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威仪 拼音:wēi yí
(1).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孔颖达 疏:“威仪三千者,即《仪礼》中行事之威仪。”《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輒令 钧 参议。”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明道先生 尝至 天寧寺 ,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之文备矣。”
(2).庄重的仪容举止。《书·顾命》:“思夫人自乱於威仪。” 孔 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汉书·薛宣传》:“ 宣 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三国演义》第三回:“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 许地山 《缀网劳蛛》:“那班没有思想的男子在休息的时候,便因着她底姿色争来找她开心,但她底威仪常是调伏这班人的邪念。”
(3).指服饰仪表。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 张行信 ﹞为人简朴,不脩威仪。”
(4).帝王或大臣的仪仗、扈从。《晋书·卫瓘传》:“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及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隋书·礼仪志三》:“七埒各置埒将,射正、参军各一人,埒士四人,威仪一人,乘白马以导。”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及塟於东郊,上与淑妃御 延兴门 ,出内库金玉駞马、凤凰、麒麟,各高数尺,以为威仪。”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 ,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
(5).道教官职名。 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召为威仪及天下採经使。”《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三》:“ 浙西 奏,道门威仪 郑章 、道士 夏隐言 ,焚修精志,妙达希夷,推诸辈流,实有道业。”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库务职局·道录》:“《宋朝会要》曰, 唐 有左右街威仪, 周 避讳改为道録, 宋 朝因之。”参见“ 威仪师 ”。
(6).佛教语。谓行、坐、住、卧为四威仪。泛指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范。《戒本疏》卷一下:“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
(7).指瑞草。《旧唐书·德宗纪下》:“‘节度使宜以鶻衔綬带,观察使宜以鶻衔威仪。’威仪,瑞草也。”
词语解释:威仪师 拼音:wēi yí shī
(1).僧寺职事名。佛徒受戒时有教授师,指示坐作进退之威仪,此教授师又称威仪师。一般法会中指导众僧仪式,作法之僧亦袭用此名。参阅《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三引《受戒缘集》。
(2).指擅长法仪的道士。《唐六典·尚书礼部·祠部郎中员外郎》:“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词语解释:威名 拼音:wēi míng
威望,名声。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蛇作怪者》:“会 武陵 蛮夷 黄高 攻烧 南郡 , 鸿卿 以威名素著,选登亚将。”《周书·贺拔胜传》:“ 娄 ( 韩娄 )素闻 胜 威名,竟不敢南寇。” 宋 黄庭坚 《送范德孺知庆州》诗:“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君来仗威名,一言释猜忌。” 萧华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词语解释:威凤 拼音:wēi fèng
瑞鸟。旧说凤有威仪,故称。《关尹子·九药》:“威凤以难见为神,是以圣人以深为根。”《汉书·宣帝纪》:“ 九真 献奇兽, 南郡 获白虎威凤为寳。”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凤之有威仪者也,与《尚书》‘凤皇来仪’同意。”《宋书·符瑞志中》:“ 元康 四年, 南郡 获威凤。”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家鷄野鶩之蓄,无足爱贵,而威凤寳之。”词语解释:威灵 拼音:wēi líng
(1).神灵。《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2).指神灵的威力。 唐 刘禹锡 《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宋 曾巩 《薤山谢雨文》:“维神之威灵,大显於此土,泽施大及於斯民。”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呀,把尊神拜仰,威灵庇远方,恕蛮人愚蠢,免降灾殃。”
(3).谓显赫的声威。《汉书·叙传下》:“柔远能邇,燀耀威灵。”《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布 自称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英雄记》:“ 术 凭将军威灵,得以破 备 。” 宋 叶适 《上殿札子》:“赖陛下威灵远畅,始得以匹敌往来耳。” 李大钊 《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这个炮火,打落了 清 朝皇帝的威灵,强迫了这天朝上国与俗野的世界相接触。”词语解释:威音 拼音:wēi yīn
见“ 威音王佛 ”。
词语解释:威音王佛 拼音:wēi yīn wáng fó
劫初之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 威音王如来 ……是 威音王佛 寿四十万亿那由他 恒河 沙劫。”亦省称“ 威音 ”。 清 王猷定 《客燕偕内僧话》诗:“且置 威音 事,閒谈 天宝 年。” 清 黄宗羲 《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 威音 以后,不许无师儼然而践其位。”词语解释:威声 拼音:wēi shēng
威名。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紫庭既穆,威声爰振。”《周书·齐炀王宪传》:“ 齐 人夙闻威声,无不惮其勇略。” 唐 元稹 《批刘悟谢上表》:“昔者 李抱真 用之,一举破 朱滔 ,再举蹙 田悦 。训养十万,威声殷然。”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 关 、 张 、 赵云 ,威声素著,故得迎刃而解。”词语解释:威神 拼音:wēi shén
(1).尊严的神灵。《汉书·扬雄传上》:“配帝居之 县圃 兮,象 泰壹 之威神。” 清 顾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宫》诗:“不忍寝园荒,復来奠樽斝。仿佛见威神,云旗导风马。”
(2).赫奕的声威;神明般的威严。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后汉书·南匈奴传》:“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序》:“皇帝以 轩后 之威神, 汉高 之大略, 光武 之雄断, 魏祖 之机权,舍而用之,以定王业。”词语解释:威棱 拼音:wēi léng
亦作“ 威棱 ”。 威力;威势。《汉书·李广传》:“是以名声暴於夷貉,威稜憺乎邻国。” 王先谦 补注:“《广韵》:‘稜,俗棱字。’《説文》:‘棱,柧也。’《一切经音义》十八引《通俗文》:‘木四方为棱。’人有威,如有棱者然,故曰威稜。”《梁书·武帝纪上》:“旍麾所指,威稜无外,龙驤虎步,并集 建业 。” 宋 王禹偁 《云州节度使加使相麻》:“其有威稜却敌,勇毅安边,式旌善战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自 乌拉 削平,而后威棱薄海表。” 郭沫若 《史学论集·惠施的性格与思想》:“当时离三代神道设教的时代未远,一切天地间的自然现象都是上帝的创造,都是上帝的威棱,不容有人怀疑,也不曾有人过问。”
见“ 威稜 ”。词语解释:威风 拼音:wēi fēng
(1).使人敬畏的声势气派。《史记·西南夷列传》:“上使 王然于 以 越 破及诛 南夷 兵威风喻 滇王 入朝。” 唐 韩愈 《故金紫光禄大夫董公行状》:“选擢才俊有威风。” 元 关汉卿 《单鞭夺槊》第一折:“看 尉迟 人生的威风也那气概。”《水浒传》第七六回:“当先涌出英雄将,凛凛威风添气象。”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
(2).形容有声势、气派。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你当初分守 钱塘 ,奄有一国,呵风叱雨,何等威风。”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他们一路走着,还很威风的喊口号。”
(3).犹气焰。《红楼梦》第五八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这威风杀一杀儿才好。” 沉从文 《失业》:“人缚好了后,拴在马槽旁痛打了一顿,杀杀威风。”词语解释:威严 拼音:wēi yán
(1).严厉;严肃。《礼记·曲礼上》:“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 维翰 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 晋 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 郑振铎 《桂公塘》二:“他究竟有素养,还是沉默着,只是用威严有棱的眼光,来回的扫在 贾馀庆 和 刘岊 们的身上。”
(2).权势。《战国策·赵策二》:“威严不足以易於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
(3).威风;尊严。 唐 骆宾王 《上瑕丘韦明府启》:“冒瀆威严,循心内骇。” 宋 秦观 《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养威严於将军之幕,角技巧於勇士之场。”《水浒传》第七六回:“旗旛齐整,队伍威严。” 叶圣陶 《火灾·义儿》:“英文先生觉得这太难堪,非叫 义儿 立刻退出课室,不足以维持自己的威严。”词语解释:威容 拼音:wēi róng
(1).谓仪容庄重。《东观汉记·承宫传》:“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长大威容者。”
(2).指庄重的仪容。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贮以满籯,既生壮士之颜色;服以耀武,式增绣使之威容。”
(3).威严的礼仪、军容。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整威容以肃众,仗法度而无二者,严人也。” 唐 白居易 《泛太湖书事寄微之》诗:“军府威容从道盛,江山气色定知同。”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一章:“ 邓军 从这几个 朝鲜 战士身上,看见了这支兄弟军队不可战胜的威容。”词语解释:威德 拼音:wēi dé
声威与德行;刑罚与恩惠。《管子·兵法》:“定宗庙,遂男女,官四分,则可以定威德,制法仪,出号令。”《汉书·赵充国传》:“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穀,威德并行。” 唐 刘禹锡 《梁国祠》诗:“ 梁国 三郎威德尊,女巫簫鼓走乡村。”《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 思聪 以朝廷威德諭其部众,叛者稍退。”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你威德通神明,连一群群飞鸟都为你耘田。”词语解释:威权 拼音:wēi quán
(1).威势和权力。《管子·法法》:“法重於民,威权贵於爵禄。”《汉书·艺文志》:“《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於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 宋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自古人君,英雄如 汉武帝 ,聪明如 唐太宗 ,皆知用此三术,而自执威权之柄。”《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 髦 ( 曹髦 )畏威权,只得从之。” 蒋光慈 《北京》诗:“ 东交民巷 的洋房崭然, 东交民巷 有无上的威权。”
(2).犹权威。 李大钊 《再论新亚细亚主义》:“我们应该在那威势煊赫的中间,看出真理的威权。” 鲁迅 《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Lunacharski又是音乐和戏剧的大威权。”词语解释:威行 拼音:wēi xíng
(1).武力行为。《国语·晋语六》:“杀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威行为不仁,事废为不知。”
(2).指道德行为。《史记·礼书》:“治辨之极也,彊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 张守节 正义:“以礼义导天下,天下伏而归之,故为威行之道也。”
(3).指威势推行于某一对象或地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提学宪臣革复》:“提学宪臣,累朝无之,盖国初最重教职。一切儒生殿最,俱校官主之,以此威行一方,至出监司上。” 陈炽 《议院》:“ 英 人剏之于前, 德国 踵之于后,所以威行海表,未艾方兴者,非幸也,数也。”词语解释:威武 拼音:wēi wǔ
(1).权势。 清 纳兰性德 《拟卢子谅时兴》诗:“努力崇明义,岂为威武屈。”参见“ 威武不屈 ”。
(2).军威;武力。《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国》:“詔遣 长罗侯 将 张掖 、 酒泉 骑出 车师 北千餘里,扬威武 车师 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王莽 ﹞又驱诸獷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 卢从史 内藴私邪,外张威武,荧惑天听,逗留王师。” 明 高启 《干将墓》诗:“始知服诸侯,威武不及仁。”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三节:“以为专用威武,就可使 宋 人屈服,这是空话,不切实用。”
(3).勇壮;有威风或气派。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愿阶下选将帅中威武有谋、敦庞多福、克荷功名者,授宸算,付鋭兵,俾往征之。”《红楼梦》第四十回:“人人都説‘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一:“ 白大夫 看到村边欢迎他的行列,那么有秩序,那么威武。”
词语解释:威武不屈 拼音:wēi wǔ bù qū
谓权势不能使之屈服。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清 顾炎武 《答李紫澜书》:“而同志之 李君中孚 ,遂为上官逼迫,舁至近郊,至卧操白刃,誓欲自裁……真所谓威武不屈。” 清 方亨咸 《邵村杂记·武风子传》:“或曰:其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耶?”词语解释:威福 拼音:wēi fú
语出《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孔颖达 疏:“惟君作福得专赏人也,惟君作威得专罸人也。”原指统治者的赏罚之权,后多谓当权者妄自尊大,恃势弄权。《汉书·诸侯王表》:“因母后之权,假 伊 周 之称,顓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阶序而运天下。” 唐 王勃 《平台秘略论》:“假君王之顾盼,用君王之威福。” 宋 叶适 《提刑检详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请收还威福,除 秦檜 蔽塞之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 席 寃愤正无所出,且意是必巨官,或当能作威福,因缅诉毒痛。”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一》:“大约就为了这,那株坏材便认真作起威福来了吧?”参见“ 作威作福 ”。词语解释:威重 拼音:wēi zhòng
(1).威严庄重。《后汉书·李恂传》:“﹝ 李恂 ﹞迁 张掖 太守,有威重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王公贵人,辱詈其僕从,在僕从未必辱,而自己反损威重矣。” 姚雪垠 《燕辽纪事》:“这使他不能不放下总督大臣的威重气派,尽力做到平易近人。”
(2).威权;威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吴起 为 楚悼王 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夫服章无殊,则威重不著;名位不同,则礼物异数。” 宋 司马光 《乞不拣退军置淮南札子》:“朝廷欲姑务省事,復为收还,则顿失威重。”
(3).威严持重的神态、气度。《汉书·王商传》:“﹝ 王商 ﹞为人多质有威重,长八尺餘,身体鸿大,容貌甚过絶人。”《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鬚长四尺,甚有威重。”
(4).指威严持重的人。《魏书·袁翻传》:“是以镇边守塞,必寄威重;伐叛柔服,实赖温良。”词语解释:威光 拼音:wēi guāng
(1).威严的光芒。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威光佐扫,辰彗北弯。”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序》:“故能神机独照,伐未兆之谋;威光远震,制不羈之虏。” 鲁迅 《准风月谈·四库全书珍本》:“况且‘钦定’二字,至今也还有一点威光,‘御医’、‘贡缎’,就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2).佛的灵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昔日 如来 初证佛果,起菩提树,方诣 鹿园 。时二长者遇彼威光,随其行路之次,遂献麨蜜。” 明 许承钦 《古寺》诗:“万方凋悴威光灭,徙倚仁祠黯自悲。”
(3).威风,光彩。《再生缘》第五四回:“你见朝廷駡了娘,真正是,洋洋得意长威光。”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大都希望夫婿以科第得官;或者说自己竭力整顿家事,求得丈夫面上的威光。” 郭沫若 《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下女们面面相觑,店主人走来叩头,这儿的大学生竟有这样的威光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词语解释:威令 拼音:wēi lìng
指政令、军令。《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而特捫然数百里,而威令不信。”《周书·文帝纪上》:“ 洛 ( 寇洛 )素无雄略,威令不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府尹威令素严,公人怎敢有违?”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然必决死战者,正欲贼知我国家威令严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吐突承璀 率左、右神策军到行营,威令不振,各道统兵将帅互相观望,无意立功。”词语解释:威怒 拼音:wēi nù
犹震怒,盛怒。《吕氏春秋·审分》:“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迁威怒於路人,加暴害於士友。”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威怒如雷霆,容覆如天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诏书》:“溯自皇上帝造有天地以来,皇上帝大发威怒屡矣,尔世人还未知乎?”词语解释:威望 拼音:wēi wàng
(1).声威和名望。《宋书·刘敬宣传》:“一朝纵之,使陵朝廷,威望既成,则难图也。” 宋 叶适 《财总论一》:“其为国之名物采章,精神威望,一切销耗。” 清 黄遵宪 《哀旅顺》诗:“礮台屹立如虎闞,红衣大将威望儼。”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他的大哥可是全县极有威望的耆宿,他的舅子是财务委员,县政上的活跃分子,都是很不好沾惹的。”
(2).指有声威名望的人。《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 豫章王 丧服未毕,上以边州须威望,许得奏之。”词语解释:威迟 拼音:wēi chí
曲折绵延貌。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 唐 王维 《祭兵部房郎中文》:“ 玉关 之下,素车威迟。” 唐 杜甫 《铁堂峡》诗:“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 清 钱谦益 《十一月初六日感恩述事》诗之十六:“禁漏威迟残客舍,朝衣颠倒覆家儿。”词语解释:威震 拼音:wēi zhèn
亦作“ 威振 ”。
(1).使人震惊的威力或声势。《逸周书·时训》:“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不始电,君无威震。”
(2).以威力或声势使之震动。《史记·魏公子列传》:“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 楚庄 有 叔孙 、 子反 ,定 江 淮 ,威震诸夏。” 晋 左思 《魏都赋》:“搦 秦 起 赵 ,威振八蕃。”《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操 ( 曹操 )大喜曰:‘ 关 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 令明 ,真劲敌也。’” 毛泽东 《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我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国。”词语解释:威烈 拼音:wēi liè
(1).犹威严。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坐则专席,止则专舘,朱轩驾駟,威烈赫奕。”《后汉书·度尚传》:“ 桂阳 宿贼渠帅 卜阳 、 潘鸿 等畏 尚 威烈,徙入山谷。”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册虎文》:“君之威烈,视彼有光,而封号不加,无以称予一人之意。”
(2).威势。 臧克家 《我用小声念着你的名字》诗:“你春风似的温柔,但也霹雳似的威烈。”
(3).功德、勋业。 唐 王勃 《三国论》:“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词语解释:威信 拼音:wēi xìn
威望与信誉。《史记·李斯列传》:“兼行 田常 、 子罕 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 韩玘 为 韩安 相也。”《后汉书·南蛮传》:“ 良 ( 祝良 )到 九真 ,单车入贼中,设方略,招以威信,降者数万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 鞅 ( 商鞅 )立信於徙木,立威於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明史·西域传一·哈密卫》:“否则羈其使臣,发兵往讨,庶威信并行,贼知敛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九章:“ 晓燕 在学生中是有威信的,现在还在学生会中负有相当的责任。”词语解释:威爱 拼音:wēi ài
威严而仁惠。《新五代史·杂传·王师范》:“ 师范 颇好儒学,聚书至万卷,为政有威爱。” 宋 王安石 《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 并州 天下望,抚士威爱愜,千金弃不惜,宾客常满閤。”词语解释:威强 拼音:wēi qiáng
亦作“ 威彊 ”。威力(包括武力、刑罚等)。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五名五恭》:“兵有五名:一曰威强……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荀子·富国》:“威强足以捶笞之。”《后汉书·杜林传论》:“夫威彊以自御,力损则身危。” 明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高 皇帝以神武定天下,其治主於威强。”词语解释:威力 拼音:wēi lì
令人畏惧的强大力量。《吕氏春秋·荡兵》:“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东观汉记·邓禹传》:“诸将皆庸人崛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北史·崔浩传》:“今公卿欲以威力攘贼,乃所以招令速至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杞子来朝公子遂帅师入杞》:“故小国安于僻陋而无自强之志,大国矜其威力而无仁爱之心。” 毛泽东 《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对于这些现象,应认识其严重性,应坚决反抗之,应不被这些现象的威力所压倒。”词语解释:威振 拼音:wēi zhèn
见“ 威震 ”。
词语解释:威震 拼音:wēi zhèn
亦作“ 威振 ”。
(1).使人震惊的威力或声势。《逸周书·时训》:“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不始电,君无威震。”
(2).以威力或声势使之震动。《史记·魏公子列传》:“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 楚庄 有 叔孙 、 子反 ,定 江 淮 ,威震诸夏。” 晋 左思 《魏都赋》:“搦 秦 起 赵 ,威振八蕃。”《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操 ( 曹操 )大喜曰:‘ 关 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 令明 ,真劲敌也。’” 毛泽东 《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我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国。”词语解释:威惠 拼音:wēi huì
(1).犹威福。谓持势弄权。《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而 竇宪 矜三捷之効,忽经世之规,狼戾不端,专行威惠。”参见“ 威福 ”。
(2).犹威恩。声威和恩泽。《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为政清严有威惠。”《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今 隋 室无主,海内鼎沸,以公威惠,号令 岭 表。”《明史·把匝剌瓦尔密传》:“ 顺帝 之世,天下多故, 云南 僻远,王抚治有威惠。”
词语解释:威福 拼音:wēi fú
语出《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孔颖达 疏:“惟君作福得专赏人也,惟君作威得专罸人也。”原指统治者的赏罚之权,后多谓当权者妄自尊大,恃势弄权。《汉书·诸侯王表》:“因母后之权,假 伊 周 之称,顓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阶序而运天下。” 唐 王勃 《平台秘略论》:“假君王之顾盼,用君王之威福。” 宋 叶适 《提刑检详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请收还威福,除 秦檜 蔽塞之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 席 寃愤正无所出,且意是必巨官,或当能作威福,因缅诉毒痛。”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一》:“大约就为了这,那株坏材便认真作起威福来了吧?”参见“ 作威作福 ”。词语解释:威如 拼音:wēi rú
敬畏貌。《易·大有》:“厥孚交如,威如,吉。” 孔颖达 疏:“如,语辞也……‘威如,吉’者,威畏也。”《易·家人》:“有孚威如,终吉。”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司马防 诸子虽冠,不命不敢坐,不问不敢言,庶几乎威如也。”词语解释:威势 拼音:wēi shì
(1).威严权势。《管子·明法解》:“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势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持乡论者则卖选举以取谢;有威势者则解符疏以索财。” 宋 王安石 《上五事书》:“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红楼梦》第五五回:“仗着老太太、太太威势的就怕,不敢惹,只拿着软的做鼻子头。”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八:“他是一位中等身材的人。虽然在缧绁之中,大约也是狃于素来的威势吧,态度很能镇静。”
(2).指威力和气势。 茅盾 《子夜》十:“马路旁那些树都像醉了似的在那里摇摆,风在这里也还很有威势。” 巴金 《家》一:“雪已经住了,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威势。”
(3).犹威风。《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白虎精传》:“ 元华 入进庙中去,大王威势好惊人。”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别家还能有这样宽绰的院套?瞅那炮楼子,多威势呀!”词语解释:威刑 拼音:wēi xíng
严厉的刑法。《左传·隐公十一年》:“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旧唐书·酷吏传序》:“盖仁义既废,然后齐之以威刑;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於是 商鞅 、 李斯 譎诈设矣。” 明 吴承恩 《秦玺》:“蔑仁义而重威刑,四海离矣;坏王制而焚诗书,黔首疑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如果官吏按户强迫买盐,势必用威刑逼勒百姓出钱。”词语解释:威略 拼音:wēi lüè
声威谋略。《后汉书·朱穆传》:“以威略权宜,尽诛贼渠帅。”《周书·于谨传》:“ 谨 愿禀大王之威略,驰往喻之,必不劳兵甲,可致清荡。”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南蛮》:“今溪洞往往为东南之忧,而议者不谋威略,一欲怀之以利,是见其一,未见其二也。”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而前钦差大臣 林公 则徐 威略素著,与公尤协力。”词语解释:威雄 拼音:wēi xióng
威武雄壮。《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始皇 吞噬似长蛇,智力威雄实可夸。”《初刻拍案惊奇》卷八:“身上紧穿着一领青服,腰间暗悬着一把钢刀,形状带些威雄。”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种是英雄,他见别人死的死伤的伤,只有他健存,自己就觉得怎样了不得,这么那么夸耀战场上的威雄。”词语解释:威柄 拼音:wēi bǐng
威权,权力。《鹖冠子·学问》:“处兵者,威柄所持,立不败之地也。”《后汉书·丁鸿传》:“夫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 李贤 注:“威柄,谓《周礼》之八柄,即爵、禄、生、置、予、夺、废、诛也。” 宋 曾巩 《慈圣光献皇太后挽词》之二:“ 和熹 未寤还威柄, 明德 犹疎抑外家。” 清 谭献 《〈金元诗录〉序》:“感威柄之褻越,悼徵赋之繁重。”词语解释:威明 拼音:wēi míng
(1).谓显赫的威灵。《鹖冠子·近迭》:“神灵威明与天合,勾萌动作与地俱。”《汉书·翟义传》:“天降威明,用寧帝室,遗我居摄宝龟。” 颜师古 注:“威明,犹言明威也。”
(2).威严明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唐 李翱 《平原郡王柏公碑》:“释官就军,焯有其勋,擒兇盗平,威明显闻。”《新唐书·魏元忠传》:“迁左肃政臺御史大夫,兼检校 洛州 长史,治号威明。”词语解释:威赫 拼音:wēi hè
(1).比喻威势或威权。 唐 元稹 《论讨贼表》:“扇之以和煦而不出,润之以膏雨而不滋,则必迅之以雷霆,曜之以威赫。”
(2).庄严显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考弊司》:“趋而往,果见殿陛威赫, 阎罗 方坐:伏阶号屈。”
(3).威吓。以威势恐吓。 梁启超 《灭国新法论》:“而 北京 公使会议,亦无不尽变其前此威赫逼胁之故技,而一出以温柔噢咻之手段。”词语解释:威怀 拼音:wēi huái
(1).威服和怀柔。谓威德并用。《后汉书·荀彧传》:“既停军所次,便宜与臣俱进,宣示国命,威怀丑虏。” 晋 潘岳 《关中诗》:“岳牧虑殊,威怀理二。” 唐 柳宗元 《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是宜慰荐喣諭,纳为腹心,然后威怀之道备。”
(2).畏服。《左传·襄公四年》:“ 戎狄 事 晋 ,四邻振动,诸侯威怀。”词语解释:威威 拼音:wēi wēi
(1).惩罚当罚者。《书·康诰》:“不敢侮鰥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 孔 传:“用可用,敬可敬,刑可刑,明此道以示民。”
(2).华丽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建光燿之长旓兮,昭华覆之威威。” 李善 注:“威,犹威蕤也。”词语解释:威肃 拼音:wēi sù
庄重肃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中有佛坐像,高七尺餘,相好允备,威肃嶷然,首戴寳冠,光明时照。”词语解释:威慑 拼音:wēi shè
亦作“ 威讋 ”。以声势或威力使之恐惧屈服。 汉 张衡 《西京赋》:“威慑兕虎,莫之敢伉。” 晋 郭璞 《开明》诗:“开明天兽,禀兹食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视 崑山 ,威慑百灵。”《梁书·武帝纪上》:“若功业克建,威讋四海,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唐 元稹 《论教本书》:“ 赵高 之威慑天下,而 胡亥 已自幽於深宫矣。” 峻青 《秋色赋·故乡杂记》:“站在他面前的一些又高又大的敌人,竟被这满身血迹又瘦又小的孩子底一双冒着火花的眼神威慑住了。”词语解释:威誉 拼音:wēi yù
威望,声誉。《后汉书·酷吏传论》:“风行霜烈,威誉諠赫。”《新唐书·裴度传》:“其( 裴度 )威誉德业比 郭汾阳 ,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 宋 梅尧臣 《运使刘察院因按历归西京拜省》诗:“乃衣 汉 使绣,威誉倾国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 白撒 本无守御才,但以严刻立威誉。”词语解释:威恩 拼音:wēi ēn
(1).声威和恩泽。《后汉书·邓训传》:“ 鲜卑 闻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后汉书·应奉传》:“ 延熹 中, 武陵蛮 復寇乱 荆州 ,车骑将军 冯緄 以 奉 有威恩,为蛮夷所服,上请与俱征。”《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三年》:“ 迥 明赏罚,布威恩,绥辑新民,经略未附,华夷怀之。”
(2).犹刑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词语解释:威垂 拼音:wēi chuí
困顿、萎靡貌。 唐 杜甫 《北风》诗:“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威垂,无气象也。” 宋 杨万里 《浯溪赋》:“观 马嵬 之威垂,涣七萃之欲离。” 宋 文天祥 《壬午》诗:“惨淡铜驼泣,威垂朱鸟翔。”词语解释:威蕤 拼音:wēi ruí
(1).华丽貌。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下靡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威蕤,繆绕玉绥。”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流羽毛之威蕤,垂环玭之琳琅。” 明 王雅宜 《初夏题情》套曲:“花愁酒债何时了偿,经几度饭废茶荒。威蕤懒傅 何郎 粉,寂寞羞添 贾女 香。” 清 吴锡麒 《点绛唇·中元夕观盂兰会》套曲:“只见伞盖威蕤,楼阁嵯峨。”
(2).繁盛貌。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纷纶威蕤,湮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文选·陆机〈文赋〉》:“纷威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 李善 注:“威蕤,盛貌。”
(3).草名。即玉竹。又称威香、萎蕤、地节。根茎可食,又作药用。旧时被称为瑞草。《宋书·符瑞志下》:“威蕤,王者礼备则生於殿前。” 宋 曾慥 《类说·香谱》:“威香,一名威蕤,王者礼备则生於殿前。又曰:王者爱人命则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萎蕤》。词语解释:威胁 拼音:wēi xié
威逼胁迫。用威力使人服从。《史记·刺客列传》:“ 秦 地徧天下,威胁 韩 、 魏 、 赵 氏。”《晋书·王敦传》:“将以威胁朝廷,倾危宗社。” 宋 苏轼 《乞约鬼章讨阿里骨札子》:“若得休息数年,蓄力养鋭,假吾爵命,以威胁诸 羌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 小倩 ,姓 聂 氏,十八夭殂。葬寺侧,輒被妖物威胁,歷役贱务。” 巴金 《海的梦》后篇一:“他想这样也许可以威胁我,使我屈服。”词语解释:威猛 拼音:wēi měng
(1).威武勇猛。 汉 刘向 《说苑·指武》:“虽有广土众民,坚甲利兵,威猛之将,士卒不亲附,不可以战胜取功。”《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初, 飞 雄壮威猛,亚於 关羽 。”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三折:“直临 西洛 多威猛,凯奏还师拜紫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罗薨》:“俄见 魏 冠带出,升座,气象威猛,迥与曩殊。” 赵燕翼 《桑金兰错》:“那长毛披散,像狮子一般威猛的大牛,一个个瞪起凶狠的眼睛望望圈场上的人们。”
(2).威严凶猛。《南史·萧洽传》:“﹝ 萧洽 ﹞累迁临 海太 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人俗便之。” 明 张居正 《答闽抚庞煋庵》:“ 子产 铸刑书,制田里,政尚威猛, 孔子 称之曰:‘惠人也。’”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是时 两广 总督 百 公 龄 ,治尚威猛,惩刈奸宄。”词语解释:威纡 拼音:wēi yū
绵延曲折貌。《文选·谢朓〈郡内登望〉诗》:“威紆距遥甸,巉嵒带远天。” 李善 注:“威紆,威夷紆餘,流长之貌也。” 隋 江总 《入摄山栖霞寺》诗:“行行备履歷,步步怜威紆。” 北周 王褒 《长安有狭斜行》:“威紆狭邪道,车骑动相喧。”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閭阎四会,亭障威紆。”词语解释:威壮 拼音:wēi zhuàng
威武雄壮。 宋 苏舜钦 《扬子江观风浪》诗:“吁嗟至柔物,威壮不可干。若为神龙凭,气势非一端。”《天雨花》第十五回:“三军呐喊添威壮,四边弓矢乱如星。”词语解释:威服 拼音:wēi fú
(1).以威力慑服。《史记·秦始皇本纪》:“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后汉书·西域传序》:“由此察之, 戎狄 可以威服,难以化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其在外者,如今 俄 夷诸邦有立国之本,可以德绥,可以威服者也。”
(2).畏服。《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在事数岁,北边威服。”词语解释:威命 拼音:wēi mìng
(1).指军令,政令。《书·胤征》:“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逸周书·商誓》:“王曰:‘嗟!尔众,予言若敢顾天命,予来致上帝之威命明罚,今惟新誥命。’”
(2).犹威信,威望。《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 楚 可败也。”
(3).犹威权。谓权力威势。《宋书·天文志二》:“是时 长沙王 擅权,后 成都 、 河间 、 东海 又迭专威命,是其应也。”词语解释:威夷 拼音:wēi yí
(1).陵夷,衰颓。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王略威夷, 吴 魏 同寳。”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 晋 氏浸弱, 宋 歷威夷。”
(2).逶迤。迂远貌。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指 苍梧 之迢递,临迴江之威夷。” 晋 潘岳 《西征赋》:“登 崤坂 之威夷,仰崇岭之嵯峨。” 南朝 宋 谢灵运 《归途赋》:“路威夷而诡状,山侧背而易形。”词语解释:威詟 拼音:wēi zhé
见“ 威慑 ”。
词语解释:威慑 拼音:wēi shè
亦作“ 威讋 ”。以声势或威力使之恐惧屈服。 汉 张衡 《西京赋》:“威慑兕虎,莫之敢伉。” 晋 郭璞 《开明》诗:“开明天兽,禀兹食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视 崑山 ,威慑百灵。”《梁书·武帝纪上》:“若功业克建,威讋四海,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唐 元稹 《论教本书》:“ 赵高 之威慑天下,而 胡亥 已自幽於深宫矣。” 峻青 《秋色赋·故乡杂记》:“站在他面前的一些又高又大的敌人,竟被这满身血迹又瘦又小的孩子底一双冒着火花的眼神威慑住了。”词语解释:威憺 拼音:wēi dàn
威势令人畏惮。《宋书·礼志三》:“朕皇考 太祖文皇帝 功耀洞元,圣灵昭俗,内穆四门,仁济羣品,外薄八荒,威憺殊俗。”词语解释:威焰 拼音:wēi yàn
亦作“ 威燄 ”。 指显赫的威势气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考察留用》:“是时 严 ( 严嵩 )仅为大宗伯,而威焰已能钳结上下如此。”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南渡诸臣传不备》:“ 史弥远 握权卅餘年,威燄甚於 京檜 。” 茅盾 《子夜》四:“如果他还是往日那样的威焰,在此时一怒之下,大概那位耽误了他们 曾 吴 两府要电的本地电报局长总该倒楣的了。”词语解释:威禁 拼音:wēi jìn
法令,禁令。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其威禁猛於 王奂 ,而文理政教不如也。”《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讨破 丹杨 贼,还 吴 ,迁都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词语解释:威虐 拼音:wēi nüè
凶恶残酷。《诗·邶风·北风序》:“ 卫国 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风云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捨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明史·宦官传二·陈奉》:“ 奉 兼领数使,恣行威虐。”词语解释:威弧 拼音:wēi hú
星官名。即弧矢。《汉书·扬雄传上》:“掉犇星之流旃,彏天狼之威弧。” 汉 张衡 《思玄赋》:“弯威弧之拨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明 刘基 《起夜来》诗:“威弧歷落连天狼,两旗欲动风不扬。”参见“ 弧矢 ”。
词语解释:弧矢 拼音:hú shǐ
(1).弓箭。《易·繫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封 泰山 ,进次 滎阳 旃然河 上,见黑龙,命弧矢射之,矢发龙潜藏。”《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五年》:“初,帝御弧矢,以弦激致目眚,至是始愈。”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汝欲食羊豕,我偏以汝饲虎狼,遽喝下马,夺其弧矢。”
(2).谓武功。 明 杨一清 《甘凉道中书事感怀》诗:“弧矢威天下,雷霆震域中。”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不忘本》:“上尝曰:‘ 周 家以稼穡开基,我国家以弧矢定天下,又何可一日废武?’”
(3).指兵事,战乱。 唐 杜甫 《草堂》诗:“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元 高文秀 《渑池会》楔子:“奉命离京出帝都,驱驰鞍马又当途。只因玉璧亲临 赵 ,弧矢之间显丈夫。”
(4).古代国君世子生,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期其有志于远大。后因以“弧矢”喻生男孩。亦指男子当从小立大志。《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南朝 宋 鲍照 《征北世子诞育上疏》:“弧矢夙陈,珪璋攸覿。” 宋 陆游 《鹅湖夜坐书怀》诗:“士生始堕地,弧矢志四方。”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剪发延宾》:“弧矢怀樽俎,嘆铜驼荆棘,干戈旁午,英雄困尘土。”
(5).古星名。又名天弓。属井宿。简称弧。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象矢,分属于大犬、南船两星座。 唐 卢仝 《月蚀诗》:“弧矢引满反射人,天狼呀啄明煌煌。” 清 陈梦雷 《拟古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诗:“天狼耀其精,弧矢不敢张。”
(6).古数学名词。谓弓形的运算及其应用。 明 徐渭 《函三馆记》:“乃其举世界之中之外之诸有,至於竭 恒 沙之数而不可殫,即 隶首 復兴,弧矢勾股操其法……亦日且不给矣。”《四库全书总目·天文算法类二·弧矢算术》:“弧矢之法,始於 元 郭守敬 《授时歷草》,其有《弧背求矢草》,立天元一为矢云云…… 明 唐顺之 谓为步日躔月离源头,作《弧矢论》以示 顾应祥 , 应祥 遂演为是书。”
(7).指弓形。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若更於大方之外,增四弧矢,如《周礼》衍羡之法,以证围径真旨,而方田少广诸章,其餘事耳。”
(8).或指弓形的高。 茅以昇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桥》:“我国石拱,一般都是半圆形,如 卢沟桥 。但这个桥( 赵州桥 )的拱形却不是半个圆,而只是圆弧的一段,因而拱顶在拱脚水平线上的高度,不是圆的半经,而是大大小于半经,这个高度叫做弧矢。”词语解释:威显 拼音:wēi xiǎn
威风,显赫词语解释:威杀 拼音:wēi shā
犹刑诛。《管子·正世》:“民者,服於威杀,然后从。”词语解释:威锋
威德词语解释:威施 拼音:wēi shī
南威 和 西施 的并称。相传都是古代的美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威 施 之艳,粉黛无以加;二至之气,吹嘘不能增。”词语解释:威凌 拼音:wēi líng
以威势相欺凌。《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及观其威凌 汉 族,则其虐不减於御 苗 。”词语解释:威赫赫 拼音:wēi hè hè
威风显耀貌。《再生缘》第六九回:“威赫赫,龙行虎步进朝端。”词语解释:威摧 拼音:wēi cuī
高峻不平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岭门山》诗:“威摧三山峭,瀄汩两江驶。” 黄节 注:“威摧,崴嵬也。”词语解释:威畏 拼音:wēi wèi
(1).以威势使之畏服。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河右平》:“濡以鸿泽,皇之圣;威畏德怀,功以定。”
(2).可惧的威势。《前汉书平话》卷上:“ 子房 愕然惊恐,谓曰:‘方今天下初定…… 信 若有变,非 羽 之敌也。 信 之威畏,王自思之。’”词语解释:威物 拼音:wēi wù
谓使人畏服。《隋书·高祖纪上》:“武以威物,文以怀远。”词语解释:威压 拼音:wēi yā
威逼压迫。 鲁迅 《呐喊·一件小事》:“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词语解释:威罚 拼音:wēi fá
刑罚。 宋 苏舜钦 《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王公行状》:“公智识閎远,善谭名理,虽庸人之善,终身不忘。为郡先化导,不尚威罚。”词语解释:威尊 拼音:wēi zūn
犹威严。《孔丛子·抗志》:“ 子思 曰:‘臣覉旅於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蓽门。’” 宋 王安石 《上曾参政书》:“伏惟阁下垂听而念焉……冒黷威尊,不任惶恐之至。”词语解释:威逼 拼音:wēi bī
强力逼迫。《宋书·武帝纪中》:“致兹非偶,实由威逼。”《水浒传》第八回:“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 高衙内 威逼这头亲事。”《红楼梦》第六六回:“人家并没威逼他,是他自寻短见。”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一:“肚子里时而发着咆哮声,简直在威逼我。”词语解释:威折 拼音:wēi shé
以威力使之折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范蠡 对曰:‘ 唐 虞 卜地, 夏 殷 封国, 古公 营城 周雒 ,威折万里,德致八极,岂直欲破彊敌收邻国乎?’”词语解释:威侮 拼音:wēi wǔ
陵虐侮慢。《书·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孔颖达 疏:“无所畏忌,作威虐而侮慢之。”《后汉书·杜诗传》:“唯 匈奴 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 李贤 注:“威,虐也。侮,慢也。”《宋书·五行志三》:“是时 王敦 威侮朝廷,多行无礼,内外臣下,咸怀怨毒。” 章炳麟 《訄书·争教》:“不然,夫五行者,裁制於人而已,何威侮之有。”词语解释:威断 拼音:wēi duàn
犹果断,决断。《后汉书·酷吏传序》:“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 辟奚 , 叶延 之子也,好学,仁厚无威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壬寅岁厄》:“今上神明威断,动法皇祖,而罹灾之岁,亦属壬寅。”《明史·史可法传》:“贤奸无辨,威断不灵。”词语解释:威暴 拼音:wēi bào
慑服强暴。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刚毅强固,足以威暴矫邪。”《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南朝 梁 刘孝绰 《司空安成康王碑铭》:“其为政也,庄敬足以范物,慈惠足以庇民,刚毅足以威暴,清贞足以励俗。”词语解释:威斗 拼音:wēi dòu
(1). 新莽 为显示威严所作的器物,形似北斗。《汉书·王莽传下》:“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
(2).用为赏赐大臣的殉葬品。《南史·何承天传》:“此亡 新 威斗, 王莽 三公亡,皆赐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 顾余 《咏古》之一:“威斗铸成新日月, 渐臺 认取头颅。”参阅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一。词语解释:威械 拼音:wēi xiè
指兵器。《后汉书·崔駰传》:“威械臧而俎豆布,六典陈而九刑厝。” 李贤 注:“械谓器械甲兵之属也。”词语解释:威风杀气
威风恶煞;盛气凌人词语解释:威附 拼音:wēi fù
语出《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穰苴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后以“威附”谓使敌人畏惧,使民众归附。 唐 常衮 《代杜相公让河南等道副元帅表》:“ 汉 让 韩信 以安危存亡之地, 齐 擢 穰苴 以文武威附之名。”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南蛮》:“盖及其輒动,而我之所以威附之术可得而谈者,有用兵深入,伐而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