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武弁 拼音:wǔ biàn
(1).武冠。《后汉书·崔駰传》:“ 钧 ( 崔钧 )时为虎賁中郎将,服武弁,戴鶡尾。” 唐 韩翃 《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诗:“两年戴武弁,趋侍 明光殿 。” 清 赵翼 《纪梦》诗:“閲罢邸抄正午倦,忽梦迁官戴武弁。”
(2).武官。 唐 储光羲 《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诗:“ 剑关 掉鞅归,武弁朝 建章 。”《明史·熹宗纪》:“国家文武并用,顷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你文官一途虽然做不得,但是武弁一路还不妨事。”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八:“他也谦逊着,说他只是一介武弁,只晓得服从上官命令。”词语解释:缨弁 拼音:yīng biàn
仕宦的代称。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幽客滞 江 皋,从赏乖缨弁。” 唐 皇甫冉 《题高云客舍》诗:“时人趣缨弁,高鸟违罗网。” 明 李东阳 《寿舅氏刘公八十》诗序:“故缨弁介胄之家,论恬退者必归之。”词语解释:侧弁 拼音:zè biàn
歪戴皮帽。《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屡舞傞傞。” 郑玄 笺:“侧,倾也。”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侧弁垢颜,不鉴於明镜也。” 唐 王维 《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诗之四:“紆组上春隄,侧弁倚乔木。”词语解释:峨弁 拼音:é biàn
亦作“峩弁”。 武官戴的高冠。 清 赵翼 《阳朔山》诗:“或如靚女拥高髻,或如武夫戴峩弁。”词语解释:冠弁 拼音:guān biàn
(1).天子田猎时的装束。在玄冠之上加以皮帽。《周礼·春官·司服》:“凡甸,冠弁服。” 孙诒让 正义:“此王四时常田之服,盖玄冠而加弁也。”弁,皮帽。
(2).古代礼帽的总称。《荀子·君道》:“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鏤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倭缎》:“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旬日损坏。”
(3).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以指成年。 宋 司马光 《祭庞颖公文》:“越自童齔,得侍坐偶,抚首提携,爱均子姓;甫胜冠弁,遽丧所天,孤苦憃愚,不能自立。”
(4).指官员。 宋 梅尧臣 《丞相》诗之一:“丞相之拜,冠弁旅至。”词语解释:簪弁 拼音:zān biàn
(1).簪,冠簪;弁,礼帽。古代仕宦所服。 唐 司空曙 《酬李端校书见赠》诗:“昨日闻君到城闕,莫将簪弁胜荷衣。” 宋 司马光 《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勿辞簪弁倾,頽然倒樽席。”
(2).借指官吏。 宋 岳珂 《桯史·八阵图诗》:“ 喻 三嵎 人, 靖康 初,为祠部外郎,伪 楚 之僭,集议秘省,簪弁恇慴; 喻 独捫其膝曰:‘此岂易屈者哉。’即日掛冠去。”词语解释:朝弁 拼音:cháo biàn
指君王和朝廷百官。语本《诗·卫风·淇奥》:“会弁如星。” 郑玄 笺:“天子之朝服皮弁。” 孔颖达 疏:“皮弁,天子视朝之服,《玉藻》云‘天子皮弁以日视朝’是也。在朝君臣同服,故言天子之朝也。” 宋 沉遘 《贺冬表》之一:“臣远紆郡章,隔望朝弁,但驰存闕之悃,莫缀充庭之联。”词语解释:冕弁 拼音:miǎn biàn
(1).冕和弁。均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孔颖达 疏:“冕是衮冕,弁是皮弁,是朝廷之尊服。” 晋 陆云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冕弁振缨,服藻垂带。” 宋 欧阳修 《章望之字序》:“故紘綖,冕弁以为首容,佩玉、玦环以为行容。”
(2).借指仕宦者。 唐 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赐第於 靖安里 ,下及 天宝 ,五世其居,冕弁駢比,罗列省寺。”词语解释:琼弁 拼音:qióng biàn
(1).一种饰以琼玉的皮弁。古时大夫所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子玉 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 杜预 注:“弁以鹿子皮为之。琼,玉之别名。次之以饰弁及缨。”《晋书·江统传》:“大夫有琼弁玉缨,庶人有击钟鼎食。”
(2).泛指官员的帽子,或借指官员。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中坐溢朱组,步櫩簉琼弁。” 元 陈樵 《八咏楼赋》:“琼弁盈牀,玉尘生袜。” 明 夏完淳 《长歌》:“琼弁玉蕤珮珊珊,蕙橈桂櫂凌迴澜。”词语解释:爵弁 拼音:jué biàn
(1).古代礼冠的一种,次冕一等。爵,通“ 雀 ”。《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緇带、韎韐。” 郑玄 注:“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或谓之緅。其布三十升。”
(2).葍的别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葍》:“《诗》曰:‘言采其葍。’ 毛 云:‘恶菜也。’《义疏》曰:‘ 河 东 关 内谓之葍; 幽 兗 谓之“燕葍”;一名“爵弁”,一名“蔓”,根正白。’”词语解释:皮弁 拼音:pí biàn
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 郑玄 注:“会,缝中也。璂,读如薄借綦之綦。綦,结也。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谓之綦。《诗》云‘会弁如星’,又曰‘其弁伊綦’,是也。邸,下柢也,以象骨为之。”《周礼·春官·司服》:“眡朝,则皮弁服。” 孙诒让 正义:“皮弁为天子之朝服,《论语·乡党篇》‘吉月必朝服而朝’,《集解》 孔安国 云:‘吉月,月朔也。朝服,皮弁服。’《曾子问》 孔 疏引 郑 《论语注》同。盖以彼月吉诸侯视朔,当服皮弁,而皮弁为天子之朝服,故亦通称朝服。” 清 黄以周 《礼书通故·名物一》:“侯伯璂饰七,子男璂饰五,玉亦三采;孤璂饰四,三命之卿璂饰三,再命之大夫璂饰二,玉亦二采;一命之大夫及士之会无结饰。《释名》云:‘以爵韦为之,谓爵弁,以鹿皮为之,谓皮弁,以韎韦为之,谓之韦弁。’据《释名》説,三弁之制相同,惟其所为皮色为异耳。”词语解释:突弁 拼音:tū biàn
《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孔颖达 疏:“未经几时而更见之,突然已加冠弁为成人。”后因以“突弁”形容人长大迅速。 唐 刘禹锡 《谪九年赋》:“突弁之夫,我来始黄;合抱之木,我来犹芒。”词语解释:頍弁 拼音:kuǐ biàn
指冠冕。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截发》:“堂堂頍弁英雄汉,好施巾幗比红颜。”词语解释:野弁 拼音:yě biàn
村居便帽。 唐 陆龟蒙 《江墅言怀》诗:“野弁欹还整,家书拆又封。”词语解释:鹿弁 拼音:lù biàn
即鹿皮冠。 唐 陆龟蒙 《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烟霞鹿弁聊悬著,邻里渔舠暂解还。”参见“ 鹿皮冠 ”。
词语解释:鹿皮冠 拼音:lù pí guān
古代隐士所戴的帽子。用鹿皮做成,故名。《后汉书·杨震传》:“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 彪 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宋 米芾 《画史》:“耆旧言: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遗制也,更无头巾掠子,必带篦,所以裹帽,则必用篦子约髮。”亦省称“ 鹿皮 ”、“ 鹿冠 ”。 唐 皮日休 《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疑然惜去因成五言十首奉题屋壁》之七:“玄想凝鹤扇,清斋拂鹿冠。”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谁知鹿冠叟,心地如虚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鹿皮, 张欣泰 冠也。”词语解释:韦弁 拼音:wéi biàn
古代礼冠之一。天子诸侯大夫兵事服饰。用熟皮制成,浅朱色,制如皮弁。《周礼·春官·司服》:“凡兵事,韦弁服。” 郑玄 注:“韦弁,以韎韦为弁。” 贾公彦 疏:“韎是旧染谓赤色也,以赤色韦为弁。” 孙诒让 正义引 任大椿 曰:“韦弁为天子诸侯大夫兵事之服。戎服用韦者,以韦革同类,服以临军,取其坚也。《晋志》韦弁制似皮弁,顶上尖,韎草染之,色如浅絳。然则形状似皮弁矣。”《仪礼·聘礼》:“君使卿韦弁。”《晋书·舆服志》:“韦弁,制似皮弁,顶上尖,韎草染之,色如浅絳。”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韦弁皮弁》:“惟其去毛而熟治,故可以茅蒐染之,製以为弁,曰韦弁,此弁名韦之取义也。”词语解释:整弁 拼音:zhěng biàn
整冠。《旧唐书·音乐志三》:“前夕亲牲,质明奉俎。沐芳整弁,其仪式序。”词语解释:楮弁 拼音:chǔ biàn
即楮冠。 宋 陆游 《行年》诗:“楮弁新裁就,翛然学道装。”自注:“新作两楮冠。”参见“ 楮冠 ”。
词语解释:楮冠 拼音:chǔ guān
以楮树皮所制之冠。多为贫士、隐士所用。《韩诗外传》卷一:“ 子贡 乘肥马、衣轻裘,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而往见之。 原宪 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宋 陆游 《杂题》诗:“三生元是出家人,一念差来堕荐绅。二寸楮冠双草屨,天公还我水云身。”词语解释:兵弁 拼音:bīng biàn
士兵和低级武官的总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失事》:“预先买通驻防兵弁。”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爱惜士子》:“有应试广文,怀挟一包裹。兵弁搜得,献之。” 清 洪楝园 《后南柯·甲阵》:“前军设伏,把敌人后路包罗。看 元驹国 兵弁叫苦,一个个掛出降旛没奈何。”词语解释:卑弁 拼音:bēi biàn
旧时下级武官对上司的自谦之称。《负曝闲谈》第三回:“卑弁不敢作主,请大人示下。”词语解释:营弁 拼音:yíng biàn
旧时称中下级武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交接寅僚》:“州邑俱有营弁驻防。”《花月痕》第二回:“护送营弁请老爷今日尖后换轿。”《清史稿·兵志十》:“营弁习尚奢华,七弊也。”词语解释:股弁 拼音:gǔ biàn
大腿发抖。形容惊惧之甚。《汉书·酷吏传·严延年》:“晨将至市论杀之,先所桉者死,吏皆股弁。” 颜师古 注:“股战若弁。弁,谓抚手也。” 严复 《救亡决论》:“每逢春秋两闈,其闈内外所张文告,使不习者观之,未有不欲股弁者。”词语解释:蝉弁 拼音:chán biàn
即蝉冠。 元 袁易 《赠禽衍陆生》诗:“獬冠蝉弁戏推许,鼠目獐头惭老丑。”参见“ 蝉冠 ”。
词语解释:蝉冠 拼音:chán guān
汉 代侍从官所戴的冠。上有蝉饰,并插貂尾,故亦称貂蝉冠。后泛指高官。 唐 钱起 《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一从解蕙带,三入偶蝉冠。” 宋 苏辙 《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龙袞蝉冠,遂以往襚。”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端阳游赏》:“尽我蝉冠传内命,任他虎节去专征。”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词语解释:运弁 拼音:yùn biàn
古官名。低职的押运武官。 清 设,掌督运船,管束运军,查禁迟延、侵盗、搀和等弊。 清 邹在衡 《观船艘过闸》诗:“运弁代之请,妄冀邀恩豁。” 清 林则徐 《筹议约束漕船水手章程折》:“且运弁既虑生事端,旗丁復受其挟制。”词语解释:雀弁 拼音:què biàn
古代比冕次一级的礼冠。广八寸,长一尺二寸。如雀头色,赤而微黑,故称。《书·顾命》:“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赤黑曰雀,言如雀头色也。雀弁,制如冕,黑色,但无藻耳。”词语解释:马弁 拼音:mǎ biàn
旧称军官的护兵。 张天翼 《小彼得·皮带》:“ 梁副官 告诉他处里只有两个上士额,一个是同房间的那位,另一个是处长的马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话没完,进来一个马弁向 卢嘉川 递过一张条子说:‘请你们两位写下名字。’”词语解释:末弁 拼音:mò biàn
低级武官。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我想 安禄山 乃边方末弁,从未著有劳绩。”词语解释:将弁 拼音:jiāng biàn
武官的通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富川》:“守令逃窜,而委责任於将弁。”《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稔知此等举动皆不肖将弁所为,阁下决不如此。”词语解释:屯弁 拼音:tún biàn
管理屯田的小吏。 清 魏源 《复魏制府询运海书》:“海运之事……所不利之人有三:海关税侩也, 天津 仓胥也,屯弁运丁也。”词语解释:护弁 拼音:hù biàn
护兵。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第一章第一节:“又他们到乡村去收租,都是叫护弁或警察武装收租的。”词语解释:枭弁 拼音:xiāo biàn
称凶恶的武夫。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每御一妇,輒斩其首,安得有如许妇人供其宰割耶?此等事不宜浪传,恐梟弁借为口实。”词语解释:汛弁 拼音:xùn biàn
指汛地官兵。《清会典事例·吏部·处分例》:“仍严飭沿江沿海各州县及口岸汛弁,凡遇商船出口,务须实力稽察。”词语解释:周弁 拼音:zhōu biàn
周 代贵族祭祀时所戴的皮弁。《仪礼·士冠礼》:“ 周 弁、 殷 冔、 夏 收,三王共皮弁素积。”《孔子家语·冠颂》:“ 孔子 曰: 周 弁、 殷 冔、 夏 收,一也。” 王肃 注:“皆祭服也。”词语解释:綦弁 拼音:qí biàn
古代的一种青黑色鹿皮冠。《书·顾命》:“四人綦弁,执戈上刃。” 孔 传:“綦文鹿子皮弁。” 孔颖达 疏:“ 郑玄 云:‘青黑曰綦。’ 王肃 云:‘綦,赤黑色。’ 孔 以为‘綦文鹿子皮弁。’各以意言,无正文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韦弁皮弁》:“皮弁亦以鹿皮之浅毛者为之,故皮弁又谓之綦弁。”词语解释:哨弁 拼音:shào biàn
哨官。《宦海》第七回:“那防军的营官、哨弁,都用他们本来的一班头目派充。” 陶成章 《浙案纪略·裘文高传》:“ 裘文高 , 浙江 嵊县 人。常入 清 营充当营勇,升为哨弁。”词语解释:解弁 拼音:jiě biàn
离职;免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那年我进京,在客店里看见一首题壁诗,署款是‘解弁将军’。”参见“ 解冠 ”。
词语解释:解冠 拼音:jiě guān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 逢萌 ﹞即解冠挂 东都 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於 辽 东。”后以“解冠”谓辞去官职。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乡赋》:“出 汀州 而解冠,入 溆浦 而捐视。”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乞朝见表》:“今復还父母之乡邦,逼桑榆之晷刻,解冠告老,决在此行。” 清 顾炎武 《赠卫处士蒿》诗:“ 逢萌 既解冠, 范丹 亦絶粮。”词语解释:员弁 拼音:yuán biàn
低级文武官员。《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拿获大盗,所有出力员弁,叩求宪恩,準予奬励。”《清史稿·食货志一》:“人民既少,稽察无难,惟在各督抚严飭文武员弁编立保甲。”词语解释:徇弁 拼音:xùn biàn
泛指旧时官府的外勤人员。 邹鲁 《中国同盟会》:“此外贪官污吏,私自加派,粮差狥弁,从中渔利,不可胜数。”词语解释:大弁 拼音:dà biàn
见“ 大卞 ”。
词语解释:大卞 拼音:dà biàn
亦作“ 大弁 ”。 大法。《书·顾命》:“临君 周 邦,率循大卞。” 孔 传:“率群臣循大法。” 孙星衍 集解:“卞即弁省文。”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太常命吏,以能增秩。相仪考礼,大弁斯毕。”词语解释:璇弁 拼音:xuán biàn
亦作“璿弁”。 玉饰的皮冠。《说文·玉部》:“璿,美玉也。《春秋传》曰:‘璿弁玉缨。’”今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作“琼弁”。 汉 张衡 《西京赋》:“天子乃驾雕軫六骏駮,戴翠帽,倚金较,璿弁玉缨,遗光儵爚。”一说此指玉制的马冠。参阅《文选·张衡〈西京赋〉》 薛综 注。词语解释:璯弁 拼音:huì biàn
古代官员的一种帽子,冠缝饰玉。代称百官。《南齐书·王融传》:“百神肃惊,万国俱僚,璯弁星离,玉帛云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