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队去声 [zài,载运][sài,边塞][详注1][ké ài][lài][cài][详注2][ài]

退[详注3][duì][bèi][《集韵》莫佩切,音妹。《博雅》好也。][详注4][duì,盘敦][lěi]


注1:裁 音在。亦制裁也。《谷梁传序》准裁靡定。《注》读去声。
注2:栽 音再。《说文》筑墙长板。《左传·桓五年》水昏正而栽。《注》设筑板。
注3:回 音悔。绕也。《左传·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读上声。又《集韵》《韵会》音缋。《前汉·赵充国传》回远千里。《注》回谓路迂回也,音胡悔反。又畏避也。《前汉·王温舒传》即有避回。《注》谓不尽意,捕击盗贼。又《盖宽饶传》刺举无所回避。
注4:谇 《广韵》苏内切《集韵》《韵会》苏对切,音碎。《前汉·贾谊传》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服虔曰》谇,犹骂也。《张晏曰》责让也。《师古曰》谇音碎。
共245,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对酒对峙对开对儿对席对火对分对邻
对面对门对酌对眼对年对玩对国对讲
对床对策对岸对流对掌对亲对照对见
对月对棋对食对生对治对半对比对阵
对景对弈对举对歌对狱对方对同对付
对语对日对垒对心对属对数对答对视
对越对案对敌对言对话对论对值对联
对扬对时对文对手对于对词对事对角
对立对境对待对偶对杯对头对读对称
对白对御对局对子对问对当对圆对调

词语解释:对酒  拼音:duì jiǔ
(1).面对着酒。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六四:“对酒不能言,悽愴怀酸辛。”《北史·李孝贞传》:“每暇日,輙引宾客,弦歌对酒,终日为欢。”
(2).乐府相和曲名。或作“对酒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对酒》 郭茂倩 题解引《乐府解题》曰:“ 魏 乐奏 武帝 所赋‘对酒歌太平’,其旨言王者德泽广被,政理人和,万物咸遂。”
词语解释:对面  拼音:duì miàn
(1).当面;面对面。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六:“日已向出,天忽大雾,对面不相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齐 朝士子皆呼 祖僕射 为 祖公 ,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忽见一阵大风,起砂走石,似吹颺尘,屋瓦翻飞,对面不能相见。” 巴金 《死去的太阳》:“ 程庆芬 坐在他底对面,她看见他底那种拘束不安的样子,不觉对他微笑。”
(2).犹会面。 唐 张鷟 《游仙窟》:“向见称扬,谓言虚假,谁知对面,恰是神仙。”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休着小姐与他对面。”
(3).对过;迎面。《三侠五义》第三回:“ 包公 刚才要饮,只见对面桌上来了一个道人坐下。” 沙汀 《航线》:“当岸上那些高架着的写了标语的木牌,正对面奔了过来的时候,客人们都把头伸过船舷。” 峻青 《海啸》第一章七:“死者是在刚要过河的时候,突然遭到来自河对面的伏击。”
(4).对方。 沉起予 《难民船》:“‘为什么不打无线电求救呢?’‘自然打过;但是对面回电来问船在什么地方时,我们就回答不出。’”
词语解释:对床
两人对床而卧。喻相聚的欢乐。 唐 韦应物 《示全真元常》诗:“寧知风雪夜,復此对牀眠。” 宋 陆游 《访僧支提寺》诗:“共夜不知红烛短,对牀空嘆白云深。” 金 元好问 《寄答景元兄》诗:“故人相念不相忘,频著书来约对牀。” 郁达夫 《寄养吾二兄》诗:“来岁秋风思返棹,对牀应得话沉沦。”
词语解释:对月  拼音:duì yuè
(1).向月。 南朝 陈 张正见 《有所思》诗:“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 唐 李白 《将进酒》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满月。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对月之时,取 刘备 同小姐回门拜见老夫人来。”《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对月领了文凭,往东江米巷买了三顶 福建 头号官轿,算计自己、夫人、 大舍 乘坐。”《歧路灯》第九九回:“房下有两个小太太,上下不过二十三四天,俱生的是相公,那太爷就喜的了不成。不料这七天头上,那个小相公是对月风,这个新小相公是七日风,一齐都害了撮口脐风。”
词语解释:对景  拼音:duì jǐng
(1).对着眼前景物。 南唐 李煜 《浪淘沙》词:“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元 耶律楚材 《河中游西园》诗:“对景怕看红日暮,临池羞照白头新。”
(2).比喻两相符合;对路。《红楼梦》第三三回:“ 袭人 听了这两件事都对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大家説这戏唱得对景。”
词语解释:对语  拼音:duì yǔ
(1).对偶的词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其诗卷首有一对语云:‘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我﹞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
(2).交谈,对话。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老兵不执役,则屏於舍外,常闻其中若有对语者。近听之,则寂然。” 元 萨都剌 《夜泊钓台》诗:“山僧对语夜未央,不知风露满衣裳。”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同一禹域之民,而对语或须对译,曷若易之为便?”
(3).对偶句中的偶句。 清 梁章鉅 《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今年在 扬州 ,闻 公眉观察 亦有一联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属子,九京可作,捨公其谁与归。’出语本《朱子》,对语本《檀弓》。”
词语解释:对越  拼音:duì yuè
(1).犹对扬。答谢颂扬。《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 文 之 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下》:“‘对越在天’与‘骏奔走在庙’相对为文。‘对越’犹对扬,言对扬 文 武 在天之神也……扬、越一声之转。” 汉 班固 《典引》:“亦犹於穆猗那,翕纯皦绎,以崇严祖考,殷荐宗配帝,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 宋 苏辙 《论明堂神位状》:“今者皇帝陛下对越天命,逾年即位。”
(2).指帝王祭祀天地神灵。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宋史·礼志二》:“当愁惨之际,行对越之仪,臣等实虑上帝之弗歆。”《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四年》:“天子亲祀郊庙,所以通精诚,逆福釐,生蒸民,阜万物,百王不易之礼也。宜讲求故事,对越以格纯嘏。”
词语解释:对扬  拼音:duì yáng
亦作“ 对敭 ”。
(1).古代常语,屡见于金文。凡臣受君赐时多用之,兼有答谢、颂扬之意。《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孔 传:“对,答也。答受美命而称扬之。”《诗·大雅·江汉》:“ 虎 拜稽首,对扬王休,作 召公 考,天子万寿。” 朱熹 集传:“言 穆公 既受赐,遂答称天子之美命,作 康公 之庙器,而勒策王命之辞以考其成,且祝天子以万寿也。”
(2).转为偏义,谓答谢,报答。 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虔恭夙夜,不敢荒寧,用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不能尽忠竭节,对敭王休,策蹇勱駑,祇奉皇眷。”
(3). 唐 宋 以来为官吏除授后谢恩的一种仪式。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吏部流内銓,每除官,皆云权判。正衙谢,復正谢前殿,引选人谢辞。繇 唐 以来,谓之对扬。”
(4).犹比美。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魏文帝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高楼’十餘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5).面君奏对。《魏书·儒林传序》:“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唐 杜甫 《赠李十八秘书别三十韵》:“对敭抚士卒,乾没费仓储。”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其奏对君前,当以师老财匱为言。”《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 胡三省 注:“对扬,本於 傅説 、 召虎 。对,答也;扬,称也。后人遂以面对敷奏为对扬。”
(6).答问。《〈孝经〉序》 邢昺 疏引 刘炫 《述义》:“ 炫 谓 孔子 自作《孝经》……假 曾子 之言,以为对扬之体,非 曾子 实有问也。”
词语解释:对立  拼音:duì lì
(1).相向而立;并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 明 刘基 《渡江云》词:“定巢新燕子,睡起雕梁对立,整乌衣。”
(2).敌对;互相抵触。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至於对立鼎峙,雌雄所争,则必隆其委任,多其分画。”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夷狄’当然要讳,但也不许看见‘中国’两个字,因为这是和‘夷狄’对立的字眼。”
(3).哲学上指事物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八章:“矛盾就是同一事物内部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东西的意思。”
(4).犹对立面。 秦牧 《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而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发展就是对立的斗争。”
词语解释:对白  拼音:duì bái
戏剧、电影中角色之间的对话。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七章:“他扮演个支书、队长、国家干部啥的,那稳重有力的派头,那响亮清楚的对白,都特别特别的象。”
词语解释:对峙  拼音:duì zhì
(1).相对而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资水》:“县左右二冈对峙。” 唐 杨炯 《浮沤赋》:“排两足而分规,擘波心而对峙。”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四章:“一条笔直的公路延伸过去,有一座两山对峙的山口,那想必就是 虎鸣山口 了。”
(2).对抗;抗衡。 清 黄鸿寿 《开设资政院》:“院中议员以钦选、民选两部分组织而成,两造之分子,隐隐然若两党之对峙。”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九章:“我军逐步后撤,退到 张朴墕 和 十字墕 村南,与敌人隔沟对峙。”
词语解释:对门  拼音:duì mén
(1).门户相对;对面。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敏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对门不通矣。” 唐 王维 《洛阳女儿行》:“ 洛阳 女儿对门居,纔可容颜十五餘。” 孙犁 《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店铺对门的大院,是县教育局。”
(2).匹配;门当户对。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元 无名氏 《娶小乔》第一折:“老夫务要寻箇对门,方许成亲。”
词语解释:对策  拼音:duì cè
(1).亦作“ 对册 ”。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 汉 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餘人, 弘 第居下。策奏,天子擢 弘 对为第一。”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唐 颜师古 注:“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宋 叶适 《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 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请收还威福,除 秦檜 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
(2).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就是沉默。”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
词语解释:对棋  拼音:duì qí
相对下棋。 唐 杜甫 《别房太尉墓》诗:“对棋陪 谢傅 ,把酒觅 徐君 。” 唐 白居易 《池上二绝》之一:“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有盗发 蜀 先主 墓,见两人张灯对棋,惊惧。”
词语解释:对弈  拼音:duì yì
下棋。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符契元》:“迟明即诣 开化坊 访 马 ( 马总 ),而与兵部 韩侍郎 对弈。” 宋 周密 《云烟过眼录》卷下:“古画二,一作五丁开山,一作帝仙对弈。”《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 金 兵﹞距京才数十里,都人甚恐。 泽 ( 宗泽 )方与客对弈。僚属请议守御之策, 泽 不应。”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又似三人会,俯首方对弈。”
词语解释:对日  拼音:duì rì
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出处有二:(1)《后汉书·黄琬传》:“ 建和 元年正月日食……太后詔问所食多少, 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 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 琼 大惊,即以其言应詔,而深奇爱之。”(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 明帝 数岁,坐 元帝 膝上,有人从 长安 来……因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 长安 。’”后因以“对日”为形容幼年聪慧之典。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唐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翀天王子去,对日圣君怜。”
词语解释:对案  拼音:duì àn
犹对狱。受审。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三折:“今日在森罗殿上对案。”《红楼梦》第二八回:“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
词语解释:对时  拼音:duì shí
指一整天。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据他说,我的情形是很轻的,只是普通的拘留,一个对时。” 叶紫 《行军掉队记》:“看形势,被害至多总还不到一个对时,大约是在昨天上午。”
词语解释:对境  拼音:duì jìng
(1).指对方国家。《宋史·王抃传》:“两朝通好,自有常礼,使人何得妄生事,已牒知对境。”
(2).佛教谓与色、声等尘境相对。《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六祖慧能》:“ 慧能 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词语解释:对御  拼音:duì yù
谓皇帝赐宴,与群臣共饮。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正月十四日,车驾幸 五岳观 迎祥池 ,有对御。”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至凡大礼后恭谢,上元节游春,或幸 金明池 琼花,从臣皆扈蹕而随车驾,有小燕,谓之对御。”
词语解释:对开  拼音:duì kāi
(1).指车、船等由两个地点相向开行。 杨朔 《木棉花》:“ 广州 和 九龙 对开的火车必须停在桥的两端,等两方面的旅客互相换完车后,火车便各自驶回原站。”
(2).对分成两半。 理由 《铁血》:“我早从别人的口中听说,他是一个正直、勤奋、练达的人,曾经担任炼钢厂的厂长。他和首钢大多数干部一样,工作强度是一天的对开:十二小时。”
词语解释:对酌  拼音:duì zhuó
相对饮酒。
词语解释:对岸  拼音:duì àn
一定水域互相对着的两岸互称对岸。
词语解释:对食  拼音:duì shí
(1).共同进餐。《东观汉记·鲍永传》:“上大喜,与 永 对食。”
(2).面对食物。 唐 杜甫 《夏日叹》诗:“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3).古代指宫女之间或宫女与阄人之间相恋。《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房 与 宫 对食。”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甚相妬忌也。” 房 , 道房 ; 宫 , 曹宫 ,皆宫女。《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 长孙 乳媪曰 客氏 ,素私侍 朝 ( 魏朝 ),所谓对食者也。及 忠贤 入,又通焉。”参阅 吴世昌 《〈汉书·外戚传〉“对食”解》《关于宫中“对食”》
词语解释:对举  拼音:duì jǔ
犹对偶;相对举出。 清 汪师韩 《诗学纂闻·对举字》:“轩輊、依违、然疑、淹速,以对举见意。”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四》“于越”:“《春秋》之‘於越’,即是‘越’而以‘於’为发声,视此文之‘于越’与‘戎翟’对举者不同。”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辞笔或诗笔对举, 唐 世犹然,逮及 宋 元 ,此义遂晦。”
词语解释:对垒  拼音:duì lěi
(1).两军相持;交战。《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 ﹞数挑战,帝不出……与之对垒百餘日。”《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今北军之来,三年於兹,行省统军马二三十万,未尝对垒。”
(2).泛指双方竞争;相匹敌。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 山谷 翁作 司马文正公 輓词, 后山 作 南丰 先生輓词, 水心 作 高孝 两朝輓词,皆超軼絶尘,诚可对垒。” 明 康海 《斗鹌鹑·春游南山》词:“胜日寻芳,词人对垒。”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卫万 《吴宫怨》……高华响亮,可与 王勃 《滕王阁》诗对垒。”
词语解释:对敌  拼音:duì dí
(1).面对敌人;对敌人作战。《周礼·春官·车仆》“苹车之萃” 汉 郑玄 注:“苹犹屏也,所用对敌自蔽隐之车也。” 孙诒让 正义:“对敌时可蔽隐以避矢石也。”《南史·萧确传》:“ 确 每临阵对敌,意甚详赡。” 唐太宗 《宴中山》诗:“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
(2).两军对峙;交战;对抗。《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今与贼家对敌,当不动如山,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於势大损。”《西游补》第七回:“想是 秦始皇 亲身领了兵来与俺家对敌。” 郭沫若 《不读书好求甚解》:“近来国家主义者之反对共产主义,已经成了全面的对敌,这是无可隐讳的。”
(3).仇敌;对头。 唐 元稹 《厅前柏》诗:“我本癲狂耽酒人,何事与君为对敌?”
词语解释:对文  拼音:duì wén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词语解释:对待  拼音:duì dài
(1).对立;对抗。《朱子语类》卷七六:“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 高劳 《临时政府借债汇记》:“ 盛氏 实具有抵制政府之意,则政府与 盛氏 ,固处於对待之地位。”
(2).指对立或可以抗衡的事物。 蔡元培 《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从 汉 季到 隋 唐 ,与 印度 文化接触,翻译宣传,与固有文化几成对待。”
(3).犹相对。 元 张宪玉 《登齐政楼》诗:“万古晨昏常对待,两丸日月自双飞。”
(4).对偶;对举。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乃素王《十翼》《老子》一经,捶句皆双,儷辞是昉,寻其文义,独多对待。” 郭沫若 《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庐与瓜是对待着说的,下边统言剥言菹,可以知道庐必与瓜为类,断不会是居宅庐舍之庐。”
(5).对付;以某种态度、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 孙中山 《钱币革命》:“当此强邻侵併,实行瓜分之秋,非徒大言壮语所能抵御,非有实力之对待不可。”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们真是没有良心哪,你们这样对待我--是贼,是强盗,是鬼呀!”
词语解释:对局  拼音:duì jú
(1).下棋或博戏。《北史·魏收传》:“﹝ 魏子建 ﹞颇为弈棋,时人谓为耽好……及一临边事,凡经五年,未曾对局。”《旧五代史·晋书·郑云叟传》:“好棋塞之戏,遇同侣则以昼继夜,虽寒风大雪,临檐对局,手足皸裂,亦无倦焉。”
(2).指下棋或博戏的对方。《太平广记》卷二九八引《广异记·赵州参军妻》:“ 三郎 在堂前,与他少年双陆……闻款门云:‘是直符使者,都使令取 卢 家妇人。’对局劝之,不听。对局曰:‘非独累君,当祸及我。’”
词语解释:对儿
对联
词语解释:对眼  拼音:duì yǎn
(1).入眼;呈现在眼前。 唐 杜甫 《立春》诗:“ 巫峡 寒江那对眼, 杜陵 远客不胜悲。” 仇兆鳌 注:“那对眼,谓那堪对眼。”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安世高》:“天女以诗戏 少游 曰:‘……闻道诗词妙天下, 庐山 对眼可无言?’”
(2).投合;中意。《红楼梦》第六十回:“倘有不对眼的人看见了,又是一番口舌。”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自从去年架杆子,才想娶个屋里人,可是一直没看上对眼的。”
(3).“内斜视”的通称。一种眼病。两眼瞳孔向中间偏斜。也叫对眼儿、斗眼、斗鸡眼。
词语解释:对流  拼音:duì liú
(1).生理学上指液体或气体中,较热的部分上升,较冷的部分下降,循环流动,互相搀和,使温度趋于均匀。对流是液体或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陶行知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比如烧水,冷水重而往下沉,热水轻而往上浮,这叫做对流。”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二章四:“窝棚上有柳树笼罩,两端空气对流,虽在盛夏,颇感凉爽。”
(2).互相交流、渗透。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关于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社会制度不同,词的含义甚至会起对流。例如百姓在早是专称贵族的,后来也用于一般民众了;臣、宰、仆本是奴隶,后来却成为官僚的尊称了。”
词语解释:对生  拼音:duì shēng
植物叶序的一种。茎的每节生两叶,彼此相对,如槭树、紫丁香等的叶子都是对生的。
词语解释:对歌  拼音:duì gē
用歌唱互相问答。《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汉 郑玄 笺:“晤,犹对也。言淑姬贤女,君子宜与对歌相切化也。”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对歌今仍流行于我国某些地区中。歌舞剧《刘三姐》第五场:“听说今天来和 三姐 对歌的,是 莫 家特地从外地请来的秀才!”
词语解释:对心  拼音:duì xīn
(1).中意。 草明 《乘风破浪》二一:“我这辈子娶不上个老婆也没什么,只要 小兰 找上个对心的人,过好一辈子,我也心甘情愿!” 邓友梅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八:“ 二嫚 把嘴凑近 忆严 耳朵问:‘咋的?你有了对心的了?’”
(2).犹诚实。谓内心的想法与言行一致。 孙健忠 《甜甜的刺莓》九:“ 竹妹 纯真,从来没讲过不对心的话,也没想到别人会讲不对心的话。”
词语解释:对言  拼音:duì yán
(1).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六》“糲粱”:“《列子·力命》篇:‘ 北宫子 谓 西门子 曰: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糲;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以粢糲与粱肉对言。”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连及之词例》:“《周礼·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郑 注曰:‘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
(2).指将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举称说。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就是考妣对言也是 东周 以后的用语,古人以祖妣为对,以考母为对。”参见“ 对文 ”。
词语解释:对文  拼音:duì wén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词语解释:对手  拼音:duì shǒu
(1).竞赛或斗争的对方。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王子善围棋,上敕 顾师言 待詔为对手。” 郭小川 《矿工不怕鬼》诗:“我们既不怠慢,也不轻敌,因而每次交锋必使对手崩溃。”
(2).泛指对方。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六:“一种书体有一种格式……写一封信,对手和自己的名号都有一定的地位。”
(3).谓势均力敌的人。《三国演义》第九四回:“ 达 ( 孟达 )非 司马懿 对手,必被所擒。”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对手》:“凡相角技艺,彼此均者曰对手。”
(4).对弈;交锋。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方亭侯》:“上喜,呼将方亭侯来。二宫人以玉界局进,遂与王对手。”《英烈传》第六七回:“只是不曾逢着敌手,天下那有常胜的。可恨我不曾与他们对手。”
词语解释:对偶  拼音:duì ǒu
亦作“ 对耦 ”。
(1).犹对手。《晋书·周顗传》:“ 顗 在朝中时,能饮酒一石,及过 江 ,虽日醉,每称无对偶。”
(2).指夫妇双方身份、地位相配。《左传·昭公二年》“非伉儷也” 唐 孔颖达 疏:“ 少姜 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
(3).泛指配偶。《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紫燕黄鶯,緑柳丛中寻对偶。”
(4).修辞格之一。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属文者对耦。”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含风鸭緑鳞鳞起,弄日鹅黄褭褭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然 汉 魏 以来,尚多散行,不尚对偶,自 谢灵运 辈始以对属为工,已为律诗开端。”
词语解释:对子  拼音:duì zǐ
(1).对偶的词句;对联。《西游记》第十七回:“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红楼梦》第四八回:“﹝律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霆 每天晚上还要到祖父屋里背些古文,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2).供对照或摹仿的范本。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所填之词,凡有不合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
(3).指相互联系或对立的成对的人或事物。 唐弢 《“齐放”与“争鸣”》:“善同恶,是同非,真同假,美同丑,香花同毒草,真理同谬误,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起来,一个个同样是对子。”《体育报》1983.5.23:“﹝ 戴丽丽 和 沉剑萍 ﹞各有特点,风格迥异,在双打中形成能攻能防的坚强对子。”
(4).喻对手。《红楼梦》第十九回:“你一般也遇见对子了。可知一报还一报,不爽不错的。”
围棋术语。对局不让子的统称。包括各先一局(分先)、三局中有两局先(半先)等在内。
词语解释:对席  拼音:duì xí
(1).古礼中与尸席相对而设的席位。《仪礼·特牲馈食礼》:“筵对席,食分簋鉶。” 胡培翚 正义引 张尔岐 云:“筵对席者,对尸食而设筵以待下佐籑也。上籑坐尸席,东向;此在其东,西向。”《仪礼·少牢馈食礼》:“司宫设对席,乃四人籑。” 胡培翚 正义引 张尔岐 云:“设对席者,对尸席而设西向之席。”
(2).坐在对面的席位。《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武大 教妇人坐了主位, 武松 对席, 武大 打横。”
词语解释:对年  拼音:duì nián
周年。 张天民 《“院士”》:“‘那……这个数据就要取一个对年才有参考价值。’‘是呀,就是取一年。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时,越是气候恶劣越要注意温度的变化。’”
词语解释:对掌  拼音:duì zhǎng
共同掌管。《南史·孔珪传》:“﹝ 珪 ﹞与 江淹 对掌辞笔。” 金 刘著 《次韵王子慎玉田道中》:“丝纶对掌惊三雋,樽酒更酬失四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东西王李》:“二 王 ( 王英 、 王直 )同官词林,对掌制誥,并至尚书。”
词语解释:对治  拼音:duì zhì
(1).相匹敌。《汉书·韩安国传》“公等足与治乎” 唐 颜师古 注:“治谓当敌也,今人犹云对治。”
(2).原为佛教语。谓断烦恼。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六章:“邪僻之对治在乎守意。意者,心之动而未形者也。意正则神明。神明则无不照、无不能而成佛矣。”
(3).引申为对付。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二:“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黽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牀?”
(4).指对应,对照。 明 袁宗道 《论隐者异趣》:“古人云:若取自己自心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为对治。”
词语解释:对狱  拼音:duì yù
到案受审。《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蔡 以丞相坐侵 孝景园 壖地,当下吏治, 蔡 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新五代史·杂传·李金全》:“今以 全节 代公,是召公对狱也。”
词语解释:对属  拼音:duì shǔ
犹撰句。指诗文中两句缀成对偶。 唐 杜甫 《寄高使君岑长史》诗:“更得清新否?遥知对属忙。”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律度对属,无不精絶。”
词语解释:对话  拼音:duì huà
(1).核对说过的话。《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如今俺娘要和你对话哩……你须预备些话儿打发他。”
(2).相互间的交谈。 冰心 《山中杂记》三:“琴声仍旧不断,歌声愈高,别人的对话,都不相闻。” 袁鹰 《校园随想》:“两位青年人的对话还在进行着,年岁大点的那位,正叙述从更年长的同志那里听来的三十年前的情景。”
(3).指文艺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谈话。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关于对话,并不说明‘某某道’,‘某某大怒道……’,句法是倒装的,章法是‘零乱’的。” 王朝闻 《创作欣赏与认识·凤姐的个性与共性》:“真是这样,只要读过这部小说,听别人背诵几句 凤姐 的对话或独白,即便不说明它是谁在说话,一听就能听出是 凤姐 的话。”
(4).指对立或无联系的国家、集团等之间所进行的接触或谈判。也指政府机构负责人士等与群众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的谈话。
(5).答话。《西游记》第五三回:“ 沙僧 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寳杖,不对话,着头便打。”
词语解释:对于  拼音:duì yú
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 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词语解释:对杯  拼音:duì bēi
举杯相对。例如:对杯痛饮。
词语解释:对问  拼音:duì wèn
(1).互相问答交谈。《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性谦恭篤慎,官府小吏,呼招对问,皆为抗礼。”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未尝干有司对问希品第,未尝歷王公丐贷饰车马。”
(2).古代文体之一。 战国 时 宋玉 作《对楚王问》,以答问形式抒写情志,后因名其体为“对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宋玉 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 范文澜 注引 纪昀 评:“《卜居》《渔父》已先是对问,但未标对问之名耳。然 宋玉 此文,载於《新序》;其标曰对问,似亦 萧统 所题。”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而特由其时游説之风而恢宏,因 荆楚 之俗而奇伟;赋与对问,又其长流之漫於后代者也。”
(3).应诏回答帝王的问难。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志铭》:“无双对问,实踵武於 丁鸿 。” 唐 沉佺期 《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诗:“何幸盐梅处,惟忧对问机。”
(4).指受审问。《朱子语类》卷一二三:“ 周勃 终身有功,后来也下狱对问。”《水浒传》第二二回:“现有刀子是 宋江 的压衣刀,必须去拿 宋江 来对问。”
词语解释:对火  拼音:duì huǒ
(1).向着火。谓烤火。 宋 赵长卿 《霜天晓角·霜夜小酌》词:“对火怯夜冷,猛饮消漏长。” 宋 陆游 《雪夜小酌》诗:“地炉对火得奇温,兔醢鱼鱐穷旨蓄。”
(2).引火。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她走到中农的家里,装做对火、借碗。” 路遥 《惊心动魄的一幕》二:“他拿他的短烟锅和他们的旱烟锅对火。”
词语解释:对玩  拼音:duì wán
亦作“ 对翫 ”。 谓独自对着景物赏玩;把玩。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往新安桐庐口》诗:“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喜。”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永对玩於书帷,长循环於纤手。”《周书·韦夐传》:“所居之宅,枕带林泉, 夐 对翫琴书,萧然自乐。” 金 王若虚 《揖翠轩赋》:“对翫吟啸,朝夕容与乎其中。”
词语解释:对亲  拼音:duì qīn
联姻;结亲。《警世通言·乐小舍拼生觅偶》:“ 喜将仕 名门富室,他的女儿,怕没有人求允,肯与我家对亲?”《天雨花》第一回:“因闻令妹多贤淑,是以前来求对亲。”
词语解释:对半  拼音:duì bàn
(1).两边各一半。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深掘,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餘。”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那河边水价,网畔鱼租,处处堪归袖。直把地皮卷到海边头,满载回来对半抽。” 老舍 《四世同堂》六二:“我跟她对半分账。这笔钱可并不归我,我是替 冠所长 收账。”
(2).一半。《红楼梦》第五五回:“ 平儿 一来时已明白了对半。”
(3).一对半。即三个。 清 李渔 《合影楼》第三回:“又有许多侍妾,拥了对半新人,早已步出画堂。”
词语解释:对方  拼音:duì fāng
(1).相对的一方。 张天翼 《报复》:“他永远不曾想到要对对方负什么责。” 秦牧 《艺海拾贝·〈爱友·诤友〉》:“他( 高尔基 )和 托尔斯泰 、 契呵夫 同在一起,互相赏识对方的才能。”
(2).即平方。两个相同数的乘积。 阿英 《灰色之家》四:“房间很宽大,约有三丈对方。”
词语解释:对数  拼音:duì shù
数学名词。根据对数的基本性质,可把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分别以加、减、乘、除来代替。以10为底的对数称为常用对数,简记为lgb。以超越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简记为lnb。
词语解释:对论  拼音:duì lùn
互相议论;辩论。《旧唐书·刘宽夫传》:“少列 陈岵 进《注维摩经》,得 濠州 刺史。 宽夫 与同列,因对论之,言 岵 因供奉僧进经以图郡牧。”《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 慧能 ﹞寓止廊廡间,暮夜风颺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旛动,一云风动,往復酬答,未曾契理。”
词语解释:对词  拼音:duì cí
(1).犹对质。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这不干俺哥哥事,小人情愿与他对词。”《红楼梦》第六八回:“察院坐堂,看状子是告 贾璉 的事,上面有‘家人 来旺 一人’,只得遣人去 贾 府传 来旺儿 来对词。”
(2).指演员互相对台词。如:他俩在对词走场子,等着明天上台演出啦。
词语解释:对头  拼音:duì tóu
(1).冤家,仇人;敌对的方面。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四折:“可不有了你,就不显了我。以此心中不忿,要与你做个对头。”《水浒传》第八回:“ 陆谦 道:‘你二位也知 林冲 和太尉是对头。’”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 赵主任 是地主富农的对头,坏蛋挺恨他。”
(2).指诉讼的对方。《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他家有了杀人公事,不争放你去,却打没对头官司。” 明 高攀龙 《讲义·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节》:“讼者必有箇对头,若无对,不成讼。”
(3).指配偶。《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哥哥,奴总有甚不好处,也该看爹娘份上访个好对头匹配才是,怎么胡乱骯脏送在这样人家,误我的终身。” 清 李渔 《慎鸾交·计竦》:“不瞒老年伯讲,这箇妇人的对头,就是小侄。”
(4).迎面;面对面。《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先上岗子去看,有对头来的牲口,好招呼他一声儿;不然,这等窄道儿,挤到一块子可就不好开咧。”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 金桥 迎出去,不想跟 姚志兰 撞个对头。”
(1).正常;正确。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十八:“我一想,今年讨饭为啥这么早?又都是男的,没见到女的,有点不对头啊!” 石言 《漆黑的羽毛》:“现在党的政策对头了,我们当领导的要赶快让农民吃饱穿暖住新房,别的,将来再说吧。”
(2).合适。 许春耘 《瓜熟蒂落》:“老嫂子,急啥哩,瓜熟蒂落,迟不了,我一定给 满天 瞄个对头的!”
词语解释:对当  拼音:duì dāng
(1).匹敌;相当。《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横行天下无对当。”《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有一秀才,姓 沉 名 灿若 ,年方二十岁,是 嘉兴 有名才子……娶妻 王氏 ,姿色非凡,颇称对当。”
(2).摆布;安排。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多管是人遭遇,料应来天对当。” 元 尚仲贤 《三夺槊》第一折:“也是青天会对当,故教这 尉迟恭 磨障,磨障这弑君杀父的劣心肠。”
(3).对答。
词语解释:对分  拼音:duì fēn
分成两半。《水浒后传》第十六回:“我和你对分了,你去娶一个嫂子,好做家业。” 叶圣陶 《某城纪事》:“从今起,手里做下来的工钱要对分了。”
词语解释:对国  拼音:duì guó
相对一方的地区或国家。《汉书·天文志》:“太白出而留桑榆间,病其下国。上而疾,未尽期日过参天,病其对国。”
词语解释:对照  拼音:duì zhào
(1).相比;对比。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缓急称贷》:“故有善谐者,谓欲假贷,当先图一像来,以俟他日对照。”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 鲁大海 )有一张薄薄的嘴唇,正和他的妹妹带着南方的热情的,厚而红的嘴唇形成强烈的对照。”
(2).相对;照面。 萧军 《羊》:“这屋子只有两个前后对照的窗。” 束为 《好人田木瓜》:“那个扛口袋的人,两腿硬邦邦地走过来,一直走到 木瓜大叔 的面前,打了个对照,才发现有人。”
(3).某些出版物的编排形式之一。将同一内容用两种不同的文字,或用图画与文字并列印出,供读者参照。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原来是 芝加哥 出版的汉英对照 老子 《道德经》。”如:言文对照;图文对照。
词语解释:对比  拼音:duì bǐ
(1).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互相比较。 郁达夫 《花坞》:“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感想。” 秦牧 《艺海拾贝·跋》:“任何譬喻都仅仅是对比其中的一点罢了,两种事物决不可能完全相提并论。”
(2).犹比例。如:女同志和男同志的人数对比是二比三。
词语解释:对同  拼音:duì tóng
旧时公文用语。谓校对及纠正讹误,使副本与正本文字相同。《明律集解附例·吏律·公式》:“若行移文书,误将军马、钱粮、刑名重事紧关字样传写失错而洗补改正者,吏典笞三十;首领官失於对同,减一等。”
词语解释:对答  拼音:duì dá
亦作“ 对荅 ”。 应对;回答。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对答鄙讯,縶此幽阻。”《后汉书·孔融传》:“会 董卓 废立, 融 每对荅,輒有匡正之言。”《西游记》第六三回:“他见无人对答,又叫了一声:‘那个是 齐天大圣 ?’”
词语解释:对值  拼音:duì zhí
犹配偶。 唐 李贺 《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王琦 注:“对值,犹匹偶也。”
词语解释:对事  拼音:duì shì
(1).犹对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 孙咸 ﹞梦至一处,如王者所居,仪卫甚严,有吏引与一僧对事。”《剪灯新话·永州野庙记》:“ 应祥 还家,白昼闲坐,忽见二鬼使至前曰:‘地府屈君对事。’即挽其臂以往。”
(2).合适;相称。 孙犁 《白洋淀纪事·小胜儿》:“娘笑着说,‘这么兵荒马乱,有个对事的人家,我还想早些打发你出去,省的担惊受怕哩!’”
词语解释:对读  拼音:duì dú
犹校对。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録所誊録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歧路灯》第一○二回:“誊録官送於对读所,谨飭不许一字差讹。对读一毕,由至公堂转於至明堂,分房閲卷。”
词语解释:对圆  拼音:duì yuán
两军临战前各自列成半圆形阵势,因相对成圆,故称。《三国演义》第五二回:“探马报説:‘ 孔明 自引一军到来。’ 道荣 便引军出战。两阵对圆。”《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 秦穆公 ﹞乃於 龙门山 下,整列以待。须臾, 晋 兵亦布阵毕,两阵对圆,中军各鸣鼓进兵。”
词语解释:对邻  拼音:duì lín
对门的邻居。如:他们两家是对邻。
词语解释:对讲  拼音:duì jiǎng
相对讲论。《后汉书·刘宽传》:“每行县止息亭传,輒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红楼梦》第五六回:“ 李紈 笑道:‘叫人家来了,又不説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
词语解释:对见  拼音:duì jiàn
受皇帝召见。因见时有所奏对,故称。 唐 颜真卿 《谢户部侍郎表》:“对见之辰,又蒙假以章服。”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凡随驾将校、外方进奉使、文武三品以上官,即於内殿对见。”
词语解释:对阵  拼音:duì zhèn
(1).谓两军对峙;交峰。《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 遂 果救 长离 ,与 渊 军对阵。”《三国志平话》卷上:“有 长沙 太守 孙坚 ,引军出马,与 吕布 对阵。交马都无三合, 孙坚 大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九:“三个人带五个战士,转身又往 三甲 走。他们跑到跟胡子对阵的地方,天已经渐渐黑下来。”
(2).对方阵地。《水浒传》第八四回:“对阵的番军,山倒也似踊跃将来。”《水浒传》第八七回:“ 宋江 大纵三军,掩杀过对阵来。”
词语解释:对付  拼音:duì fù
亦作“ 对副 ”。
(1).应付;处置。 宋 陈亮 《复陆伯寿书》:“时事日以新,天意未易测度,但看人事对副何如耳。”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四折:“俺这里先锋前部,会分支,能对付。”《水浒传》第十回:“一个道:‘ 林冲 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 高衙内 这病必然好了!’” 巴金 《家》二三:“ 克明 听见了马弁的骂声,心里很不高兴,同时又想不到对付一连兵的办法。”
(2).犹安排;准备。 元 薛昂夫 《西湖杂咏·苦雨》:“ 西湖 也怕 西施 妒,天也为他巧对付:晴,也宜画图;阴,也宜画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一干囚犯,初时见狱中宽纵,已自起心越牢;内中有几个有见识的,密地教对付些利器暗藏在身边。” 冰心 《空巢》:“明年春天,我还要跟一个代表团到 美国 去,我真不知道如何对付!”
(3).挑逗;折磨;捉弄。 元 商衟 《风入松》词:“酒醒时鸞孤凤隻,梦回时枕剩衾餘。塞雁哀,寒蛩絮,会把离人对付。” 元 赵君祥 《新水令·闺情》曲:“楼上把阑凭,见了些水绕愁城,树列愁幃,山排愁阵,几般儿对付离人。” 沙汀 《丁跛公》:“仅仅是碰到那些捉弄太野蛮了,或在许多人对付他一个人时,他才会生起气来。”
(4).着落;落实。《朱子语类》卷五:“性中有此四者(仁、义、礼、智),却又以求仁为急者,缘仁却是四者之先……若将别个作主,便都对副不着了。”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我两个少你的钱钞,都对付在他身上。”
(5).相配;符合。《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家下有十万贯家财,须着个有十万贯房奩的亲来对付我。”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四折:“多则是天生分福,又遇着姻缘对付,成就了麟趾关雎。” 梁斌 《红旗谱》十三:“我早就想叫 大贵 去捋枪杆子,这正对付我心里的事!”
(6).将就;凑合。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大妈:‘就别抱怨啦,咱们有井水吃,还不念佛。’…… 二春 :‘妈,你怎么这么会对付呀!’”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三章:“这船漏水,走小河沟子还对付,靠它到大江上冲风破浪,还得修理两三天。”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不算困难!’大妈说,‘吃的有了,差一两个月的,吃点菜也能对付过去。’”
词语解释:对视  拼音:duì shì
相对而视,亦称对眼
词语解释:对联  拼音:duì lián
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也称“对”、“联”、“对句”、“对子”。《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门》:“ 洪武爷 抚定了 婺州 ,於城楼上立大旗二面,亲书对联道:山河奄有 中华 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滕王阁黄鹤楼对联》:“ 滕王阁 千古名胜,对联佳者絶少,惟 商邱 宋牧仲 先生一联云:‘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吐属名隽…… 湖北 黄鹤楼 对云:‘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俊逸清新,独有千古。” 巴金 《死去的太阳》:“栏杆底两根柱子上有一副木刻的对联,是‘桐云影淡,梧月光清’八个隶书大字。”
词语解释:对角  拼音:duì jiǎo
(1).四边形中不相邻的两角。 元 萨都剌 《手帕》诗:“一幅生綃对角裁,出怀风送粉香来。” 阿英 《灰色之家》六:“没有事,只有四顾的看着那高大的,坚固的,铁壁似的灰色的牢狱之墙,那墙四面角上(这时只看得到一个‘对角’)的守望台上的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
(2).三角形中,两边所夹的角对第三个边来说,叫做这个边的对角。
词语解释:对称  拼音:duì chèn
指第二人称。 朱自清 《你我》:“利用呼位,将他称与对称拉在一块儿。”
物体或图象对某一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相互对应。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画面构成的第一条原则是‘对称’:左右相等,不偏不倚。”
词语解释:对调  拼音:duì diào
(1).旧指官吏以原秩从甲地调往乙地。《水浒传》第五十回:“我这个贤弟 孙立 ,绰号 病尉迟 ,任 登州 兵马提辖。今奉总兵府对调他来镇守此间 鄆州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倘拼得些银子央要道挽回,不过对调个地方,全然没事。”
(2).相互调换。如:对调工作;对调座位。
共245,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