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知己 拼音:zhī jǐ
(1).谓了解、赏识自己。《战国策·楚策四》:“驥於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於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 伯乐 之知己也。”《史记·刺客列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説己者容。” 宋 杨万里 《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之一:“ 孝宗 最知己,交臂失城墉。” 巴金 《秋》六:“我没有一个指导我的先生,我也没有一个知己的朋友。”
(2).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 鲁迅 《书信集·致山本初枝》:“我也常想看看 日本 ,但不喜欢让人家招待。也讨厌让便衣钉梢,只想同两三位知己走走。”词语解释:自己 拼音:zì jǐ
(1).代词。自身,本身。《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初, 弘景 母梦青龙无尾,自己升天。” 唐 蒋贻恭 《咏虾蟆》:“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明 李贽 《杂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巴金 《新生·四月十七日》:“我记着这样的话:为了人类,牺牲自己。”
(2).自己人。《红楼梦》第四二回:“别説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纔这么着。” 邓洪 《山中历险记》:“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
(3).知己亲近;关系密切。 老舍 《柳屯的》:“‘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的说。”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三:“ 铁锁 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词语解释:克己 拼音:kè jǐ
(1).谓克制私欲,严以律己。《汉书·王嘉传》:“ 孝文皇帝 欲起露臺,重百金之费,克己不作。” 唐 韩愈 《贺太阳不亏状》:“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诚发於中,灾销於上。”《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他如此一想,早把从前作女儿时节的行径,全副丢开,却事事克己,步步虚心的作起人家。”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真也使人敬仰 俄罗斯 民族的伟大,宽洪,克己,牺牲的精神。”参见“ 克己復礼 ”。
(2).指要价低。 老舍 《四世同堂》二:“在他的职业上,他永远极尽心,而且要钱特别克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二:“ 张科长 ,你是内行,一看就晓得估价克己不克己,小号一向抱薄利多销主义的,对老区同志,尤其要克己。”
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后汉书·陈寔传》:“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剋己反善。”《北史·魏纪上》:“去春小旱,东作不茂,忧勤剋己,祈请灵祇。”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生还真可喜,剋己自惩创。”
词语解释:克己复礼 拼音:kè jǐ fù lǐ
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论语·颜渊》:“克己復礼为仁。” 何晏 集解:“ 马 曰:‘克己,约身。’ 孔 曰:‘復,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復礼,济时益物。”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古志克己复礼》:“古也有志,克己復礼,仁也。或谓克己復礼,古人所传,非出於 仲尼 。”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论语》:“克己復礼, 朱子 解为‘胜私欲为仁’。”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这是真正的 俄国 贵族,王爵夫人而有这种克己复礼的精神。”词语解释:戊己 拼音:wù jǐ
(1).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郑玄 注:“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时之间,从黄道,月为之佐。至此万物皆枝叶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为日名焉。”《吕氏春秋·季夏》:“中央土,其日戊己。” 高诱 注:“戊己,土日。土,王中央也。”《事类赋》卷十九引 晋 张华 《博物志》:“鷰戊己日不衔泥涂巢,此非才智,自然得之。”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适偶有所偏解,犹鹤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必达於他事也。”
(2).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因以“戊己”代称土。 宋 苏轼 《思无邪斋赞》:“培以戊己,耕以赤蛇。”
(3).见“ 戊己校尉 ”。
词语解释:戊己校尉 拼音:wù jǐ xiào wèi
汉 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戊己校尉, 元帝 初元 元年置。” 颜师古 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今所置校尉亦无常居,故取戊己为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说戊己居中,镇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处 西域 之中抚诸国也。”《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都护 甘延寿 、副校尉 陈汤 发戊己校尉 西域 诸国兵至 康居 ,诛灭 郅支单于 。”亦省称“ 戊己 ”。《梁书·诸夷传·西北诸戎》:“ 晋氏 平 吴 以后,少获寧息,徒置戊己之官,诸国亦未宾从也。” 唐 杨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车师 旧国,俯枕前廷;戊己遗墟,斜连后壁。”词语解释:抚己 拼音:fǔ jǐ
省察自己;自问。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致有鼠雀之牙,抚己多惭,见公甚愧。”词语解释:顾己 拼音:gù jǐ
谓自问。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顾己反躬,何以臻此。” 唐 孟郊 《上张徐州》诗:“顾己诚拙訥,干名已蹉跎。”词语解释:行己 拼音:xíng jǐ
谓立身行事。《论语·公冶长》:“ 子 谓 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简公雪冤》:“士人行己,贵乎立品,即小可以见大,即穷可以徵达。”词语解释:无己 拼音:wú jǐ
(1).犹无我。《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太上无己,其次无名。”
(2).不固执己见。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无己,故学莫先於克己。”词语解释:恭己 拼音:gōng jǐ
(1).谓恭谨以律己。《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 舜 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故王者劳於求人,佚於得贤, 舜 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唐 崔元翰 《奉和圣制三日书怀因以示百寮》:“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明史·刘基传》:“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
(2).指君主不问政事或大权旁落。《后汉书·梁冀传》:“在位二十餘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年》:“时政在 曹氏 ,天子恭己, 悦 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故作是书。” 胡三省 注:“天子恭己,言恭己南面而已,政事无所预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上》:“为其君者,恭己南面而已。”词语解释:罪己 拼音:zuì jǐ
引咎自责。《左传·庄公十一年》:“ 禹 汤 罪己,其兴也悖焉。”《旧唐书·代宗纪》:“朕所以驭朽悬旌,坐而待曙,劳怀罪己之念,延想安人之策。”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何 高祖 惟知杀人,而曾不罪己也。”词语解释:修己 拼音:xiū jǐ
自我修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入道》:“士之谋身,得之者以才,失之者惟命,达失二揆,宏道要枢,可谓勤於修己者与!” 清 姚鼐 《复蒋松如书》:“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参见“ 脩己 ”。
词语解释:脩己 拼音:xiū jǐ
(1).自我修养。《论语·宪问》:“脩己以敬。”《论语·宪问》:“脩己以安人。”
(2).古代传说 大禹 的母亲的名字。《竹书纪年》卷上:“ 帝禹 夏后氏 母曰 脩己 ,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 脩己 背剖而生 禹 于 石纽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禹 生 石纽 ” 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鯀 纳 有莘氏 女曰 志 ,是为 脩己 。”词语解释:洁己 拼音:jié jǐ
使自己行为端谨,符合规范。《论语·述而》:“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洁,一本作“ 絜 ”。《后汉书·崔駰传》:“吾生无妄之世,值 浇 羿 之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 宋 苏辙 《皇叔祖宗祐宗楚免恩命不许不允批答》之三:“既同百僚,咸被光宠;岂独洁己,固陈谦词。” 孙中山 《与本党同志书》:“援洁己以进之义,开与人为善之诚。”词语解释:一己 拼音:yī jǐ
自己一人;个人。《关尹子·三极》:“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唐 陆龟蒙 《奉和太湖诗·缥缈峰》:“尽欲活羣生,不唯私一己。” 宋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公卿大夫方进於朝,於乎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荡寇志》第七八回:“我等那个没有老小?单是他为一己之私,废天下大事!” 郭沫若 《雅言与自力》:“﹝ 尼采 ﹞爱以一己的理想输入于个体之中,以满足其崇拜的欲望。”词语解释:妲己 拼音:dá jǐ
商纣 的宠妃。 有苏氏 女,姓 己 名 妲 。 周武王 灭 商 时被杀。见《国语·晋语一》、《史记·殷本纪》。词语解释:省己 拼音:shěng jǐ
犹言自我反省。 宋 王禹偁 《拟贬萧瑀出家诏》:“朕失任贤之道,昧则哲之明……勉思省己,以卜自新。” 明 张居正 《奉旨迎母就养谢遣官郊劳疏》:“今生一命草芥,冒此宠荣;仰而戴天,俯焉省己。”词语解释:律己 拼音:lǜ jǐ
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宋 岳珂 《愧郯录·京师木工》:“先朝官吏,律己之廉,持论之厚,又於此乎见之。” 明 刘基 《官箴下》:“待人以宽,律己以勤。”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词语解释:利己 拼音:lì jǐ
只顾自己。例如:利己利人。词语解释:后己 拼音:hòu jǐ
谓后考虑自己的事情。《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汉书·文帝纪》:“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宋书·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弔民伐罪,积后己之情。”《新唐书·儒学传上·谷从政》:“诛怨復仇,必尽力后己。”词语解释:私己 拼音:sī jǐ
(1).犹私囊。《醒世姻缘传》第三四回:“ 杨春 是甚么人,掘了这几十万的金银不报了官却都入了私己。”
(2).谓与自己有私人关系。《元典章·吏部·掌印》:“如遇长官拳判,其行用印信,即日牒印与以次正官承权,不得委付私己之人。”
(3).自私;利己。 明 张居正 《答河漕刘百川言开胶河》:“ 胶河 之可开,凡有心於国家者皆知之,独贵乡人以为不便,皆私己之言也。” 清 戴震 《原善》下:“人之不尽其材,患二:曰私,曰蔽。私也者,其生於心为溺,发于政为党,成于行为慝,见于事为悖、为欺,其究为私己。”
(4).私下;暗中。《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船家道:‘我们是本府脚头关提来差往公干的,私己搭一二人,路上去买酒吃。’”词语解释:反己 拼音:fǎn jǐ
反回头来要求自己。《庄子·徐无鬼》:“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史记·乐书》:“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士之苟於自恕,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 清 顾炎武 《与戴枫仲书》:“不务反己而好评人,此今之君子所以终身不可与适道,不为吾友愿之也。”词语解释:彼己 拼音:bǐ jǐ
见“ 彼其 ”。
词语解释:彼其 拼音:bǐ qí
亦作“ 彼己 ”。亦作“ 彼记 ”。
(1).《诗·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郑玄 笺:“不称者言其德薄而服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引作“彼己”。《礼记·表记》引作“彼记”。后以“彼其”、“彼己”讥功德不称其位者。《后汉书·明帝纪》:“《易》陈负乘,《诗》刺彼己,永念慙疚,无忘厥心。”《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其’之讥。” 唐 刘禹锡 《苏州加章服谢宰相状》:“有黷陟明之典,诚招彼己之讥。” 宋 王禹偁 《谢衣袄表》:“饰之瑞兽,空倾率舞之心;徵乃维鵜,难免彼己之刺。”
(2).代词。那,那个;他。《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 申 。” 郑玄 笺:“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 宋 王安石 《伤仲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则未知彼其亦曰:此吾友也,是其来也,将进我以善也。”词语解释:虚己 拼音:xū jǐ
(1).犹无我。言人能无我,则凡事不着意。《庄子·山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成玄英 疏:“虚己,无心也。”
(2).犹虚心。《韩诗外传》卷二:“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汉书·霍光传》:“ 光 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宋 王安石 《宝文阁待制常公墓表》:“於是天子悦其至,虚己而问焉。”《明史·张居正传》:“帝虚己委 居正 , 居正 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参见“ 虚心 ”。
词语解释:虚心 拼音:xū xīn
(1).谦虚,不自满。《庄子·渔父》:“﹝ 孔子 ﹞曰:‘ 丘 少而脩学,以至於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晋书·潘岳传》:“若乃弱志虚心,旷神远致……不自贵於物而物宗焉,不自重於人而人敬焉。”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诗:“区区庸 蜀 支全 魏 ,不是虚心岂得贤。”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2).一心向往。《史记·秦始皇本纪》:“今 秦 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宋书·夷蛮传论》:“山琛水宝,由兹自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异,千名万品,并世主之所虚心,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
(3).虚情假意。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休假温存絮叨叨取撮,佯问候热剌剌念合,更怕我不趲你那冷气虚心廝拾掇。” 明 张居正 《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天地会诗歌选·莫学庞涓害孙膑》:“如有虚心和假意,洪门法律不留情。”
(4).心虚。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 檜 贼以子领国史,又禁野史,亦虚心,怕后世知其为贼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知县大怒,出牌重问,连 巢大郎 也标在牌上,説他私和人命,要拿来出气。 巢大郎 虚心,晓得是替乡里报仇,预先走了。”《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就是 黄老爷 、 周老爷 ,晓得统领这话不是説的自己,不免总有点虚心,静悄悄的一声也不敢言语。”词语解释:约己 拼音:yuē jǐ
约束自己。《后汉书·应奉传》:“ 和帝 时为 河南 尹、将作大匠,公廉约己,明达政事。”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苦心约己,以行无益之事,鏤冰刻朽,终无必成之功。”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夫约己裕人,招怀必信,推诚体国,嫌衅自平。”词语解释:忘己 拼音:wàng jǐ
(1).忘了自己,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指不识不知,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庄子·天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天。”
(2).不主观,不自用。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无我,惟民是度。” 宋 苏轼 《拟殿试策问》:“朕虚心忘己,以来众言。”词语解释:适己 拼音:shì jǐ
犹自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词语解释:身己 拼音:shēn jǐ
犹身体。借指妇女的贞操。《朱子语类》卷九八:“只是有私意,便内外扞格,只见得自家身己,凡物皆不与己相关,便是有外之心。”《全元散曲·水仙子·冬》:“我今日悔懊迟,先输了花朵般身己。”《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苗忠 底贼……又杀了当直 周吉 ,姦骗了我身己,剗地把我来卖了!”词语解释:屈己 拼音:qū jǐ
委屈自己。《孔丛子·抗志》:“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 唐 崔元翰 《中元日题奉敬寺》诗:“屈己由济物, 尧 心岂所荣。” 宋 岳珂 《桯史·岳鄂武穆王本传》:“初, 飞 在诸将中年最少,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 世忠 、 俊 不能平, 飞 屈己下之。”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三:“百里挑一的妇女,屈己待人,跟 赵玉林 同志一模一样。”词语解释:奉己 拼音:fèng jǐ
(1).谓养护己身,无所作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蔿吕臣 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杜预 注:“言其自守无大志。”《南史·后妃传下·陈文沉皇后》:“ 钦 素无伎能,奉己而已。” 清 钱谦益 《向言上》之四:“夫奉己而不在民,近代大臣之通病也,百姓之所仇而敌国之所喜也。”
(2).奉养自己。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诗:“礼贤道何优,奉己事苦俭。”词语解释:直己 拼音:zhí jǐ
谓自身守正不阿。《礼记·乐记》:“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外宽而内正,自极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终,盖 蘧伯玉 之行也。”词语解释:恕己 拼音:shù jǐ
(1).宽宥自己。《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妬。” 王夫之 通释:“如心谓之恕。君子之恕,如其心之忠也。小人之恕,如其心之邪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鲁二女》:“不料 汉 人恕己,好言古女淫佚也。”
(2).谓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汉书·成帝纪》:“崇宽大,长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垂惻隐於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唐 白居易 《王泽流人心感策》:“夫欲使王泽旁流,人心大感,则在陛下恕己及物而已。”词语解释:持己 拼音:chí jǐ
犹持身。 宋 曾巩 《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君事母孝,持己约,与人交,尽其义。”《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 永恩 性宽易而持己严,袭爵垂五十年,淡泊勤俭,出处有恒。”参见“ 持身 ”。
词语解释:持身 拼音:chí shēn
立身;修身。《列子·说符》:“ 子列子 学於 壶丘子林 。 壶丘子林 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怵於待禄,慎於持身。” 宋 苏轼 《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至於持身厉行,练精养志,或乘风而仙,或解形而去。” 沙汀 《淘金记》二一:“这个从来点滴不沾、持身严格的半老妇人,喜欢喝点酒了。”词语解释:正己 拼音:zhèng jǐ
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礼记·中庸》:“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 唐 李翱 《答侯高第二书》:“君子正己而须之尔,虽圣人不能取其容焉。” 明 张居正 《与蓟辽督抚书》:“夫省文以期实效,坦怀以合暌贰,正己以振威稜,乃渠今日最切务也。”词语解释:足己 拼音:zú jǐ
自满自足;自以为是。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秦王 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论》:“﹝ 亚夫 ﹞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司马贞 索隐:“ 亚夫 自以己之智谋足,而不虚己学古人。” 清 张履祥 《陈母叶太君九袠寿序》:“甚至信一人之臆见,薄尊闻为流俗,足己自贤,而无復求益之意。”词语解释:守己 拼音:shǒu jǐ
谓安守本分。 清 侯方域 《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公为政,随任其俗,人不知有令。既满当迁,司徒公数问所欲得者,皆不应。其子怪之,公曰:‘司徒自篤亲,我自守己。’”词语解释:营己 拼音:yíng jǐ
谋求自己的利益;为自己打算。 汉 徐干 《中论·谴交》:“徒营己治私,求势逐利而已。” 晋 陶潜 《和郭主簿》之一:“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词语解释:干己
关系,责任词语解释:揣己 拼音:chuāi jǐ
估量自己。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是以劳思长怀,中夜起坐,度时揣己,废然而返。” 明 李东阳 《求退录》:“况臣揣己量力,见可知难,盛满之惧,已非一日。”词语解释:小己 拼音:xiǎo jǐ
一己,个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 宋 陈瓘 《通州自便谢表》:“乃公朝之盛事,岂小己之私荣。” 刘显志 《论中国教育之主义》:“而全体人类之中,有所谓国羣焉;为国羣之分子者,有所谓小己焉。” 郭沫若 《国防·污池·炼狱》:“也不要为着一个小团体或一个小己的利害而作文艺家的‘内战’。”词语解释:切己 拼音:qiē jǐ
(1).犹切身。谓身受窘迫。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亦有飢寒切己,藜藿不给……释耒则农事废,执卷则供养亏者,虽闕学业,可恕者也。”
(2).犹切身。密切联系自身;和自己有密切关系。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文公 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 明 李贽 《答周若庄书》:“今之谈者,切己自反,果能常寂而常定乎?”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反观内照,近於切己体察。”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也是凡事切己,则格外关心的一例罢。”
(3).犹切身。贴心。《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你千乡万里,出外为客,若没有切己的亲戚,那个知疼着热?” 张天翼 《儿女们》二:“‘ 小银儿 回来了没有?’ 廉大爷 小声儿问,很切己的样子。”词语解释:封己 拼音:fēng jǐ
厚己。《国语·晋语八》:“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韦昭 注:“封,厚也。”《文选·李康〈运命论〉》:“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 张铣 注:“未至圣道,但为厚己,养其高名,能以权势动於时君也。” 唐 杜甫 《种莴苣》诗:“贤良虽得禄,守道不封己。” 清 钱谦益 《左布政王公墓碑》:“生平无先人之心,无封己之行。”词语解释:得己 拼音:de jǐ
谓不失己志。《孟子·尽心上》:“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朱熹 集注:“得己,言不失己也。”一说,得己犹言自得。见 杨伯峻 注。词语解释:养己 拼音:yǎng jǐ
(1).谓涵养自己的身心。《参同契》卷上:“内以养己,安静虚无。” 元 张宇 《感怀》诗:“文字售人真滞货,廉平养己似閒官。”
(2).养活自己。《庄子·人间世》:“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 隋 王通 《中说·事君》:“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词语解释:辍己 拼音:chuò jǐ
舍己。 唐 拾得 《诗》之十八:“运心常宽广,此则名为布。輟己惠於人,方可名为施。”词语解释:返己 拼音:fǎn jǐ
犹返躬。《天雨花》第十四回:“大人返己来自责,今朝杀我不该应。”词语解释:终己 拼音:zhōng jǐ
犹终身。《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六年》:“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已不知也。” 胡三省 注:“终己,犹言终身也。”词语解释:扬己 拼音:yáng jǐ
显耀自己。 汉 班固 《〈离骚〉序》:“今若 屈原 ,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羣小之间,以离谗贼。”《新唐书·杜如晦传论》:“彼扬己取名,瞭然使户晓者,盖 房 杜 之细邪!”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疎,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词语解释:矜己 拼音:jīn jǐ
夸耀自己。《隋书·炀帝纪论》:“恃才矜己,傲狠明德。” 明 李贽 《复宋太守书》:“如以为大言不惭,贡高矜己,则终将缄默,亦容易耳。”词语解释:异己 拼音:yì jǐ
亦作“异己”。
(1).志趣、见解与己不同,以至敌对。《后汉书·朱儁传》:“ 卓 虽恶 儁 异己,然贪其名重,乃表迁太僕,以为己副。”《宋史·岳飞传》:“时和议既决, 檜 患 飞 异己。”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古人为人之所归而或以其异己,则曰非我家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民国 二年后的 袁世凯 ,对于异己者何尝不赶尽杀绝。”
(2).指与己见不同或敌对的人。《晋书·殷顗传》:“ 顗 见 江绩 亦以正直为 仲堪 所斥,知 仲堪 当逐异己,树置所亲。” 宋 王安石 《扬雄》诗之二:“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 清 顾炎武 《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铭》:“巡抚削职为民,擢 童蒙 为太僕寺少卿,俾之修怨於东林而斥逐异己,此党祸所由起也。”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在厦大时,即逢迎校长以驱除异己。异己既尽,而此公亦为校长所鄙。”词语解释:徇己 拼音:xùn jǐ
犹营私。《后汉书·崔駰传》:“游不伦党,苟以徇己,汗血竞时,利合而友。” 李贤 注:“徇,营也。言交非其类,苟以营己而已。”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徇己。” 宋 曾巩 《再乞登对状》:“盖由陛下神圣文武,度越千载,而虚心纳下,无伐善之意、徇己之情。”词语解释:及己 拼音:jí jǐ
植物名。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方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又名獐耳细辛。喜生山谷阴湿之地。根入药,外用治诸恶疮及皮肤虫痒等。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词语解释:反求诸己 拼音:fǎn qiú zhū jǐ
犹反躬自问。谓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宋 程颐 《周易程氏传》卷三:“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子夏 篤信圣人, 曾子 反求诸己。”词语解释:诬己 拼音:wū jǐ
吹嘘自己。 宋 王令 《讲罢谢邵牧不疑书》:“后儒呫呫,各以意近,有不自得,弗肯怙己,以意实猜,诬己自圣,凿孔纳枘,非有条枝,务自名家,不恤非是。”词语解释:诛锄异己 拼音:zhū chú yì jǐ
消灭或消除自己的对立面或意见相佐的人词语解释:量己 拼音:liàng jǐ
度量自己的学识才能。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臣虽不达,何事背时违上、自貽患责邪?实仰览殷鉴,量己知弊,身不足惜,为国取悔。” 南朝 齐 谢朓 《于安城答灵运》诗:“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进。”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虽自见之明,庸近所蔽,愚夫一至,偶识量己。”词语解释:他己 拼音:tā jǐ
他自己,他本人。《水浒传》第四十回:“叵耐 黄文炳 那厮,事又不干他己,却在知府面前,将那京师童謡解説。”《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店主人 张善 一发不干他己事,只晓他不在店里宿罢了。”词语解释:贴己 拼音:tiē jǐ
(1).亲近的;贴心的。《红楼梦》第七四回:“只见 王夫人 气色更变,只带一个贴己小丫头走来,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八章:“自己身为大臣……亟需有一二忠诚贴己、孔武有力的卫士,才可无虞。” 张天翼 《万仞约》三:“等那个 高老六 走了之后,他才能够跟他们九爷说几句贴己话,并且还打算在这里吃一顿中饭。”
(2).私房。 老舍 《赶集·柳家大院》:“一定是石匠哥哥给嫂子买了贴己的东西,要不然她不会脸上有笑意。”词语解释:颛己 拼音:zhuān jǐ
(1).固执己见。顓,通“ 专 ”。《汉书·地理志下》:“ 沛 楚 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贫,而 山阳 好为姦盗。” 颜师古 注:“顓与专同。急疾顓己,言性褊狭而自用。” 清 曾国藩 《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乌取夫顓己守常,姝姝焉自悦其故迹,终古而不化哉。”
(2).擅自独断。顓,通“ 专 ”。《汉书·终军传》:“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顓己之宜。”词语解释:脩己 拼音:xiū jǐ
(1).自我修养。《论语·宪问》:“脩己以敬。”《论语·宪问》:“脩己以安人。”
(2).古代传说 大禹 的母亲的名字。《竹书纪年》卷上:“ 帝禹 夏后氏 母曰 脩己 ,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 脩己 背剖而生 禹 于 石纽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禹 生 石纽 ” 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鯀 纳 有莘氏 女曰 志 ,是为 脩己 。”词语解释:肥己 拼音:féi jǐ
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一己之利。《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何等肚肠!”《清史稿·食货志六》:“院司类有存案,原非自谋肥己。” 鲁迅 《南腔北调集·沙》:“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词语解释:句己 拼音:jù jǐ
钩己。谓星体去而复来,环行如钩,又成“己”字状。《新唐书·天文志三》:“﹝ 永淳 元年﹞九月庚戌,荧惑入舆鬼,犯质星;十一月乙未,復犯舆鬼,去而復来,是谓‘句己’。”《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后八十餘日,荧惑出东井,留守句己,久之乃去。” 胡三省 注:“句,读曰‘鉤’。鉤己,谓环绕而行如鉤,又成‘己’字也。”词语解释:躬己 拼音:gōng jǐ
(1).恭己。谓帝王敬肃己身,无为而治。躬,通“ 恭 ”。《孔子家语·五帝德》:“﹝ 舜 ﹞叡明智通,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 尧 旧职,躬己而已。”一本作“ 恭己 ”。
(2).亲自;亲身。 唐 冯翊 《桂苑丛谈·赏心亭》:“自 彭门 乱常之后,藩镇疮痍未平,公按轡躬己而治之,补缀頽毁,整葺坏纲,功无虚日。”词语解释:共己 拼音:gòng jǐ
谓帝王严肃恭敬地约束自己。共,通“ 恭 ”。亦谓其任人得宜,无为而治。《荀子·王霸》:“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矣!” 梁启雄 简释:“天子得人来任众职,可以无为而治,只是恭敬己身就够了!《论语·卫灵公》:‘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与此文‘共己而已矣’意合。”《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序》:“ 高帝 拨乱诛暴……后嗣共己遵业,旧臣继踵居位。” 颜师古 注:“共,读曰恭。”《汉书·郊祀志下》:“时,大将军 霍光 辅政,上共己正南面,非宗庙之祀不出。”词语解释:身不由己 拼音:shēn bù yóu jǐ
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动不能由自己支配。《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禁 拜伏於地,乞哀请命。 关公 曰:‘汝怎敢抗吾?’ 禁 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红楼梦》第十二回:“ 贾瑞 此时身不由己,只得蹲在那臺阶下。” 鲁迅 《彷徨·伤逝》:“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亦作“ 身不由主 ”。《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噯哟’了一声,就身不由主睡下了。” 叶圣陶 《一个练习生》:“冲在人群的波浪里,我身不由主,只能应合着大众的步调朝西跑。”词语解释:谬托知己 拼音:miù tuō zhī jǐ
谓假托为知心朋友。《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有班谬托知己的朋友,天天在一块儿打牌吃酒。” 鲁迅 《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词语解释:谦己 拼音:qiān jǐ
克己,自谦。 晋 陆机 《辨亡论》下:“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词语解释:倾己 拼音:qīng jǐ
谓降低自己的身份。形容态度真诚恭敬。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若理之诡曖,事不实奇,亦岂肯倾己破欲,以尊无形者乎?”《明史·周王朱橚传》:“宾客造门,倾己纳之。”词语解释:入己 拼音:rù jǐ
谓把财物据为己有。《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 燕度 勘到 滕宗谅 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词语解释:靠己 拼音:kào jǐ
贴心,知己。 孙犁 《风云初记》四:“怎么这样狠心,见着了靠己的人,还不说实话呀!”词语解释:露才扬己 拼音:lù cái yáng jǐ
显露才能,表现自己。 汉 班固 《〈离骚〉序》:“今若 屈原 ,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羣小之閒,以离谗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 班固 以为露才扬己,忿懟沉江。”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古人用心忠厚如此,异乎今人露才扬己,未有寸长者,已讥议前辈。” 梁启超 《说动》:“陈言者,命之曰希望恩泽;程功者,命之曰露才扬己。”亦作“ 露己扬才 ”。 宋 苏舜钦 《投匦疏》:“﹝遁逸之士﹞若出而求陛下之试,是其人非高蹈者,则皆露己扬才,干时謁进者也。”词语解释:单己
只身;个人词语解释:菲己
待己菲薄词语解释:罔己
受人欺骗陷害词语解释:轻人轻己
轻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词语解释:毋己
不得,不能词语解释:两己 拼音:liǎng jǐ
两个“己”字的图形。《书·益稷》“黼黻絺绣” 孔 传:“黼若斧形,黻为两己相背。”词语解释:专己 拼音:zhuān jǐ
(1).固执己见。《淮南子·主术训》:“﹝ 孔子 ﹞作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专己。”《汉书·刘歆传》:“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2).独断专行。 汉 王充 《论衡·辨祟》:“圣人举事,先定於义,义已定立,决以卜筮,示不专己。”《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殴击吏人,专己凶暴。”词语解释:遗己 拼音:yí jǐ
忘我;舍己。《晋书·文苑传·李充》:“资生既广,羣涂思通,闇实师明,匪予求蒙,遗己济物而天下为公。”词语解释:先人后己 拼音:xiān rén hòu jǐ
谓优先考虑他人利益。语出《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 北齐 魏收 《枕中篇》:“自我及物,先人后己。” 宋 叶适 《长潭王公墓志铭》:“其恭孝和敏,先人后己,通有共无,出于天性。”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七章:“我说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你说不好,要先人后己。这阵好,看弄得自家不够了吧!”词语解释:体己 拼音:tī ji
(1).亲近的;贴心的。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父母不在,也没有人做主,孤孤单单,没有一个体己的人。”参见“ 体己人 ”。
(2).家庭成员中个人私存的财物。亦泛指私人积蓄。《红楼梦》第十六回:“知道奶奶有了体己,他还不大着胆子花么?”《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幸亏他三人还有些体己,拿出来变变卖卖,尚堪过活。” 老舍 《骆驼祥子》六:“就是老头子犯牛脖子,我手里也有俩体己,咱俩也能弄上两三辆车。”
(3).私下;表示亲密或不公开的。《红楼梦》第四一回:“ 宝玉 便轻轻走进来,笑道:‘你们喫体己茶呢!’”《红楼梦》第七一回:“这会子打听了体己信儿,或是赏了那位管家奶奶的东西,你们争着狗颠屁股儿的传去,不知谁是谁呢!”
词语解释:体己人 拼音:tī ji rén
贴心人;心腹人。 元 杨瑀 《山居新话》:“尝见 周草窗 家藏 徽宗 在 五国城 写归御批数十纸,中间有云‘可付体己人’者,即今之所谓梯己人,因方音之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这一位 惲掌柜 ,是 周中堂 跟前头一个体己人。”词语解释:梯己 拼音:tī jǐ
同“ 体己 ”。
(1).家庭成员中个人私存的财物。亦泛指私人的积蓄。《通俗编·货财》引 宋 郑思肖 《心史》:“ 元 人谓自己物,则曰梯己物。”《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家人又要小包,儿子又要梯己。”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梯己》:“ 汴 人语,如藏物於内,不为外用,或人不知之者,皆曰梯己。”
(2).私下。《元典章·户部十三·干脱钱》:“如有为民借了,虽写作梯己文契,仰照勘端的,为差发支使有备细文凭,亦在倚阁之数。”《水浒传》第四二回:“ 晁盖 又梯己备箇筵席,庆贺 宋江 父子完聚。”《醒世姻缘传》第三八回:“他还嫌肚子不饱,又与 孙兰姬 房中梯己喫了一个小麵。”
(3).心腹;亲密。《水浒传》第五二回:“ 高廉 手下有三百梯己军士,号为飞天神兵。”《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廩生 世事熟透,便寻个巡道梯己过龙之人与他暗地打个关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不承望这一回头,一眼正看见两人在那里打梯己的神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