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末字词组
御寇内寇山寇盗寇蚁寇赍粮藉寇害寇积寇
借寇余寇入寇反寇通寇骑寇成王败寇稔寇
司寇倭寇流寇野司寇速寇侵寇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生寇
避寇玩寇伏寇赭寇进寇梗寇敌寇犯寇
穷寇来寇勍寇蹑寇雠寇尝寇拟寇土寇
兵寇死寇养寇贼寇造寇海寇小司寇外寇
强寇妖寇凶寇负乘致寇鲸寇宿寇暴寇 
逋寇草寇夷寇聚寇遗寇潜寇响寇 
边寇蛮寇剧寇出车殄寇隃寇游寇粤寇 

词语解释:御寇  拼音:yù kòu
(1).即 列御寇 。相传为 战国 郑 人,属道家者流。《庄子·田子方》:“ 御寇 伏地,汗流至踵。” 明 高启 《出郊抵东屯》诗之四:“不能使争席,心愧 御寇 徒。”
(2).抗击敌寇。御,通“ 御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得书,喻以御寇之方。”
谓防御贼寇。《易·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左传·襄公十年》:“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
词语解释:借寇  拼音:jiè kòu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巵。”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词语解释:司寇  拼音:sī kòu
官名。 夏 殷 已有之。 周 为六卿之一,曰秋官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春秋 列国亦多置之。 孔子 尝为 鲁 司寇,因与 季氏 不合而去。 清 时别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侍郎为少司寇。 唐 张说 《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夫君子大守道而小守位,污隆随时,屈伸以义,去令尹而不愠,失司寇而遂行。”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尊人 松石 先生,与 张得天 司寇为莫逆交。”按, 张得天 ,名 照 , 雍正 间官至刑部尚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盛司寇》:“公曰:‘臣为司寇,尽职而已。’”按, 盛安 , 乾隆 十年迁刑部尚书。参阅《书·洪范》《周礼·秋官·大司寇》
汉 代刑罚名。罚往边地戍守防敌。司,通“ 伺 ”。《汉书·刑法志》:“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后汉书·鲁丕传》:“坐事下狱司寇论。” 李贤 注:“司寇,刑名也。”《后汉书·张晧传》:“帝乃悟,减 腾 死罪一等,餘皆司寇。” 李贤 注:“输作司寇,因以名焉。”
词语解释:避寇  拼音:bì kòu
亦作“ 避宼 ”。 谓为免遭寇盗侵害而避居他处。《庄子·让王》:“ 吴 军入 郢 , 説 ( 屠羊説 )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清 方文 《从兄浣叟令昌化又摄临安将迁馀杭赋此赠之》诗之四:“我欲移家为避宼,他时不虑买山钱。” 清 李调元 《避炎》诗:“避炎如避寇,逐北尽投林。”
词语解释:穷寇  拼音:qióng kòu
陷于困境的敌人。《逸周书·武称》:“追戎无恪,穷寇不格。”《孙子·行军》:“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汉书·韩信传》:“ 汉 兵远鬭,穷寇﹝久﹞战,锋不可当也。” 明 唐顺之 《公移·牌》:“此係穷寇,即使未能遽缚,四面皆海,船隻焚尽,亦断无从容逸去之理。”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 霸王 。”
词语解释:兵寇  拼音:bīng kòu
(1).敌兵或乱兵的侵扰。《后汉书·郭伋传》:“ 更始 新立, 三辅 连被兵寇,百姓震骇。”
(2).乱兵和贼寇。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故闭户或密出,不敢与相见,如避兵寇,惴惴然惟恐累及亲戚耳。”
词语解释:强寇  拼音:qiáng kòu
亦作“彊寇”。 强大的敌寇。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强寇桀逆,拒围一年。” 晋 陆机 《辩亡论》下:“彊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东周列国志》第八一回:“莫怨强臣与强寇,分明自己凿凶门。”
词语解释:逋寇  拼音:bū kòu
逃寇,流寇。《晋书·陶璜传》:“夷帅 范熊 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宋书·自序传·沉田子》:“积纪逋寇,旦夕夷殄。” 隋文帝 《赐高丽王汤玺书》:“歷代逋寇,一朝清荡。” 唐 韩愈 《送张侍郎》诗:“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洪文襄公》:“公自 顺治 元年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即出驻 江 南,以次削平逋寇。”
词语解释:边寇  拼音:biān kòu
侵犯边疆的敌寇。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及其后, 蒙公 死而诸侯叛 秦 ,中国扰乱, 匈奴 纷纷,乃敢復为边寇。”《宋书·檀道济传》:“十二年,上疾篤,会 索虏 为边寇,召 道济 入朝。” 宋 范镇 《长啸却胡骑赋》:“边寇众至,虏战数挑,胜不可以近决,敌不可以前料。”
词语解释:内寇  拼音:nèi kòu
(1).谓国内变乱。《战国策·燕策一》:“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 鲍彪 注:“寇,犹乱。与,犹和。”
(2).指外敌入侵。 宋 范镇 《东斋记事补遗》:“ 曹太尉 瑋 知 秦州 ,西 番 内寇。”
词语解释:余寇  拼音:yú kòu
残馀的寇敌。 唐 杜甫 《瘦马行》:“去岁奔波逐餘寇,驊騮不惯不得将。”
词语解释:倭寇  拼音:wō kòu
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我国和 朝鲜 沿海地区的 日本 海盗。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人民亦用以称 日本 侵略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亦使 浙 直 诸军士因之习於海战, 倭 寇之来,可以截流而御之。”《明史·外国传三·日本》:“有捕 倭 寇数十人至京者,廷臣请正法。” 郁达夫 《游于山戚公祠》诗:“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 倭 寇渡江涯。” 老舍 《四世同堂》第二部五十:“这仙境中的主人已换上了杀人不眨眼的 倭 寇;那仙姿逸态又有什么用呢?”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诗:“东进杀 倭 寇,举世惊风雷。”
词语解释:玩寇  拼音:wàn kòu
(1).轻视敌寇。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 不可启,寇不可翫。” 宋 欧阳修 《论盗贼事宜札子》:“今之谋臣,不识已形之祸,以患为乐,以危为安,见盗贼虽多而时有败者,遂生翫寇之意。”《明史·孙传庭传》:“士大夫厌苦 传庭 所为,用法严,不乐其在 秦 。相与譁於朝曰:‘ 秦 督翫寇矣。’”《清史稿·高宗纪二》:“﹝ 乾隆 十一年三月﹞戊寅, 庆復 至 打箭鑪 ,劾 李质粹 等老师翫寇,请续调官兵进勦,允之。”
(2).引申为助长寇势。《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废帝 怒曰:‘ 德钧 父子握彊兵,求大镇,苟能败 契丹 而破 太原 ,虽代予亦可。若翫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毙。’”
词语解释:来寇
敌人来犯
词语解释:死寇  拼音:sǐ kòu
指顽敌。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岂以为閤下真能引孤军单进,与死寇角逐,争一旦侥倖之利哉?”
词语解释:妖寇  拼音:yāo kòu
犹盗寇。《南史·王懿传》:“祅寇豕突,恃我远征,既闻凯入,将自奔散。”
词语解释:草寇  拼音:cǎo kòu
出没于山林草莽的盗匪。旧时官府常蔑称聚众反抗朝廷的起义者。《旧唐书·僖宗纪》:“如乡村有干勇才略,而能率合义徒,驱除草寇者,本处以闻,亦与重赏。”《水浒传》第一○七回:“贼将 滕戣 看见是女子,拍马出阵,大笑道:‘ 宋江 等真是草寇,怎么用那妇人上阵!’”《英烈传》第三四回:“即今诸路年穀不登,人民饥饉。闻殿下招兵,俱来就食。羣雄、草寇来投伏者,计有六十餘万人。”
词语解释:蛮寇  拼音:mán kòu
蛮邦强徒。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他是真蛮寇,不比寻常蜂蠆小罗嘍。” 清 李渔 《风筝误·运筹》:“前日蛮寇薄城,亏我用奇兵退去。”
词语解释:山寇  拼音:shān kòu
旧时称占山为王的强人。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自序》:“会黄巾盛於海岳,山寇暴於 并 冀 ,乘胜转攻,席卷而南。” 元 王恽 《西安道中》诗:“却为近来山寇发,大明犹未撤关扃。”
词语解释:入寇  拼音:rù kòu
指外敌入侵进犯。《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 方简 时入 契丹 境钞掠,多所杀获,既而邀求不已,朝廷小不副其意,则举寨降於 契丹 ,请为乡道以入寇。”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内应》:“ 嘉靖 四十一年,倭入寇,围 兴化府 ,都督 刘显 奉勑赴援。”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设使胡虏又大举入寇, 李公 等必束手无策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联升社学和钟镛社学》:“辛丑年,洋匪入寇省城。”
词语解释:流寇  拼音:liú kòu
到处转移、没有固定据点的盗匪。旧时统治阶级常用以污蔑农民起义军。多指 明 末 李自成 、 张献忠 等领导的农民军。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 杨嗣昌 督师无状,公上书列其罪,直声震輦下,及流寇猖獗,又数上言疏时事。” 毛泽东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肃清流寇思想,实为红军党内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目标。”
词语解释:伏寇  拼音:fú kòu
暗藏的仇敌。《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北齐书·魏收传》:“门有倚祸,事不可不密;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
词语解释:勍寇  拼音:qíng kòu
强敌。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坚守四旬,上下力屈,受陷勍寇,士师奔扰。”《宋书·宗室传论》:“ 烈武王 览群才,扬盛策,一举磔勍寇,非曰天时,抑亦人谋也。”
词语解释:养寇  拼音:yǎng kòu
谓姑息纵容盗寇。《新唐书·张伯仪传》:“博士 李吉甫 议,以中兴三十年而兵未戢者,将帅养寇藩身也。”《宋史·陈过庭传》:“ 睦 寇窃发, 过庭 言:‘致寇者 蔡京 ,养寇者 王黻 ,窜二人,则寇自平。’”
词语解释:凶寇  拼音:xiōng kòu
强敌。 晋 孙绰 《太宰郗鉴碑》:“公奋其忠勇,精贯白日,信顺为甲胄,大节为城池,故能摧却凶寇,全身济功。”《宋书·刘道产传》:“ 道产 自镇 汉南 ,境接凶寇,政绩既著,威怀兼举。”《宋书·索虏传》:“进可以厌捍凶寇,覆其巢窟;退可以宣国威武,镇御旧京。”
词语解释:夷寇  拼音:yí kòu
指外族入侵的战祸。《后汉书·宦者传·曹节》:“州牧郡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故虫蝗为之生,夷寇为之起。”
词语解释:剧寇  拼音:jù kòu
犹剧贼。《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秦王 数平剧寇,功冠天下。”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二状》:“朝廷命臣等,兼领四路,以御剧寇。”
词语解释:盗寇  拼音:dào kòu
犹盗匪。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金有变,毕昴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盗寇。”《宋史·食货志上六》:“自行雇募,盗寇充斥,盖浮惰不能任责故也。”《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盗寇,怎的便是方纔讲的那 牤牛山 海马 周三 。”
词语解释:反寇  拼音:fǎn kòu
谋反的贼寇。《汉书·韩王信传》:“今为反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僉事换了小服,跪在厅下,口里还强道:‘不知犯官有何事故?钧牌拘提,如捕反寇。’”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若輒以反寇申报,发兵剿洗,不惟百姓受其骚扰无辜,被其株连,即此辈歼之同于獮禽薙草。”
词语解释:野司寇  拼音:yě sī kòu
官名。掌郊野之诉讼及管理所征发的徒役。《左传·昭公十八年》:“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 杜预 注:“野司寇,县士也。” 孔颖达 疏:“《周礼》司寇属官有县士……各掌其县之民数而听其狱讼。若邦有大役,聚众庶。”
词语解释:赭寇  拼音:zhě kòu
清 代统治阶级对 太平天囯 等农民起义军的诬蔑性称呼。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越医》:“ 越 中自昔多名医,代有传绪。赭寇乱后,不特世医歇絶,崛起者更无人。” 清 王韬 《瀛壖杂志》卷二:“ 咸丰 三年赭寇之乱,园中室庐为贼巢穴。” 清 王韬 《瀛壖杂志》卷二:“赭寇之乱, 江 浙 沦陷。”
词语解释:蹑寇  拼音:niè kòu
追击敌寇。 唐 柳宗元 《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陛下但嘉其排难,不省其由,列为上公,命作元帅。及躡寇 滑 汭,顿军 咸阳 。”
词语解释:贼寇  拼音:zéi kòu
强盗,寇盗。《晋书·桓冲传》:“初 冲 之西镇,以贼寇方彊,故移镇 上明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 鶯鶯 妻之’。”《镜花缘》第二六回:“ 多九公 道:‘不好了!此必贼寇约会多人前来报仇,这便怎好?’”
词语解释:负乘致寇  拼音:fù chéng zhì kòu
典出《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孔颖达 疏:“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於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竞欲夺之。”意思是卑贱者背着人家的财物,又坐上大马车显耀,就会招致强盗来抢。后以“负乘致寇”谓居非其位,才不称职,就会招致祸患。《晋书·张祚传》:“城峻衝生,负乘致寇,惟陛下图之。” 北周 庾信 《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而臣甲子既多,耄年又及,无参宾客之事,谬达诸侯之班。尸禄素餐,久紊彝典,负乘致寇,徒烦有司。”《太平广记》卷八二引 唐 陈翰 《异闻集·吕翁》:“﹝臣﹞有忝恩造,无裨圣化,负乘致寇,履薄战兢。”亦省作“ 负乘 ”。《后汉书·灵帝纪赞》:“ 灵帝 负乘,委体宦孽。徵亡备兆,《小雅》尽缺。麋鹿霜露,遂栖宫卫。” 李贤 注:“《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言帝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唐 刘禹锡 《代谢男师损等官表》:“虚受丘山之赐,实增负乘之忧。”《明史·外戚传序》:“一二怙恩负乘之徒,所好不过田宅、狗马、音乐,所狎不过俳优、伎妾。”
词语解释:聚寇  拼音:jù kòu
聚集起来的盗寇。《宋史·杨允恭传》:“ 王钧 之乱,上虑南方有聚寇,命 允恭 为 荆湖 、 江 浙 都巡检使。”
词语解释:出车殄寇  拼音:chū chē tiǎn kòu
出征消灭敌寇。《旧唐书·裴度传》:“在 宪宗 时,扫涤区宇,尔则有出车殄寇之勋。”
词语解释:蚁寇  拼音:yǐ kòu
亦作“螘寇”。 犹言小寇,乌合之众。《晋书·石勒载记上》:“天下不足定,螘寇不足埽。”《宋书·张兴世传》:“ 孟虯 蚁寇,必无能为。” 南朝 齐 萧子良 《密启武帝启》:“威力既举,蚁寇自服。”
词语解释:通寇  拼音:tōng kòu
勾结贼寇。《明史·方国珍传》:“ 国珍 怨家告其通寇, 国珍 杀怨家,遂与兄 国璋 、弟 国瑛 、 国珉 亡入海。”
词语解释:速寇  拼音:sù kòu
招致盗匪。《国语·晋语八》:“离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 韦昭 注:“速,召也。” 唐 张廷珪 《谏停市犬马表》:“饥饉荐臻,边荒速寇。”
词语解释:进寇  拼音:jìn kòu
犹进犯。《晋书·苻坚载记上》:“ 亮 惧而退守 磬险 , 安 遂进寇 汉川 。”《梁书·简文帝纪》:“闰四月甲子, 景 进寇 巴陵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七七八年, 登里可汗 为了掠夺财物,进寇 太原 。”
词语解释:雠寇  拼音:chóu kòu
犹仇敌。 宋 苏舜钦 《上范公参政书》:“惟是险姦凶歼之人,嫉阁下声名出人,甚于讎寇。”
词语解释:造寇  拼音:zào kòu
作乱。《后汉书·朱儁传》:“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寇,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
词语解释:鲸寇  拼音:jīng kòu
大盗。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章昭达墓志》:“公倾其产业,募是驍雄,思报皇储,累歼鲸寇。”
词语解释:遗寇  拼音:yí kòu
残寇。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野无遗寇,邑罔残姦。”《宋书·朱脩之传》:“及 义宣 败於 梁山 ,单舟南走, 脩之 率众南定遗寇。” 唐 樊衡 《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野絶遗寇,万里肃清。”
词语解释:隃寇  拼音:yú kòu
见“ 隃冠 ”。
词语解释:隃冠  拼音:yú guān
传说中的奇兽名。《逸周书·王会》:“ 扬州 禺…… 解 隃冠。” 孔晁 注:“旧本‘隃冠’作‘隃冦’。 王 本及《路史》皆作‘隃冠。’”《逸周书·王会》:“ 史林 以尊耳。尊耳者,身若虎豹,尾长三尺,其身食虎豹。 北唐 以閭,閭似隃冠。” 孔晁 注:“ 北唐 , 戎 之在西北者。射礼以閭、象为射器。”参见“ 閭中 ”。
词语解释:赍粮藉寇
语本古谚“齎盗粮,借(或作藉)贼(或作寇)兵”。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天津新议续议》:“是国家正供之入,适足为齎粮藉寇之资。”参见“ 齎盗粮 ”。
词语解释:赍盗粮
送粮食给盗贼。比喻做危害自己的蠢事。《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齎盗粮,借贼兵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 齐 所以大破者,以其伐 楚 而肥 韩 魏 也。此所谓借贼兵而齎盗粮者也。” 司马贞 索隐:“言为盗齎粮也。”
词语解释:骑寇  拼音:qí kòu
骑马入侵之寇。《管子·小匡》:“中救 晋公 ,禽 狄王 ,败 胡貉 ,破 屠何 ,而骑寇始服。” 尹知章 注:“北 狄 以骑为寇。”
词语解释:侵寇  拼音:qīn kòu
侵犯,入寇。《汉书·食货志下》:“作货布后六年, 匈奴 侵寇甚, 莽 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猪突豨勇。”《后汉书·窦融传》:“其后 匈奴 惩乂,稀復侵寇,而保塞 羌胡 皆震服亲附。”《晋书·谢玄传》:“于时 苻坚 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 安 乃以 玄 应举。”
词语解释:梗寇  拼音:gěng kòu
作梗入寇。《新唐书·郭正一传》:“ 吐番 旷年梗寇,师数出,坐费粮貲。近讨则丧威,深入则不能得其巢穴。”
词语解释:尝寇  拼音:cháng kòu
试探敌人的强弱。《左传·隐公九年》:“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 杜预 注:“尝,试也。”《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词语解释:海寇  拼音:hǎi kòu
海盗。《宋史·韩彦直传》:“海寇出没大洋刼掠,势甚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 嘉庆 ﹞十三年靖 闽 粤 海寇。”
词语解释:宿寇  拼音:sù kòu
惯匪。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 宪宗 平荡宿寇,数致太平。”
词语解释:潜寇  拼音:qián kòu
暗中偷盗。《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齐 隶拊髀以济 文 , 楚 客潜寇以保 荆 。”
词语解释:游寇  拼音:yóu kòu
流寇。 明 文徵明 《送崇明尹吴君赴召叙》:“未几,有游寇之警,君益料简民兵缮治干櫓。”
词语解释:害寇  拼音:hài kòu
为害的盗贼。 汉 焦赣 《易林·豫之大畜》:“住车醊酒,疾风暴起,泛乱福器,飞扬位草,明神降禄,道无害寇。”
词语解释:成王败寇  拼音:chéng wáng bài kòu
见“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
词语解释: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拼音:chéng zé wéi wáng , bài zé wéi kòu
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 孙中山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 中国 歷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亦作“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五折:“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虏,俘虏。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他们虽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难填’的古训,却很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贼’的成语,贼者,流着之王,王者,不流之贼也,要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坐寇’。”亦省作“ 成王败寇 ”。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 董狐 。”
词语解释:敌寇  拼音:dí kòu
从国外入侵的敌人。 陈毅 《寄友》诗序:“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 华 日急。”
词语解释:拟寇  拼音:nǐ kòu
犹御寇。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议征伐》:“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妄战则人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参见“ 御寇 ”。
词语解释:御寇  拼音:yù kòu
(1).即 列御寇 。相传为 战国 郑 人,属道家者流。《庄子·田子方》:“ 御寇 伏地,汗流至踵。” 明 高启 《出郊抵东屯》诗之四:“不能使争席,心愧 御寇 徒。”
(2).抗击敌寇。御,通“ 御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得书,喻以御寇之方。”
谓防御贼寇。《易·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左传·襄公十年》:“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
词语解释:小司寇  拼音:xiǎo sī kòu
周 官名。司寇的属官,为司寇的副贰。见《周礼·秋官·小司寇》。参见“ 五大夫 ”。
词语解释:五大夫  拼音:wǔ dài fū
(1). 周 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礼记·王制》“下大夫五人” 唐 孔颖达 疏:“ 周 礼五等国,悉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燕礼小臣作下大夫二人媵爵》:“大夫五人者, 崔灵恩 所谓司徒之下置小宰、小司徒,司空之下置小司空、小司寇,司马事省置小司马一人是也。分言之曰卿曰大夫,合言之则三卿为上大夫,五大夫为下大夫。”
(2).爵位名。 战国 时 楚 魏 始设, 秦 汉 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 汉 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 汉文帝 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战国策·楚策一》:“ 楚 杜赫 説 楚王 以取 赵 。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史记·高祖本纪》:“ 项梁 益 沛公 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五大夫,第九爵也。”《汉书·食货志下》:“千夫如五大夫。” 颜师古 注:“五大夫,旧二十等爵之第九级也。至此以上,始免徭役。”
(3). 秦始皇 二十八年封禅 泰山 ,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 秦 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 秦 官,而附会为五株松。 汉 应劭 《汉官仪》谓 始皇 所封的是松树。后因以为松的别名。 明 何景明 《古松歌》:“君不见 泰山 五大夫,零落今看在何处。”
词语解释:暴寇  拼音:bào kòu
强暴的敌人。《吴子·应变》:“暴寇卒来,掠吾田野,取吾牛羊。”
词语解释:响寇  拼音:xiǎng kòu
即响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将军》:“ 黄靖南 得功 微时,与二孝廉赴都,途遇响寇。孝廉惧,长跪献资。”参见“ 响马 ”。
词语解释:响马  拼音:xiǎng mǎ
旧时结伙拦路抢劫的强盗。因马身系铃或抢劫时先放响箭,故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郡·鄚州》:“窃谓此地为畿辅要害,而去州县稍远,响马大伙多盘据其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那响马贼数十人,齐声打了一个忽哨,飞奔出来。”《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既作緑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也断不肯悄悄的下来,放这支响箭,就如同告诉那行人説,我可来打刼来了,不然为什么叫作响马呢?”
词语解释:粤寇  拼音:yuè kòu
清 朝统治阶级对 太平天囯 起义者的污蔑之辞。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无何而有 粤 寇之劫,余避地 上海 。”
词语解释:积寇  拼音:jī kòu
犹惯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义犬》:“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操刀欲杀。”
词语解释:稔寇  拼音:rěn kòu
恶贯满盈的敌人。《文选·陆机〈辨亡论上〉》:“或师无谋律,丧威稔寇。” 李善 注:“稔寇言丧其威权,令资熟於也。”
词语解释:生寇  拼音:shēng kòu
活的敌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子胥 諫曰:‘非 吴 有 越 , 越 必有 吴 。吉往则凶来,是养生寇而破国家者也。’”《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轻军晨夜袭拔 庐江 ”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锋刃所截,焱火所焚,前无生寇,惟 祖 迸走。”
词语解释:犯寇  拼音:fàn kòu
遭到侵犯。《史记·苏秦列传》:“夫 燕 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 赵 之为蔽其南也。”《史记·苏秦列传》:“ 秦 赵 相毙,而王以全 燕 制其后,此 燕 之所以不犯寇也。”
词语解释:土寇  拼音:tǔ kòu
旧时对地方上的反叛者或起义农民的蔑称。《宋史·李神祐传》:“及土寇 周琼 等叛,又副 尹崇珂 讨平之。”《元史·世祖纪八》:“己卯, 罗氏鬼国 土寇为患, 思播 道路不通,发兵千人与洞蛮开道。”《清史稿·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传》:“破 赵廉 ,克 永安关 。逐土寇 曹槓子 ,又败之於 道州 。”
词语解释:外寇  拼音:wài kòu
外来的敌寇;外来侵掠。《管子·君臣上》:“兵乱内作,以召外寇。”《国语·晋语二》:“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北史·杜弼传》:“ 弼 又请先除内贼,却讨外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若虽有外寇,而其地尚为我有,乃捨险就易,此何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