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帛书 拼音:bó shū
(1).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墨子·尚贤下》:“书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传以遗后世子孙。”《史记·封禅书》:“ 齐 人 少翁 以鬼神方见上……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 鲁迅 《三闲集·匪笔三篇》:“其实,古如 陈涉 帛书,米巫题字,近如 义和团 传单,同善社乩笔,也都是这一流。”
(2).用缣帛写的书信。《汉书·苏武传》:“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 唐 郑锡 《千里思》诗:“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闲。”
(3).用缣帛写的书籍。古无纸,写书用帛或竹。如 长沙 马王堆 汉 墓出土帛书中有《老子》、《战国纵横家书》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执帛书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遥。”词语解释:帛阑船 拼音:bó lán chuán
见“ 帛兰船 ”。
词语解释:帛兰船 拼音:bó lán chuán
亦作“ 帛阑船 ”。 用帛装饰栏杆的船。《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 李贤 注:“盖以帛饰其兰槛也。” 宋 宋祁 《过摩诃池》诗之二:“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词语解释:帛诏 拼音:bó zhào
写在帛上的诏书。后泛谓诏书。 宋 陆游 《老将》诗:“忆昔东都有事宜,夜传帛詔起西师。”词语解释:帛召
写在帛上的诏书词语解释:帛子 拼音:bó zǐ
手绢。 唐 张鷟 《游仙窟》:“红衫窄裹小擷臂,緑袂帖乱细缠腰,时将帛子拂,还投和香烧。”词语解释:帛拜 拼音:bó bài
古代新妇持素绢拜见公婆之礼。《《类说》卷三五引 唐 刘存 《事始》》:“古者妇始见舅姑,持香缨以拜,五色綵为之。 隋 牛弘 上议,以素绢八尺,中擗,名曰帛拜,以代香缨。”词语解释:帛缕 拼音:bó lǚ
丝线。例如: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杜牧《阿房宫赋》词语解释:帛画 拼音:bó huà
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长沙 楚 墓和 马王堆 汉 墓共发现帛画四件,是我国存世最古的画幅。词语解释:帛迭 拼音:bó dié
1.用棉纱织成的布。词语解释:帛图 拼音:bó tú
绘在缣帛上的图像或地图。《汉书·王莽传上》:“臣与太保 安阳侯 舜 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符帛图於石前。” 长沙 马王堆 汉 墓出土文物中有 长沙 封国南部八县地图等帛图三幅。词语解释:帛叠 拼音:bó dié
用棉纱织成的布。《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哀牢》:“土地沃美,宜五穀、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綾锦。” 李贤 注引《外国传》曰:“ 诸薄国 女子织作白叠花布。”词语解释:帛丸 拼音:bó wán
在帛上写信,团成小丸,外封以蜡,用以密递消息。《新唐书·李希烈传》:“ 希烈 死,子不发丧,欲悉诛诸将乃自立,未决。有献含桃者, 竇 请分遗 仙奇 妻,听之,因蜡帛丸杂果中,出所谋。 仙奇 大惊。”参见“ 蜡丸 ”。
词语解释:蜡丸 拼音:là wán
(1).蜡制的丸状物。因能防湿保密,古代常用以内藏文字,以传递秘密书信、文件等。故亦以“蜡丸”指用蜡封裹的书信、文件等。也称蜡弹。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盐铁使御史中丞 包佶 ,以财帛一百八十疋转输入京, 少游 自尽取之…… 佶 使使飞表于蜡丸中,论 少游 收财事,上深不平。”《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 钱元瓘 ﹞使人讽 元球 请输兵仗,出判 温州 , 元球 不从。 铜官庙 吏告 元球 遣亲信祷神,求主 吴 越 江山;又为蜡丸,从水竇出入,与兄 元珣 谋议。” 胡三省 注:“蜡丸者,蜡弹书也,作书以蜡丸其外。”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七:“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2).中药丸剂的一种。用蜂蜡为粘合剂,与药料细粉混和制成。取其缓化药效、延长疗效或减轻有毒药物的毒性等作用。亦指以蜡为外壳的丸剂,取其有防潮、防腐的作用。词语解释:帛兰船 拼音:bó lán chuán
亦作“ 帛阑船 ”。 用帛装饰栏杆的船。《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 李贤 注:“盖以帛饰其兰槛也。” 宋 宋祁 《过摩诃池》诗之二:“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