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七洽入声 [详注1][详注2][与歃同。尝也。][《集韵》直甲切,音霅。水貌。义同。]


注1:筴 音夹。针箭具。又与栅同。《庄子·达生篇》祝宗人元端以临牢筴。《注》牢,豕室。筴,木栏。同栅。
注2:哈 hā,音喢。《玉篇》以口歃饮。《淮南子·泛论训》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集韵》本作歃。又姓。《正字通》杨慎希姓有哈永森。动词
末字词组
梵夹马夹讯夹并夹钱夹拶夹嘈闲白夹裹夹
竹夹发夹跟超掖夹连夹扶夹木夹西夹皮夹
单夹贝夹邹夹像夹护书夹汗夹翼夹 
白夹领夹鳄鱼夹不落夹火夹弹夹纸夹 
画夹辅夹逼夹鹿皮夹手夹票夹缠夹 

词语解释:梵夹  拼音:fàn jiā
亦作“ 梵荚 ”。亦作“ 梵筴 ”。
(1).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 唐 李贺 《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 《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 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 清 赵翼 《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时西域取经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灾 与 施护 ,各持梵筴来献,此 宋 时取经故事也。”
(2).指用板夹两端以绳穿结的书籍装帧样式。 宋 王巩 《闻见近录》:“国书严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来,用金花白罗纸,金花红罗褾,黄金轴。 神宗 时,詔为黄金梵筴,以轴大难披閲也。”
词语解释:竹夹  拼音:zhú jiā
竹制的夹箝。 徐兴业 《金瓯曲》第四章:“拾遗人背了一个箩筐,用一副竹夹把夜来游人遗落的什物一一夹起来,放进背筐去。”
词语解释:单夹  拼音:dān gā
1.单衣和夹衣。
2.轻便的夹衣。
词语解释:白夹  拼音:bái gā
1.白色夹衣。
2.旧时平民的服装。亦借指无功名的士人。
词语解释:画夹  拼音:huà jiā
分页装潢的画册。今称册页。 宋 黄庭坚 有《题郑防画夹》诗。 元 欧阳玄 《舟次诸牐寄诗奉谢都水分监端卿监丞》诗:“舒怀对幽景,寓目成画夹。”
词语解释:马夹  拼音:mǎ jiā
方言。马甲。 沉寂 《金钱世界》九:“房里的女主人四十不到……只穿一件湖绿色镶黑丝绒花边的旗袍,外套几年前流行的墨绿色过膝的长马夹。”参见“ 马甲 ”。
词语解释:马甲  拼音:mǎ jiǎ
(1).马的护身甲。《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上》:“ 明宗 与 梁 人对栅於 德胜 ,时 晋高祖 为 梁 人所袭,马甲连革断,帝輟骑以授之,取断革者自跨之。”《水浒传》第五五回:“ 呼延灼 领了钧旨,带人往甲仗库关支, 呼延灼 选讫铁甲三千副,熟皮马甲五千副。”
(2).干贝。江珧肉柱。 宋 朱熹 《次秀野杂诗韵又五绝》:“向来试吏著南冠,马甲蠔山得飫餐。” 宋 周必大 《周愚卿江西美刘棠仲同赋江珧诗牵强奉答》:“珠剖蚌胎那畏鷸,柱呈马甲更名珧。”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蜜丁马甲》:“蜜丁曾共品,马甲亦同名。”
(3).方言。背心。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罩甲》:“国朝 王应奎 《柳南续笔》云:‘今人称外套曰罩甲。’……按,今 吴 中犹有马甲之称,当即由罩甲而得。” 张天翼 《夏夜梦》:“那件密密扣着的马甲--把她显得更加瘦小。”
(4). 清 八旗制的兵丁。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然惟驍骑营之马甲、领催、匠役隶之。”原注:“ 满洲 、 蒙古 每佐领下马甲二十人…… 汉 军每佐领下马甲四十二人。”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圈地之 满 蒙 ,驻防之八旗,无置马甲,而除其名粮,一切受治於郡县。”
词语解释:发夹  拼音:fā jiā
头发夹子。 周立波 《新客》:“﹝姑娘﹞头上一边别一个黑色的发夹,短短的散发掩住了高高的前额。”
词语解释:贝夹  拼音:bèi jiā
指佛经。贝叶经用绳带缀连两木板夹藏,故称。亦称梵夹或经夹。 唐 李商隐 《上河东公启》之三:“昨者爰託翠珉,将翻贝夹,方资护念,粗冀标题。”
词语解释:领夹  拼音:lǐng jiā
亦作“ 领袷 ”。一种夹上衣。 克非 《春潮急》三四:“ 张久洪 手提棉领袷,在庙门外的寒风中伫立了很久。” 克非 《春潮急》四十:“要走,把身上穿的皮领裌给我脱下来!”
词语解释:辅夹  拼音:fǔ jiā
辅导帮助。
词语解释:讯夹  拼音:xùn jiā
刑讯拶指。 清 沉曰霖 《晋人麈·异闻·囚徒妖术》:“乃下于狱。明日又讯夹之,自朝至暮,加以桹头无数,其不承如故也。”
词语解释:跟超掖夹  拼音:gēn chāo yè jiā
语本《孟子·梁惠王上》:“挟 太山 以超 北海 。”后以“跟超掖夹”形容富于勇力。 唐 柳宗元 《晋问》:“弓人之弓,函人之甲,胶角百选,犀兕七属,乃使跟超掖夹之伦,服而持之,南瞰诸华,北讋羣夷,技击节制,闻於天下。”集注引 童宗说 曰:“跟,音根,足踵。夹,音挟。”
词语解释:邹夹  拼音:zōu jiā
《春秋邹氏传》《夹氏传》的并称。《汉书·艺文志》:“及末世口説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 清 朱彝尊 《沉上舍季友南还诗以送之凡三十四韵》:“駢词妙 徐 庾 ,经义析 邹 夹 。”
词语解释:鳄鱼夹  拼音:è yú jiā
用以作暂时性连接的形似鳄鱼嘴的接线端子——亦称“弹簧夹”
词语解释:逼夹  拼音:bī jiā
逼紧地围拢。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至 九龙庙 ,南北东皆崇山逼夹。”
同“ 逼狭 ”。夹,通“ 狭 ”。狭窄。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而 雪山 之东, 金沙江 实透腋南注,但其处逼夹仅十餘丈,不可得而望也。”
词语解释:并夹  拼音:bìng jiā
古代取箭的工具。《周礼·夏官·射鸟氏》:“射则取矢,矢在侯高,则以并夹取之。” 郑玄 注:“矢著侯高,人手不能及,则以并夹取之。并夹,鍼箭具。”侯,箭靶。《文选·张衡〈东京赋〉》:“并夹既设,储於广庭。” 薛综 注:“并夹,钳矢者。”
词语解释:连夹
犹连襟。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妻之姊妹之夫》:“ 马永卿 《嬾真子》: 江 东人呼为僚壻,北人呼连袂,又呼连裌,亦呼连襟。”参见“ 连襟 ”。
词语解释:连襟  拼音:lián jīn
(1).谓彼此知心。襟,胸怀。 唐 骆宾王 《秋日与群公宴序》:“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尔连襟,共挹青田之酒。”
(2).姊妹丈夫之互称或合称。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尔雅》曰:两壻相谓为亚。注云:今 江 东人呼同门为僚壻。《严助传》呼友壻, 江 北人呼连袂,又呼连襟。”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六:“姊妹之夫曰连襟。” 沙汀 《呼嚎》:“乡长同主席是连襟,诨名 王水公爷 ,因为你一沾上他就会坏事。”
词语解释:像夹  拼音:xiàng jiā
一种将照片夹在其中供陈设用的生活用品。多以玻璃或透明化学制品做成。 郑文 《迷雾》三:“ 方玉桦 一眼便看见了写字台上一个玻璃像夹,她拿起像夹,急切地看着,手抖得很厉害。”
词语解释:不落夹  拼音:bù là jiā
以苇叶包糯米或桐叶摊卷白面蒸煮而成的食品。四月初八日用以供佛,朝廷亦以赐百官。 明 刘若愚 《明宫史·饮食好尚》:“﹝四月﹞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糉同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三:“ 明 大内 英华殿 ,供西番佛像……四月八日,供大不落夹四百对,小不落夹三百对。叔祖 季木考功 诗云:‘ 慈寧宫 里佛龕崇,瑶水珠灯照碧空。四月虔供不落夹,内官催办小油红’盖纪此事也。”亦作“ 不落荚 ”。 清 王棠 《燕在閤知新录·不落荚》:“四月八日用白麵调蔬品摊桐叶上,合叶蒸食,名不落荚。”
词语解释:鹿皮夹  拼音:lù pí jiā
1.鹿皮制作的夹衣。
词语解释:钱夹  拼音:qián jiā
可折叠的用来装纸币的夹
词语解释:扶夹  拼音:fú jiā
见“ 扶挟 ”。
词语解释:扶挟  拼音:fú jiā
亦作“ 扶夹 ”。 夹持;护持。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见前园横索生树桐,乐府吹巧也;见后房锻者扶挟鼓小震者,宫女鼓乐也。”《汉书·蔡义传》:“ 义 为丞相时年八十餘……行步俛僂,常两吏扶夹乃能行。”《后汉书·祭祀志上》“后有圣人,正失误,刻石记” 刘昭 注引 汉 应劭 《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两从者扶挟。”
词语解释:护书夹  拼音:hù shū jiā
即护书。 叶圣陶 《友谊》:“到第二天才把展开的信整理好,重新放到护书夹里。”参见“ 护书 ”。
词语解释:护书  拼音:hù shū
皮或漆布做成的多层夹袋,旧时官场中一般作出行时存放文书、拜帖等物之用。《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学士教打开看时,床帐什物一毫不动,护书内帐目开载明白。”《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一面又叫跟班的把护书拿来,取出好几件公事。”《老残游记》第二回:“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
词语解释:火夹  拼音:huǒ jiā
见“ 火筴 ”。
词语解释:火筴  拼音:huǒ jiā
亦作“ 火夹 ”。亦作“ 火挟 ”。 夹炭火的用具。有圆者,今称火筯、火筷子;有扁平形似剪刀者,今称火钳、火剪。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色杂买》:“﹝常有使漆修旧人﹞并挑担卖油,卖油苕……火锹、火筯、火夹。”《水浒传》第二六回:“使转了这妇人和那婆子,把火挟去拣两块骨头,拿去潵骨池内只一浸,看那骨头酥黑。”
词语解释:手夹  拼音:shǒu jiā
袖珍公文夹,一种四边平行的方形夹,比厚纸夹稍厚一点
词语解释:拶夹  拼音:zā jiā
即拶指。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老丈不肯招认,牢子捉着他手,套上拶夹。”参见“ 拶指 ”。
词语解释:拶指  拼音:zǎn zhǐ
旧时夹手指的刑具。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拶指六把,连绳价七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把 申春 严刑拷打, 藺氏 亦加拶指,都抵赖不得,一一招了。”《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革命之趋势一》:“ 清 律重刑讯,所用刑具有笞杖、枷锁、手杻、脚镣、夹棍、拶指、压膝、问板等,已极人世之残忍矣。”
词语解释:木夹  拼音:mù jiā
(1).古代传递并保护文书用的木制夹板。《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 蛮 遣 瑶 还,递木夹以遗 駢 。” 胡三省 注:“递牒以木夹之,故云木夹。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曰: 绍兴 元年, 安南 与 广西 帅司及 邕 通信问,用两漆板夹繫文书,刻字其上,谓之木夹。按 宋白 《续通典》,诸道州府巡院传递敕书,皆有木夹,是中国亦用木夹也。”
(2).木制的衣夹。中有小弹簧,日常所用。
词语解释:汗夹  拼音:hàn gā
方言。夹背心。
词语解释:弹夹  拼音:dàn jiā
夹子弹用的长条夹。用来将子弹成排夹住,以便压入弹匣
词语解释:票夹  拼音:piào jiā
放在身边用以盛放票证、钱钞及零星纸片物品的一种扁平小袋。其质地形制不一。
词语解释:嘈闲白夹  拼音:cáo xián bái jiā
胡言乱语貌。《何典》第三回:“只见他面孔胀得緋红,身上火发火烧,嘴里嘈閒白夹,指手画脚的乱话。”
词语解释:西夹  拼音:xī jiā
西厢的夹室。《书·顾命》:“西夹南嚮。” 孔 传:“西厢夹室之前,此亲属私宴之坐。”
词语解释:翼夹  拼音:yì jiā
谓如两翼相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 淮 泗 之会即 角城 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所谓 泗 口也。”
词语解释:纸夹  拼音:zhǐ jiā
由一条弯成环圈的金属丝构成的器具,轻压即可分开,能把几张纸夹在一起
词语解释:缠夹  拼音:chán jiā
(1).方言。谓头脑不清,举措多有误解。《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幸喜他凡事虽然缠夹,只有读书做八股,却还来得。”
(2).方言。纠缠。 鲁迅 《热风·不懂的音译》:“凡有一件事,总是永远缠夹不清的,大约莫过于在我们 中国 了。”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干部与待遇十》:“但是原则既定之后,所研究的便是办法问题,不必牵涉到原则问题,否则缠夹不清,愈研究愈糊涂。”
词语解释:裹夹  拼音:guǒ jiā
包围挟持。《花城》1981年第5期:“确切地说,是那种使你无所适从的无形力量,你被它裹夹着走向一个并非预期的目标。”参见“ 裹挟 ”。
词语解释:裹挟  拼音:guǒ xié
谓形势、潮流等将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花城》1981年第6期:“她终于被这股战无不胜的超我力量所征服,冷静下来,顺从着我们的裹挟,奔向被我们的意念诗画化了的农村。”《读书》1988年第6期:“笔者尽管近年来也裹挟于‘知识分子研究热’中,但毕竟属晚生一辈。”
词语解释:皮夹  拼音:pí jiā
各种可折叠的皮包、钱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