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15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兄弟贤弟友弟大弟姨弟舅弟腰鼓兄弟凡·爱克兄弟
子弟小弟徒弟介弟仁弟陆弟侍弟香火兄弟
岂弟高弟佳子弟外兄弟内弟宗弟长弟义兄弟
难弟女弟从弟山矾弟黄弟不弟从表弟乌衣子弟
昆弟门弟姊弟齿弟远兄弟至弟从祖昆弟同学弟
孝弟季弟本弟恺弟隶子弟膏腴子弟从母昆弟同产弟
诸弟舍弟表弟年弟弟弟膏粱子弟从母昆弟同堂兄弟
如弟师弟少弟弱弟劣弟谢弟八旗子弟乡弟
令弟外弟亲兄弟太弟俊弟谢家兄弟贵弟顺弟
老弟阿弟仲弟母弟元弟误人子弟冢弟风月子弟

词语解释:兄弟  拼音:xiōng dì
(1).哥哥和弟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郑玄 笺:“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絶。” 元 李直夫 《冻苏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 弥子 之妻与 子路 之妻,兄弟也。”《明史·费宏传》:“ 宏 从弟编修 寀 ,其妻与 濠 妻,兄弟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仪礼·丧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郑玄 注:“兄弟,犹言族亲也。”《诗·小雅·常棣序》:“常棣,燕兄弟也。” 孔颖达 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联兄弟。” 郑玄 注:“兄弟,昏姻嫁娶也。” 孙诒让 正义:“谓异姓兄弟也。”《仪礼·曾子问》:“如壻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弔……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 何休 注:“ 宋 鲁 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诗·小雅·伐木》:“籩豆有践,兄弟无远。” 郑玄 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士冠礼》:“兄弟毕袗去。” 郑玄 注:“兄弟,主人亲戚也。” 清 凤韶 《凤氏经说·九族无外兄弟有外》:“经称兄弟,同异姓皆有之。”
(6).指同姓国家。《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传:“以蕃屏王室,以和协同姓之邦。”《晏子春秋·问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 冀州 。” 张纯一 校注:“谓兄弟之国。”《史记·晋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后; 晋 , 唐叔 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论语·子路》:“子曰:‘ 鲁 卫 之政,兄弟也。’” 何晏 集解:“ 鲁 , 周公 之封; 卫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为兄弟, 康叔 睦於 周公 ,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邢昺 疏:“此章 孔子 评论 鲁 卫 二国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为兄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孟阳 景阳 ,才綺而相埒,可谓 鲁 卫 之政,兄弟之文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浒传》第七五回:“ 吴用 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於是吾徒夙与 张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为歌诗以送之。”
(9).对弟弟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思量了,兄弟 欢郎 忒年纪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见了兄弟病势,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狈至此?’”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伯夷 ﹞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10).男子自称。《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时候,几乎无一天无盗案。” 孙中山 《国民会议足以解决中国内乱》:“诸君,兄弟向来主张和平统一的人。”
词语解释:子弟  拼音:zǐ dì
(1).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今 燕 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其后更用 主父偃 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 汉 为定制封号,輒别属 汉 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谁知他却生就一副聪明,人家请了先生教子弟读书,他在旁边听了,便都记得。”
(2).泛指年轻后辈。《荀子·非十二子》:“遇长则修子弟之义。”《史记·货殖列传》:“夫 吴 自 闔庐 、 春申 、 王濞 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 之铜, 三江 、 五湖 之利,亦 江 东一都会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唐 韩愈 《送何坚序》:“ 坚 道州 人, 道 之守 阳公 贤也…… 坚 为民, 坚 又贤也。 湖南 得 道 为属, 道 得 坚 为民。 坚 归唱其州之父老子弟服 阳公 之令。” 巴金 《秋》三:“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
(3).指从军者,兵丁。《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三秦 王为 秦 将,将 秦 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汉书·韩安国传》:“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輓输,以为之备,然 匈奴 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昔 萧何 用新造之 汉 ,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使 关 东粮馈不絶者,以其尽得 秦 之图籍,而周知其众寡也。”《三国志平话》卷上:“ 长沙 子弟最为先, 长沙 太守 孙坚 先到关前。”
(4).谓风流子弟,多指嫖客。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我这门户人家,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臺做子弟有什么好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常言道:‘妓爱俏,妈爱钞。’所以子弟行中,有了 潘安 般貌, 邓通 般钱,自然上和下睦。”
(5).旧指戏曲艺人。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 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 安进士 问:‘你们是那里子弟?’ 苟子孝 道:‘小的都是 苏州 人。’ 安进士 道:‘你等先粧扮了,来唱个我们听。’四个戏子下边粧扮去了。” 清 李渔 《比目鱼·荣发》:“此番去祭 晏公 ,也该做一本神戏。只怕乡村地面,叫不出子弟来,却怎么处?”
词语解释:岂弟  拼音:kǎi tì
和乐平易。《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易岂弟。” 宋 欧阳修 《南省试进士策问》之二:“岂朝廷礼乐文物,万民富庶岂弟,必如是之勤且详,然后可以致之歟?” 清 黄宗羲 《密庵陆公墓碑》:“公为人岂弟,雅以济物为务。”参见“ 愷悌 ”。
词语解释:恺悌  拼音:kǎi tì
亦作“ 愷弟 ”。 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愷悌君子,神所劳矣。’” 杜预 注:“愷,乐也;悌,易也。”《汉书·张禹传》:“ 宣 为人恭俭有法度,而 崇 愷弟多智,二人异行。”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愷弟之政,后世称焉。” 明 无名氏 《白兔记·见儿》:“感夫人愷悌仁慈。”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他那慈祥恺悌的面貌是愈见发福了。”
词语解释:难弟  拼音:nàn dì
犹贤弟。 宋 程俱 《九月七日夜梦王元规诘旦其弟元矩适相访感而作诗一首》:“清晨客在门,乃自 乌衣 来。典刑见难弟,共嘆一息乖。”参见“ 难兄难弟 ”。
词语解释:难兄难弟  拼音:nàn xiōng nàn dì
(1).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陈元方 子 长文 ,有英才,与 季方 子 孝先 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 太丘 。 太丘 曰:‘ 元方 难为兄, 季方 难为弟。’” 刘孝标 注:“一作‘ 元方 难为弟, 季方 难为兄’。”意谓 元方 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 季方 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北史·宋隐等传论》:“ 正玄 难兄难弟,信为美哉!”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若二人( 竇臮 、 竇永 )者,游艺絶伦,友谊尤篤,真难兄难弟哉!” 明 谢谠 《四喜记·双桂联芳》:“天马步 瀛洲 ,恩赐黄封杏花酒。喜难兄难弟,并占鰲头。”《儒林外史》第四九回:“ 高老先生 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
(2).比喻两物并美,各有千秋。亦作“ 难弟难兄 ”。 清 魏源 《二室行》:“ 太室 之胜山内藏, 少室 之奇山外仰。难弟难兄孰相让?”
(3).用于讥讽两者同样低劣。 清 李渔 《蜃中楼·阃闹》:“一个不通文理,一个不达时务,真是难兄难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但这种东西,在今天看来,和 南北朝 时代的四六骈文, 明 清 时代的八股文,其实是难兄难弟。”
彼此曾共患难或同处困境的人。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髮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 邹韬奋 《经历》四六:“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兄难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字可作‘共患难’的‘难’字解。” 郑义 《迷雾》八:“ 方玉桦 一言未发,但看得出她也有点激动,她显然记起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的难兄难弟。”
词语解释:昆弟  拼音:kūn dì
兄弟;哥哥和弟弟。《尔雅·释亲》:“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下:“械 三嘏 送虏主帐前,以其晜弟皆方委任,遂贷 三嘏 死。”
词语解释:孝弟  拼音:xiào dì
亦作“ 孝悌 ”。
(1).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孝悌称於宗族乡党,慈爱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汉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禄 道:小弟远游,父母兄长跟前,有失孝悌,专为着几分微利,以致如此。”《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2).指孝弟者。《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3). 汉 代乡官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 汉 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 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称孝弟, 真宗 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孝弟》:“古人惟子孙称孝,《诗》‘绥予孝子’、‘孝孙徂位’,皆庙中之称,后代以弟承兄,则有称孝弟者。”
词语解释:诸弟  拼音:zhū dì
(1).所有同宗之弟。《国语·晋语四》:“而惠慈二 蔡 ,刑于 大姒 ,比於诸弟。” 韦昭 注:“诸弟,同宗之弟。” 唐 韦应物 《寒食寄京师诸弟》诗:“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 寒食草青青。”
(2).指所有同胞弟弟。
词语解释:如弟  拼音:rú dì
旧时称结拜的弟弟。参见“ 如兄如弟 ”。
词语解释:如兄如弟  拼音:rú xiōng rú dì
(1).谓情意深厚,有如兄弟。《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2).旧俗异姓结拜兄弟,年长的称“如兄”,年幼的称“如弟”。
词语解释:令弟  拼音:lìng dì
(1).古代以称自己的弟辈,犹言贤弟。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之一:“永絶赏心望,长怀莫与同,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 唐 李嘉祐 《送舍弟》诗:“老兄鄙思难儔匹,令弟清词堪比量。”
(2).对他人之弟的敬称。 唐 权德舆 《唐故扬州兵曹参军萧府君墓志铭序》:“初君与令弟故司封郎中 惟则 ,同以儒服游京师,贤士大夫缔交慕义者如响。” 宋 王安石 《答俞秀老书》:“令弟见访,闕於从容,及閒邀之,已过 江 矣。闻不久復来,不及别幅也。” 吴组湘 《山洪》二七:“又叫 双全官 和 东老爹 出面照料,吩咐他的令弟 富黄瓜 帮忙当差。”
词语解释:老弟  拼音:lǎo dì
(1).对同辈年少于己者的昵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两位老弟,大家商量,我们一班清客,感动皇爷,召去教歌,也是不容易的。”《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那 赵先生 回过头来,叫一声:‘哎呀!原来是老弟!几时来的?’”《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又望着老爷説:‘老弟,你好造化,看这样子,将来準是个八抬八座罢咧!’”
(2).对晚辈较客气的称呼。多行于师弟间。《孽海花》第二一回:“ 唐卿 远远望见 龚尚书 便衣朱履,缓步而来,连忙抢出门来,叫声‘老师’,作下揖去。 龚尚书 还礼不迭,招着手道:‘呵呀,老弟!’” 杨沫 《东方欲晓》第一部三十:“ 慕杰 老弟是只出钱作东呢?还是同时也参与经管药房的日常事务?”
(3).对同辈关系较密切者的自称。 宋 苏轼 《与蒲传正书》:“书画奇物,老弟近年视之不啻如粪土也。”
词语解释:贤弟  拼音:xián dì
(1).敬称自己的弟弟。《史记·刺客列传》:“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2).敬称别人的弟弟。《北史·王晞传》:“﹝ 王晞 ﹞小名 沙弥 ……与 邢子良 游处。 子良 爱其清悟,与其在 洛 两兄书曰:‘贤弟 弥郎 ,意识深远。’”
(3).对弟子或年岁较幼之友的敬称。《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上》:“ 敬瑭 听得 知远 这説,心下欣然,应道:‘贤弟説的话,使我心下豁然。’”《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贤弟,你倒不可乱了方寸,努力为之。”
词语解释:小弟  拼音:xiǎo dì
(1).幼弟。《汉书·金日磾传》:“ 何罗 ( 莽何罗 )与 通 及小弟 安成 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晋书·苻登载记》:“ 兴 将死,告 同成 曰:‘可以后事付卿小弟司马。’”
(2).对平辈谦称自己。 唐 王季友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诗:“ 于公 大笑向予説,小弟丹青能尔为。”《镜花缘》第七回:“舅兄既不知道,待小弟慢慢讲来。”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三:“ 饕兄 有用小弟之处,尽管使唤。”
(3).对年轻朋友的爱称。 章炳麟 《狱中赠邹容》诗:“ 邹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 。”
词语解释:高弟  拼音:gāo dì
(1).才优而品第高。《史记·礼书》:“自 子夏 ,门人之高弟也。” 司马贞 索隐:“言 子夏 是 孔子 门人之中高弟者,谓才优而品第高也。”
(2).谓门弟子之成绩优良者。 宋 沉辽 《彭城太尉诗序》:“余昔过道场,见 正公 , 正 乃 臻公 之高弟,而法师之曾孙也。”《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偶然有些困倦,便把书丢过一边,也学那圣门高弟隐几而卧。”
(3).同“ 高第 ”。《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者 鲁 博士也。以高弟为 鲁 相。”《汉书·陈万年传》:“ 陈万年 字 幼公 , 沛郡 相 人也。为郡吏,察举,至县令,迁 广陵 太守,以高弟入为右扶风,迁太僕。”
词语解释:女弟  拼音:nǚ dì
妹妹。《战国策·楚策四》:“ 赵 人 李园 ,持其女弟,欲进之 楚王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女弟 女嬃 有女为 营陵侯 刘泽 妻, 泽 为大将军。” 唐 崔颢 《相逢行》:“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女弟 苏美 ,霜管题梅,早已丝联家室。”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已而 王夫人 女弟所生女亦至,即 薛宝釵 ,较长一年,颇极端丽。”
词语解释:门弟  拼音:mén dì
见“ 门弟子 ”。
词语解释:门弟子  拼音:mén dì zǐ
谓乃门的弟子。《论语·泰伯》:“ 曾子 有疾,召门弟子。”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吾常以为 孔子 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徧观而尽识也。” 陈白尘 《中国剧坛的骄傲--序〈田汉话剧选〉》:“作为 田汉 的门弟子,作为南国社的一员,我是不能已于言了。”亦省称“ 门弟 ”。 陈蜕 《足疾一百馀日九月廿三始杖行室中》诗:“一从寝疾呼门弟,久废徒行僭大夫。”
词语解释:季弟  拼音:jì dì
最小的弟弟。《左传·文公十一年》:“ 卫 人获其季弟 简如 。” 唐 元稹 《阳城驿》诗:“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新唐书·李勣传》:“季弟 感 ,年十五,有奇操。”
词语解释:舍弟
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词语解释:师弟  拼音:shī dì
(1).与“师兄”相对,称同从一师而拜师时间晚于自己的人。《朱子语类》卷一二六:“如佛老虽是灭人伦,然自是逃不得,如无父子,却拜其师,以其弟子为子,长者为师兄,少者为师弟,但是只护得个假底。”《水浒传》第五回:“我有一个师弟,现在 东京 大相国寺 住持。”
(2).称师父的儿子或父亲的徒弟中年龄小于自己的人。
(3).老师和弟子。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总论》:“ 子贡 问当时从政者,夫子比之斗筲而不数,盖师弟之间,商评之语,何害于德。” 明 赵南星 《笑赞·张江陵》:“门生就上本参老师,顾不的师弟之情。”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这师弟之称,也可以不必,竟是姐妹相呼便了。” 章炳麟 《文学总略》:“《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
词语解释:外弟  拼音:wài dì
(1).同母异父弟。《左传·成公十一年》:“ 声伯 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 施孝叔 。”
(2).表弟。亦通谓姑舅兄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蒋琬 ﹞弱冠与外弟 泉陵 刘敏 俱知名。”《宋书·臧焘传》:“ 傅僧祐 ,祖父 弘仁 , 高祖 外弟也。以中表歷显官,征虏将军、 南譙 太守、太常卿。”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言诠》:“通家亲戚之称也,外弟中表,通谓姑舅兄弟。”
(3).妻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 晏 ( 王晏 )外弟 尉氏 阮孝绪 亦知 晏 必败, 晏 屡至其门,逃匿不见。” 胡三省 注:“外弟,妻弟也。”
词语解释:阿弟  拼音:ā dì
(1).弟弟。 元 杨维桢 《铜将军》诗:“阿弟柱国秉国钧,僭逼大兄称孤君。”
(2).年长者对年轻人的客套称呼。 茅盾 《林家铺子》二:“喂,阿弟,买洋伞么?便宜货,一只洋卖九角!”
词语解释:友弟  拼音:yǒu dì
(1).见“ 友悌 ”。
(2).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清 钱大昕 《恒言录·亲属称谓类》:“﹝ 明 ﹞ 朱存理 《铁网珊瑚》録 贞溪 诸名胜词翰,皆 元 时笔札也。其纸尾署名……有云‘友生 王逢 顿首再拜’……有云‘友弟 亨贞 书’,有云‘ 东郭 姻末 钱抱素 稽首拜呈’。今友生、友弟之称,惟以施之门下士。”参见“ 友生 ”。
词语解释:友悌  拼音:yǒu tì
亦作“ 友弟 ”。
(1).兄弟相友爱。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瑟琴。”
(2).谓能与兄弟相友爱。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和〈阳城驿〉》:“上言 阳公 行,友悌无等夷,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离。”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 张观 ﹞父名 居业 ,《周易》学究,性友弟。”
词语解释:友生  拼音:yǒu shēng
(1).朋友。《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优容大臣》:“﹝ 仁皇 ﹞厚待儒臣,如 张文端 英 , 高江村 士奇 等,朝夕谈论,无异友生。”
(2).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名帖》:“余乙卯年三月,过故 鄣 姚氏 ,乃大京兆 画溪公 之孙,出公座主 王槐野 先生单名帖,称友生字,仅蝇头细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师称友生》:“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不知所始……《孔丛子》 孔子 云:‘自吾得 由 也,而恶言不入于耳;自吾得师也,而前有光后有辉,吾得四友焉。’云云。是师称友生之滥觴乎!”
词语解释:徒弟  拼音:tú dì
从师学习的人。 五代 齐己 《自遣》诗:“免有诸徒弟,时来弔石头。”《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你老人家疼徒弟,也得疼疼女儿。” 曹禺 《日出》第二幕:“ 顾八奶奶 就是我的徒弟, 白露 也跟我学过。”
词语解释:佳子弟  拼音:jiā zǐ dì
才德出众的晚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下》:“大将军语 右军 :‘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 阮主簿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然则他当日那番轻生救父,守义拒婚……岂不是个天真至性谨飭一边的佳子弟?如今怎的忽然这等轻狂放纵起来呢?”
词语解释:从弟  拼音:cóng dì
堂弟。 汉 贾谊 《治安策》一:“ 元王 之子,帝之从弟也。”《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少与从弟 劭 俱知名。” 宋 徐铉 《稽神录拾遗·徐明府》:“ 河南 刘崇远 , 崇龟 从弟也。”《红楼梦》第四九回:“ 薛蟠 之从弟 薛蝌 ,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 薛宝琴 许配都中 梅翰林 之子为妻,正欲进京聘嫁。”
词语解释:姊弟  拼音:zǐ dì
(1).亦作“ 姊娣 ”。姐姐和妹妹。《史记·五宗世家》:“ 建 又尽与其姊弟姦。”《汉书·外戚传下·赵孝成皇后》:“姊弟顓宠十餘年,卒皆无子。” 汉 刘向 《列女传·赵飞燕姊娣》:“ 赵飞燕 姊娣者, 成阳侯 赵临 之女, 孝成皇帝 之宠姬也。”
(2).姐姐和弟弟。《北齐书·祖珽传》:“ 珽 乃遗 陆媪 弟 悉达 书曰:‘ 赵彦深 心腹深沉,欲行 伊 霍 事,仪同姊弟岂得平安,何不早用智士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 马 乃悟姊弟皆菊精也。” 冰心 《往事二》九:“我们姊弟平日互相封赠的徽号多极了!”
词语解释:本弟  拼音:běn dì
见“ 本第 ”。
词语解释:本第  拼音:běn dì
本来的等第。 南朝 宋 范晔 《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合三十二人,故依本第,係之篇末。”本第,《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作“本弟”。
词语解释:表弟  拼音:biǎo dì
姑母、舅父、姨母之子年幼于己者称表弟。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顷命酒, 昭 曰:‘欲请表弟歌。’坐中又笑。”《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 鲁 是 关西 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巴金 《秋》一:“ 枚 表弟今年不过十七岁,他跟你同年。”
词语解释:少弟  拼音:shǎo dì
最小之弟;年少之弟。《史记·楚元王世家》:“ 楚元王 刘交 者, 高祖 之同母少弟也,字 游 。”《汉书·卜式传》:“有少弟,弟壮, 式 脱身出,独取畜羊百餘,田宅财物尽与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 山 有少弟未婚,窃属意焉。”
词语解释:亲兄弟  拼音:qīn xiōng dì
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
词语解释:仲弟  拼音:zhòng dì
二弟。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前言》:“ 义庆 是 刘裕 仲弟 长沙王道怜 的儿子,出嗣给 临川烈王 道规 ,袭封 临川王 。”
词语解释:大弟  拼音:dà dì
对朋辈中年龄小于己者的亲切称呼。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聊为大弟陈其苦怀耳。”《北齐书·元文遥传》:“ 文遥 尝谓 思道 云:‘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
词语解释:介弟  拼音:jiè dì
对他人之弟的敬称,或对自己弟弟的爱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子为 王子围 ,寡君之贵介弟也。” 南朝 梁 沉约 《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西中郎将护军 宏 ,朕之介弟,早富德誉。”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一昨陛下以亲王介弟……出帅, 河 北。” 王闿运 《武提督碑》:“ 曾静毅 以介弟之贵,躬吮癕之仁,非夫絶伦之勇,孰能致此!”
词语解释:外兄弟  拼音:wài xiōng dì
(1).表兄弟。《仪礼·士丧礼》:“外兄弟在其南南上。” 郑玄 注:“外兄弟,异姓有服者也。” 孔颖达 疏:“谓若舅之子、姑姊妹、从母之子等,皆是有服者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郑相 畋 ,与 卢相 擕 外兄弟,同在中书。”
(2).远房兄弟。《礼记·服问》:“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 孙希旦 集解:“曰外者……犹远兄弟云尔,非外亲之谓也。”
(3).同母异父的兄弟。
词语解释:山矾弟  拼音:shān fán dì
宋 黄庭坚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后因以“山矾弟”为典。 宋 刘克庄 《卜算子》词:“淡薄古梳妆,嫻雅仙标致。欲起 涪翁 再品花,压了山矾弟。” 涪翁 , 黄庭坚 自号。
词语解释:齿弟  拼音:chǐ dì
犹次第。《管子·霸言》:“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弟择众,是贪大物也。” 戴望 校正引 陈奂 曰:“不最列,不会聚贤人於列位也……齿弟犹次弟,谓不能於众人中次弟以择之也。此皆不愿予人以爵禄,故曰贪大物也。”
词语解释:恺弟  拼音:kǎi dì
见“ 愷悌 ”。
词语解释:恺悌  拼音:kǎi tì
亦作“ 愷弟 ”。 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愷悌君子,神所劳矣。’” 杜预 注:“愷,乐也;悌,易也。”《汉书·张禹传》:“ 宣 为人恭俭有法度,而 崇 愷弟多智,二人异行。”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愷弟之政,后世称焉。” 明 无名氏 《白兔记·见儿》:“感夫人愷悌仁慈。”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他那慈祥恺悌的面貌是愈见发福了。”
词语解释:年弟  拼音:nián dì
科举时代对同年登科者的自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荐主同咨》:“今同年往还投刺,俱称年弟。然先人丁丑榜中,惟同馆数相知称之,其餘皆年侍生也。”
词语解释:弱弟  拼音:ruò dì
(1).幼弟。 汉 蔡邕 《太傅文恭侯胡公碑》:“上奉继亲,下慈弱弟。”《晋书·诸葛长民传》:“相公西征,老母弱弟委之将军,何谓不平!”
(2).为弟对兄自称。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代少年书》:“兄与弱弟,皆艰嗣息。设得一儿,蒸尝有託。”
词语解释:太弟  拼音:tài dì
皇帝尊其弟之称。《晋书·刘聪载记》:“僭即皇帝位……尊 元海 妻 单氏 曰皇太后、其母 张氏 为帝太后, 乂 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 唐 张说 《圣德颂》:“处储闈,有尚元子之德;居藩邸,有辞太弟之高。”《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五年,以 景遂 为太弟; 景达 为元帅,封 齐王 。”
词语解释:母弟  拼音:mǔ dì
(1).同母之弟。别于庶弟。《左传·宣公十七年》:“冬,公弟 叔肸 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皆母弟也。”《书·牧誓》“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孔 传:“母弟,同母弟。” 孔颖达 疏:“《春秋》之例,母弟称弟,凡《春秋》称弟皆母弟也。母弟谓同母之弟。”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公之母弟 全素 ,孝慈友弟。” 清 薛福成 《母弟季怀事状》:“母弟 季怀 ,讳 福保 ,於兄弟行第四。”
(2).母亲的弟弟,即舅。《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 母弟 丁公 ,为 楚 将。” 司马贞 索隐:“谓 布 之舅也。”
词语解释:姨弟  拼音:yí dì
姨表弟。《晋书·王廙传》:“﹝ 廙 ﹞丞相 导 从弟,而 元帝 姨弟也。”《旧唐书·后妃传下·肃宗张皇后》:“ 玄宗 幼失所恃,为 竇 姨鞠养。 景云 中封 邓国夫人 ,恩渥甚隆,其子 去惑 、 去疑 、 去奢 、 去逸 ,皇姨弟也,皆至大官。”
词语解释:仁弟  拼音:rén dì
(1).兄称弟。《孔丛子》附 汉 孔臧 《连丛子·与从弟书》:“每独念至此,夙夜反侧,诚惧仁弟道未信於世,而以独知为愆也。”
(2).对位卑年幼者的敬称。 宋 楼钥 《跋从子深所藏书画·徐东湖》:“ 徐东湖 与 了翁 家,相厚如家人。通判郎中即 了翁 次子 止之 也,呼以仁弟,情义可知。”
(3).旧时师长亦常用以称弟子,以示器重和爱护。
词语解释:内弟  拼音:nèi dì
妻子的弟弟。 唐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颜昭甫 ﹞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 殷仲容 齐名,而劲利过之,特为伯父 师古 所赏重。”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 呼韩邪单于 的妹婿,同时,又是他的内弟。”
词语解释:黄弟  拼音:huáng dì
名茶名。 宋 杨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寿州 曰黄弟。”
词语解释:远兄弟  拼音:yuǎn xiōng dì
指不同居的兄弟;同族兄弟。《礼记·檀弓上》:“有殯,闻远兄弟之丧,虽緦必往,非兄弟,虽邻不往。” 孔颖达 疏:“远兄弟,谓不同居者。”
词语解释:隶子弟  拼音:lì zǐ dì
士对其子弟的称谓。《左传·桓公二年》:“士有隶子弟。” 杜预 注:“士卑,自以其子弟为僕隶。”
词语解释:弟弟  拼音:dì di
(1).同父母、同父或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我有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2).称同族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如:叔伯弟弟;远房弟弟。
悌弟。言弟能敬顺兄长。《汉书·刘向传》:“ 舜 禹 忠臣, 周公 弟弟。” 颜师古 注:“弟弟者,言弟能顺理也。上弟音徒计反。”《汉书·黄霸传》:“孝子弟弟,贞妇顺孙。”
词语解释:劣弟  拼音:liè dì
犹愚弟。自谦之辞。 宋 苏轼 《与蔡景繁书》之十二:“劣弟久病,终未甚清快。”《水浒传》第一○四回:“ 李助 上前躬身道:‘大王,是劣弟 李助 。’”
词语解释:俊弟  拼音:jùn dì
对自己弟弟的美称。 晋 陆机 《赠弟士龙诗》之五:“伊我俊弟,咨尔 士龙 。怀袭瑰瑋,播殖清风。”
词语解释:元弟  拼音:yuán dì
诸弟中之最长者。《金石萃编·汉司隶校尉杨淮碑》:“元弟( 杨弼 )功德牟盛,当究三事,不幸早陨。”《魏书·咸阳王禧传》:“詔以 禧 元弟之重,食邑三千户,自餘五王皆食邑二千户。”
词语解释:舅弟  拼音:jiù dì
(1).舅父之子年幼于己者。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葬 子厚 於 万年 之墓者,舅弟 卢遵 。”
(2).口语亦称妻子之弟为舅弟。参见“ 舅兄 ”。
词语解释:舅兄  拼音:jiù xiōng
舅父之子年长于己者。 清 赵翼 有《寿刘可行舅兄八十》诗。口语亦称妻子之兄为舅兄。参见“ 舅弟 ”。
词语解释:陆弟  拼音:lù dì
指 陆机 之弟 陆云 。 唐 王维 《同崔傅答贤弟》诗:“ 周郎 陆 弟为儔侣,对舞前溪歌《白苧》。” 赵殿成 笺注:“ 陆 弟,谓 陆机 之弟 陆云 。”
词语解释:宗弟  拼音:zōng dì
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比自己年幼的嫡子为“宗弟”。《礼记·曾子问》:“布奠於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其辞於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孔颖达 疏:“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不得亲祭。”参见“ 宗兄 ”。
词语解释:宗兄  拼音:zōng xiōng
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年长于己的嫡子为“宗兄”。后亦用于称同宗或同姓不同族的同辈朋友。《礼记·曾子问》:“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唐 王维 《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弟缙》诗:“舍弟官崇高,宗兄此削髮。” 唐 白居易 《画雕赞》序:“ 寿安 令 白昊 ,予宗兄也。” 郭沫若 《海涛集·离沪之前》:“ 冠杰 说:‘ 石达开 有两句诗:身价敢云空 冀 北,文章昔已遍 江 东。宗兄足以当之。’”
词语解释:不弟  拼音:bù dì
不悌。对兄长或长辈不恭顺。《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 克 段 於 鄢 , 段 不弟,故不言弟。”《孟子·告子下》:“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后汉书·袁谭传》:“若 冀州 有不弟之慠,无慙顺之节,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 冀州 ,指 袁谭 弟 袁尚 。
词语解释:至弟  拼音:zhì dì
谓善事兄长,极尽为弟之道。弟,同“ 悌 ”。《礼记·祭义》:“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
词语解释:膏腴子弟  拼音:gāo yú zǐ dì
富贵人家的子弟。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於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柯灵 《香雪海·小浪花》:“卖糖小孩在我面前的地位,正如我在膏腴子弟面前的地位一样。”
词语解释:膏粱子弟  拼音:gāo liáng zǐ dì
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唐 颜师古 《〈急就篇注〉叙》:“若夫縉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於窥涉,遂使博闻之説,废而弗明。”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此曹皆膏粱子弟,惟以妆饰体样相夸。”《三国演义》第九二回:“ 夏侯楙 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 清 虞兆漋 《天香楼偶得·膏粱》:“今人称富贵家子弟曰膏粱子弟,言但知饱食,不諳他务也。”
词语解释:谢弟  拼音:xiè dì
指才智杰出的年轻人。语本《宋书·谢惠连传》“﹝ 谢方明 ﹞子 惠连 ,幼而聪敏,年十岁,能属文,族兄 灵运 深相知赏……卒,时年二十七。” 清 黄景仁 《哭龚梓树》之二:“每忧 谢弟 年难永,不信 龚生 蕙竟焚。”参见“ 谢池草 ”。
词语解释:谢池草  拼音:xiè chí cǎo
《南史·谢惠连传》:“族兄 灵运 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 惠连 輒得佳语’。尝於 永嘉 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 惠连 ,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后遂以“谢池草”为怀念弟弟之典。 明 何景明 《除夕和以道怀弟之作》:“相怜 谢 池草,明日又春华。”亦省作“ 谢草 ”。 清 张廷潞 《送魏定野归柏乡》诗:“ 莱 衣爱日春方永, 谢 草关情梦未安。”
词语解释:谢家兄弟  拼音:xiè jiā xiōng dì
指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与从弟 谢惠连 。二人俱以诗文著称。后常用以指有文才的兄弟。 唐 鲍防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诗:“人日春风绽早梅, 谢 家兄弟看花来。”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皆梦轩》:“又《谰言长语》:‘《梦轩》一联云: 谢 家兄弟池塘草, 商 室君臣鼎鼐梅。’”参见“ 谢池草 ”。
词语解释:谢池草  拼音:xiè chí cǎo
《南史·谢惠连传》:“族兄 灵运 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 惠连 輒得佳语’。尝於 永嘉 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 惠连 ,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后遂以“谢池草”为怀念弟弟之典。 明 何景明 《除夕和以道怀弟之作》:“相怜 谢 池草,明日又春华。”亦省作“ 谢草 ”。 清 张廷潞 《送魏定野归柏乡》诗:“ 莱 衣爱日春方永, 谢 草关情梦未安。”
词语解释:误人子弟  拼音:wù rén zǐ dì
师长因水平低下或不尽职尽力而耽误了生徒的学业和前程
词语解释:腰鼓兄弟  拼音:yāo gǔ xiōng dì
古代腰鼓两头大而腰细小,故以“腰鼓兄弟”喻在兄弟行中成就相形见绌。《南齐书·沉冲传》:“ 冲 与兄 淡 渊 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词语解释:侍弟  拼音:shì dì
旧时官员对同僚的谦逊的自称。一般用于名帖。《称谓录》卷三十二引《春曹仪式》:“凡本衙门往来拜帖,不论新旧同僚,俱称侍弟,不称寅。”
词语解释:长弟  拼音:cháng dì
亦作“ 长悌 ”。 先后。《国语·吴语》:“孤敢不顺从君命,长弟许诺。” 韦昭 注:“长,先也;弟,后也。” 章炳麟 《訄书·订文》:“若是,则布政之言,明清长弟,较然如引绳以切墨,品庶昭苏,而啙媮者竞矣。”
亦作“ 长悌 ”。 敬长爱幼;仁爱。《墨子·尚贤中》:“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国语·吴语》:“将不长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国。”《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长悌於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
词语解释:从表弟  拼音:cóng biǎo dì
母亲的堂房兄弟之子或伯叔母的姊妹之子而年轻于己者。 宋 朱熹 《祭刘共父枢密文》:“从表弟宣教郎主管 建寧府 武夷山 冲佑观 朱熹 ,敢以清酌庶羞之奠,告于近故 建康 留守观文殿学士 彭城 刘公 之灵。”
词语解释:从祖昆弟  拼音:cóng zǔ kūn dì
同曾祖的兄弟。《仪礼·丧服》:“﹝小功﹞从祖昆弟。” 郑玄 注:“父之从父昆弟之子。” 汉 贾谊 《新书·六术》:“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
词语解释:从母昆弟  拼音:cóng mǔ kūn dì
亦作“ 从母晜弟 ”。 母之姊妹之子,即姨表兄弟。《尔雅·释亲》:“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仪礼·丧服》:“﹝緦麻﹞从母昆弟。”
词语解释:从母昆弟  拼音:cóng mǔ kūn dì
见“ 从母昆弟 ”。
词语解释:八旗子弟  拼音:bā qí zi dì
清 旗人子弟。 清 旗人(特别是八旗贵族)入关以后,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其子弟因坐享其成而逐渐腐化。后“八旗子弟”便成为享受特权、百无一能的贵胄子弟的代称。《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你祖太爷从此无心进取,便聚集了许多八旗子弟,逐日讲书论文。” 张天民 《战士过雷区》:“那样,我们便成了少爷兵,成了腐朽的‘八旗子弟’,成了特权阶层。”
词语解释:贵弟  拼音:guì dì
称对方之弟的敬语。 汉 王粲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又得贤兄贵弟 显雍 及 审别驾 书,陈叙事变本末之理。”
词语解释:冢弟  拼音:zhǒng dì
敬称国君之弟。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天子冢弟,礼絶羣公。”
词语解释:凡·爱克兄弟  拼音:fán · ài kè xiōng dì
胡伯特·凡·爱克(hubertvaneyck,1395前-1426)和扬·凡·爱克(janvaneyck,1395前-1441)。两人均为尼德兰画家。合作完成的《根特祭坛画》,对人物和风景的真实描写,体现了尼德兰派人文主义思想,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史上第一件重要作品。扬·凡·爱克的另一件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刻画细致,对后来风俗画的发展有影响。
词语解释:香火兄弟  拼音:xiāng huǒ xiōng dì
焚香结拜的兄弟。 唐 崔令钦 《教坊记》:“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每多至十四五人,少不下八九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相公不知,这院中名妓,结为手帕姊妹,就像香火兄弟一般,每遇时节,便做盛会。”
词语解释:义兄弟  拼音:yì xiōng dì
结义的兄弟。《北齐书·渔阳王绍信传》:“乃与 长命 结为义兄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李全》:“因结羣不逞为义兄弟。”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分宜 当国,而家人 永年 专为 世蕃 过钱,署号曰 鹤坡 ,无不称 鹤坡 者。一御史 朱 与之称义兄弟。”
词语解释:乌衣子弟  拼音:wū yī zǐ dì
指出身贵族的年轻人。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 乌衣 子弟,湖海宾游,靡不挟弹吹簫,经过 赵 李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闹端阳,正纷紜,水阁含春,便有那 乌衣 子弟伴红裙。”参见“ 乌衣诸郎 ”。
词语解释:乌衣诸郎  拼音:wū yī zhū láng
指 东晋 时 王 谢 两大贵族的子弟。《南齐书·王僧虔传》:“甲族向来多不居宪臺, 王氏 以分枝居 乌衣 者,位官微减。 僧虔 为此官,乃曰:‘此是 乌衣 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耳。’”《世说新语·雅量》“吾角巾径还 乌衣 ” 余嘉锡 笺疏引 宋 周应合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旧志》云﹞ 乌衣巷 在 秦淮 南。 晋 南渡, 王谢 诸名族居此,时谓其子弟为 乌衣 诸郎。”
词语解释:同学弟  拼音:tóng xué dì
旧时对同官的自谦的称呼。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同官谦称》:“《词林典故》:凡翰林前辈柬称年家眷同学弟。又若后辈之父係前辈,则敍科分係后辈,则称同学弟。”
词语解释:同产弟  拼音:tóng chǎn dì
谓同母之弟。《汉书·孔光传》:“ 绥和 中,上即位二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产弟 中山孝王 及同产弟子 定陶王 在。”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弟》:“《绥氏校尉熊君碑》:君同产弟 望季公 。”
词语解释:同堂兄弟  拼音:tóng táng xiōng dì
同祖父的兄弟,叔伯兄弟。六朝称同堂,至 唐 乃省去同字。今仍称堂兄弟。《北史·公孙表传》:“二 公孙 ( 公孙邃 、 公孙叡 )同堂兄弟耳。”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同祖兄弟》:“ 钱大昕 曰:《通典》载 宋 庾蔚 之説,今又谓从父昆弟为同堂,盖六朝人犹称同堂,至 唐 时,乃省去同字。”
词语解释:乡弟  拼音:xiāng dì
(1).称故乡同姓之弟。
(2).对同乡平辈的自称。
词语解释:顺弟  拼音:shùn dì
(1).顺从兄长的弟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父之孝子,兄之顺弟也。”
(2).教育弟弟。《大戴礼记·曾子立孝》:“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
逊顺孝悌。
词语解释:风月子弟
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共15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