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惺忪  拼音:xīng sōng
(1).形容声音轻快。 宋  晏几道 《丑奴儿》词:“鸎语惺忪,似笑金屏昨夜空。”
(2).清醒,醒悟。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不隄防你后花园闲梦銃,不分明再不惺忪。”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补传六》:“其立一欺人以相对者,全不惺忪之俗儒也,其谬固不待破。”
(3).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街上行人还不多,所遇见的不过是睡眼惺忪的女人,在井边打水。”词语解释:心忪  拼音:xīn sōng
心慌,害怕。 前蜀  韦庄 《浣溪沙》词:“欲上鞦韆四体慵,拟交人送又心忪。”词语解释:忪忪  拼音:sōng sōng
惊恐不安貌。《魏书·恩倖传·王叡》:“巖巖廊署,无不遇之士;忪忪惸独,荷酒帛之恩。”词语解释:怔忪  拼音:zhēng zhōng
惊恐不安。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旬时之间,虏復为害,军书交驰,羽檄狎至,乃復怔忪如前。” 唐  黄滔 《代陈蠲谢崔侍郎书》:“某又名碍龙头,跡乖豹变,都由薄命,翻负至公,以此怔忪莫寧,惶惑无已。”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 双卿 素胆小……闻暗响,即怔忪不寧。” 章炳麟 《徐锡麟等哀辞》:“百吏怔忪,穿墙跳匿。”词语解释:征忪  拼音:zhēng sōng
见“ 征彸 ”。
词语解释:征彸  拼音:zhēng zhōng
亦作“ 征忪 ”。亦作“ 征伀 ”。  惊惶失措貌。《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吹毛求疵,并施螫毒,百姓征彸,无所措其手足。” 李善 注引《方言》:“征彸,惶遽也。” 宋  王禹偁 《谢除右拾遗直史馆启》:“通宵未息於征忪,詰旦遽谐於告谢。”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上》:“然则虽在獷顽至愚之伦,而其征伀于神也,如璋圭壎篪取携矣。”词语解释:怜忪  拼音:lián sōng
爱怜其惺忪之态。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啼妆敛妒,冶梦怜忪。”词语解释:朦朦忪忪  拼音:méng méng sōng sōng
形容似醒非醒,眼睛模糊。 郑振铎 《苏州赞歌》:“很像 维纳丝 刚从海水泡沫儿里生了出来,一双眼睛还朦朦忪忪地带着惶惑之意。”词语解释:睡眼惺忪  拼音:shuì yǎn xīng sōng
形容方才睡醒,眼神尚迟钝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