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巴山 拼音:bā shān
大巴山。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里的“巴山”泛指巴蜀一带词语解释:巴陵 拼音:bā líng
(1).旧县名。 晋 太康 元年置,治所在今 湖南 岳阳 。1913年改名 岳阳县 。
(2).郡名。 南朝 宋 元嘉 十六年置。治所在 巴陵 (今 湖南 岳阳 )。隋 开皇 九年废。 唐 天宝 元年复置。 乾元 元年改称 岳州 。 隋 末 罗县 令 萧铣 起兵,即以此为根据地。
(3).山名。在 岳阳县 治西南,滨 洞庭湖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昔 羿 屠巴蛇於 洞庭 ,其骨若陵,故曰 巴陵 。” 唐 朱庆馀 《与庞复言携酒望洞庭》诗:“帆自 巴陵山 下过,雨从 神女 峡边来。”词语解释:巴蜀 拼音:bā shǔ
秦 汉 设 巴 蜀 二郡,皆在今 四川省 。后用为 四川 的别称。《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之国,西有 巴 蜀 、 汉中 之利,北有 胡 貉、 代 马之用。”《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公孙述 称王 巴 蜀 , 李宪 自立为 淮南王 。” 清 林则徐 《与纤》诗:“漫疑负弩经 巴蜀 ,便当浮槎到女牛。”词语解释:巴峡 拼音:bā xiá
指 巴县 以东江面的 石洞峡 、 铜锣峡 、 明月峡 ,即《华阳国志·巴志》所称的 巴郡 三峡。 唐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即从 巴峡 穿 巫峡 ,便下 襄阳 向 洛阳 。”词语解释:巴鼻 拼音:bā bí
来由;根据。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熙寧 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丞御史。 苏长公 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姦邪。’”《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説 海闍黎 许多事,説得个没巴鼻。”《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那吏部官道是告敕、文簿尽空,毫无巴鼻,难辨真伪。” 周立波 《扫盲志异》:“人家疑心不是没有一点巴鼻的,蚂蚁子不爬没缝的砖墙。”词语解释:巴人 拼音:bā rén
(1).古 巴州 人。 唐 刘禹锡 《杂曲歌辞·竹枝》:“ 楚 水 巴 山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
(2).古曲名。 晋 张协 《杂诗》之五:“《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一:“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详“ 下里巴人 ”。
词语解释: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 巴 ,古国名,地在今 川东 、 鄂西 一带。《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 李周翰 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词语解释:巴渝 拼音:bā yú
(1). 巴 渝 , 蜀 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巴 渝 宋 蔡 , 淮南 《干遮》, 文成 、 颠 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骇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 颜师古 注:“ 巴 俞 之人刚勇好舞,初 高祖 用之,克平 三秦 ,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参见“ 巴渝舞 ”。
(2).古曲调名。即巴渝歌。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宋 王灼 《碧鸡漫志》:“至 唐 武后 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等六十三曲。”
词语解释:巴渝舞 拼音:bā yú wǔ
古代 巴 渝 地区民间武舞。 周 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后汉书·南蛮传》:“至 高祖 为 汉王 ,发 夷 人还伐 三秦 。 秦 地既定,乃遣还 巴中 ……俗喜歌舞, 高祖 观之,曰:‘此 武王 伐 紂 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魏 晋 后 王粲 、 傅玄 等人人有拟作。自 汉 至 唐 ,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 魏 更名“昭武舞”, 晋 更名“宣武舞”, 梁 恢复原称。 隋文帝 曾以非正典罢之。 唐 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 陆龟蒙 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词语解释:巴童 拼音:bā tóng
巴 渝 之童,善歌舞。《文选·鲍照〈舞鹤赋〉》:“ 燕 姬色沮, 巴 童心耻。” 刘良 注:“ 巴 童、 燕 姬,并善歌者。” 唐 岑参 《赴犍为经龙阁道》诗:“屡闻 羌 儿笛,厌听 巴 童歌。” 清 陈维崧 《夜合花·廿二夜原白堂中观剧即事》词:“僛 越 覡,舞 巴 童,颭灵旗,不满微风。”词语解释:巴子 拼音:bā zǐ
(1).指古 巴子国 。 宋 张先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词:“ 巴子 城头青草暮, 巴山 重叠相逢处。”
(2).黏结块状的东西。《西游记》第八六回:“只见那向阳处有几个小妖,拿些人肉巴子,一块块理着晒哩。”词语解释:巴字 拼音:bā zì
谓 巴江 或 巴峡 ,曲折似“巴”字。因以喻水流曲折。 唐 徐凝 《荆巫梦思》诗:“相思合眼梦何处,十二峯高巴字遥。” 唐 姚合 《泛觞泉》诗:“杯来转巴字,客坐遶方流。”《文献通考·舆地七》:“ 巴江 自古集来派於﹝ 巴州 ﹞郡治之右,状如‘巴’字,又曰 字江 。”词语解释:巴蛇 拼音:bā shé
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晋 左思 《吴都赋》:“屠巴蛇,出象骼。” 宁调元 《燕京杂诗》:“巴蛇渐长期吞象, 蜀 帝从今定化鹃。”词语解释:巴曲 拼音:bā qǔ
巴 地民间歌曲。 唐 杜甫 《社日》诗:“南翁 巴 曲醉,北雁塞声微。” 唐 白居易 《发白狗峡》诗:“ 巴 曲春全尽, 巫 阳雨半收。”词语解释:巴子国 拼音:bā zǐ guó
古国名。 清 陈维崧 《潇湘逢故人慢》词:“ 女娥祠 , 巴子国 ,看歷歷晴川,萋萋芳树。”详“ 巴 ”。词语解释:巴篱 拼音:bā lí
篱笆。 唐 羊士谔 《斋中咏怀》:“不觉东风过寒食,雨来萱草出巴篱。” 唐 郑还古 《博异志·刘方玄》:“﹝ 刘方玄 ﹞夜宿江岸古馆之厅,其西有巴篱所隔。”词语解释:巴汉 拼音:bā hàn
古 巴郡 、 汉中 地区。在今 川 东、 陕 南、 鄂 西北一带。《史记·刺客列传》:“南有 涇 渭 之沃,擅 巴 汉 之饶。”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诗:“崎嶇 巴 汉 间,屡以弱攻强。”词语解释:巴巴 拼音:bā bā
(1).爸爸。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巴巴妈妈》:“ 明 王文龙 《龙兴慈记》云:‘ 季巴巴 、 王妈妈 , 圣祖 微时有恩邻人也。’按,巴巴俗呼父也,字亦作夿,此二人殆翁媪歟? 明 文林 《瑯琊漫钞》云:‘ 赵 氏乾娘, 高皇 义父之妻也,世袭指挥。’按,此知 明高皇 有义父乾娘, 季巴巴 、 王妈妈 殆亦此类歟?”
(2).指巴掌。《荡寇志》第八十回:“一声呼喝,向那左边面颊上足足的盦了二十个大巴巴。”
(3).方言。食物名,即饽饽。 孙锦标 《南通方言疏证》四:“今小儿呼点心为巴巴,即北方言餑餑。”
(4).方言,粪便。《抗日歌谣》:“五色旗(伪满旗)不用挂,再过三年擦巴巴。” 郭光 《仅仅是开始》:“你们屁股上带着巴巴说别人!”
(5).急切;切盼。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二折:“眼巴巴不见孩儿回来。”《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巴巴寻那肥皂洗脸,怪不得你的脸洗的比人家屁股还白。”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事情实在太多。大家都正在那里巴巴地等着他。”
(6).特地;偏偏。《红楼梦》第二二回:“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红楼梦》第三七回:“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
(7).黏滞;黏结成块的。 宋 陆游 《大慧禅师真赞》:“平生嫌遮老子,説法口巴巴地。”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吃晚饭时,炕桌上摆着煮得粘粘巴巴的豆角。”
(8).表状貌的词尾。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若不回他一句,教他没趣巴巴的。”
(9).象声词。 管桦 《三月拘留》:“门敲的巴巴山响。”词语解释:巴賨 拼音:bā cóng
(1).谓 巴 中地带。 汉 扬雄 《蜀都赋》:“东有 巴賨 ,绵亘 百濮 。” 宋 欧阳修 《初至夷陵苏子美见寄》诗:“ 巴賨 舡贾集,蛮市酒旗招。”
(2).指 巴 中一带的人。 唐 李贺 《恼公》诗:“数钱教姹女,买药问 巴 賨。”
(3).古代 巴 人所交纳的赋税。 巴 人呼赋为賨,故称。 唐 陆龟蒙 《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谁比 蜀 严静,谁方 巴 賨貲。”词语解释:巴笺 拼音:bā jiān
蜀 地产的一种优质纸。 唐 杜甫 《寄高使君岑长史》诗:“ 荆 玉簪头冷, 巴 牋染翰光。” 仇兆鳌 注:“《纸谱》: 蜀 牋纸,尽用 蔡伦 法,有玉版、贡餘、经屑、表光之名。” 唐 李商隐 《宫中曲》:“ 巴 牋两三幅,满写承恩字。” 词语解释:巴儿 拼音:bā er
(1).猿的别称。 唐 元稹 《通州丁溪馆别李景信》诗:“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
(2).指 巴 蜀 (今 四川省 )年青人。 唐 方干 《蜀中》诗:“閒来却伴巴儿醉,荳蔻花边唱《竹枝》。”词语解释:巴得 拼音:bā de
犹盼望。 宋 吴潜 《水调歌头·出郊玩水》词:“巴得西风起,吾亦问前程。”《水浒传》第三四回:“﹝ 秦明 ﹞看看天色晚了,又走得人困军乏;巴得到那山下时,正欲下寨造饭,只见山上火把乱起,锣鼓乱鸣。”词语解释:巴歈 拼音:bā yú
指巴渝舞或巴渝歌。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鸣鼓《巴歈》,作於堂下。” 唐 刘禹锡 《竹枝词序》:“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参见“ 巴渝舞 ”、“ 巴渝歌 ”。词语解释:巴酒 拼音:bā jiǔ
古代 巴 地酿造的名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 之左岸有 巴乡村 ,村人善酿,故俗称 巴乡 、 清郡 出名酒。” 宋 陆游 《南窗》诗:“ 巴 酒禁愁得,金丹奈老何。”词语解释:巴锦 拼音:bā jǐn
即蜀锦。 四川 生产的彩锦。 南唐 张泌 《浣溪沙》词:“人不见时还暂语,令才抛后爱微嚬, 越 罗 巴 锦不胜春。”词语解释:巴里 拼音:bā lǐ
“巴人下里”之省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巴里之曲,有厪圣怀,皆微臣之罪也。”参见“ 巴人下里 ”。
词语解释:巴人下里 拼音:bā rén xià lǐ
(1).即下里巴人。古代 楚国 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 ,古国名,在今 四川 东部一带,古为 楚 地。下里,乡里。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 郢 中之听。”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2).泛指粗俗的作品。《平山冷燕》第十七回:“ 张寅 道:‘晚生末学,“巴人下里”之词只好涂饰閭里,怎敢陈于老太师山斗之下。’”参见“ 下里巴人 ”。词语解释:巴俚 拼音:bā lǐ
巴 地民间歌谣。用以对自作诗文的谦称。 唐 孟浩然 《和张明府登鹿门山》:“谬承 巴 俚和,非敢应同声。”词语解释:巴而思 拼音:bā ér sī
亦作“ 巴儿思 ”。 蒙语,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巴而思》:“﹝ 姚天福 ﹞弹击权臣,无所顾畏, 世祖 赐名‘巴而思’,国言‘虎’也。”《元史·姚天福传》:“每廷折权臣,帝嘉其直,锡名‘巴儿思’,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词语解释:巴且 拼音:bā qiě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很大,花白色,果实与香蕉相似,可以吃。《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诸柘巴且。”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云:“巴且,草,一名巴蕉。”按,《文选》 李善 注作“巴苴”。词语解释:巴结 拼音:bā jì
(1).努力;勤奋。 元 刘庭信 《折桂令·忆别》曲:“篤篤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但愿他从此一心巴结正路,把从前那些邪魔永不沾染,就是好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他觉得解放以后 陶阿毛 变得比以前更好了,很关心工人的生活,自己做生活也巴结。”
(2).奉承;讨好。《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凭你怎的巴结他,他怎肯忍心害理的违天行事?” 巴金 《寒夜》十一:“他看不惯大家对总经理和 周主任 巴结的样子,那些卑下的奉承话使他发呕。”
(3).凑合;勉强。《红楼梦》第六四回:“若説一二百,奴才还可巴结;这五六百,奴才一时那里办得来?”词语解释:巴火 拼音:bā huǒ
相传 后汉 栾巴 喷酒灭火的故事。《后汉书·栾巴传》:“﹝ 欒巴 ﹞迁 沛 相。所在有绩,徵拜尚书。” 李贤 注引《神仙传》:“ 巴 为尚书,正朝大会, 巴 独后到,又饮酒西南噀之。有司奏 巴 不敬。有詔问 巴 , 巴 顿首谢曰:‘臣本县 成都 市失火,臣故因酒为雨以灭火。臣不敢不敬。’詔即以驛书问 成都 , 成都 答言:‘正旦大失火,食时有雨从东北来,火乃息,雨皆酒臭。’后忽一旦大风,天雾晦暝,对坐皆不相见,失 巴 所在。寻问之,云其日还 成都 ,与亲故别也。”后诗文中因以“巴火”为火的泛称。 宋 范成大 《清明日试新火》诗:“再钻 巴 火尚浮家,去国年多客路赊。”词语解释:巴渝舞 拼音:bā yú wǔ
古代 巴 渝 地区民间武舞。 周 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后汉书·南蛮传》:“至 高祖 为 汉王 ,发 夷 人还伐 三秦 。 秦 地既定,乃遣还 巴中 ……俗喜歌舞, 高祖 观之,曰:‘此 武王 伐 紂 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魏 晋 后 王粲 、 傅玄 等人人有拟作。自 汉 至 唐 ,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 魏 更名“昭武舞”, 晋 更名“宣武舞”, 梁 恢复原称。 隋文帝 曾以非正典罢之。 唐 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 陆龟蒙 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词语解释:巴马子 拼音:bā mǎ zǐ
梁 末童谣中对 南朝 梁 将 王僧辩 的称呼。《南史·陈纪下论》:“始 梁 末古謡云:‘可怜 巴马子 ,一日行千里。不见 马上郎 ,但见黄尘起……’及 僧辩 灭,群臣以謡言奏闻曰:‘ 僧辩 本乘 巴 马以击 侯景 。 马上郎 , 王 字也。’”词语解释:巴山越
度词语解释:巴览子 拼音:bā lǎn zǐ
即巴旦杏。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乃……人面子、巴览子、榛子、榧子、虾具之类。”参见“巴旦杏”。
词语解释:巴旦杏 拼音:bā dàn xìng
亦作“ 巴旦 ”。 伊朗语的音译。一名扁桃。蔷薇科。落叶乔木。叶披针形。果实带扁,果肉薄而少汁。有许多变种。种仁分甘苦两种,成分与效用大致与杏仁相同。《骈雅·释木》:“巴旦,北杏也。” 魏茂林 训纂引《通雅四十三·植物类》:“杏仁曰巴旦,乃 大宛 种也。今京师称巴旦杏仁……《长安客话》:‘杏仁皆苦味,有一种甘者,谓之八达杏。’” 清 郝懿行 《证俗文》:“《本草纲目》一名八担杏,出回回旧地,今 关西 诸土亦有。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词语解释:巴金 拼音:bā jīn
(1904- )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1927年留学法国。回国后曾主编《文学丛刊》等。抗战时期与茅盾等合编《呐喊》、《烽火》等杂志,宣传抗日救国。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主席,主编《收获》、《上海文学》等刊物。著有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译有俄国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有《巴金文集》。词语解释:巴镘 拼音:bā màn
亦作“ 巴谩 ”。
(1).古代博戏名。盛行于 宋 元 。 宋 孙宗鉴 《东皋杂录》:“今人掷钱为博者戏,以钱文面背分胜负,曰‘字’曰‘幕’。”鏝,一作“谩”,又作“漫”,皆与“幕”通。幕,钱币的背面。
(2).巴望赢钱。引申为爱财;诈骗牟利。《宣和遗事》前集:“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谩,两隻手偏会拏云握雾。” 元 无名氏 《一枝花·行乐》套曲:“也不怕弃旧怜新女嫌,也不怕爱钱巴鏝娘严。”词语解释:巴都儿 拼音:bā dōu ér
即巴图鲁。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巴都儿来报大王呼唤。”参见“ 巴图鲁 ”。
词语解释:巴图鲁 拼音:bā tú lǔ
蒙语,意为勇士。 清 初,满族、蒙古族有战功者多赐此称。在巴图鲁称号之前,复冠他字为“勇号”,冠以满文如搏奇、乌能伊之类者,谓之清字勇号。后来也用于汉族武官,冠以汉文英勇、刚勇之类者,谓之汉字勇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巴图鲁,译言好汉,与《元史》称拔都、拔突、霸都鲁等类字异义同。”《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就是营、哨各官,也都是当时立过汗马功劳,甚么‘黄马褂’、‘巴图鲁’、‘提督军门头品顶戴’,一个个保至无可再保。” 张天翼 《夏夜梦》:“她爸爸生前是个在旗的将军,封了英勇巴图鲁,女儿现在可在卖唱。”词语解释:巴西利亚 拼音:bā xī lì yà
巴西首都,现代化新兴城市。首都联邦区人口约167万(1993年)。1956年选定城址和动工兴建。1960年迁都至此。工业有建筑材料、电力、印刷等。全国铁路、公路、航空中心。城市布局独特,建筑新颖。绿化面积占市区的60%。风景优美。词语解释:巴菽 拼音:bā shū
即巴豆。《淮南子·说林训》:“鱼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肥。”《文选·左思〈蜀都赋〉》:“其中则有巴菽巴戟。” 刘逵 注:“巴菽,巴豆也。”参见“ 巴豆 ”。
词语解释:巴豆 拼音:bā dòu
植物名。产于 巴 蜀 ,其形如豆,故名。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等。有大毒,须慎用。 汉 桓谭 《新论·祛蔽》:“巴豆毒鱼,礜石贼鼠。”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那里有凤凰杯满捧琼花酿,他安排着巴豆、砒霜!” 清 李渔 《巧团圆·防辱》:“我常见爹爹製药,到了巴豆一味,就不敢亲自动手。”词语解释:巴臂 拼音:bā bì
巴鼻。《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这十五贯钱,分明是丈人与女婿的,你却説是典你的身价,眼见的没巴臂的説话了。” 明 高明 《琵琶记·激怒当朝》:“这般説谎没巴臂。” 明 张凤翼 《红拂记·破镜重符》:“这镜儿,还有会合时。我如今空手没巴臂,半日仓皇,一天憔悴。”参见“ 巴鼻 ”。
词语解释:巴鼻 拼音:bā bí
来由;根据。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熙寧 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丞御史。 苏长公 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姦邪。’”《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説 海闍黎 许多事,説得个没巴鼻。”《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那吏部官道是告敕、文簿尽空,毫无巴鼻,难辨真伪。” 周立波 《扫盲志异》:“人家疑心不是没有一点巴鼻的,蚂蚁子不爬没缝的砖墙。”词语解释:巴高枝儿 拼音:bā gāo zhī ér
比喻高攀。《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我也不怕人笑话我奴才亲戚混巴高枝儿,我今日可算认定了乾娘咧。”词语解释:巴高望上 拼音:bā gāo wàng shàng
犹高攀,向上爬。《红楼梦》第四六回:“别説是 鸳鸯 ,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词语解释:巴谩 拼音:bā màn
见“ 巴鏝 ”。
词语解释:巴镘 拼音:bā màn
亦作“ 巴谩 ”。
(1).古代博戏名。盛行于 宋 元 。 宋 孙宗鉴 《东皋杂录》:“今人掷钱为博者戏,以钱文面背分胜负,曰‘字’曰‘幕’。”鏝,一作“谩”,又作“漫”,皆与“幕”通。幕,钱币的背面。
(2).巴望赢钱。引申为爱财;诈骗牟利。《宣和遗事》前集:“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谩,两隻手偏会拏云握雾。” 元 无名氏 《一枝花·行乐》套曲:“也不怕弃旧怜新女嫌,也不怕爱钱巴鏝娘严。”词语解释:巴西侯 拼音:bā xī hòu
传说中的猿精。《太平广记》卷四四五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张鋋》载: 吴郡 张鋋 ,暮经 巴西 ,有自称巴西侯者邀其饮酒,坐上有白额侯等。 张鋋 沉醉,醒后见旁卧者为一大猿及白额虎等巨兽。词语解释:巴西暖流 拼音:bā xī nuǎn liú
南大西洋西部南美洲沿岸的暖流。大西洋南赤道洋流的南支,沿巴西东岸南流,在南纬40°附近,与西风漂流汇合。词语解释:巴苴 拼音:bā jū
见“ 巴且 ”。
词语解释:巴且 拼音:bā qiě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很大,花白色,果实与香蕉相似,可以吃。《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诸柘巴且。”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云:“巴且,草,一名巴蕉。”按,《文选》 李善 注作“巴苴”。词语解释:巴豆 拼音:bā dòu
植物名。产于 巴 蜀 ,其形如豆,故名。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等。有大毒,须慎用。 汉 桓谭 《新论·祛蔽》:“巴豆毒鱼,礜石贼鼠。”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那里有凤凰杯满捧琼花酿,他安排着巴豆、砒霜!” 清 李渔 《巧团圆·防辱》:“我常见爹爹製药,到了巴豆一味,就不敢亲自动手。”词语解释:巴避 拼音:bā bì
巴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一刻儿没巴避抵一夏。” 元 杜仁杰 《耍孩儿·喻情》套曲:“閒槽坊里趓酒无巴避。”参见“ 巴鼻 ”。
词语解释:巴鼻 拼音:bā bí
来由;根据。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熙寧 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丞御史。 苏长公 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姦邪。’”《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説 海闍黎 许多事,説得个没巴鼻。”《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那吏部官道是告敕、文簿尽空,毫无巴鼻,难辨真伪。” 周立波 《扫盲志异》:“人家疑心不是没有一点巴鼻的,蚂蚁子不爬没缝的砖墙。”词语解释:巴漫 拼音:bā màn
见“ 巴鏝 ”。
词语解释:巴镘 拼音:bā màn
亦作“ 巴谩 ”。
(1).古代博戏名。盛行于 宋 元 。 宋 孙宗鉴 《东皋杂录》:“今人掷钱为博者戏,以钱文面背分胜负,曰‘字’曰‘幕’。”鏝,一作“谩”,又作“漫”,皆与“幕”通。幕,钱币的背面。
(2).巴望赢钱。引申为爱财;诈骗牟利。《宣和遗事》前集:“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谩,两隻手偏会拏云握雾。” 元 无名氏 《一枝花·行乐》套曲:“也不怕弃旧怜新女嫌,也不怕爱钱巴鏝娘严。”词语解释:巴睖 拼音:bā lèng
方言。打量,张望。 梁斌 《播火记》第三卷四五:“ 朱老忠 带队走上来,向他们巴睖了一下。”词语解释:巴渝歌 拼音:bā yú gē
古曲调名。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诗》:“﹝ 刘迅 ﹞又取《巴渝歌》、《白头吟》、《折杨柳》至《谈容娘》,以比《国风》之流。”参见“ 巴渝 ”。
词语解释:巴渝 拼音:bā yú
(1). 巴 渝 , 蜀 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巴 渝 宋 蔡 , 淮南 《干遮》, 文成 、 颠 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骇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 颜师古 注:“ 巴 俞 之人刚勇好舞,初 高祖 用之,克平 三秦 ,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参见“ 巴渝舞 ”。
(2).古曲调名。即巴渝歌。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宋 王灼 《碧鸡漫志》:“至 唐 武后 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等六十三曲。”
词语解释:巴渝舞 拼音:bā yú wǔ
古代 巴 渝 地区民间武舞。 周 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后汉书·南蛮传》:“至 高祖 为 汉王 ,发 夷 人还伐 三秦 。 秦 地既定,乃遣还 巴中 ……俗喜歌舞, 高祖 观之,曰:‘此 武王 伐 紂 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魏 晋 后 王粲 、 傅玄 等人人有拟作。自 汉 至 唐 ,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 魏 更名“昭武舞”, 晋 更名“宣武舞”, 梁 恢复原称。 隋文帝 曾以非正典罢之。 唐 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 陆龟蒙 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词语解释:巴焦 拼音:bā jiāo
芭蕉。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巴焦曰巴且。”参见“ 巴且 ”。
词语解释:巴且 拼音:bā qiě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很大,花白色,果实与香蕉相似,可以吃。《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诸柘巴且。”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云:“巴且,草,一名巴蕉。”按,《文选》 李善 注作“巴苴”。词语解释:巴氐 拼音:bā dī
氐 人的一支。 东汉 末,自 巴西 (治今 四川 阆中县 )、 宕渠 (治今 四川 渠县 东北)郡北徙于 汉中 杨车板 ,号为 杨车巴 。 魏武帝 时,首领 李虎 率族众500余户附 魏 ,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 略阳 北(今 甘肃 秦安县 东南),遂号为 巴氐 。 西晋 元康 (公元291-299年)年间, 关西 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 四川 。首领 李特 乘机拥兵割据,于 西晋 太安 二年(公元303年)建立 成汉 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词语解释:巴比松画派 拼音:bā bǐ sōng huà pài
19世纪产生于法国。巴比松系巴黎近郊的一个村庄。1848年,以特奥陀·卢梭为首的部分青年画家因不满学院派的艺术和官方沙龙审查制度,先后来此定居作画。他们以农民生活、农村风景为题材,主张走出画室,“回到自然”。作品具有真实、朴素、田园诗般的风格。代表人物还有米勒、杜普雷等。词语解释:巴洛克艺术 拼音:bā luò kè yì shù
17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发源于意大利。以热情奔放、倾向于豪华与浮夸、追求动势与起伏为特征。代表人物有卡拉瓦乔、贝尼尼、鲁本斯等。词语解释:巴答 拼音:bā dá
亦作“ 巴噠 ”。 象声词。形容嘴巴开合或碰击声。 刘白羽 《战斗的幸福》:“每个人不知不觉地都巴哒了一下嘴巴。” 石震 《踏察纪事》:“只有我们的向导 老郭头 安安静静迷着眼睛巴答巴答他的旱烟。”如:茶杯巴答一声摔碎了。词语解释:巴竭 拼音:bā jié
巴结。 明 冯惟敏 《折桂令·阅报除名》:“虽不是豪杰,也不是痴呆,岂不知这样儿清高,那样儿巴竭!”参见“ 巴结 ”。
词语解释:巴结 拼音:bā jì
(1).努力;勤奋。 元 刘庭信 《折桂令·忆别》曲:“篤篤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但愿他从此一心巴结正路,把从前那些邪魔永不沾染,就是好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他觉得解放以后 陶阿毛 变得比以前更好了,很关心工人的生活,自己做生活也巴结。”
(2).奉承;讨好。《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凭你怎的巴结他,他怎肯忍心害理的违天行事?” 巴金 《寒夜》十一:“他看不惯大家对总经理和 周主任 巴结的样子,那些卑下的奉承话使他发呕。”
(3).凑合;勉强。《红楼梦》第六四回:“若説一二百,奴才还可巴结;这五六百,奴才一时那里办得来?”词语解释:巴尔干半岛 拼音:bā ěr gàn bàn dǎo
欧洲东南部三大半岛之一。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海岸曲折、多岛屿。大部为山地,仅北部和东部有局部平原。西岸、南岸为地中海气候,内陆为大陆性气候。有森林、煤、铜、石油等资源。词语解释:巴望 拼音:bā wàng
盼望;指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辅成 听了,也巴望这门亲定了,好得个内助。”《文明小史》第七回:“他们巴望此事成功,比兄弟还急十倍。” 清 陈天华 《警世钟》:“也有许多无耻的人去了,巴望做 洪承畴 一流的人物。” 茅盾 《秋收》三:“今年的收成是没有巴望的了。”词语解释:巴旦杏 拼音:bā dàn xìng
亦作“ 巴旦 ”。 伊朗语的音译。一名扁桃。蔷薇科。落叶乔木。叶披针形。果实带扁,果肉薄而少汁。有许多变种。种仁分甘苦两种,成分与效用大致与杏仁相同。《骈雅·释木》:“巴旦,北杏也。” 魏茂林 训纂引《通雅四十三·植物类》:“杏仁曰巴旦,乃 大宛 种也。今京师称巴旦杏仁……《长安客话》:‘杏仁皆苦味,有一种甘者,谓之八达杏。’” 清 郝懿行 《证俗文》:“《本草纲目》一名八担杏,出回回旧地,今 关西 诸土亦有。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词语解释:巴巴急急 拼音:bā bā jí jí
同“ 巴巴结结 ”。 《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父子三人,正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巴巴急急,口食不敷。”参见“ 巴巴结结 ”。
词语解释:巴巴结结 拼音:bā bā jì jié
(1).勉强,凑合。《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
(2).勤恳;辛劳。《古今小说·任孝子烈性为神》:“ 任珪 天明起来,辞了父亲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结结,早出晚回。” 清 秋瑾 《敬告姐妹们》:“﹝二万万女同胞﹞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
(3).形容说话不流利。如:他巴巴结结地说不了几句。词语解释:巴山度岭 拼音:bā shān dù lǐng
爬山越岭。《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只见 解珍 、 解宝 便道:‘我兄弟两箇,原是猎户出身,巴山度岭得惯。’”词语解释:巴尔扎克 拼音:bā ěr zhā kè
(1799—1850) 法国著名作家。他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包括著名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词语解释:巴巴头 拼音:bā bā tóu
方言。妇女梳的圆形发髻。 叶紫 《星》第二章:“我的晚景全靠这头发……但,谁听她的呢,那巴巴头就象一只乌龟壳似的,随着剪刀落下来了。”词语解释:巴山夜雨 拼音:bā shān yè yǔ
中国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叶楠编剧,吴永刚总导演,吴贻弓导演,李志舆、张瑜主演。“文革”期间,女青年刘文英奉命与李彦押解“反革命”诗人秋石搭乘川江轮船。刘文英受同舱五位善良乘客的影响,在李彦的支持下,毅然释放了秋石。词语解释:巴巴多斯 拼音:bā bā duō sī
北美洲西印度群岛中的岛国。临大西洋。面积431平方千米。人口265万(1995年)。首都布里奇敦。地势低平。热带海洋气候。种植甘蔗。旅游业是外汇收入主要来源。词语解释:巴巴劫劫 拼音:bā bā jié jié
心情急切貌。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四折:“道他巴巴劫劫背着主公,破破碌碌践红尘。”词语解释:巴巴儿的 拼音:bā bā er de
(1).特地。《红楼梦》第八回:“好説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儿的打家里送了来。”
(2).急忙,急迫。《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有什么话,明日説不得?巴巴儿的跑到那里去闹。”
(3).犹巴不得。 梁斌 《红旗谱》二十:“别人不行, 春兰 可行。我跟她说去,她巴巴儿的。”词语解释:巴山越岭 拼音:bā shān yuè lǐng
爬山越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词语解释:巴山虎 拼音:bā shān hǔ
(1).即爬山虎。植物名。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也称地锦、常春藤。参阅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蔓草二·常春藤》。参见“ 地锦 ”。
(2).旧军器之一。 清 黄本铨 《枭林小史》:“ 秀英 率二百餘人冲门出,咸用巴山虎及小挠钩诸械,著身无脱者。”
词语解释:地锦 拼音:dì jǐn
(1).中草药名。又称“斑地锦”、“奶浆草”。全草入药,有利尿、通乳汁、止血等功效。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九·地锦》。
(2).即爬山虎。落叶藤本植物。可供观赏。根、茎入药,有祛风活血的作用。
(3).地黄的别名。词语解释:巴不得 拼音:bā bù dé
亦作“ 巴不的 ”。 迫切希望。《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边 王老员外 与女儿併一干隣佑人等,口口声声咬他二人。府尹也巴不得了结这段公案。”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我巴不的选场中去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她﹞巴不得拿自己拴在电报局的电綫上,一下子就打到 汉口 去才好。”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这帮从前被压在底层的庄稼人,巴不得明天早晨实行社会主义才好呢。”词语解释:巴三览四 拼音:bā sān lǎn sì
东拉西扯。 元 萧德祥 《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説的丁一确二,你説的巴三览四。”词语解释:巴尔喀什湖 拼音:bā ěr kā shí hú
中亚淡水湖。面积18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6米。湖水西部淡而浅,东部微咸而深。因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湖面在下降,盐度在增高。盛产淡水鱼。原属中国,1864年后被帝俄割占。词语解释:巴不的 拼音:bā bù de
见“ 巴不得 ”。
词语解释:巴不得 拼音:bā bù dé
亦作“ 巴不的 ”。 迫切希望。《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边 王老员外 与女儿併一干隣佑人等,口口声声咬他二人。府尹也巴不得了结这段公案。”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我巴不的选场中去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她﹞巴不得拿自己拴在电报局的电綫上,一下子就打到 汉口 去才好。”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这帮从前被压在底层的庄稼人,巴不得明天早晨实行社会主义才好呢。”词语解释:巴头探脑 拼音:bā tóu tàn nǎo
伸着头偷看。词语解释:巴扎 拼音:bā zhā
维吾尔语音译词。意为“商业繁盛之区”或“集市”。 清 代译作“八杂儿”或“八栅尔”。我国 新疆 维吾尔等族人民进行交易的场所。词语解释:巴拮 拼音:bā jié
努力;勤奋。 清 蒋士铨 《第二碑·书表》:“咳,做官的人巴拮得有些出息,有些起色,自然高兴。”参见“ 巴结 ”。
词语解释:巴结 拼音:bā jì
(1).努力;勤奋。 元 刘庭信 《折桂令·忆别》曲:“篤篤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但愿他从此一心巴结正路,把从前那些邪魔永不沾染,就是好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他觉得解放以后 陶阿毛 变得比以前更好了,很关心工人的生活,自己做生活也巴结。”
(2).奉承;讨好。《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凭你怎的巴结他,他怎肯忍心害理的违天行事?” 巴金 《寒夜》十一:“他看不惯大家对总经理和 周主任 巴结的样子,那些卑下的奉承话使他发呕。”
(3).凑合;勉强。《红楼梦》第六四回:“若説一二百,奴才还可巴结;这五六百,奴才一时那里办得来?”词语解释:巴拿马城 拼音:bā ná mǎ chéng
巴拿马首都和最大城市。在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口处。人口连郊区831万(1990年)。重要国际金融中心,有八十余家外国银行在此营业。城西外港巴尔博亚,建有跨越运河的亚美利加桥,泛美公路经此连接南、北美洲。词语解释:巴拿马运河 拼音:bā ná mǎ yùn hé
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运河。在巴拿马中部。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长813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水闸式运河。运河两端各建有水闸三座,以调节水位。运河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沿岸的航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词语解释:巴干达人 拼音:bā gàn dá rén
也称“干达人”、“瓦干达人”。乌干达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坦桑尼亚等国。约281万人(1985年)。讲干达语。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部分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从事热带锄耕农业和畜牧业,也有的从事渔牧业。词语解释:巴巴结结 拼音:bā bā jì jié
(1).勉强,凑合。《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
(2).勤恳;辛劳。《古今小说·任孝子烈性为神》:“ 任珪 天明起来,辞了父亲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结结,早出晚回。” 清 秋瑾 《敬告姐妹们》:“﹝二万万女同胞﹞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
(3).形容说话不流利。如:他巴巴结结地说不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