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末字词组
须弥阿弥渠弥小沙弥鹥弥拘弥笑弥弥 
渺弥沙弥昆弥赊弥浩弥扜弥系弥 
弥弥漫弥女沙弥芥子须弥漭弥消弥  
诞弥且弥郁弥霏弥封弥斯弥  

词语解释:须弥  拼音:xū mí
(1).见“ 须弥山 ”。
(2).信佛者泛指山。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俯观大道,仅如枣叶;下望须弥,裁同芥子。”
词语解释:须弥山  拼音:xū mí shān
(1).梵语sumeru的译音。或译为 须弥楼 、 修迷卢 、 苏迷卢 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 印度 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 帝释天 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释氏要览·界趣》:“《长阿含》《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 须弥山 。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铁围山,周迴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释氏书言, 须弥山 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封神演义》第七三回:“非铜非铁又非钢,曾在 须弥山 下藏。” 清 昭槤 《啸亭续录·佛言须弥山》:“佛经言 须弥山 高数万由旬,日月绕山周行,为其峯影所蔽,遂分昼夜。”亦省称“ 须弥 ”。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一:“ 须弥 有顶低垂日, 兜率 无根下戴鼇。” 清 姚鼐 《题〈四更山吐月图〉》诗:“环海世界中 须弥 ,光明隐蔽行两规。”
(2).指 喜马拉雅山 。 康有为 有《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矣》诗。
词语解释:渺弥  拼音:miǎo mí
见“ 渺瀰 ”。
亦作“ 渺弥 ”。 水流旷远貌。《文选·木华〈海赋〉》:“冲瀜沆瀁,渺瀰湠漫。” 李善 注:“渺瀰湠漫,旷远之貌。” 唐 李咸用 《江南曲》诗:“晚云接水共渺瀰,远沙叠草空萋萋。”《西游记》第四三回:“牛羊不饮嫌深黑,鸦鹊难飞怕渺弥。” 陈三立 《崝庐书所见》诗:“昨岁备枯旱,今岁困渺瀰。”
词语解释:弥弥  拼音:mí mí
(1).水满貌。《诗·邶风·新台》:“ 新臺 有泚, 河 水瀰瀰。”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瀰瀰平湖,泓泓澄渊。”《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一派 西湖 景致奇,青山叠叠水瀰瀰。” 张素 《江干夜眺》诗:“横流水瀰瀰,鯁臆愁莽莽。”
(2).指云密布。 明 陈子龙 《上巳城南雨中》诗:“渫云行瀰瀰,平田纷漠漠。”
(3).盛多貌。 汉 焦赣 《易林·困之晋》:“魴鲤瀰瀰,利来无忧。”《宋史·乐志七》:“献兹重觴,降福瀰瀰。” 清 赵翼 《六哀诗·故相刘文正公》:“此情何能忘,回首泪瀰瀰。”
(1).犹稍稍;逐渐。《隶释·汉从事武梁碑》:“弥弥葢固,大位不济。”《后汉书·杨震传》:“臣伏念方今灾害发起,弥弥滋甚,百姓空虚,不能自赡。”《文选·韦孟〈讽谏〉诗》:“弥弥其逸,岌岌其国。”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弥弥,犹稍稍也。”
(2).连续。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其有犯者,便收朝廷。若私遗脱,弥弥不絶,主者髠截,嘆无反已。”
(3).满溢貌。 宋 黄庭坚 《放言》诗之五:“罗网翳稻粱,江湖水弥弥。” 明 徐祯卿 《留别边子》诗:“登高望河水,河水何弥弥!”
(4).有光泽貌。 唐 杨嗣复 《赠毛仙翁》诗:“童姿玉貌谁方比,玄髮緑髯光弥弥。”
词语解释:诞弥  拼音:dàn mí
(1).怀孕足月。诞,语助词。《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 毛 传:“弥,终。”后以“诞弥”指生日。 宋 宋庠 《乾元节赋》:“因诞弥之吉序,稽长发之休咏。” 宋 苏轼 《赐济阳郡王曹佾生日礼物口宣》:“属此诞弥之日,岂无燕喜之私。”
(2).犹扩展。《文选·扬雄〈剧秦美新〉》:“云动风偃,雾集雨散,诞弥八圻,上陈天庭。” 吕延济 注:“诞,大;弥,广也。八圻,八方也。言云行雨施,万国从化,如风偃草;雾露润集,布散天下,大广於八方之境。”
词语解释:阿弥  拼音:ē mí
见“ 阿弥陀佛 ”。
词语解释:阿弥陀佛  拼音:ē mí tuó fó
(1).佛名。佛教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意译为无量,也译作 无量寿佛 或 无量光佛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阿弥陀佛 念几声,耳伴清寧到零利。”《醒世姻缘传》第七一回:“太太可是活一千岁成佛作祖的 阿弥陀佛 !”亦省称“ 阿弥陀 ”、“ 阿弥 ”。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 阿弥 ,降魔秘诀授凭谁!”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命鸟》:“愿勇猛无畏 阿弥陀 ,俯听恳求接应我。”
(2).净土宗用为持名念佛的佛号。在民间有广泛影响。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一折:“[卜儿做送钱科云]劳动列位师父,些少麫钱,改日再谢。[长老云] 阿弥陀佛 !”《儒林外史》第九回:“ 邹吉甫 道:‘ 阿弥陀佛 !二位少老爷是肯做好事的。’” 沙汀 《淘金记》十四:“没有人要你劝!少给我滋些事,就 阿弥陀佛 了!”
(3).表示惊讶或叹息的感情。《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田婆 ﹞吓得蹲倒在地,便立不起身。口中念声:‘ 阿弥陀佛 !青天白日,怎做这事!’” 鲁迅 《彷徨·祝福》:“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 阿弥陀佛 ,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亦省作“ 阿弥陀 ”。 郭沫若 《咏邱少云烈士》:“高地名传‘三九一’,寇军徒念 阿弥陀 。”
词语解释:沙弥  拼音:shā mí
梵语音译的略称。初出家的男佛教徒。 晋 法显 《佛国记》:“道人即捨大戒,还作沙弥……自尔相承至今,恆以沙弥为寺主。”《魏书·释老志》:“俗人之信凭道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其为沙门者,初修十诫,曰沙弥,而终於二百五十,则具足成大僧。” 唐 李益 《赠宣大师》诗:“一国沙弥独解诗,人人道胜 惠林师 。”《新华文摘》1982年第6期:“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
词语解释:漫弥  拼音:màn mí
犹弥漫,满。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遇物伤凋换,登楼思漫瀰。”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下:“ 曾苍山 作《苏云卿歌》……歌云:‘ 东湖 湖面波漫瀰, 东湖 岸上春土肥。’”
词语解释:且弥  拼音:qiě mí
汉 代西域国名。有东、西两 且弥 ,其后合为一国。《汉书·西域传下》:“ 西且弥国 ,王治 天山 东 于大谷 ,去 长安 八千六百七十里…… 东且弥国 ,王治 天山 东 兑虚谷 ,去 长安 八千二百五十里。”
词语解释:渠弥  拼音:qú mí
见“ 渠弭 ”。
词语解释:渠弭  拼音:qú mǐ
亦作“ 渠弥 ”。 小海。《国语·齐语》:“反其侵地 棠 潜 ,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环山於有牢。” 韦昭 注引 贾侍中 曰:“渠弭,裨海也。”《管子·小匡》:“使海於有獘,渠弥於有陼,纲山於有牢。”
词语解释:昆弥  拼音:kūn mí
亦作“ 昆莫 ”。 汉 时 乌孙王 的名号,犹 匈奴 之单于。自 汉宣帝 甘露 元年起, 乌孙 有大小二 昆弥 ,均受 汉 王朝册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王号也,名 猎骄靡 ,后书‘昆弥’云。” 颜师古 注:“昆莫本是王号。而其人名 猎骄靡 ,故书云‘昆弥’。昆取昆莫,弥取骄靡。弥、靡音有轻重耳,盖本一也。后遂以昆弥为其王号也。”
词语解释:女沙弥  拼音:nǚ shā mí
即沙弥尼,尼姑。《佛母般泥洹经》:“有女沙弥三人,一人得不还道。” 唐 白居易 《龙花寺主家小尼》诗:“头青眉眼细,十四女沙弥。”
词语解释:郁弥  拼音:yù mí
浓盛弥漫。 清 龚自珍 《桂殿秋》词序:“风烟鬱瀰,金碧嵯丽。”按,瀰,一本作“ 深 ”。当系形近而讹。
词语解释:小沙弥  拼音:xiǎo shā mí
小和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范寧 作 豫章 ,八日请佛有板。众僧疑,或欲作答。有小沙弥在坐末,曰:‘世尊默然,则为许可。’众从其议。”《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小沙弥把庭中的草去尽了。”《红楼梦》第四回:“原来这门子本是 葫芦庙 里一个小沙弥。”
词语解释:赊弥  拼音:shē mí
古国名。《魏书·西域传·赊弥国》:“ 赊弥国 ,在 波知 之南,山居。不信佛法,专事诸神,亦附 嚈噠 。”
词语解释:芥子须弥  拼音:jiè zǐ xū mí
《维摩经·不可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 须弥 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须弥山 王本相如故。”后因以“芥子须弥”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 宋 刘过 《投诚斋》诗之六:“达人胸次原无翳,芥子 须弥 我独知。”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末七字余极喜之,其妙处难以言説,但觉芥子 须弥 ,犹涉执象。”
词语解释:霏弥  拼音:fēi mí
飘溢。 清 魏源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七:“金风老黄云,万顷香霏瀰。”
词语解释:鹥弥  拼音:yī mí
婴儿。《礼记·杂记下》“中路婴儿失其母焉” 汉 郑玄 注:“婴,犹鷖弥也。” 清 洪颐煊 《读书丛录·礼记杂记下·鹥弥》:“《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嫛是人也,婗其啼声也。鷖弥、嫛婗皆即偯字双声。”
词语解释:浩弥  拼音:hào mí
广大弥漫。 唐有为 《〈礼运注〉序》:“然以其(指 孔子 之道)彍博浩瀰,举二千五百年之绵薆,合四万万人民之繁众,并 日本 、 高丽 、 安南 之同文,立于学宫,著为国教。”
词语解释:漭弥  拼音:mǎng mí
广大貌。 唐 柳宗元 《天对》:“无极之极,漭瀰非垠。”
词语解释:封弥  拼音:fēng mí
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 唐 武后 时,至 宋 景德 祥符 间已成定制,沿用到 清 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 景德 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 唐室 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攷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词语解释:拘弥  拼音:jū mí
古代西域诸城国之一。故址在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于田县 克里雅河 以东。《后汉书·顺帝纪》:“ 永建 四年, 拘弥国 遣使贡献。”《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九年》:“ 莎车王 康 卒,弟 贤 立,攻杀 拘弥 、 西夜 王,而使 康 两子王之。” 胡三省 注:“ 拘弥 ,即 前汉 之 扜冞 。 唐 曰 寧弥 。”
词语解释:扜弥  拼音:yū mí
即 扜罙 。《汉书·西域传上·扜弥国》:“ 扜弥国 ,王治 扜弥城 ……今名 寧弥 。”《后汉书·西域传》改称“拘弥”; 晋 称“拘睒弥”; 唐 名“俱密”,后又名“寧弥”。故址在今 新疆 于田 东北。参见“ 扜罙 ”。
词语解释:扜深  拼音:yū mí
汉 西域 国名。《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东则 扜罙 、 于窴 。” 司马贞 索隐:“ 扜罙 ,国名也,音污弥二音。”
词语解释:消弥  拼音:xiāo mí
见“ 消弭 ”。
词语解释:消弭  拼音:xiāo mǐ
亦作“ 消弥 ”。 消除。《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以贵下贱,握髮垂接,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宋 叶适 《虞夫人墓志铭》:“夫人从其子守 温州 ,明简静恕,能消弭大鬪,使之轻微。” 清 周亮工 《巡抚山东救荒碑》:“粤自警洚水,祷 桑林 以来,圣帝贤王不难消弥天变。”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丞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
词语解释:斯弥  拼音:sī mí
虫。《庄子·至乐》:“鴝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餘骨,乾餘骨之沫为斯弥。”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须弥,虫也。”
词语解释:笑弥弥  拼音:xiào mí mí
犹言笑眯眯。 刘半农 《晓》诗:“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孩,躺在我手臂上,笑弥弥的,两颊像苹果,映着朝阳。”
词语解释:系弥  拼音:xì mí
亦作“ 繫迷 ”。 树名,似檀。一说即山楂。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辩证》:“ 陆璣 《毛诗疏》:檀木,皮似繫迷,又似駮马。人云:‘斫檀不諦得繫迷,繫迷尚可得駮马。’盖三木相似也。”《尔雅·释木》“魄,榽橀”清 郝懿行 义疏:“檕迷,一名挈橀,故 齐 人谚曰:‘上山斫檀,挈梳先殫。’是挈橀即榽橀……檕迷,一作繫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