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宗社 拼音:zōng shè
(1).宗庙和社稷的合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天子之宗社曰泰社,天子所为羣姓立社也。”《南史·虞寄传》:“朕不食言,誓之宗社。”
(2).借指国家。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惟公匡復 汉 室,宗社将絶,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新唐书·诸夷蕃将传·李多祚》:“将军知感恩,则知所以报,今在东宫乃 大帝 子,而嬖竖擅朝,危逼宗社。国家废兴在将军,将军诚有意乎?” 明 方孝孺 《懿文皇太子挽词》:“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 成 康 。宗社千年恨,山陵后世光。神游思下士,经国意难忘。”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元遗山诗》:“﹝ 元遗山 ﹞以宗社邱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词语解释:宗庙 拼音:zōng miào
(1).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今 秦 攻 魏 , 魏 急而公子不恤,使 秦 破 大梁 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 唐 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祐助。” 叶恩 《上振贝子书》:“甲午之役,陵寝躪于戎马之足;庚子之乱,宗庙翻夫五色之旗。”
(2).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后汉书·伏湛传》:“猾臣 王莽 ,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 莽 ,故羣下推立 圣公 ,以主宗庙。”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官统领禁省, 汉 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词语解释:宗风 拼音:zōng fēng
(1).原指佛教各宗系特有的风格、传统,多用于禅宗。有时也用以泛指道教或文学艺术各流派独有的风格和思想。《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却説 印长老 接得 可常 ,满寺僧众教长老休得安着 可常 在寺中,玷辱宗风。” 金 元好问 《夏山风雨》诗:“惨澹经营有许功, 吴 僧谁得嗣宗风。”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尝叹佛老宗风高洁,而文士之得罪名教者,往往逃入其中,以自掩饰。”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吾则不然,必先绘之以华,斡之以力,而后沉深厉刻以出之,庶乎 李 、 何 、 王 、 李 之宗风不坠歟!”
(2).犹宗尚。 严复 《救亡决论》:“当其做秀才之日,务必使之习为剿窃诡随之事,致令羞恶是非之心,旦暮梏亡,所存濯濯。又何怪委贄通籍之后,以巧宦为宗风,以趋时为秘诀。”词语解释:宗师 拼音:zōng shī
(1).为众所崇仰,堪称师表之人。《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使 孔圣 之言传而不絶。” 唐 颜真卿 《尚书刑部侍郎孙逖文公集序》:“夫然,信可谓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者矣!” 宋 孔平仲 《谈苑》卷三:“ 石介 ,字 守道 , 徂徠山 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 徂徠先生 。” 清 戴名世 《答张氏二生书》:“不佞自初有知识,即治古文,奉 子长 、 退之 为宗师。” 秦牧 《艺海拾贝·眼睛的奥妙》:“ 晋 代的 顾恺之 ,画过《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画,一向被人推为 中国 画史上的第一位画人物的宗师。”
(2).尊崇;效法,以之为师。《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宗师 仲尼 ,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后汉书·谢弼传》:“ 谢弼 字 辅宣 , 东郡 武阳 人也。中直方正,为乡邑所宗师。”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凝式 虽仕歷五代,以心疾閒居,故时人目以风子。其笔迹遒放,宗师 欧阳询 与 颜真卿 ,而加以纵逸。”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惟 献吉 宗师 子美 ,併夺其神。”
(3). 明 清 时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子文 又到馆中,静坐了一月有餘,宗师起马牌已到。那宗师姓 梁 名 玉范 , 江西 人。”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小子自幼习儒,十二岁进学,超增补廪,观场一十五次,不幸前任宗师,考居劣等停廪。”《儒林外史》第三回:“正值宗师来省録遗, 周进 就録了个贡监首卷。”
(4).官名, 汉 置, 晋 沿之,属宗正卿,掌管宗室子弟的训导。《汉书·平帝纪》:“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晋书·汝南王亮传》:“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 亮 为宗师,本官如故,使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十一月, 魏 主 珪 如西宫,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州郡亦各置师,以辨宗党,与才行,如 魏 晋 中正之职。”
(5).佛教尊称传其宗法者为宗师。参阅《释氏要览》卷上。词语解释:宗旨 拼音:zōng zhǐ
(1).佛教的教义。《宋书·夷蛮传》:“唯浮图为教,逷自 龙堆 ,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唐 张乔 《题兴善寺僧道深院》诗:“法本无前业,禪非为后身。院裁他国树,堂展祖师真。甚愿依宗旨,求閒未有因。” 明 高启 《送恩禅师弟子勤归开元寺》诗:“法身已见浮来佛,宗旨曾传化去僧。”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章皇帝 万几之暇,时召 木陈 、 玉林 诸禪僧,讲究宗旨。”
(2).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 灵暉 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 惠蔚 手録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嶠 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 孟坚 之亚歟?”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序》:“ 金华子 者, 河南 刘生 ……凡为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咏,而所得亦不出流辈。” 清 黄宗羲 《与顾梁汾书》:“台兄与 会老 札,有所下问。弟老而失学,岂能知先儒之宗旨。”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我的宗旨,要你领着我们‘贱外’同去。”词语解释:宗盟 拼音:zōng méng
(1).天子与诸侯的盟会。《左传·隐公十一年》:“ 周 之宗盟,异姓为后。” 杨伯峻 注:“宗盟者,犹言会盟也。”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代之业也。”
(2).同宗;同姓。 唐 骆宾王 《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君之爱子,幽之於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旧唐书·李密传》:“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復封於 唐 ,斯荣足矣!” 唐 无名氏 《异闻集·韦仙翁》:“ 韦君 访老父何姓,答曰:‘姓 韦 。’ 韦 君曰:‘相与宗盟,合有继叙。’邀与同席。”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贤如 郑 世子,宗盟堪表率。”词语解释:宗英 拼音:zōng yīng
(1).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汉书·叙传下》:“ 长沙 寂漠, 广川 亡声; 胶东 不亮, 常山 骄盈。四国絶祀, 河閒 贤明,礼乐是修,为 汉 宗英。”《周书·萧撝传》:“ 撝 以母老,表请归养私门…… 高祖 未许。詔曰:‘开府 梁 之宗英,今则任等三事。所谓 楚 虽有材, 周 实用之。’” 唐 杜甫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宗英 李端公 ,守职甚昭焕。”《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昉 等草詔署讫,逼 之仪 连署, 之仪 厉声曰:‘至上升遐,嗣主冲幼, 阿衡 之任,宜在宗英。方今 赵王 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 胡三省 注:“宗英,宗室之中其才过人者。”
(2).指一姓中的才士。 清 顾炎武 《华下有怀顾推官》诗:“伊昔吾宗英,赋诗一登临。”词语解释:宗臣 拼音:zōng chén
(1).与君主同宗之臣。《国语·鲁语下》:“ 公父文伯 之母欲室 文伯 ,饗其宗老…… 师亥 闻之曰:‘善哉!男女之饗,不及宗臣;宗室之谋,不过宗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文忠答赵履常》:“ 赵公 啟 文忠 曰:‘当思所以谋当路者,毋徒议之而已。’ 文忠 答以‘公为宗臣,固当思所以谋,如某不过朝廷一议事之臣尔。’” 清 李渔 《玉搔头·弄兵》:“ 屈原 今日投江死,我向潢池盗弄兵,同一宗臣心事别,此求实事彼求名。”
(2).世所敬仰的名臣。《汉书·萧何曹参传赞》:“ 淮阴 、 黥布 等已灭,唯 何 参 擅功名,位冠羣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颜师古 注:“言为后世之所尊仰,故曰宗臣也。”《南史·袁昂传》:“ 昂 在朝謇諤,世号宗臣。”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惟 神宗 日月之明,知公愈深。公虽请老,有大政事,必手詔访问,又追论定策之勋,以告天下,宠及其子孙,然后小人不敢復议,雍容进退,卒为宗臣。” 明 方孝孺 《尚友五赞·韩忠献公》:“堂堂 魏公 , 宋 之宗臣。”词语解释:宗祖 拼音:zōng zǔ
即祖宗,先祖。《礼记·祭法》:“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餘不变也。”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正月元日,初见宗祖。躬执百礼,登降拜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应中贤良科举,是 杜如晦 的重孙,英烈超宗祖,开六钧弓,閲八阵法,读五车书。”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惟文化已止之古民不然:发展既央,隳败随起,况久席古宗祖之光荣,尝首出周围之下国,暮气之作,每不自知,自用而愚,污如死海。”词语解释:宗伯 拼音:zōng bó
(1).官名。 周 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周礼·春官·宗伯》:“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 郑玄 注:“宗伯,主礼之官。”《国语·郑语》“以佐 尧 者也” 三国 吴 韦昭 注:“秩宗之官,於 周 为宗伯, 汉 为太宰,掌国祭事。” 唐 皎然 《赠李中丞洪》诗:“顿了空王旨,仍高致君策。安知七十年,一朝值宗伯。” 宋 苏轼 《三马图赞》:“西蕃有贡骏马汗血者,有司以非入贡岁月,留其使与马於边。 之奇 为请乞不以时入事下礼部。 軾 时为宗伯,判其状云:‘朝廷方却走马以粪,正復汗血,亦何所用?’事遂寝。”《儒林外史》二九回:“ 诸葛天申 向两人道:‘方才这进去的是 天长 杜宗伯 的令孙。’”
(2).官名。 汉 代官名。掌宗室之事。 秦 时本名宗正, 汉 元始 四年,改名宗伯。《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宗正, 秦 官,掌亲属,有丞。 平帝 元始 四年更名宗伯。”
(3).称文章学问受人尊崇的大师。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皇甫冉》:“每文章一到朝廷,而作者变色。当年才子,悉愿缔交,推为宗伯。”
(4).复姓。 汉 有 宗伯凤 。见《通志·氏族四》。词语解释:宗周 拼音:zōng zhōu
(1).指 周 王朝。因 周 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诗·小雅·正月》:“赫赫 宗周 , 褒姒 烕之。”《后汉书·东夷传序》:“后 徐夷 僭号,乃率九夷以伐 宗周 。”《旧唐书·代宗纪》:“ 唐 虞 之际,内有百揆,庶政惟和。至于 宗周 ,六卿分职,以倡九牧。”
(2). 周 代王都所在,如 丰 、 镐 、 洛邑 亦称为 宗周 。《书·周官》:“惟 周王 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羣辟,罔不承德。归于 宗周 ,董正治官。” 孔 传:“言协服还归於 丰 ,督正治理职司之百官。” 孔颖达 疏:“自灭 淮夷 ,而归於 宗周 丰邑 ,乃督正治理职司之百官。”《礼记·祭统》:“ 成公 乃命 庄叔 ,随难于 汉阳 ,即官于 宗周 ,奔走无射。” 郑玄 注:“ 周 既去 镐京 ,犹名王城为 宗周 也。”词语解释:宗派 拼音:zōng pài
(1).泛称宗族内部嫡庶与大小宗支。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诗:“家世传儒雅,贞白仰餘徽。宗派已孤狭,财产又贫微。”《宣和遗事》后集:“或日,有中贵人坐庭上,与番相对坐,引帝至庭下语曰:‘北国皇帝欲立 赵氏 为后,称是 荆王 女, 吴王 孙女,未知宗派实跡,遣我来问,汝可具图上。’”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一折:“那廝道朝中臣宰,则俺 杨 家也不是民间宗派。”
(2).借称后代。 明 柯丹邱 《荆钗记·哭鞋》:“儿,你不念我年华高迈,不念我形衰力败,不念我无人养老,不念我絶宗派。”
(3).政治、学术、文艺、宗教等方面的不同派别。 宋 王十朋 《读东坡诗》诗:“ 东坡 文章冠天下,日月争光薄风雅。谁分宗派故谤伤,蚍蜉撼树不自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周繇》:“言诗亦然。宗派或殊,风义必合。”《西游记》第十四回:“猴王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 孙悟空 。’ 三藏 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程山 门人尚有 傅与 、 李萼林 、 邵濬明 ,亦篤学力行,不愧宗派。” 李详 《论桐城派》:“古云师法,无所谓宗派者,有之自 宋 吕居仁 《江西宗派图》始;然‘一祖三宗’之説, 山谷 、 后山 、 简斋 ,尚在人口,其下则蔑如也。”
(4).谓以为宗;效法,学习。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高青丘诗》:“惟 高青邱 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 唐 人,而自出新意。”
(5).今指为不正当目的结成的小集团。 孙犁 《婚姻》:“为了分买拆炮楼的砖瓦,东西两头,结成宗派,尖锐地对立起来。”词语解释:宗门 拼音:zōng mén
(1).宗族;同族。《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今车骑将军 騭 等虽怀敬顺之志,而宗门广大,姻戚不少,宾客姦猾,多干禁宪。其明加检勑,勿相容护。”《后汉书·崔駰传》:“ 建武 初,朝廷多荐言之者, 幽州 刺史又举 篆 贤良。 篆 自以宗门受 莽 伪宠,慙愧 汉 朝,遂辞归不仕。”
(2).佛教语。禅宗的自称,而称其他各宗为“教门”。 前蜀 贯休 《春送禅师归闽中》诗:“大化宗门闢,孤禪海树凉。”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偶论 唐 宋 大家七言歌行,譬之宗门, 李 杜 如来禪, 苏 黄 祖师禪。”
(3).指本门教派。 唐 张九龄 《请御注道德经及疏施行状》:“天旨玄远,圣义发明,词约而理丰,文省而事愜,上足以播玄元之至化,下足以阐来代之宗门。”词语解释:宗祀 拼音:zōng sì
(1).谓对祖宗的祭祀。《孝经·圣治》:“昔者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宋书·武帝纪中》:“ 夷羿 乘衅,荡覆王室,越在南鄙。迁于 九江 。宗祀絶饗,人神无位。”《汉书·叙传上》:“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於无穷,垂策书於春秋。”《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倘违吾言,自罹罗网,颠覆宗祀,虽及泉下,誓不相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吾不忍吾家之宗祀,自此而絶也。”
(2).泛指各种祭祀。《汉书·儿宽传》:“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羣元,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徵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词语解释:宗族 拼音:zōng zú
谓同宗同族之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史记·刺客列传》:“臣之仇 韩 相 侠累 , 侠累 又 韩 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宗族者,枝叶也,枝叶将危,庇廕何在?”《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李清 ﹞虽则经纪人家,宗族到也蕃盛,合来共有五六千丁,都是有本事,光着手赚得钱的。”词语解释:宗工 拼音:zōng gōng
(1).犹尊官。《书·酒诰》:“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孔 传:“服事尊官,亦不自逸。”
(2).犹宗匠,宗师。指文章学术上有重大成就,为众所推崇的人。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作文字要点检》:“作文字不问工拙小大,要之不可不著意点检。若一失事体,虽遣词超卓,亦云未然。前辈宗工,亦有所不免。”《金史·文艺传下·元好问》:“兵后,故老皆尽, 好问 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 欧阳文忠公 修 ,鸿文硕学,宗工大儒,所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者。”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二:“夹袋搜罗海内空,人材毕竟恃宗工。 笥河 寂寂 覃谿 死,此席今时定属公。”词语解释:宗主 拼音:zōng zhǔ
(1).指宗子。一姓的继承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齐 崔杼 生 成 及 彊 而寡,娶 东郭姜 ,生 明 …… 崔成 有病而废之,而立 明 。 成 请老于 崔 , 崔子 许之, 偃 与 无咎 弗予,曰:‘ 崔 ,宗邑也,必在宗主。’” 杜预 注:“宗邑,宗庙所在。宗主,谓 崔明 。”
(2).列入宗庙的神主。《左传·昭公十九年》:“冬, 晋 人使以币如 郑 。问 駟乞 之立故……大夫谋对, 子产 不待而对客曰:‘ 郑国 不天,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今又丧我先大夫 偃 ,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於谋,而立长亲。’”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祏主藏於宗庙,故曰宗主。”
(3).众所景仰归依者;某一方面的代表与权威。《三国志·魏志·傅嘏传》“ 嘏 弱冠知名” 裴松之 注引《傅子》:“是时 何晏 以材辩显於贵戚之间; 邓颺 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於閭阎;而 夏侯玄 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求交於 嘏 而不纳也。”《晋书·羊祜传》:“故太傅、 鉅平侯 羊祜 明德通贤,国之宗主,勋参佐命,功成平 吴 。”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倣傚,而又从而失之,遂至於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 元和 诗体。”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此语亦是 沉 谢 辈为儒林宗主时,好作奇语,故后生立论如此。”《西湖佳话·白堤政迹》:“ 唐 时以诗取士,有一位前辈老先生,叫做 顾况 ,大有才名。一时名士,俱推重他为诗文宗主。”
(4).本源。《云笈七籤》卷一:“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5).宗旨,主旨。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管子》一书,以富国强兵为宗主。然其时去 三代 未远,其言之粹者,非尽失先王遗意也。”词语解释:宗室 拼音:zōng shì
(1).指宗庙。《诗·召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毛 传:“宗室,大宗之庙也。大夫士祭于宗庙,奠于牖下。”
(2).宗族;同宗族之人。《左传·昭公六年》:“女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女何有?”《晋书·张昌传》:“惟 江夏 旧姓 江安 令 王傴 、秀才 吕蕤 不从, 昌 以三公位徵之, 傴 蕤 密将宗室北奔 汝南 ,投 豫州 刺史 刘乔 。”《北齐书·邢邵传》:“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餘言。族兄 峦 ,有人伦鉴,谓子弟曰:‘宗室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上下通称》:“今人以皇族称为宗室,考之於古不尽然,凡人之同宗者,即相谓曰宗室。”
(3).特指与君主同宗族之人。犹言皇族。《国语·鲁语下》:“宗室之谋,不过宗人。”《史记·商君列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宋书·武帝纪中》:“平西将军 荆州 刺史 司马休之 ,宗室之重,又得 江 汉 人心,公疑其有异志。” 唐 韩愈 《唐故昭武校尉守左金吾卫将军李公墓志铭》:“ 宪宗 即位,选擢宗室,迁尚书司门员外郎。”《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玄宗 皇帝就是 唐明皇 。他原是 唐 家宗室,因为 韦氏 乱政, 武三思 专权, 明皇 起兵诛之,遂即帝位。” 马南邨 《燕山夜话·古代的漫画》:“ 八大山人 出身于 明 代的宗室,对于 清 代的统治极端不满。”
(4).犹言大宗。《荀子·强国》:“夫 桀 紂 ,圣王之后子孙也,有天下者之世也,埶籍之所存,天下之宗室也,土地之大,封内千里,人之众数以亿万。”《史记·张仪列传》:“ 司马错 曰:‘臣请謁其故: 周 ,天下之宗室也; 齐 , 韩 之与国也。’”
(5).宗子之家。《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祖庿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 郑玄 注:“宗室,大宗之家。”《礼记·昏义》:“是以古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
(6).犹本源。《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词语解释:宗匠 拼音:zōng jiàng
技艺高超的工匠。常比喻在政治上或学问上有重大成就,众所推崇之人。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然则三五迭隆,歷世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羣才缉熙。”《隋书·儒林传·包恺》:“于时《汉书》学者,以 萧 包 二人为宗匠。” 唐 杜甫 《八哀诗·故祕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射君东堂策,宗匠集精选。制可题未乾,乙科已大阐。”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 韦苏州 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 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唐 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 李 杜 。”词语解释:宗子 拼音:zōng zǐ
(1).古代宗法制度称大宗的嫡长子。《诗·大雅·板》:“怀德维寧,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郑玄 笺:“宗子,谓王之适子。”《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汉 郑玄 注:“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别子之世适也,族人尊之为大宗,是宗子也。”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至於 汉 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 清 刘大櫆 《方氏支祠碑记》:“封建废而大宗之法不行,则小宗亦无据依而起。于是宗子遂易为族长。”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绪言》:“ 周 天子是天下 姬 姓人的大宗,受封的 姬 姓诸侯对 周 天子说来是小宗……最先受封者死后,子孙奉他为始祖,立庙称为宗。他的嫡长子嫡长孙世世承袭封土,称为宗子。”
(2).泛称嫡长子。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袁九叙 抚 滇 时,丁外艰归,轿围用白毡。或曰:‘昔某公遭艰归,於轿顶之中,为一小龕,奉纸位一,载而行。’ 九叙 将用之。一友曰:‘公非宗子,神所依之主,在 六完 老先生所,若公復奉一主,是神有二矣。此礼,惟长房长子得行,公奔走可也。’ 九叙 拜而谢之。”
(3).指族长。 明 方孝孺 《天台陈氏先祠记》:“割田若干亩以供祀事,请族之宗子主其祭,祭必繇礼。” 清 冯桂芬 《复宗法议》:“或无父无兄,或父兄不才,民於是乎失所依。惟立宗子以养之教之,则牧令之所不能治者,宗子能治之,牧令远而宗子近也;父兄所不能教者,宗子能教之,父兄多从宽,而宗子可从严也。”
(4).皇族子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闽 中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至有士人、宗子辈,众中自言:‘今日赴明教斋。’”《宋史·魏王廷美传》:“ 皇祐 初,﹝ 赵叔韶 ﹞进所为文,召试学士院中等,赐进士及第…… 仁宗 曰:‘宗子好学者颇多,独尔以文章第进士,前此盖未有也。’” 明 陆深 《传疑录》:“ 宋 制,宗子特立学以教养之,而取才焉,其出身仕宦,与民庶略等。 嘉王 取状元, 汝愚 为宰相,其显者。”词语解释:宗人 拼音:zōng rén
(1).同族之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襄子 使其兄弟宗人尽为 齐 都邑大夫,与 三晋 通使,且以有 齐国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诸 阮 皆能饮酒, 仲容 至宗人间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旧唐书·李益传》:“ 李益 , 肃宗 朝宰相 揆 之族子,登进士第,长为歌诗。 贞元 末,与宗人 李贺 齐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盼奴 心上有一个人,乃是皇家宗人,叫 赵不敏 ,是个太学生。”
(2).古代官名。掌宗庙、谱牒、祭祀等。《书·顾命》:“上宗曰饗,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荅拜。” 孔 传:“宗人,小宗伯。”《仪礼·士冠礼》:“彻筮席,宗人告事毕,主人戒宾,宾礼辞许。” 郑玄 注:“宗人,有司主礼者。” 宋 司马光 《知人论》:“考制度,习威仪,辨牢餼之等,详籩豆之数,此宗人之职也。”参见“ 宗人府 ”。
词语解释:宗人府 拼音:zōng rén fǔ
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其称始于 明 代,负责长官称宗人令,由皇室的尊亲担任。 清 代沿置,负责长官称宗令。《明史·职官志一》:“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掌皇九族之属籍。”《清史稿·职官志一》:“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各一人,(原注:宗室王、公为之)。府丞, 汉 一人……宗令掌皇族属籍,以时修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丽派别,申教诫,议赏罚,承陵庙祀事。宗正、宗人佐之。”词语解释:宗祧 拼音:zōng tiāo
(1).宗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紇 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 紇 之罪,不及不祀。” 杜预 注:“远祖庙为祧。”《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 晋 潘岳 《秋兴赋》:“龟祀骨於宗祧兮,思反身於緑水。” 唐 陆贽 《奉天改元大赦制》:“朕嗣守丕构,君临万方,失守宗祧,越在草莽。” 清 赵翼 《兕觥归赵歌》:“是宜什袭逾琼瑶,长与腊胔藏宗祧。”
(2).引申指家族世系;宗嗣;嗣续。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惟先王光有天下,必正我邦本,以立人极,建储贰以承宗祧,所以啟迪大猷,安固洪业,斯前代之令典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僕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但怜此褓中物,恐坠宗祧。” 何垠 注:“坠宗祧,覆宗灭嗣也。”《红楼梦》第一二○回:“小女 英莲 ,幼遭尘劫,老先生初任之时,曾经判断;今归 薛 姓,产难完劫,遗一子于 薛 家,以承宗祧。”词语解释:宗国 拼音:zōng guó
(1).同姓诸侯国。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孟子·滕文公上》:“ 然友 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 鲁 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赵岐 注:“ 滕 鲁 同姓,俱出 文王 。 鲁 , 周公 之后; 滕 , 叔绣 之后。”《魏书·司马德宗传》:“ 元显 自为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十六州,本官悉如故;封子 彦章 为 东海王 ,食 吴兴 四万餘户,清选文学臣僚,吏兵一同宗国。” 清 钱谦益 《费县道中》诗之一:“驱车入 鲁 弔遗黎,宗国相传事可悲。”
(2).犹祖国。亦兼称国家,朝廷。《左传·哀公八年》:“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 杜预 注:“ 輒 , 鲁 公族,故谓之宗国。”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使羣小人不阿罔,则宗国岂至是。” 梁启超 《本馆第一百册祝辞》第一:“况当今日天子蒙尘,宗国岌岌之顷,有何可祝?”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如古贤人,能播将来之佳果於今兹,移有根之福祉于宗国者,亦不能不要求於社会,且亦当为社会要求者矣。”词语解释:宗祊 拼音:zōng bēng
宗庙;家庙。《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絶祀,无国无之。”《国语·周语中》:“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 韦昭 注:“庙门谓之祊。宗祊,犹宗庙也。”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吴 武烈皇帝 ﹞遂扫清宗祊,蒸禋皇祖。” 唐 陆敬 《游隋故都》诗:“宗祊旷无象,声朔缅谁传。” 明 何景明 《寿母赋》:“矧翁甫之齐年兮,亦欣欣而乐康。仰令则于家人兮,夙孝著于宗祊,固圣善之慈惠兮,爰日臻于嘉祥。” 清 孙枝蔚 《览古》诗之一:“谓君须作吊,祸将及宗祊。”词语解释:宗老 拼音:zōng lǎo
(1).古代大夫家臣之管理宗事者。本身为宗人。《国语·鲁语下》:“ 公父文伯 之母,欲室 文伯 ,饗其宗老,而为赋《緑衣》之三章。” 韦昭 注:“家臣称老。宗,宗人,主礼乐者也。”《国语·楚语上》:“ 屈到 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一节:“替宗子管理宗事的人叫‘宰’或‘宗老’……宗族实际是一个小国家。”
(2).对同族长者的敬称。《梁书·萧琛传》:“ 高祖 在 西邸 ,早与 琛 狎,每朝讌,接以旧恩,呼为宗老。” 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余宗老 涂山 , 左公 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於 史公 。”词语解释:宗党 拼音:zōng dǎng
宗族,乡党。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日晏罢朝归,鞍马塞衢路。宗党生光华,宾僕远倾慕。”《宋书·孝义传·许昭先》:“ 昭先 父母皆老病,家无僮役,竭力致养,甘旨必从,宗党嘉其孝行。” 宋 陆游 《吕从事夫人方氏墓志铭》:“父 元矩 朝散郎知 建州 。 建州 之殁,夫人尚幼,事母已为宗党所称,年二十有一来归。”《三国演义》第六回:“今钱粮缺少, 洛阳 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官,但是 袁绍 等门下,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貲,必得巨万。”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 明 率宗党五百人,合诸军,凡四千人,復进讨 健 。”词语解释:宗祏 拼音:zōng shí
(1).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室。亦借指宗庙,宗祠。《左传·庄公十四年》:“﹝ 原繁 ﹞对曰:‘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杜预 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 孔颖达 疏:“宗祏者,虑有非常火灾,於庙之北壁内为石室以藏木主,有事则出而祭之,既祭纳於石室。” 南朝 陈 沉初明 《陈武帝哀策文》:“铭功德於旂常,被徽音於鐘石,迴天仪於清庙,附祖考而来格,播茂实与英声,鬱氛氲於宗祏。”《新唐书·高郢传》:“ 代宗 为太后营 章敬寺 , 郢 以白衣上书諫曰:‘……夫庙犹不越礼而立,况寺非宗祏所安、神灵所宅乎?殫万人之力,邀一切之报,其为不可亦明矣。’” 明 胡翰 《明义士墓表》:“当寇发难时,巨族寒畯男女,扶携走道上,以脱一旦之命。不顾宗祏,弃骨肉者,里相比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段氏》:“ 怀 问母,始知其故。曰:‘既属两姓,各有宗祏,何必在此承人百亩田哉!’”
(2).引申指朝廷,国家。《明史·奸臣传序》:“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窃弄权柄,搆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恶,终身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词语解释:宗枝 拼音:zōng zhī
同“ 宗支 ”。 《陈书·高祖纪下》:“嫡嗣废黜,宗枝僭诈,天地荡覆,纪纲泯絶。” 唐 杜甫 《奉赠李八丈曛判官》诗:“我 丈 特英特,宗枝 神尧 后。”《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僕经事两朝,受恩三代,位叨将相,籍係宗枝,赐鈇鉞以专征,徵苞茅而问罪。” 宋 张先 《感皇恩·安车少师访阅道大资同游湖山》词:“廊庙当时共代工, 睢陵 千里远,约过从。欲知宾主与谁同。宗枝内,黄阁旧,有三公。” 元 锺嗣成 《醉太平》曲:“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 刘九儿 宗枝。”蒲剧《薛刚反朝》第七场:“忠良遭残,宗枝尽丧, 唐 室江山俱被你奸贼所掌。”词语解释:宗公 拼音:zōng gōng
先公。《诗·大雅·思齐》:“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毛 传:“宗公,宗神也。” 孔颖达 疏:“宗公,是宗庙先公。” 马瑞辰 通释:“宗公即先公也。言其久则曰古公,言其尊则曰宗公。” 唐 李舒 《唐德明兴圣庙乐章·德明酌献》:“清庙奕奕,和乐雍雍。器尊牺象,礼属宗公。”一说为大臣。《国语·晋语四》:“﹝ 文王 ﹞亿寧百神,而柔和万民,故《诗》云‘惠于宗公,神罔时恫’。” 韦昭 注:“宗公,大臣也。”按,《诗·大雅·思齐》 郑 笺亦谓宗公为大臣。词语解释:宗家 拼音:zōng jiā
(1).同族,本家。《汉书·韦玄成传》:“室家问 贤 当为后者, 贤 恚恨不肯言。於是 贤 门下生博士 义倩 等与宗家计议,共矫 贤 令,使家丞上书言大行,以 大河 都尉 玄成 为后。” 颜师古 注:“宗家, 贤 之同族也。”《后汉书·耿纯传》:“是时郡国多降 邯郸 者, 纯 恐宗家怀异心,迺使 訢宿 归烧其庐舍。”
(2).用于称同姓。 宋 无名氏 《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公为人作铭文,未尝受遗,后作 范忠献 铭,其子欲以金帛谢,拒之。乃献以所畜书画,公悉不收,独留《道德经》而还,戒之曰:‘此先君所藏,世之所宝,某窃以为宗家惜之,毋为人得也。’”词语解释:宗藩 拼音:zōng fān
亦作“ 宗蕃 ”。 指受天子分封的宗室诸侯。因其拱卫王室,犹如藩篱,故称。《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 既譎谋,禽 信 於 陈 ; 越 荆 剽轻,乃封弟 交 为 楚王 ,爰都 彭城 ,以彊 淮 泗 ,为 汉 宗藩。”《宋书·五行志二》:“后中原大乱,宗蕃多絶,唯 琅邪 、 汝南 、 西阳 、 南顿 、 彭城 同至 江 表,而 元帝 嗣 晋 矣。” 宋 苏轼 《赐皇伯祖宗晖已下罢散兴龙节道场香酒果口宣》:“卿等以义重宗藩,志存忠爱,先朝诞月,归命佛乘,迨兹法会之成,宜有分颁之宠。” 清 李渔 《玉搔头·情试》:“目下宗藩跋扈,阉寺弄权,指日即有萧墙之变。”词语解释:宗支 拼音:zōng zhī
同宗族的支派。《后汉书·桓帝纪赞》:“ 桓 自宗支,越躋天禄。”《新唐书·吴兢传》:“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四折:“都是那老天不絶俺宗支,这一家儿恰似,恰似旱苗甘雨得来时。”词语解释:宗衮 拼音:zōng gǔn
对同族居高位者之称。袞,天子及上公的礼服。《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阽危赖宗袞,微 管 寄明牧。” 李善 注:“宗袞, 谢安 也。”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而武臣今致政 李少师 端 愿为观察使,止得管句 祥源观 ,自陈於枢府宗袞,乃加以都管句。”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六:“惜不肖奔走南北,宦学无成,析薪负荷,远媿宗袞。”词语解释:宗彝 拼音:zōng yí
(1).宗庙祭祀所用酒器。《书·洪范》:“ 武王 既胜 殷 ,邦诸侯,班宗彝。” 孔 传:“赋宗庙彝器酒罇赐诸侯。” 孔颖达 疏:“盛鬯者为彝,盛酒者为尊,皆祭宗庙之酒器也。”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宗庙社稷之事虽小,不可以不专敬之至也,古之道也。今若以学生兼其事,及其岁时日月,然后授其宗彝罍洗,其周旋必不合度。” 明 徐渭 《魏文靖公卮》诗:“ 魏 家名德并恢恢, 魏 氏宗彝并伟瑰。” 清 龚自珍 《六经正名答问五》:“ 三代 宗彝之铭,可读者十有九篇。”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古者贞繫世,辨乡望,皆树之官府,铭之宗彝,誓之皇门。”
(2).指天子祭服上所绣虎与蜼的图象。因宗彝常以虎、蜼为图饰,因以借称。蜼,一种长尾猿猴,古人传说其性孝。《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周秉钧 注:“宗彝,虎蜼也,宗庙彝器有虎彝蜼彝,故以宗彝名虎蜼也。”《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宗彝者,武蜼也,以刚猛制物,象圣王神武定乱。” 宋 辛弃疾 《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词:“袖手高山流水,听羣蛙鼓吹荒池。文章手,直须补袞,藻火粲宗彝。”
(3).即蜼。一种长尾猿猴。古人以其形绣于衮服。 明 许浩 《复斋日记》:“ 贵州 思南 有山曰 甑峯 ,居大山中……有兽曰宗彝,类獼猴,巢於树,老者直居上,子孙以次居下。老者不多出,子孙居下者出得果,即传递至上,上者食,然后传递至下,下者始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食也。先儒谓先王用以绘於衮者,取其孝也。”词语解释:宗姓 拼音:zōng xìng
(1).谓皇族、国姓。《北齐书·元文遥传》:“初 文遥 自 洛 迁 鄴 ,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 魏 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 文遥 即以与之。”《宋史·赵湘传》:“ 湘 因言:‘宗室风化所本,宜有以训厉,愿特製铭以赐南北邸。’帝悦,为製宗室座右铭,赐 寧王 元偓 以下并及 湘 ,且諭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2).为同姓。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虽然,乡人之酬酢,里妇之应接,儿童之抚弄,宗姓之亲昵,耳闻皆勃谿之声,目覩皆困苦之形。”词语解释:宗王 拼音:zōng wáng
皇族中之封王者。《宋书·恩倖传论》:“及 太宗 晚运,虑经盛衰,权幸之徒,慴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构造同异,兴树祸隙,帝弟宗王,相继屠劋。”词语解释:宗卿 拼音:zōng qīng
(1).与国君同宗之大臣。《左传·成公十四年》:“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 杜预 注:“同姓之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 鲁 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
(2).宗正寺卿的省称。 唐 杜甫 《别李义》诗:“丈人领宗卿,肃睦古制敦。” 仇兆鳌 注:“《唐书》:宗正寺卿一人,从三品,掌天子族亲属籍,以辨昭穆。”
(3).泛称朝廷中掌礼仪、祭祀、宗庙之长官。 南朝 梁 陆倕 《为王光禄转太常让表》:“故拜命无辞,受爵不让,况宗卿清重,歷选所难。” 宋 苏轼 《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备员西学,已愧空疎;易职东班,尤惊忝冒。遂领宗卿之事,併为儒者之荣。”词语解释:宗要 拼音:zōng yào
禅理要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 安国寺 僧 熟地 ,常烧木佛,往往与人语,颇知宗要,寺僧亦不之测。”词语解释:宗传 拼音:zōng chuán
犹嫡传。 明 唐顺之 《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臣闻圣人之道有宗传,有羽翼。盖 孔 门身通六艺者七十人,其德行称者纔四人。”词语解释:宗兄 拼音:zōng xiōng
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年长于己的嫡子为“宗兄”。后亦用于称同宗或同姓不同族的同辈朋友。《礼记·曾子问》:“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唐 王维 《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弟缙》诗:“舍弟官崇高,宗兄此削髮。” 唐 白居易 《画雕赞》序:“ 寿安 令 白昊 ,予宗兄也。” 郭沫若 《海涛集·离沪之前》:“ 冠杰 说:‘ 石达开 有两句诗:身价敢云空 冀 北,文章昔已遍 江 东。宗兄足以当之。’”词语解释:宗事 拼音:zōng shì
(1).宗庙之事;宗族之事。《仪礼·士昏礼》:“往迎尔相,承我宗事。” 郑玄 注:“宗事,宗庙之事。”《荀子·大略》:“亲迎之礼,父南乡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魏书·李崇传》:“今若基宇不修,仍同丘畎,即使 高皇 神享,闕於国阳,宗事之典,有声无实。此臣子所以匪寧,亿兆所以失望也。”
(2).尊崇奉侍。《汉书·五行志上》:“王者即位,必郊祀天地,祷祈神祇,望秩山川,怀柔百神,亡不宗事。” 颜师古 注:“宗,尊也。”《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 刘復 ﹞与 班固 、 贾逵 共述 汉 史, 傅毅 等皆宗事之。”词语解释:宗正 拼音:zōng zhèng
(1).官名。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 汉 魏 以后,皆由皇族担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宗正, 秦 官,掌亲属。”《国语·鲁语下》“宗室之谋不过宗人” 三国 吴 韦昭 注:“ 昭 谓此宗人则正宗臣也。亦用同姓,若 汉 宗正用诸 刘 矣。”《旧唐书·杜伏威传》:“ 太宗 之围 王世充 ,遣使招之, 伏威 请降, 高祖 遣使就拜 东南道 行臺尚书令、 江 淮 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封 吴王 ,赐姓 李氏 ,预宗正属籍。”参见“ 宗人府 ”。
(2).尊崇,宗仰。《魏书·逸士传·李谧》:“ 郑康成 汉 末之通儒,后学所宗正。”
(3).表率,楷范。 明 王廷相 《慎言·作圣》:“圣人,道德之宗正,仁义礼乐之宰摄,世固不获见之矣。”
(4).复姓。 唐 有殿中少监 宗正辩 。见《通志·氏族四》。
词语解释:宗人府 拼音:zōng rén fǔ
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其称始于 明 代,负责长官称宗人令,由皇室的尊亲担任。 清 代沿置,负责长官称宗令。《明史·职官志一》:“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掌皇九族之属籍。”《清史稿·职官志一》:“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各一人,(原注:宗室王、公为之)。府丞, 汉 一人……宗令掌皇族属籍,以时修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丽派别,申教诫,议赏罚,承陵庙祀事。宗正、宗人佐之。”词语解释:宗姻 拼音:zōng yīn
皇家的姻亲。 宋 秦观 《韩枢密夫人挽词》之一:“奕叶貂蝉后,宗姻乐静閒。”词语解释:宗孙 拼音:zōng sūn
同族的孙辈。 唐 卢纶 《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诗:“白鬚宗孙侍坐时,愿持寿酒前致词。”词语解释:宗绪 拼音:zōng xù
祖先的绪业。《楚辞·天问》:“初 汤 臣 挚 ,后兹承辅。何卒官 汤 ,尊食宗绪?” 朱熹 集注:“绪业流於子孙也。” 汉 扬雄 《百官箴·宗正箴》:“ 晋献 悖统, 宋宣 乱序, 齐桓 不胤,而忘其宗绪。”《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朕不忍置之于理,其贬 晃 爵为 芜湖侯 ,削 刚 户三千。於戏!小子不勗大道,控于法理,以堕宗绪。”词语解释:宗戚 拼音:zōng qī
泛称皇室亲族。《宋书·臧质传》:“丞相臣 义宣 ,育悊台鉉,拊声联服,定主勤王之业,勋越乎 齐 晋 ;宗戚懿亲之寄,望崇於 鲁 卫 。” 南朝 梁 沉约 《赦诏》:“至於股肱宗戚,情委特隆。”《南齐书·鄱阳王锵传》:“臣 鸞 於宗戚最长,且受寄先帝,臣等年皆尚少,朝庭之干,唯 鸞 一人,愿陛下无以为虑。”词语解释:宗从 拼音:zōng cóng
同宗的族人,本家。多指从祖、伯叔或兄弟辈。《北史·魏元和传》:“ 和 诬 天恩 与北贼来往,父子兄弟一时俱戮,资财田宅皆没於官。 天恩 宗从欲诣闕诉寃,以 和 元叉 之亲,不敢告列。” 唐 马戴 《送从叔重赴海南从事》诗:“念此别离苦,其如宗从情。” 唐 郑谷 《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诗:“宗从今何在?依栖素有因。”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其夫有学行文词经世之业,远近宗从登门请义,通日夜,歷寒暑,室内常无坐处。”词语解释:宗生 拼音:zōng shēng
(1).犹丛生。同种类植物密集生在一起。 晋 左思 《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宗生高冈,族茂幽阜,擢本千寻,垂荫万亩。” 唐 杜甫 《种莴苣》诗:“野莧迷汝来,宗生实於此。”
(2).出身皇族的考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宗室应试之始》:“本朝宗室,许应科举入仕途…… 郑 世子 载堉 ,於 万歷 二十二年条奏七事,俱为宗藩应试臚列。一令奉国中尉以下,尽同民生赴考入学,一宗生旧有考校换授之议,第四品以上,难改他官。”词语解释:宗姬 拼音:zōng jī
(1).指 周 王室。因其 姬 姓,故称“宗姬”。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吴 楚 凭 江 ,负固方城,虽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 晋 刘琨 《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虽 有夏 之遘 夷羿 , 宗姬 之离 犬戎 ,蔑以过之。”
(2). 北宋 末,郡主改称宗姬。《宋史·礼志十八》:“ 徽宗 改公主为姬,下詔曰:‘……可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词语解释:宗长 拼音:zōng cháng
(1).尊崇长者。 三国 魏 嵇康 《太师箴》:“厥初冥昧,不虑不营。欲以物开,患以事成。犯机触害,智不救生。宗长归仁,自然之情。”
(2).宗族的首领。《隋书·经籍志二》:“及 周太祖 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録,纪其所承。”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第四节便说他在京师一天一天地又发展起来,族里的人繁昌起来了,他们大开筵席,杀猪宰羊,吃得酒醉肉饱,他就做了同族人的酋长也就是宗长。”
(3).谓以之为首领。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上宰奉皇灵,侯伯咸宗长。”词语解释:宗系 拼音:zōng xì
(1).宗族世系;家世。 唐 孙揆 《灵应传》:“ 宝 曰:‘愿闻其説,兼冀识其宗系。苟可展分,安敢以幽显为辞。’”《清史稿·食货志一》:“又必辨其宗系。如民人无子,许立同宗昭穆相当者为后。”
(2).喻指主体、根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学《汉书》者,悦 应 苏 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词语解释:宗法 拼音:zōng fǎ
(1).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清 凤韶 《凤氏经说·宗法》:“先王为大夫士立有宗法,义取尊祖收族也。《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禰者为小宗’……宗法皆然。继祖,继曾高祖,亦统谓之小宗。大宗惟一,小宗无数。”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程侍郎遗集》:“其《答祁淳甫论承重孙妇:“姑在当何服”书》:‘谓今封建废已久,惟世袭者尚可言宗法,言承重。’” 清 冯桂芬 《复宗法议》:“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封建与宗法皆族长政治之圆满者也。”
(2).效法。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 老杜 於诗学,世以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观其诗大率宗法《文选》。摭其华髓,旁罗曲探,咀嚼为我语。” 清 沉德潜 《明诗别裁集·李梦阳》:“ 空同 五言古宗法 陈思 、 康乐 ,然过於雕刻,未极自然。”
(3).指学术文艺上某一宗派递相传授的法度规矩。 清 恽敬 《答秦抚军书》:“古名人画,无不古穆深厚,精能奇迈,即逸品亦无率尔之作,故一望可知。且纸绢必精,丹墨必得法,再以各家宗法求之,可千不失一。”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按 宋 诗人 徐照 、 徐璣 、 翁卷 、 赵紫芝 ,传 唐 贤宗法,号称‘四灵’。”词语解释:宗父 拼音:zōng fù
对 宋 代名将 宗泽 的敬称。 宋 陆游 《书愤》诗:“剧盗曾从 宗父 命,遗民犹望 岳 家军。” 钱仲联 校注引《宋史·宗泽传》:“ 泽 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 宗爷爷 。”参见“ 宗爷爷 ”。
词语解释:宗爷爷 拼音:zōng yé ye
对 南宋 抗 金 名将 宗泽 的敬称。《宋史·宗泽传》:“ 泽 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 宗爷爷 。”亦省称“ 宗爷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仓部知真州》词:“记得 太行 兵百万,曾入 宗爷 驾驭。” 郁达夫 《过义乌》诗:“ 骆丞 草檄气堂堂,杀敌 宗爷 更激昂。”词语解释:宗会 拼音:zōng huì
总和,集大成。《世说新语·政事》“讲《阿毗曇》” 刘孝标 注引 晋 慧远 《〈阿毗昙〉叙》:“《阿毗曇心》者,三藏之要领,咏歌之微言,源流广大,管综众经,领其宗会。”词语解释:宗学 拼音:zōng xué
皇室子弟的学校。《宋史·选举志三》:“﹝ 绍兴 ﹞十四年,始建宗学于 临安 ,生员额百人:大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人,职事各五人。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在学者皆南宫、北宅子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陈伯大 收得此词,献与 似道 。 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自此太学、武学、宗学三处秀才,恨入骨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裘文达公 赐第,在 宣武门 内 石虎衚衕 , 文达 之前为右翼宗学,宗学之前为 吴额駙 府。”词语解释:宗禋 拼音:zōng yīn
对祖先的祭祀。《后汉书·宦者传论》:“自古丧大业絶宗禋者,其所渐有由矣。”《南齐书·高帝纪上》:“彝器已尘,宗禋谁主,缀旒之殆,未足为譬,岂直《小宛》兴刺,《黍离》作歌而已哉。”《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明堂乐章》:“象天御宇,乘时布政。严配申虔,宗禋展敬。”词语解释:宗尚 拼音:zōng shàng
推崇;效法。《世说新语·文学》“ 何晏 为吏部尚书” 刘孝标 注引《文章叙录》曰:“ 晏 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沉佺期》:“及 佺期 、 之问 ,又加靡丽。迴忌声病,约句準篇,著定格律,遂成近体,如锦綉,为文学者宗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蒋衡 ﹞工诗古文,其《书法论》一篇尤为讲楷法者所宗尚。” 黄人 《〈清文汇〉序》:“考之名义,则宗尚輓近不为古,屏除声色不称文;徵诸实际,则駢偶而鰥寡其儔,词赋而匏土其嚮而已。”词语解释:宗心 拼音:zōng xīn
信仰之心。 南朝 齐 孔稚珪 《答萧司徒书》:“民仰攀先轨,自絶秋尘,而宗心所向,犹未敢坠。”词语解释:宗道 拼音:zōng dào
宗法的原则。《礼记·大传》:“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有若 问於 孔子 曰:‘国君之於百姓,如之何?’ 孔子 曰:‘皆有宗道焉。’”词语解释:宗圣 拼音:zōng shèng
见“ 宗圣公 ”。
词语解释:宗圣公 拼音:zōng shèng gōng
元 至顺 元年对 曾子 追加的封号。《元史·文宗纪三》:“戊申,加封…… 颜子 兖国復圣公 , 曾子 郕国宗圣公 , 子思 沂国述圣公 , 孟子 邹国亚圣公 。”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吾家 宗圣公 传之 子思 、 孟子 ,号为正宗。”后人省称“宗圣”。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史记孔子世家后识语》:“ 文宗 至顺 元年,加号 颜子 復圣 , 曾子 宗圣 , 子思 述圣 , 孟子 亚圣 。”词语解释:宗谱 拼音:zōng pǔ
即族谱。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邑老乡贤,竞为别録,家牒宗谱,各成私传。” 明 王世贞 《〈荣泉李公族谱〉序》:“间出其宗谱示曰:‘吾先君 凤翔 之迁,湛於农代,鲜有显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宋人后裔》:“近日 董鄂冶亭 制府考其宗谱,乃知其先为 宋英宗 越王 之裔,后为 金 人所迁处居 董鄂 ,以地为氏。”词语解释:宗亲 拼音:zōng qīn
同宗的亲属。《吕氏春秋·大乐》:“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説黔首,合宗亲。”《晋书·何攀传》:“ 攀 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餘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 袁公滋 ,既成庙,明岁二月,自 荆南 以旂节朝京师,留六日,得壬子春分,率宗亲子属,用少牢于三室。”《三国演义》第一回:“ 玄德 曰:‘我本 汉 室宗亲,姓 刘 ,名 备 。’”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七章:“八个警兵把 吴七 押上开赴 福州 去的轮船,警兵里面有一个姓 吴 的,跟 吴七 偷偷认宗亲,样子似乎还客气。”词语解释:宗后 拼音:zōng hòu
指宗子。《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於宗后。” 郑玄 注:“宗后,宗子也。”词语解释:宗因 拼音:zōng yīn
佛教因明学说中的第一和第二支。借指佛学逻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簷外垂青豆,经中发白蕖,纵辩宗因袞袞,忘言理事如如。”词语解释:宗侣 拼音:zōng lǚ
犹宗伴。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旧韵》:“舟船駢比有宗侣,水云滃泱无始终。” 唐 元稹 《送王十一南行》诗:“远戍宗侣泊,暮烟洲渚昏。”参见“ 宗伴 ”。
词语解释:宗伴 拼音:zōng bàn
犹言家里人,族人。 宋 范成大 《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诗:“駢头立妇子,列舍望宗伴。” 周汝昌 注:“宗伴,犹如説家人,族人。”词语解释:宗爷 拼音:zōng yé
见“ 宗爷爷 ”。
词语解释:宗爷爷 拼音:zōng yé ye
对 南宋 抗 金 名将 宗泽 的敬称。《宋史·宗泽传》:“ 泽 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 宗爷爷 。”亦省称“ 宗爷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仓部知真州》词:“记得 太行 兵百万,曾入 宗爷 驾驭。” 郁达夫 《过义乌》诗:“ 骆丞 草檄气堂堂,杀敌 宗爷 更激昂。”词语解释:宗相 拼音:zōng xiāng
与帝王同宗族的宰相。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大中 十二年, 李衞公 謫 崖州 。歷 宣 懿 两朝无宗相。至 乾符 二年, 李蔚 为相,俄罢去。歷 乾符 …… 乾寧 ,悉无宗相,而宗室陵迟尤甚。”词语解释:宗职 拼音:zōng zhí
祖宗世袭的职位。《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 杜预 注:“嗣其祖宗之位职。”词语解释:宗奉 拼音:zōng fèng
宗仰敬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道教虽然宗奉 老子 ,但和宗奉 老 庄 研究哲理的玄学家,却没有信仰上的关系。”词语解释:宗稷 拼音:zōng jì
宗庙社稷。古代亦常用以代表国家政权。《宋书·袁顗传》:“王室不造,昏凶肆虐,神鼎将沦,宗稷几泯,幸天未亡 宋 ,乾历有归。”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出 江 派而风翔,入京师而雷动;鸣控弦於宗稷,流锋鏃於象魏。”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陛下功冠邃古,化侔仪极,恭承神祇,严奉宗稷。”词语解释:宗指 拼音:zōng zhǐ
犹宗旨。 清 方苞 《与孙以宁书》:“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其体要。葢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嚮仰者多。”参见“ 宗旨 ”。
词语解释:宗旨 拼音:zōng zhǐ
(1).佛教的教义。《宋书·夷蛮传》:“唯浮图为教,逷自 龙堆 ,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唐 张乔 《题兴善寺僧道深院》诗:“法本无前业,禪非为后身。院裁他国树,堂展祖师真。甚愿依宗旨,求閒未有因。” 明 高启 《送恩禅师弟子勤归开元寺》诗:“法身已见浮来佛,宗旨曾传化去僧。”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章皇帝 万几之暇,时召 木陈 、 玉林 诸禪僧,讲究宗旨。”
(2).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 灵暉 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 惠蔚 手録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嶠 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 孟坚 之亚歟?”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序》:“ 金华子 者, 河南 刘生 ……凡为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咏,而所得亦不出流辈。” 清 黄宗羲 《与顾梁汾书》:“台兄与 会老 札,有所下问。弟老而失学,岂能知先儒之宗旨。”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我的宗旨,要你领着我们‘贱外’同去。”词语解释:宗霸 拼音:zōng bà
指身为宗室而抚绥一方的诸侯。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十三:“炎光缺风雅,宗霸振时沦。龙德待云雾,令图方再晨。”词语解释:宗神 拼音:zōng shén
祖先。因其供于宗庙,故称。《诗·大雅·思齐》“惠于宗公” 毛 传:“宗公,宗神也。”词语解释:宗守 拼音:zōng shǒu
宗庙所在。指国家政权。《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天降丧乱,靡国不夷。我暨我友,自彼京师。宗守盪失,越用遁违。迁于 荆楚 ,在 漳 之湄。” 吕延济 注:“宗守,谓国家宗庙所守。”词语解释:宗教 拼音:zōng jiào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也包括相应的崇拜活动。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和境界,主宰着自然和社会。按 恩格斯 的说法,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宗教也不断演变。宗教的最初表现形式是法术、图腾崇拜、拜物教、万物有灵论等。后由多神崇拜发展到一神崇拜;由部落宗教演化为民族宗教,以至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词语解释:宗器 拼音:zōng qì
宗庙祭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庆封 如师,男女以班,赂 晋侯 以宗器、乐器。” 杜预 注:“宗器,祭祀之器。”《国语·晋语八》:“昔 欒武子 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子诸侯,诸侯亲之。”《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汉书·韦玄成传》:“及至 幽王 , 犬戎 来伐,杀 幽王 ,取宗器,自是之后,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絶如綫。”词语解释:宗城 拼音:zōng chéng
语本《诗·大雅·板》:“怀德维寧,宗子维城。”后因以宗子封国,藩屏王室若城,称为“宗城”。《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论》:“分珪命社,实寄宗城,就国之典,既随世革,卿士入朝,作贵蕃辅。”词语解释:宗遇 拼音:zōng yù
原为诸侯每年夏、冬朝见天子之称,亦泛指诸侯以时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典瑞》:“以朝覲宗遇会同于王。”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侯氏见于天子,春曰朝,夏曰宗,秋曰覲,冬曰遇。” 汉 贾谊 《新书·辅佐》:“典方典容仪,以掌诸侯、远方之君,譔之班爵、列位、轨伍之约,朝覲、宗遇、会同、享聘、贡职之数。”词语解释:宗弟 拼音:zōng dì
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比自己年幼的嫡子为“宗弟”。《礼记·曾子问》:“布奠於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其辞於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孔颖达 疏:“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不得亲祭。”参见“ 宗兄 ”。
词语解释:宗兄 拼音:zōng xiōng
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年长于己的嫡子为“宗兄”。后亦用于称同宗或同姓不同族的同辈朋友。《礼记·曾子问》:“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唐 王维 《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弟缙》诗:“舍弟官崇高,宗兄此削髮。” 唐 白居易 《画雕赞》序:“ 寿安 令 白昊 ,予宗兄也。” 郭沫若 《海涛集·离沪之前》:“ 冠杰 说:‘ 石达开 有两句诗:身价敢云空 冀 北,文章昔已遍 江 东。宗兄足以当之。’”词语解释:宗归 拼音:zōng guī
宗尚,归依。《世说新语·文学》“ 玄度 五言诗,可谓妙絶时人”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及至 建安 ,而诗章大盛。逮乎西朝之末, 潘 陆 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