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审思审雨堂审重审覈审谋审释审判厅审然
审细审定审克审识审覆审问审刑院审求
审听审乐审密审机而行审览审阅审信审注
审详审谕审时审顾审计审赏审端审曲面埶
审订审量审的审諟审读审行审练审判
审官审察审分审质审谨审议审结审判员
审音审曲审权审辨审责审讯审礼审判官
审观审究审交审酌审见审说审稽审案
审知审视审择审验审鉴审录审稿人审正
审谛审处审断审饰审语审鞫审期审守

词语解释:审思  拼音:shěn sī
慎重考虑。《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况汝少小失阿耶,孤单养汝,成立汝身。今捨吾求学,更须审思。”《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国会为治外交之本》:“愿吾国之政府、国民,一审思焉,涣然释前嫌而图后效也。”
词语解释:审细  拼音:shěn xì
详细、仔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谢公 云: 刘尹 语审细。” 唐 周繇 《以人葠遗段成式》诗:“惭非 叔子 空持药,更请 伯言 审细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子胥 贤士,逆知阿姊之情,审细思量。”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杜子美》:“ 李济翁 殊不审细,乃以籞为药,遂穿凿为説。”
词语解释:审听  拼音:shěn tīng
(1).细听。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审听高居,载怀祗惧。” 宋 洪迈 《夷坚志补·鬼国母》:“渐次闻人哭声,审听之,盖其妻子与姻戚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王者之道犹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忳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
(2).指听讼、审案。 明 归有光 《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帖》:“所获之盗未必尽真,而或被株连之害;所偿之罪未必尽当,而或罹罗织之寃。盖一时有司之审听或有未明,而日久民间之公论未尝不在也。”
词语解释:审详  拼音:shěn xiáng
(1).仔细审察。《后汉书·郎顗传》:“陛下宜审详明堂布政之务,然后妖异可消,五纬顺序矣。” 宋 叶适 《应诏条奏六事》:“诚先明其意,则国之所是可斟酌而定,议论趋向可审详而决,课功责效可岁月而待。” 清 方苞 《删定〈荀子〉〈管子〉序》:“余少时尝妄为删定,兹復审详,凡辞之繁而塞、诡而俚者,悉去之。”
(2).熟知,知道。《礼记·经解》“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姦诈” 唐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若能审详於礼,则奸诈自露,不可诬罔也。” 唐 李公佐 《谢小娥传》:“若然者,吾审详矣,杀汝父是 申兰 ,杀汝夫是 申春 。”
(3).审理上报。《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杨巡道 受了财物,准了诉状下去,问官未及审详,时值万寿圣节将近,两司里头例该一人賷表进京朝贺。”
词语解释:审订  拼音:shěn dìng
审查订正。 宋 陈亮 《祭郑景元母夫人文》:“嗟长公之山立,儼独矜于细行,蔚羽仪于庙朝,树后学之审订。”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经史百家简编》:“ 同治 甲戌六月,传忠书局刊行,又经 威靖 审订, 王鼎丞 校字,宜无误矣。” 清 徐士銮 《宋艳·駮辨》:“予反覆思之,定无此事,当时失於审订,然悔之不及矣。”
词语解释:审官  拼音:shěn guān
(1).考察提拔官吏。《诗·周南·卷耳序》:“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 孔颖达 疏:“欲令君子求贤德之人,审置於官位。”《北史·卢恺传》:“古者,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求贤审官,理须详慎。”
(2).审官院的省称。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御史臺阁门,移文用僚头牒。 章郇公 判审官院, 张观 为中丞,常用此例移审官。时 章 为翰林学士,辨之, 张 以故事而止。”参见“ 审官院 ”。
词语解释:审官院  拼音:shěn guān yuàn
宋 代选拔京朝官的机关。分东西二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 元丰 后其职并入吏部。《宋史·选举志四》:“京朝官则审官院主之……其后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銓;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 元丰 定制而后,銓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銓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於是吏部有四选之法。”
词语解释:审音  拼音:shěn yīn
(1).辨别音调。《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清 吴伟业 《八风诗·南风》:“ 师旷 审音吹不竞, 钟仪 怀土操谁传。”
(2).通晓诗的音韵。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六朝以来,黄钟瓦缶,审音者自能辨之。”
(3).审定字的读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
(4).谓识别清议之声、舆论之声。 金松岑 《心声》:“斯音也。号召众籟之喑噎,披豁群窍之聋瞶……有善审音者,入吾国,遘我士,可以悚然而退,不得曰国无人国无人矣。”
词语解释:审观  拼音:shěn guān
仔细观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陛下审观,今日谋议之臣,孰如 赵普 ;将帅之良,孰如 彬 美 。”
词语解释:审知  拼音:shěn zhī
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管子·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后汉书·冯衍传上》:“ 永衍 审知 更始 已殁,乃共罢兵,幅巾降於 河内 。” 唐 韩愈 《答杨子书》:“审知足下之才,充其容也。” 清 姚鼐 《宋双忠祠碑文》:“昔 蜀汉 霍弋罗宪 据郡不降 魏 ,及审知后主内附,然后释兵归命。”
词语解释:审谛  拼音:shěn dì
亦作“ 审諟 ”。
(1).慎密。《尚书大传》卷五:“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諦也。”
(2).详备,周备。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审諟,道德著明也。”
(3).精当;确当。 宋 陆游 《南唐书·徐锴传》:“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諦。”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审諦,则文章精确,於属文有益。”
(4).仔细考察或观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寝庙游衣冠》:“ 陆机 作文以讥切之,但知搜剔其过,不復审諦其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諦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就教育家之眼光审諦小説,固必取隐恶扬善之意。”
词语解释:审雨堂  拼音:shěn yǔ táng
传说 北魏 夏阳 人 卢汾 与友人夜饮,闻槐树空中有笑语丝竹之音,俄见衣青黑衣女子出槐,与相问答,引其入穴,见宫宇豁开,数十人立屋之中,其额号为“审雨堂”。正歌宴间,闻大风至,堂梁倾折。醒后见庭中古槐为风折大枝,中有一大蚁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四引《妖异记·卢汾》。后以“审雨堂”喻指虚幻之事。 元 方回 《老悔》诗:“即令安在 凌烟阁 ,毕竟无非 审雨堂 。”
词语解释:审定  拼音:shěn dìng
(1).审查决定或审阅评定。《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鑠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 魏 。”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赦令》:“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詔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清 沉初 《西清笔记》卷二:“上命审定书画,分一二等呈览。”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十章:“凡结婚或离婚的,先由乡政府同意了,带着证明到区政府去审定,区政府许可才能领取证书。”
(2).谨慎稳重。《北史·裴侠传》:“ 暠 目动言肆,轻於去就者也; 建 神情审定,当无异心。”
词语解释:审乐  拼音:shěn lè
审辨乐曲。《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师旷 止能审乐,不能作乐。”
词语解释:审谕  拼音:shěn yù
指太子的师傅对太子的明白开导。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喻,通“ 諭 ”。 南朝 梁 陆倕 《为豫章王庆太子出宫表》:“伏维皇太子道契生知,照均天纵,不藉审諭之功,无待温文之辅。”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褒锡》:“太子谓之曰:‘飞刀膾鲤,调和鼎食,公实有之,至於审諭弼谐,固属 李纲 矣。’”《旧唐书·姚珽传》:“时 节愍太子 举事不法, 王廷 前后上书进諫……所冀讲席谈筵,务尽忠规之道;披文擿句,方资审諭之勤。”
词语解释:审量  拼音:shěn liàng
考察衡量;估量。《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弃忘旧恶,宽和羣司,审量五材,为官择人。”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审量事势,乘时逐利,可入则四道一时俱发。” 清 蒋士铨 《空谷香·饮刃》:“你纵然不爱穿喫,我家大爷是一个豪华公子,难道不比那穷秀才风流些?你也该审量审量。”
词语解释:审察  拼音:shěn chá
(1).明察;仔细考察。《管子·版法解》:“故能审察,则无遗善,无隐姦。”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由拾遗公而使天子不尽得良臣,君子不尽得显位,庶人不尽得惠利,其害不为细,必望审察而远思之。” 清 唐甄 《潜书·卿牧》:“虽有所蔽,形於别奏,流於謡谚……皆可审察而知之。”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2).明晰。 汉 刘向 《说苑·臣术》:“君耳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
(3).犹审查。《再生缘》第二六回:“如有番营奸细者,立时审察与追拿。”
词语解释:审曲  拼音:shěn qǔ
见“ 审曲面埶 ”。
词语解释:审曲面埶  拼音:shěn qǔ miàn yì
亦作“ 审曲面势 ”。 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周礼·考工记序》:“或审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郑玄 注:“审曲面埶,窗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 汉 张衡 《东京赋》:“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审曲面势,泝 洛 背 河 ,左 伊 右 瀍 。”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高皇帝 之经邑也,审曲面势,盖尝靡地不营矣。”亦省作“ 审曲 ”。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乃命审曲之官,选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兴復表门,草创华闕。”
词语解释:审究  拼音:shěn jiū
(1).审问查究。《三国演义》第四回:“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 曹操 ,直至后院中审究。” 明 唐顺之 《叙广右战功》:“遂出巢数里,遇平地,度贼援所不至,则停军审究,其为剧贼家妇女牛畜者收之。”
(2).指询问,追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春风一度,即别东西,何劳审究,岂将留名字作贞坊耶?”
(3).仔细研究。 清 陈确 《与吴仲木书》:“深有望吾同志之士,共相审究,定为不刊,以少救贫愚之万一。”
词语解释:审视  拼音:shěn shì
仔细察看。《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所在重刑,每上下半年,亲行参照文案,察之以情,当面审视,若无异词,行移本路总管府结案。”《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次日写了名帖,特到 吴趋坊 拜 唐解元 。 解元 慌忙出迎,分宾而坐。学士再三审视,果肖 华安 。”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第一着,按军声,啣枚寂静;第二着,扼险阻,审视方隅。”如:他到现场仔细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什么破绽。
词语解释:审处  拼音:shěn chǔ
(1).审慎处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而 齐 无南面之心,以为亡 南阳 之害小,不如得 济北 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宣和遗事》后集:“外廷之议,命相於 金 人喜怒之间,更望审处。” 明 张居正 《答河漕按院林云源言为事任怨》:“ 练湖 开復, 奔牛 建闸,及清查滩占,俱修举水利实政,向来未有如执事之留心审处者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传教》:“夫贬异端即所以崇政体,泯嫌疑即所以重邦交,秉国钧者其熟思而审处之!”
(2).审讯处理。 毛泽东 《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二:“对于过去混进我政权机关中来、实际上一贯是坏人、对人民并无好处而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者,则照一般处理恶霸分子的办法交由人民法庭审处。”
(3).指审查处理。 毛泽东 《关于诗的一封信》:“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
词语解释:审重  拼音:shěn zhòng
慎重;审慎持重。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陛下审重此举,累年於兹,虽尝分命将臣,鼎峙 江 汉 ,而皆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帝谓宰相曰:‘北门深严,当择审重士处之。’”
词语解释:审克  拼音:shěn kè
犹审核,察实。《书·吕刑》:“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孙星衍 疏:“克与核声相近……或今文‘克’作‘核’也。”《汉书·刑法志》引作“核”。 宋 王安石 《宣诏·赐敕奖谕权大理少卿蔡冠卿》:“天下之狱,决于大理,汝能审克,以蔽厥成。”
词语解释:审密  拼音:shěn mì
详尽严密。《管子·幼官》:“六纪审密,贤人之守也。”
词语解释:审时  拼音:shěn shí
(1).详察时令。 南朝 梁 沉约 《谢赐新历表》:“窃惟观斗辨日,驭生为本,审时分地,稼政莫先。”
(2).分析时势。参见“ 审时度势 ”。
词语解释:审时度势  拼音:shěn shí duó shì
分析时势,估计其发展趋向。 明 张居正 《与李太仆渐庵论治体》:“然审时度势,政固宜尔,且受恩深重,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师古》:“漫言法古,而不审时度势以图之,鲜有不败者也。”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他对中央文件又信又不全信,再根据谣言、猜测、小道消息和自己的丰富想象,审时度势,决定自己的工作态度。”
词语解释:审的  拼音:shěn de
确切,确凿。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邹邾》:“合此二説观之,《邹山记》未为审的也。”
词语解释:审分  拼音:shěn fēn
(1).审定名分、职分。《吕氏春秋·审分》:“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 唐 白居易 《吟四虽》诗:“省躬审分何侥倖,值酒逢歌且欢喜。”
(2).谓审核是否符合标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斲削矣。”
词语解释:审权  拼音:shěn quán
慎重运用权势。《商君书·算地》:“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
词语解释:审交  拼音:shěn jiāo
慎于交友。 唐 孟郊 有《审交》诗。
词语解释:审择  拼音:shěn zé
审察选择。 清 李调元 《〈勦说〉序》:“考其同而辨其异,君子宜何如审择。”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用 汉 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釐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 茅盾 《子夜》八:“这都是刹那间的事--快到不容 冯云卿 有所审择,有所决定。”
词语解释:审断  拼音:shěn duàn
审判;裁决。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正音书院》:“其敷奏对扬仍有不可通晓王语,则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諭,审断词讼。”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日报上》:“如谓当道挟恨,审断不公,准其登报以告天下。”
词语解释:审覈  拼音:shěn hé
亦作“ 审核 ”。
(1).审查核实;审阅核定。《汉书·刑法志》:“《书》不云乎?‘惟刑之恤哉!’其审核之,务準古法,朕将尽心览焉。”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且恐官府文移审覈,反致骚动,不若安静为可乐。” 严复 《原强》:“所以审覈物理,辨析是非者,胥无有焉。” 徐迟 《草原上的钻机》:“专家也来了,帮助审核了我们的排钻线,修订了计划。”
(2).精当深刻。《后汉书·贾逵传》:“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艺,研机综微,靡不审覈。”
词语解释:审识  拼音:shěn shí
察知。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若能审识安危,自求多福,蹷然改容,祗承往告。”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翻译事业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的必要,虽身居海外,亦略能审识。”
词语解释:审机而行
详细、周密地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时机再行动
词语解释:审顾  拼音:shěn gù
(1).仔细察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藏虱》:“发而视之,蝨薄如麩,置掌中审顾之。”
(2).引申为前瞻后顾。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三:“然而因閲歷而审顾,因审顾而退葸,因退葸而尸玩,仕久而恋其籍,年高而顾其子孙,傫然终日,不肯自请去。” 李大钊 《时》:“我们不要迟疑审顾的误了好时光,更不要此猜彼忌的留下恶痕迹。”
(3).谓仔细观察自己。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炼丹》:“嗣后到转轮殿上,但觉身体忽轻,豁目审顾,知已忽为婴儿。”
词语解释:审諟  拼音:shěn shì
见“ 审諦 ”。
词语解释:审谛  拼音:shěn dì
亦作“ 审諟 ”。
(1).慎密。《尚书大传》卷五:“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諦也。”
(2).详备,周备。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审諟,道德著明也。”
(3).精当;确当。 宋 陆游 《南唐书·徐锴传》:“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諦。”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审諦,则文章精确,於属文有益。”
(4).仔细考察或观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寝庙游衣冠》:“ 陆机 作文以讥切之,但知搜剔其过,不復审諦其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諦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就教育家之眼光审諦小説,固必取隐恶扬善之意。”
词语解释:审质  拼音:shěn zhì
审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 邑 之 西崖庄 ,有 贾 某被人杀於途;隔夜,其妻亦自经死……拘两村邻保审质一过,殊少端绪。”
词语解释:审辨  拼音:shěn biàn
审慎辨别。 汉 蔡邕 《贞定直父碑》:“其接友也,审辨真伪,明于知人。”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自天下不官,文书专司於卜祝,取天下之私著,审辨而淘汰之,有不合於法宪,足以乱政者,皆屏除之。”
词语解释:审酌  拼音:shěn zhuó
仔细斟酌。 明 张居正 《奉旨荐举阁臣疏》:“伏乞圣明,再加审酌,於二臣之中,或简用一员,或并用二员。”
词语解释:审验  拼音:shěn yàn
审查核实。《韩非子·主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三:“臣读至此亦窃疑之,然以其本正如此,不敢改易,尝以针穿记其侧,乞宣正本审验。”
词语解释:审饰  拼音:shěn shì
注重修饰。《管子·法禁》:“审饰小节以示民,时言大事以动上……圣王之禁也。” 尹知章 注:“钓虚誉也。”
词语解释:审谋  拼音:shěn móu
周密谋划。《管子·幼官》:“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志恐不遂,尚宜审谋,不然,生后何能自由?”
词语解释:审覆  拼音:shěn fù
审查;审察。 宋 范镇 《东斋记事·钱若水》:“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实。” 宋 岳飞 《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欲乞令逐一开具元管并后来归业人户单甲姓名、所住乡村、开垦过田土顷亩帐。状申本司,审覆诣实申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起赃》:“若係邻封,只宜写书密问……断不可本案之外,又添枝蔓,附入申文,在本地自取驳查,在邻封致貽审覆,未免归咎所申,切须详慎。”
词语解释:审览  拼音:shěn lǎn
仔细阅读。《新唐书·后妃传下·宪宗懿安郭皇后》:“‘如何可为盛天子?’后曰:‘諫臣章疏宜审览,度可用用之,有不可,以询宰相。’”
词语解释:审计  拼音:shěn jì
(1).周密谋算。 三国 魏 曹操 《〈孙子〉序》:“后百岁餘有 孙臏 ,是 武 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宋 曾巩 《救灾议》:“有司建言,请发仓廪与之粟,壮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然有司之所言,特常行之法,非审计终始,见於众人之所未见也。” 陈毅 《哭阮啸仙贺昌同志》诗:“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
(2). 宋 代中朝官署中的六院之一,为会计之府。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官制一·六院官》:“六院官,检、鼓、粮料、审计、官告、奏进也,例以京官知县有政绩者为之。”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四》
(3).对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一条:“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词语解释:审读  拼音:shěn dú
审查阅读。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祖宗以来,凡军国大事,三省枢密院议定,面奏画旨。差除官吏,宰相以熟状进入画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或有未当,中书则舍人封缴之。”
词语解释:审谨  拼音:shěn jǐn
犹谨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庆 文深审谨,然无他大略,为百姓言。”
词语解释:审责  拼音:shěn zé
(1).明确责任。《管子·幼官》:“定府官,明名分,而审责于群臣有司,则下不乘上,贱不乘贵。”
(2).犹审问。《元典章·刑部二·推官专管刑狱》:“凡遇刑名词讼,推官先行穷问,须要狱成,与其餘府官再行审责,完僉案牘文字,或有淹禁,责在推官。”
词语解释:审见  拼音:shěn jiàn
正确的见解。《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职”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蜀 诸葛亮 曰:“后主即位,吾闇於知人,遂復擢为将军祭酒,违议者之审见,背先帝所疎外。”
词语解释:审鉴  拼音:shěn jiàn
(1).审察借鉴。 三国 蜀 诸葛亮 《正议》:“昔在 项羽 ,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鑊,为后永戒。 魏 不审鉴,今次之矣。”
(2).仔细鉴别。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鄙体、俗体,能审鉴诸体,委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
词语解释:审语  拼音:shěn yǔ
审判结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我和你且做审语,将犯人发到狱中便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审毕,招房即将口供呈堂,判日封缴案上,候出审语,发房存案。”
词语解释:审释  拼音:shěn shì
审查释放。 郭孝成 《江苏光复纪事》第一节:“继至县署,毁去什物,内外监狱各犯,因恐释出扰害治安,是以加兵防守,以便详行审释。”
词语解释:审问  拼音:shěn wèn
(1).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宋 叶适 《题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剧邑,乃不忘博学审问之功,他日闻其政,必异于今人也。”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常成二公》:“每岁二月上丁,习舞释菜。是日,举学士之版,视其艺之上下,审问慎思,使知不足,教之导之,讲论以勗之。”
(2).引申指精审的见解。 明 宋濂 《〈杜诗举隅〉序》:“而《孝经》《易》《书》《诗》……各有审问,不但笺 杜 诗而已也。”
(3).详细询问。 金 王若虚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元来我嫂嫂门前等,他是个妇人家,无烛从来不夜行,我出门去审问个分明。”
(4).审讯。 宋 苏轼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当时执政,若且令边臣审问 鬼章 等,以 阿里骨 当立不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 和 復审问,乃谓曰:‘汝固非劫江贼,然何得隐讳东邻赎契钱八百千。’” 巴金 《关于〈神·鬼·人〉》:“我在 神田区 警察署受到审问的时候,有人问我怎样在 普江 认识他。”
(5).确实的消息。《三国志·蜀志·黄权传》:“ 蜀 降人或云诛 权 妻子, 权 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晋书·宣帝纪》:“追到 赤岸 ,乃知 亮 死审问。”《宋书·庐陵王义真传》:“初, 高祖 闻 青泥 败,未得 义真 审问,有前至者访之,并云闇夜奔败,无以知存亡。”
词语解释:审阅  拼音:shěn yuè
审查阅读。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收到你的画时,虽颇想加以赞美,但细加审阅后,便采取攻击方针。” 袁鹰 《悲欢·不灭的诗魂》:“晚上修改社论和文章,审阅每天的报纸大样,签字付印。”
词语解释:审赏  拼音:shěn shǎng
奖赏分明。《墨子·备梯》:“审赏行罚,以静为故,从之以急,毋使生虑。”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大夫 曳庸 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明刑而不滥乎所恨,审赏而不加乎附己。”
词语解释:审行  拼音:shěn xíng
行为审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淮南子·人间训》:“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体德秉真,审行居贞,屈曳蹈机,与世靡矜。”
词语解释:审议  拼音:shěn yì
审查评议。《魏书·世宗纪》:“八座可审议往代贡士之方,擢贤之体,必令才学并申,资望兼致。”《宋史·职官志四》:“﹝太常寺﹞博士,掌讲定五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条:“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
词语解释:审讯  拼音:shěn xùn
审理案件时对当事人进行讯问。《宋史·刘敞传》:“营卒 桑达 等醉斗,指斥乘舆。皇城使捕送 开封 ,弃 达 市。 敞 移府,问何以不经审讯。”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李仲昭》:“上大怒,命留京王大臣审讯,咸皆引服, 查有圻 论戍,其餘降革有差,人争快之。”《三侠五义》第十回:“此案尚在审讯,未能结案。”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六章:“他立时把文化教员 李风 找来审讯俘虏。”
词语解释:审说  拼音:shěn shuō
详细解说。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夫三王之事虽近矣,经虽不载,义所连及,五经之家所当共知,儒生所当审説也。”
词语解释:审录  拼音:shěn lù
犹审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元来捕人拿了强盗,每至审録,俱要原捕押解。”《明史·成祖纪三》:“自今在外诸司死罪,咸送京师审録,三覆奏然后行刑。” 清 恽敬 《后二仆传》:“ 明光 赴州审録,于路自恨曰:‘县官在,吾不至是也。’”
词语解释:审鞫  拼音:shěn jū
审讯。《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请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亲行所部,凡翻异驳勘之狱,同守臣审鞫,便宜予决,毋得滞留。”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郡王谋叛贷命》:“惟情罪最昭灼,审鞫最详确,犹得死牖下者,无若 景帝 初年处 岷 藩事,最为失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籍没家产》:“审鞫反叛有据,即问其家口男女若干人……按律只坐正犯家属。”
词语解释:审判厅  拼音:shěn pàn tīng
旧时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的通称。 清 朝末年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在京师及各省、府、县分设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北洋军阀政府沿袭 清 制,各地仍设审判厅。
词语解释:审刑院  拼音:shěn xíng yuàn
亦省称“ 审刑 ”。 宋 代于禁中设立的官署,其职务是检查大理寺所审理的案件,并上报中书省。《宋史·职官志三》:“ 淳化 二年,增置审刑院,知院事一人,以郎官以上至两省充,详议官以京朝官充,掌详讞大理所断案牘而奏之。凡狱具上,先经大理,断讞既定,报审刑,然后知院与详议官定成文草,奏记上中书,中书以奏天子论决。”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刑法》:“至於 淳化 ,又置审刑院於禁中,防大理刑部之失。”
词语解释:审信  拼音:shěn xìn
审慎而有信。《墨子·尚同中》:“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也,甚(其)明察以审信。”
词语解释:审端  拼音:shěn duān
(1).检查修正。《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 孔颖达 疏:“令农夫皆修理地之封疆,审正田之径路及田之沟洫,故云‘审端径术’。”
(2).详尽公正。《南齐书·明帝纪》:“食惟民天,义高 姬 载,蚕实生本,教重 轩 经,前哲盛范,后王茂则,布令审端,咸必由之。”
词语解释:审练  拼音:shěn liàn
审慎精细。《北史·崔昂传》:“顷者官司纠察,多不审练,乃闻缘浅入深,未有雪大为小,咸以畏避嫌疑,共相残刻。”
词语解释:审结  拼音:shěn jié
审判定案;审查了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梦狼》:“既而审结,富民某获免。役即收其苞苴,且索谢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即重囚之中,有强盗,有人命;有已审结,有未审结。”《清史稿·世宗纪》:“冬十月戊辰,命巡抚不与总督同城者,参劾属员,自行审结。”
词语解释:审礼  拼音:shěn lǐ
明礼,识礼。《礼记·经解》:“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姦诈。”《荀子·君道》:“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浹于天下,动天不当也。”《史记·礼书》:“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词语解释:审稽  拼音:shěn jī
详细考查。《墨子·尚同下》:“然胡不审稽古之治(始)为政之説乎!” 宋 章颖 《〈云谷杂记〉序》:“研覈事情之隐賾而握其机,审稽利害之源委而求其实。”
词语解释:审稿人  拼音:shěn gǎo rén
阅读并评价手稿的人(如审定可能用于出版或用作电影或剧本的材料)
词语解释:审期  拼音:shěn qī
(1).确切的日期。 汉 王充 《论衡·气寿》:“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未必有审期也。”
(2).审核或审讯的日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编审册单,磨对既清,须十日大张告示,预示审期……审某乡某里某甲,其新旧里书册房,俱执新旧册单,伺候查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审讼》:“即刻掛牌示,次日午堂听审。盖审期断不可缓,讼人临审,亲族朋友,远来看审,俱要款待,若再守候,穷民必更多费矣。”
词语解释:审然  拼音:shěn rán
(1).明白无误。 汉 王充 《论衡·艺增》:“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
(2).犹果然;确实是这样。《隋书·天文志上》:“ 王生 又云:‘远故视之圆。’若审然者,月初生之时及既亏之后,何以视之不圆乎?” 明 陆垹 《篑斋杂著·仁字说》:“仁人者,谓上等人也,愚谓审然,则仁为絶德矣。”
词语解释:审求  拼音:shěn qiú
仔细探求。 汉 蔡邕 《月令问答》:“审求历象,其要者,莫大於《月令》。”《后汉书·西域传论》:“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清 姚鼐 《复蒋松如书》:“逮 宋 程 朱 出,实於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復之情,亦更为曲当。”
词语解释:审注  拼音:shěn zhù
仔细观察,细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方作态时,有婢自外至,不復能识,惊问其僚;既而审注,恍然始笑。”
词语解释:审曲面埶  拼音:shěn qǔ miàn yì
亦作“ 审曲面势 ”。 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周礼·考工记序》:“或审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郑玄 注:“审曲面埶,窗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 汉 张衡 《东京赋》:“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审曲面势,泝 洛 背 河 ,左 伊 右 瀍 。”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高皇帝 之经邑也,审曲面势,盖尝靡地不营矣。”亦省作“ 审曲 ”。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乃命审曲之官,选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兴復表门,草创华闕。”
词语解释:审判  拼音:shěn pàn
(1).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萧山县 人 来度 ,官 滇 中。尝睡去,于冥中列坐审判世间事,亦有千古未结之案。”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九:“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争辩的结果,反得知审判官中每人至少也得七份口粮呢。”
(2).引申为检验评价。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五:“在事实的靠得住与否这一点上,观众最容易审判一个作家了。”
词语解释:审判员  拼音:shěn pàn yuán
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担任审判职务的人员。
词语解释:审判官  拼音:shěn pàn guān
对法院中审理民、刑事案件的官员的通称。
词语解释:审案  拼音:shěn àn
审理案件。《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况且随带的那些司员又都是些精明强干久经审案的能员,那消几日,早问出许多贜款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广赓虞之死》:“戊辰春,侍郎自 山东 审案返,余遇於 圆明园 宫门外。”《中国民间故事选·长工四兄弟》:“四兄弟来了,县官就升堂审案。”
词语解释:审正  拼音:shěn zhèng
(1).明察正直。《宋书·郑鲜之传》:“伏见行参军 谢绚 ,清悟审正,理怀通美。”《北史·长孙俭传》:“故柱国、 鄫国公 俭 ,临终审正,爰吐德音,以所居之宅本因上赐,制度宏丽,非诸子所居,请以还官,更选他所。”《隋书·诚节传·皇甫诞》:“ 并州 总管司马 皇甫诞 ,性理淹通,志怀审正,効官赞务,声绩克宣。”
(2).精审而正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干宝 述纪,以审正得序; 孙盛 《阳秋》,以约举为能。”
(3).犹审定。 章炳麟 《学变》:“盖自 魏 武 审正名法, 钟 陈 辅之,操下至严。”
词语解释:审守  拼音:shěn shǒu
谨慎地守护。《礼记·昏义》:“妇顺者,顺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后当於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