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巧笑 拼音:qiǎo xiào
美好的笑。《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宋 梅尧臣 《和希深新秋会东堂》诗:“巧笑承欢剧,新词度曲长。” 蒋光慈 《红笑》诗:“一大些白祸的恐慌,现在都变成红色的巧笑了!”词语解释:巧思 拼音:qiǎo sī
精巧的构思、设计
精巧的构思。例如:他这幅画称得上巧思的范例。词语解释:巧言 拼音:qiǎo yán
表面上好听而实际上虚伪的话。《诗·小雅·雨无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汉书·东方朔传》:“二人皆伪诈,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清 刘大櫆 《赠姚咏棠序》:“古之怪伟魁梧不世出之士,为巧言所中伤者多矣。” 清 陈天华 《警世钟》:“我晓得洋人初到,一定用巧言哄诱,还要施点小恩惠。”词语解释:巧匠 拼音:qiǎo jiàng
技艺精巧的工匠。《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巧匠不斲兮,孰察其揆正?” 宋 陆游 《砚湖》诗:“自然出天工,岂復烦巧匠?” 朱心 《鱼抬梁,土堆亭》:“ 鲁班 师傅真是天生的巧匠,谁比得上他!”词语解释:巧宦 拼音:qiǎo huàn
善于钻营谄媚的官吏。 晋 潘岳 《闲居赋》:“ 岳 尝读《汲黯传》,至 司马安 四至九卿,而良史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尝不慨然废书而嘆。” 唐 陈子昂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诗:“ 汉 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严复 《救亡决论》:“又何怪委贄通籍之后,以巧宦为宗风,以趋时为秘诀。”词语解释:巧妙 拼音:qiǎo miào
精巧美妙;灵巧高妙。《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正始 九年举秀才”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 何尚书 神明精微,言皆巧妙。” 唐 陈鸿 《华清汤池记》:“ 安禄山 於 范阳 以白玉石为鱼龙鳧雁,仍以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鐫巧妙,殆非人工。” 柔石 《二月》二十:“回答的话真巧妙,使人坠在五里雾中。”词语解释:巧历 拼音:qiǎo lì
精于历算的人。《庄子·齐物论》:“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巧歷所不知,心计莫能测。” 李周翰 注:“言交道多涂,虽巧於歷数及心算之人,无能知测其委趣也。” 章炳麟 《四惑论》:“乃知 庄周 所谓‘齐物者,非有正处、正味、正色之定程,而使万物各从所好’。其度越公理之説,诚非巧歷所能计矣。”
精于历算的人。 唐 钱起 《秋夜作》诗:“浮生竟何穷,巧历不能算。流落四海间,辛勤百年半。” 宋 陆游 《久雨》诗之二:“巧历莫能知雨点,孤桐那解写溪声。”词语解释:巧心 拼音:qiǎo xīn
(1).机巧之心。《汉书·宣帝纪》:“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
(2).巧妙的心思。 胡朴安 《师子林》诗:“有客 胥臺 归,语我 师子林 。奇石甲天下,叠寘尤巧心。”词语解释:巧舌 拼音:qiǎo shé
犹巧言。 唐 卢仝 《感古》诗之二:“昨日盈尺璧,今朝尽瑕弃。苍蝇点垂棘,巧舌成锦綺。”词语解释:巧手 拼音:qiǎo shǒu
(1).技艺高明的人。《六韬·虎韬·军用》:“修治攻具,砥礪兵器,巧手三百人。” 宋 陈师道 《送杜侍御纯陕西转运》诗:“巧手莫为无麵饼,谁能留渴须远井。”
(2).高手艺。 申跃中 《一盏抗旱灯下》:“不知哪个巧手的姑娘,用包水果糖的彩色透明纸,剪了三个不大的字--‘抗旱灯’贴在灯罩上。”词语解释:巧妇 拼音:qiǎo fù
(1).聪明能干的妇女。《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捉搦歌一》:“粟穀难舂付石臼,弊衣难护付巧妇。” 唐 白居易 《见小侄龟儿咏灯诗》:“巧妇才人常薄命,莫教男女苦多能。”
(2).指偷巧的妇人。 明 刘基 《拟连珠》诗之九:“是故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为家室。”
(3).鹪鹩。 唐 白居易 《履道池上作》诗:“树暗小巢藏巧妇,渠荒新叶长慈姑。” 宋 梅尧臣 《江南杂感》诗:“树头巧妇栖,树下秋虫织。”词语解释:巧工 拼音:qiǎo gōng
技艺高超的工匠。《墨子·法仪》:“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西京杂记》卷一:“ 长安 巧工 丁绥 者,为常满灯。”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火器宜讲求,京师火器营, 乾隆 中攻 金川 用之,不知施於海便否? 广州 有巧工能造火器否?”词语解释:巧捷 拼音:qiǎo jié
(1).灵巧敏捷。《淮南子·俶真训》:“置猨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2).灵巧方便。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 太平兴国 中, 蜀 人 张思训 ,製上浑仪,其製与旧仪不同,最为巧捷。”词语解释:巧计 拼音:qiǎo jì
巧妙的计策。 元 贡奎 《无题》诗:“玉琴瑶珥应自玩,巧计却爱蛛丝娇。”《水浒传》第四一回:“ 文炳 趋炎巧计乖,却将忠义苦挤排。”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序》:“﹝ 柏洛米修士 ﹞而终被强固的束缚,捆住了他,虽然他知道多端的巧计。”词语解释:巧说
用花言巧语欺骗人词语解释:巧夕 拼音:qiǎo xī
即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之夜。古代妇女于是夜穿针乞巧,故称。 宋 刘克庄 《即事》诗之三:“ 粤 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 明 何景明 《七夕》诗:“ 楚 客旅魂惊巧夕, 燕京 风俗斗穿针。”参见“ 七夕 ”。
词语解释:七夕 拼音: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乞巧 拼音:qǐ qiǎo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词语解释:巧诈 拼音:qiǎo zhà
机巧诈伪。《管子·牧民》:“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史记·日者列传》:“初试官时,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用居上为右。”《儒林外史》第八回:“ 南昌 人情,鄙野有餘,巧诈不足。” 朱自清 《经典常谈》一:“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词语解释:巧文 拼音:qiǎo wén
(1).擅长文辞。《国语·晋语九》:“巧文辩惠则贤,彊毅果敢则贤。” 韦昭 注:“巧文,巧於文辞。”
(2).指舞文弄墨。《汉书·刑法志》:“间者吏用法,巧文寖深,是朕之不德也。” 明 唐顺之 《廷试策》:“人不得饰名以求功,而亦不得巧文以避罪。”词语解释:巧丽 拼音:qiǎo lì
美妙华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廪生 只得将出三百两现银,嵌寳金壶一把,缕丝金首饰一副,精工巧丽,价值颇多。”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 王简栖 所做的《头陀寺碑文》,碑在 鄂州 ,文词巧丽,为世所重。”词语解释:巧丸 拼音:qiǎo wán
(1).谓善用弹丸。 唐 韩愈 《病鸱》诗:“今者命运穷,遭逢巧丸儿;中汝要害处,汝能不能施。”
(2).喻阴谋中伤。 宋 陆游 《览镜有感》诗:“回首堕沟元有命,不须深计巧丸儿。” 宋 陆游 《自述》诗:“早畏危机避巧丸, 长安 未到意先阑。”词语解释:巧遇 拼音:qiǎo yù
凑巧遇到。词语解释:巧佞 拼音:qiǎo nìng
奸诈机巧,阿谀奉承。《管子·立政》:“諂諛饰过之説胜,则巧佞者用。”《宋书·杜幼文传》:“﹝ 杜幼文 ﹞以军功为驍骑将军,封 邵阳县 男,食邑三百户。寻坐巧佞夺爵。” 明 方孝孺 《黄氏三寿图赞序》:“便捷巧佞之俗成,其流必至於乱。”词语解释:巧诋 拼音:qiǎo dǐ
以不实之语进行诋毁。《史记·汲郑列传》:“而 黯 常毁儒,面触 弘 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詆,陷人於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词语解释:巧招
巧妙的计策或手段词语解释:巧事 拼音:qiǎo shì
凑巧的事词语解释:巧迟 拼音:qiǎo chí
语本《孙子·作战》。指用兵弄巧立异,反而造成行动迟缓。《文选·张协〈杂诗〉之七》:“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 李周翰 注:“兵权不尚巧迟,尚拙速也。”词语解释:巧便 拼音:qiǎo biàn
灵便;灵巧。《荀子·王霸》:“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匱矣。”《后汉书·皇甫规传》:“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兵势巧便,臣已更之。” 曾慥 《类说》卷十六引 宋 无名氏《倦游杂录·藏擫诗》:“ 夏侯公 《咏杂手伎藏擫诗》曰:‘舞紼抛珠復吐丸,遮藏巧便百千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 赵过 创代田法,又创新田器,耕耘下种都有巧便处。”词语解释:巧对 拼音:qiǎo duì
工巧的对偶词句。 闻一多 《神话与诗·龙凤》:“《缘起》中也提到过‘龙凤’二字在文化思想方面的象征意义,他指出了文献中以龙比 老子 的故事,却忘了一副天生的巧对的下联,那便是以凤比 孔子 的故事。”词语解释:巧媚 拼音:qiǎo mèi
(1).机灵而善谄媚。《新唐书·皇甫鎛传》:“ 鎛 乃益以巧媚自固,建损内外官禀佐国用。”《宋史·宦者传三·童贯》:“ 童贯 ,少出 李宪 之门。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
(2).形容姿态美好。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却要》:“﹝ 却要 ﹞而巧媚才捷,能承顺颜色,姻党亦多怜之。” 宋 朱长文 《墨池编》卷二引无名氏《草书势》:“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词语解释:巧饰 拼音:qiǎo shì
(1).工巧装饰。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
(2).诈伪粉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赞》:“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法令滋章,巧饰弥多。”词语解释:巧辩 拼音:qiǎo biàn
诡辩。《淮南子·览冥训》:“辅佐有能,黜谗佞之端,息巧辩之説。” 唐 魏徵 《论时政疏》之四:“謇諤之士,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 赵树理 《“锻炼锻炼”》:“所以除了 小腿疼 还想找一点巧辩的理由外,一般都还交代得老实。”词语解释:巧值
碰巧词语解释:巧巧 拼音:qiǎo qiǎo
恰恰;刚好词语解释:巧黠 拼音:qiǎo xiá
狡黠;滑头
精明而狡猾词语解释:巧儿 拼音:qiǎo ér
唐 代官府技术工匠中的高手。 唐 张鷟 《游仙窟》:“巧儿旧来鐫未得,画匠迎生模不成。”《新唐书·百官志三》:“短蕃匠五千二十九人,綾锦坊巧儿三百六十五人。”词语解释:巧倕 拼音:qiǎo chuí
亦作“ 巧垂 ”。 相传 尧 时巧匠名 倕 ,故称 巧倕 。《墨子·非儒下》:“ 奚仲 作车, 巧垂 作舟。”《楚辞·九章·怀沙》:“ 巧倕 不斲兮,孰察其拨正。”《山海经·海内经》:“又有 不距之山 , 巧倕 葬其西。” 郭璞 注:“ 倕 , 尧 巧工也。音瑞。”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弃 彭咸 之娱乐兮,灭 巧倕 之绳墨。”参见“ 工倕 ”。
词语解释:工倕 拼音:gōng chuí
倕 ,古巧匠名。相传 尧 时被召,主理百工,故称 工倕 。《庄子·达生》:“ 工倕 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可以心稽。” 陆德明 释文:“ 工倕 , 尧 工,巧人也。”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黄金涂物象,雕鐫妙 工倕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虽有巧匠如 工倕 ,但缩手袖间而已。”词语解释:巧任 拼音:qiǎo rèn
犹巧能。技巧,技能。《荀子·王霸》:“百工将时斩伐,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如是,则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 俞樾 《诸子平议·荀子二》:“按巧任与期日对文……《庄子·秋水篇》‘任士之所劳’,《释文》引 李 注曰:‘任,能也。’然则巧任犹巧能也。”词语解释:巧节 拼音:qiǎo jié
“乞巧节”的简称。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陈宜中父》:“ 陈 后以文昌出守 七闽 ,遇巧节,诸吏各有所献。”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乞巧 拼音:qǐ qiǎo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词语解释:巧挴 拼音:qiǎo měi
巧于贪求。一说精于驱车策马之术。《楚辞·天问》:“ 穆王 巧挴,夫何周流?”挴,一本作“ 梅 ”。 朱熹 集注:“巧挴,言巧于贪求也。” 王夫之 通释:“梅与枚通,马策也。” 姜亮夫 校注:“枚者,《左传·襄十八年》‘以枚数闔’注‘枚,马箠也’,即 王 氏所本。则巧枚,谓喜驱策耳。”词语解释:巧辞 拼音:qiǎo cí
(1).善于言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贡 利口巧辞, 孔子 常黜其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张司空 有一少年来謁,多才巧辞,疑是妖魅,使我取华表照之。”
(2).虚伪之辞。亦指巧妙的言辞。 晋 葛洪 《抱朴子·时难》:“於是 弘恭 、 石显 之徒,饰巧辞以搆象似,假至公以售私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三年》:“ 雄 復欲以巧辞説之, 孝忠 怒,欲执送京师, 雄 惧,逃归。”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至於咎徵屡见,搆巧辞以粉饰太平。”词语解释:巧月 拼音:qiǎo yuè
俗称农历七月。参见“ 巧夕 ”。
词语解释:巧夕 拼音:qiǎo xī
即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之夜。古代妇女于是夜穿针乞巧,故称。 宋 刘克庄 《即事》诗之三:“ 粤 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 明 何景明 《七夕》诗:“ 楚 客旅魂惊巧夕, 燕京 风俗斗穿针。”参见“ 七夕 ”。
词语解释:七夕 拼音: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乞巧 拼音:qǐ qiǎo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词语解释:巧主儿
聪明人词语解释:巧语虚言
花言巧语词语解释:巧谲
机巧诡诈词语解释:巧凑
凑巧词语解释:巧夺天孙
比喻比织女更巧词语解释:巧谀 拼音:qiǎo yú
善于阿谀奉承。《商君书·垦令》:“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鬭……巧諛、恶心之民无变也。” 唐 沉亚之 《上冢官书》:“其所进者,唯柔气缓言,瞽视而巧諛,然后谓之厚德。”词语解释:巧语花言 拼音:qiǎo yǔ huā yán
同“ 花言巧语 ”。 《红楼梦》第七三回:“再者:放头儿,还只怕他巧语花言的和你借贷些簪环衣裳做本钱。”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雅人和信士和传统大家,定要苦心孤诣巧语花言地再来补足了十景而后已。”词语解释:巧言如簧 拼音:qiǎo yán rú huáng
谓花言巧语,悦耳动听,有如笙中之簧。《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孔颖达 疏:“巧为言语,结构虚辞,速相待合,如笙中之簧,声相应和。”《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 明 宋濂 《故上虞魏君妻冯夫人墓志铭》:“后世此义或乖,遂至巧言如簧,而斁伦害政,反为家祸。”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你这无耻的谰言,你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词语解释:巧合 拼音:qiǎo hé
恰好相合或相同。《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可见天意有定,如此巧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戒讽刺》:“幻设一事,即有一事之偶同;乔命一名,即有一名之巧合。” 沉从文 《新湘行记》:“自然景物的清美,和我另外一时笔下叙述到的一个地方,竟如此巧合。”词语解释:巧舌如簧 拼音:qiǎo shé rú huáng
犹巧言如簧。 唐 刘兼 《诫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词语解释:巧薄 拼音:qiǎo báo
奸诈刻薄;轻浮浅薄。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自是 苏州 官吏巧薄,以刻为忠,曲有申明,而户部吝於出纳,以害仁政。” 明 方孝孺 《答王秀才》:“考其辞,轻俳巧薄,皆古人之所未有。”词语解释:巧舌头 拼音:qiǎo shé tou
巧嘴;能说会道。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这两个巧舌头奸狡赖功贼!”词语解释:巧士 拼音:qiǎo shì
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墨子·杂守》:“有巧士,有使士。”《文选·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肄业脩声。” 李善 注:“巧,伎巧也。”词语解释:巧垂 拼音:qiǎo chuí
见“ 巧倕 ”。
词语解释:巧倕 拼音:qiǎo chuí
亦作“ 巧垂 ”。 相传 尧 时巧匠名 倕 ,故称 巧倕 。《墨子·非儒下》:“ 奚仲 作车, 巧垂 作舟。”《楚辞·九章·怀沙》:“ 巧倕 不斲兮,孰察其拨正。”《山海经·海内经》:“又有 不距之山 , 巧倕 葬其西。” 郭璞 注:“ 倕 , 尧 巧工也。音瑞。”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弃 彭咸 之娱乐兮,灭 巧倕 之绳墨。”参见“ 工倕 ”。
词语解释:工倕 拼音:gōng chuí
倕 ,古巧匠名。相传 尧 时被召,主理百工,故称 工倕 。《庄子·达生》:“ 工倕 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可以心稽。” 陆德明 释文:“ 工倕 , 尧 工,巧人也。”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黄金涂物象,雕鐫妙 工倕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虽有巧匠如 工倕 ,但缩手袖间而已。”词语解释:巧夺天工 拼音:qiǎo duó tiān gōng
元 赵孟頫 《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鍊药燃灯清昼同。”谓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濮仲谦雕刻》:“ 南京 濮仲谦 ,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后以“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巧妙。 郭小川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诗:“六万万双巧夺天工的手,创造着自己的幸福。”词语解释:巧取豪夺 拼音:qiǎo qǔ háo duó
见“ 巧偷豪夺 ”。
词语解释:巧偷豪夺 拼音:qiǎo tōu háo duó
诈取与强抢。常用以形容不择手段获取财物或权利。 宋 苏轼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之一:“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 桓玄 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 虎头 ?” 金 元好问 《觅神宵道士古铜爵》诗:“巧偷豪夺吾何敢?他日酬君九府钱。”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小县少古迹》:“总之,弹丸小邑,僻陋自惭,盖不得不为此巧偷豪夺之行也。”亦作“ 巧取豪夺 ”。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反对帝国主义的巧取豪夺,倒行逆施!”词语解释:巧诈不如拙诚 拼音:qiǎo zhà bù rú zhuō chéng
古谚。巧智伪诈,不如笨拙而诚实。《韩非子·说林上》:“故曰:‘巧诈不如拙诚。’ 乐羊 以有功见疑, 秦西巴 以有罪益信。”词语解释:巧干 拼音:qiǎo gàn
办事有独创性、有办法和想法、作法上灵巧词语解释:巧故 拼音:qiǎo gù
伪诈。《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 高诱 注:“巧故,伪诈也。”《淮南子·俶真训》:“杂道以伪,俭德以行,而巧故萌生。” 高诱 注:“巧言为诈。”词语解释:巧妻常伴拙夫眠 拼音:qiǎo qī cháng bàn zhuō fū mián
谓夫妻不相配。用以喻世间多不平之事。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一折:“这浑家十分标致。便好道:巧妻常伴拙夫眠。”词语解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拼音:qiǎo fù nán wéi wú mǐ zhī chuī
(1).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谚有‘巧息妇做不得没麵餺飥’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 陈无己 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麵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能干的人也办不成事。按,此谚形式历 元 、 明 、 清 而未定。《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张氏 劝止之曰:‘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你如今力不从心,只索付之无奈了。’”《红楼梦》第七五回:“ 贾母 笑道:‘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儿粥来。’”
(2).今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秦牧 《〈艺海拾贝〉跋》:“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词语解释:巧法 拼音:qiǎo fǎ
(1).取巧以避免触犯法令;枉法,玩弄法令。《史记·平準书》:“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 汉 王充 《论衡·程材》:“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 清 方苞 《狱中杂记》:“凡杀人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
(2).巧妙的方法。 鲁迅 《华盖集·我的“籍”和“系”》:“我们的乏的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词语解释:巧不可阶 拼音:qiǎo bù kě jiē
工巧非人所能及。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时有效 谢康乐 、 裴鸿臚 文者,亦颇有惑焉…… 谢 故巧不可阶, 裴 亦质不宜慕。”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科场对》:“ 谢金圃 ( 墉 )、 吴玉纶 、 德定圃 ( 保 )、 沉云椒 ( 初 )典试,颇不满於众口。作对云:‘ 谢金圃 抽身便讨, 吴玉纶 倒口就吞。 德定圃 人旁呆立, 沉云椒 衣里藏刀。’双关拆字,巧不可阶。” 郑观应 《西学》:“今人自居学者,而目不睹诸子之书,耳不闻列朝之史,以为西法创自西人,或诧为巧不可阶,或斥为卑无足道,噫!异矣!”词语解释:巧敏 拼音:qiǎo mǐn
(1).花言巧语。《荀子·臣道》:“巧敏佞説,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韩诗外传》卷六:“故非有圣人之道,特以巧敏拜请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矣。故明君不道也。”
(2).灵巧敏捷。《淮南子·主术训》:“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而加之以勇力辩慧,捷疾劬録,巧敏迟利,聪明审察,尽众益也。”词语解释:巧梅 拼音:qiǎo méi
见“ 巧挴 ”。
词语解释:巧挴 拼音:qiǎo měi
巧于贪求。一说精于驱车策马之术。《楚辞·天问》:“ 穆王 巧挴,夫何周流?”挴,一本作“ 梅 ”。 朱熹 集注:“巧挴,言巧于贪求也。” 王夫之 通释:“梅与枚通,马策也。” 姜亮夫 校注:“枚者,《左传·襄十八年》‘以枚数闔’注‘枚,马箠也’,即 王 氏所本。则巧枚,谓喜驱策耳。”词语解释:巧作名目 拼音:qiǎo zuò míng mù
巧立名目。 宋 苏轼 《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词语解释:巧籍 拼音:qiǎo jí
假造或伪报户籍。 南朝 梁武帝 《祠南郊大赦诏》:“所讨逋叛,巧籍隐年,闇丁匿口,开恩百日,各令自首。” 南朝 梁 沉约 《论谱籍疏》:“既立此科,人姦互起,伪状巧籍;岁月滋广,以至於 齐 。”词语解释:巧立名色 拼音:qiǎo lì míng sè
见“ 巧立名目 ”。
词语解释:巧立名目 拼音:qiǎo lì míng mù
亦作“ 巧立名色 ”。
(1).想方设法定出种种名目,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明史·张原传》:“比年军需杂输十倍前制……而贡献者復巧立名目,争新竞异,号曰‘孝顺’。” 明 李贽 《三大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魎匠、魍魎僧巧立名色,誑人钱财也。”
(2).谓徒有名目,不切实用。 朱自清 《中国语的特征在哪里》:“我们让印欧语法系统支配惯了,不易脱离它的窠臼,乍一接触这新意念,好象没个安放处,有巧立名目之感。”词语解释:巧立名目 拼音:qiǎo lì míng mù
亦作“ 巧立名色 ”。
(1).想方设法定出种种名目,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明史·张原传》:“比年军需杂输十倍前制……而贡献者復巧立名目,争新竞异,号曰‘孝顺’。” 明 李贽 《三大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魎匠、魍魎僧巧立名色,誑人钱财也。”
(2).谓徒有名目,不切实用。 朱自清 《中国语的特征在哪里》:“我们让印欧语法系统支配惯了,不易脱离它的窠臼,乍一接触这新意念,好象没个安放处,有巧立名目之感。”词语解释:巧繁 拼音:qiǎo fán
花言巧语。《荀子·富国》:“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故明君不道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引之 曰:“繁读为敏……巧敏,谓便佞也。”词语解释:巧言令色 拼音:qiǎo yán lìng sè
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 驩兜 ,何迁乎 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之。”《水浒传》第八三回:“寡人已自差人暗行体察,深知备细,尔等尚自巧言令色,对朕支吾!”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他真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小人。”词语解释:巧的儿 拼音:qiǎo de ér
犹巧计。《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坐下,听我告诉你个巧的儿……咱们有本事硬把他被套里的那二三千银子搬运过来还不领他的情呢!”词语解释:巧额 拼音:qiǎo é
宋 代妇女额发式样的一种。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 汴京 闺阁粧抹凡数变, 崇寧 间,少尝记忆,作大髩方额…… 宣和 已后,多梳云尖巧额,髩撑金凤。”词语解释:巧偷豪夺 拼音:qiǎo tōu háo duó
诈取与强抢。常用以形容不择手段获取财物或权利。 宋 苏轼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之一:“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 桓玄 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 虎头 ?” 金 元好问 《觅神宵道士古铜爵》诗:“巧偷豪夺吾何敢?他日酬君九府钱。”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小县少古迹》:“总之,弹丸小邑,僻陋自惭,盖不得不为此巧偷豪夺之行也。”亦作“ 巧取豪夺 ”。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反对帝国主义的巧取豪夺,倒行逆施!”词语解释:巧果 拼音:qiǎo guǒ
旧俗七夕时用面和糖等制成片状,以油炸脆,供乞巧用的点心。今市上有一种油炸的点心,亦称巧果,不限于七夕供应。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七夕》:“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 清 顾禄 《清嘉录·巧果》:“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麵白和糖,綰作苧结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为苧结。”词语解释:巧劲 拼音:qiǎo jìn
(1).巧妙的手法。如:常常练习,慢慢就找着巧劲了。
(2).凑巧的事。如:我正找他,他就来了,真是巧劲。词语解释:巧卫 拼音:qiǎo wèi
巧诈虚伪。《吕氏春秋·士容》:“富贵弗就而贫贱弗朅,德行尊理而羞用巧卫。” 俞樾 《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三》“而羞用巧卫”:“卫当作躗。乃叚借字或坏字也。 哀 二十四年《左传》‘是躗言也’,正义引 服虔 曰:‘躗,伪。不信也。’然则巧躗犹云巧伪。”词语解释:巧发奇中 拼音:qiǎo fā qí zhòng
(1).谓善于伺机发言,每能猜着。《史记·孝武本纪》:“ 少君 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 武安侯 饮,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 少君 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时时发言有所中也。”
(2).指善于判断而每能应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单骧孙兆》:“ 蜀 人 单驤 者举进士不第,顾以医闻。其术虽本於《难经》、《素问》,而别出新意,往往巧发奇中,然未能十全也。”词语解释:巧克力 拼音:qiǎo kè lì
[英chocolate]以可可粉为主要原料,加糖和香料等制成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