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末字词组
倒屣弃屣蹑屣躧屣踏屣革屣屟屣朱屣
脱屣步屣利屣踩屣倍屣弃若敝屣放屣视如敝屣
敝屣弊屣芒屣跕屣亟缚屣弃之敝屣游屣如弃敝屣

词语解释:倒屣  拼音:dǎo xǐ
亦作“ 倒屧 ”。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 邕 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2).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西京杂记》卷二:“ 衡 邑人有言《诗》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词语解释:脱屣  拼音:tuō xǐ
比喻看得很轻,无所顾恋,犹如脱掉鞋子。《汉书·郊祀志上》:“嗟乎!诚得如 黄帝 ,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颜师古 注:“屣,小履。脱屣者,言其便易,无所顾也。” 唐 李颀 《缓歌行》:“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屣。” 宋 王禹偁 《潘阆咏潮图序》:“脱屣场屋,耻原夫之流;栖心云泉,有终焉之计。”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夫 鲁公 之见厄於当时,而直伸其志,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於亭?”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加里波的 之脱屣爵禄,兔起鶻落于 卡菩列拉 之一孤岛,其高风亮节,为史家所津津乐道。”
词语解释:敝屣  拼音:bì xǐ
亦作“ 敝蹝 ”。亦作“ 敝躧 ”。
(1).破烂的鞋子。《孟子·尽心上》:“ 舜 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战国策·燕策一》:“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 燕 赵 之弃 齐 也,犹释敝躧。” 吴师道 补正:“躧字与蹝、屣通。” 南朝 陈 徐陵 《梁禅陈策文》:“居之如驭朽索,去之如脱敝屣。”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他是师范出身呢。不料他丢弃教育事业,这样毫不留恋,竟是如弃敝屣。”
(2).视同破鞋,轻视。 廖仲恺 《致蒋介石电》:“兄可敝屣尊荣,不能敝屣道义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二十世纪之中国》:“ 嬴秦 暴兴以降,独夫民贼无代不作,率皆敝屣公理,私土地、人民为己有。”
词语解释:弃屣  拼音:qì xǐ
扔掉鞋子。比喻轻视。语出《孟子·尽心上》:“ 舜 视弃天下,犹弃敝蹝。” 朱熹 集注:“蹝,草履也。”《广韵·去寘》“屣”下引《孟子》:“ 舜 去天下如脱敝屣。” 元 袁易 《寄吴中诸友·汤师言》诗:“卓行拘常调,微官更数移。君怀同弃屣,吾道叹如丝。”
词语解释:步屣  拼音:bù xǐ
(1).行走;漫步。 唐 元稹 《宿层峰馆寄乐天》诗:“奏书金鑾殿,步屣 青龙阁 。” 唐 司空图 《修史亭》诗之一:“篱落轻寒整顿新,雪晴步屣会诸邻。”
(2).指脚步。 宋 王安石 《墙西树》诗:“墙西高树结阴稠,步屣穷年向此留。”
词语解释:弊屣  拼音:bì xǐ
破旧的鞋子。喻无用之物。《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孟子》:“ 舜 视弃天下犹弃弊屣也。”今本《孟子·尽心上》作“敝蹝”。 宋 王安石 《我所思寄黄吉甫》诗:“ 黄侯 可与谈妙理,视弃荣官犹弊屣。”
词语解释:蹑屣  拼音:niè xǐ
(1).拖着鞋走路。形容轻佻冶荡的样子。语本《史记·货殖列传》:“今夫 赵 女 郑 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清 刘光第 《美酒行》:“后堂进高烛,躡屣来名娼。”
(2).谓奔波;远行。《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原 从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谓以 郑 为东家 丘 者也。”
词语解释:利屣  拼音:lì xǐ
即舞屣。头小而尖的薄底鞋,缀珠,多有花纹。《史记·货殖列传》:“今夫 赵 女 郑 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躡利屣。”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诗:“轻裙利屣列名倡,春风踏謡能断肠。” 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汉 朝就确已有一种‘利屣’,头是尖尖的,平常大约未必穿罢,舞的时候,却非此不可。”参阅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裹足》
词语解释:芒屣  拼音:máng xǐ
即芒鞋。 清 曹寅 《赠卜者杨老》诗:“閒跨秃尾驴,缓曳欹芒屣。”参见“ 芒鞋 ”。
词语解释:芒鞋  拼音:máng xié
亦作“ 芒鞵 ”。 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唐 张祜 《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 宋 苏轼 《宿石田驿南野人舍》诗:“芒鞵竹杖自轻软,蒲荐松牀亦香滑。”《西游记》第四三回:“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 闻一多 《死水·大鼓师》:“一角斜阳倒挂在檐下,我蹑着芒鞋,踏入了家村。”
词语解释:躧屣  拼音:xǐ xǐ
趿着鞋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顷之,门外譁然。躧屣出窥,则綉幰已驻于庭,双鬟扶女坐青庐中。”
词语解释:踩屣  拼音:cǎi xǐ
亦作“跴屣”。 趿着鞋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二姊怒,操杖遽出。生见其凶,跴屣欲走。”
词语解释:跕屣  拼音:dié xǐ
亦作“ 跕躧 ”。亦作“ 跕蹝 ”。
(1).拖着鞋子,足尖轻轻着地而行。《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徧诸侯。”《汉书·地理志下》:“女子弹弦跕躧,游媚富贵,徧诸侯之后宫。”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跕音蹀足之蹀。躧音屣。’ 臣瓚 曰:‘躡跟为跕,拄指为躧。’躧字与屣同。屣谓小履之无跟者。跕谓轻躡之也。” 清 饶学曙 《估客行》:“弹弦跕蹝市门倚,目成眉语歌儿憨。”
(2).指挟妓冶游。 宋 毛珝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词:“红烛呼卢,黄金买笑。弹丝跕躧 长安 道。” 清 王韬 《拟请建蒋芗泉中丞专祠议》:“ 粤 东风俗强悍,户多游民,学 东府 之呼卢,效 中山 之跕屣,以樗蒲为生活,至淫荡以倾家。”
词语解释:踏屣  拼音:tà xǐ
犹行步。 南朝 梁 柳恽 《赠吴均》诗之二:“ 邯郸 饶美女,艳色含春芳。鼓瑟未成曲,踏屣復翱翔。”踏,一本作“ 跕 ”。
词语解释:倍屣  拼音:bèi xǐ
见“ 倍蓰 ”。
词语解释:倍蓰  拼音:bèi xǐ
亦作“ 倍屣 ”。亦作“ 倍徙 ”。 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要之策士浮谈,视丹书敬义之规,何啻倍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后輦货而归,其利倍蓰。” 王闿运 《罗季子诔》:“ 龚生 之夭,倍徙君年。”
词语解释:亟缚屣  拼音:jí fù xǐ
靴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軬荼国》:“大竹林中,伽蓝餘址,是 如来 昔於此处听诸苾芻著亟缚屣。”原注:“ 唐 言靴。”
词语解释:革屣  拼音:gé xǐ
皮制的鞋。《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贵者著革屣,贱者跣行。”
词语解释:弃若敝屣  拼音:qì ruò bì xǐ
亦作“ 弃之敝屣 ”。 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 明 赵弼 《三贤传》:“子食 汉 禄三世,而一旦弃之敝屣。”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世俗相交,犹重然诺;国际宣言,弃若敝屣,是不信也。”参见“ 弃屣 ”。
词语解释:弃屣  拼音:qì xǐ
扔掉鞋子。比喻轻视。语出《孟子·尽心上》:“ 舜 视弃天下,犹弃敝蹝。” 朱熹 集注:“蹝,草履也。”《广韵·去寘》“屣”下引《孟子》:“ 舜 去天下如脱敝屣。” 元 袁易 《寄吴中诸友·汤师言》诗:“卓行拘常调,微官更数移。君怀同弃屣,吾道叹如丝。”
词语解释:弃之敝屣  拼音:qì zhī bì xǐ
见“ 弃若敝屣 ”。
词语解释:弃若敝屣  拼音:qì ruò bì xǐ
亦作“ 弃之敝屣 ”。 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 明 赵弼 《三贤传》:“子食 汉 禄三世,而一旦弃之敝屣。”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世俗相交,犹重然诺;国际宣言,弃若敝屣,是不信也。”参见“ 弃屣 ”。
词语解释:弃屣  拼音:qì xǐ
扔掉鞋子。比喻轻视。语出《孟子·尽心上》:“ 舜 视弃天下,犹弃敝蹝。” 朱熹 集注:“蹝,草履也。”《广韵·去寘》“屣”下引《孟子》:“ 舜 去天下如脱敝屣。” 元 袁易 《寄吴中诸友·汤师言》诗:“卓行拘常调,微官更数移。君怀同弃屣,吾道叹如丝。”
词语解释:屟屣  拼音:xiè xǐ
亦作“屧屣”。 指舞步的姿态。 清 姚鼐 《邯郸口号》:“ 邯郸 妙伎绣襦衣,屧屣无双鼓瑟希。”
词语解释:放屣  拼音:fàng xǐ
犹言迈开脚步。《后汉书·蔡邕传》:“其进取也,顺倾转圆,不足以喻其便;逡巡放屣,不足以况其易。”
词语解释:游屣  拼音:yóu xǐ
(1).指游览者的步履。 明 袁宗道 《小西天记二》:“余欲与同游诸公,各斥月俸,增刻数片,为后来倡,但游屣匆忙,不能知洞中所缺何经。”
(2).借指游踪。 清 李调元 《得袁子才书奉寄》诗之二:“诗名不让 少陵 占,游屣惟应 宗炳 知。”
词语解释:朱屣  拼音:zhū xǐ
红丝鞋。
词语解释:视如敝屣  拼音:shì rú bì xǐ
敝屣:破鞋子。看作破鞋一样。比喻极为轻视。例如:视弃天下,犹弃敝鲪(屣)也。——《孟子·尽心上》其仁如天,至公如地,视天位如敝屣。——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词语解释:如弃敝屣  拼音:rú qì bì xǐ
比喻如丢掉无用的东西,毫不可惜。语本《孟子·尽心上》:“ 舜 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蹝,后多写作“屣”。《宋史·汪应辰传》:“尊号始自 开元 ,罢於 元丰 ,今不当復,况太上视天下如弃敝屣,岂復顾此?”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不料他丢弃教育事业,这样毫不留恋,竟是如弃敝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