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衣服][芳菲][jī,微也。如见几][穀不熟][详注1][féi]岿鬿[详注2]


注1:蜚 與飛通。《史記·周本紀》麋鹿在牧,蜚鴻滿野。《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將沖天。
注2:騩 音归。山名。《后汉·郡国志》河南尹密县有大騩山。《山海经》大騩之山,其阴多铁,多美垩。
西[qī,夫妻][yī][tí][详注1][dī]觿[ní][lí][bī pī][bǐ][详注2][详注3][guī][guī][xī][tí][详注4][qí jī][pí]


注1:儿 音霓。姓也。《前汉·艺文志》儿良一篇。《注》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宽传》儿宽,千乘人也。又《韵会》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旄倪。
注2:媞 音题。美好,如“西施~~而不得见兮。”安详,如“有女怀芬芳,~~步东厢。”
注3:澌 音西。与嘶同。《说文》散声也。《徐曰》若今谓马鸣为嘶也。
注4:錍 又《集韵》篇迷切。《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注》今之錍箭是也。《扬子·方言》凡箭簇胡合嬴者,广长而薄镰,谓之錍。《注》錍,普蹄反。
灰(半)[守宮槐][pēi pī péi][léi][méi][音磓。《广韵》治玉。《集韵》锻也。][kuí][详注1][huī][léi][bēi][音隈。石不平。][傀儡]鼿[kuī][suī][亦手摩物也]


注1:敦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都回切,音堆。《诗·豳风》敦彼独宿。《传》敦敦然独宿也。
现代汉语字典拼音:guī 繁体或异体字:微韵

歸 guī
〈动〉
  • (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 同本义
  • 归,女嫁也。——《说文》
  • 帝乙归妹。——《易·泰》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 女有归。——《礼记·礼运》
  •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归有光《项脊轩志》
  •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 大归曰来归。——《公羊传》
  • 又如:归安(旧时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归宗(出嫁女子回归娘家)。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弃回家
  •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 返回,回来
  • 归,返也。——《广雅》
  • 明公归自王。——西周金文《矢(zhé)令彝》
  • 分兵断其归津。——《资治通鉴》
  •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
  • 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又如:归槽(回家);归升(回归天界);归朝(回朝);归本(返回农耕);归沐(回家洗沐)
  • 归还
  •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 臣请完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袁枚《黄生借书说》
  • 又如:归事(交还政权);归元(归还人头);归俗(还俗);归业(回复原来的正业)
  • 辞官回家
  •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 又如:归耕(辞官归里);归老(辞官返回故里养老);归休(辞官退休);归卧(归林。辞官还乡);归道(辞谢师职)
  •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袁枚《祭妹文》
  • 又如:归道山(死亡);归阴(死);归土(埋死人于土中);归休(死去);归神(归天。旧指离开人世,回归神位)
  • 投案自首 。如:归诚(归服投诚);归首(归降,自首投案);归命(归顺,顺从);归奉王朔(归顺朝廷)
  • 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 樊将军以贫困来归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
  •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黄宗羲《原君》
  • 又如:归注(汇合)
  • 趋向;归向
  •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贾谊《论积贮疏》
  • 又如:归止(归着,归宿);归一(一样);归市(涌向集市);殊途同归
  • 用在重叠动词间,表示不相干或无结果。如:玩笑归玩笑,事情可得认真去办
  • 结算
  • 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账。——《儒林外史》
  • 通“馈”(kuì)。饷,赠送
  • 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
  • 又如:归衣(赠送衣服)
〈名〉
  • 珠算中称一位除数的除法 。如:九归
〈形〉
  • 羞惭
  •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
康熙字典古文:𤾤

  • 《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𠀤音騩。 (微韵)
  • 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 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 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 又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 又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 又《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 又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 又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 又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 又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 又歸妹,卦名。
  • 又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 又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 又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 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 又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 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 又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 又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 又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 又姓。
  • 又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 又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 又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 又《集韻》求位切,音匱。 (寘韵)
  • 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
  • 籀省作㱕。漢𥓓作歸。
  • 考證:〔《周禮·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
  • 謹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