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山川 拼音:shān chuān
(1).山岳、江河。《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唐 沉佺期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 汉 家城闕疑天上, 秦 地山川似镜中。”《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 褚一官 走过几省,説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陈毅 《重过三峡》诗:“山川壮丽欣重睹,旧梦依稀认血痕。”
(2).借指景色。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祇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3).指名山大川。《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孔 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4).指名山大川之神。《楚辞·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 咎繇 使听直。” 朱熹 集注:“山川,名山大川之神也。”《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 ﹞道病,使 蒙毅 还祷山川,未反。”词语解释:一川 拼音:yī chuān
(1).一条河流。《汉书·沟洫志》:“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 豫章水 出 赣县 西南而北入 江 ,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
(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唐 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一:“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宋 贺铸 《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元 赵显宏 《满庭芳·耕》曲:“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庄家也有欢娱处,莫説其餘。”词语解释:百川 拼音:bǎi chuān
江河湖泽的总称。《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晋 成公绥 《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於 黄河 。”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 大禹 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宋 龚鼎臣 《东原录》:“四瀆尊於百川,谓其发源而东,不假他水,直注於海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河名 大清 ,百川朝宗,美瑞也。”词语解释:秦川 拼音:qín chuān
古地区名。泛指今 陕西 、 甘肃 的 秦岭 以北平原地带。因 春秋 、 战国 时地属 秦国 而得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 荆州 之军以向 宛 洛 ,将军身率 益州 之众出於 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南朝 陈 徐陵 《关山月》诗之一:“关山三五月,客子忆 秦川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芳草茸茸去路遥,八百里地 秦川 春色早,花木秀芳郊。” 王老九 《张老汉卖馀粮》:“要把咱的穷根斩,将来铁牛翻 秦川 。”词语解释:玉川 拼音:yù chuān
(1).清澈的河水。 唐 白居易 《和李相公六韵》:“似从银汉下,落傍玉川西。” 金 元好问 《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诗:“青餘玉川润,根入铁岸古。”
(2).本为井名。在 河南 济源县 泷水 北。 唐 卢仝 喜饮茶,尝汲井泉煎煮,因自号“玉川子” 唐 韩愈 《寄卢仝》诗:“ 玉 川 先生 洛城 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金 元好问 《别康显之》诗:“ 玉川 文字五千卷, 郑监 才名四十年。” 清 孙枝蔚 《元夕饮闵于天宅》诗:“柑子真同 安定 酿,虾蟆早避 玉川 诗。”后世诗文中常以“玉川”代称茶。 宋 陆游 《昼卧闻碾茶》诗:“玉川七盌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词语解释:平川 拼音:píng chuān
(1).广阔平坦之地。《古文苑·扬雄〈幽州牧箴〉》:“荡荡平川,惟 冀 之别。” 章樵 注:“地势平,则川陆皆平。”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川?” 宋 苏轼 《上皇帝书》:“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 谢雪畴 《长江飞渡记·在轻盈的白帆下》:“若让他们骑上战马,在北方那平川大道上奔跑,他们能撒开缰绳……来一小段骑技表演。”
(2).引申指广阔的前途。《水浒传》第六一回:“分明指与平川路,却把忠言当恶言。”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寄拂论兵》:“喜今日相逢马前,幸分明指与平川。”词语解释:临川 拼音:lín chuān
(1).面对川流。 三国 魏 曹植 《朔风》诗:“临川慕思,何为汎舟。” 晋 潘岳 《秋兴赋》:“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 唐 杜甫 《水槛》诗:“临川视万里,何必栏槛为。”参见“ 临河羡鱼 ”。
(2).指 南朝 宋 谢灵运 。 谢 曾任 临川 内史,故称。 唐 王勃 《滕王阁序》:“ 睢园 緑竹,气凌 彭泽 之樽; 鄴水 朱华,光照 临川 之笔。” 唐 温庭筠 《和太常杜少卿东都修行里有嘉莲》:“应为 临川 多丽句,故持重艳向西风。”
(3).指 南朝 宋 刘义庆 。 刘 袭封 临川王 ,故称。 清 孙致弥 《〈坚瓠集〉总序》:“ 刘宋 临川王 义庆 採辑典午一代微言,旁及 汉 魏 谈论,雋永可味者集为《世説》。今 稼轩 所著,其信古传述之功,则 龙门 也;而词旨雅驯成一家言,则兼有 临川 之长矣。”
(4).指 明 汤显祖 。 汤 为 江西 临川 人。故称。参见“ 临川四梦 ”、“ 临川派 ”。
词语解释:临河羡鱼 拼音:lín hé xiàn yú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淮南子·说林训》:“临 河 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羡,一本作“ 羡 ”。亦作“ 临川羡鱼 ”、“ 临渊羡鱼 ”。 汉 扬雄 《河东赋》:“ 雄 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汉 张衡 《归田赋》:“徒临川以羡鱼,俟 河 清乎未期。”《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词语解释:济川 拼音:jì chuān
犹渡河。语出《书·说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后多以“济川”比喻辅佐帝王。 唐 独孤及 《庚子岁避地至玉山酬韩司马所赠》诗:“已无济川分,甘作乘桴人。” 明 张居正 《再谢御书疏》:“期少效济川调鼎之用,庶以答天高地厚之恩。” 清 顾炎武 《赠黄职方师正》诗:“ 黄君 济川才,大器晚成就。”词语解释:三川 拼音:sān chuān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 西周 以 泾 、 渭 、 洛 为三川。《国语·周语上》:“ 幽王 二年, 西周 三川皆震。” 韦昭 注:“三川, 涇 、 渭 、 洛 ,出於 岐山 。”(2) 东周 以 河 、 洛 、 伊 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 ,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 、 洛 、 伊 ,故曰三川。”
(2).指洛阳。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 唐 王维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 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三川,今 洛阳 也。”词语解释:渭川 拼音:wèi chuān
(1).即 渭水 。亦泛指 渭水 流域。《史记·货殖列传》:“ 陈 夏 千亩漆; 齐 鲁 千亩桑麻; 渭川 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唐 孟浩然 《登总持寺浮图》诗:“竹遶 渭川 遍,山连 上苑 斜。”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 渭川 致乎斯景, 黄岗 寓乎此身。”
(2).乐曲名。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四:“ 彭年 善舞, 鹤年 、 龟年 善歌,尤妙製《渭川》。”词语解释:颍川 拼音:yǐng chuān
(1). 汉 将 灌夫 的代称。 夫 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使酒,家财千万,食客日近百人,曾称霸 颍川 。 唐 王维 《老将行》:“誓令 疏勒 出飞泉,不似 潁川 空使酒。”
(2). 汉 黄霸 的代称。 霸 曾任 颍川 太守,有政绩。后常用作称颂有政绩官吏之典。 唐 王湾 《秋夜寓直即事怀赠萧令公裴侍郎兼通简南省诸友人》诗:“司徒 汉 家重,国典 潁川 徵。” 唐 高适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尤多 蜀 郡理,更得 潁川 謨。” 唐 杜牧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诗:“分符 潁川 政,弔 屈 洛阳 才。” 冯集梧 注:“《黄霸传》:为 潁川 太守,得吏民心,治为天下第一。”
(3). 汉 荀淑 家子弟的代称。 淑 , 颍川 人,少有高行,有子八人,均为时贤,故称。 唐 权德舆 《奉和史馆张阁老以许陈二阁长爱弟俱为尚书郎伯仲同时列在南北省会于左掖因而有咏》:“伯仲尽时贤, 平舆 与 潁川 。”词语解释:辋川 拼音:wǎng chuān
(1).水名。即 辋谷水 。诸水会合如车辋环凑,故名。在 陕西省 蓝田县 南,源出 秦岭 北麓,北流至县南入 灞水 。 唐 诗人 王维 曾置别业于此。《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别墅在 輞川 ,地奇胜,有 华子冈 、 欹湖 、 竹里馆 、 柳浪 、 茱萸沜 、 辛夷坞 ,与 裴迪 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宋 陈亮 《青玉案》词:“黄犬书来何日许 輞川 轻舸, 杜陵 尊酒,半夜灯前雨。” 清 曹尔堪 《金鱼池歌仿杜乐游园体》:“名园岂似 金谷 奢,福地真如 輞川 爽。”
(2).指《辋川图》。 清 魏源 《富阳董文恪山水屏风歌》:“ 摩詰 《輞川》难独步, 郭熙 《清明》何足道。”参见“ 輞川图 ”。
(3).借指 唐 诗人 王维 。 宋 张元干 《跋〈山居图〉》:“后十二年, 青社 赵无量 通守 晋安 ,出示 叔毅 所图《山居》,开卷恍然,殆前身 輞川 、今代 龙眠 歟!”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王半山 ‘山中十日雨,雨晴门始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后二语全用 輞川 ,已是下乘。”
词语解释:辋川图 拼音:wǎng chuān tú
(1). 唐 诗人 王维 绘的名画。绘 辋川 别业二十胜景于其上,故名。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 王维 ﹞画《輞川图》,山谷鬱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尝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其自负也如此。 秦太虚 云:‘余卧病, 高符仲 擕《輞川图》示予曰:閲此可以癒病。予甚喜,恍然若与 摩詰 入 輞川 ,数日而疾癒。’” 宋 苏轼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词:“《輞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 右丞 句。” 清 赵翼 《题王摩诘辋川雪溪小幅》诗:“我闻《輞川图》径丈,幽景二十俱臚陈。”
(2).借指风景幽胜之处。 宋 苏轼 《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诗:“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輞川图》。” 高增 《君介有武林之游诗以送之》:“分明一幅《輞川图》,便倩 王维 画得无。”词语解释:伊川 拼音:yī chuān
(1).古地名。指 伊水 所流经的 伊河 流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辛有 适 伊川 ,见被髮而祭於野者。” 杜预 注:“ 伊川 , 周 地。 伊 ,水也。” 杨伯峻 注:“ 伊川 , 伊河 所经之地,当今 河南省 嵩县 及 伊川县 境。”参见“ 伊水 ”。
(2). 宋 程颐 的别号。参见“ 伊川先生 ”。
词语解释:伊水 拼音:yī shuǐ
伊河 。在 河南省 西部,源出 栾川县 伏牛山 北麓,东北流,在 偃师县 杨村 附近入 洛河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 蔓渠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伊水 出焉,而东流注入 洛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伊水 出 南阳 鲁阳县 西 蔓渠山 ……又东北至 洛阳县 南,北入於 洛 。” 南朝 陈 徐陵 《新亭送别应令》诗:“风吹临 伊水 ,时驾出河梁。” 唐 李白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诗:“流恨寄 伊水 ,盈盈焉可穷。”
词语解释:伊川先生 拼音:yī chuān xiān shēng
(1). 宋 理学家 邵雍 的别号。 雍 字 尧夫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古人号相同》:“ 邵尧夫 、 程正叔 俱号 伊川先生 。”参见“ 伊川翁 ”。
(2). 宋 理学家 程颐 的别号。 颐 字 正叔 ,宅于 河南 嵩县 东北 耙耧山 下,地处 伊川 ,故称。《宋史·道学传一·程颐》:“﹝ 颐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涪 人祠 颐 於 北巖 ,世称 伊川先生 。” 宋 陈亮 《书伊川先生春秋传后》:“ 伊川先生 之序此书也,盖年七十有一矣,四年而先生没。”亦省称“ 伊川 ”。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下:“ 伊川 谓一诗中自有六义,或有不能全具者。”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序》:“ 江左 道学,倡於 伊川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人许性天上士,自惭理学名儒。” 傅尃 《题自书精神一到不成横卷》诗:“懿夫 伊川 道学世无双,一言实践可兴邦。”词语解释:长川 拼音:cháng chuān
(1).长的河流。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浮长川而忘反,思緜緜而增慕。”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巖,朗咏长川。” 宋 柳永 《安公子》词:“长川波瀲灩, 楚 乡 淮 岸迢递。”
(2).经常,连续不断。《西游记》第四四回:“把我们画了影身图,四下里长川张掛。”参见“ 常川 ”。
词语解释:常川 拼音:cháng chuān
(1).经常;连续不断。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勒功》:“守定着 天山 这条,休卖了 卢龙 一道。少则少千里之遥,须则要号头明,烽瞭远,常川看好。” 明 张居正 《议处史职疏》:“每人专管一曹,俱常川在馆供事。”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内阁重地,大学士均应常川看本。”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其时有奴才式的破坏作用常川活动着。”
(2).犹通常。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我是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我打死人不偿命,常川则是坐牢。”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某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上的马去,常川不济;听的廝杀,帐房里推睡。”词语解释:晴川 拼音:qíng chuān
晴天下的江面。 晋 袁峤之 《兰亭诗》之二:“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晴川歷歷 汉阳 树,芳草萋萋 鸚鵡洲 。” 清 方文 《田家》诗之一:“出郊聊散步,芳草艳晴川。”词语解释:洛川 拼音:luò chuān
洛水 。即今 河南省 洛河 。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容与乎 阳林 ,流沔乎 洛川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四:“日夕登城隅,周迴视 洛川 。” 唐 武平一 《杂曲歌辞·妾薄命》:“ 洛川 昔云遇, 高唐 今尚违。”词语解释:斜川 拼音:xié chuān
(1).古地名。在 江西省 星子 、 都昌 二县县境。濒 鄱阳湖 ,风景秀丽, 晋 陶潜 曾游于此,作《游斜川》诗并序。 宋 张炎 《风入松·岫云》词:“记得 晋 人归去,御风飞过 斜川 。” 宋 刘过 《行香子·山水扇面》词:“何人村墅,若个林泉。恰似 欹湖 ,似 枋口 ,似 斜川 。”
(2).古地名。泛指游览胜地。 宋 张炎 《高阳台·西湖春感》词:“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3).古地名。在 河南省 郏县 境, 宋 苏轼 子 苏过 的居所名。 苏过 移家 颍昌 ,营湖阴水竹数亩,名为 小斜川 ,自号 斜川居士 ,并名其所著曰《斜川集》。词语解释:逝川 拼音:shì chuān
(1).指一去不返的江河之水。语本《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鉴逝川之勉志,悼过隟之电速。” 唐 骆宾王 《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得风字》诗序:“登高切送归之情,临水感逝川之嘆。” 清 孙廷铨 《挽船行》:“皆云 江 南来,束人投逝川。”
(2).比喻流逝的光阴。 南朝 齐 谢朓 《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离会虽相亲,逝川岂往復。” 唐 吴融 《子规》诗:“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漂荡一年年。” 毛泽东 《到韶山》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词语解释:樊川 拼音:fán chuān
(1).水名。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南。其地本 杜县 的 樊乡 。 汉 樊哙 食邑于此,川因以得名。 晋 潘岳 《西征赋》:“疏南山以表闕,倬 樊川 以激池。”
(2). 唐 诗人 杜牧 的别称。 杜牧 别业 樊川 ,有《樊川集》,故称。 清 陈维崧 《五彩结同心·乙卯冬杪与园次饮惠山蒋氏酒楼》词:“记得当初, 扬州 薄倖,有人同做 樊川 。”词语解释:湘川 拼音:xiāng chuān
即 湘江 。 晋 陆机 《乐府》诗之十六:“北徵 瑶臺 女,南要 湘川 娥。” 唐 李群玉 《黄陵庙》诗:“犹似含嚬望巡狩, 九疑 如黛隔 湘川 。”词语解释:稚川 拼音:zhì chuān
道家传说的仙都,为 稚川真君 所居。据传, 唐玄宗 时,僧 契虚 入 商山 ,遇桻子(肩背竹篓的商贩),同游山顶,见有城邑宫阙,玑玉交映于云霞之外。桻子指语:此仙都 稚川 也。至一殿,见一人具簪笏,凭玉几而坐,其貌甚伟,侍卫环列,呵禁极严,曰是 稚川真君 。见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一。按, 稚川 , 晋 葛洪 字。 葛洪 好神仙之事,死后,人以为其成仙。词语解释:两川 拼音:liǎng chuān
东川 和 西川 的合称。 唐肃宗 至德 二年, 剑南道 置 东川 、 西川 两节度使,因有 两川 之称。 唐 白居易 《同梦得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诗:“ 两川 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属一家。” 宋 韩驹 《次韵参寥》:“君今振锡归千顷,我亦收身入 两川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至今 两川 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词语解释:巨川 拼音:jù chuān
大河。《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诗:“大厦栋方隆,巨川檝行剡。” 宋 曾巩 《侍中制》:“ 舜 用 皋陶 ,若股肱之承元首; 商 咨 傅説 ,如舟楫之济巨川。”后亦用为比喻大事业的语典。 唐 胡曾 《贺高相公除荆南启》:“仰将军之大树,敢议营巢;窥丞相之巨川,唯希在藻。”词语解释:蜀川 拼音:shǔ chuān
(1). 蜀 地的川流。 唐 皎然 《咏数探得七》:“鹤驾迎 緱岭 ,星桥下 蜀 川。”
(2).指 蜀 地。《旧唐书·毕构传》:“卿孤洁独行,有古人之风,自临 蜀川 ,弊化顿易。”词语解释:通川 拼音:tōng chuān
流通的河川。《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於清室,通川过於中庭。” 李善 注:“通流为川而过中庭。” 南朝 宋 谢灵运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曲汜薄停旅,通川絶行舟。” 宋 苏辙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泛清河》:“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词语解释:中川 拼音:zhōng chuān
(1).中等的河流。《周礼·地官·序官》:“川衡……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旧唐书·职官志二》:“其 江 、 河 ,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者也。其餘百三十五水,是为中川。”
(2).江中。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江中孤屿》诗:“乱流趋正絶,孤屿媚中川。” 南朝 齐 谢朓 《临楚江赋》:“云沉四岫,风荡中川。”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诗:“中川恣超忽,漫若翔且翱。”词语解释:四川 拼音:sì chuān
中国西南地区的省,简称川或蜀。面积57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省会成都。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川西高原。水力资源、天然气、云母、井盐储量丰富。稻米、油菜籽产量居全国首位。重庆为中国西南部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词语解释:锦川 拼音:jǐn chuān
即 锦江 。 唐 王勃 《重别薛华》诗:“明月沉珠浦,秋风濯 锦川 。” 宋 王禹偁 《送冯学士入蜀》诗:“ 锦川 宜共少年期,四十风情去未迟。”参见“ 锦江 ”。
词语解释:锦江 拼音:jǐn jiāng
岷江 分支之一,在今 四川 成都平原 。传说 蜀 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文选·左思〈蜀都赋〉》“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刘逵 注引 三国 蜀 谯周 《益州志》:“ 成都 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唐 杜甫 《登楼》诗:“ 锦江 春色来天地, 玉垒 浮云变古今。” 明 许潮 《龙山宴》:“愁暗 锦江 云,泪洒 巫山 雨。” 清 赵翼 《题敦拙堂诗集》诗:“先生甫筮仕,即泛 锦江 櫂。”词语解释:寒川 拼音:hán chuān
寒天的河流。 南朝 宋 谢灵运 《李感赋》:“荑葇叶於枯木,起春波於寒川。” 唐 皇甫曾 《晚至华阴》诗:“野渡冰生岸,寒川烧隔林。” 唐 柳宗元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诗:“磴迴茂树断,景晏寒川明。”词语解释:闽川 拼音:mǐn chuān
指 闽 地的河川。 前蜀 韦庄 《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诗:“远自 稽 山游 楚 泽,又从 庐 岳去 闽 川。” 南唐 陈陶 《上建溪》诗:“云树杳冥通上界,峯峦迴合下 闽 川。”词语解释:吸川 拼音:xī chuān
形容狂饮。语本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 宋 张孝祥 《南乡子》词:“赖有清尊浇别恨,悽然,宝蜡烧花看吸川。” 元 张雨 《碧筒饮》诗:“饮水龟藏莲叶小,吸川鲸恨藕丝长。倾壶误展淋郎袖,笑絶 邪溪 窈窕娘。”词语解释:霅川 拼音:zhà chuān
即 霅溪 。 五代 齐己 《尝茶》诗:“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春风 霅川 上,忆傍緑丛行。” 宋 吴炯 《五总志》:“ 叶少藴 既辞政路,结屋 霅川 山中。” 明 徐祯卿 《送耿晦之守湖州》诗:“远下 吴江 向 霅川 ,高秋风物倍澄鲜。”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拂珊图》:“梦遶 霅川 千尺水,乌篷泊处柳风轻。”参见“ 霅溪 ”。
词语解释:霅溪 拼音:zhà xī
水名。在 浙江省 湖州市 。也为旧 吴兴县 之别称。 南唐 沉汾 《续仙传·马自然》:“尝醉於 湖州 ,堕 霅溪 ,经日而出,衣不沾湿。” 宋 苏轼 《阳关词·答李公择》:“使君莫忘 霅溪 女,时作《阳关》肠断声。” 清 钮琇 《觚賸·力田遗诗》:“《奕隐赠云间谢绎之用枰字》云:‘扁舟问我 霅溪 行,坐觉九峰秀色生。’”词语解释:八川 拼音:bā chuān
古代 关中 地区 灞 、 浐 ( 产 )、 泾 、 渭 、 酆 ( 丰 、 沣 )、 镐 ( 滈 、 鄗 )、 潦 ( 涝 )、 潏 ( 泬 )八条河流的总称。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终始 灞 、 滻 ,出入 涇 、 渭 、 酆 、 镐 、 潦 、 潏 ,紆餘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唐 杨炯 《宴族人杨八宅序》:“望望八川,苔发 璜溪 之水。” 明 何景明 《渡泾渭》诗:“湮沉九州会,雄壮八川名。”词语解释:鲸川
大江、大河词语解释:泾川 拼音:jīng chuān
即 泾溪 。 唐 李白 《泾川送族弟錞》诗:“ 涇川 三百里, 若耶 羞见之。”参见“ 涇溪 ”。
词语解释:泾溪 拼音:jīng xī
水名。在 安徽省 泾县 西南。下流汇入 青弋江 。 唐 李白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诗:“欲往 涇溪 不辞远, 龙门 蹙波虎眼转。” 唐 李白 《别山僧》诗:“何处名僧到 水西 ?乘舟弄月宿 涇溪 。”词语解释:浚川 拼音:jùn chuān
疏通河道。《书·舜典》:“封十有二山,濬川。” 孔 传:“有流川,则深之使通利。” 清 齐翀 《磁州见水田》诗:“其政非有二,《禹贡》纪濬川。” 词语解释:横川 拼音:héng chuān
数字三的隐语。“三”字,横则为川。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市语》:“不若吾乡市语有文理也:一为旦底,二为断工,三为横川,四为侧目。”词语解释:琴川 拼音:qín chuān
江苏 常熟 的别名。 宋 万俟绍之 《饯常熟宰》诗:“九重定问 琴川 事,为奏通川一渡閒。” 宋 袁说友 《次常熟县》诗:“衝寒一舸下 琴川 ,小缆依依市柳边。”词语解释:谢临川 拼音:xiè lín chuān
指 南朝 宋 谢灵运 。因其曾为 临川 内史,故称。 唐 王表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诗:“闻説鶯啼却惆悵,诗成不见 谢临川 。”词语解释:南川 拼音:nán chuān
(1).指 四川 南部,即 川 南地区。《陈书·宣帝纪》:“去岁 南川 颇言失稔,所督田租,于今未即。”
(2).泛指南方的河川。 南朝 齐 谢朓 《始之宣城郡》诗:“解剑北宫朝,息驾南川涘。” 唐 卢照邻 《秋霖赋》:“嗟乎! 子卿 北海 , 伏波 南川, 金河 别鴈,铜柱辞鳶。”词语解释:流川 拼音:liú chuān
(1).谓川水流动。 汉 王褒 《洞箫赋》:“翔风萧萧而逕其末兮,迴江流川而溉其山。”
(2).江河的流水。 晋 成公绥 《啸赋》:“若乃游崇岗,陵景山,临巖侧,望流川,坐盘石,漱清泉,藉皐兰之猗靡,荫蓨竹之蝉蜎。”词语解释:二川 拼音:èr chuān
东川 和 西川 的合称。指 四川 。《新唐书·韦嗣立传》:“第进士,累调 双流 令,政为 二川 最。”词语解释:回川 拼音:huí chuān
回旋的河流。 唐 李白 《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回旋的水流。《艺文类聚》卷三一引 晋 张载 《赠虞显度诗》:“离居一何阔,结思如迴川。”一本作“廻川”。 南朝 梁简文帝 等《曲水联句》:“迴川入帐殿,列俎间芳洲。”词语解释:冰川 拼音:bīng chuān
在高山或两极地区沿地面倾斜方向移动的巨大冰块,叫做冰川,亦称“ 冰河 ”。 华山 《山中海路》:“他们站在悬崖边上,看雪水在冰川的舌头底下奔流着,向挂着冰溜的巨岩石壁涧冲去,倾泻到深谷底下的河里。可以看得出冰川在脚边慢慢移动。” 郭小川 《大风雪歌》:“寒流呀,象冲破了闸;冰川呀,象炸开了花;空气哟,冷得发辣。”词语解释:迷川 拼音:mí chuān
犹迷津。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明 何景明 《赠玺师》诗:“觉路开无极,迷川度有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得济迷川,遽焚宝筏。”参见“ 迷津 ”。
词语解释:迷津 拼音:mí jīn
(1).迷失津渡;迷路。 唐 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 桃源 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宋 梅尧臣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曩子初去国,我勉勿迷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2).佛教语。指迷妄的境界。 唐 敬播 《〈大唐西域记〉序》:“廓羣疑於性海,启妙觉於迷津。”《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望罗汉指示迷津,救拔苦海。”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只要他们识破迷津,那便回头是岸。”
(3).泛指迷误的道路;错误的方向。 欧阳山 《柳暗花明》一二○:“我自己迷迷糊糊的,不知道怎么办好。可是 金端 同志给我指点了迷津,告诉我许多秘诀,使我走上康庄大道。” 秦牧 《艺海拾贝·鲁班的妙手》:“他所到之处,总是给人指点迷津,遇山开路,逢水架桥。”
(4).犹迷宫。 何其芳 《论快乐》:“真理是很简单的。不过在没有找到它以前,我们可能老在它的旁边绕着圈子,像迷失在一个很复杂的迷津里面。”参见“ 迷宫 ”。
词语解释:迷宫 拼音:mí gōng
(1).指门户道路复杂难辨,人进去不容易出来的建筑物。 郭沫若 《塔·万引》:“楼上四壁都是书橱,纵横还放着许多书架书摊。这儿真是一座迷宫!” 韩北屏 《非洲夜会·奴隶和奴隶海岸》:“这里的房屋样式虽难看却不算复杂,但它的内部结构却极其奇特,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有类迷宫。”
(2).比喻不易探索的领域。如:探索科学的迷宫。词语解释:阅川 拼音:yuè chuān
晋 陆机 《叹逝赋》:“悲夫!川閲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后以“閲川”比喻年华。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铭》:“皇上念同气之致美,感閲川之永谢。”词语解释:云川 拼音:yún chuān
银河。《事物异名录·乾象·天河》引 明 王微 《七襄怨》诗:“藻帐越星波,玉饰渡云川。”词语解释:绿川 拼音:lǜ chuān
犹绿水。 南朝 梁 吴均 《采莲曲》:“锦带杂花鈿,罗衣垂緑川。” 唐 岑参 《梁州陪赵行军龙冈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诗:“江鐘闻已暮,归櫂緑川长。”词语解释:九川 拼音:jiǔ chuān
九州的大河。《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决九州名川,通之四海。”《国语·周语下》:“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一说指九条河川。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羽调曲》:“涤九川而赋税,乘 三危 而纳锡。”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叙》:“九川行地,溯学海而波澄;三台烛天,指文星而度正。”词语解释:徂川 拼音:cú chuān
流水。亦比喻流逝的岁月。 唐 李白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唐 李白 《赠饶阳张司户燧》诗:“功业嗟落日,容华弃徂川。” 宋 朱熹 《复用前韵敬别机仲》:“终怜贤 屈 惜往日,亦念圣 孔 悲徂川。”参见“ 逝川 ”。
词语解释:逝川 拼音:shì chuān
(1).指一去不返的江河之水。语本《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鉴逝川之勉志,悼过隟之电速。” 唐 骆宾王 《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得风字》诗序:“登高切送归之情,临水感逝川之嘆。” 清 孙廷铨 《挽船行》:“皆云 江 南来,束人投逝川。”
(2).比喻流逝的光阴。 南朝 齐 谢朓 《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离会虽相亲,逝川岂往復。” 唐 吴融 《子规》诗:“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漂荡一年年。” 毛泽东 《到韶山》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词语解释:名川 拼音:míng chuān
大的河流。《左传·襄公十一年》:“司慎司盟,名山名川。” 孔颖达 疏:“名川,谓四瀆也。”《吕氏春秋·有始》:“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汉书·郊祀志上》:“自 华 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晋书·周馥传》:“ 淮 扬 之地,北阻 涂山 ,南抗灵岳,名川四带,有重险之固。”词语解释:青川 拼音:qīng chuān
碧绿的水流。 晋 张华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诗》之二:“合乐华池,祓濯青川,汎彼龙舟,泝游洪源。” 晋 孙楚 《登楼赋》:“俯依青川,仰翳朱阳。体象 濛汜 ,幽若 扶桑 。”词语解释:银川 拼音:yín chuān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临黄河,市区面积1,45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6万。银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之称,是古老的灌溉农业区。煤储量丰富,为自治区的煤炭基地词语解释:霸川 拼音:bà chuān
即 灞水 。 唐 温庭筠 《湖阴词》:“ 五陵 愁碧春萋萋, 霸川 玉马空中嘶。”一本作“灞川”。词语解释:防川 拼音:fáng chuān
(1).制止洪水的泛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宋书·袁豹传》:“譬犹修隄以防川,忘渊丘之改易,胶柱於昔弦,忽宫商之乖调。”
(2).泛指防止水患。 唐 杜甫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诗:“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词语解释:行川 拼音:xíng chuān
(1).流水。 晋 陆云 《九愍·修身》:“背夏首以窘逝兮,泝行川而永叹。”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陶逸豫於京甸,违险难於行川。”
(2).经行的江河。《文选·江淹〈袁太尉从驾诗〉》:“詔徒登季月,戒凤藻行川。” 李善 注:“行川,所行之川也。”
巡视河川。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禹 ﹞登 宛委山 ,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復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词语解释:支川 拼音:zhī chuān
川流的分支。《庄子·天下》:“昔 禹 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名山当作名川,字之误也。名川支川,犹言大水小水。”词语解释:惊川 拼音:jīng chuān
(1).震动原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澎贔之音,惊川聒谷。”
(2).汹涌澎湃的水流。 唐 李白 《赠从孙义兴宰铭》诗:“惊川无活鳞,举邑罕遗老。”词语解释:灵川 拼音:líng chuān
河流的美称。《艺文类聚》卷五十引 汉 蔡邕 《荆州刺史度尚碑》:“信 荆山 之良宝,灵川之明珠也。” 唐 李华 《灵涛赞》:“泱泱灵川,沧溟一支;每岁八月,雄涛应期。”词语解释:泗川 拼音:sì chuān
指 泗水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享孔子庙乐章》:“ 鲁 壁类闻, 泗川 如覯。”词语解释:瑶川 拼音:yáo chuān
形容冰雪覆盖的河。 宋 陈师道 《减字木兰花·和人对雪》词:“危楼晓望,雪满羣山开画障。目断瑶川,同凭栏干意几般。”《群音类选·戴王雪访》:“明辉辉几座银山,白瀼瀼几处瑶川。”词语解释:玉鸡川 拼音:yù jī chuān
原指 洛水 。传说 汉高帝 母 含始 ( 昭灵后 )游于 洛水 ,有玉鸡衔赤珠出, 含始 吞珠而生帝,故指 洛水 为 玉鸡川 。事见《宋书·符瑞志上》。后泛指皇城之护城河。 唐 宗楚客 《奉和幸上阳宫侍宴应制》:“紫庭金凤闕,丹禁玉鸡川。”参见“ 玉鸡 ”。
词语解释:玉鸡 拼音:yù jī
(1).传说中的神鸡。《神异经·东荒经》:“盖 扶桑山 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鷄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宋书·符瑞志上》:“﹝ 汉 ﹞ 昭灵后 游於 洛池 ,有玉鸡衔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 昭灵后 取而吞之。又寝於大泽,梦与神遇……遂有身而生 季 ,是为 高帝 。”
(2).玉雕的鸡。《旧唐书·肃宗纪》:“ 楚州 刺史 崔侁 献定国宝玉十三枚:一曰玄黄天符……二曰玉鸡,毛文悉备,白玉也。”
(3).雄鸡的美称。 清 黄鷟来 《癸未上元夜观灯即席谩赋》诗:“鎔鎔初日荡海红,玉鸡三叫东方白。”词语解释:武陵川 拼音:wǔ líng chuān
见“ 武陵源 ”。
词语解释: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宋之问 《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汪遵 《东海》诗:“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 明 唐顺之 《广德道中》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唐 王之涣 《惆怅词》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词语解释:霞川 拼音:xiá chuān
指道士隐居之地。 元 程鉅夫 《重送戴道士》诗:“霞川随处是,何必 武陵溪 。”词语解释:干川 拼音:gàn chuān
见"乾坤"。词语解释:镜川 拼音:jìng chuān
指 镜湖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百年鬱鬱少腾迁,万里迢迢入 镜川 。” 陈熙晋 笺注引《太平寰宇记》:“ 汉顺帝 永和 五年, 会稽 太守 马臻 创立 镜湖 ,在 会稽 、 山阴 两县界。”词语解释:河川 拼音:hé chuān
大小河流的统称。亦指河神。《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谓帝曰:‘女好道乎?闻数招方士祭山岳,祠灵神,祷河川,亦为勤矣。’” 郭小川 《昆仑行》诗之二:“窄窄的河川,巨石乱跑。”词语解释:蛟川 拼音:jiāo chuān
水名。 荆溪 的别称。在今 江苏省 宜兴市 南。 晋 周处 于此斩蛟,故称。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南瞻 荆岳 ,崇峻极之巍峨;北睇 蛟川 ,濬清流之澄澈。”词语解释:钓川 拼音:diào chuān
钓于河上。比喻以利禄吸引人才。《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六韬》:“ 吕尚 坐芧以渔, 文王 劳而问焉。 吕尚 曰:‘鱼求於饵,乃牵其緡;人食於禄,乃服於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小钓钓川,而擒其鱼;中钓钓国,而擒其万国诸侯。’”后用为典故。 唐 骆宾王 《钓矶应诘文》:“形坐 磻溪 之石,兆应 滋水 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唐 司空图 《上考功》:“方啟钓川之兆,俄缠罢市之悲。”词语解释:汶阳川 拼音:wèn yáng chuān
指 汶水 。 隋 开皇 四年置 汶阳县 ,地近 汶水 。 唐 李白 《寄东鲁二稚子》诗:“裂素写远意,因之 汶阳川 。”词语解释:穰川 拼音:ráng chuān
获得丰收的平原地方。 宋 王禹偁 《感流亡》诗:“试问何许人,答云家 长安 ,去年 关 辅旱,逐熟入穰川。”词语解释:堤川 拼音:dī chuān
堤防河川。《管子·度地》:“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隄川、沟池、官府、寺舍及洲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词语解释:乾川 拼音:qián chuān
见“ 乾坤 ”。
词语解释:乾坤 拼音:qián kūn
亦作“乾川2”。
(1).《易》的乾卦和坤卦。《易·繫辞下》:“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昏》、《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 明 何楷 《古周易订诂》卷一:“《周易》首《乾》《坤》。”
(2).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 汉 班固 《典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孔子家语·执辔》:“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 金 元好问 《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谕鬼》:“岂乾坤两大中,凶顽任尔。”
(3).称日月。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杨伦 笺注引 董斯张 曰:“考《水经注》: 洞庭 湖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4).国家;江山;天下。《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 宋 杨万里 《得亲老家问》诗之二:“乾坤裂未补,簪笏达何荣?”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一折:“治世圣人生,指日乾坤定。” 明 吴承恩 《寄渔石唐公》诗:“青山已信公真隐,肯为乾坤出野堂。”
(5).指局势,大局。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陈毅 《过贵阳》诗:“共庆长征人未老, 遵义 会议定乾坤。”
(6).指帝、后。《后汉书·皇甫规传》:“ 梁太后 临朝, 规 举贤良方正。对策曰:‘……陛下体兼乾坤,聦哲纯茂。’” 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以坤母临朝,以君天下,行乾之德,故曰体兼乾坤。”
(7).玄虚;花招。《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牛玉圃 道:‘你放的狗屁,你弄的好乾坤哩!’”《黄绣球》第十回:“ 黄通理 道:‘你怎样去了就将近一天?又同那尼姑们弄些什么乾坤出来?’ 黄绣球 拍掌大笑説:‘这个乾坤大着呢!神仙也猜不到的。’”词语解释:辽川 拼音:liáo chuān
泛指古 辽 东一带地方。在今 辽宁 东部。《晋书·慕容宝载记》:“先是, 辽川 无桑,及 廆 通于 晋 ,求种 江 南, 平州 桑悉由 吴 来。” 南朝 梁 吴均 《酬郭临丞》诗:“白日 辽川 暗,黄尘 陇 坻惊。”词语解释:丽川 拼音:lì chuān
映照于川中。 宋 黄庭坚 《别友赋送李次翁》:“维 庐江 之四 李 ,三隐约於龙眠。维若人之仕蚤,怀明月而丽川。”词语解释:口川 拼音:kǒu chuān
见“ 口壅若川 ”。
词语解释:口壅若川 拼音:kǒu yōng ruò chuān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謔之言无方。”亦省作“ 口川 ”。 宋 朱熹 《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口川失自防,心兵几回触。”词语解释:口壅若川 拼音:kǒu yōng ruò chuān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謔之言无方。”亦省作“ 口川 ”。 宋 朱熹 《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口川失自防,心兵几回触。”词语解释:跋涉山川 拼音:bá shè shān chuān
同“ 跋山涉水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淮南子·修务训》:“淬霜露,敕蹻趹,跋涉山川。”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丙:“每岁十一月,天下贡举人於 含元殿 前,见四方馆舍人当直者,宣曰:‘卿等学富雄词,远随乡荐,跋涉山川,当甚劳止。’”词语解释:跋山涉川 拼音:bá shān shè chuān
见“ 跋山涉水 ”。
词语解释:跋山涉水 拼音:bá shān shè shuǐ
亦作“ 跋山涉川 ”。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於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於艰险。” 杨朔 《平常的人》:“他背上一袋炒面,一个水壶,一张布单,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赶到 朝鲜 。” 秦牧 《长河浪花集·湘阴热浪记》:“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从全国各个省区,风尘仆仆,跋山涉水专程前来拜访 湘阴 的人们,却络绎不绝。”词语解释:跋履山川 拼音:bá lǚ shān chuān
同“ 跋山涉水 ”。 《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公 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太公五世反葬于周》:“夫 齐 之去 周 二千餘里,而使其已化之骨,跋履山川,触冒寒暑,自东徂西,以葬於封守之外,於死者为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