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白帢 拼音:bái qià
亦作“ 白幍 ”。 白色便帽。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九:“ 汉 中兴,士人皆冠葛巾。 建安 中, 魏武帝 造白帢,於是遂废。” 清 吴伟业 《癸巳春日稧饮社集虎丘即事》诗:“青溪胜集仍遗老,白帢高谈尽少年。”词语解释:乌纱帢 拼音:wū shā qià
即乌巾。 宋 叶适 《王氏读书堂》诗:“主人乌纱帢,弟子绣罗襦。”参见“ 乌巾 ”。
词语解释:乌巾 拼音:wū jīn
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吴 时 张弘 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 张乌巾 。” 唐 杜甫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仇兆鳌 注:“《南史》:‘ 刘巖 隐逸不仕,常著緇衣小乌巾。’” 宋 张孝祥 《念奴娇·欲雪再和呈朱漕元顺》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草堂图裡乌巾岸,好指点银筝红板。”词语解释:狎帢 拼音:xiá qià
犹匼匝。环绕貌。 唐 杜甫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马头金狎帢,駞背锦糢糊。” 钱谦益 注:“狎帢,匼匝。《韵会》:周绕貌。”词语解释:腻颜帢
帽名。 清 恽敬 《与王广信书》:“如不覊之士,尚可与言,而腻颜帢,高齿屐,挟兔园册子,论古於大雅之堂,未有不粲千人之齿者也。”按, 三国 魏 初造白帢,名曰颜帢, 晋 永嘉 间改为无颜帢。腻颜帢当即无颜帢之类。见《晋书·五行志上》。词语解释:颜帢 拼音:yán qià
古代帽子的一种。《晋书·五行志上》:“初, 魏 造白帢,横缝其前以别后,名之曰颜帢,传行之。”参见“ 颜 ”。词语解释:青袍乌帢 拼音:qīng páo wū qià
借指儒生。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吴振西》之一:“白髮霜頿耆老会,青袍乌帢少年才。”词语解释:无颜帢 拼音:wú yán qià
一种无檐便帽。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昔 魏武 军中,无故作白帢……初,横缝其前以别后,名之曰‘颜帢’,传行之。至 永嘉 之间,稍去其缝,名‘无颜帢’。” 汪绍楹 校注:“按‘颜’以覆额,后人谓之‘簷’。《战国策》:‘ 宋 ( 康 )王为无颜之冠以示勇。’‘无颜’即无覆额。”词语解释:衣帢 拼音:yī qià
便衣与便帽。《南齐书·萧遥光传》:“其晚,臺军射火箭烧东北角楼,至夜城溃。 遥光 还小斋帐中,著衣帢坐,秉烛自照,令人反拒,斋閤皆重关。左右竝踰屋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