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态度 拼音:tài dù
(1).人的举止神情。《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承平时, 鄜州 田氏 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王统照 《沉思》:“她的态度自然安闲,更显出她不深思而深思的表情来。”
(2).气势;姿态。 唐 陆龟蒙 《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 侯生 甞应举,名 彤 ,作七言诗,甚有态度。”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 丁玲 《母亲》四:“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3).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宋 邵雍 《知人吟》:“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五:“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4).脾气,性子。 杨朔 《北线》四:“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词语解释:态浓 拼音:tài nóng
妆扮浓艳。 唐 杜甫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 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词语解释:态色 拼音:tài sè
谓踌躇满志的神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明 李贽 《道教钞小引》:“若一息不铭刻,则骄气作,态色著,淫志生,祸至无日矣。”词语解释:态势 拼音:tài shì
状态和形势。 茅盾 《锻炼》二五:“敌以优势兵力进犯,炮火猛烈,我阵地略有变动,嗣经我增援部队反攻,即恢复原来态势,敌伤亡惨重。”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壁上挂着一盏陪伴 周仆 多年的旧马灯,还有一幅标着敌我态势的地图。”词语解释:态臣 拼音:tài chén
奸诈之臣。态,通“ 慝 ”。《荀子·臣道》:“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説,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词语解释:态诈 拼音:tài zhà
巧伪欺诈。《后汉书·应劭传》:“ 邹靖 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词语解释:态状 拼音:tài zhuàng
状态,状貌。 宋 苏轼 《答上官长官书》之二:“所居临 大江 ,望 武昌 诸山如咫尺,时復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彷彿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彼举止态状,无礼於妾频矣。”词语解释:态貌 拼音:tài mào
姿态容貌。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七:“每见女子态貌绰约,綵衣翩躚,啸歌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