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汉语字典娘拼音:niáng 繁体或异体字:孃属 阳韵
 
 
孃 niáng〈名〉 
(形声。从女,良声。本义:对妇女的泛称,多指少女)同本义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古乐府《子夜歌》又如:渔娘;厨娘;婆娘;老板娘;娘行(女性通称);娘们(女人);娘娘庙(俗谓送子女神之庙);娘子关(一称苇泽关。在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河北省井陉县西。相传唐平阳公主率军驻此);新娘;姑娘[俗]:母亲旦辞爷娘去。——《乐府诗集·木兰诗》又爷娘唤女。又爷娘闻女来。耶娘妻子走相送。——唐·杜甫《兵车行》又如:我出生时我娘死了;爹娘;娘母(母亲);娘母子(母亲)奴婢对女主人也称娘那秋菊拾着鞋儿道:“娘这个鞋,只好盛我一个脚指头儿罢。”——《金瓶梅词话》称人之妻 。如:娘们(指妻子)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娘以指叩门。——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娘妗(舅母);大娘;婶娘;姨娘 康熙字典娘
 《唐韻》女良切《集韻》《韻會》尼良切。 𠀤同孃。少女之號。《唐書·平陽公主傳》高祖女,柴紹妻。高祖起兵,主與紹得數百人以應帝,定京師,號娘子軍。又馬頭娘,蜀女,化爲蠶。見《圖經》。又雪衣娘,鸚鵡名,見《開元遺事》。又雪面娘,馬名。《李肇國史補》八百哥,雪面娘,窣地嬌,銜蟬奴,皆魏王繼笈馬名。又紅姑娘,野果名,見《徐一夔·元故宮記》。又嫵媚娘,唐樂府曲名。又通作孃。後世稱母后曰孃孃。《蘇軾·龍川雜志》仁宗謂劉氏爲大孃孃,楊氏爲小孃孃。又俗稱父曰爺,母曰娘。亦作耶孃。《古樂府》不聞耶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杜甫·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