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弁冕 拼音:biàn miǎn
(1).弁、冕皆古代男子冠名,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因以‘弁冕’指礼帽。《穀梁传·僖公八年》:“弁冕虽旧,必加於首。”
(2).泛指汉官服式。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辫髮瓔珞,非弁冕之服。”
(3).犹魁首。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二十二》:“﹝ 杜佑 ﹞著述擅名,传至今千餘年,部帙如新,裒然为册府之弁冕。”
(4).引申为居首。 清 王韬 《〈续选八家文〉序》:“ 明 初承 元 之弊,而 潜溪 起而振之,以弁冕乎一代。”
(5).谓达官贵人。犹冠盖。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弁冕接踵。”词语解释:弁髦 拼音:biàn máo
(1).弁,黑色布帽;髦,童子眉际垂发。古代男子行冠礼,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后加爵弁,三加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髦,理发为髻。因以“弁髦”喻弃置无用之物。《左传·昭公九年》:“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为何把皇家功令视若弁髦?”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藐王言如弁髦,视纶音如草莽。”
(2).引申为鄙视。 明 王世贞 《顾母查太宜人述》:“若奈何食先 文康 之泽而弁髦之?” 清 钱谦益 《微臣仰祈圣明洞鉴疏》:“何敢於弁髦明旨,而肆无忌惮也。”
(3).谓刚成年。 唐 王维 《京兆韦公神道碑铭》:“弁髦署吏,抱拜授封。” 赵殿成 笺注:“ 右丞 用其字,盖取始冠之义。”词语解释:弁服 拼音:biàn fú
古代贵族的帽子和衣服。随场合而异,有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服弁服等。《周礼·春官·司服》:“凡兵事,韦弁服;胝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 清 任大椿 撰有《弁服释例》,解释《周礼》、《仪礼》、《礼记》弁服所用之例,分爵弁服、韦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门,共一百四十余事。词语解释:弁师
周礼官名。为夏官的属官。掌管帝王的冕服及等制词语解释:弁裳 拼音:biàn cháng
犹冠裳。指官吏。 元 吴师道 《章华台》诗:“弁裳伏地走诸侯,鐘鼓凌空振 三楚 。”词语解释:弁论 拼音:biàn lùn
犹弁言。 卷盦 《〈蔽庐丛志〉序》:“比诸《七略》前事,未可轩輊;即此十步芳香,谨攄弁论。”词语解释:弁语 拼音:biàn yǔ
弁言。 明 高攀龙 《〈去浮集〉序》:“余友 张伯可 刻《去浮集》已,属 张以登 为弁语。”词语解释:弁辰 拼音:biàn chén
见“ 弁韩 ”。
词语解释:弁韩 拼音:biàn hán
亦称“ 弁辰 ”。 古国名。与“马韩”、“辰韩”合称“三韩”。《后汉书·东夷传》:“ 韩 有三种:一曰 马韩 ,二曰 辰韩 ,三曰 弁辰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韩 在 带方 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 倭 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 马韩 ,二曰 辰韩 ,三曰 弁韩 。” 元 傅若金 《送幻上人还高丽》诗:“梵宇通 辽海 ,僧居属 弁韩 。”词语解释:弁首 拼音:biàn shǒu
卷首,前言。 孙中山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当吾计划弁首之部寄到各国政府与 欧洲 和会之后, 巴黎 遂有新银行团之成立,思欲协助 中国 发展天然物产。” 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1778年以后《少年维特之烦恼》卷头, 歌德 有弁首一诗刻在上面了。”词语解释:弁韩 拼音:biàn hán
亦称“ 弁辰 ”。 古国名。与“马韩”、“辰韩”合称“三韩”。《后汉书·东夷传》:“ 韩 有三种:一曰 马韩 ,二曰 辰韩 ,三曰 弁辰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韩 在 带方 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 倭 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 马韩 ,二曰 辰韩 ,三曰 弁韩 。” 元 傅若金 《送幻上人还高丽》诗:“梵宇通 辽海 ,僧居属 弁韩 。”词语解释:弁言 拼音:biàn yán
前言,序文。因冠于前,故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正监蒙难纪略》:“其单前弁言,乃己未年罪中语。” 清 冯桂芬 《与曾揆帅书》:“将拙议四十首缮成两帙,邮呈是正。筹笔餘闲,抚览及之,如不以为巨谬,敢乞赐之弁言。”词语解释:弁勇 拼音:biàn yǒng
弁兵。 陶成章 《浙案纪略》卷下附录《江督苏抚会奏平枭电》:“ 汪瑞闓 飭派侦探弁勇,查至 镇江 会同营县访缉 任小山 、 吴尚田 两匪。”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 包世臣 ﹞主张选用 三元里 义民充水师弁勇,以抵抗 英国 侵略。”词语解释:弁带 拼音:biàn dài
犹冠带。帽子和衣带。《魏书·东阳王丕传》:“ 丕 雅爱本风(按:指 鲜卑 俗),不达新式……至于衣冕已行,朱服列位,而 丕 犹常服列在坐隅。晚乃稍加弁带,而不能修饰容仪。”词语解释:弁丁 拼音:biàn dīng
漕运的差役。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粮米派兑》:“串通旗甲,将强有力者之粮,贿买好幇次拨兑,弁丁顾惜廉隅,不致格外多事。” 清 黄六鸿 《米色刁难》:“凡弁丁水次领兑,正米之外,例有耗米。”词语解释:弁兵 拼音:biàn bīng
(1). 清 代低级武官及兵丁的总称。 清 林则徐 《议设汛地添派弁兵片》:“因议改设汛地,移驻把总一员,添派兵八十名,方足长资保障……所有抽拨弁兵,添设汛防,招募名粮各日期,由司分款造册详咨。”
(2).指旧军队中的低级军官和士兵。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三幕:“敌军长在弁兵们前呼后拥中,坐滑竿上。”词语解释:弁栗 拼音:biàn lì
战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 史弥远 ﹞权势赫烜……宫宴时,有伶人执拳石,以大钻钻之,久而不入,叹曰:‘钻之弥坚!’一伶遽扑其首曰:‘汝不去钻 弥远 ,却来钻“弥坚”,可知道钻不入也。’举座弁慄。翼日, 弥远 杖伶人而出之境。”词语解释:弁目 拼音:biàn mù
清 代低级武官的通称。言其为兵弁的头目。《清史稿·选举志二》:“挑选营中精健聪颖,略通文义之弁目,入堂肄业。”词语解释:弁绖 拼音:biàn dié
古代贵族吊丧时所戴加麻的素冠。亦用作动词,谓服戴弁绖。《周礼·春官·司服》:“凡弔事,弁絰服。” 郑玄 注:“弁絰者,如爵弁而素,加环絰。” 孔颖达 疏:“今言‘环絰’……谓以麻为体,又以一股麻为体,纠而横缠之,如环然,故谓之‘环絰’;加於素弁之上,故言‘加环絰’也。”《礼记·杂记上》:“大夫之哭,大夫弁絰,大夫与殯亦弁絰。” 郑玄 注:“弁絰者,大夫锡衰相弔之服也。”《晋书·礼志中》:“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大夫士疑衰,首服弁絰。”词语解释:弁端 拼音:biàn duān
卷首。指前言。词语解释:弁组 拼音:biàn zǔ
古代官员的冠冕和所佩玉、印的绶带。因以指仕宦。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家世弁组,颇务豪盛。”词语解释:弁琼 拼音:biàn qióng
指镶在马冠上的美玉。语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初, 楚 子玉 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 河 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 孟诸 之麋。’弗致也。” 清 赵翼 《古玉琀歌》:“身佩几偎 燕 玉温,魂来或索弁琼取。”词语解释:弁田 拼音:biàn tián
清 代称军田。《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五十年,以 长沙 、 澧州 原有弁田,转售纷紜,令除弁田名,準民产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