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姑射 拼音:gū shè
(1).山名。在 山西省 临汾县 西,即古 石孔山 ,九孔相通。《山海经·东山经》:“ 卢其 之山……又南三百八十里,曰 姑射 之山,无草木,多水。” 郝懿行 笺疏:“《庄子·逍遥游》篇云:‘藐 姑射 之山, 汾水 之阳’;《隋书·地理志》云,‘ 临汾 有 姑射山 ’。山在今 山西 平阳府 西。”按,《山海经·东山经》下文尚有 北姑射山 、 南姑射山 ,所指已不可考;又《海内北经》有 列姑射 ,当为传说中另一山名。
(2).《庄子·逍遥游》:“藐 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后诗文中以“姑射”为神仙或美人代称。 五代 王周 《大石岭驿梅花》诗:“仙中 姑射 接 瑶姬 ,成阵清香拥路岐。” 宋 苏轼 《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海边逢 姑射 ,一笑微俯首。”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歌者素娟》曲:“铅华尽洗,南州琼树, 姑射 冰肌。” 清 张麟书 《早梅》诗:“梦寐难忘 姑射 姿,春山无伴每相思。”词语解释:姑苏 拼音:gū sū
亦作“ 姑胥 ”。
(1).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史记·河渠书》:“上 姑苏 ,望五湖。”《淮南子·人间训》:“﹝ 越王 ﹞甲卒三千人,以禽 夫差 於 姑胥 。”参阅 宋 范成大 《吴郡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县》。
(2).指 姑苏台 。《国语·越语下》:“ 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 姑苏 。” 韦昭 注:“ 姑苏 ,宫之臺也,在 吴閶门 外,近湖。”《史记·吴太伯世家》:“ 越 因伐 吴 ,败之 姑苏 。” 司马贞 索隐:“ 姑苏 ,臺名,在 吴县 西三十里。”《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吴 兴 姑苏 而灭。” 李贤 注:“ 姑苏臺 一名 姑胥臺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姑击之于 檇李 ,復败于 姑苏 。”参见“ 姑苏臺 ”。
(3). 苏州 吴县 的别称。因其地有 姑苏山 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諫者为必用邪? 吴子胥 不磔 姑苏 东门外乎!”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孟明 补闕於 河西 , 范蠡 收责於 姑胥 。”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鐘声到客船。” 明 冯梦龙 《山歌·月上》:“ 姑苏 李秀才 ,贫而滑稽。”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来此已是 姑苏 ,料想地方官员,一定要来参謁。”
词语解释:姑苏台 拼音:gū sū tái
亦作“ 姑胥臺 ”。 台名。在 姑苏山 上,相传为 吴王 夫差 所筑。《墨子·非攻中》:“﹝ 夫差 ﹞遂筑 姑苏之臺 ,七年不成。” 孙诒让 间诂:“按《国语》以筑 姑苏 为 夫差 事,与此书正合……《越絶》以 姑苏 为 闔閭 所筑,疑误。” 汉 袁康 《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 胥门 外有九曲路, 闔閭 造以游 姑胥之臺 ,以望 太湖 。” 元 萨都剌 《登姑苏台》诗之二:“ 姑苏臺 上一尊酒,落日昏鸦无限悲。”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 姑苏臺 上春可怜, 姑苏臺 下草芊芊。”词语解释:姑恶 拼音:gū è
鸟名。叫声似“姑恶”,故名。也叫“苦恶鸟”、“白胸秧鸟”。 宋 苏轼 《五禽言》诗之五:“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自注:“姑恶,水鸟也。俗云妇以姑虐死,故其声云。” 清 龚自珍 《金侍御妻诔》:“鸟名姑恶,谁当雪之?蔌名慈姑,又谁植之?”词语解释:姑山 拼音:gū shān
即 姑射山 。 宋 苏轼 《玉盘盂》诗之一:“从此定知年穀熟, 姑山 亲见雪肌肤。”参见“ 姑射 ”。
词语解释:姑射 拼音:gū shè
(1).山名。在 山西省 临汾县 西,即古 石孔山 ,九孔相通。《山海经·东山经》:“ 卢其 之山……又南三百八十里,曰 姑射 之山,无草木,多水。” 郝懿行 笺疏:“《庄子·逍遥游》篇云:‘藐 姑射 之山, 汾水 之阳’;《隋书·地理志》云,‘ 临汾 有 姑射山 ’。山在今 山西 平阳府 西。”按,《山海经·东山经》下文尚有 北姑射山 、 南姑射山 ,所指已不可考;又《海内北经》有 列姑射 ,当为传说中另一山名。
(2).《庄子·逍遥游》:“藐 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后诗文中以“姑射”为神仙或美人代称。 五代 王周 《大石岭驿梅花》诗:“仙中 姑射 接 瑶姬 ,成阵清香拥路岐。” 宋 苏轼 《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海边逢 姑射 ,一笑微俯首。”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歌者素娟》曲:“铅华尽洗,南州琼树, 姑射 冰肌。” 清 张麟书 《早梅》诗:“梦寐难忘 姑射 姿,春山无伴每相思。”词语解释:姑息 拼音:gū xī
(1).犹苟安。《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郑玄 注:“息犹安也,言苟容取安。”《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 胡三省 注:“姑,且也;息,安也;且求目前之安也。” 王闿运 《湘绮楼论文》:“人病在好名欲速,偷懒姑息。” 叶灵凤 《女娲氏之遗孽》:“我不知他之也甘心这样姑息相处,果因了何事!”
(2).无原则的宽容。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德宗 自復京闕,常恐生事,一郡一镇,有兵必姑息之。”《元典章·刑部二·系狱》:“昼夜桎梏则恐致惨伤,姑息任情则或生不测。”《儒林外史》第八回:“人家请先生的,开口就説要严;老夫姑息的紧,所以不曾着他去从时下先生。”
(3).谓宽大。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如今民主政府行的是宽大政策,我要求你们姑息姑息,担待担待,留着我这条小命。”
(4).犹妇孺。《尸子》卷下:“弃黎之言而用姑息之谋。”姑,妇;息,小儿。词语解释:姑苏台 拼音:gū sū tái
亦作“ 姑胥臺 ”。 台名。在 姑苏山 上,相传为 吴王 夫差 所筑。《墨子·非攻中》:“﹝ 夫差 ﹞遂筑 姑苏之臺 ,七年不成。” 孙诒让 间诂:“按《国语》以筑 姑苏 为 夫差 事,与此书正合……《越絶》以 姑苏 为 闔閭 所筑,疑误。” 汉 袁康 《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 胥门 外有九曲路, 闔閭 造以游 姑胥之臺 ,以望 太湖 。” 元 萨都剌 《登姑苏台》诗之二:“ 姑苏臺 上一尊酒,落日昏鸦无限悲。”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 姑苏臺 上春可怜, 姑苏臺 下草芊芊。”词语解释:姑嫜 拼音:gū zhāng
丈夫的母亲与父亲。 汉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唐 杜甫 《新婚别》诗:“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郑公 ﹞因为思念甥女,故此欲接他姑嫜夫壻,一同赴京中相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女曰:‘ 吴郎 贫,我甘其藜藿; 吴郎 去,我事其姑嫜;定不他适。’”词语解释:姑且 拼音:gū qiě
(1).犹宽宥。《明史·魏元传》:“陛下勿谓其位高而不忍遽去,勿谓其旧臣而姑且宽容。”
(2).暂且。《老残游记》第四回:“姑且带回衙门去,照失单查对。”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我﹞在刺丛里姑且走走。”词语解释:姑姑 拼音:gū gū
(1).父亲的姐妹,姑母。《前汉书平话》卷下:“ 田子春 起坐便谢,引 奉郎 来拜姑夫、姑姑。”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姑姑》:“今姪呼其姑曰姑姑。 宋 人已有此称。”
(2).出家女性的通称。 元 马致远 《任凤子》第一折:“你道他都修善,不喫羶。你道是先生每闹了 终南县 ,道士每住满 全真院 ,庄家每閒看《神仙传》,姑姑每屯满 七真堂 ,我道来摇车儿摆满 三清殿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幽媾》:“[生]:敢是游方的小姑姑么?”川剧《秋江》:“艄翁:哦!才是一位多情的姑姑!”
(3).对未婚年轻女子的尊称。犹姑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媪﹞登门,故与 邵 妻絮语,睹女,惊赞曰:‘好个美姑姑!假到 昭阳院 , 赵 家姊妹何足数得!’”
(4). 元 朝贵妇所戴的一种帽子。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 元朝 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带姑姑,衣大袍……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 唐 金步摇冠之遗制也。”也写作“顾姑”、“固姑”、“罟罟”、“故故”、“括罟”等。参阅 宋 赵珙 《蒙鞑备录》、 明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词语解释:姑老 拼音:gū lǎo
旧指嫖客。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我这嘴脸也不俗,偏生不入婆娘目,妈妈,若还做的姑老成,怕道你家没得绵花褥。”《绿野仙踪》第四三回:“ 玉磬儿 哈哈笑道:‘什么是个有趣味没趣味的,一个好姑老,也霸不了一个好婊子。好婊子也霸不了一个好姑老。’”参见“ 孤老 ”。
词语解释:孤老 拼音:gū lǎo
(1).孤独无依的老人。《管子·幼官》:“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护军秋夕》:“愿託孤老暇,觴思暂开餐。”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养济院》:“然京县官例不得擅收孤老,惟改元或国有大典礼,则有詔下部议行县,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 张天翼 《儿女们》二:“我是个孤老,我是个--没一个亲人,身边没一个亲人。”
(2).旧指女子所私之人,如嫖客、姘夫或做外宅所事的男子等。 元 汤式 《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楼爱人》曲:“恁如今模样正娇,年纪儿又小,则不如觅箇知心俊孤老。”《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娘半老之际,风波歷尽,刚好遇个老成的孤老,两下志同道合,收绳捲索,白头到老,这个谓之了从良。”《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那些妓女们相与的孤老多了,却也要几个名士来往,觉得破破俗。” 清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声类》:婟嫪恋惜不能去也。按今俗谓女所私之人曰孤老,其遗语也。”
(3).商贩称主顾。《水浒传》第二一回:“众人道:‘你的孤老是谁?’ 唐牛儿 道:‘便是县里 宋押司 。’”词语解释:姑洗 拼音:gū xǐ
(1).十二律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姑洗。”《史记·律书》:“三月也,律中姑洗。”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参见“ 十二律 ”。
(2).指农历三月。 汉 班固 《白虎通·五行》:“三月谓之姑洗何?姑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鲜明也。” 唐 杜审 言《南海乱石山作》诗:“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
(3).钟名。《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大吕” 唐 孔颖达 疏:“ 周 铸无射, 鲁 铸林鐘,皆以律名名鐘。知此大吕、姑洗,皆鐘名也。其声与此律相应,故以律名焉。”
词语解释:十二律 拼音:shí èr lǜ
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吕氏春秋·古乐》:“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鐘之宫,适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胡三省 注:“三分其一而损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备矣。”参阅《汉书·律历志上》。词语解释:姑嘬 拼音:gū zuō
用嘴吸吮。姑,通“ 盬 ”。《孟子·滕文公上》:“蝇蚋姑嘬之。” 焦循 正义:“姑与《方言》盬同,即咀也,谓蝇与蚋同咀嘬之也。” 宋 范成大 《嘲蚊》诗:“血随姑嘬升,势甚轆轤汲。”词语解释:姑娘 拼音:gū niáng
(1).父亲的姊妹,姑母。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我辞别了姑夫姑娘,我就出去了。”《老残游记》第八回:“姑娘者,姑母之谓也。”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 荷香 :你是他的姑娘,他是你的侄子,他要叫你‘娘娘’的。”
(2).年轻的女子。多指未婚者。《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因老爷人物生得太齐整了,料想那将就些的姑娘配不上,不敢来説。”《红楼梦》第三回:“一面听得人説:‘ 林姑娘 来了!’…… 贾母 又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姑娘大概是没有人肯配我们的,最好是年青的寡妇。”
(3).特指女儿。《红楼梦》第六回:“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捨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比方说,我要是有个女儿,要自己选个小人儿,我就会说:姑娘,长住了眼睛,别挑错了人哟!”
(4).小妻的别称。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小妻:曰妾,曰嬬……曰姑娘。”
(5).妓女。《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想来是将纔串店的这几个姑娘儿,不入你老的眼,要外叫两个。”《老残游记》第二回:“就是窰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 黑妞 的地步。” 王统照 《号声·鬼影》:“他却很自得地夸示他对于妓女们的诱力……他更说与他要好的姑娘还是某一个将军的遗妾。”词语解释:姑容 拼音:gū róng
姑息宽容。 元 杨梓 《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如执法即当取斩,今原情暂且姑容。”《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 景公 惜其才勇,亦姑容之。” 清 林则徐 《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若追究该夷人积年贩卖之罪,即已不可姑容。” 鲁迅 《集外集拾遗·又是“古已有之”》:“ 衣萍先生 所拟的区区打几百关几年,未免过于从轻发落,有姑容之嫌。”词语解释:姑舅 拼音:gū jiù
(1).丈夫的父母,公婆。《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寻夫上路》:“纵认不得是 蔡伯喈 当初爹娘,须认得是 赵五娘 近日来的姑舅。”
(2).姑表。 宋 苏轼 《求婚启》:“ 太真 姑舅之婚,復见今日。”《水浒传》第四九回:“ 解珍 道:‘ 孙提辖 是我姑舅哥哥。’”《红楼梦》第二十回:“咱们是姑舅姐妹, 宝姐姐 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词语解释:姑姊 拼音:gū zǐ
父之姐。《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季武子 以公姑姊妻之。” 陆德明 释文:“ 杜 以公之姑及姊是二人也。或曰:《列女传》称 梁 有节姑妹,谓父之妹也,此云姑姊是父之姊也,一人耳。以 杜 氏为误。”《史记·汲郑列传》:“ 黯 姑姊子 司马安 亦少与 黯 为太子洗马。”词语解释:姑夫 拼音:gū fū
(1).姑母的丈夫。《三国志·蜀志·李恢传》:“﹝ 恢 ﹞仕郡督邮,姑夫 爨习 为 建伶 令。”《宋书·袁淑传》:“至十餘岁,为姑夫 王弘 所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裴佶 常话,少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大痴富春山卷烬馀本》:“孝廉名 洪裕 ,余姑夫也。”
(2).称丈夫的姐夫或妹夫。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三:“新妇有哀迫之事,须面见姑夫。” 清 翟灏 《通俗编·伦常》:“妇人呼小姑之夫,亦曰姑夫。”
(3).岳家称女婿。《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 王淑妃 谓太后曰:‘事急矣,宜且避匿,以俟姑夫。’” 胡三省 注:“太后, 曹太后 也。姑夫,谓帝也。”《西游记》第二三回:“一隻手扯住妇人道:‘亲家母,带你女婿进去。’……那妇人即唤童子:‘展抹桌椅,铺排晚斋,管待三位亲家。我领姑夫房里去也。’”词语解释:姑布 拼音:gū bù
复姓。 春秋 时 赵 有 姑布子卿 。见《荀子·非相》、《史记·赵世家》。词语解释:姑瑶 拼音:gū yáo
见“ 姑媱 ”。
词语解释:姑媱 拼音:gū yáo
亦作“姑瑶”。 山名。词语解释:姑章 拼音:gū zhāng
同“ 姑嫜 ”。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六:“古谓舅姑为姑章。” 明 徐渭 《〈周愍妇集〉序》:“姑章於其子之妇也,宜无不爱也。” 清 龚自珍 《刑部主事番禺黄君妻周墓碣铭》:“自姑章及三族,无间言。”词语解释:姑胥 拼音:gū xū
见“ 姑苏 ”。
词语解释:姑苏 拼音:gū sū
亦作“ 姑胥 ”。
(1).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史记·河渠书》:“上 姑苏 ,望五湖。”《淮南子·人间训》:“﹝ 越王 ﹞甲卒三千人,以禽 夫差 於 姑胥 。”参阅 宋 范成大 《吴郡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县》。
(2).指 姑苏台 。《国语·越语下》:“ 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 姑苏 。” 韦昭 注:“ 姑苏 ,宫之臺也,在 吴閶门 外,近湖。”《史记·吴太伯世家》:“ 越 因伐 吴 ,败之 姑苏 。” 司马贞 索隐:“ 姑苏 ,臺名,在 吴县 西三十里。”《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吴 兴 姑苏 而灭。” 李贤 注:“ 姑苏臺 一名 姑胥臺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姑击之于 檇李 ,復败于 姑苏 。”参见“ 姑苏臺 ”。
(3). 苏州 吴县 的别称。因其地有 姑苏山 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諫者为必用邪? 吴子胥 不磔 姑苏 东门外乎!”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孟明 补闕於 河西 , 范蠡 收责於 姑胥 。”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鐘声到客船。” 明 冯梦龙 《山歌·月上》:“ 姑苏 李秀才 ,贫而滑稽。”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来此已是 姑苏 ,料想地方官员,一定要来参謁。”
词语解释:姑苏台 拼音:gū sū tái
亦作“ 姑胥臺 ”。 台名。在 姑苏山 上,相传为 吴王 夫差 所筑。《墨子·非攻中》:“﹝ 夫差 ﹞遂筑 姑苏之臺 ,七年不成。” 孙诒让 间诂:“按《国语》以筑 姑苏 为 夫差 事,与此书正合……《越絶》以 姑苏 为 闔閭 所筑,疑误。” 汉 袁康 《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 胥门 外有九曲路, 闔閭 造以游 姑胥之臺 ,以望 太湖 。” 元 萨都剌 《登姑苏台》诗之二:“ 姑苏臺 上一尊酒,落日昏鸦无限悲。”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 姑苏臺 上春可怜, 姑苏臺 下草芊芊。”词语解释:姑默 拼音:gū mò
见“ 姑墨 ”。
词语解释:姑墨 拼音:gū mò
(1). 汉 代 西域 国名。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温宿 、 阿克苏 一带。《汉书·西域传下·姑墨国》:“ 姑墨国 ,王治 南城 ,去 长安 八千一百五十里。”
(2). 三国 时属 魏 ,附于 龟兹 。《魏书·西域传》作“姑默”。 唐 时为 跋禄迦国 ,一名 亟墨 ,属 龟兹 都护府。词语解释:姑翁 拼音:gū wēng
丈夫的父母。 汉 焦赣 《易林·小过之益》:“执斧破薪,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亲迎斯须,色比 毛嬙 ,姑翁悦喜。”词语解释:姑纵 拼音:gū zòng
姑息放纵。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放告》:“是非执法公断,不得徇情姑纵。”词语解释:姑嫂 拼音:gū sǎo
女子与其弟兄的妻子的合称。《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阿,你姑嫂两个也算得二位老太太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何况我们女子,婆媳、妯娌、姑嫂团在一处,第一件要紧的是和气,其次就要大家取乐了。”词语解释:姑师 拼音:gū shī
古代 西域 国名。即 车师 。《史记·大宛列传》:“而 楼兰 、 姑师 小国耳。”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即 车师 。”参见“ 车师 ”。
词语解释:车师 拼音:chē shī
(1).车战部队。《明史·太祖纪一》:“ 石抹宜孙 遣将率车师由 松溪 来援, 太祖 曰:‘道陿,车战适取败耳。’”
(2).古 西域 国名。 汉宣帝 时,分其地为 车师 前后两部等,后皆属 西域 都护。 车师前部 治 交河城 , 后部 治 务涂谷 。 汉 设戊己校尉屯田 车师前王庭 。《汉书·匈奴传上》:“其明年, 匈奴 怨诸国共击 车师 ,遣左右大将各万餘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 乌孙 、 西域 。”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 车师 、 月支 ,种类繁兮。” 唐 杨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车师 旧国,俯枕前庭;戊己遗墟,斜连后壁。”参阅《汉书·西域传下》。词语解释:姑宽 拼音:gū kuān
姑息宽恕。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第四节:“倘有违犯,定即分别重惩,决不姑宽,勿谓本都督言之不预也。”词语解释:姑负 拼音:gū fù
犹辜负。 宋 洪适 《虞美人》词:“ 鄱江楼 下水含漪,姑负钓滩烟艇緑蓑衣。” 元 邵亨贞 《摸鱼子·乙巳九月九日》词:“纵世故无情,未应迟暮,姑负此时候!”词语解释:姑丈 拼音:gū zhàng
姑母的丈夫。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二:“覩胥史十辈,内一人乃姑丈 惠泽 字 慎微 ,亟下马揖之。”《水浒传》第一○四回:“留下路远走不迭的,乃是姑丈 方翰 夫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原来他有一位姑丈,是 广东 候补知府,所以他一心要找他姑丈去。” 洪深 《贫民惨剧》第二幕引子:“现拿着一包衣服,上我姑丈 刘 家里去,当几吊钱。”词语解释:姑余 拼音:gū yú
(1).山名。即 姑苏山 。《淮南子·览冥训》:“过归鴈於 碣石 ,軼鶤鸡於 姑餘 。”参见“ 姑苏 ”。
(2).海名。《文选·左思〈魏都赋〉》:“若咆 渤澥 与 姑餘 ,常鸣鹤而在阴。” 吕延济 注:“ 渤澥 、 姑餘 ,皆海也。”
词语解释:姑苏 拼音:gū sū
亦作“ 姑胥 ”。
(1).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史记·河渠书》:“上 姑苏 ,望五湖。”《淮南子·人间训》:“﹝ 越王 ﹞甲卒三千人,以禽 夫差 於 姑胥 。”参阅 宋 范成大 《吴郡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县》。
(2).指 姑苏台 。《国语·越语下》:“ 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 姑苏 。” 韦昭 注:“ 姑苏 ,宫之臺也,在 吴閶门 外,近湖。”《史记·吴太伯世家》:“ 越 因伐 吴 ,败之 姑苏 。” 司马贞 索隐:“ 姑苏 ,臺名,在 吴县 西三十里。”《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吴 兴 姑苏 而灭。” 李贤 注:“ 姑苏臺 一名 姑胥臺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姑击之于 檇李 ,復败于 姑苏 。”参见“ 姑苏臺 ”。
(3). 苏州 吴县 的别称。因其地有 姑苏山 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諫者为必用邪? 吴子胥 不磔 姑苏 东门外乎!”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孟明 补闕於 河西 , 范蠡 收责於 姑胥 。”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鐘声到客船。” 明 冯梦龙 《山歌·月上》:“ 姑苏 李秀才 ,贫而滑稽。”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来此已是 姑苏 ,料想地方官员,一定要来参謁。”
词语解释:姑苏台 拼音:gū sū tái
亦作“ 姑胥臺 ”。 台名。在 姑苏山 上,相传为 吴王 夫差 所筑。《墨子·非攻中》:“﹝ 夫差 ﹞遂筑 姑苏之臺 ,七年不成。” 孙诒让 间诂:“按《国语》以筑 姑苏 为 夫差 事,与此书正合……《越絶》以 姑苏 为 闔閭 所筑,疑误。” 汉 袁康 《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 胥门 外有九曲路, 闔閭 造以游 姑胥之臺 ,以望 太湖 。” 元 萨都剌 《登姑苏台》诗之二:“ 姑苏臺 上一尊酒,落日昏鸦无限悲。”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 姑苏臺 上春可怜, 姑苏臺 下草芊芊。”词语解释:姑公 拼音:gū gōng
丈夫的父母。 汉 焦赣 《易林·家人之渐》:“居比邻里,姑公悦喜。”《宋书·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词语解释:姑墨 拼音:gū mò
(1). 汉 代 西域 国名。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温宿 、 阿克苏 一带。《汉书·西域传下·姑墨国》:“ 姑墨国 ,王治 南城 ,去 长安 八千一百五十里。”
(2). 三国 时属 魏 ,附于 龟兹 。《魏书·西域传》作“姑默”。 唐 时为 跋禄迦国 ,一名 亟墨 ,属 龟兹 都护府。词语解释:姑婿 拼音:gū xù
姑母的丈夫。《北齐书·高隆之传》:“父 干 , 魏 白水郡 守,为姑壻 高氏 所养,因从其姓。”词语解释:姑妄言之 拼音:gū wàng yán zhī
姑且随便说说。语出《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载, 苏轼 在 黄州 及 岭 南时,常同宾客放荡谈谐,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 清 赵翼 《自戏》诗:“姑妄言之供一笑,几时謁选到 长安 。”词语解释:姑妐 拼音:gū zhōng
丈夫的父母。《吕氏春秋·遇合》:“﹝女父母﹞於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妐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词语解释:姑妄听之 拼音:gū wàng tīng zhī
姑且随便听听。语出《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画船纪艳》:“生素不喜作狭邪游,姑妄听之,似未深信。”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是一种梦想;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 茅盾 《子夜》十四:“ 吴荪甫 淡淡地笑了一笑,做出‘姑妄听之’的神气来。”词语解释:姑姊妹 拼音:gū zǐ mèi
(1).父亲的姐妹,姑母。《左传·襄公十二年》:“无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 孔颖达 疏:“若父之姊为姑姊,父之妹为姑妹。”
(2).指姑表姊妹。《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 杲卿 ( 颜杲卿 )姊妹女及 泉明 ( 杲卿 子)之子皆流落 河 北…… 泉明 诣亲故乞索,随所得多少赎之,先姑姊妹而后其子。”词语解释:姑妈 拼音:gū mā
即姑母。《红楼梦》第三回:“ 寳玉 早已看见了一个裊裊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 林姑妈 之女,忙来见礼。”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七:“她上 南苑 去找姑妈,打听老头子的消息。”参见“ 姑母 ”。
词语解释:姑母 拼音:gū mǔ
父亲的姐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他姑母是早已亡故的了,他姑丈就在 广东 续的弦。” 巴金 《灭亡》第三章:“第四天他实在忍不住,又到姑母家去了。”词语解释:姑妹 拼音:gū mèi
父之妹。《左传·襄公十二年》“姑姊妹” 唐 孔颖达 疏:“父之妹为姑妹。”《旧唐书·珍王諴传》:“ 德宗 仁孝,动循法度,虽子弟姑妹之亲,无所假借。”词语解释:姑太太 拼音:gū tài tài
(1).娘家称已经出嫁的长辈女子。《红楼梦》第六回:“﹝ 狗儿 ﹞便笑道:‘老老既这么説,况且当日你又见过这姑太太一次,为什么不你老人家明日就去走一遭,先试试风头儿去?’”《红楼梦》第六回:“ 刘老老 道:‘也没甚的説,不过来睄睄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份。’”
(2).娘家称已经出嫁的女儿。《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舅太太道:‘姑老爷姑太太不在家,我今日就在上屋照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那西面一间把他打通了厢房,做个套间,你婶太太、姑太太,可以将就住得了。”词语解释:姑奶奶 拼音:gū nǎi nɑi
(1).娘家称已经出嫁的女儿。《红楼梦》第十六回:“后来 夏太监 出来道喜,説咱们家大姑奶奶封为 凤藻宫 尚书,加封贤德妃。”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 大妈 :沟修好子,我可以接姑奶奶啦!”
(2).祖父的姐妹。《金瓶梅词话》第七回:“我説一家只姑奶奶是大。”
(3).称未婚的女子。表示责怪或亲热。《红楼梦》第五七回:“ 袭人 定了一回,哭道:‘不知 紫鹃 姑奶奶説了些什么话。’”《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十三妹 纳了半天的闷儿忽然明白了,説:‘我的姑奶奶,你不是要撒尿哇?’”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我的姑奶奶,别给我惹事啦!”词语解释:姑姥姥 拼音:gū lǎo lao
母亲的姑母。词语解释:姑爷爷 拼音:gū yé ye
父亲的姑夫。也叫姑爷(gūyé)。词语解释:姑娘追 拼音:gū niáng zhuī
盛行于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的民间传统游戏。节庆、婚礼时举行。以男逃女追的方式进行,由姑娘选定对手,双方骑马向指定目标行进,途中男方可对姑娘任意逗趣、谈情说爱。到达指定地点后,男方策马回奔,姑娘紧随其后,若追上则可用鞭子抽打对方。词语解释:姑娘儿 拼音:gū niáng ér
〈方〉称妓女。词语解释:姑爷 拼音:gū yé
(1).岳家称女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报与太奶奶知道……姑爷也中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今天听见姑爷来説,那鸦头怎生巴结上 多老爷 ,怎生做了太太,怎生欺负姑娘,他便嚷着磨腰刀:‘我要杀那浪蹄子去!’” 茅盾 《小巫》:“比少爷更难对付的,是那位姑爷--老太太常说的那个四囡的丈夫。”
(2).姑母的丈夫,姑夫。《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这舍亲姓 鲍 ,是我的贱内的姑爷,是小弟的姑丈人。”词语解释:姑爹 拼音:gū diē
姑母的丈夫。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他说姑爹昨天晚上醉醺醺地到洋铺子买东西,顺手就拿了人家一瓶酒。”词语解释:姑繇 拼音:gū yáo
(1).传说中的水名。相传 周穆王 妃 盛姬 病死,葬于 乐池 之南,灵车至 重璧之台 ,天子乃决 姑繇 之水以环绕丧车,名曰囧车。事见《穆天子传》卷六。后用为悼念贵妃的典实。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涉 姑繇 而环迴,望 乐池 而顾慕。”
(2).大木名。《穆天子传》卷六:“ 天子 乃钓于 河 以观姑繇之木。” 郭璞 注:“姑繇,大木也,《山海经》云,寻木,长千里,生海边,谓此木类。”词语解释:姑父 拼音:gū fù
姑母的丈夫。 沙汀 《兽道》:“我的姑父是一个廪生,在女学校教国文。”词语解释:姑胥台 拼音:gū xū tái
见“ 姑苏臺 ”。
词语解释:姑苏台 拼音:gū sū tái
亦作“ 姑胥臺 ”。 台名。在 姑苏山 上,相传为 吴王 夫差 所筑。《墨子·非攻中》:“﹝ 夫差 ﹞遂筑 姑苏之臺 ,七年不成。” 孙诒让 间诂:“按《国语》以筑 姑苏 为 夫差 事,与此书正合……《越絶》以 姑苏 为 闔閭 所筑,疑误。” 汉 袁康 《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 胥门 外有九曲路, 闔閭 造以游 姑胥之臺 ,以望 太湖 。” 元 萨都剌 《登姑苏台》诗之二:“ 姑苏臺 上一尊酒,落日昏鸦无限悲。”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 姑苏臺 上春可怜, 姑苏臺 下草芊芊。”词语解释:姑缯 拼音:gū zēng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西南夷 之一。《汉书·昭帝纪》:“ 益州 廉头 、 姑繒 、 牂柯 、 谈指 、 同并 二十四邑皆反。”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皆 西南夷 别种名也。”词语解释:姑婆 拼音:gū pó
祖父的姐妹,姑奶奶。词语解释:姑娘家 拼音:gū niáng jiā
未婚女子的称谓。《红楼梦》第五五回:“他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红楼梦》第七三回:“你姑娘家,那里知道这里头的利害?” 冰心 《集外·庄鸿的姐姐》:“你姐姐一个姑娘家,要那么大的学问做什么?又不象你们男孩子,将来可以做官。”词语解释:姑徇 拼音:gū xùn
姑息徇私。 清 侯方域 《重学校策》:“无容伪,容伪者褫不旋踵;无姑徇,姑徇者罚不移刻。”词语解释:姑恕 拼音:gū shù
姑息宽宥。《三国演义》第七九回:“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词语解释:姑母 拼音:gū mǔ
父亲的姐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他姑母是早已亡故的了,他姑丈就在 广东 续的弦。” 巴金 《灭亡》第三章:“第四天他实在忍不住,又到姑母家去了。”词语解释:姑熟亭 拼音:gū shú tíng
亭名。 李白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 王琦 注引 清 赵宏恩 等《江南通志》:“ 太平府 当涂县 有 采虹桥 ,即 下浮桥 , 唐 李阳冰 建亭在其上, 李白 序之,名 姑熟亭 ,盖走 芜湖 道也。”词语解释:姑子 拼音:gū zǐ
(1).未婚的女子。《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欢好曲》:“淑女总角时,唤作小姑子。”
(2).出家修行的女子。《红楼梦》第十五回:“ 凤姐 也嫌不方便,因遣人来和 馒头庵 的姑子 静虚 説了,腾出几间房来预备。”
(3).丈夫的妹妹。《中国歌谣资料·去到娘家走一走》:“哥哥见了妹子来,红漆板凳拿出来;嫂嫂见了姑子来,睡在床上不起来。”词语解释:姑息养奸 拼音:gū xī yǎng jiān
无原则的宽容就会助长环人坏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中丞》:“守令来謁,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 毛泽东 《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如果我们优柔寡断,姑息养奸,则将遗祸人民,脱离群众。”词语解释:姑都 拼音:gū dōu
嘴撅起貌。 明 黄祖儒 《醉太平·陈荩卿咏拨不倒》曲:“要饮的不对着空担误,等的个 刘伶 座上把嘴姑都。”词语解释:姑钟 拼音:gū zhōng
姑嫜。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六:“古谓舅姑为姑章,今俗亦呼为姑钟。”词语解释:姑老爷 拼音:gū lǎo yé
岳家对女婿的尊称。《儒林外史》第三回:“我説:‘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舅太太道:‘姑老爷姑太太不在家,我今日就在上屋照应。’”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故意笑着说出来)姑老爷给爹拜节呢。”词语解释:姑衍 拼音:gū yǎn
山名。在 蒙古 大漠 以北。 汉 骠骑将军 霍去病 破 匈奴 ,封于 狼居胥山 ,禅 姑衍 ,临 瀚海 而还。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一:“ 姑衍山 重禪, 燕然 石再刳。”参阅《史记·匈奴列传》。词语解释:姑表 拼音:gū biǎo
一家之父与另一家之母为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别于“姨表”。《二刻拍案惊奇》卷七:“聊助子粧奩之费,少尽姑表之情。”《红楼梦》第五四回:“滴里搭拉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噯哟哟!真好热闹!”词语解释:姑获 拼音:gū huò
传说中鸟名。相传为产妇所化,正月夜出现,其声似小儿泣,喜取人女子养之,至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说鸟落尘于儿衣中,可令儿病,也叫“鬼鸟”、“女鸟”、“夜行游女”。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姑获鸟》。词语解释:姑媱 拼音:gū yáo
亦作“姑瑶”。 山名。词语解释:姑媳 拼音:gū xí
婆母与儿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自尽》:“若姑媳彼此反唇,夫妻偶尔角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老太太定席,请 宪太太 当中坐下,姑媳两人,一面一个相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