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奈何 拼音:nài hé
(1).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宋 叶适 《题韩尚书帖》:“当时有识者皆怪讶,谓‘此乃古人遗风,前辈雅韵,奈何反被劾也!’” 冰心 《往事(二)》八:“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2).怎么样;怎么办。《战国策·赵策三》:“ 辛垣衍 曰:‘先生助之奈何?’ 鲁连 曰:‘吾将使 梁 及 燕 助之。 齐 楚 则固助之矣。’”《楚辞·九歌·大司命》:“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
(3).犹言办法。《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王定 没奈何,只得来到下处,开了皮箱,取出五十两元寳四个,并尺头碎银。”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你家里有事情,但有三分奈何,甭耽搁她的功课。”
(4).谓采取手段、办法整治对方。《水浒传》第二回:“为因新任一个 高太尉 ,原被先父打翻,今做殿帅府太尉,怀挟旧仇,要奈何 王进 。”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 张千 ,休教走了这老子,等我慢慢的奈何他。”《平山冷燕》第三回:“﹝ 晏文物 ﹞如此踌躇了一夜,欲要隐忍,心下却又不甘;欲要奈何他,却又没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啐!半夜三更,只管软裡硬裡,奈何的人不得睡。”《红楼梦》第七四回:“我想太太分明不短,何苦来要寻事奈何人!”词语解释:奈向 拼音:nài xiàng
奈何,如何。 宋 晏殊 《殢人娇》词:“罗巾掩泪,任粉痕霑污,争奈向,千留万留不住?” 宋 梅尧臣 《汝坟贫女》诗:“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宋 黄庭坚 《归田乐引》词之一:“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词语解释:奈之何 拼音:nài zhī hé
等于“如之何”、“若之何”,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办”;“为什么”、“怎么”例如:将奈之何。——清·林觉民《与妻书》词语解释:奈何天 拼音:nài hé tiān
(1).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表示百无聊赖的思绪。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之六:“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雪遗音·马头调·消魂二月》:“三月里清明节,玉美人儿薰薰醉,对景徘徊。好一个奈何天。”
(2).谓对付天公。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词语解释:奈久 拼音:nài jiǔ
耐久。能够经久。奈,通“ 耐 ”。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收冰法》:“收冰之法,冬至前所收者,坚而奈久。”词语解释:奈心 拼音:nài xīn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奈,通“ 耐 ”。《水浒传》第四三回:“奈心坐一坐,我去寻水来你吃。”词语解释:奈缘 拼音:nài yuán
犹怎奈。《水浒传》第八一回:“你这一班义士,久闻大名,只是奈缘中间无有好人与你们众位作成,因此上屈沉水泊。”《水浒传》第四一回:“奈缘力薄才疏,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愿。”词语解释:奈烦 拼音:nài fán
耐烦。不急躁,不厌烦。奈,通“ 耐 ”。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则今番临綉床有些儿不奈烦。”《水浒传》第三回:“谁奈烦等你?去便同去。”《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你方才説我冷静,我想我止隔得三年,尚且心情不奈烦,何况你们终身独守,如何过得?”词语解释:奈良 拼音:nài liáng
日本历史名城。人口327万(1986年)。公元710-784年为首都,名平城京。城市建筑式样和布局仿照中国唐都长安。唐招提寺由唐代高僧鉴真创建。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物。1950年被定为国际文化都市。词语解释:奈河 拼音:nài hé
佛教所传地狱中之河名。 唐 张读 《宣室志》卷四:“﹝ 董观 ﹞行十餘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 观 问 习 , 习 曰:‘此俗所谓 奈河 ,其源出於地府。’ 观 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西游记》第十一回:“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 奈河 无出路。”词语解释:奈苑 拼音:nài yuàn
原指佛经中的奈园。《维摩诘经·佛国品》:“一时佛游於 维耶离 奈氏 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据《柰女经》, 维耶离国 梵志 园中植奈树,树生一女, 梵志 收养,长大后颜色端正,天下无双;佛至其国,奈女率弟子五百出迎,佛与诸比丘乃到奈女园,具为说本原功德。后因称寺院为奈苑。 唐 李峤 《宣州大云寺碑》:“四倒八谬,瞻奈苑而心迴,伍盖六缠,经竹园而累尽。” 宋 梅尧臣 《吕缙叔云永嘉僧希用隐居能谈史汉书讲说邀余寄之》诗:“奈苑谈经者, 兰臺 著作称,吾儒不兼习,尔学若多能。”词语解释:奈河桥 拼音:nài hé qiáo
佛教传地狱中有 奈河 ,河上有桥名 奈河桥 。此桥险窄,恶人魂过时堕入河中,便为虫类所食。《西游记》第十一回:“时闻鬼哭与神号,血水浑波万丈高。无数牛头并马面,狰狞把守 奈河桥 。”词语解释:奈良时代 拼音:nài liáng shí dài
日本历史上指以平城京(在今奈良市西)为首都的时代。从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时开始,至784年移都长冈京(在今京都府)时结束。这一时期,屡派遣唐使、留学生入中国,吸收中国文化。文化兴盛,尤其是佛教建筑、美术和文学成就最大。词语解释:奈曼 拼音:nài màn
即乃蛮(naiman)。十一、二世纪 蒙古 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部族。词语解释:奈何木 拼音:nài hé mù
守城用具。在垛墙之间置木架,木上错综钉以竹签,并用绳系虎怕莿、石块,缠于木上,垂于墙外。敌人如果攀援上城,木石即随之下坠,使人有无可奈何之感,故名。见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军资乘·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