得不知去向。” 刘半农 注:“头脑犹言零碎。”
(10).见“ 头脑酒 ”。词语解释:头翁 拼音:tóu wēng
对衙役的谀称。《儒林外史》第一回:“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拏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既承头翁好心,千万将呈子捺下。”参见“ 头役 ”。
词语解释:头役 拼音:tóu yì
衙役中的为首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其杖而黜革者五,是所谓积年头役,执掌科书,为豪棍之党羽者也。”《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人姓 翟 ,是 诸暨县 一个头役,又是买办。”《白雪遗音·马头调·窝娼》:“冒充头役在 歷城县 ,从不到堂前。”参见“ 头翁 ”。词语解释:头人 拼音:tóu rén
(1).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的首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有 丹津班珠尔 者,本班禪部下头人。” 华山 《山中海路》二:“党委唯一可以帮忙的事情,就是把牧区各个兄弟民族的头人请来,和他谈谈。”
(2).头目,为首的人。 清 林则徐 《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有所谓火耗、马脚、硐主、硐分、水分,以及 西岳庙 功德,合厂公费等名目,皆头人所逐渐增添者,虽不能尽裁,亦必须大减。”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六章:“你是乡里的头人,怎不跟我说句公正话?”词语解释:头边 拼音:tóu biān
(1).谓临近的边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到得时节头边,看见春光明媚,巴不得寻个事由来外边散心耍子。”
(2).方言。前边。如:他跑咱们头边去啦。词语解释:头童 拼音:tóu tóng
头发脱落。指年老。 清 姚鼐 《题梦楼集》诗:“与君交久无如我,竝到头童白頷髭。” 清 曾国藩 《黄仙峤前辈诗序》:“毁齿而鉤研声病,头童而不息。”参见“ 头童齿豁 ”。
词语解释:头童齿豁 拼音:tóu tóng chǐ huò
头秃齿缺。形容衰老。 唐 韩愈 《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宋 陈师道 《别圆澄禅师》诗:“此去他来尚有缘,头童齿豁恐无年。”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屈指计之,二十六年矣, 瑞臣 虎文 皆作古人,予与 小谢 亦头童齿豁。”词语解释:头巾 拼音:tóu jīn
(1).裹头的织品。《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 唐 于鹄 《过张老园林》诗:“身老无修饰,头巾用白纱。”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头巾》:“古以皁罗裹头号头巾。 蔡邕 《独断》曰:古幘无巾; 王莽 头秃,乃始施巾之始也。《笔谈》曰:今庶人所戴头巾, 唐 亦谓之四脚,二繫脑后,二繫頷下。取服劳不脱,反繫于顶上;今人不復繫頷下,两带遂为虚设。后又有两带四带之异,盖自 宋 朝始。” 徐迟 《牡丹》八:“她贴上乌黑的片子,扎上头巾。”
(2).指 明 清 时规定给读书人戴的儒巾。《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鲁公子 回到家里,将衣服鞋袜装扮起来。只有头巾分寸不对,不曾借得。”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就是一顶秀才头巾,也像天平冠一般,再也承受不起。”词语解释:头水 拼音:tóu shuǐ
(1).谓质量最好的。《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拣头水好丝买了,就当在典舖里。”
(2).谓次序在第一的。《扬州评话选·火烧博望坡》:“他的性情躁,遇事又欢喜头水,今天头水令箭又没有拿到手,这是一层,他心里呕气。”
(3).指最先的好处。《小说月报》1983年第10期:“就这二三十匹黑马呀,这准是他们打了埋伏!要不,就是骑兵部队先捞了头水。”
(4).指新器物首次使用。
(5).第一次下水洗的。如:这衣服刚洗了头水就短了许多。
(6).指头遍浇地的水。如:地已浇过头水。词语解释:头面 拼音:tóu miàn
(1).头部和面部。亦单指头或脸。 汉 王充 《论衡·初禀》:“天无头面,眷顾如何?” 唐 韩愈 《题木居士》诗之一:“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唐 元稹 《葬安氏志》:“苟视其头面无蓬垢,语言不以饥寒告,斯已矣。”《三国志平话》卷下:“ 周瑜 伏病不起,数日,饮食不能进,头面肿。” 许地山 《危巢坠简·解放者》:“他手拿着的茶杯也摔碎了,满头面都浇湿了。”
(2).指面子,脸面。《水浒传》第七回:“只怕不撞见 高衙内 ,也照管着他头面。”
(3).面貌;外表。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 上元夫人 最小女,头面端正能言语。” 宋 刘克庄 《浪淘沙》词:“换箇新衔头面改,又似 包公 。”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诸君诸君慎相见, 长安 容易改头面。”
(4).指美貌。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崔徽 有底多头面,费得 微之 尔许才。”
(5).比喻要旨。《朱子语类》卷六七:“缘《易》是一件无头面底物,故人人各以其意思去解説得。”《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传》今日方看得纲领。要之,紧要是要识得六义头面分明,则《诗》亦无难看者。”
(6).指方面。《朱子语类》卷六一:“道理只是一,但随许多头面去説,又不可不逐头面理会也。”《朱子语类》卷一二○:“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又只是一箇道理。”
(7).犹世面。《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他曾见过甚么大头面?且比哥那咱的勾当,题起来,把他諕杀了罢了!”
(8).首饰,头部装饰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正月》:“及州南一带,皆结綵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一折:“是我不许他再穿衣服,重戴头面。”《官场现形记》第八回:“身价不要,只要一副珍珠头面。” 田汉 《名优之死》第二幕:“我们先到园子里去吧。头面和衣裳都在那儿呢。”词语解释:头发 拼音:tóu fà
人的前额以上、两耳以上和后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 东王公 居焉,长一丈,头髮皓白。” 唐 贾岛 《山中道士》诗:“头髮梳千下,休粮带瘦容。”《水浒传》第十二回:“ 杨志 左手接过头髮,照着刀口上尽气力一吹,那头髮都做两段,纷纷飘下地来。”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风雪里一》:“头发乱蓬蓬的揉成一团,上面还粘着草棒儿。”词语解释:头绿 拼音:tóu lǜ
画图颜料粗绿的别称。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古画不用头緑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自注:“画家呼麄緑为‘头緑’。”词语解释:头生 拼音:tóu shēng
(1).头胎,第一次生育的小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也从不曾见有七十岁的养头生。” 许钦文 《鼻涕阿二》一:“第一个是女孩,因为以为这是‘头生’,又以为第二个可是男孩,还不十分厌恶。”
(2).第一胎生的。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六:“大管事来问: 张二靡汰 头生孩子办满月,请老爷示,礼单恁样批?”词语解释:头皮 拼音:tóu pí
(1).指脑袋。 宋 刘克庄 《念奴娇》词:“颜髮俱非,头皮犹在,胜捉来官里。”《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今日捉将官去,这回头皮送了。”参见“ 老头皮 ”。
(2).头顶及其周围的皮肤。 郁达夫 《迟桂花》:“ 则生 抓着头皮,脸上露出了一脸为难的神气。”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七:“‘吚呀,不是不肯说,实是无可说。’ 杜振宇 搔着头皮回答。”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九:“欠账总额是620元。我顿感头皮麻嗖嗖的!”
(3).头皮表面脱落下来的碎屑。
(4).犹情面,面子。《红楼梦》第六十回:“我们的头皮儿薄,比不得你们。”
词语解释:老头皮 拼音:lǎo tóu pí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 真宗 东封,访天下隐者,得 杞 人 杨朴 ,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 朴 言:‘独臣妻有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后以“老头皮”为年老男子的戏称。 宋 辛弃疾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词:“记得 瓢泉 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驀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之一:“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词语解释:头钱 拼音:tóu qián
(1). 汉 代人口税的一种。 汉 制:从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交二十三钱。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年二十三傅,十五赋,七岁头钱二十三,何缘?”
(2).犹一钱,极少之钱。《北史·高昂传》:“头钱价 汉 ,随之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唐 小説载 李紓 侍郎駡负贩者云:‘头钱价奴兵。’‘头钱’犹言‘一钱’也。故都俗语云:‘千钱精神头钱卖’,亦此意云。”
(3).一种博具。共用钱六枚。博者掷下去,看“字”(正面)和“鏝”(背面)的多少,决定胜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桥上两边,用瓦盆内掷头钱,关扑钱物、衣服、动使。”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正末云]这箇是头钱。[ 燕大 云]这钱昏,字鏝不好。”《水浒传》第三八回:“﹝ 李逵 ﹞便去场上将这十两银子撇在地下,叫道:‘把头钱过来我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宣教( 吴宣教 )接将头钱过来,往下就扑。”
(4).赌博场所主人或供役使的人从赢者所得的钱中所提取的一小部分。《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教小廝另取一两银子,送与 汉老 ,作为头钱。”《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纵然不能赢钱,弄他们两个头钱,贴补贴补候补之用也是好的。”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九:“他常邀些人来赌钱,抽头钱给她,有时他把头钱也拿了。”
(5).指地痞流氓向个体劳动者敲诈所得的钱。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六章:“就是在我的茶铺里吃……吃茶,评……评理,在码头上收……收点头钱。”
(6).本钱。 沙汀 《淘金记》九:“一百多换一两,啥劲仗呀!头钱又不要多,卖五石米就尽够了。”词语解释:头先 拼音:tóu xiān
(1).起先;早先。《水浒传》第二八回:“看看天色晚来,只见头先那个人,又顶一个盒子入来。”《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头先,爹在屋里来,向床背阁抽梯内翻了一回去了。”
(2).首先,最重要。《水浒传》第二四回:“便是老身十病九痛,怕有些山高水低,头先要製办些送终衣服。”词语解释:头衔 拼音:tóu xián
官衔的别称。旧时官场所用名刺,常将官衔加在姓名之上,故名。后亦用以指学衔、职称等。 宋 范成大 《客中呈幼度》诗:“手板头衔意已慵,墨池书枕兴无穷。” 元 洪希文 《朱千户自京归》诗:“紆朱喜换头衔旧,衣锦荣归鬢髮新。”参见“ 衔头 ”。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官衔》。词语解释:头行 拼音:tóu xíng
(1).头颈。 元 无名氏 《村乐堂》第二折:“半片席斜铺在地下,两块砖掇在头行。”
(2).指事情的开始部分。《水浒传》第一一四回:“看官只牢记关目头行,便知衷曲奥妙。”
(3).见“ 头行人 ”。
词语解释:头行人 拼音:tóu xíng rén
带头的人。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要我编联小组,当二流子的头行人,那哪能呢?” 沉从文 《长河·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且因家业、年龄和为人义道公正处,足称模范,得人信服,因此本村中有公共事务,常常做个头行人,居领袖地位。” 井岩盾 《瞎月工伸冤记》九:“主席就是个头行人,好比庄稼地里的打头的。”亦省称“ 头行 ”。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干啥都得有头行,有骨干。”词语解释:头起 拼音:tóu qǐ
第一起。《红楼梦》第十六回:“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説,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次日,起早上去谢恩,头起儿就叫的是他。”词语解释:头绪 拼音:tóu xù
(1).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门径;事情的条理。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参思图牒,寻绎度数,适有头绪。” 明 朱国祯 《高先生墓志铭》:“头绪虽多,儘做得出。” 清 恽敬 《与姚秋农书》:“ 敬 江 右之事,如治乱丝,千万头绪,止一人手力,是以奉书 王奉新 之后,并未发书。”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北新办事,似愈加没有头绪。”
(2).比喻心思意绪。 唐 鲍溶 《秋怀》诗之二:“心如繅丝纶,展转多头绪。” 宋 黄庭坚 《次韵王稚川客舍》之二:“身如病鹤翅翎短,心似乱丝头绪多。”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甲板上独坐,无头绪的想起昨天车站上的繁杂的木屐声,和前天船上礼拜,他们唱的‘上帝保佑我母亲’之曲,心绪很杂乱不宁。”
(3).指扎头发的线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髻角儿如鸦,头绪儿白。” 凌景埏 校注:“紥头髮的綫绳。”词语解释:头回 拼音:tóu huí
(1). 宋 代演戏时称第一个节目。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般杂剧:杖头傀儡 任小三 ,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
(2).亦作“ 头迴 ”。指话本小说的入话。《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这回书单説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迴’。”《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説话的,你因甚的,头回説这‘八难龙笛词’?” 许政扬 注:“説话(书)的引首。也叫得胜头回。”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此种引首,与讲史之先叙天地开闢者略异,大抵诗词之外,亦用故实,或取相类,或取不同,而多为时事。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牵,转入本事……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説话者多军民,故冠以吉语曰得胜。”参见“ 得胜头迴 ”。
(3).上次;前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我头回给你看的那把团扇,把题花卉的诗题在美人上,不就是这个人画的么?”
(4).第一次;首次。如:这是我头回来 上海 。
词语解释:得胜头回 拼音:dé shèng tóu huí
见“ 得胜头迴 ”。
亦作“ 得胜头回 ”。 宋 元 说书人的术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迴”,取吉利之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迴。”《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故把衔环之事,做个得胜头回。”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説话者多军民,故冠以吉语曰得胜。”词语解释:头高 拼音:tóu gāo
谓欲望大,要价高。《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只是这行瘟的奴才头高,不知可説的下去。”词语解释:头目 拼音:tóu mù
(1).脑袋和眼睛。《荀子·议兵》:“臣之与君也,下之於上也……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汉书·刑法志》:“夫仁人在上,为下所卬,犹子弟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扞头目,何可当也?”《红楼梦》第六十回:“现从井上取了凉水,吃了一碗,心中爽快,头目清凉。”
(2).借指性命。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头目犹捨,敢不奉献。”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辩才 宝此过於头目,未易遽索。”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安国寺僧》:“于持戒参学,略无分毫可称,衣鉢差厚,宝护之如头目。”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急公赴义,不顾头目,以忠孝名节为己任。”
(3).外貌。 宋 文天祥 《赠梅谷相士》诗:“须得花性情,不假花头目。”
(4).军官。《前汉书平话》卷中:“ 吕后 不合恨 彭越 昔日要他为妻,又将 梁王 体肉作羹,教外路头目併在朝大小众臣,都皆食之。”《元典章·圣政一·抚军士》:“凡征进军人临阵而亡者,被伤而死者,其家属理当优恤,仰各管头目用心照管。”《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下西川传续集》:“屯下雄兵三十万,诸官头目各安营。”
(5).带头的人;负责的人。《元典章·圣政一·劝农桑》:“若有违犯之人,断罪赔偿;各管头目有失鈐束,具以名闻。” 老舍 《黑白李》:“要是拿的话呀,准保是拿四爷,他是头目。” 叶圣陶 《倪焕之》八:“他以为已经把犯罪的部属交给头目去训诫和惩罚,自有头目负责;自己只有从旁批判那头目处理得当不得当的事情了。”
(6).指人。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你两个头目,自説话来。”《西游记》第四四回:“我两个且坐上,即烦你去沙滩上替我一查。只点头目有五百名数目便罢。”
(7).古时称我国南方诸国各部落的首脑。《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掳掠得 汉 人,都分给与各洞头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孩儿避讐海外,众头目推我为王。”词语解释:头纲 拼音:tóu gāng
(1).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 宋 苏轼 《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之一:“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 查慎行 注:“ 熊蕃 《北苑茶録》:‘每岁分十餘纲,淮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浹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苕溪渔隐丛话》:‘北苑细色茶,五纲,凡四十三品,共七千餘饼。粗色茶,七纲,凡五品,共四万餘饼。 东坡 《题汶公诗卷》‘待赐头纲八饼茶’,即今粗色红綾袋饼八者是也。’”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龙井新茶,向以穀雨前为贵,今则於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
(2).泛指优质春茶。 清 黄遵宪 《番客篇》:“饮酪拣灌顶,烹茶试头纲。”词语解释:头酒
最香醇的酒,指醑词语解释:头眠 拼音:tóu mián
蚕在生长过程中,第一次蜕皮前不食不动的现象,称“头眠”。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一:“渐渐变色,随色加减食。至纯黄,则不饲。是谓头眠,不以早晚抬过。”词语解释:头重 拼音:tóu zhòng
形容事物上下或前后不协调,不匀称;失去平衡。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参见“ 头重脚轻 ”。
词语解释:头重脚轻 拼音:tóu zhòng jiǎo qīng
(1).形容因酒醉或犯病等原因而感到头脑发胀,脚下无力,身体失去平衡。《水浒传》第十六回:“只见这十五箇人头重脚轻,一箇箇面面厮覷,都輭倒了。”《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他的酒量原不济,三甌落肚,渐觉头重脚轻,天旋地转。”
(2).形容事物上下或前后不协调,不均称,失去平衡。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配合诸色时,较重的即较深的颜色应放在较轻的即较浅的颜色之下,否则观者会觉得头重脚轻而感到不稳定不愉快。”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三:“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词语解释:头脑 拼音:tóu nǎo
(1).脑袋。《后汉书·酷吏传序》:“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方纔在外面走动,很作了几个噁心,头脑子生疼,到了屋里,暖和多了。” 叶圣陶 《隔膜·潜隐的爱》:“二奶奶听到这句话,头脑如突受打击,岑岑地发胀。”
(2).指思考、记忆等能力。 唐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釤利筋骨轻。”《水浒后传》第六回:“我遁跡多年,未尝下山,并不接见一人,那里有甚么 虎峪寨 ,杀甚 冯指挥 ?好没头脑!”《红楼梦》第一一○回:“他头里作事,何等爽利周到,如今怎么掣肘了这个样儿!我看这两三天连一点头脑都没有,不是老太太白疼了他吗?” 老舍 《赵子曰》第四:“新青年有三畏:畏不强硬,畏不合逻辑,畏没头脑!”
(3).指合适的对象、人才。《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这里也几次问人来,却没这般头脑。”《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待我去世后,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尽你心中拣择个好头脑,自去图下半世受用。”《水浒传》第八回:“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 林冲 误了贤妻。”参见“ 头路 ”。
(4).为首的人。《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这 黄帝 做着个廝杀的头脑,教天下后世习用干戈。”《红楼梦》第五六回:“单你们,有一百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儿带进大夫来?”《黄绣球》第四回:“却説那 张先生 是衙门里的刑书头脑,最有声势。” 叶圣陶 《四三集·多收了三五斗》:“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5).指物体顶端。 清 俞作梅 《潮州竹枝词》:“根鬚着处成连理,只是怪他头脑多。”
(6).要旨。《朱子语类》卷六二:“《中庸》工夫,只在‘戒慎恐惧’与‘慎独’。但二者工夫,其头脑又在道不可离处。” 明 唐顺之 《与王体仁书》:“吾数年来日用操鍊中颇见古人学问头脑,四十年散乱精神儘从收拾。”
(7).底细,内情。《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押番不知头脑,出走房门看时, 周三 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南陔 出车来,大家惊喜,只是不知头脑。”
(8).借口;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果然 莫翁 在 莫妈 面前,寻个头脑,故意説丫头不好,要卖他出去。”
(9).方言。指零碎物品。《何典》第七回:“无如那个痴囡,已於半月前偷了些衣裳头脑,逃走得不知去向。” 刘半农 注:“头脑犹言零碎。”
(10).见“ 头脑酒 ”。
词语解释:头路 拼音:tóu lù
(1).门路,能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西游记》第四十回:“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揣,各处央人寻头路。”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现在的学校只有减人,毫不能说到荐人的事,所以已没有什么头路。”
(2).指合适的对象。《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我如今另寻一个头路去做新媳妇……你这妮子做个从嫁罢。”参见“ 头脑 ”。
(3).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头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况且是个娇养的女儿,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着,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看见他面色改常,突然説出这么一句话,连一些头路也摸不着。” 茅盾 《子夜》十六:“ 周仲伟 一看情形不对,却又摸不着头路。”
(4).头发朝不同方向梳理后露出的纹路。《再生缘》第十九回:“头路分开齐似线,青丝巧挽髻时新。”
(5).谓等级最高。 老舍 《四世同堂》六四:“你要时常广播,你就会也到大茶楼和大书场去作生意,你就成了头路角儿。”
词语解释:头脑 拼音:tóu nǎo
(1).脑袋。《后汉书·酷吏传序》:“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方纔在外面走动,很作了几个噁心,头脑子生疼,到了屋里,暖和多了。” 叶圣陶 《隔膜·潜隐的爱》:“二奶奶听到这句话,头脑如突受打击,岑岑地发胀。”
(2).指思考、记忆等能力。 唐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釤利筋骨轻。”《水浒后传》第六回:“我遁跡多年,未尝下山,并不接见一人,那里有甚么 虎峪寨 ,杀甚 冯指挥 ?好没头脑!”《红楼梦》第一一○回:“他头里作事,何等爽利周到,如今怎么掣肘了这个样儿!我看这两三天连一点头脑都没有,不是老太太白疼了他吗?” 老舍 《赵子曰》第四:“新青年有三畏:畏不强硬,畏不合逻辑,畏没头脑!”
(3).指合适的对象、人才。《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这里也几次问人来,却没这般头脑。”《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待我去世后,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尽你心中拣择个好头脑,自去图下半世受用。”《水浒传》第八回:“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 林冲 误了贤妻。”参见“ 头路 ”。
(4).为首的人。《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这 黄帝 做着个廝杀的头脑,教天下后世习用干戈。”《红楼梦》第五六回:“单你们,有一百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儿带进大夫来?”《黄绣球》第四回:“却説那 张先生 是衙门里的刑书头脑,最有声势。” 叶圣陶 《四三集·多收了三五斗》:“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5).指物体顶端。 清 俞作梅 《潮州竹枝词》:“根鬚着处成连理,只是怪他头脑多。”
(6).要旨。《朱子语类》卷六二:“《中庸》工夫,只在‘戒慎恐惧’与‘慎独’。但二者工夫,其头脑又在道不可离处。” 明 唐顺之 《与王体仁书》:“吾数年来日用操鍊中颇见古人学问头脑,四十年散乱精神儘从收拾。”
(7).底细,内情。《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押番不知头脑,出走房门看时, 周三 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南陔 出车来,大家惊喜,只是不知头脑。”
(8).借口;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果然 莫翁 在 莫妈 面前,寻个头脑,故意説丫头不好,要卖他出去。”
(9).方言。指零碎物品。《何典》第七回:“无如那个痴囡,已於半月前偷了些衣裳头脑,逃走得不知去向。” 刘半农 注:“头脑犹言零碎。”
(10).见“ 头脑酒 ”。
词语解释:头脑酒 拼音:tóu nǎo jiǔ
一种用肉和杂味配制的酒。 明 朱国桢 《涌幢小品·头脑酒》:“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到次日, 西门庆 起早,约会 何千户 来到,喫了头脑酒,起身同往郊外送 侯巡抚 去了。”亦省称“ 头脑 ”。《水浒传》第五一回:“那 李小二 人丛里撇了 雷横 ,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叫他婆子看小菜,留那送利钱的人喫酒。有留他不坐的,便是两杯头脑。”词语解释:头香 拼音:tóu xiāng
见“ 头炉香 ”。
词语解释:头炉香 拼音:tóu lú xiāng
凌晨在神佛像前为表虔诚烧的第一支香。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头炉香》:“ 宋 人《异闻总録》载: 潁昌 韩元英 事, 岳帝 甚谨,时降其家。后神不肯临。急遣一亲信僕,持香往 岱岳 祈谢,谓曰:‘圣帝惟享头炉香。’”亦省称“ 头香 ”。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三折:“明日絶早起来,烧了头香去罢。” 清 袁枚 《新齐谐·烧头香》:“凡世俗神前烧香者,以侵早第一枝为头香,至第二枝便不敬。” 黄宗英 《小木屋》:“都说,‘烧头香’的人会有福气。”词语解释:头尾 拼音:tóu wěi
(1).脑袋和尾巴。 汉 孔融 《圣人优劣论》:“騏驥与韩卢竝是,寧能头尾相当,八脚如一,无有先后之觉矣。” 三国 魏 曹植 《献文帝马表》:“形法应图,善持头尾。”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一:“我们杀活猪,真的,一个大,大整猪,不是头尾。”
(2).犹言从头至尾。 五代 齐己 《庚午岁九日作》诗:“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月三。”《水浒传》第七回:“便去房内取出浑铁禪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
(3).谓全过程。《红楼梦》第八五回:“此时事情头尾尚未明白,就只听见説我哥哥在外头打死了人,被县里拿了去了。”
(4).指开端和结尾。 林志钧 《〈黄远生遗著〉序》:“其托人抄来头尾不全的,也只好不要。”
(5).头绪。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想来想去,没有个头尾。” 杨朔 《红花草》:“ 严豪明 见问不出头尾,意思不大,日子一久,把我忘了,丢进女牢里永不过问。”
(6).谓要旨。词语解释:头地 拼音:tóu dì
指高出别人的地位。 清 赵翼 《浙二子歌赠张仲雅程春庐两孝廉》诗:“乃知 欧阳 ( 欧阳修 )让头地,正惧相逼先相推。” 清 黄景仁 《应天长·题稚存小照》词:“还放尔,脚底青峯,出箇头地。”词语解释:头明 拼音:tóu míng
天亮前不久。 徐光耀 《平原烈火》十六:“头明,一小队转移到 东丁村 住下了。”词语解释:头黑 拼音:tóu hēi
谓年老而头发仍黑。指长寿。 宋 范成大 《送赵从善少卿将漕淮东》诗:“古来将相多头黑,此去功名尚鬢青。” 明 李贽 《豫约·感慨平生》:“最上又不能如 胡广 之中庸, 梁 江总 之头黑, 冯道 之五代。”词语解释:头方 拼音:tóu fāng
脑袋方正。比喻鲠直,不随和。 唐 罗隐 《堠子》诗:“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今人谓拙直者名方头。 陆鲁望 作《有怀诗》云:‘头方不会王门事,尘土空緇白苧头。’亦有此出处矣。”词语解释:头儿 拼音:tou er
(1).脑袋。喻指物体前面的首要部分。《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等闲了,我弄几枝没头儿的箭试试看。”
(2).指头发或头发的样式。《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些脸汤洗一洗,梳个头儿光光地。” 夏衍 《秋瑾传》第二幕:“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
(3).为首的人。《元典章·吏部八·案牍》:“今 蒙古 子孙弟姪作 蒙古 必闍赤头儿,凡有行移文字,止用 蒙古 字样写本宗事目。”《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王长贵 道:‘头儿明鉴。’捕快伸手一个巴掌駡道:‘谁是你的头儿?头儿是你乱叫的!’ 王长贵 立刻改口,称他老爷,方才无话。”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我也是个工人,不过如今算是咱们这矿上一个头儿了,有事大家来商量。”
(4).头钱。《水浒传》第一○四回:“原来赢不多,赢的都被把梢的、放囊的拈了头儿去。”参见“ 头钱 ”。
(5).开始,事情的起点。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我为头儿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 潘安 ?”《红楼梦》第九回:“原来是你起的头儿,你不这样怎么了局呢?”
(6).头绪;门路。
(7).端,顶端。《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这里两头儿通着大道,来往不断的人,有什么不得信儿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忙的他把个绳头儿不曾拴好,一失手,连钩子掉在屋里地下了。”
(8).极点;尽头。《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无理到那头儿了,就让想空了心,把那个长生牌儿给他送到 何公祠 去。” 梁斌 《红旗谱》二:“他想:‘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是个头儿呀?’”
词语解释:头钱 拼音:tóu qián
(1). 汉 代人口税的一种。 汉 制:从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交二十三钱。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年二十三傅,十五赋,七岁头钱二十三,何缘?”
(2).犹一钱,极少之钱。《北史·高昂传》:“头钱价 汉 ,随之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唐 小説载 李紓 侍郎駡负贩者云:‘头钱价奴兵。’‘头钱’犹言‘一钱’也。故都俗语云:‘千钱精神头钱卖’,亦此意云。”
(3).一种博具。共用钱六枚。博者掷下去,看“字”(正面)和“鏝”(背面)的多少,决定胜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桥上两边,用瓦盆内掷头钱,关扑钱物、衣服、动使。”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正末云]这箇是头钱。[ 燕大 云]这钱昏,字鏝不好。”《水浒传》第三八回:“﹝ 李逵 ﹞便去场上将这十两银子撇在地下,叫道:‘把头钱过来我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宣教( 吴宣教 )接将头钱过来,往下就扑。”
(4).赌博场所主人或供役使的人从赢者所得的钱中所提取的一小部分。《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教小廝另取一两银子,送与 汉老 ,作为头钱。”《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纵然不能赢钱,弄他们两个头钱,贴补贴补候补之用也是好的。”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九:“他常邀些人来赌钱,抽头钱给她,有时他把头钱也拿了。”
(5).指地痞流氓向个体劳动者敲诈所得的钱。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六章:“就是在我的茶铺里吃……吃茶,评……评理,在码头上收……收点头钱。”
(6).本钱。 沙汀 《淘金记》九:“一百多换一两,啥劲仗呀!头钱又不要多,卖五石米就尽够了。”词语解释:头信 拼音:tóu xìn
(1).爽性;索性。《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咱头信狠他一下子,己他个翻不的身!”《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回:“你头信再住一日,等我明日起身送你家去罢。”
(2).指每年潮汛来时头批捕捞获得的。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动物》:“《通州物产志》:‘鰳生沿海,诸场咸者,有摇网开舱、淌卤诸名。’又按,摇网开舱,皆冰鲜也;淌卤,乃咸者也。 姜长卿 ( 崇川 )《竹枝词》:‘穀雨开洋遥网市,鰳鱼打得满船装。进鲜百尾须头信,未献君王不敢尝。’”词语解释:头玉 拼音:tóu yù
如美玉一般的头骨。 唐 李贺 《唐儿歌》:“头玉磽磽眉刷翠, 杜郎 生得真男子!” 叶葱奇 注:“头玉,指玉一般的头骨。” 清 唐孙华 《英孙》诗:“昨岁生孙今已期,头玉嶢嶢足传玩。”词语解释:头顶 拼音:tóu dǐng
(1).头的最上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朱熹 ﹞道:‘我前日认是奉公执法,怎知反被奸徒所骗?’一点恨心自丹田里直贯到头顶来。”《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且躲开了颈嗓咽喉让那白光儿从头顶上扑空了过去,然后腾出身子来再作道理。” 贺敬之 《放歌集·放声歌唱四》:“呵,也许白发的积雪将会淹没我的头顶。”
(2).指物体的最上方。 明 高启 《登竹竿岭》诗:“力尽到头顶,始见湖中山。”
(3).指头的上方、同人处于基本垂直位置的高空。 许杰 《惨雾》中:“偏东的太阳,逐渐移到头顶,不久,它又偏西了。”
(4).谓宗教徒向神行礼。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记录功罪诏》:“各两司马立即记録自己管下兵某名头顶,遵令向前,则画圆圈以记其功,某名头顶,逆令退缩,则画交叉以记其罪。”
(5).首要,摆在第一位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为官头顶守官箴,秉公正直奉法行。”
(6).谓轮流值班。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其班按十二支轮之,曰头顶。”词语解释:头痛 拼音:tóu tòng
(1).头部疼痛。一种病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 侍御史 成 自言病头痛,臣 意 ( 淳于意 )诊其脉。” 宋 苏轼 《次韵李公择梅花》:“诗成独寄我,字字愈头痛。” 茅盾 《小圈圈里的人物》:“十二圈以后, 贝师母 就借口头痛,硬生生的拆散了场子。”
(2).形容为难或讨厌。 茅盾 《林家铺子》四:“算是总共付了四百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 上海 收帐客人送走了。” 曹禺 《日出》第四幕:“让他一个人说话他最可爱,多一个人谈天他简直别扭得叫人头痛。”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在战场上跑车,大家最头痛月亮。一有月亮,铮亮铮亮的,火车顶容易叫空中敌人发现。”
(3).山名。《宋书·夷蛮传论》:“跨 头痛之山 ,越绳度之险。” 宋 张孝祥 《念奴娇·张仲钦提刑行边》词:“梯航入贡,路经 头痛 身热 。”按, 汉 时 西域 有 大头痛 、 小头痛之山 , 赤土 、 身热 之阪。见《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词语解释:头鬓 拼音:tóu bìn
指头发。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綰约头鬢,衣服脩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艷。”词语解释:头下 拼音:tóu xià
(1).犹名下。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来前项人户,从初径於市易差出勾当人等头下赊欠。”
(2). 辽 金 两代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所俘掠的人户,归其各自奴役,称“头下”。亦指由此种人户所建立的特置州县。《辽史·地理志一》:“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 上京 盐铁司。”《元代白话碑集录·1240年济源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兼不以是何头下官员人等,无得骚扰。” 蔡美彪 注:“‘头下’或写作‘投下’,但非蒙古语的译音。 辽 金 两代均有此制。”参阅《辽史·地理志一》。词语解释:头市 拼音:tóu shì
头一场交易。 宋 江端友 《牛酥行》:“持归空惭 辽东 豕,努力明年趁头市。”词语解释:头筹 拼音:tóu chóu
犹言第一名。 唐 王建 《宫词》之七二:“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敬瑄 ( 陈敬瑄 )与 杨师立 、 牛勗 、 罗元杲 以打毬争 三川 , 敬瑄 获头筹。”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一折:“只凭着小子聪明标致,也夺了头筹。”词语解释:头年 拼音:tóu nián
(1).去年;上一年。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头年他去缴租粮,过了三天期, 韩老六 罚他跪在铺着碗碴子的地上。”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头年他不在屯子里,今年才回来。”
(2).第一年。如:三年看头年。词语解释:头挑 拼音:tóu tiāo
方言。头等;最好的。《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囝儿别样弗在行,乱説是本等头挑出色大名公。”《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女儿今年十七岁,长的真是头挑人才。”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九:“他惘然一笑,忽又问道:‘你是见过 静英 妹妹的,你觉得她还不是个头挑的人品么?’”词语解释:头厅 拼音:tóu tīng
古代称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唐 尚颜 《将欲再游荆渚留辞岐下司徒》诗:“今朝回去精神别,为得头厅宰相诗。”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吉语西来,已衮归行闕,册拜头厅。”词语解释:头垢 拼音:tóu gòu
头皮上的污垢。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癸·申先生》:“只爬剔头垢,投一豆许,众色自然凝结不散。”《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头垢气色及时,主有喜事临身。”词语解释:头秃 拼音:tóu tū
头上没有头发。例如:穿着浴衣而又头秃无毛,真像一支拔了毛的鸡。词语解释:头须 拼音:tóu xū
(1).头发和胡须。《东观汉记·吴良传》:“前见 良 头鬚皎然,衣冠甚伟。” 宋 杨万里 《行路难》诗:“雪色少年成皱铁,铁色头鬚却成雪。”
(2).扎在发髻上类似穗子的装饰品。《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头綰三角儿,三条红罗头鬚,三隻短金釵。”《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小衙内穿一领緑纱衫儿,头上角儿拴两条珠子头鬚。”词语解释:头昏 拼音:tóu hūn
头上有眩晕感觉并带有昏倒的倾向词语解释:头正 拼音:tóu zhèng
方言。犹对头,称心。《醒世姻缘传》第三回:“ 珍哥 被 晁大舍 説了个头正,也就笑了一笑,不做声。”词语解释:头骨 拼音:tóu gǔ
构成头颅的骨头。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下》:“一日自临瓮窥酒,有物跳出啮其鼻将落,视之,乃蛇头骨。” 后蜀 欧阳炯 《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 匡山 处士名称朴,头骨高奇连五岳。”词语解释:头子 拼音:tóu zi
(1). 唐 末至 宋 ,枢密使不经由中书直行下达的札子,事大者称“宣”,事小者称“头子”。《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八月,甲申, 郭威 自 河中 还,过 洛阳 , 守恩 自恃位兼将相,肩舆出迎。 威 怒,以为慢己,辞以浴,不见,即以头子命 保义 节度使、同平章事 白文珂 代 守恩 为留守, 文珂 不敢违。” 胡三省 注:“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至 后唐 庄宗 ,復枢密使,使 郭崇韜 、 安重诲 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勑’;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剳子。”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九:“ 魏公 坐政事堂以头子勾 任守忠 者立庭下,数之曰:‘汝罪当死。’”
(2). 宋 初枢密院所发差使驿传马匹的一种凭证。 宋 岳珂 《愧剡录·金银牌》:“皇朝符券,皆枢密院主之。旧有银牌,以给乘驛者,阔一寸半,长五寸,面刻篆字曰‘勅走马银牌’,凡五字,首为窍,实以韦带。其后罢之,枢密院给券,谓之头子。”
(3).见“ 头子钱 ”。
(4).指画像。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天章阁 有名臣头子,朕观之甚熟。”
(1).头目,为首的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点兵号令》:“必须预设号令,使各营头子紧记在心。” 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好个人突出,爱当头子的毛病却一直没有改。”
(2).指某些物品的残馀部分。 沉从文 《三三》:“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
(3).方言。头脑;脑筋。《评弹丛刊·白蛇传·投书》:“如果头子活络,嘴讲来得,真有点三脚猫,那是我要好好派他用场。”
(4).名词后缀。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你的腿脚不灵便,从这些筐头子空里穿,不安全,栽倒了咋整?”
词语解释:头子钱 拼音:tóu zi qián
(1). 唐 宋 时按一定比例在法定租赋外加收的或在官府出纳时抽取的税钱,为附加税的一种。 宋 汪应辰 《论勘合钱比旧增重疏》:“人户输纳官物,以钱陌取之者,曰头子钱……头子钱,本起於除陌钱,盖 唐 五代 不得已之政,本朝因循未能尽革。”亦省称“ 头子 ”。 宋 叶适 《经总制钱一》:“其时所在艰窘,无以救急,故减役钱,除头子,卖糟酵以相补足。”《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役钱每千纳头子五文,凡修官舍、作什器、夫力、輦载之类,并用此钱。”
(2).聚赌抽头所抽的钱。 清 曾国藩 《求阙斋读书录·文献通考》:“近世赌博者百钱取五文入公,亦曰头子钱。”词语解释:头叶 拼音:tóu yè
指春天采摘的第一批嫩桑叶。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一:“今人先言二蚕不食头叶,致昧秋蚕补岁计之理,不知二蚕何故不食头叶?”词语解释:头盘 拼音:tóu pán
骰盘,投掷色子所用之盘,古代行酒令时的用具。 唐 刘禹锡 《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白 家唯有杯觴兴,欲把头盘打少年。”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诗之一:“香熏舞席云鬟緑,光射头盘蜡烛红。”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令至 李稍云 而大备,自上及下,以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盖工於举场,而盛於使幕。”词语解释:头大 拼音:tóu dà
(1).方言。头昏脑胀。形容事情为难或令人讨厌、害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先生出了题目,要作‘八股’,姪儿先就头大了。”
(2).比喻有头面、有势力、有胆量。《扬州评话选·李逵劫法场》:“他打定了主意:我就站在这个地方,没有哪个头大的敢来碰我哥哥的一根汗毛。”词语解释:头影 拼音:tóu yǐng
踪影,踪迹。《水浒传》第六九回:“一向如何不见你头影……你如何却到这里?”词语解释:头马 拼音:tóu mǎ
马群或马帮中领头的马。《新唐书·回鹘传下》:“畜,马至壮大,以善鬭者为头马,有橐它、牛、羊。”词语解释:头足 拼音:tóu zú
(1).头和脚。比喻根据。 汉 王充 《论衡·奇怪》:“言之有头足,故人信其説,明事以验证,故人然其文。”
(2).软体动物头足纲如章鱼、乌贼、鹦鹉螺等环生头部四周的腕。词语解释:头里 拼音:tóu lǐ
(1).先前;事前。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二折:“头里未曾闹时,还是午时;方纔闹了,他可早交酉时了。”《红楼梦》第八一回:“头里原是我要唬你们玩,这会子你只管钓罢。” 曹禺 《日出》第三幕:“回头叫 顾八奶奶 知道了,我可把话描在头里,这可是您一个人来的。”
(2).前面,空间或次序靠前的部分。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你看那山儿,俺在头里走,他可在后面;俺在后面走,他可在前面。”《红楼梦》第五二回:“这里又放月钱了,又散果子了,你该跑在头里了。”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头里走,头里走。’进门时, 赵玉林 让着 小王 。”
(3).谓当口。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您看俺的造物头里,走的来这多时,再没箇人儿撞着者。”
(4).里边。《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头里大娘,和你説甚么话来?”《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这山上俩月头里出了一个山猫儿,几天儿的工夫伤了两三个人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他是个 四川 人,十年头里,在 上海 开了一家土栈,通了两家钱庄。”词语解释:头鸡 拼音:tóu jī
指黎明时分最先啼叫的公鸡。 宋 陆游 《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下牀头鸡鸣,梳髻着襦裙。”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兀的不是头鸡叫。小二哥,你起来,收拾家火,我去了也。”词语解释:头首 拼音:tóu shǒu
(1).脑袋;首级。《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代郡 太守 刘兴 将数百骑攻 贾览 ,上状,檄至, 光武 知其必败,报书曰:‘欲復进兵,恐失其头首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斩断》:“夺人头首,以获其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 郭沫若 《豕蹄·楚霸王自杀》:“我听说 刘邦 悬着千金的赏格,购我的头首,得到我的首级的还可以封万户侯。”
(2).头领,为首的人。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请令所由切加收捉,如获头首,所在决杀。” 宋 岳飞 《平荡盗贼功赏札子》:“虔盗如 陈顒 、 罗闲 十等四百餘党,自为头首,各成寨栅。”《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三年》:“有能反间致头首者,许以封侯裂土之赏。” 胡三省 注:“头首,谓诸蛮渠帅也。”
(3).次序或位置在前的。《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这是我的个头首孩子,那穷就説不得了。”词语解释:头眼 拼音:tóu yǎn
犹眉眼。指神情。 宋 周邦彦 《归去难·期约》词:“到得其时,知他做甚头眼。”词语解释:头毛 拼音:tóu máo
头发。《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 隋 侯白 《启颜录·李荣》:“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元 郝经 《听角行》:“ 汉 家有客 北海 北,节毛落尽头毛白。”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这犹如在一个人因了疾病而光秃了的头皮上,偶尔留下的几根头毛。”词语解释:头场 拼音:tóu chǎng
指乡试或会试的第一场考试。也称首场、初场。 明 清 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各分三场,中选的关键在第一场。《儒林外史》第二回:“那时头场,初九日,天色将晚,第一篇文章还不曾做完,自己心里疑惑。”《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等我把头场的诗文抄出来,好预备着亲友们要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温月江 ﹞正打算拿头场首艺念给老婆听听,以自鸣其得意。”参阅《明史·选举志二》、《清史稿·选举志三》。词语解释:头班 拼音:tóu bān
(1).犹首领。班品为首的人。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絳纱玉斧咫尺,先引头班。”
(2). 清 代州县衙门里为首的差役。《儒林外史》第二回:“今年老爷衙门里,头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兴龙灯。”词语解释:头管 拼音:tóu guǎn
觱篥的别称。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词语解释:头天 拼音:tóu tiān
上一天。《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头天晚上就叫管家开箱子把衣服拏好。” 吴组缃 《山洪》十四:“我店里头天夜里就得到信。”词语解释:头龙 拼音:tóu lóng
(1).指 东汉 荀俭 之子 荀悦 。语本《后汉书·荀淑传》:“有子八人: 俭 , 緄 , 靖 , 燾 , 汪 , 爽 , 肃 , 专 ,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 悦 字 仲豫 , 俭 之子也。 俭 早卒。 悦 年十二,能説《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閒,所见篇牘,一览多能诵记。性沉静,美姿容,尤好著述。 灵帝 时阉官用权,士多退身穷处, 悦 乃託疾隐居,时人莫之识,唯从弟 彧 特称敬焉。初辟镇东将军 曹操 府,迁黄门侍朗。” 唐 黄滔 《投翰长赵侍郎》诗:“ 贾氏 许频趋季虎, 荀 家因敢謁头龙。”
(2).犹龙头,指兄弟辈中有权威的长兄。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 瞎毡 有子 木征 ;‘木征’者,华言‘头龙’也。以其 唃廝囉 嫡孙,昆弟行最长,故谓之‘龙头’-- 羌 人语倒,谓之‘头龙’。”词语解释:头鱼 拼音:tóu yú
(1).指 辽 代皇帝春天外出游猎时,最初捕获的大鱼。《辽史·国语解》:“上岁时钩鱼,得头鱼,輒置酒张宴。”参见“ 头鱼宴 ”。
(2).指胖头鱼。《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又是四碟案酒:一碟头鱼,一碟糟鸭,一碟乌皮鸡,一碟舞鱸公。”
词语解释:头鱼宴 拼音:tóu yú yàn
辽 代历代皇帝春天外出游猎捕获第一条鱼后举行的宴会。《辽史·天祚皇帝纪一》:“二月丁酉,如 春州 ,幸 混同江 钩鱼,界外 生女直 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三节:“ 辽 朝历代皇帝也经常在 达鲁河 或 鸭子河 ( 混同江 )的春捺钵钩鱼。捕获头条鱼设宴庆祝,称‘头鱼宴’。”词语解释:头妻 拼音:tóu qī
指结发之妻。相对续弦或妾而言。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八出:“它须烟花泼妓,水性从来怎由己,缘何会做得人头妻?”词语解释:头卢 拼音:tóu lú
见“ 头颅 ”。
词语解释:头颅 拼音:tóu lú
(1).亦作“ 头卢 ”。骷髅。《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 鲍彪 注:“颅,首骨。”《汉书·武五子传赞》:“暴骨 长城 之下,头卢相属於道。” 颜师古 注:“卢,頟骨也。” 清 阎尔梅 《题剑阁》诗:“徧地头颅生鬼火,空村瓦砾絶人烟。”
(2).脑袋。《后汉书·袁绍传》:“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宋 贺铸 《题汉阳招真亭》诗:“玄津炼出太阳酥,丰茸胎髮蒙头颅。”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一:“吾二人头颅,儻再落幺么手,如国体何?” 何香凝 《回忆廖仲恺》一:“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 中华 史上名。”词语解释:头势 拼音:tóu shì
(1).情势,形势。 宋 朱熹 《答黄直卿书》:“辞免人度今已到,不知所请如何。头势如此,又非前日之比,只得力辞。”《水浒传》第五二回:“等我看了头势,用着大哥时,那时相央。”《西游记》第五七回:“你到那里,须看个头势。他若肯与你包袱,你就假谢谢拿来;若不肯,切莫与他争竞。”
(2).气势。《朱子语类》卷三二:“ 子张 空説得箇头势太大了,里面工夫都空虚。”《水浒传》第十九回:“虽有几箇身边知心腹的人,本待要来救,见了 林冲 这般凶猛头势,谁敢向前。”词语解释:头牛 拼音:tóu niú
在牛群带头的牛词语解释:头颈 拼音:tóu jǐng
脖子。《礼记·玉藻》:“立容辨卑,毋讇,头颈必中。” 夏衍 《秋瑾传》序幕:“群众男女挤过去看,伸长了头颈也望不见一些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