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尺素 拼音:chǐ sù
(1).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吕向 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文选·陆机〈文赋〉》:“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刘良 注:“素,帛也。古人用以书也。”
(2).泛指小幅纸张。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 龙眠 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 宋 魏了翁 《跋尤氏〈遂初堂藏书目录〉序后》:“ 晁文元 累世所藏,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至 政和 甲午之灾,尺素不存。” 刘师培 《与友人论文书》:“龤钟律於朱絃,彰玄黄於尺素。”
(3).指书信。《周书·王褒传》:“犹冀苍雁頳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俱寄相思。” 唐 张九龄 《当涂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九日》词:“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準拟相看似旧时。”词语解释:尺书 拼音:chǐ shū
(1).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文选·应璩〈百一诗〉》:“文章不经国,筐篋无尺书。” 李善 注引 刘向 《新序》:“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橐简书。”
(2).指书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 悦兮忘罪除, 吴王 欢兮飞尺书。” 唐 刘沧 《留别崔澣秀才昆仲》诗:“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棠》诗之二:“半偈偶题 苏玉局 ,尺书烦寄 谢公墩 。”
(3).指诏书。《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僧令法师墓志铭〉》:“见重 高帝 ,尺书屡发。”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林子山诗》:“轻薄子犹诵其出山诗云:‘尺书中夜至,清晓即扬鞭。’” 明 宋濂 《渊颖先生传》:“此小丑耳,何必上勤王师,使某持尺书諭之足矣。”词语解释:尺五 拼音:chǐ wǔ
一尺五寸。极言离高处距离近。 唐 杜甫 《赠韦七赞善》诗“时论同归尺五天”自注:“俚谚曰:‘城南 韦 杜 ,去天尺五。’” 宋 吕渭老 《满路花·同柳仲修在赵屯》词:“星娥尺五,佳约误当年。” 清 黄景仁 《少年行》:“ 太白 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词语解释:尺寸 拼音:chǐ cùn
(1).尺和寸,指量具。《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商君书·修权》:“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尺》:“尺寸之长短,一代长於一代,若以今之裁衣尺较工部尺,则又盈一寸许矣。”
(2).形容事物些许、细小或低微。《孟子·告子上》:“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汉书·孔光传》:“臣以朽材,前比歷位典大职,卒无尺寸之效,幸免罪诛,全保首领。” 宋 欧阳修 《答枢密吴给事见寄》诗:“报国愧无功尺寸,归田仍值岁丰穰。” 明 李东阳 《与刘方伯书》:“虽官阶不过尺寸,而事权之重轻,藩地之邇远,有大不同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乌鲁木齐关帝祠 有马……每至塑望祭神,必昧爽先立祠门外,屹如泥朔,所立之地,不失尺寸。”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七:“虽然通译的才能或者不足,然而始终有尺寸的功效。”
(3).指些少或微小的事物。如土地、才能、功劳、距离等。《史记·项羽本纪论》:“然 羽 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魏书·彭城王勰传》:“今遭圣化,正应力兹愚老,申展尺寸,但在南百口,生死分张,乞还 江 外,以申德泽。” 宋 岳飞 《辞少保第五札子》:“臣方将策駑礪钝,冀效尺寸以报陛下天地生成之德。”《水浒传》第九五回:“﹝ 郁保四 ﹞紧紧跟随 宋先锋 ,不离尺寸。”
(4).法规;标准。《韩非子·安危》:“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善建》:“我身者,彼身之尺寸也;我家者,彼家之权衡也。”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窃以求士之道,古难其全……欲求规矩尺寸之士,则病其齷齪,而不能有所为。” 明 何景明 《与何粹夫书》:“畧於章句之末,而超於尺寸之外。”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其实这根尺最公平,最合理。起码的尺寸是看你肯不肯为人民做点事。”
(5).分寸,指适当的限度或程度。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乡下人急了,不会拿着尺寸说话,她抖着底儿把最粗野的骂出来。”
(6).指高低、长短、大小等。 唐 高墉 《龙华寺窣堵波塔铭》:“天虽高兮,尺寸可知。” 宋 曾巩 《山水屏》诗:“秋刀剪新屏,尺寸随折曲。” 冰心 《南归》:“所以这次我对于母亲寿衣的材料、颜色、式样、尺寸,都不厌其详的叮咛嘱咐了。”
(7).指尺脉和寸脉。《灵枢经·终始》:“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词语解释:尺璧 拼音:chǐ bì
(1).直径一尺的璧玉。言其珍贵。语本《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表荐及第》:“於菟猎食,非求尺璧之珍;鶢鶋避风,不望洪鐘之乐。”
(2).比喻美好的诗文。 晋 潘尼 《答陆士衡》诗:“慙无琬琰,以詶尺璧。”
(3).比喻才能;贤才。《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虽怀尺璧,顾呬连城。” 张铣 注:“尺璧……言 攸之 才可宝,过於十五城之价。” 南朝 梁 沉约 《怀旧诗·伤谢朓》:“尺璧尔何寃,一旦同丘壤。”词语解释:尺水 拼音:chǐ shuǐ
小股水流;浅水。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寸胶不能理 黄河 之浊,尺水不能却 萧丘 之热。” 唐 窦臮 《述书赋上》:“犹尺水之含众象,小山之拟万仞。”《宋史·洪迈传》:“ 冯湛 创多桨船,底平檣浮,虽尺水可运。”词语解释:尺雪 拼音:chǐ xuě
一尺厚的雪。指大雪。语本《左传·隐公九年》:“平地尺为大雪。”《晋书·陆机传》:“大风折木,平地尺雪。” 唐 杜甫 《后苦寒行》之一:“南纪 巫 庐 瘴不絶,太古以来无尺雪。” 元 王恽 《和东坡聚星堂雪诗》:“天风一夜吹端叶,清晓开门惊尺雪。”词语解释:尺一 拼音:chǐ yī
(1).亦称“ 尺一牘 ”、“ 尺一板 ”。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汉书·匈奴传上》:“ 汉 遗 单于 书,以尺一牘,辞曰:‘皇帝敬问 匈奴 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东观汉记·杨政传》:“ 政 师事博士 范升 。 建武 中, 升 为太常丞,为去妻所诬告,坐事繫狱,当伏重罪…… 政 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 升 。”《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 李贤 注:“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詔书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以 武都 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清 顾炎武 《赠孙徵君奇逢》诗:“明廷来尺一,空谷賁蒲轮。”
(2).指书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脩尺一,西山制置逕相投。” 清 方文 《访吴锦雯不遇留此》诗之一:“板扉深巷掩,霉雨暮天寒。尺一授童女,归时抆泪看。”词语解释:尺箠
1.短鞭。 宋 苏轼 《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2.谓严刑峻罚。 明 高攀龙 《〈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3.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莫轻 龚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数兵力。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 灵武 之众乎!”词语解释:尺纸 拼音:chǐ zhǐ
(1).信函。 南朝 梁 沉约 《〈宋书〉自序》:“復裁少字,宣志於 璞 ,聊因尺纸,使卿等具知厥心。” 宋 司马光 《送导江李主簿君俞》诗:“西风时有意,尺纸慰离羣。”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二:“尺纸不復到门下,非敢慢也,势固如此。”
(2).指篇幅短小的文字。 宋 曾巩 《与孙司封书》:“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使其事白,固有补於天下,不独一时为 宗旦 发也。”
(3).小幅纸张。 宋 岳珂 《宝真斋法书赞·唐彦猷谈奉得达二帖赞》:“遒媚之观,在此尺纸。”词语解释:尺地 拼音:chǐ dì
一尺之地,极言其小。《孟子·公孙丑上》:“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汉书·主父偃传》:“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餘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唐 韩愈 《荐士》诗:“通波非难图,尺地易可漕。” 明 吴宽 《丛桂堂前五咏·藤》:“墙头何须附,尺地幸相容。”词语解释:尺五天 拼音:chǐ wǔ tiān
(1).比喻离帝王极近。 唐 杜甫 《赠韦七赞善》诗:“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宋 范成大 《刘德修少卿避暑惠山因便寄赠》诗:“鸣凤朝阳尺五天,怱怱忽过白鸥边。” 元 王恽 《直中书省》诗:“紫禁彤庭尺五天,沉沉碧綺锁秋烟。”
(2).指高空。比喻光明在前。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北溟水击三千里,南斗云开尺五天。”词语解释:尺度 拼音:chǐ dù
(1).规定的限度。《六韬·农器》:“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紝有尺度。”
(2).引申为准则、法度。 唐 李涉 《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诗:“常闻先生教,指示 秦 仪 路。二子才不同,逞词过尺度。” 宋 苏洵 《与梅圣俞书》:“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九章:“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能用年龄做为尺度。”
(3).指计量长度的定制。《宋书·律历志上》:“ 勗 又以 魏 杜夔 所制律吕,检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乖错,始知 后汉 至 魏 ,尺度渐长於古四分有餘。”《宋史·律历志一》:“ 乾德 中,又禁民间造者。由是尺度之制尽復古焉。”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臣依 周 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
(4).犹尺寸,尺码。 唐 杜甫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江心磻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 元 又登 岱 顶见无字碑,碑之高广厚,尺度一如 琅邪臺 碑。”词语解释:尺土 拼音:chǐ tǔ
犹尺地。《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论》:“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 秦 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王军 摩陂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尺土一民,皆非 汉 有。” 宋 王安石 《〈孔子世家〉议》:“ 孔子 ,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以传,宜矣。” 柳亚子 《新文坛杂咏·田汉》:“南国 田郎 絶代才,不阶尺土煽风雷。”词语解释:尺宅 拼音:chǐ zhái
指颜面。眉、眼、口、鼻所在处。《黄庭内景经·脾部》:“主调百穀五味香,辟却虚羸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 梁丘子 注:“尺宅,面也。” 宋 陆游 《学道》诗:“精神生尺宅,虚白集中扃。”词语解释:尺牍 拼音:chǐ dú
(1).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 李贤 注:“《説文》云:‘牘,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三国志·魏志·胡昭传》:“ 胡昭 善史书,与 钟繇 、 邯郸淳 、 卫顗 、 韦诞 并有名,尺牘之迹,动见楷模。”《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牘;今志 会稽 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
(2).信札,书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 緹縈 通尺牘,父得以后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禰衡 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唐 欧阳詹 《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於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牘进退於人乎?”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七:“尝有应制科人 成鋭 ,集诗三篇,国子博士 侯君 以献於 随 , 随 览之,乃亲笔尺牘答 侯君 。”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有同辈相告之词,则为书启尺牘。” 鲁迅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看 郑板桥 《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 袁中郎 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
(3).文辞。《南史·蔡景历传》:“ 景歷 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牘,工草隶。”《资治通鉴·汉灵帝熹平六年》:“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 鸿都门 下,后诸为尺牘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刘勋》:“ 少宣 长於尺牘,落笔皆有可观。”
(4).指墨迹,字迹。《新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 询 初效 王羲之 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牘所传,人以为法。”词语解释:尺蠖 拼音:chǐ huò
尺蠖蛾的幼虫,体柔软细长,屈伸而行。因常用为先屈后伸之喻。《易·繫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晋 支遁 《咏利城山居》:“跡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 清 赵翼 《高年》诗:“诗已寒蝉噪,心犹尺蠖伸。” 闻一多 《诗与批评·女神之时代精神》:“忏悔是美德中最美的,他是一切的光明底源头,他是尺蠖的灵魂渴求展伸的表象。”词语解释:尺布 拼音:chǐ bù
(1).一尺布,极言其少。《墨子·鲁问》:“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煖天下之寒者。” 李白 《北上行》:“尺布不掩体,皮肤枯剧桑。”
(2).见“ 尺布斗粟 ”。
词语解释:尺布斗粟 拼音:chǐ bù dǒu sù
汉文帝 弟 淮南王 刘长 谋反,事败被废,徙居 蜀郡 严道县 ,途中不食而死。民间为此作歌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事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后多以“尺布斗粟”讥兄弟不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 淮南厉王 ”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尺布斗粟,犹尚不弃,况於兄弟而更相逐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帝遂召 武子 苦责之,因曰:‘知愧否?’ 武子 曰:‘尺布斗粟之謡,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恭惟圣夫,篤叙天伦。尺布斗粟之謡,自詒伊阻。”亦省作“ 尺布 ”。 唐 李白 《上留田行》:“ 孤竹 、 延陵 ,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頽波激清。尺布之謡,塞耳不能听。”《旧唐书·太宗纪下》:“当神 尧 任谗之年, 建成 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髮,方惧毁巢之祸,寧虞尺布之謡。”词语解释:尺铁 拼音:chǐ tiě
指武器。《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復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刘良 注:“尺铁,兵器。” 唐 刘长卿 《从军》诗之一:“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词语解释:尺椽 拼音:chǐ chuán
一尺长的屋椽。指极小的房屋。 三国 魏 曹植 《毁故殿令》:“ 秦 之灭也,则 阿房 无尺椽。”《新唐书·刘晏传》:“户纔千餘,居无尺椽。” 宋 苏轼 《与赵陈同过欧阳叔弼小斋戏作》诗:“尺椽亦何有,而我常客居。”词语解释:尺鲤 拼音:chǐ lǐ
(1).长一尺的鲤鱼,言其大。语本《淮南子·俶真训》:“夫牛蹏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文之材。” 宋 苏轼 《江西》诗:“何人得雋窥鱼矼,举叉絶叫尺鲤双。”
(2).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即以“尺鲤”指书信。 明 张煌言 《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词语解释:尺波 拼音:chǐ bō
微波;尺水。亦以喻人世的短暂。《文选·陆机〈长歌行〉》:“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李善 注:“言日无停景,川不旋波,以喻年命流行,曾无止息也。” 唐 李白 《愁阳春赋》:“洒别泪於尺波,寄东流於情亲。” 宋 司马光 《哭刘仲邍》诗:“荣宦成朝梦,浮生度尺波。”词语解释:尺咫 拼音:chǐ zhǐ
咫尺。喻极近的距离。 南朝 宋 鲍照 《春羁》诗:“佳期每无从, 淮 阳 非尺咫。” 明 何宇度 《益部谈资》卷下:“郡斋望隔江羣山,尺咫七峯,分列若屏。” 清 赵翼 《扈从木兰》诗:“堪笑择地者,尽力争尺咫。”词语解释:尺泽 拼音:chǐ zé
(1).小池。《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鯢,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李善 注:“尺泽,言小也。” 唐 柳宗元 《诏追赴都迴寄零陵亲故》诗:“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一:“尺泽拟昆海,培塿忘 华 嵩 。”
(2).针灸穴位名。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素问·至真要大论》:“尺泽絶,死不治。” 王冰 注:“尺泽在肘内廉大纹中,动脉应手,肺之气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尺泽主刺肺诸疾,绞肠痧痛锁喉风,伤寒热病汗不解,兼刺小儿急慢风。”词语解释:尺组 拼音:chǐ zǔ
(1).短的组绶,小官所系。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五:“读书三十年,腰下无尺组。” 唐 钱起 《酬考功员外见赠佳句》诗:“ 上林 諫猎知才薄,尺组承恩愧命牵。” 清 钱谦益 《云间董得仲投赠三十二韵依次奉答》:“筹边攄尺组,断国引长编。”
(2).指带子。 章炳麟 《哀韩赋》:“ 孟賁 不能輓其素车兮, 儿説 不能解其尺组。”词语解释:尺鴳 拼音:chǐ yàn
即斥鷃。小雀。 晋 阮修 《大鹏赞》:“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志存天地,不屑唐廷。鷽鳩仰笑,尺鷃所轻。” 明 王世贞 《参议范君视事赋此赠之》诗:“尺鷃在衡藩,栖栖竟何营?”参阅《庄子·逍遥游》。词语解释:尺籍 拼音:chǐ jí
(1).书写军令、军功等的簿籍。《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为相﹞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张守节 正义:“言士民无一尺方板之籍书。”参见“ 尺籍伍符 ”。
(2).指军籍。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记金陵登览》:“有修武郎某人,脱尺籍,与其媪然指苦行,前后化钱帛,助土木,费以万计。” 宋 岳珂 《桯史·义騟传》:“义騟者, 九江 戍校 王成 之鎧骑也。 成 家世隶尺籍。”
词语解释:尺籍伍符 拼音:chǐ jí wǔ fú
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司马贞 索隐:“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於一尺之板。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容姦诈。”《新唐书·班宏传》:“今军在节度,虽有尺籍伍符,省署不校也。”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制》:“尺籍伍符之必计,而一粒一鍰之不遗。”词语解释:尺题 拼音:chǐ tí
指信函。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忌日必哀……尺题留而不復,亲戚来而不拒。言不近娱,志不离戚。” 宋 梅尧臣 《得福州蔡君谟密学书并茶》诗:“尺题寄我怜衰翁,刮青茗笼藤缠封。”词语解释:尺八 拼音:chǐ bā
古管乐器名。竹制,竖吹,六孔,旁一孔蒙竹膜。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今仍流行于 日本 ,形制稍异,仅五孔,前四后一。也称箫管、中管、竖篴。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咏筝,儿咏尺八。”《新唐书·吕才传》:“侍中 王珪 、 魏徵 盛称 才 製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 叶玉森 《雾泊辽海》诗:“卧听倭娘吹尺八,餘音嫋嫋为谁哀?” 苏曼殊 《燕子龛随笔》:“ 日本 尺八,状类中土洞簫,闻传自 金 人。”参阅《文献通考·乐十一》。词语解释:尺玉 拼音:chǐ yù
直径一尺的宝玉。常用以比喻大而珍贵的东西。语本《尹文子·大道上》:“ 魏 田父有耕於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 三国 魏 曹植 《望恩表》:“臣闻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餐。”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故知假人延誉,重於连城;借人羽毛,荣於尺玉。”词语解释:尺二 拼音:chǐ èr
(1).一尺二寸。《晋书·五行志中》:“ 司马越 还 洛 ,有童謡曰:‘ 洛 中大鼠长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
(2).见“ 尺二寸牘 ”。
词语解释:尺二寸牍 拼音:chǐ èr cùn dú
一尺二寸长的简牍。《汉书·匈奴传上》:“ 中行説 令单于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广长大,倨驁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 匈奴 大单于敬问 汉皇帝 无恙’,所以遗物言语亦云云。”亦省称“ 尺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 张仪 檄 楚 ,书以尺二。”词语解释:尺帛 拼音:chǐ bó
(1).长一尺的帛,言其少。《战国策·赵策三》:“公子 魏牟 过 赵 , 赵 王迎之,顾反至坐,前有尺帛,且令工以为冠。”《新唐书·孝友传·刘君良》:“﹝ 刘君良 ﹞四世同居,族兄弟犹同产也,门内斗粟尺帛无所私。”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墓志铭》:“七十将至,裹此尺帛。”
(2).指书信。 明 何景明 《塘上行》:“安得云中雁,尺帛寄离愁?” 清 遯庐 《童子军·报捷》:“雁云高,问 汉 家尺帛,几时飞到?”词语解释:尺木 拼音:chǐ mù
(1).古人谓龙升天时所凭依的短小树木。 汉 王充 《论衡·龙虚》:“短书言‘龙无尺木,无以升天。’又曰‘升天’,又言‘尺木’,谓龙从木中升天也。”《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当与卿共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策 问 慈 曰:‘……﹝卿﹞天下智士也,但所託未得其人。射钩斩袪,古人不嫌。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出教曰:‘龙欲腾翥,先阶尺木者也。’” 唐 刘禹锡 《薛公神道碑》:“文馆入仕,幽龙未光,尺木为阶,啾然欲翔。”或谓“尺木”是龙头上如博山形之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鳞介篇》:“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2).比喻登仕的凭借。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苏参政简 登科时, 宋尚书 白 为南省主文;后七年, 宋 为翰林学士承旨,而 苏 相继入院,同为学士。 宋 尝赠诗云:‘昔日曾为尺木阶,今朝真是青云友。’”词语解释:尺棰 拼音:chǐ chuí
亦作“ 尺捶 ”。
(1).一尺之棰。棰,木杖。语本《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静观尺棰义,理足未尝少。” 吕延济 注:“棰,杖也……一尺之杖,无有穷时,故理足不少。”
(2).常以喻短少。 南朝 梁 沉约 《细言应令》诗:“开馆尺棰餘,筑室微尘里。” 清 姚鼐 《送张橿亭少詹为晋阳书院山长》诗:“吾生如尺捶,焉胜日取半。”
尺箠:1.短鞭。 宋 苏轼 《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2).谓严刑峻罚。 明 高攀龙 《〈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3).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莫轻 龚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数兵力。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 灵武 之众乎!”词语解释:尺一诏 拼音:chǐ yī zhào
诏书。 南朝 梁 吴均 《答萧新浦》诗:“身紆丈二组,手擎尺一詔。” 唐 顾况 《和翰林吴舍人兄弟西斋》:“新裁尺一詔,早入 明光宫 。”参见“ 尺一 ”。
词语解释:尺一 拼音:chǐ yī
(1).亦称“ 尺一牘 ”、“ 尺一板 ”。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汉书·匈奴传上》:“ 汉 遗 单于 书,以尺一牘,辞曰:‘皇帝敬问 匈奴 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东观汉记·杨政传》:“ 政 师事博士 范升 。 建武 中, 升 为太常丞,为去妻所诬告,坐事繫狱,当伏重罪…… 政 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 升 。”《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 李贤 注:“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詔书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以 武都 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清 顾炎武 《赠孙徵君奇逢》诗:“明廷来尺一,空谷賁蒲轮。”
(2).指书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脩尺一,西山制置逕相投。” 清 方文 《访吴锦雯不遇留此》诗之一:“板扉深巷掩,霉雨暮天寒。尺一授童女,归时抆泪看。”词语解释:尺绳 拼音:chǐ shéng
本指工匠量长短、较曲直的工具,引申为约束,拘囿。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盖去古法愈远,而倜儻跅弛之士,其不谐尺绳於科目,受羈馽於銓曹者,少得以自达矣。”词语解释:尺半 拼音:chǐ bàn
(1).一尺之半,即半尺。 宋 苏舜钦 苏舜元 《瓦亭联句》:“ 阳羡 溪光逗苍玉,尺半健鯽烟中跳。” 清 鲁一同 《拉粮船》诗:“红白绣鞵尺半长,三年辞家别爷娘。”
(2).一尺半。 宋 洪适 《渔家傲》词:“波心举网星光乱,跃出鲤鱼长尺半。”词语解释:尺诏 拼音:chǐ zhào
指诏书。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帷幄监前败,降心问白屋。尺詔下中天,公车塞章牘。”参见“ 尺一 ”。
词语解释:尺一 拼音:chǐ yī
(1).亦称“ 尺一牘 ”、“ 尺一板 ”。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汉书·匈奴传上》:“ 汉 遗 单于 书,以尺一牘,辞曰:‘皇帝敬问 匈奴 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东观汉记·杨政传》:“ 政 师事博士 范升 。 建武 中, 升 为太常丞,为去妻所诬告,坐事繫狱,当伏重罪…… 政 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 升 。”《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 李贤 注:“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詔书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以 武都 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清 顾炎武 《赠孙徵君奇逢》诗:“明廷来尺一,空谷賁蒲轮。”
(2).指书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脩尺一,西山制置逕相投。” 清 方文 《访吴锦雯不遇留此》诗之一:“板扉深巷掩,霉雨暮天寒。尺一授童女,归时抆泪看。”词语解释:尺薪 拼音:chǐ xīn
长一尺的柴火,言其量极少。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诗:“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 宋 苏轼 《次韵郑介夫》之一:“一落泥涂跡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词语解释:尺刀 拼音:chǐ dāo
短刀。《汉书·李陵传》:“军吏持尺刀,抵山入陿谷。”词语解释:尺笺 拼音:chǐ jiān
指书信。 宋 岳珂 《宝真斋法书赞·汪彦章誉望求贤荐书》:“古道之存,存乎尺笺,盍思乎勉旃!”词语解释:尺锦 拼音:chǐ jǐn
一尺锦缎。比喻简短而华美的文字。《梁书·刘孝绰传》:“近虽预观尺锦,而不覩全玉。” 唐 陆龟蒙 《东飞凫》诗:“裁得尺锦书,欲寄东飞鳧。”词语解释:尺疏 拼音:chǐ shū
指奏章。 明 吴宽 《送王汝英南归》诗:“尺疏陈情入 舜 宫,御批真喜彻重瞳。”词语解释:尺子 拼音:chǐ zi
量具。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如:世界上的事物非常复杂,怎能用一把尺子来量?词语解释:尺一书 拼音:chǐ yī shū
(1).指诏书。 明 陈子龙 《上念故戚大将军功在社稷》诗:“手持尺一书,来治横海兵。”参见“ 尺一 ”。
(2).指书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郎试作尺一书,我能邮致之。”参见“ 尺一 ”。
词语解释:尺一 拼音:chǐ yī
(1).亦称“ 尺一牘 ”、“ 尺一板 ”。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汉书·匈奴传上》:“ 汉 遗 单于 书,以尺一牘,辞曰:‘皇帝敬问 匈奴 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东观汉记·杨政传》:“ 政 师事博士 范升 。 建武 中, 升 为太常丞,为去妻所诬告,坐事繫狱,当伏重罪…… 政 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 升 。”《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 李贤 注:“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詔书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以 武都 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清 顾炎武 《赠孙徵君奇逢》诗:“明廷来尺一,空谷賁蒲轮。”
(2).指书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脩尺一,西山制置逕相投。” 清 方文 《访吴锦雯不遇留此》诗之一:“板扉深巷掩,霉雨暮天寒。尺一授童女,归时抆泪看。”
词语解释:尺一 拼音:chǐ yī
(1).亦称“ 尺一牘 ”、“ 尺一板 ”。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汉书·匈奴传上》:“ 汉 遗 单于 书,以尺一牘,辞曰:‘皇帝敬问 匈奴 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东观汉记·杨政传》:“ 政 师事博士 范升 。 建武 中, 升 为太常丞,为去妻所诬告,坐事繫狱,当伏重罪…… 政 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 升 。”《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 李贤 注:“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詔书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以 武都 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清 顾炎武 《赠孙徵君奇逢》诗:“明廷来尺一,空谷賁蒲轮。”
(2).指书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脩尺一,西山制置逕相投。” 清 方文 《访吴锦雯不遇留此》诗之一:“板扉深巷掩,霉雨暮天寒。尺一授童女,归时抆泪看。”词语解释:尺幅 拼音:chǐ fú
(1).指小幅的纸或绢。 清 钱杜 《松壶画忆》卷下:“《秋桑老屋图》仅尺幅, 衡翁 晚年快心之作也。”
(2).泛称文章、画卷。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公》《穀》二传,先儒以为弟子问答之言,非如《左氏》勒为成书,原自不成尺幅。” 清 方士庶 《天慵庵笔记》卷上:“尝记 大痴老人 借居 虞山 琴川大师 兰若,作成尺幅相赠,以当僦金,世所称《僦金图》也。”
(3).借指治理的范围。 清 钱谦益 《整饬徐淮道兵备岳骏声授中宪大夫制》:“尔治 徐 治 淮 ,东南要害,在尔尺幅,朕倚毗尔者良重。”词语解释:尺楮 拼音:chǐ chǔ
(1).信函。 宋 陈亮 《复陆伯寿书》:“方图专驰尺楮上庆,遂成先辱,惶恐不可言。”《好逑传》第十三回:“今 过老先生 乃不得已,只得亲修尺楮,并不腆之仪,以代伐柯。”
(2).指篇幅短小的文字。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中:“庸人俗耳,见当世富贵崇高声名赫赫者,莫不震而惊之,仰而慕之,皆欲得其尺楮寸笺,以为閭里光。”词语解释:尺头 拼音:chǐ tóu
(1).绸缎衣料。 元 施惠 《幽闺记·天凑姻缘》:“果有这等异事。老夫告回,即办尺头羊酒来作贺。”《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其餘土产货物尺头礼仪之类甚多,真叫做满载而归。”《红楼梦》第二一回:“﹝ 凤姐 ﹞一面又拿大红尺头给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裳。”
(2).犹尺码。《水浒传》第一○三回:“ 张世开 嫌那缎子颜色不好,尺头又短,花样又是旧的,当下把 王庆 大駡。”词语解释:尺捶 拼音:chǐ chuí
见“ 尺棰 ”。
词语解释:尺棰 拼音:chǐ chuí
亦作“ 尺捶 ”。
(1).一尺之棰。棰,木杖。语本《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静观尺棰义,理足未尝少。” 吕延济 注:“棰,杖也……一尺之杖,无有穷时,故理足不少。”
(2).常以喻短少。 南朝 梁 沉约 《细言应令》诗:“开馆尺棰餘,筑室微尘里。” 清 姚鼐 《送张橿亭少詹为晋阳书院山长》诗:“吾生如尺捶,焉胜日取半。”
尺箠:1.短鞭。 宋 苏轼 《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2).谓严刑峻罚。 明 高攀龙 《〈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3).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莫轻 龚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数兵力。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 灵武 之众乎!”词语解释:尺二圭 拼音:chǐ èr guī
即镇圭。古代天子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 宋 范仲淹 《杂咏》之二:“玉人岂忍言环珮,留取天王尺二圭。”参阅《周礼·春官·典瑞》。词语解释:尺函 拼音:chǐ hán
指信函。 宋 岳珂 《宝真斋法书赞·晁无咎金山诗帖跋》:“所託访求之士友,以尺函至。”词语解释:尺兵 拼音:chǐ bīng
短小的兵器。例如: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战国策·燕策》词语解释:尺表 拼音:chǐ biǎo
古代用以测日影的一种仪器。《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三四》:“寸管不傃,天地不能以气欺;尺表逆立,日月不能以形逃。” 吕延济 注:“表以测日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尺表能审璣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復之气。” 刘孝标 注引《周髀》曰:“夏至北方二万六千里,冬至南方十三万五千里,日中树表,则无影矣。”《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悬象著明,尺表之验可推;动气幽微,寸管之候不忒。”词语解释:尺骨 拼音:chǐ gǔ
连接肱骨和腕骨的骨头,上端呈三棱形词语解释:尺景 拼音:chǐ jǐng
移动一尺的日影,喻极短的时间。 晋 陆机 《述思赋》:“观尺景以伤悲,抚寸心而悽惻。”词语解释:尺中 拼音:chǐ zhōng
尺脉。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词语解释:尺图 拼音:chǐ tú
小幅图画。 明 吴宽 《和石田题王濬之画扇》:“尺图宛见 狄溪 春,我昔经行记得真。”词语解释:尺蹄 拼音:chǐ dì
(1).犹言片纸。蹏,即“蹄”(赫蹄),指小而薄的纸。 明 王锡爵 《〈弇州诗集〉序》:“於是尺蹏片牘名山大川之藏毕登简,而天下始覩公之大全。”
(2).借指书札。 清 钱谦益 《十六日雨中邀徐于诸人看灯口占代简》:“曲栏阴靄意萋迷,发兴邀宾走尺蹏。”词语解释:尺蘖 拼音:chǐ niè
长尺许的蘖枝。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路侧之榆,樵人採其条,匠者伐其柯,餘有尺蘖,而为行人所折者,非与人有讎也,然而致寇者,形不隐也。”词语解释:尺脉 拼音:chǐ mài
中医切脉部位名。详“ 尺 ”。词语解释:尺缣 拼音:chǐ jiān
长一尺的绢。极言其少。《旧唐书·陆贽传》:“ 德宗 仓皇出幸,府藏委弃,凝冽之际,士众多寒,服御之外,无尺縑丈帛。”《宋史·食货志上二》:“凡无名苛细之敛,常加剗革,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词语解释:尺竹伍符 拼音:chǐ zhú wǔ fú
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 明 方孝孺 《书夷山稿序后》:“吾观 四明 蒋先生 ,羈寓数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笔为诗……味其言如素处显位者,未尝有枯悴寒澁之态,是安可谓之穷士乎?”参见“ 尺籍伍符 ”。
词语解释:尺籍伍符 拼音:chǐ jí wǔ fú
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司马贞 索隐:“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於一尺之板。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容姦诈。”《新唐书·班宏传》:“今军在节度,虽有尺籍伍符,省署不校也。”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制》:“尺籍伍符之必计,而一粒一鍰之不遗。”词语解释:尺板 拼音:chǐ bǎn
古代官吏上朝或见上官时记事用的手板。参见“ 尺板斗食 ”。
词语解释:尺板斗食 拼音:chǐ bǎn dòu shí
旧时形容小官位低禄少。《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皁衣黑綬之役。”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万不至章甫缝掖之士、尺板斗食者流,独无含咀宫商,规橅 秦 柳 者。”词语解释:尺幅千里 拼音:chǐ fú qiān lǐ
一幅小小的画能容纳千里山河的景象,比喻事物外形虽小,但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词语解释:尺郭 拼音:chǐ guō
古代神话中的怪物名。《神异经·东南荒经》:“东南方有人焉,周行天下,身长七丈,腹围如其长……以鬼为饭,以露为浆,名曰尺郭。一名食邪。”词语解释:尺翰 拼音:chǐ hàn
指信函。《陈书·蔡景历传》:“尺翰驰而 聊城 下,清谈奋而 嬴 军却。”词语解释:尺籍短书 拼音:chǐ jí duǎn shū
指儒家经籍之外的书籍。 汉 王充 《论衡·谢短》:“二尺四寸,圣人文语,朝夕讲习,义类所及,故可务知。 汉 事未载於经,名为尺籍短书,比於小道,其能知,非儒者之贵也。”参见“ 尺书 ”。
词语解释:尺书 拼音:chǐ shū
(1).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文选·应璩〈百一诗〉》:“文章不经国,筐篋无尺书。” 李善 注引 刘向 《新序》:“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橐简书。”
(2).指书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 悦兮忘罪除, 吴王 欢兮飞尺书。” 唐 刘沧 《留别崔澣秀才昆仲》诗:“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棠》诗之二:“半偈偶题 苏玉局 ,尺书烦寄 谢公墩 。”
(3).指诏书。《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僧令法师墓志铭〉》:“见重 高帝 ,尺书屡发。”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林子山诗》:“轻薄子犹诵其出山诗云:‘尺书中夜至,清晓即扬鞭。’” 明 宋濂 《渊颖先生传》:“此小丑耳,何必上勤王师,使某持尺书諭之足矣。”词语解释:尺籍伍符 拼音:chǐ jí wǔ fú
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司马贞 索隐:“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於一尺之板。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容姦诈。”《新唐书·班宏传》:“今军在节度,虽有尺籍伍符,省署不校也。”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制》:“尺籍伍符之必计,而一粒一鍰之不遗。”词语解释:尺简 拼音:chǐ jiǎn
(1).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尸子》卷上:“明王之道易行也……书之不盈尺简,南面而立,一言而国治。” 南朝 梁 徐勉 《修五礼表》:“及 东京 曹褒 ,南宫制述,集其散畧,虽写以尺简,而终闕平奏。”
(2).指极少量的简策;书籍。《新唐书·艺文志序》:“ 安禄山 之乱,尺简不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及 广明 初, 黄巢 干纪,尺简无存。”词语解释:尺短寸长 拼音:chǐ duǎn cùn cháng
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词语解释:尺田寸宝 拼音:chǐ tián cùn bǎo
谓极少量的产业、财物。《宋书·臧质传》:“ 徐司空 匪躬王室,遭罹兇祸, 质 与之少长,亲交兼常,曾无抚孤之仁,惟闻陵侮之酷,尺田寸宝,靡有孑遗。”词语解释:尺方 拼音:chǐ fāng
一尺见方。极言其小。 闻一多 《死水·静夜》诗:“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词语解释:尺码 拼音:chǐ mǎ
(1).指尺寸的长短大小。 丁玲 《从夜晚到天亮》:“正是那个,衣连着裤,米色和蓝色,旁边也是的,那尺码小点,这更合身。”
(2).标准。如:这两件事性质不同,怎能用同一个尺码来量?词语解释:尺布斗粟 拼音:chǐ bù dǒu sù
汉文帝 弟 淮南王 刘长 谋反,事败被废,徙居 蜀郡 严道县 ,途中不食而死。民间为此作歌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事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后多以“尺布斗粟”讥兄弟不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 淮南厉王 ”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尺布斗粟,犹尚不弃,况於兄弟而更相逐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帝遂召 武子 苦责之,因曰:‘知愧否?’ 武子 曰:‘尺布斗粟之謡,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恭惟圣夫,篤叙天伦。尺布斗粟之謡,自詒伊阻。”亦省作“ 尺布 ”。 唐 李白 《上留田行》:“ 孤竹 、 延陵 ,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頽波激清。尺布之謡,塞耳不能听。”《旧唐书·太宗纪下》:“当神 尧 任谗之年, 建成 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髮,方惧毁巢之祸,寧虞尺布之謡。”词语解释:尺幅寸缣 拼音:chǐ fú cùn jiān
指小幅书画。 清 徐沁 《明画录》卷三:“笔意苍劲,尺幅寸縑,便有林壑窅冥之势。”词语解释:尺波电谢 拼音:chǐ bō diàn xiè
谓人世短促,如波逝电闪。 宋 洪适 《又同寮祭文》:“尺波电谢,今昔同悲;嗟我吉人,而止於斯。”词语解释:尺步绳趋 拼音:chǐ bù shéng qū
谓行有准绳,循法度。 清 冯桂芬 《复庄卫生书》:“以彼其文,岂不周规折矩,尺步绳趋,佳乎否乎?”词语解释:尺瑜寸瑕 拼音:chǐ yú cùn xiá
大块美玉而小有疵病。比喻良才而有小缺点。 宋 岳珂 《宝真斋法书赞·蒋观文钱塘天府二帖赞》:“尺瑜寸瑕,工所不弃。”词语解释:尺板斗食 拼音:chǐ bǎn dòu shí
旧时形容小官位低禄少。《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皁衣黑綬之役。”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万不至章甫缝掖之士、尺板斗食者流,独无含咀宫商,规橅 秦 柳 者。”词语解释:尺水丈波 拼音:chǐ shuǐ zhàng bō
比喻因小事而引起大风波。语本 唐 孟郊 《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唐 孟弘微 郎中诞妄不拘……又尝忿狷,挤其弟落井,外议喧然,乃致书告亲友曰:‘悬身井半,风言沸腾,尺水丈波,古今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