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帖子 拼音:tiě zǐ
(1).布告;招贴。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 王秀才 ,四隅头与我出出帖子去,道 刘弘 员外放赎不要利,再不闻解典库了也。”《水浒传》第六三回:“收得 梁山泊 没头帖子数十张,不敢隐瞒,只得呈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前几个月,就贴了一张招租的帖子。”
(2).名帖;名片。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及寿节日,则宰臣预命直省官具帖子,请学士待制赴尚书省锡宴斋筵。”《儒林外史》第一回:“辞了 危素 ,回到衙门,差 翟买办 持个侍生帖子去约 王冕 。”《白雪遗音·玉蜻蜓·露像》:“只要送箇帖子到 吴县 衙门去,差役赶出你众光头。” 巴金 《家》二二:“下午 钱 家又打发仆人来,拿了 钱太太 的帖子向 周氏 道谢。”
(3).票券。《南史·萧坦之传》:“检家赤贫,唯有质钱帖子数百。”《金史·百官志三》:“出帖子时,写质物人姓名、物之名色、金银等第分两及所典年月日钱贯,下架年月之类。” 萧红 《小城三月》:“这个城里从前不用大洋票,而用的是广信公司出的帖子,一百吊一千吊的论。”
(4).书画粘贴成的册页。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5).指帖子词。 宋 苏轼 《次韵秦少游元旦立春》:“好遣 秦 郎供帖子,尽驱春色入毫端。”自注:“立春,翰林学士供诗帖子。”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三:“ 东坡 为翰苑, 元祐 三年,供端午帖子。” 明 高启 《端阳写怀》诗:“去岁端阳直禁闈,新题帖子进彤扉。”词语解释:帖帖 拼音:tiē tiē
(1).形容帖伏收敛之貌。《释名·释床帐》:“牀前帷曰帖,言帖帖而垂也。” 宋 梅尧臣 《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诗:“我马卧我庭,帖帖垂颈耳。” 明 刘基 《大热遣怀》诗:“渡水翅帖帖,守门口舑舑。”
(2).安稳貌。 唐 杜牧 《燕将录》:“唯 燕 未得一日之劳为子孙寿,后世岂能帖帖无事事乎?” 明 唐顺之 《答李中谿御史》:“苞苴不行於上,怨毒不结於下,天下可以卧而帖帖矣。”
(3).逼近、贴近貌。 唐 韩偓 《雨中》诗:“独自上西楼,风襟寒帖帖。” 元 萨都剌 《绣鞋》诗:“罗裙习习春风轻,莲花帖帖秋水擎。” 清 阮元 《冒雨由缙云趋丽水》诗:“迷漫十步外,白雪飞帖帖。”
(4).温顺;服帖。 唐 韩愈 《施先生墓志铭》:“贵游之子弟,时先生之説二经,来太学,帖帖坐诸生下,恐不卒得闻。” 宋 费衮 《梁谿漫志·〈闻见后录〉论田横》:“其意谓同心协力,数百人萃於一国,彼岂终帖帖者耶?” 明 宋濂 《章公神道碑》:“乃诛其首叛者,餘皆帖帖。”
(5).平淡无奇。《朱子语类·论文上》:“ 司马迁 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 战国 文气象。”词语解释:帖妥 拼音:tiē tuǒ
(1).静止不动貌;安稳。 明 刘基 《清齐记》:“时雨新濯,竹树生色,猨鸟不呼,松柏帖妥,而巖壑为之清焉。” 清 龚自珍 《午梦初觉怅然诗成》诗:“瓶花帖妥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
(2).指平安稳当。 宋 陆游 《黄牛峡庙》诗:“襁儿着背上,帖妥若在榻。”
(3).平静。 唐 李贺 《贝宫夫人》诗:“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帖妥水如天。”
(4).妥帖,合适妥当。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诗用助语字贵帖妥。如 杜少陵 云:‘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皆混然帖妥。” 清 黄景仁 《消寒夜集分赋》:“商略身世事,百法欠帖妥。”词语解释:帖耳 拼音:tiē ěr
(1).耳朵下垂,驯服的样子。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明 方孝孺 《杨乔赞》:“捕虎者未尝畏其为虎,故帖耳妥尾,而惟吾之擒。知其为虎而畏之,则必为所噬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潍水狐》:“驴之为物龎然也……倘执束芻而诱之,则帖耳辑首,喜受羈勒矣。”
(2).贴近耳边。 宋 梅尧臣 《戏答持烛之句依韵和永叔》:“红烛射眸从结客,清歌帖耳苦怜翁。”词语解释:帖然
安定词语解释:帖字 拼音:tiě zì
谓熟记经书以应帖试。《旧唐书·杨绾传》:“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艷,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参见“ 帖经 ”。
词语解释:帖经 拼音:tiě jīng
唐 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词语解释:帖泰 拼音:tiē tài
安宁;安定。《宋书·松滋侯子房传》:“今王化帖泰,宜辨忠邪,涓流不壅,燎火难灭。” 唐 陆龟蒙 《江南秋怀》诗:“相欢时帖泰,独坐岁峥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其后两宫北狩,僭伪出,天下乱,於是新天子中兴 江 左, 四川 独帖泰。”词语解释:帖息 拼音:tiē xī
(1).驯服;平服。 唐 无名氏 《李謩》:“ 李生 再拜,众皆帖息,乃散。”《明史·熊概传》:“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於是奸宄帖息。”
(2).安息,安宁。 宋 沉遘 《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铭》:“公不为动,閭里帖息。”《宋史·张咏传》:“时民间讹言有白头翁午后食人儿女,一郡嚣然。至暮,路无行人。既而得造讹者戮之,民遂帖息。” 明 宋濂 《中书省丞相星吉公神道碑铭》:“ 至顺 元年,迁 河东 、 山西 道肃政廉访使,薅姦剔秽,煦其朽枯,境内帖息。”
(3).补贴利息。《宋史·食货志下一》:“ 两浙路 钞旁定帖息钱, 湖 、 常 、 温 、 秀 州无额上供钱, 淮南路 添酒钱等,并行截节,更不充应奉支用。”词语解释:帖墨 拼音:tiě mò
犹帖经。《宋史·苏轼传》:“今所欲改变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略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词语解释:帖职 拼音:tiē zhí
兼职。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初,公以县之便闻於上也, 禹锡 方在郎位,帖职为计曹。” 唐 皇甫曾 《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博士本 秦 官,求才帖职难。”《旧唐书·食货志下》:“今度友盐铁,泉货是司,各有分巡,置於都会。爰命帖职,周视四方,简而易从,庶叶权便。” 宋 时也称以他官兼馆职的为“帖职”。 宋 欧阳修 《论举馆阁之职札子》:“臣欲乞今后任发运、转运、知州等,更不依例帖职。”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吕成公编文鉴》:“ 孝宗 赐名‘文鑑’,除公直秘阁,暨赐御府金帛…… 成公 遂力辞帖职,上不从。”词语解释:帖黄 拼音:tiē huáng
贴黄。 唐 时敕书用黄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谓之帖黄。后世上奏状札子,摘举要旨,写在另外的纸上,贴附于后,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黄敕既行,下有小异同,曰帖黄。一作押黄。”《新唐书·宦者传上·马存亮》:“枢密使无听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 杨復恭 夺宰相权之失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帖黄》:“今人具奏,自摘大旨,用白纸帖之,亦名帖黄。始於 崇禎 元年三月。”词语解释:帖写 拼音:tiě xiě
清 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部胥》:“今六部书吏, 汉 之都令史也……书令史者,即今之帖写矣。”词语解释:帖伏 拼音:tiē fú
(1).贴地而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臣闻击鸟之动,故前俯伏,猛兽将击,必饵毛帖伏。”
(2).折服;顺从不反抗。 宋 曾巩 《开封府推官制》:“夫慈惠足以煦养惸弱,刚严足以帖伏奸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琅璫引下,皆帖伏无后言。”词语解释:帖恬
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词语解释:帖发 拼音:tiě fā
行文发送。《水浒传》第二八回:“﹝州尹﹞随即却把 武松 帖发本处牢城营来。”词语解释:帖头 拼音:tiě tóu
差役。旧时供官府差遣的人。《宋史·食货志下三》:“禁榷之地,皆官役乡户衙前及民夫,谓之帖头,水陆漕运。”《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八年》:“始以陆运,既差帖头,又役车户,贫人惧役,连岁逋逃。今悉罢之,二利也。”词语解释:帖试 拼音:tiě shì
以帖经试士。《新唐书·杨瑒传》:“ 瑒 奏: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词语解释:帖骑 拼音:tiē qí
贴身于马上。谓跨骑不施鞍鞯之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使者卒至, 忱 深惧豫祸,不暇被马,於是帖骑而避。”《南史·鱼复侯子响传》:“ 子响 勇力过人,开弓四斛力,数在园池中帖骑驰走竹树下,身无亏伤。”词语解释:帖括派 拼音:tiě kuò pài
明 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四:“此实对於晚 明 之帖括派、清谈派施一大针砭。 清 代学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於文人,实 炎武 啟之。”词语解释:帖书 拼音:tiě shū
犹帖字。《旧五代史·选举志》:“每岁明经一科,少至五百以上,多及一千有餘。举人如是繁多,试官岂能精当。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参见“ 帖字 ”。
词语解释:帖字 拼音:tiě zì
谓熟记经书以应帖试。《旧唐书·杨绾传》:“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艷,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参见“ 帖经 ”。
词语解释:帖经 拼音:tiě jīng
唐 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词语解释:帖子词 拼音:tiě zǐ cí
宋 代八节内宴时翰林院侍臣献给宫中的诗,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 宋 欧阳修 有《春帖子词》、《端午帖子词》。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帖子词》。词语解释:帖文 拼音:tiě wén
犹帖经。《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三道,亦为四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唐 朝初,明经取通两经。先帖文,乃案章疏,试墨策十道。”参见“ 帖经 ”。
词语解释:帖经 拼音:tiě jīng
唐 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词语解释:帖胁 拼音:tiē xié
拘束不展貌。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今天下能不有万一於阁下之才略,而犹跼足帖胁私自怜爱其志力哉。”词语解释:帖例 拼音:tiē lì
帖附前例。谓依前例量刑。 宋 司马光 《乞不帖例贷配札子》:“又既谓之特旨,当临时断在朝廷,若先令刑部帖例,朝廷依此施行,乃是轻重之权,返在有司也。”词语解释:帖括 拼音:tiě kuò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新唐书·选举志上》:“进士科起於 隋 大业 中,是时犹试策。 高宗 朝, 刘思立 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资诵习,而於文义多致面墙。”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明史·熊廷弼传》:“疆埸事,当听疆埸自为之,何用拾帖括语,徒乱人意,一不从,輒怫然怒哉!”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明 清 时亦用指八股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 金 又买异姓儿,私子之。延儒师,教帖括业。”《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 余大先生 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学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诗:“应制臺阁体,和声帖括诗。” 鲁迅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 宋 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 清 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词语解释:帖敕 拼音:tiē chì
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签署意见,作为敕命批发,称“帖敕”。《南齐书·江祏传》:“ 祏 兄弟与 暄 及 始安王 遥光 、尚书令 徐孝嗣 、领军 萧坦之 六人,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更直内省,分日帖敕。” 胡三省 注:“帖敕者,於敕后联纸书行,所谓画敕也。”词语解释:帖经 拼音:tiě jīng
唐 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词语解释:帖服 拼音:tiē fú
顺从。 宋 司马光 《贾生论》:“然终 文帝 世,诸侯帖服。” 宋 陆游 《监丞周公墓志铭》:“公徐晓之,如所以告 卓 ,辞旨明辩,卒皆帖服,无敢讙者。”《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司马》:“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词语解释:帖席 拼音:tiē xí
贴卧席上。喻安稳。 明 张居正 《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言致理安民》:“ 隆庆 间,仕路稍清,民始帖席。”《明史·熊廷弼传》:“廷臣咸谓 辽 必亡,而今且地方安堵,举朝帖席,此非不操练不部署者所能致也。” 清 钱谦益 《临安王君墓表》:“在諫垣五年,朝右皆不能帖席,而君之祸遂不可解矣。”词语解释:帖学 拼音:tiè xué
1.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2.以宗尚 晋 王羲之 、 王献之 以下诸帖的书派,与“碑学”相对。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尊碑》:“ 晋 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跡至 明 犹有存者,故 宋 元 明 人之为帖学宜也。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復覩,即 唐 人钩本,已等凤毛矣…… 道光 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