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宪章 拼音:xiàn zhāng
(1).典章制度。《后汉书·袁绍传》:“触情放慝,不顾宪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誥,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赦令》:“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 明 汤显祖 《南柯记·荐佐》:“庶使臣政绩有闻,宪章无紊。”
(2).引申指法度。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王琦 注:“宪章,谓诗之法度。”
(3).效法。《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教坊致语》:“宪章六圣之典謨,斟酌百王之礼乐。”《明史·蒋德璟传》:“愿宪章二祖,修復旧制。”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盖宪章者 文 武 ,而匪宪章 宣王 ,史之小罪三。”
(4).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亦指规定国际机构的宗旨、原则、组织的文件,如《联合国宪章》。词语解释:宪府 拼音:xiàn fǔ
御史台。 唐 杜甫 《哭长孙侍御》诗:“礼闈曾擢桂,宪府屡乘驄。” 仇兆鳌 注:“御史所居之署, 汉 谓之御史府,亦谓宪臺。”《旧唐书·杨收传》:“俄而 假 自 浙西 观察判官入为监察御史, 收 亦自 四川 入为监察。兄弟并居宪府,特为新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臣职在宪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 清 黄景仁 《百字令·宿王介子先生斋头话旧》词:“ 荆州 初识,记霜清宪府,天寒 梦泽 。”词语解释:宪台 拼音:xiàn tái
(1). 后汉 改称 汉 御史府为宪台。后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 汉 应劭 《汉官仪·宪台》:“ 汉 御史府, 后汉 改称宪臺。”《后汉书·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於陪隶之中,奉职宪臺,擢授戎校。”《隋书·文学传序》:“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故宪臺执法,屡飞霜简。” 唐 白居易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诗:“宪臺文法地,翰林清切司。”《新唐书·百官志三》:“ 龙朔 二年,改御史臺曰宪臺。”
(2).旧时对上官的尊称。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称谓》:“ 鄂西 林相公 云:‘ 唐 龙朔 二年改御史臺为宪臺,是宪臺之称,内惟都御史,外惟总督巡抚当之耳。今通称司、道、府为宪臺,误矣。’余按…… 唐 虽改御史臺为宪臺,而亦改中书为西臺,祕书为堑臺,不专以御史所属为臺,则以宪臺称上官,似可通融。”《老残游记》第十五回:“县官见 黄人瑞 立在东墙下,步上前来,请了一个安,説道:‘老宪臺,受惊不小!’”词语解释:宪司 拼音:xiàn sī
(1). 魏 晋 以来御史的别称。《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 瑀 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风宪》:“ 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
(2). 宋 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 景德 四年置,负责调查疑难案件,劝课农桑,和代表朝廷考核官吏等事,即后世按察司之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而今单表一个作恶的官宦,做着没天理的勾当,后来遇着清正严明的宪司做对头,方得明正其罪。”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 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
(3).犹上司。 元 代习用语。《元典章新集·兵部·急递》:“凡有牒呈宪司公文,依上置立隔眼,发放施行。” 陈垣 释例:“宪司,当时常语。”词语解释:宪宪 拼音:xiàn xiàn
犹欣欣。喜悦貌。《诗·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 毛 传:“宪宪,犹欣欣也。” 孔颖达 疏:“宪宪,犹欣欣,喜乐貌也。”
盛明貌。《礼记·中庸》:“《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今《诗·大雅·假乐》作“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郑玄 笺:“显,光也。天嘉乐 成王 有光光之善德。”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宪宪大人,显晦不渝。” 童宗说 音注:“宪,音显。”词语解释:宪臣 拼音:xiàn chén
(1).指御史。《新唐书·元稹传》:“宰相以 稹 年少轻树威,失宪臣体,贬 江陵 士曹参军。”
(2). 宋 代指提点刑狱,即后之按察使。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 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提举、常平为仓司,故有漕臣、帅臣、宪臣之目。”词语解释:宪简 拼音:xiàn jiǎn
指御史弹奏所用的白简。 唐 颜真卿 《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翫月七言重联句》:“顷持宪简推高步,独占诗流横素波。”参见“ 白简 ”。
词语解释:白简 拼音:bái jiǎn
(1).古时弹劾官员的奏章。《晋书·傅玄传》:“ 玄 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 宋 陆游 《送杜起莘殿院出守遂宁》诗:“白简万言几慟哭,青编一传可前知。” 明 张景 《飞丸记·发迹锄强》:“欲把丹心悬魏闕,且将白简奏朝廷。” 清 钱谦益 《工部右侍郎赠尚书程公传》:“公在諫垣,以别白贤奸、澄清世道为己任,白简屡上,皆弹劾执政私人。”
(2).犹玉简。道教祭告神祇的文书。 唐 陆龟蒙 《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多应白简迎将去,即是朱陵鍊更生。”《云笈七籤》卷二:“白简青籙,得道人名,记皇民谱録,数极 唐尧 ,是为小刼。” 宋 洪迈 《夷坚丙志·赵士遏》:“ 黄 之妻梦先亡十餘人,内有衣皁小团花衫者,持素黄籙白简来拜谢。”
(3).白色裙。简,通“ 襇 ”。《说郛》卷五三引 宋 周密 《唱名记》:“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緑襴袍、白简、黄衬衫。”词语解释:宪度 拼音:xiàn dù
法度。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宪度著明,易则也;垂统理顺,易继也。” 宋 司马光 《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 宣德门 者,国家之象魏,所以垂宪度,布号令也。” 明 唐顺之 《李封君七十寿序》:“所居虽以宪度从事,而温厚博大,未尝作威福。” 章炳麟 《与简竹居书》:“夫不察古今宪度不同,利害相反,欲以一必见相齐,盖多类此。”词语解释:宪部 拼音:xiàn bù
刑部。《隋书·百官志下》:“诸曹侍郎并改为郎。又改吏部为选举郎,礼部为仪曹郎,兵部为兵曹郎,刑部为宪部郎,工部为起部郎,以异六侍郎之名。” 唐 白居易 《微之就拜尚书居易续除刑部因书贺意兼咏离怀》:“我为宪部入南宫,君作尚书镇 浙东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改吏部为文部,兵部为户部,刑部为宪部。”词语解释:宪署 拼音:xiàn shǔ
(1).犹宪衔。 唐 元稹 《王炅兼侍御史制》:“送迎新旧之际,不无夙夜之劳,言念功庸,宜升秩序,庸以宪署,命之崇班,特示加恩,匪用彝典。”参见“ 宪衔 ”。
(2).犹宪台。指御史之类的衙门。 宋 徐铉 《送宣州丘判官》诗:“宪署游从阻,平臺道路赊。”
词语解释:宪衔 拼音:xiàn xián
唐 宋 以来官制中在正职外所加的御史之类虚衔。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唐宪衔使头使下》:“ 唐 世节度、观察等使辟置官属,许理年转入臺官,至侍御史止。其御史中丞须有军功乃得转入。已上皆名宪衔。”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唐 建中 赦,许带宪衔。遇赦加恩,踵为故事。”《宋史·职官志四》:“﹝御史大夫﹞ 宋 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词语解释:宪掾 拼音:xiàn yuàn
掌刑狱的佐贰官。 元 揭傒斯 《送族子时益赴南康主簿序》:“郡太守 赵公 ,余亦尝接言论于朝,好古博雅,贤守也。其佐幕则一君为元僚,一君以宪掾起家,廉直明慎,贤佐也。”词语解释:宪牍 拼音:xiàn dú
御史弹劾所用的简牍。《南齐书·王晏传》:“内愧于心,外惧宪牘。”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誓酬君主宠,愿使朝庭肃。密勿奏封章,清明操宪牘。”词语解释:宪禁 拼音:xiàn jìn
法律、禁令。 汉 王符 《潜夫论·衰制》:“故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 宋 王安石 《进熙宁编敕表》:“体 尧 蹈 禹 ,永念宪禁之旧。”词语解释:宪网 拼音:xiàn wǎng
法网。《魏书·田益宗传》:“若臣罪有状,分从宪网;如 桃符 是谬,坐宜有归。”《南史·孔琳之传》:“夫三代风纯而事简,故罕蹈刑辟;季末俗巧而务殷,故动陷宪网。”《宋史·刑法志二》:“ 尧 舜 之时,四凶之罪止于投窜,先王用刑,盖不获已,何近代宪网之密也。”词语解释:宪长 拼音:xiàn cháng
古代中央监察机关的首长。如 秦 汉 以来御史台中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明 清 都察院的都御史。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三:“ 寳元 中,御史府久闕中丞。一日, 李淑 召对, 仁宗 偶问以宪长久虚之故…… 许公 奏曰:‘中丞者,风宪之长,自宰相而下,皆得弹击,其选用,当出圣意。’”《明史·饶伸传》:“礼部侍郎 于慎行 以 大壮 文独劣,拟乙置之。都御史 吴时来 及 朝阳 不可…… 时来 附权蔑纪,不称宪长。”词语解释:宪令 拼音:xiàn lìng
法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此君之宪令,而小国之望也。” 杜预 注:“宪,法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 使 屈原 造为宪令。” 宋 叶适 《〈观文殿学士陈公文集〉序》:“前代故实,无不贯涉;本朝宪令,无不审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虽勉遵宪令,而地方骚然。”词语解释:宪乌 拼音:xiàn wū
御史台的别称。因御史台又称乌台、宪台,故以“宪乌”称之。《西游记》第六四回:“ 孤直公 亦顶针道:‘夫因侧叶称梁栋,臺为横柯作宪乌。’”参见“ 宪臺 ”、“ 乌臺 ”。词语解释:宪节 拼音:xiàn jié
廉访使、巡按等风宪官所持的符节。 宋 岳珂 《桯史·瞿唐滟滪》:“ 绍兴 中, 蜀 士有 喻汝礪 者,持宪节来治于 夔 。”《元史·千奴传》:“﹝ 千奴 ﹞前后七持宪节,刚正不挠。”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使君秉天朝宪节,寡人司水国微权。”词语解释:宪则 拼音:xiàn zé
法则。《国语·晋语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於诸侯。”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此亦贤人之所察,纪往以知来,而著为宪则也。”《旧唐书·刑法志》:“思所以正本澄源,式清流末,永垂宪则,貽范后昆。”词语解释:宪法 拼音:xiàn fǎ
(1).公布法令。《集韵·去愿》:“《周礼》:县法示人曰宪法。后人因谓宪为法。”
(2).法典,法度。《国语·晋语九》:“赏善罚姦,国之宪法也。” 汉 蔡邕 《太傅文恭侯胡公碑》:“周览六经,博总羣议,旁贯宪法,通识国典。” 宋 苏辙 《汝州谢上表》:“ 尧 舜 相受,常怀善继之心;父母兼容,深照不逮之实。稍宽宪法,特许省循。”《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六年》:“自初辅政至为相,修严宪法,辨白邪正,孤立一意,不受请謁。”
(3).国家的根本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在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毛泽东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4).效法。 清 方东树 《〈切问斋文钞〉书后》:“其恉以立言贵乎有用,故辑近代诸贤之作建类相比,以备经世之略,大约宪法 吕东莱 ,其用意固甚美矣。”词语解释:宪考 拼音:xiàn kǎo
即显考。指亡父。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及我宪考,一牧正之。” 唐 元稹 《萧俛等加勋制》:“惟朕宪考集大命于朕躬,宅忧昏逾,罔克攸济。” 唐 韩愈 《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惟朕宪考,亟征不庭,薰剔幽妖,擒灭罪戾,用力滋广,理财是切。”词语解释:宪训煌煌
对官员训词的恭维词语解释:宪术 拼音:xiàn shù
法治之术。《管子·白心》:“难言宪术,须同而出,无益言,无损言。” 尹知章 注:“凡为法术,必重难,须同众心,然后出之矣。”词语解释:宪极 拼音:xiàn jí
犹法则。 汉 王粲 《荆州文学记官志》:“於先王之为世也,则象天地,轨仪宪极,设教导化,叙经志业。”词语解释:宪秩 拼音:xiàn zhì
御史的职位。 唐 元稹 《杜载监察御史制》:“念敺攘之略,诚在将军;奬飞驰之劳,宜加宪秩。”《旧唐书·孔纬传》:“乃召三院御史谓之曰:‘吾辈世荷国恩,身居宪秩。虽六飞奔迫,而咫尺天颜,累詔追徵,皆无承禀,非臣子之义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五年》:“三院御史二十一人,中曾有贪猥过犯者,不得令在宪秩,可改授他官。”词语解释:宪曹 拼音:xiàn cáo
古时中央机构中掌管监察的部门。 唐 张说 《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君三承辟命,再摄宪曹,八典戎旅,五司藩翰。”词语解释:宪纪 拼音:xiàn jì
法纪。《明史·邹元标传》:“首陈培圣德、亲臣工、肃宪纪、崇儒行、飭抚臣五事。” 清 周亮工 《〈理信存稿〉序》:“且天下知司李一官,係於国家之宪纪,生民之利害,彰彰如是。”词语解释:宪票 拼音:xiàn piào
(1).指都察院发出的指令。《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徐爷 大怒,便将宪票一幅,写下 姚大 名字,发去 当涂县 ‘打一百讨气絶缴’。”
(2).泛指上司发出的指令。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荷老大人宪票,諭领粮僉银两,随具禀付宪役回报矣。”词语解释:宪艺 拼音:xiàn yì
法令准则。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乃惟度法象,明著礼秩,为优宪艺,县之无穷。” 汪继培 笺:“ 文 六年《左传》云:‘陈之艺极。’ 杜 注:‘艺,準也。’”词语解释:宪职 拼音:xiàn zhí
负责弹劾纠察的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上大怒曰:如此偏党,岂堪宪职,候旨处分。”词语解释:宪断 拼音:xiàn duàn
旧时用以称上司审断的敬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于 廷琬 、 曰尘 原无成心,但实从地方起见,不得不仰祈宪断,理合禀明。”词语解释:宪祖 拼音:xiàn zǔ
谓遵循祖宗成法。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十六》:“《关雎》, 文王 固已有之,为夫晏朝者之不能宪祖也,遂取故乐奏之,以申儆讽。”词语解释:宪方 拼音:xiàn fāng
写有法规律令的版册。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行小黄县颂》:“济济羣吏,慑齐升堂;乃训乃厉,示之宪方。”词语解释:宪学 拼音:xiàn xué
历算之学。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易教上》:“夫数乃古今所共,凡明於宪学者,皆可推寻,岂必太元而始合哉!”词语解释:宪律 拼音:xiàn lǜ
法律,律令。《管子·法法》:“宪律、制度必法道。”《后汉书·杜林传》:“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今宪律轻薄,故姦轨不胜。” 宋 范仲淹 《答窃议》:“中宪不知内朝有此詔命,闻羣口横议,遂伏閤请加责二人,以正宪律。”词语解释:宪委 拼音:xiàn wěi
旧时谓上司的委派。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卑职于某月某日遵奉宪委,随申 沂州 ,定期会同踏勘。”词语解释:宪意 拼音:xiàn yì
旧时称上司心意的敬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承大帅栽培,深恐駑駘,不足以副宪意。”词语解释:宪师 拼音:xiàn shī
效法的典范。 汉 蔡邕 《济北相崔君夫人诔》:“世丧母仪,宗殞宪师,哀哀孝子,靡所瞻依。”词语解释:宪恩 拼音:xiàn ēn
旧谓上司的恩惠。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伏乞老大人再为从长酌夺,仍檄附近 长清 、 泰安 等州县立为妥议,知无不仰体宪恩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他便拍手跳脚的大駡,説你在某处釐局,怎样营私舞弊,怎样被人告发,怎样辜负宪恩,怎样病商病民。”词语解释:宪命 拼音:xiàn mìng
法令。《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诗商。”《穆天子传》卷三:“己酉,天子饮于 溽水 之上,乃发宪命。” 郭璞 注:“宪谓法令。”《宋史·孙长卿等传论》:“宪命既成,天下亦莫如之何。”词语解释:宪矩 拼音:xiàn jǔ
法式,典范。 汉 李尤 《围棋铭》:“局为宪矩,棋法阴阳。” 三国 魏 曹植 《制命宗圣侯孔羡奉家祀碑》:“王教既备,羣小遄沮, 鲁 道以兴,永作宪矩。”词语解释:宪天 拼音:xiàn tiān
旧时上诉案件,希望上一级官员能平反冤情,因称之为“宪天”。词语解释:宪听 拼音:xiàn tīng
称上官视听的敬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卑职实从驛递重务万分苦难起见,非敢私于成法之外,妄行干请,以瀆宪听也。”词语解释:宪官 拼音:xiàn guān
(1).御史台或都察院所属的官员。因掌持刑宪典章,故称。《旧唐书·德宗纪上》:“己巳, 福建 观察司 鲍防 、 湖南 观察司 萧復 让宪官,从之……自是诸道非节度而兼宪官者皆让。” 宋 苏洵 《与吴殿院书》:“诚恐宪官职重,是以不敢数数自通。” 明 宋濂 《故岐宁卫经历熊府君墓铭》:“丞相闻君言,戒其属曰:‘此真宪官也。’”
(2).主持历法的官员。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易教中》:“宪官不能穿凿於私智,而《易》师各自为説,不胜纷纷也。”词语解释:宪眷 拼音:xiàn juàn
旧指上司对下属的关怀照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子现题陞 高邮州 ,宪眷如此,年方三十,忽有世外之志,甚非所望于贤者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七回:“原来 蔡侣笙 自弄了个知县到 山东 之后,宪眷极隆,歷署了几任繁缺。”词语解释:宪治 拼音:xiàn zhì
指 宋 代的提点刑狱。为地方最高司法机构。 宋 姜夔 《念奴娇》词序:“余客 武陵 , 湖北 宪治在焉。”词语解释:宪役 拼音:xiàn yì
旧时称上司的衙役。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荷老大人宪票,諭领粮僉银两,随具票付宪役回报矣。”词语解释:宪政 拼音:xiàn zhèng
指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力言立宪以催革命之萌芽者……言皇帝復辟而宪政必无不行之虑。”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呢?就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词语解释:宪批 拼音:xiàn pī
旧称上司批复的公文。《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词语解释:宪檄 拼音:xiàn xí
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顷奉宪檄,安插垦荒官兵屯种,敢不澟遵。”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然犹恐以额外沙滩指为承粮熟地……诚有如宪檄之所驳者。”词语解释:宪牌 拼音:xiàn pái
旧时官府的告示牌或捕人的票牌。《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次日,察院小开门,挂一面宪牌出来。牌上写道:‘本院偶染微疾,各官一应公务,俱候另示施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谢廉使 审得真情,即发宪牌一张,就差 史应 、 魏能 两人賫到 新都县 ,着落知县身上,要僉事 杨某 正身。” 清 李渔 《比目鱼·奏捷》:“求老爷赏宪牌一纸,待小将扮做商人前去缉获。”词语解释:宪式 拼音:xiàn shì
法制。《后汉书·胡广传》:“六经典奥,旧章宪式,无所不览。”词语解释:宪属 拼音:xiàn shǔ
旧时属官在上官面前的自称。《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假如当日 安学海 不作河工知县,怎的有那场事……这叫作天实为之,与我宪属什么相干?”参见“ 宪臺 ”。
词语解释:宪台 拼音:xiàn tái
(1). 后汉 改称 汉 御史府为宪台。后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 汉 应劭 《汉官仪·宪台》:“ 汉 御史府, 后汉 改称宪臺。”《后汉书·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於陪隶之中,奉职宪臺,擢授戎校。”《隋书·文学传序》:“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故宪臺执法,屡飞霜简。” 唐 白居易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诗:“宪臺文法地,翰林清切司。”《新唐书·百官志三》:“ 龙朔 二年,改御史臺曰宪臺。”
(2).旧时对上官的尊称。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称谓》:“ 鄂西 林相公 云:‘ 唐 龙朔 二年改御史臺为宪臺,是宪臺之称,内惟都御史,外惟总督巡抚当之耳。今通称司、道、府为宪臺,误矣。’余按…… 唐 虽改御史臺为宪臺,而亦改中书为西臺,祕书为堑臺,不专以御史所属为臺,则以宪臺称上官,似可通融。”《老残游记》第十五回:“县官见 黄人瑞 立在东墙下,步上前来,请了一个安,説道:‘老宪臺,受惊不小!’”词语解释:宪罚 拼音:xiàn fá
《周礼》所载违犯市场禁令的最轻处罚。即将其犯禁罪状悬于市门公布之。《周礼·地官·司市》:“市刑:小刑宪罚,中刑徇罚,大刑扑罚。” 郑玄 注:“宪罚,播其肆也。” 贾公彦 疏:“宪,是以文书表示於肆,若布宪之类也。” 林尹 注:“宪,表悬也。谓书其犯禁之罪状,悬於肆门公布之以为罚也。”词语解释:宪防 拼音:xiàn fáng
法令、禁律。《后汉书·质帝纪》:“州郡轻慢宪防,竞逞残暴,造设科条,陷入无罪。”词语解释:宪驾 拼音:xiàn jià
旧时对上级官员的敬称。 清 蒋士铨 《第二碑·题坊》:“今日宪驾亲临祭奠。”《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小的主人不敢当大人的宪驾。”词语解释:宪访 拼音:xiàn fǎng
上司的访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添注卫经历》:“凡州佐县佐以及驛丞仓巡之属,每一缺官,輒求代署,恣行昼攫。或宪访,或告发,则潜匿他方,诡云回籍。”词语解释:宪谕 拼音:xiàn yù
上司的吩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藩臺奉了宪諭,如何敢怠慢。”词语解释:宪车 拼音:xiàn chē
犹宪驾。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 蜀 道多山鬼。有小吏远迓宪车,同徒数人,日将暮,见道傍一妇人,携汲器立溪侧。”参见“ 宪驾 ”。
词语解释:宪驾 拼音:xiàn jià
旧时对上级官员的敬称。 清 蒋士铨 《第二碑·题坊》:“今日宪驾亲临祭奠。”《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小的主人不敢当大人的宪驾。”词语解释:宪廑 拼音:xiàn jǐn
旧时指上司的关怀。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闰八月廿二日禀曾国藩等》:“合将中外兵勇民团克復 奉化 县城……各缘由,先行驰报,仰慰宪廑。”词语解释:宪辟 拼音:xiàn pì
法纪。《南齐书·垣崇祖传》:“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词语解释:宪量 拼音:xiàn liàng
东汉 黄宪 ,字 叔度 ,器度宏大。 郭林宗 称其度量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见《后汉书·黄宪传》。后因称器度宏大为“宪量”。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宪量》:“望人宽容,曰覬宪量含弘。”词语解释:宪行 拼音:xiàn xíng
旧称上司委派之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为朝廷守大法,为老大人奉宪行,诚不意鼠辈陆梁一至于此!”词语解释:宪言 拼音:xiàn yán
(1).格言。《国语·周语下》:“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则皆亡王之为也。”
(2).合乎礼法之言。 汉 赵岐 《〈孟子〉题辞》:“﹝ 孟子 ﹞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而詒后人。”词语解释:宪籍 拼音:xiàn jí
历书与考绩的簿籍。《管子·立政》:“太史既布宪,入籍于太府,宪籍分于君前。” 尹知章 注:“入籍者,入取籍于太府也。宪所以察时令,籍所以视功过。”词语解释:宪象 拼音:xiàn xiàng
观测推算天象。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易教中》:“钦明之为敬也,允塞之为诚也,宪象之为宪也,皆先具其实而后著之名也。”原注:“宪象之宪,作推步解,非宪书之名。”词语解释:宪裁 拼音:xiàn cái
上司裁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夫详文者详言其事而申之上臺者也,贵在原委清楚,词意明切,而陈以可否之义,仰候宪裁!”词语解释:宪范 拼音:xiàn fàn
法式,典范。《三国志·魏志·后妃传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北史·房彦谦传》:“既属明时,须存謇諤,立当世之大诫,作将来之宪范。”词语解释:宪规 拼音:xiàn guī
法规。 清 李渔 《怜香伴·冤褫》:“我笑你空将髩髮皤,是非倒置月旦差讹,把宪规当作生涯做,捉生替死报 阎罗 。”词语解释:宪纲 拼音:xiàn gāng
法纪;法度。《后汉书·和帝纪》:“市道小民,但且申明宪纲,勿因科令,加虐羸弱。”《南齐书·谢超宗传》:“此而不纠,宪纲将替。” 宋 陈亮 《东阳郭德麟哀辞》:“及其以智自营,则又为乡閭所讎疾,而每每有身掛宪纲之忧。”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嘉靖 末, 应侍郎 檟 为总督,此公守 常州 ,遵宪纲不肯跪。”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交际》:“名柬称谓,京宦有旧式可循,外官有宪纲可守,不容率意为之。”词语解释:宪衔 拼音:xiàn xián
唐 宋 以来官制中在正职外所加的御史之类虚衔。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唐宪衔使头使下》:“ 唐 世节度、观察等使辟置官属,许理年转入臺官,至侍御史止。其御史中丞须有军功乃得转入。已上皆名宪衔。”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唐 建中 赦,许带宪衔。遇赦加恩,踵为故事。”《宋史·职官志四》:“﹝御史大夫﹞ 宋 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词语解释:宪书 拼音:xiàn shū
即历书。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子贱 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使书宪书教品。”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卖宪书》:“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绿野仙踪》第六六回:“次日, 庞氏 一早又取过宪书来,着贡生择日子。” 老舍 《柳家大院》:“ 老王 和我借宪书抽她的嘴巴。”词语解释:宪准 拼音:xiàn zhǔn
法纪。《梁书·王亮传》:“而 縝 言不逊,妄陈褒贬,伤济济之风,缺侧席之望,不有严裁,宪准将頽。”词语解释:宪写 拼音:xiàn xiě
仿效;模仿。《新唐书·中宗八女传》:“﹝ 安乐公主 ﹞营第及 安乐 佛庐,皆宪写宫省,而工緻过之。”词语解释:宪典 拼音:xiàn diǎn
(1).法律,法典。《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勉恤之哉!”《南史·孔琳之传》:“﹝ 琳之 ﹞奏劾尚书令 徐羡之 亏违宪典。”《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上孤陛下之恩,下失四海之望,请赐罢黜,别置宪典。” 清 林则徐 《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懍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2).法式;典范。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陋人标陋格,乃谓‘ 吴 楚 东南坼’四句,上情下景,为律诗宪典,不顾 杜陵 九原大笑。”词语解释:宪坐 拼音:xiàn zuò
依法处分。《北史·邢峦传》:“如其无功,分受宪坐。”词语解释:宪墨 拼音:xiàn mò
谓绳之以法。《晋书·姚兴载记上》:“边藩要捍,众力是寄。 禾 等私逃,罪应宪墨,以杀止杀,安边之义也。”词语解释:宪件 拼音:xiàn jiàn
旧称上司的公文。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某词讼,或钦件,或宪件,为某事,于某年月日,奉某衙门批审,曾否详覆批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以宪件所係,将 廷琬 之父 明远 解赴宪臺。”词语解释:宪兵 拼音:xiàn bīng
某些国家中的军事政治警察。采取军事组织形式,在国家内部和军队内部执行警卫、维护军纪和秩序等任务。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宪兵是什么东西,宪兵能把伤兵怎么样!” 老舍 《茶馆》第三幕:“门外有汽车停住声,先进来两个宪兵。”词语解释:宪制 拼音:xiàn zhì
法制。《晋书·孔坦传》:“王命无贰,宪制宜信。”《魏书·元子思传》:“又皇太子以下违犯宪制,皆得纠察,则令僕朝名宜付御史,又亦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