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豪平声 [háo,号呼][把持,动词][sāo][音勞。撓也,轢也。][dāo][láo liáo][详注1]翿[详注2][详注3][nào]褿[音曹。卫邑名。《诗·邶风》土国城漕。][详注4]


注1:挑 《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
注2:咎 音高。《广韵》皋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
注3:绸 音韬。《礼·檀弓》绸练设旐。《注》以练绸旗之杠。《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前汉·司马相如传》靡屈虹而为绸。《注》绸,韬也。
注4:耗 音毛。《集韵》独貌。《增韵》无也,尽也。《前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谓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曰:孟解非也。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又通作毛。《后汉·马衍传》饥者毛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首字词组
忉忉忉怛忉利忉利天忉咄忉利天宫  

词语解释:忉忉  拼音:dāo dāo
(1).忧思貌。《诗·齐风·甫田》:“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毛 传:“忉忉,忧劳也。” 孔颖达 疏:“忧也,以言劳心,故云忧劳也。” 汉 扬雄 《法言·修身》:“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 唐 白居易 《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动人名赫赫,忧国意忉忉。”
(2).啰嗦,唠叨。 宋 欧阳修 《与王懿敏公书》:“客多,偷隙作此简,鄙怀欲述者多,不觉忉忉。”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交际》:“思得足下一书,不翅饥渴,故不得不忉忉也。”
词语解释:忉怛  拼音:dāo dá
(1).忧伤;悲痛。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父繫三年,中心忉怛,食不甘味,尝苦飢渴,昼夜感思,忧父不活。”《文选·王粲〈登楼赋〉》:“心悽愴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惻。” 李周翰 注:“忉怛,犹悽愴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夫处乎深宫,安乎尊胜,不能静志,远迹山林,弃转轮王位,为鄙贱人行,何可念哉?言增忉怛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生凄然出,忉怛若丧。”
(2).啰嗦,唠叨。《朱子语类》卷八三:“要之圣人只是直笔据见在而书,岂有许多忉怛。”
词语解释:忉利  拼音:dāo lì
见“ 忉利天 ”。
词语解释:忉利天  拼音:dāo lì tiān
梵语的音意兼译。即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合中央 帝释 所居天城,共三十三处,故云。即一般所说的天堂。 晋 法显 《佛国记》:“佛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説法。” 清 洪昇 《长生殿·补恨》:“我当上奏天庭,使你两人世居忉利天中,永远成双,以补从前离别之恨。” 赵朴初 《拟寒山》诗之三:“莫羡忉利天,转眼泥犂掉。”亦省作“ 忉利 ”。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影现须弥,香闻忉利。”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忉利……此译三十三天。”《旧唐书·刘瞻传》:“业累尽消,往生忉利。”
词语解释:忉利天  拼音:dāo lì tiān
梵语的音意兼译。即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合中央 帝释 所居天城,共三十三处,故云。即一般所说的天堂。 晋 法显 《佛国记》:“佛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説法。” 清 洪昇 《长生殿·补恨》:“我当上奏天庭,使你两人世居忉利天中,永远成双,以补从前离别之恨。” 赵朴初 《拟寒山》诗之三:“莫羡忉利天,转眼泥犂掉。”亦省作“ 忉利 ”。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影现须弥,香闻忉利。”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忉利……此译三十三天。”《旧唐书·刘瞻传》:“业累尽消,往生忉利。”
词语解释:忉咄  拼音:dāo duō
犹忉怛。啰嗦,唠叨。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予非躁而忉咄者,察之。”
词语解释:忉利天宫  拼音:dāo lì tiān gōng
佛教语。指忉利天中央 帝释 所居的宫殿。见《法苑珠林》卷五引《起世经》。 章炳麟 《无神论》:“若夫佛家之説,亦云忉利天宫,上有天帝。”参见“ 忉利天 ”。
词语解释:忉利天  拼音:dāo lì tiān
梵语的音意兼译。即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合中央 帝释 所居天城,共三十三处,故云。即一般所说的天堂。 晋 法显 《佛国记》:“佛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説法。” 清 洪昇 《长生殿·补恨》:“我当上奏天庭,使你两人世居忉利天中,永远成双,以补从前离别之恨。” 赵朴初 《拟寒山》诗之三:“莫羡忉利天,转眼泥犂掉。”亦省作“ 忉利 ”。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影现须弥,香闻忉利。”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忉利……此译三十三天。”《旧唐书·刘瞻传》:“业累尽消,往生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