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封侯 拼音:fēng hóu
(1).封拜侯爵。《战国策·赵策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史记·卫将军列传》:“人奴之生,得毋笞駡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后汉书·班超传》:“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2).泛指显赫功名。 唐 王昌龄 《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宋 陈师道 《九月九日魏衍见过》诗:“一经从白首,万里有封侯。”词语解释:封疆 拼音:fēng jiāng
(1).亦作“ 封畺 ”。界域之标记;疆界。《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史记·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张守节 正义:“封,聚土也;疆,界也:谓界上封记也。”《汉书·天文志》:“故候息秏者,入国邑,视封畺田畴之整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实息者吉,虚秏者凶。”
(2).疆域;疆土。《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荀子·子道》:“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
(3).指边疆。《左传·哀公十一年》:“居封疆之间。” 杜预 注:“封疆,竟内近郊地。”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明史·徐达传》:“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浸軼可也。”
(4).指封疆大吏。 清 王韬 《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招商局中集众非一,虽封疆方面,皆预其间,而隐为之规画。”详“ 封疆大吏 ”。
词语解释:封疆大吏 拼音:fēng jiāng dà lì
亦作“ 封疆大臣 ”。亦作“ 封疆大员 ”。 明 代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和 清 代的总督、巡抚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类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故称。《明史·兵志二》:“当是时,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官场现形记》第四二回:“连升带保,不到二十年工夫,居然做到封疆大吏,在 湖北 巡抚任上,也足足有了三个年头。” 马其昶 《〈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 曾 门。” 吴晗 《况钟和周忱》:“ 周忱 从公元一四三○年任 江南 巡抚,一直到一四五一年,前后共二十一年,是 明朝 任期最长的封疆大员。”词语解释:封禅 拼音:fēng shàn
(1).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 泰山 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 泰山 下的 梁父山 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禪。”《史记·封禅书》:“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禅》:“凡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禪,自古帝王无比。”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説者谓封禪取高厚之义,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也。增 泰山 之高以报天,附 梁父 之厚以报地。”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封泰山论》:“ 秦始皇 、 汉武帝 之求长生, 光武帝 之用讖纬……皆以邪道坏古礼,不足为封禪咎。”
(2).古代封禅一般在 泰山 举行,但也有在其他山上举行的。《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八年》:“时有请封 会稽 禪 国山 者,上命诸儒草封禪仪,欲行之。”词语解释:封章 拼音:fēng zhāng
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 汉 扬雄 《赵充国颂》:“ 营平 守节,屡奏封章。”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密勿奏封章,清明操简牘。” 明 张煌言 《上监国启》:“虽倾日有心,而瞻云无路。又惧旁疑他妬,未敢轻达封章。”词语解释:封植 拼音:fēng zhí
见“ 封殖 ”。
词语解释:封殖 拼音:fēng zhí
亦作“ 封埴 ”。亦作“ 封植 ”。
(1).壅土培育。《左传·昭公二年》:“ 宿 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 杜预 注:“封,厚也;殖,长也。”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城西南有数顷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 宋 苏轼 《表忠观碑》:“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
(2).引申为扶植势力;培养人才。《国语·吴语》:“今天王既封植 越国 ,以明闻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韦昭 注:“封植,以草木自喻。壅本曰封;植,立也。” 汉 蔡邕 《鼎铭》:“贞良者封植,残戾者芟夷。” 宋 叶适 《国子祭酒李公墓志铭》:“大将宿卫当清苦孤立,今党援封殖,大残也。”
(3).堆土为坟,植树为饰。 宋 王观国 《学林·封窆》:“所谓壤植,乃封植也。封者,封土为坟也;植者,植木为饰也。” 宋 陈师道 《宋魏府君墓表》:“后人之薄祭而厚葬,既封殖之而又识之。”
(4).谓聚敛财货。《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往者 董卓 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陈书·陆琼传》:“ 琼 性谦俭,不自封植。” 宋 姜夔 《圣宋铙歌鼓吹曲·大哉仁》:“亶为民,封埴一姓吁不仁。” 清 龚自珍 《书番禺许君》:“既起家,顾不屑自封殖。”词语解释:封题 拼音:fēng tí
(1).物品封装妥善后,在封口处题签。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 诞 曰:‘吾膏久致梁上,人安得盗之?’给使曰:‘不然。府君视之。’ 诞 殊不信,试为视之,封题如故。” 五代 齐己 《咏茶十二韵》:“封题从泽国,贡献入 秦 京。” 元 王浍 《江行》诗:“封题两瓮寄白髮,儿涯不是作鱼官。”
(2).特指在书札的封口上签押。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3).引申为书札的代称。 明 吴宽 《赋黄楼送李贞伯》诗:“暇日登高倘能赋,封题须附冥飞鸿。” 明 汪廷讷 《玉包肚·寄陈荩卿》曲之一:“青溪大隐,托江鱼把封题寄频。”
(4).犹封奏。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我把这屠龙寳剑认真提,先斩戮后封题。”词语解释:封君 拼音:fēng jūn
(1).受有封邑的贵族。 秦 汉 以后,亦及妇女。《韩非子·和氏》:“昔者 吴起 教 楚悼王 以 楚国 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偪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汉书·食货志下》:“封君皆氐首仰给焉。” 颜师古 注:“封君,受封邑者,谓公主及列侯之属也。” 明 方孝孺 《遗安堂记》:“古之君子居乎位者众矣,其子孙食有餘泽,大者或为封君,远者或数十世而不坠。”参阅《通典·职官十六》。
(2).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者。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他父亲是个白衣封君,还是当今的仕宦?”词语解释:封事 拼音:fēng shì
(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復使 乐平侯 山 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 注:“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自 汉 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闕上封事,通义 刘公 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 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2).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絀,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 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词语解释:封人 拼音:fēng rén
(1).古官名。《周礼》地官司徒的属官,掌守帝王社坛及京畿的疆界。《周礼·地官·封人》:“封人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 春秋 时为典守封疆之官。《左传·隐公元年》:“ 潁考叔 为 潁谷 封人。” 杜预 注:“封人,典封疆者。”
(2).复姓。 汉 有 封人婴 。词语解释:封殖 拼音:fēng zhí
亦作“ 封埴 ”。亦作“ 封植 ”。
(1).壅土培育。《左传·昭公二年》:“ 宿 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 杜预 注:“封,厚也;殖,长也。”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城西南有数顷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 宋 苏轼 《表忠观碑》:“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
(2).引申为扶植势力;培养人才。《国语·吴语》:“今天王既封植 越国 ,以明闻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韦昭 注:“封植,以草木自喻。壅本曰封;植,立也。” 汉 蔡邕 《鼎铭》:“贞良者封植,残戾者芟夷。” 宋 叶适 《国子祭酒李公墓志铭》:“大将宿卫当清苦孤立,今党援封殖,大残也。”
(3).堆土为坟,植树为饰。 宋 王观国 《学林·封窆》:“所谓壤植,乃封植也。封者,封土为坟也;植者,植木为饰也。” 宋 陈师道 《宋魏府君墓表》:“后人之薄祭而厚葬,既封殖之而又识之。”
(4).谓聚敛财货。《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往者 董卓 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陈书·陆琼传》:“ 琼 性谦俭,不自封植。” 宋 姜夔 《圣宋铙歌鼓吹曲·大哉仁》:“亶为民,封埴一姓吁不仁。” 清 龚自珍 《书番禺许君》:“既起家,顾不屑自封殖。”词语解释:封留 拼音:fēng liú
原指 汉高祖 封 张良 为 留侯 事。《史记·留侯世家》:“ 汉 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 未尝有战鬬功, 高帝 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子房 功也。自择 齐 三万户。’ 良 曰:‘始臣起 下邳 ,与上会 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 留 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 张良 为 留侯 ,与 萧何 等俱封。”后因以“封留”喻功成身退。 元 耶律楚材 《过燕京和陈秀玉韵》:“自料荒疏成弃物,菟裘归计乞封 留 。”词语解释:封胡 拼音:fēng hú
传说中的 黄帝 的臣子。见《汉书·古今人表》。词语解释:封姨 拼音:fēng yí
亦作“ 封夷 ”。 古时神话传说中的风神。亦称“ 封家姨 ”、“ 十八姨 ”、“ 封十八姨 ”。 唐 天宝 中, 崔玄微 于春季月夜,遇美人绿衣 杨 氏、白衣 李 氏、绛衣 陶 氏、绯衣小女 石醋醋 和 封家十八姨 。 崔 命酒共饮。 十八姨 翻酒污 醋醋 衣裳,不欢而散。明夜诸女又来, 醋醋 言诸女皆住苑中,多被恶风所挠,求 崔 于每岁元旦作朱幡立于苑东,即可免难。时元旦已过,因请于某日平旦立此幡。是日东风刮地,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 崔 乃悟诸女皆花精,而 封十八姨 乃风神也。见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后诗文中常作为风的代称。 宋 范成大 《嘲风》诗:“纷红骇緑骤飘零,痴騃 封姨 没性灵。”《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梅花姿逞春情性,不怕 封夷 号令严。”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词:“为问 封姨 ,何事却排空卷地。又不是 江 南春好,妒花天气。”词语解释:封泥 拼音:fēng ní
(1).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 秦 汉 。《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唐 李林甫 《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目对封泥,手连印署。”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璽印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 清 末以来,此项遗物发现甚多。参阅 清 吴式芬 陈介祺 《封泥考略》, 清 刘鹗 《铁云藏封泥》, 周明泰 《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 马衡 《封泥存真》。
(2).《后汉书·隗嚣传》:“ 元 ( 王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 唐太宗 《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词语解释:封侯骨 拼音:fēng hóu gǔ
封侯的骨相。《汉书·翟方进传》:“ 蔡父 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汤朝美司谏自便归金坛》词:“活国手,封侯骨。腾汗漫,排閶闔。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词语解释:封王 拼音:fēng wáng
封为国王,喻取得桂冠。例如:美国男子花式滑冰包坦诺四度封王。词语解释:封寄 拼音:fēng jì
封缄寄递。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巨骨》:“刺史 魏凌 知 萼 爱奇,故封寄焉。”《歧路灯》第八六回:“背面写着: 嘉靖 □年□月□日 鄞县 封寄。”词语解释:封国 拼音:fēng guó
(1).封土立国。《周礼·夏官·大司马》:“制畿封国,以正邦国。” 郑玄 注:“封,谓立封於疆为界。”《汉书·诸侯王表》:“立爵五等,封国八百。”
(2).指所封之国。《国语·晋语三》:“既败而诛,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国。” 韦昭 注:“不可以守封国。”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 汉祖 封国过制,反者更起,累世乃定。”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国》:“ 唐 宋 以下,封国但取空名,而不有其地。”词语解释:封豕 拼音:fēng shǐ
(1).大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射封豕。”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注:“封豕,大猪。”
(2).比喻贪暴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伯封 ﹞实有豕心,贪惏无饜,忿纇无期,谓之封豕。”《旧唐书·李密传》:“三河纵封豕之贪,四海被长蛇之毒。” 陈毅 《六国之行》诗:“百战驱封豕,千辛制毒龙。”
(3).喻暴虐残害。《文选·扬雄〈长杨赋〉》:“昔有强 秦 ,封豕其士,窫窳其民。”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以喻 秦 贪婪,残食其人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孝顺帝纪上》:“郡县设令,封豕黎民。”
(4).星宿名。奎宿的别称。《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瀆。”词语解释:封闭 拼音:fēng bì
(1).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史记·项羽本纪》:“今 沛公 先破 秦 入 咸阳 ,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 霸上 ,以待大王来。” 清 黄宗羲 《天一阁藏书记》:“ 天一阁 书, 范司马 所藏也……司马殁后,封闭甚严。” 鲁迅 《二心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接着是封闭曾出新书或代售新书的书店,多的时候,一天五家。”
(2).隔绝;蒙蔽。 南朝 梁 沉约 《答庾光禄书》:“忌日制假,应是 晋 宋 之间,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为宴乐,本不自封闭,如今世自处者也。” 明 高攀龙 《讲义·万物皆备章》:“人被物欲封闭,却全隔碍了,故须强恕。”词语解释:封邑 拼音:fēng yì
(1).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史记·晋世家》:“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2).指领地、食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右逕 刘仲 城北,是 汉祖 兄 刘仲 之封邑也。”词语解释:封印 拼音:fēng yìn
(1).封缄文书、物件并加钤印于其上。 睡虎地 秦 墓竹简《金布律》:“不盈千者,亦封印之。”《晋书·陶侃传》:“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 宋 文同 《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支》诗:“筠籨包荔子,四角具封印。”
(2).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 唐 李商隐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 荆山 入座隅。” 明 时于除夕封印,至新正三日开印,为期四日。见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清 时于每年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内择吉封印,为期一月,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天之内择吉开印。见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开印封印》。词语解释:封域 拼音:fēng yù
(1).疆域,领地。《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各守其封域。” 明 方孝孺 《送梁宏省亲还广东序》:“ 三代 圣人非不欲用南士也,限于封域不能有其地。”
(2).借指某一地区或事物的一定范围。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考封域之灵异。”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国朝承平日,外国朝贡,间数年必有之,史策但书某国贡方物而已,如封域风俗,皆略焉。”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然 汉 时已并称凡箸於竹帛者为文章,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於目睛者皆属之。”
(3).指坟墓或陵墓的范围。亦指坟陵。《文选·谢惠连〈祭古冢文〉》:“东府掘城北壍,入丈餘,得古冢,上无封域,不用塼甓,以木为槨。” 李周翰 注:“封,界也;域,墙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母后先祔庙》:“至 永乐 五年, 仁孝皇后 崩, 文皇 圣意,已不欲立封域于南方,故迟迟未葬。”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大有造於中国……其封域想必属当时恩锡者。”词语解释:封内 拼音:fēng nèi
(1).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荀子·正论》:“封内甸服。” 杨倞 注:“王畿之内也。”《大戴礼记·少闲》:“诸侯修礼于封内以事天子。”
(2).泛指国内或辖境之内。 晋 王羲之 《与会稽王笺》:“此封内所痛心嘆悼,而莫敢吐诚。” 明 高启 《送蔡参军序》:“举封内之事而属之参军。”词语解释:封条 拼音:fēng tiáo
粘贴在门户或器物上的字条,表示封闭、封存或没收,以防私自开启和动用。《平妖传》第七回:“把佛堂前门锁断,贴下两层封条。”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附记编行堂集事》:“观察询所藏何物。僧曰:‘自 康熙 年间至今,本寺更一住持,即加一封条,所藏何物实未悉。’” 陈祖芬 《祖国高于一切》:“家被无理查封了。家具、地毯、车库,一切都贴上了封条。”词语解释:封圻 拼音:fēng qí
(1).封畿。《汉书·文帝纪》:“封圻之内,勤劳不处。” 颜师古 注:“圻亦畿字。王畿千里。”
(2).疆土。 宋 梅尧臣 《送何都官通判虔州》诗:“ 楚 越 封圻接,帆檣上下频。” 郑观应 《盛世危言·建都》:“惟当内修政事,外固封圻。”
(3).指封疆大吏。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道光 年间, 靖节公 ( 裕谦 )由知府荐擢封圻。”词语解释:封山 拼音:fēng shān
不让人进山放牧、打猎、砍柴和采伐树木词语解释:封爵 拼音:fēng jué
(1).封土授爵。《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 黄河 如带, 泰山 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功臣宗室,咸蒙封爵,多受广地,或连属县。”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每议及封爵,輒深自抑絶。所以勋高当年,而茅土弗及。”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 清朝 的封爵制度有一条规定,就是封为亲王的,下一代沿袭爵位时,只能降一等被封为郡王。”
(2).指所封的爵位。《东观汉记·郭丹传》:“ 更始 败,诸将军悉归,上普赐封爵。”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性情之偏》:“乃使先王封爵自余而失,深有所愧耻也。”词语解释:封树 拼音:fēng shù
(1).堆土植树以固疆界。《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郑玄 注:“树,树木沟上,所以表助阻固也。” 贾公彦 疏:“於畿疆之上而作深沟,土在沟上谓之为封,封上树木以为阻固,故云‘而封树之’。”
(2).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礼记·王制》:“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 孔颖达 疏:“庶人既卑小,不须显异,不积土为封,不标墓以树。”《史记·匈奴列传》:“其送死,有棺槨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 宋 司马光 《论刘平招魂葬状》:“今 刘平 没身虏廷,丧柩不返,其子不忍封树之不立,哀展省之无所,欲虚造棺槨,招魂假葬。” 明 高明 《琵琶记·散发归林》:“生能竭奉养之力,死能备棺槨之礼,葬能尽封树之劳。”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只要你买有田地,建有居宅,坟墓再一封树于此,自然就算你是某一县的本籍。”或谓庶人树以杨柳。见《礼纬·含文嘉》。词语解释:封禅书 拼音:fēng shàn shū
指 司马相如 言封禅事的遗书。 宋 林逋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茂陵 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详“ 封禪文 ”。
词语解释:封禅文 拼音:fēng shàn wén
司马相如 言封禅的遗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病免,家居 茂陵 。天子曰:‘ 司马相如 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 所忠 往,而 相如 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 长卿 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 长卿 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禪事,奏 所忠 。 忠 奏其书,天子异之。” 唐 李白 《宣城哭蒋徵君华》诗:“安得 相如 草,空餘封禪文。”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选韵》:“ 长卿 躑躅归 茂陵 ,封禪文谁卖残藁。”后用以指歌颂帝王功德的文章。 清 姚鼐 《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诗:“前生定结名山诺,到死羞为封禪文。”词语解释:封公 拼音:fēng gōng
封翁。 清 金人瑞 《赠李兴符》诗之一:“儿子可无书万卷,封公合种稻千株。”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苏州 张少仪 观察为诸生时,封公謫戍军臺。”词语解释:封土 拼音:fēng tǔ
(1).聚土为坛。 汉 班固 《白虎通·社稷》:“封土立社。”《后汉书·祭祀志论》:“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
(2).封地。《汉书·杜邺传》:“ 高昌侯 宏 去蕃自絶,犹受封土。” 宋 苏轼 《论黑肱以滥来奔》:“诸侯之义,守先君之封土,而不敢有失也。”
(3).葬后堆土,或指所堆之土。《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再行几步,忽见一新坟封土未乾。” 翦伯赞 《内蒙访古》:“古城周围有很多古墓,大多数没有封土。”词语解释:封崇 拼音:fēng chóng
(1).增大加高。《国语·周语下》:“﹝ 禹 治水﹞ 共 ( 共工 )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 韦昭 注:“封,大也;崇,高也。除其壅塞之害,通其水泉,使不堕坏,是谓封崇。”
(2).封禅。 宋 王溥 《五代会要·封岳渎》:“﹝ 废帝 ﹞及即尊位,乃詔有司别议封崇。”《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方毕封崇,復兹兴造。” 宋 王禹偁 《中条山》诗:“绘画终无手,封崇必有年。”词语解释:封狐 拼音:fēng hú
(1).大狐。《楚辞·离骚》:“ 羿 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王逸 注:“封狐,大狐也。”
(2).借指恶人。 唐 骆宾王 《军中行路难》诗:“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羣,冯深负固结妖氛。”词语解释:封裹 拼音:fēng guǒ
(1).包扎。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红楼梦》第一○五回:“房地契纸,家人文书,亦俱封裹。”
(2).覆盖。 宋 曾巩 《雪咏》:“树木遍封裹,冈山助峥嶸。” 元 张昱 《石镜》诗:“天遣紫苔封裹后,等闲不许别人开。”词语解释:封祝 拼音:fēng zhù
指 华 封人向 尧 的祝福。《庄子·天地》:“ 尧 观乎 华 , 华 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尧 曰:‘辞。’‘使圣人富。’ 尧 曰:‘辞。’‘使圣人多男子。’ 尧 曰:‘辞。’”后多用作对帝王的祝颂。词语解释:封狼 拼音:fēng láng
(1).大狼。借指奸恶之人。 唐 李商隐 《韩碑》诗:“ 淮西 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羆。” 康有为 《读〈史记刺客传〉》诗:“封狼当道狐凭社,竟卖中原起沸波。”
(2).古星名。即天狼星。《文选·张衡〈思玄赋〉》:“弯威弧之拔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李善 注引《河图》曰:“ 嶓冢 ,山名,此山之精,上为星,名封狼。”词语解释:封还 拼音:fēng huán
(1).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汉书·王嘉传》:“﹝ 哀帝 ﹞益封 董贤 二千户…… 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
(2). 唐 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 宋 费衮 《梁谿漫志·学士不草诏》:“ 唐 制惟给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郑公 在西掖封还 遂国夫人 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唐 制,凡詔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 封駮 ”。
词语解释:封駮
亦作“ 封驳 ”。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词语解释:封还 拼音:fēng huán
(1).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汉书·王嘉传》:“﹝ 哀帝 ﹞益封 董贤 二千户…… 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
(2). 唐 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 宋 费衮 《梁谿漫志·学士不草诏》:“ 唐 制惟给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郑公 在西掖封还 遂国夫人 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唐 制,凡詔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 封駮 ”。词语解释:封建 拼音:fēng jiàn
(1).大立。《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毛 传:“封,大也。” 郑玄 笺:“则命之于小国,以为天子,大立其福。谓命 汤 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
(2).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 黄帝 为封建之始,至 周 制度始备。《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 周公 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 周 。” 孔颖达 疏:“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 周 室。” 秦 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 汉 自 景帝 平七国之乱后,虽行封王侯建邦国之制,但集权于中央。《史记·三王世家》:“昔 五帝 异制, 周 爵五等, 春秋 三等,皆因时而序尊卑。 高皇帝 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司马贞 索隐:“谓王与列侯。”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而莫能去之。” 宋 陆游 《元日读〈易〉》诗:“ 孟軻 才能道封建, 孙子 已不言鸿荒。” 严复 《论中国教化之退》:“ 秦 併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为阡陌,废封建而置郡县,黜儒术而任名法。”
(3).指封建制度的社会形态或思想意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风起潮涌的自由战激励他们驱逐地主,打倒封建遗毒的偶像。” 谢觉哉 《团结、谦虚、进步》:“在封建和私有制的社会里,这个美德的发展受到限制。” 草明 《乘风破浪》:“他寻思我没有解放,我说他的思想才没有解放呢,还是那个封建脑瓜!”词语解释:封坛 拼音:fēng tán
聚土为圆坛以祭天。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重阳禋祀大报天,丙午封坛肃且圜。” 清 朱彝尊 《南镇》诗:“ 稽山 形胜鬱岧嶢, 南镇 封坛世代遥。”词语解释:封略 拼音:fēng lüè
(1).封界;边境。《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晋书·天文志下》:“翼又 楚 分野, 孙权 封略也。” 唐 刘禹锡 《谢贷钱物表》:“昨以封略未寧,干戈犹动, 寿春 固垒以备盗, 淮 甸兴师以扞奸。” 宋 苏轼 《策别二十二》:“方 西戎 之叛也,天子非不欲赫然诛之,而将帅之臣,谨守封略,收视内顾,莫有一人先奋而致命,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尽力。”
(2).霸占。《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二宫诸王,悉不得营立屯邸,封略山湖。” 胡三省 注:“ 杜预 曰:不以道取曰略。”词语解释:封石 拼音:fēng shí
刻石立铭。《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命 竇宪 耿夔 之徒,前后并进……躡北追奔三千餘里,遂破龙祠,焚罽幕,阬十角,梏閼氏,铭功封石,倡呼而还。” 李贤 注:“为刻石立铭於 燕然山 ,犹《前书》 霍去病 登临 瀚海 ,封 狼居胥山 也。”词语解释:封检 拼音:fēng jiǎn
(1).加盖印记的封口。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之一:“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牀。”
(2).指缄封的文书、信件。 宋 王禹偁 《贺范舍人再入西掖》诗:“红药编章应感动,紫泥封检未生疎。”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封检徵题字,屏帷悉画云。”词语解释:封拜 拼音:fēng bài
赐爵授官。 汉 王充 《论衡·初禀》:“王者生,禀天命,及其将王,天復命之,犹公卿以下,詔书封拜,乃敢即位。”《后汉书·邓禹传》:“ 光武 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寧欲仕乎?’” 宋 欧阳修 《论美人张氏恩宠宜加裁损札子》:“昨正月一日, 曹氏 封县君,至初五日,又封郡君。四、五日间两度封拜。”词语解释:封境 拼音:fēng jìng
原指受封的境域,后亦泛指所守的地方。 汉 贾谊 《新书·阶级》:“守卫捍敌之臣,诚死城郭封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澧水》:“昔 充县 尉与 零阳 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东标 零阳 ,西揭 充县 。”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 南柯 虽封境不遥,晨昏有间,今日睽别,寧不沾巾。”词语解释:封传 拼音:fēng chuán
古时官府所发的出境及乘坐传车投宿驿站的凭证。传,凭证。古以木为之,书符信于上。《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 司马贞 索隐:“封传犹今之驛券。”词语解释:封蜡 拼音:fēng là
即火漆。亦指封瓶口用的蜡。词语解释:封锁 拼音:fēng suǒ
(1).亦作“ 封鏁 ”。封闭加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至一宅,封锁正密,打锁破开之,婢及 高丽 并在其中。” 宋 欧阳修 《论史馆日历状》:“躬亲入柜封锁,候诸司供报齐足,修为日歷。”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你和媳妇儿先去,我封锁了门户便来也。”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 国忠 方醒,惶惧甚,遽走下楼,急令封鏁之。”
(2).断绝与外界的联系。 朱德 《和董必武同志》:“ 黄河 东岸 太行 陬,封锁层层不自由。” 邓小平 《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在学风方面出了不少问题,例如压制讨论、互相封锁等。”词语解释:封缄 拼音:fēng jiān
包封;封缄标记。 唐 李适之 《大唐故法现大禅师碑铭》:“ 永淳 岁,有三婆罗门寄金银珠寳於师,復置牀簀而归西域。其后有贼劫房,惟此诸寳独在。出入三载,主乃东来,各以还之,封缄如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丁 督索甚急, 郇 即出旧物以偿之,而封缄如旧,尘已昏垢。”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廷寄》:“故一时机密事件,皆命军机大臣封缄严密,由驛传递,名曰廷寄。” 清 刘大櫆 《许游击墓志铭》:“﹝君﹞因究詰来吏,见其语支梧,又文移封缄有谬字,乃转帖县令毋遽发,而属其密以上请。”词语解释:封守 拼音:fēng shǒu
(1).边防;封疆。《书·毕命》:“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孔 传:“谨慎坚固封疆之守备。”《宋史·度宗纪》:“宜申儆国人,保固封守。”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封守者,君父之封守。君父徇国,欲守此千里提封,属之谁氏。”
(2).查封看管。 睡虎地 秦 墓竹简《封诊式·告臣》:“以律封守之,到以书言。”词语解释:封词 拼音:fēng cí
上奏天神的奏章。 唐 卢仝 《月蚀诗》:“封词付与小心风,颰排閶闔入紫宫,密邇玉几前擘坼,奏上臣 仝 顽愚胸。”词语解释:封疏 拼音:fēng shū
封章。《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 锡 ( 田锡 )耿介寡言,慕 魏徵 、 李絳 之为人,及居諫署,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将卒,悉取平时封疏五十二奏焚之。”词语解释:封奏 拼音:fēng zòu
指古时臣下封牍上奏帝王。《晋书·职官志》:“ 魏 尚书郎……毎一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以补之。”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勑给事中之职,凡制勑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参见“ 封事 ”。
词语解释:封事 拼音:fēng shì
(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復使 乐平侯 山 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 注:“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自 汉 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闕上封事,通义 刘公 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 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2).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絀,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 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词语解释:封壤 拼音:fēng rǎng
(1).疆域;疆界。 南朝 齐 谢朓 《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壤。”《旧唐书·德宗纪下》:“﹝ 吴少诚 ﹞凶狡成性,扇构多端,擅动甲兵,暴越封壤。”
(2).土堆。《太平御览》卷九四七引《符子》:“羣蚁曰:‘彼(指东海之鼇)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巔,伏乎窟穴也。’”
(3).培土。 唐 韦应物 《西涧种柳》诗:“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词语解释:封祀 拼音:fēng sì
封禅。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贺破东平表》:“封祀之山,隔成异域。”《宋史·礼志七》:“虔修封祀,祈福黎元。”词语解释:封宝 拼音:fēng bǎo
封禅时所用的印玺。《宋史·礼志七》:“每缠金绳处深四寸,方三寸五分,取容封宝。”词语解释:封禅文 拼音:fēng shàn wén
司马相如 言封禅的遗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病免,家居 茂陵 。天子曰:‘ 司马相如 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 所忠 往,而 相如 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 长卿 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 长卿 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禪事,奏 所忠 。 忠 奏其书,天子异之。” 唐 李白 《宣城哭蒋徵君华》诗:“安得 相如 草,空餘封禪文。”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选韵》:“ 长卿 躑躅归 茂陵 ,封禪文谁卖残藁。”后用以指歌颂帝王功德的文章。 清 姚鼐 《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诗:“前生定结名山诺,到死羞为封禪文。”词语解释:封峦 拼音:fēng luán
(1).封禅。《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依类托寓,諭以封峦。”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寓,寄也。峦,山也。言依事类托寄,以喻封禪。”《旧唐书·隐逸传·王希夷》:“朕为封峦展礼,侧席旌贤,賁然来思,克应嘉召。”
(2).观名。 汉武帝 建元 年间建,在 甘泉宫 外。《文选·扬雄〈甘泉赋〉》:“往往离宫般以相爥兮, 封峦 、 石关 施靡乎延属。” 吕延济 注:“ 封峦 、 石关 ,二观名。”词语解释:封三 拼音:fēng sān
书刊封底之内的一面。词语解释:封地 拼音:fēng dì
天子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再分封给所属卿大夫的领地。《战国策·赵策二》:“ 韩 魏 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 之后,陪臣秉政,彊国相王;以至于 秦 ,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词语解释:封岳 拼音:fēng yuè
封禅。 唐 司空图 《感时上虞相》诗:“万方休望幸,封岳始鸣鑾。”词语解释:封恨 拼音:fēng hèn
(1).为文表恨。《全唐诗》卷六九四 褚载 诗残句:“除却 洛阳 才子后,更谁封恨吊《怀沙》。”
(2).封藏着怨恨。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词语解释:封陲 拼音:fēng chuí
边疆。 唐 武元衡 《度东径岭》诗:“更看飞白羽, 胡 马在封陲。”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词语解释:封玺 拼音:fēng xǐ
封缄的印信。《淮南子·时则训》:“慎管籥,固封璽。” 高诱 注:“封璽,印封也。”词语解释:封鐍 拼音:fēng jué
密封;封闭上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发地,忽得一缾,封鐍甚固。” 宋 叶适 《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提点铁冶 刘煒 ,请以私钱二当官钱一,抽贯数百,约其多少,府库皆封鐍。” 清 唐仲冕 《查保甲纪事》诗:“封鐍寺门杖守者,隔别墙宇判里閭。”词语解释:封驳 拼音:fēng bó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词语解释:封还 拼音:fēng huán
(1).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汉书·王嘉传》:“﹝ 哀帝 ﹞益封 董贤 二千户…… 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
(2). 唐 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 宋 费衮 《梁谿漫志·学士不草诏》:“ 唐 制惟给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郑公 在西掖封还 遂国夫人 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唐 制,凡詔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 封駮 ”。
词语解释:封駮
亦作“ 封驳 ”。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词语解释:封还 拼音:fēng huán
(1).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汉书·王嘉传》:“﹝ 哀帝 ﹞益封 董贤 二千户…… 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
(2). 唐 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 宋 费衮 《梁谿漫志·学士不草诏》:“ 唐 制惟给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郑公 在西掖封还 遂国夫人 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唐 制,凡詔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 封駮 ”。词语解释:封门 拼音:fēng mén
(1).封闭大门。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学校五》:“又分号出题,题即密藏卷后。既封门,方示以题之所在。”
(2).指查封。《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只留 青云 、 素云 、 紫云 三位师兄在此等候封门了。” 茅盾 《上海大年夜》:“债权人请法院去封门。”
(3).比喻把话说死,不再改口。 巴金 《秋》三八:“他又封门似地说:‘我们不要再提 枚娃子 的事情。你最近听到外面有什么消息没有?’”
(4). 浙江 青田石 品名。 清 叶梦珠 《阅世编·食货六》:“图书石,向出 浙江 处州 青田县 ,其精者为冻石也……其次者曰封门。”词语解释:封畿 拼音:fēng jī
古指王都周围地区。《史记·孝文本纪》:“封畿之内,勤劳不处。” 汉 班固 《西都赋》:“封畿之内,厥土千里。” 唐 元结 《管仲论》:“然后定天子封畿,诸侯疆域。”词语解释:封关 拼音:fēng guān
(1).封锁关口。 清 林则徐 《覆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且封关云者,为断鸦片也。若鸦片果因封关而断,亦何惮而不为。”
(2).旧时海关、银行等因假期或业务等关系停止办公或营业。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明天银行要封关了,一个钱也提不出来。”
(3).谓把话说死,不再改变。引申为到此为止;到顶。 茅盾 《故乡杂记·第三半个月的印象》:“再多些也只当得两块钱--两块钱封关。”词语解释:封家 拼音:fēng jiā
古时称受有封邑的贵族之家。 南朝 陈 徐陵 《咏甘子》诗:“万室拟封家,千株挺荆国。”《新唐书·韦嗣立传》:“比诸封家,所入已寡。”词语解释:封行 拼音:fēng xíng
犹满行。 丁正泉 《小炉匠招婿》五:“秧栽下去半月了,别的人家跟他一天栽的秧都快封行,风一吹,沙啦沙啦响。”词语解释:封禅稿 拼音:fēng shàn gǎo
(1).本谓 司马相如 奏言封禅事的遗书,后泛指上奏的遗稿。 宋 陈傅良 《挽尤延之尚书》诗之三:“遗奏定留封禪藳,凭谁吹送九重天。”
(2).泛指遗书。 宋 林景熙 《哭伯氏》诗之二:“旧篋已无封禪藳,独怜渴病似 文园 。”参见“ 封禪文 ”。
词语解释:封禅文 拼音:fēng shàn wén
司马相如 言封禅的遗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病免,家居 茂陵 。天子曰:‘ 司马相如 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 所忠 往,而 相如 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 长卿 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 长卿 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禪事,奏 所忠 。 忠 奏其书,天子异之。” 唐 李白 《宣城哭蒋徵君华》诗:“安得 相如 草,空餘封禪文。”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选韵》:“ 长卿 躑躅归 茂陵 ,封禪文谁卖残藁。”后用以指歌颂帝王功德的文章。 清 姚鼐 《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诗:“前生定结名山诺,到死羞为封禪文。”词语解释:封茅 拼音:fēng máo
指分封诸侯。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以白茅包裹的社坛方土。后泛指任命地方高级官员。 唐 殷尧藩 《李节度平虏》诗:“元勋未论封茅异,捷势应如破竹然。”词语解释:封宠 拼音:fēng chǒng
封赏宠赐。《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太后又溺于宦官,多所封宠,以此天下失望。” 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簞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词语解释:封诰 拼音:fēng gào
明 清 帝王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妾沾封誥有何功。”《红楼梦》第五三回:“次日由 贾母 有封誥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词语解释:封禺 拼音:fēng yú
即封嵎。《史记·孔子世家》:“ 仲尼 曰:‘ 汪罔氏 之君守 封 禺 之山。为 釐 姓。’” 裴駰 集解:“ 韦昭 曰:‘ 封 , 封山 ; 禺 , 禺山 。在 吴郡 永安县 。’ 晋 太康 元年改 永安 为 武康县 ,今属 吴兴郡 。” 宋 姜夔 《鹧鸪天》词序:“明年 平甫 初度,欲治舟往 封 禺 松竹间,念此游之不可再也,歌以寿之。”参见“ 封嵎 ”。
词语解释:封嵎 拼音:fēng yú
亦作“ 封隅 ”。 封山 和 嵎山 的并称。在 浙江 德清县 莫干山 附近,两山相去仅二里,相传古 汪芒氏 之君 防风 守此。《国语·鲁语下》:“客曰:‘ 防风氏 何守也?’ 仲尼 曰:‘ 汪芒氏 之君也,守 封 嵎 之山者也。’” 韦昭 注:“ 封 , 封山 ; 嵎 , 嵎山 。今在 吴郡 永安县 也。” 唐 柳宗元 《天对》:“ 封 嵎 守之,其横九里。” 前蜀 杜光庭 《郑顼别驾本命醮词》:“玉闕琼都,咫尺 封 隅 之内;凝嵐积翠,高低城邑之旁。”词语解释:封顶 拼音:fēng dǐng
规定某一事物的最高限度。 王丙乾 《关于1983年国家决算和1984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对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和税利比上年增长的企业,奖金可以不封顶。”词语解释:封赏 拼音:fēng shǎng
古时帝王把官爵或财物奖给臣下。《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至 孝景 始欲侯降者,丞相 周亚夫 守约而争。帝黜其议,初开封赏之科。”《南史·宋纪上》:“十月,论匡復勋,封帝豫章郡公,邑万户,赐绢三万疋。其餘封赏各有差。”《东周列国志》第十回:“诸大夫各有封赏;惟 祝聃 之功不録。” 颜海平 《秦王李世民》第二幕:“封赏之时,将城东廿顷良田赐于 尹氏 之父 尹阿鼠 。”词语解释:封己 拼音:fēng jǐ
厚己。《国语·晋语八》:“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韦昭 注:“封,厚也。”《文选·李康〈运命论〉》:“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 张铣 注:“未至圣道,但为厚己,养其高名,能以权势动於时君也。” 唐 杜甫 《种莴苣》诗:“贤良虽得禄,守道不封己。” 清 钱谦益 《左布政王公墓碑》:“生平无先人之心,无封己之行。”词语解释:封嵎 拼音:fēng yú
亦作“ 封隅 ”。 封山 和 嵎山 的并称。在 浙江 德清县 莫干山 附近,两山相去仅二里,相传古 汪芒氏 之君 防风 守此。《国语·鲁语下》:“客曰:‘ 防风氏 何守也?’ 仲尼 曰:‘ 汪芒氏 之君也,守 封 嵎 之山者也。’” 韦昭 注:“ 封 , 封山 ; 嵎 , 嵎山 。今在 吴郡 永安县 也。” 唐 柳宗元 《天对》:“ 封 嵎 守之,其横九里。” 前蜀 杜光庭 《郑顼别驾本命醮词》:“玉闕琼都,咫尺 封 隅 之内;凝嵐积翠,高低城邑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