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共202,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茅屋老屋石屋邑屋板屋营屋闲屋民屋
华屋雪屋夏屋连屋僦屋下屋升屋四屋
金屋王屋润屋墙屋漏屋蓬屋堂屋内屋
破屋矮屋黄金屋渔屋牛屋寒屋接屋祠屋
黄屋云屋瓦屋山屋过屋乘屋飞屋贫屋
场屋列屋穿屋野屋家屋平屋彻屋别屋
结屋高屋重屋架屋荷屋诗屋毡屋荫屋
竹屋林屋仰屋一屋岩屋杰屋井屋浮屋
白屋书屋厦屋上屋丰屋龟屋发屋逃屋
比屋作屋蔀屋垣屋盖屋土屋海屋起屋

词语解释:茅屋  拼音:máo wū
亦作“茆屋”。 用茅草盖的房屋。《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杜预 注:“以茅饰屋,著俭也。”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一:“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唐 姚合 《将归山》诗:“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鸡上木》:“日午吹烟絶,吟声出茅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他自己连茅屋都没得住的,东飘西荡,你到那里去找他?”
词语解释:华屋  拼音:huá wū
华美的屋宇,指朝会、议事的地方。例如:歃血于华屋之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词语解释:金屋  拼音:jīn wū
华美之屋。 南朝 梁 柳恽 《长门怨》诗:“无復金屋念,岂照长门心。” 唐 于鹄 《送宫人入道归山》诗:“自伤白髮辞金屋,许著黄裳向玉峯。” 清 龚自珍 《湘月》词:“一枝赠我,安排自有金屋。” 鲁迅 《惜花》诗之二:“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 阿娇 ?”参见“ 金屋贮娇 ”。
词语解释:金屋贮娇  拼音:jīn wū zhù jiāo
《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 猗兰殿 。年四岁,立为 胶东王 。数岁,长公主 嫖 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 胶东王 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餘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 阿娇 好不?’於是乃笑对曰:‘好!若得 阿娇 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原指 汉武帝 要用金屋接纳 阿娇 作妇,后常用以形容娶妻或纳妾。 南朝 梁 费昶 《长门怨》诗:“金屋贮娇时,不言君不入。”亦作“ 金屋藏娇 ”。《廿载繁华梦》第二三回:“当时 佘老五 恋着 雁翎 , 周庸祐 也恋着 雁翎 ,各有金屋藏娇之意。”《小说界》1989年第11期:“那 杨老板 虽则热衷于金屋藏娇,却又怕太太怕到了根,一旦隐情暴露,便被严格管制。”
词语解释:破屋  拼音:pò wū
(1).破陋的房屋。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四:“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牀,四壁风入衣。” 宋 苏轼 《纸帐》诗:“锦衾速卷持还客,破屋那愁仰见天。”《宋史·隐逸传下·刘愚》:“﹝ 徐氏 ﹞遂归于 愚 ,居破屋中,一事机杼。”
(2).击穿房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俄顷,疾雷破屋,女已无矣。”
词语解释:黄屋  拼音:huáng wū
(1).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史记·秦始皇本纪》:“ 子婴 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紱,车黄屋。” 裴駰 集解引 蔡邕 曰:“黄屋者,盖以黄为里。”
(2).借指帝王之车。 唐 许浑 《登尉佗楼》诗:“ 刘 项 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明 唐顺之 《荥阳行》:“城西夜半赤帝走,独载黄屋开东门。”
(3).帝王所居宫室。《太平御览》卷四三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殷汤 寐寝黄屋,驾而乘露舆。”《魏书·李彪传》:“故 夏禹 卑宫室而恶衣服, 殷汤 寝黄屋而乘輅舆,此示俭於后王。”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岂望身居黄屋,手御青纶。” 宋 王观国 《学林·路》:“车者贵贱之所通乘,惟天子所乘独谓之路;亦犹屋者贵贱之所通居,惟天子所居独谓之黄屋。”
(4).指帝王权位。《北史·魏诸宗室传论》:“至如 神武 之不事黄屋,高揖万乘,义感隣国,祚隆帝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八年》:“朕本无黄屋之心,今横议若此,据朕本心,惟有养母耳。”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果能敝屣其黄屋,而弃捐所有以利 汉 人邪?”
(5).帝王的代称。 唐 杜甫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中原消息断,黄屋今安否?” 宋 王安石 《澶州》诗:“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蝟。” 清 孙枝蔚 《九日梁仲林侍郎宴集黑窑厂登高》诗:“及其佐黄屋,鯁直古人儔。”
词语解释:场屋  拼音:chǎng wū
谷场上的小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有人见黑狐醉卧场屋中。” 王厚礼 王可祥 《一个做了三年生产规划的合作社》:“除了搞好田间生产以外,又抽出两千多劳动日参加了其他基本建设,例如填大场、盖场屋、筑坝、开渠、作豆腐、推粉等。”
(1).戏场。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絃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场屋》:“场屋者,於广场之中而为屋,不必皆开科试士之地也……故戏场亦谓之场屋。”
(2).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空拳入场屋,拭目看京师。”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名高场屋已得雋,世有龙门今復登。”《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六年》:“ 景庄 老於场屋,每被黜,母輒挞 景让 。” 胡三省 注:“ 唐 人谓贡院为场屋,至今犹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颜氏》:“闺中人,身不到场屋,便以功名富贵似汝厨下汲水炊白粥。”
(3).引申指科举考试。 宋 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或门阀沦坠者,继其絶以第之;或场屋衰晚者,哀其穷以与之。” 阿英 《艺术家的故事·重塑杜甫像》:“经过一年多,突然有一个久困场屋、靠‘捻小像’为生的儒生来应募。”
词语解释:结屋  拼音:jié wū
构筑屋舍。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师乃与弟子数十人南适 荆州 ,居 上明寺 ,念旧与同门 慧永 约,结屋於 罗浮 。” 宋 王安石 《结屋山涧曲》诗:“结屋山涧曲,挂瓢秋树颠。” 明 李东阳 《与李中舍应正同饮》诗:“读书 金华郡 ,结屋 齐山村 。”
词语解释:竹屋  拼音:zhú wū
用竹子作材料建造的房屋。亦泛指简陋的小屋。 唐 黄滔 《杨状头启》:“土风则竹屋玲瓏,烟水则叶舟荡漾。” 宋 梅尧臣 《仲春同师直至垅山雪中宿穰亭》诗:“与子乘羸马,夜投山家宿,风雪满綈裘,灯火深竹屋。” 清 洪亮吉 《乾沟道中书所见》诗:“新緑填街马过迟,几家竹屋枕陂池。”
词语解释:白屋  拼音:bái wū
(1).指不施采色、露出本材的房屋。一说,指以白茅覆盖的房屋。为古代平民所居。《尸子·君治》:“人之言君天下者瑶臺九纍,而 尧 白屋。”《汉书·王莽传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 颜师古 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白屋》:“古者宫室有度,官不及数,则居室皆露本材,不容僭施采画,是为白屋也已。” 元 李翀 《日闻录》:“白屋者,庶人屋也。《春秋》:‘丹 桓公 楹,非礼也。’在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堊,大夫苍士黈黄色也。按此则屋楹循等级用采,庶人则不许,是以谓之白屋也。”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故此把白屋寒儒,都认做青云贵客了。”
(2).指平民或寒士。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将军辅翼幼君,将流大化,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今士见者皆露索、挟持,恐非 周公 辅相 成王 之礼,致白屋之意也。”《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昔 周公旦 父 文 兄 武 ,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 周 道以隆,天下归德。” 李贤 注:“白屋,匹夫也。”《新唐书·张玄素传》:“ 周公 资圣人,而握沐吐餐,下白屋,况下 周公 之人哉?” 明 何景明 《寿许司马》诗:“不屈朱门贵,能怜白屋贫。”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人人皆可由白屋而为王侯、卿相、师儒,人人皆可奋志青云,发扬蹈厉,无阶级之害。”
(3).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刺史 毛奕 表行贰师将军,将 酒泉 、 敦煌 兵千人,至 楼兰 屯田,起 白屋 ,召 鄯善 、 焉耆 、 龟兹 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 河 。”
词语解释:比屋  拼音:bǐ wū
(1).所居屋舍相邻。《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荀彧 进之 太祖 ”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畿 自 荆州 还,后至 许 ,见侍中 耿纪 ,语终夜。尚书令 荀彧 与 纪 比屋,夜闻 畿 言,异之……遂进 畿 於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罗 与 贾 ,比屋而居。”
(2).家家户户。常用以形容众多、普遍。 汉 徐干 《中论·谴交》:“有策名於朝而称门生於富贵之家者,比屋有之。”《魏书·袁翻传》:“ 淮 海输诚, 华阳 即序,连城请面,比屋归仁。” 唐 罗邺 《牡丹》诗:“落尽春红始见花,花时比屋事豪奢。” 宋 司马光 《乞罢陕西义勇札子》:“ 陕西 之民,比屋凋残。” 明 高启 《大水》诗:“ 东江 入门流,比屋如败船。”
(3).借称老百姓。《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由是文武百辟,岳牧羣贤,至於比屋之伦,尽祝当阳之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务俾比屋同沾实惠,小民咸受更生,用称朕子爱元元、抚育安全至意。”
词语解释:老屋  拼音:lǎo wū
旧屋;旧居。 宋 赵抃 《书院》诗:“久雨藏书蠧,风高老屋斜。”《花月痕》第九回:“白髮高堂游子梦,青山老屋故园心。”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嘴里默诵那《太上感应篇》,心里便觉得已不在 上海 而在故乡老屋那书斋。” 鲁彦 《钓鱼》:“我们的老屋在这村庄的中央,一边是桥,桥的两头是街道,正是最热闹的地方。”
词语解释:雪屋  拼音:xuě wū
(1).大雪封门的房屋。隐者或僧侣的住房。 唐 郑谷 《郊园》诗:“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 宋 梅尧臣 《冬日游西佘精舍》诗:“遥看松竹深,雪屋藏山衲。” 宋 杨万里 《和范至能参政寄二绝句》:“不遣紫宸朝补衮,却教雪屋夜哦诗。”
(2).像雪堆成的房屋。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诗:“涛江少醖藉,高浪翻雪屋。” 元 吴澄 《寄题无波亭》诗:“长江远壑几飈回,雪屋银山巨浪摧。”
(3).积雪之屋。 宋 朱熹 《次韵雪后书事》之一:“晴烟裊裊弄晨炊,雪屋流澌未觉迟。”
(4).雪光映照的屋子。 宋 叶适 《石洞书院记》:“学不待地也,萤灯雪屋,苟取尺寸,而圣贤之业可成矣。”
词语解释:王屋  拼音: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词语解释:矮屋  拼音:ǎi wū
低小之屋。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依冰山》:“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於下位,若立身於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 宋 杨万里 《午热登多稼亭》诗:“矮屋炎天不可居,高亭爽气亦元无。”
词语解释:云屋  拼音:yún wū
(1).高楼。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序:“青牛文梓,白鹤贞松,运以置宫,崇斯云屋。” 宋 周邦彦 《迎春乐》词:“清池小圃开云屋。结春伴、往来熟。”
(2).指 汉成帝 时的 三云殿 。
(3).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唐 皮日休 《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鹤雏入夜归云屋,乳管逢春落石牀。” 宋 梅尧臣 《送马行之都官》诗:“ 钱塘湖 上寻云屋, 巾子峯 前种槿篱。” 宋 陆游 《游学射山遇景道人》诗:“客来不知处,鸡犬望云屋。”
词语解释:列屋  拼音:liè wū
犹言放置在屋中。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緑者,列屋而闲居,妬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宋 沉俶 《谐史·刘氏》:“吾家积钱列屋,坐视乡党之困,与官吏之负罪,而晏然不顾,於心安乎?”
词语解释:高屋  拼音:gāo wū
(1).帽子顶部高起。亦指高起部分。《隋书·礼仪志六》:“﹝帽﹞皇太子在上省则乌纱,在 永福省 则白纱。又有繒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无定準。”《隋书·礼仪志七》:“案 宋 齐 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
(2).指高屋帽。
词语解释:林屋  拼音:lín wū
山名。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在 江苏 吴县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周围四百里,号称“元神幽虚之洞天”。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洞庭山 有宫五门,东通 林屋 ,西达 蛾眉 ,南接 罗浮 ,北连 岱岳 。”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入林屋洞》:“知名十小天, 林屋 当第九。” 元 顾瑛 《送郑同夫归豫章分题得洞庭湖》诗:“ 神禹 书藏 林屋 里,仙人诗刻石屏前。” 明 高启 《洞庭山》诗:“中有 林屋 仙所都,银房石室开金铺。”
词语解释:书屋  拼音:shū wū
供藏书读书用的房子,书斋。 唐 王建 《书赠旧浑二曹长》诗:“替饮觥筹知户小,助成书屋见家贫。” 唐 李商隐 《自贶》诗:“ 陶令 弃官后,仰眠书屋中。” 清 颜星 《重刊〈颜氏家训〉小引》:“戊午春,坐 徐认斋 书屋,抽架上得《家训》全集,喜心翻泪。”
词语解释:作屋  拼音:zuò wū
工匠劳作之所。 王统照 《刀柄》:“这是作屋中 二月 那孩子的欢叫声,他楞了楞,一口吹灭了烟灯。”
词语解释:石屋  拼音:shí wū
石头砌成的房子。多为僧人或隐士所居。 前蜀 贯休 《怀白阁道侣》诗:“寒思 白阁 层,石屋两三僧。” 宋 梅尧臣 《送潘士方之建昌》诗:“来寻鸟爪人,神光生石屋。” 元 任士林 《不碍云山堂赋》:“石屋无扉,阴云覆足。”
词语解释:夏屋  拼音:xià wū
(1).大俎,大的食器。《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餘。” 毛 传:“夏,大也。” 郑玄 笺:“屋,具也。”一说指大屋。参阅 孔颖达 疏。
(2).大屋。《楚辞·大招》:“夏屋广大,沙堂秀只。” 王逸 注:“言乃为魂造作高殿峻屋,其中广大。”《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 郑玄 注:“夏屋,今之门廡也,其形旁广而卑。”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瑶臺夏屋,不能悦其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锦瑟》:“行次,遥见夏屋中有灯火,趋之。”
词语解释:润屋  拼音:rùn wū
(1).使居室华丽生辉。《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 唐 康骈 《剧谈录·郭鄩见穷鬼》:“ 王氏 润屋之资,几侔 猗顿 。”
(2).富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明哲消祸於未来,知士闻利则虑害,而吾子讯僕以汎舟,孳孳於润屋。”《南史·顾协传》:“及为舍人,同官者皆润屋。” 宋 宝华 《治平寺藏轮殿记》:“有檀越 李子清 者……家世润屋,不慕经营。”
词语解释:黄金屋  拼音:huáng jīn wū
形容极其富贵奢华的生活环境。 唐 李白 《妾薄命》诗:“ 汉帝 重 阿娇 ,贮之黄金屋。” 王琦 注引《汉武故事》:“ 武帝 数岁,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餘人,皆曰:‘不用。’指其女: 阿娇 好否?笑对曰:‘好,若得 阿娇 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唐 欧阳詹 《铜雀妓》诗:“萧条登古臺,迴首黄金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谁不愿黄金屋?谁不愿千钟粟?”
词语解释:瓦屋  拼音:wǎ wū
(1).房顶用瓦覆盖的房屋。《周礼·考工记·匠人》:“葺屋参分,瓦屋四分。”《宋书·后妃传·明帝陈贵妃》:“赐钱三万,令起瓦屋。” 沙汀 《丁跛公》:“他们差不多都翻身了,几乎只有他,还依旧住在一排长五间的破瓦屋里面。”
(2).蚶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魁蛤》:“蚶……尚书 卢钧 以其壳似瓦屋之垄,改为瓦屋、瓦垄也。”参见“ 瓦屋子 ”。
词语解释:瓦屋子  拼音:wǎ wū zi
蚶的别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瓦屋子,盖蚌蛤之类也。南中旧呼为蚶子头。因 卢钧 尚书作镇,遂改为瓦屋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壠,故名焉。”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魁蛤》
词语解释:穿屋  拼音:chuān wū
(1).穿过房屋。《晋书·张华传》:“时 华 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 闽 徐夤 《古往今来》诗:“雀儿无角长穿屋,鸚鵡能言却入笼。”
(2).破屋。 唐 杜荀鹤 《山中寄友人》诗:“破窗风翳烛,穿屋月侵床。”
词语解释:重屋  拼音:chóng wū
(1).重檐之屋。 商 代天子用以宣明政教的大厅堂。《周礼·考工记·匠人》:“ 殷 人重屋,堂脩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郑玄 注:“重屋者,王宫正堂,若大寝也。” 戴震 《〈考工记图〉补注》:“世室、重屋,制皆如明堂…… 姚姬 传曰:重屋,复屋也。别设栋以列椽,其栋谓之棼,椽栋既重,轩版垂檐皆重矣。” 孙诒让 正义:“ 殷 人重屋者,亦 殷 之明堂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复庙重屋,八达九房。” 薛综 注:“重屋,重栋也。谓明堂庙屋,前后异制。” 唐 李白 《明堂赋》:“採 殷 制,酌 夏 步。杂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数。”《宋史·礼志四》:“ 三代 之制不相袭, 夏 曰世室, 商 曰重屋, 周 曰明堂,则知皆室也。”
(2).指高楼。《新唐书·西域传上·东女》:“所居皆重屋,王九层,国人六层。” 宋 苏轼 《教战守策》:“今王公贵人处於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明 唐寅 《世寿堂》诗:“大枝为天立四极,小枝为君作重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而室则十二,开牕牖於上,若重屋然。”
词语解释:仰屋  拼音:yǎng wū
卧而仰望屋梁。(1)形容无计可施。《后汉书·寒朗传》:“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宋 王安石 《思王逢原》诗:“仰屋卧太息,起行涕淋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苏仙》:“偶缺晨炊,仰屋无计。” 谭嗣同 《仁学》二二:“杼轴繁而悬鶉之衣絶,工作盛而仰屋之嘆消。”(2)卧而仰望屋梁。《梁书·南平王伟传》:“ 恭 每从容谓人曰:‘下官歷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后因以“仰屋”形容苦思冥想的样子。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序》:“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於覆车之愧。”
词语解释:厦屋  拼音:shà wū
大屋。 晋 左思 《魏都赋》:“厦屋一揆,华屏齐荣。” 唐 白居易 《有木》诗:“匠人爱芳直,截裁为厦屋。”
词语解释:蔀屋  拼音:bù wū
草席盖顶之屋。泛指贫家幽暗简陋之屋。 宋 王安石 《寄道光大师》诗:“秋雨漫漫夜復朝,可嗟蔀屋望重霄。” 清 黄景仁 《古歌》:“曒曒日光,不入大厦而入蔀屋。”
词语解释:邑屋  拼音:yì wū
(1).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成玄英 疏:“《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
(2).引申指乡里。《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赫赫惟忠,属国 李侯 ,发迹邑屋,声冠方嵎。”
(3).邑里的房舍;村舍。《战国策·齐策四》:“愿得赐归,安行而返臣之邑屋。”《汉书·游侠传·郭解》:“居邑屋不见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辠!” 颜师古 注:“邑屋,犹今人言村舍、巷舍也。” 晋 陶潜 《还旧居》诗:“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宋史·天文志一》:“其间又有邑屋山林之蔽。”
(4).陵邑的房舍。指祠堂。《旧唐书·李吉甫传》:“臣以祠堂之设,礼典无文……昔 汉 章帝 时,欲为 光武 原陵 、 明帝 显节陵 各起邑屋, 东平王 苍 上疏言其不可。”
(5).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 宋 王安石 《九鼎》诗:“ 始皇 区区求不得,坐令神姦窥邑屋。”
词语解释:连屋  拼音:lián wū
(1).连及屋顶;满屋。极言众多。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九:“牀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宋 赵蕃 《赠墨》诗之一:“岁计一丸足,痴人连屋悬。” 元 王逢 《客金陵寄丁仲容娄行所二先辈》诗:“十年萤案书连屋,八月 龙湾 浪拍天。”
(2).成片的房屋。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一:“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 明 归有光 《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乘坚策肥。” 明 陆楫 《蒹葭堂杂著摘抄》:“囊帛柜金,居则连屋。”
(3).指邻居。 宋 黄庭坚 《上苏子瞻书》之一:“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
词语解释:墙屋  拼音:qiáng wū
(1).房屋。《诗·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叔孙 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孟子·离娄下》:“脩我墙屋,我将反。” 唐 白居易 《湓浦竹》诗:“剖劈青瑯玕,家家盖墙屋。”
(2).指墙和屋顶等建筑物的外表部分。《国语·晋语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
词语解释:渔屋  拼音:yú wū
渔人之屋。 唐 杜甫 《过南岳入洞庭湖》诗:“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 宋 陈师道 《河上》诗:“背水连渔屋,横河架石梁。”
词语解释:山屋  拼音:shān wū
隐士或山野人家的屋宇。 唐 皎然 《冬日山行过薛徵君》诗:“菜实縈小园,稻花遶山屋。” 金 赵秉文 《赴宁化宿王道》诗:“山屋如鷄栅,才容卸马鞍。” 明 李东阳 《寄庄定山》诗:“山屋到秋惊雨破,野舟经日任潮生。”
词语解释:野屋  拼音:yě wū
村野房屋;农舍。 明 何景明 《西郊秋兴》诗之三:“野屋清秋暮,寒沙易朔风。” 明 何景明 《野屋》诗:“野屋双飞燕子低,短簷千尺柳条齐。”
词语解释:架屋  拼音:jià w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庾仲初 作《扬都赋》,成,以呈 庾亮 。 亮 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於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谢太傅 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后遂以“架屋”为对专事模仿者的讥讽。 唐 黄滔 《薛推先辈》:“遂投鄙拙,上瀆精奇,佇聆架屋之讥,莫俟披沙之諭。”
词语解释:一屋  拼音:yī wū
(1).一所房子。《吕氏春秋·务大》:“ 孔子 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
(2).满一间房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鄴 下一领军,贪积已甚,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朱子语类》卷二七:“恰如人有一屋钱,散放在地上。”
(3).古代田地区划,三夫为一屋。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畮五顷。”原注引 邓展 曰:“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畮,於古为十二顷。古百步为畮; 汉 时,二百四十步为畮,古千二百畮,则得今五顷。”
词语解释:上屋  拼音:shàng wū
正室;正房。《北史·牛弘传》:“《五行志》曰:‘前堂曰太庙,中央曰太室,屋其上重者也。’ 服虔 亦曰:‘太室,太庙之上屋也。’”《红楼梦》第六四回:“﹝ 贾璉 ﹞自来是不等通报的。於是走至上屋,早有廊下伺候的老婆子打起帘子让 贾璉 进去。”《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我同姐姐一会儿还得在上屋照料照料去纔是。”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爹今天刚从医院回来,你就当着给他老人家拜寿,到上屋看看他,好吧?”
登上房屋。《史记·魏世家》:“ 痤 ( 范痤 )因上屋骑危。”危,屋脊。《汉书·哀帝纪》:“﹝ 建平 四年春﹞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词语解释:垣屋  拼音:yuán wū
(1).有围墙的房屋。《史记·萧相国世家》:“ 何 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2).围墙和房屋。《后汉书·杨震传》:“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
词语解释:板屋  拼音:bǎn wū
用木板搭盖的房屋。《诗·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汉书·地理志下》:“ 天水 、 陇西 ,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故《秦诗》曰‘在其板屋’。” 唐 王维 《送李太守赴上洛》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清 归庄 《湘云阁记》:“其尤絶者为 湘云阁 ,盖板屋而铺以湘妃竹,斑然可爱。”
词语解释:僦屋  拼音:jiù wū
租赁房屋。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今所病者在於穷约,无僦屋赁僕之资,无緼袍糲食之给,驱马出门不知所之。”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 张侯 窘炊玉,僦屋得空壚。”《明史·陈道亨传》:“遭母丧,家燬於火,僦屋以居。” 梁启超 《少年中国之说》:“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
词语解释:漏屋  拼音:lòu wū
(1).简陋的房屋。漏,通“ 陋 ”。 清 钱谦益 《张藐姑太仆许饷名酒》诗:“漏屋书传君自圣,《囚山》赋就我真耽。”
(2).漏雨的房屋。 宋 范成大 《次韵子永夜雨》:“漏屋疎疎滴,空檐细细斟。”
词语解释:牛屋  拼音:niú wū
牛住的小屋。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晋 人 褚裒 ,字 季野 ,“名字已显而位微,人多未识”。一次,他投宿 钱塘 亭,刚好 吴兴 县令 沉充 送客过 浙江 ,亭吏驱 褚 移牛屋下。 沉 酒醉,问牛屋下为何人, 褚 举手回答:“ 河南 褚季野 。” 沉 大窘,又不敢请他移出,只好到牛屋里拜访宴请。 褚 神色自如。后用以为典。 宋 陆游 《书意》诗:“老子那辞徙牛屋,痴人自喜拜车尘。”
词语解释:过屋  拼音:guò wū
搬家。《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银子三两,权助搬屋之费,待你家过屋后,再来看你。”
词语解释:家屋  拼音:jiā wū
居住的房屋。 萧红 《夜风》三:“洗衣服的婆子有个破落而无光的家屋,穿的是 张老太 穿剩的破毡鞋。”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五节:“原始家屋的进化一般是由平穴而竖阬而构巢而石累。”
词语解释:荷屋  拼音:hé wū
传说中用荷叶做屋顶的房子。亦指隐者之屋。《楚辞·九歌·湘夫人》:“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明 何景明 《明山草堂赋》:“山有枫兮江有竹,构蓀楣兮葺荷屋。”
词语解释:岩屋  拼音:yán wū
指利用天然洞穴或石壁修砌的石屋。 唐 杨衡 《游陆先生故岩居》诗:“上有一巖屋,相传灵人宅。” 宋 梅尧臣 《送良玉上人还昆山》诗:“水烟晦琴徽,山月上巖屋。”《宋史·韩世忠传》:“贼深据巖屋,为三窟,诸将莫知所入。”
词语解释:丰屋  拼音:fēng wū
高大的房屋。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行于大道》:“丰屋荣观,大户高门,饰以奇怪,加以采文。” 唐 王维 《京兆尹张公德政碑颂》序:“灵衣且为煨烬,丰屋将为茂草。” 元 王逢 《留姚泳元鳢山居题其所性斋》诗:“丰屋昼闞鬼,重城暮号狸。”参见“ 丰屋之戒 ”。
词语解释:丰屋之戒  拼音:fēng wū zhī jiè
《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 高亨 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於天空,故能大其屋也。”后以“丰屋之戒”、“丰屋之祸”、“丰屋之过”谓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 三国 魏 杨阜 《谏营洛阳宫殿观阁疏》:“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起第宅,采椽麤朴,足避风雨。常称丰屋之戒,若不修德,虽有崇臺广厦,犹转舍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章华构,而丰屋之过成;露臺輟,而玄默之风行。”
词语解释:盖屋  拼音:gài wū
古星名。属危宿,共二星。《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 张守节 正义:“盖屋二星,在危南。”《晋书·天文志上》:“南二星曰盖屋,治宫室之官也。”
词语解释:营屋  拼音:yíng wū
(1).建造房屋。
(2).犹营房。《宋史·河渠志七》:“发捍江兵士五十名,专充开撩沙浦,不得杂役,仍从本府起立营屋居之。”
词语解释:下屋  拼音:xià wū
正房旁边的房屋。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穿着露肉的衣服的老娘们,有的还抱着小孩,也都三三五五地来到 李 家的下屋,说是‘找 郭 家兄弟,听听新闻。’”
词语解释:蓬屋  拼音:péng wū
犹蓬室。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潜侧武之陋巷,窜绳枢之蓬屋。” 唐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顾我蓬屋姿,谬通金闺籍。” 清 唐孙华 《抱灌轩落成》诗之二:“射得桑弧曾万里,归来蓬屋只三间。”
词语解释:寒屋  拼音:hán wū
寒冷的房屋。因亦指寒士居所。 唐 姚合 《洛下夜会寄贾岛》诗:“夜觴欢稍静,寒屋坐多深。” 宋 陈师道 《答黄生》诗:“衝风踏冻送七言,要令寒屋回春温。” 清 黄鷟来 《咏怀》诗:“徒步迴駟马,寒屋有辉光。”
词语解释:乘屋  拼音:chéng wū
(1).修盖房屋。《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郑玄 注:“亟,急;乘,治也。十月定星将中,急当治野庐之屋。” 马瑞辰 通释:“乘屋,谓覆盖其屋。”
(2).登上屋顶。《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众皆争为死,童儿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甎石以御 周 军。” 明 刘基 《郁离子·玄豹》:“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 清 谈迁 《北游录·纪邮下》:“ 定国 乘屋矛刺 杰 死,侍儿隃垣坠城下。”
词语解释:平屋  拼音:píng wū
平房。 宋 徐照 《高山寺晚望》诗:“小波重迭无平屋,四月阴寒尚裌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秦重 ﹞到了一个所在,不是楼房,却是三间平屋。” 茅盾 《尚未成功》:“书房隔壁还有一里一外两间平屋。”参见“ 平房 ”。
词语解释:平房  拼音:píng fáng
(1).只有一层的房子。区别于楼房。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浦东柴米星》:“家居 笋里 东南五六里,平房数百间。” 巴金 《死去的太阳》:“右边是一排旧式的平房,阶前围有一带石栏杆。”
(2).方言。用灰土做顶的平顶房屋。
词语解释:诗屋  拼音:shī wū
吟诗和作诗之所。 清 张问陶 《稚存闻余将乞假还山作两生行赠别醉后倚歌而和之》:“云天万里好联吟,共把长空当诗屋。” 清 曹寅 《晚晴将之真州和查查浦编修来韵》:“诗屋嬾重徙,渔竿行独操。”
词语解释:杰屋  拼音:jié wū
指高大的楼房。 宋 陆游 《村舍小酌》诗:“野性安衡茅,杰屋愁耽耽。”
词语解释:龟屋  拼音:guī wū
指龟壳。 宋 陆游 《自咏》:“龟屋裁小冠,鹿皮制短裘。” 宋 陆游 《近村暮归》诗:“鱟樽恰受三升醖,龟屋新裁二寸冠。”自注:“予近以龟壳作冠,高二寸许。”
词语解释:土屋  拼音:tǔ wū
用土筑成的房屋。 宋 梅尧臣 《季父知并州》诗:“土屋春风峭,氊裘牧骑狂。”《宋史·外国传六·拂菻》:“其国地甚寒,土屋无瓦。” 元 袁桷 《云州》诗:“天阔 云中郡 ,刚风起泬寥,氊房联涧曲,土屋覆山椒。”
词语解释:闲屋
无人居住的房屋
词语解释:升屋  拼音:shēng wū
登上屋顶。《礼记·礼运》:“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復。”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升屋之危,以衣招復。”《南史·江泌传》:“ 泌 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清 钱谦益 《桂殤》诗之九:“阁笔栖牀留入冢,把书升屋与招魂。”
词语解释:堂屋  拼音:táng wū
正屋。《晋书·艺术传·淳于智》:“家人既集,堂屋五间拉然而崩。” 唐 顾非熊 《下第后寄高山人》诗:“我家堂屋前,仰视大茅巔。” 巴金 《秋》三:“她的轿子一到堂屋门口, 琴 和 淑华 姊妹,还有 绮霞 、 翠环 都站在那里迎接她。”
词语解释:接屋  拼音:jiē wū
屋子连着屋子。形容屋子或居人众多。 北齐 刘昼 《新论·从化》:“ 尧 舜 之人,可比屋而封; 桀 紂 之人,可接屋而诛。” 唐 韩愈 《桃源图》诗:“架巖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宋 陈亮 《变文法策》:“士之来者,至接屋以居而不倦;太学之盛,盖极於此矣。”
词语解释:飞屋  拼音:fēi wū
即缆车。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七章:“诸峯直峭,则通以飞桥,飞桥架空,则悬以飞屋……其欲上下周游,则跨汽球空船,或机停而立至矣,斯亦逸士真人之极乐也。”参见“ 缆车 ”。
词语解释:缆车  拼音:lǎn chē
在陡峭山坡上或江面上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用缆绳系在用电动机带动的绞车上,转动绞车,车厢就能沿规定方向上下或前后行驶。
词语解释:彻屋
拆除房屋
词语解释:毡屋  拼音:zhān wū
亦作“氊屋”。 即毡帐。《南史·夷貊传下·滑国》:“﹝ 滑国 ﹞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 宋 刘克庄 《大梁老人行》:“ 大梁 宫中设氊屋, 大梁 少年胡结束。”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牛车过不往,氊屋行相望。” 清 曹寅 《田梅岑自南城来却赠》诗之一:“易眠氊屋煖,相待草桥开。”参见“ 毡帐 ”。
词语解释:毡帐  拼音:zhān zhàng
亦作“氊帐”。
(1).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为居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昔在 江 南,不信有千人毡帐。”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氊帐起自 北朝 穹庐之制,请皆不设,惟於堂室中置帐,以紫綾幔为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清 纳兰性德 《唆龙与经岩叔夜话》诗:“谁持《花间集》,一灯氊帐里。”
(2).毡制帷幔。 唐 白居易 《别毡帐火炉》诗:“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词语解释:井屋  拼音:jǐng wū
农舍,村落。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井屋有烟起,疮痍无血流。” 唐 韦应物 《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诗:“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
词语解释:发屋  拼音:fà wū
理发店。《北京晚报》1987.1.25:“ 珍珍 办起了发屋,这个个体发屋的开办,在这条小街上掀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涟漪。”
词语解释:海屋  拼音:hǎi wū
(1).传说中的海上仙屋。 唐 卢照邻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诗:“海屋银为栋,云车电作鞭。”
(2).见“ 海屋筹添 ”。
词语解释:海屋筹添  拼音:hǎi wū chóu tiān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邇)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元 沉禧 《一枝花·寿人八十》套曲:“庄庭椿老枝偏盛,海屋筹添数倍增。”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严嵩庆寿》:“樽倾倒,看海屋筹添,旭日云高。”亦省作“ 海屋 ”、“ 海筹 ”。 明 吴承恩 《寿金月艇六十障词》:“北斗摇辉,指灵云於海屋。” 明 李东阳 《崑山毛翁百岁》诗:“海筹仍不一,桑陆看量沙。”
词语解释:民屋  拼音:mín wū
民家房屋。《魏书·太祖道武纪》:“旌旗骆驛二千餘里,鼓行而前,民屋皆震。”《宋史·五行志二下》:“ 饶州 番阳县 有妖鸟,鳧身鷄尾,长喙方足赤目,止于民家数日,弹矢不能中。”
词语解释:四屋  拼音:sì wū
屋的四方。指满屋。 晋 张协 《杂诗》:“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书》:“高卧六安,每思 扁鹊 之问;静然四屋,念絶修都之香。” 唐 李白 《长门怨》诗之二:“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词语解释:内屋  拼音:nèi wū
里屋;大宅深处的屋子。 唐 李贺 《秦宫诗》:“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词语解释:祠屋  拼音:cí wū
即祠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列仙传》曰, 鹿皮公 者, 淄川 人也。少为府小史,才巧,举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巔作祠屋。”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四:“ 武侯 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新唐书·王仲舒传》:“除 江西 观察使……有为佛老法,兴浮屠祠屋者,皆驱出境。”
词语解释:贫屋  拼音:pín wū
贫苦人家。 唐 贾岛 《酬张籍王建》诗:“鼠抛贫屋收田日,鴈度寒江拟雪天。” 宋 张耒 《岁暮即事寄子由先生》诗:“下里皆贫屋,开门即古墟。”
词语解释:别屋  拼音:bié wū
正屋之外的房舍。《晋书·魏咏之传》:“ 仲堪 於是处之别屋,令医善疗之。”
词语解释:荫屋  拼音:yīn wū
荫室。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豉法》:“先作暖荫屋。坎地,深三二尺。屋必以草盖,瓦则不佳。密泥塞屋牖,无令风及虫鼠入也。开小户,仅得容人出入。厚作藳篱以闭户。”
词语解释:浮屋  拼音:fú wū
喻船。 许地山 《缀网劳蛛·枯杨生花》:“就是女人们有时也能和她们底男子出海打鱼,一同在那漂荡的浮屋过日子。”
词语解释:逃屋  拼音:táo wū
指逃亡者原住的房屋。语本 唐 聂夷中 《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綺罗筵,只照逃亡屋。” 宋 张耒 《海州道中》诗之二:“逃屋无人草满家,纍纍秋蔓悬寒瓜。” 宋 岳珂 《桯史·开禧北伐》:“道旁逃屋皆是,臭不可近。”
词语解释:起屋  拼音:qǐ wū
建造房屋。《汉书·郊祀志下》:“ 粤 俗,有火灾,復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晋书·虞溥传》:“时祭酒求更起屋行礼。 溥 曰:‘君子行礼,无常处也,故 孔子 射於 矍相 之圃,而行礼於大树之下。况今学庭庠序,高堂显敞乎!’” 明 朱国桢 《涌幢小品·番族》:“在境上,建寺起屋,纳妻妾,酗淫赌博,靡所不至。”
共202,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