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世态 拼音:shì tài
(1).世俗的情态。多指人情淡薄而言。 唐 戴叔伦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诗:“却是梅花无世态,隔墙分送一枝春。” 元 赵禹圭 《雁儿落·美河南王》曲:“浊酒一壶天地阔,世态都参閲。” 清 黄景仁 《话吟秋斋头次韵》:“世态秋云难比薄,交情春水不嫌深。” 孟伟哉 《一座雕像的诞生》:“这个经历,增加了我对世态的了解,促使我更严肃地思考人和人的生活。”
(2).指政治形势。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嗣是五六年间,沧桑陵谷,世态万变,余与君相聚之日遂少。”词语解释:变态 拼音:biàn tài
(1).谓万事万物变化的不同情状。《荀子·君道》:“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言徧遇万事之变态而应之不穷也。” 清 黄遵宪 《杂感》诗:“常恐后人体,变态犹未尽。”
(2).指事物的情状发生变化。 唐 刘禹锡 《代谢手诏表》:“鸞凤騫翔而变态,烟云舒卷以呈姿。”
(3).某些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科学画报》1983年第9期:“害虫虽然没有 孙悟空 七十二变的招数,但是有一些一生中也要变态几次:从一粒小小的卵里,爬出一条纤细的幼虫;幼虫不断长大,经过蜕皮化为蛹;最后羽化成为成虫。”
(4).某些植物因长期受环境影响而在根、茎、叶的构造上、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发生特殊变化的现象。如仙人掌的针状叶、马铃薯的块茎等。
(5).指人的生理、心理的不正常状态。 茅盾 《三人行》八:“他觉得这个女孩子的心理有点变态,既对于一切事都不感兴味,并且把一切人都看成仇敌了。” 朱光潜 《艺文杂谈·资禀与修养》:“这种双重人格究竟是一种变态,如论常例,文品表现人品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词语解释:物态 拼音:wù tài
(1).物的形态、表象。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一:“然得物态,未得物理。”
(2).景物。 唐 张旭 《山行留客》诗:“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宋 王禹偁 《崆峒山问道赋》:“国风穆若,克清寿域之中;物态熙然,尽到春臺之下。” 清 汪懋麟 《题画再赠武仕》诗:“物态看流水,秋声在远林。”
(3).犹世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两监》:“尔后物态浇漓,稔於世禄,以京兆为荣美,同华为利市,莫不去实务华,弃本逐末。” 明 宋濂 《送叶别乘之官通州诗序》:“物态民情,无不能周知。” 明 睡乡居士 《〈二刻拍案惊奇〉序》:“今举物态人情,恣其点染,而不能使人欲歌欲泣於其间,此其奇与非奇、固不待智者而后知之也。”词语解释:俗态 拼音:sú tài
(1).世俗的情状。 唐 王勃 《涧底寒松赋》:“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 唐 杜甫 《石笋行》:“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2).庸俗的情态。 宋 秦观 《自警》诗:“从兹俗态两相忘,笑指青山归路僻。”《镜花缘》第二回:“我们虽不必学人间暖阁围炉那些俗态,何妨清吟联句,遣此长宵?”
(3).世俗人的气质。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以汝前生好道,以得到 兜玄国 ;然俗态未尽,不可长生。然汝自此寿千年矣。”词语解释:意态 拼音:yì tài
神情姿态。《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 荣姬 视瞻,意态不善,疑有私。” 唐 杜甫 《天育骠骑歌》:“是何意态雄且杰,騣尾萧梢朔风起。”《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忽有一妓,抱胡琴立於筵前……意态天然,逈出伦辈。”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青山雪霁,意态十分清冷。”词语解释:老态 拼音:lǎo tài
(1).衰老的形容。 唐 白居易 李绛 《杏园联句》:“老态忽忘丝鬢里,衰颜宜解酒杯中。” 宋 陆游 《上元前一日》诗:“老态人未觉,孤愁心自知。”《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已是近百的人,再不见他添了一些儿老态,反觉得精神颜色,越越强壮。”
(2).犹故态。词语解释:时态 拼音:shí tài
(1).世情,世俗。 唐 杜荀鹤 《晚春寄同年张曙先辈》诗:“莫将时态破天真,祗合高歌醉过春。” 明 姚汝循 《郡斋咏怀》:“安能逐时态,坐取索餐尤。” 清 唐孙华 《早秋杂兴次江位初韵》之三:“蝇如时态犹争热,蛩异人情但逐凉。”
(2).时人的意态。 宋 黄庭坚 《一落索》词:“一番时态一番新,到得意,皆欢慕。”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今之作者,譬诸宫女,虽善学古粧,亦不免微有时态。”词语解释:故态 拼音:gù tài
(1).老脾气;旧日或平素的举止神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光 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諛顺旨要领絶。’ 霸 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宋 叶适 《故大宗丞高公墓志铭》:“公由此坐废,即復具野航,出没圩圲如其故态,不少介吝。”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高宗 李治 都屡次地告戒他,但不改故态。”
(2).泛指从前的状况。 宋 陆游 《跋〈花间集〉之二》:“会有倚声作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此集所载是也。”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四五:“这段故事的时期,大概在 中华民国 八九年到十一二年之间,到现在我写这个故事,一切局面已经不是前几年的故态。”词语解释:百态 拼音:bǎi tài
各种形态。 宋 欧阳修 《鸣鸠》诗:“君不见人心百态巧且艰,临危利害两相关。” 宋 苏轼 《过庐山下》诗:“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秦牧 《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百花齐放’一语,使人想起了鲜花的百态,想起了艺术的各种各样的风格。”词语解释:情态 拼音:qíng tài
(1).犹情状。《韩非子·二柄》:“人主欲见,则羣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陈奇猷 集释:“情态,谓表见於行为之情状。”《列子·黄帝》:“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 清 陈天华 《警世钟》:“八股以外没有事业,五经以外没有文章,这一种可鄙可厌的情态,极顽极固的説话,也不用怪。”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例言》:“在那些可靠的来源的插图里,意外的可以使我们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态。”
(2).神态。 南朝 齐 萧子良 《言台使表》:“凡此辈使人,既非详慎勤顺,或贪险崎嶇,要求此役,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宾退录》卷六引 宋 路德延 《孩儿诗》:“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诗写雏姬情态易,写雏伶情态难。”《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3).人情与态度。《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这两句言语,道尽世人情态。”
(4).娇媚的神态。 唐 孙棨 《北里志·王苏苏》:“洞中仙子多情态,留住 刘郎 不放归。”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三:“‘跳舞剧’的题目不适于我们今日的生活:情态的诱媚,英雄气概的短少。”词语解释:春态 拼音:chūn tài
春姿,春日的景象。 唐 杜牧 《丹水》诗:“恨声随梦去,春态逐云来。” 前蜀 贯休 《轻薄篇》之一:“绣林锦野,春态相压。” 宋 秦观 《南歌子·赠东坡侍妾朝云》词:“靄靄凝春态,溶溶媚晓光。”词语解释:交态 拼音:jiāo tài
犹言世态人情。《史记·汲郑列传》:“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唐 杜甫 《久客》诗:“羇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 金 王若虚 《李仲和墓碣铭》:“予与 仲和 别十年,閲人益多,观交态益熟,而思 仲和 益深。” 清 汪懋麟 《答云渐见梦一首和来韵》:“纷纷交态总非真,何限黄金陌路人。”词语解释:体态 拼音:tǐ tài
人体的姿态;样子。 宋 张先 《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玄微 趋出相见。举目看 十八姨 ,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天雨花》第五回:“ 左公 笑道:‘待我扮出一个书生的体态出来。’” 徐迟 《牡丹》八:“观众发观她的四肢柔若无骨,整个的体态的温柔结合着刚健的仪态万方。”亦泛指其他物体的形态。 宋 聂冠卿 《多丽·李良定席上赋》词:“有飘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元 萨都剌 《移梅》诗:“瘦影番来新体态,疎枝犹带旧精神。”词语解释:真态 拼音:zhēn tài
本色;天然风致。 唐 独孤及 《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居然画中见真态,若务除恶不顾私。” 宋 姜夔 《续书谱·真》:“ 魏 晋 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 金 张建 《俊师定庵》诗:“轻风一荡激,真态互掀簸。”词语解释:艳态 拼音:yàn tài
艳美的姿态。 唐 杨衡 《白紵辞》:“轻身起舞红烛前,芳姿艳态妖且妍。” 宋 王詵 《撼庭竹》词:“绰略青梅弄春色,真艳态堪惜。”词语解释:娇态 拼音:jiāo tài
妩媚的姿态。 南朝 梁简文帝 《咏舞》:“逐节工新舞,娇态似凌虚。” 唐 宋之问 《伤曹娘》诗:“ 河伯 怜娇态, 冯夷 要姝妓。” 宋 柳永 《迎春乐》词:“怎得依前灯下,恣意怜娇态。”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新染的石榴花,又在枝头露笑脸了,鲜红似去年,娇态也不差。”词语解释:姿态 拼音:zī tài
(1).神情举止;容貌体态。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五五:“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石季伦 爱婢名 翔凤 ……无有比其容貌,特以姿态见美。” 南朝 梁 吴均 《三妇艳诗》:“少妇多姿态,含笑逼清卮。”《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聪慧过人,姿态出众。” 丁西林 《一只马蜂》:“姿态美丽,面目富有表情,服装精致。”
(2).指物体呈现的样子。 宋 叶适 《宝婺观记》:“日月风雨,借其姿态;雾烟气靄,相为吐吞。”《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这花却奇怪,见人来看,姿态愈艳。”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石缝里长出些高高矮矮的树木,苍翠、茂密,姿态不一。”
(3).诗文书画意趣的表现。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庳,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宋 苏轼 《答谢民师书》:“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明 宋濂 《跋东坡颍滨遗墨后》:“力追 羲 献 而姿态横逸。”
(4).谓风俗、气度。如:只要双方都能姿态高一点,矛盾就容易解决了。词语解释:儿女态 拼音:ér nǚ tài
儿女间表现的依恋、忸怩的情态。 唐 韩愈 《北极一首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娇养惯,一见生客,輒作儿女态,幸郎无介意也。”词语解释:余态 拼音:yú tài
(1).无穷的美好姿态。 唐 刘长卿 《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诗:“林峦非一状,水石有餘态。”
(2).指残留的姿色。 宋 欧阳修 《水谷夜行》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态。”词语解释:作态 拼音:zuò tài
故意作出某种姿态或表情。《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入则乱髮坏形,出则窈窕作态。”《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 復恭 却戏 濬 曰:‘相公仗鉞专征,得恁地作态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亦烦寄告:假惺惺勿作态。” 沙汀 《困兽记》二八:“ 牛祚 紧叮着问,怀疑他在作态。”词语解释:狂态 拼音:kuáng tài
(1).狂放的态度;轻狂的姿态。 宋 陆游 《福建到任谢表》:“念臣流落有年,尚未除於狂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为师者问志於羣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於 曾点 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 清 方文 《击缶行留别韩子任》诗:“纤腰宛转似无力,狂态拖沓疑有情。”
(2).疯癫的样子。《红楼梦》第五七回:“﹝ 湘云 ﹞便将他病中狂态形容给他瞧,引的 寳玉 自己伏枕而笑。”词语解释:醉态 拼音:zuì tài
醉后的神态。 唐 白居易 《早春西湖闲游》诗:“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 宋 沉端节 《念奴娇》词:“醉态天真,半羞微敛,未肯都开了。”《新华日报》1991.3.25:“ 林维凡 在昆剧《醉皂》中饰演醉皂。各种醉步和醉态,是塑造这一人物的重要手段。”词语解释:水态 拼音:shuǐ tài
犹言水上景色。 唐 苏颋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 唐 杜牧 《齐安郡晚秋》诗:“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清 何绍基 《别济南》诗之二:“水态山容似客忙,谁从渔父问行藏。”词语解释:鹤态 拼音:hè tài
形容仙姿。 前蜀 杜光庭 《紫霞洞修造毕告谢醮词》:“云旌羽斾,参差崖壁之中;鹤态神仪,罗列洞门之内。” 金 王丹桂 《满庭芳·平州节使完颜骠骑命作醮索词》词:“神仪。何秀发,温颜玉润,鹤态依稀。” 明 刘黄裳 《八仙图歌为何郎题》:“拍肩接手弄海日,龙情鹤态皆昂藏。”词语解释:媚态 拼音:mèi tài
(1).娇媚的姿态。 唐 罗虬 《比红儿诗》:“总似 红儿 媚态新,莫论千度笑争春。” 宋 葛立方 《多丽·赏梅》词:“却月幽姿,含章媚态, 姮娥 姑射 下仙乡。”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画船纪艳》:“婀娜娉婷,别饶媚态,年止十六,梳拢纔一月耳。”
(2).谄媚的样子。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它不是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他喜欢的就是那位专会在人面前讨好,比你还要媚态的 宋玉 小哥儿啦。”词语解释:粉态 拼音:fěn tài
娇美的姿容。 唐 李商隐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之二:“《前溪》舞罢君迴顾,併觉今朝粉态新。” 唐 王涣 《悼亡》诗:“腰肢暗想风欺柳,粉态难忘露洗花。”词语解释:柳态 拼音:liǔ tài
柳丝轻拂的媚人情态。 唐 柳中庸 《听筝》诗:“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唐 雍陶 《状春》诗:“含春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词语解释:旧态 拼音:jiù tài
旧日的姿态或形状。例如:旧态复发。词语解释:逸态 拼音:yì tài
清秀美丽的姿态。 汉 陈琳 《柳赋》:“伟姿逸态,英艷妙奇。” 唐 蒋防 《霍小玉传》:“姿质穠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赏花》:“迴旋宛转逐行云,轻盈,似盘中掌上,逸态生春。”词语解释:常态 拼音:cháng tài
(1).固定的姿态或形态。 宋 秦观 《寄孙莘老少监》诗:“白衣苍狗无常态,璞玉浑金有定姿。”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六经之下,惟 迁 善纪事,纵恣豪迈,统纪苞括无常态也。”
(2).通常或本来的状态。《旧唐书·窦申传》:“趋势附权,时俗常态。” 宋 苏轼 《与朱康叔》之十二:“此君信意简率,乃其常态,未可以疎数为厚薄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白华 这才重新笑起来,恢复了她的常态。”词语解释:容态 拼音:róng tài
容貌姿态。《楚辞·招魂》:“容态好比,顺弥代些。” 王逸 注:“言美女众多,其貌齐同,姿态好美,自相亲比。”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五:“ 三越 丰少姿,容态倾动君。”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庆姬》词:“天真雅丽,容态温柔心性慧。”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到府,住花园中,极珠帘玉屏之丽。出拜两姝,容态絶世。”词语解释:含态 拼音:hán tài
带着美好的姿态。 南朝 陈后主 《玉树后庭花》诗:“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宋 王庭珪 《二月二日出郊》诗:“天忽作晴山捲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词语解释:生态 拼音:shēng tài
(1).显露美好的姿态。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採掇,动容生态。”《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息嬀 ﹞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
(2).生动的意态。 唐 杜甫 《晓发公安》诗:“隣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明 刘基 《解语花·咏柳》词:“依依旎旎、嫋嫋娟娟,生态真无比。”
(3).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秦牧 《艺海拾贝·虾趣》:“我曾经把一只虾养活了一个多月,观察过虾的生态。”词语解释:浩态 拼音:hào tài
谓仪态大方。 唐 韩愈 《芍药》诗:“浩态狂香惜未逢,红灯烁烁緑盘笼。”词语解释:敛态 拼音:liǎn tài
端正容态。 唐 王琚 《美女篇》:“须臾破颜倏敛态,一悲一喜併相宜。” 唐 权德舆 《杂兴》诗之三:“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 前蜀 魏承班 《菩萨蛮》词:“翠翘云鬢,敛态弹金凤。” 宋 孙光宪 《生查子》词之三:“永巷寂无人,敛态愁堪絶。”词语解释:柔态 拼音:róu tài
温软的样子。 唐 李山甫 《柳》诗之九:“强扶柔态酒难醒,殢著春风别有情。”词语解释:妙态 拼音:miào tài
美妙的姿态。 汉 傅毅 《舞赋》:“姿絶伦之妙态,怀愨素之絜清。”词语解释:殊态
特殊的姿态词语解释:酒态 拼音:jiǔ tài
醉酒时的情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醒醉草》:“ 兴庆池 南岸有草数丛,叶紫而心殷;有一人醉过於草傍,不觉失於酒态。”《云笈七籤》卷八五:“今旦耆老皆令臣饮,不得即委之,是以颇有酒态。” 明 程嘉燧 《水槛》诗:“酒态三杯剧,秋怀万事慵。”词语解释:风态 拼音:fēng tài
犹风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风态妖丽,言词巧艳,生莫能对。” 宋 欧阳修 《拒霜花》诗:“鲜鲜弄霜晓,裊裊含风态。” 清 纳兰性德 《茶瓶儿》词:“秋千背倚,风态宛如昨。” 词语解释:调态 拼音:diào tài
(1).风调情态。 唐 刘禹锡 《鹤叹》诗引:“友人 白乐天 去年罢 吴郡 ,挈双鹤雏以归。予相遇于 扬子津 ,閒翫终日。翔舞调态,一符相书。” 宋 黄庭坚 《阮郎归》词:“歌调态,舞工夫, 湖南 都不如。”
(2).作态。 宋 柳永 《西施》词之一:“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綺渐变尘埃。”词语解释:形态 拼音:xíng tài
(1).形状神态;形状姿态。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唐朝上》:“ 冯绍正 开元 中任少府监,八年为户部侍郎。尤善鹰鶻鸡雉,尽其形态,觜眼脚爪毛彩俱妙。” 巴金 《家》二十:“还有山、石壁、桃树、柳树,各有各的颜色和形态。”
(2).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毛泽东 《学习和时局》一:“过去的宗派现在已经没有了。目前剩下的,只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形态的残余。”词语解释:憨态 拼音:hān tài
天真娇痴的神态。 唐 颜师古 《隋遗录》卷上:“帝谓 世南 曰:昔传 飞鷰 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於文字,岂人能若是乎。今得 寳儿 ,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这是女孩子的憨态,要这样才有意味呢。” 茅盾 《子夜》十八:“ 吴少奶奶 是看惯她妹子的憨态的,也就不以为奇。”词语解释:病态 拼音:bìng tài
亦作“ 病能 ”。
(1).病状。《素问·风论》:“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 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欬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章炳麟 《新方言·释词》:“《内经·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病能,即病态也。”
(2).病人的体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却病》:“病形将见而未见,病态欲支而难支。”
(3).心理或生理上不正常的状态。泛指事物的不正常状态。 徐特立 《自以为是者的前途》:“自以为是,是思想生命的一个病态。” 茅盾 《色盲》三:“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故会有这样的病态。我只能称为自己精神上的色盲。” 邹韬奋 《学校与商场》:“ 星翁先生 在这封信里揭穿了畸形社会制度中的教育病态,可谓慨乎言之。”词语解释:气态 拼音:qì tài
物质的气体状态,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词语解释:酣态 拼音:hān tài
醉态。 唐 卢僎 《稍秋晓坐阁遇舟东下扬州即事寄上族父江阳令》诗:“高情薄云汉,酣态坐芳洲。” 唐 刘商 《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诗:“宫娃酣态舞娉婷,香飆四颯青城坠。”词语解释:烟态 拼音:yān tài
娇媚袅娜的姿态。 唐 李商隐 《木兰》诗:“波痕空映袜,烟态不胜裾。” 南唐 李煜 《赐宫人庆奴》诗:“多谢长条旧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词语解释:凝态 拼音:níng tài
庄重的神态。《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其女子开帘而入,年可二十餘,凝态艳质,世莫之见。”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凝态掩霞襟,动象板声声,怨思难任。”词语解释:绰态 拼音:chuò tài
婉美的姿态。《楚辞·大招》:“滂心绰态,姣丽施只。”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蛮素至江》:“应不羡两两鸳鸯,想当初柔情绰态相亲傍,到如今水驛江程去路长。”参见“ 柔情绰态 ”。
词语解释:柔情绰态 拼音:róu qíng chuò tài
柔美的情态。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瓌恣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於语言。”亦作“ 柔情媚态 ”。 清 李心衡 《金川琐记·陈生》:“﹝ 陈生 ﹞见一女子,年仅及笄,殆天人也……遂患心疾,辗转昏憒中,忽忆柔情媚态,则哑然笑;又忆浮萍断梗,何处追寻,则啜以泣。”词语解释:绮态 拼音:qǐ tài
美丽的姿态。《文选·陆机〈日出东南隅行〉》:“綺态随颜变,沉姿无乏源。” 吕向 注:“綺美之态,随舞容而有沉深之姿。” 唐 黄滔 《陈皇后因赋复宠赋》:“於是摛妍词,貌浓黛,侔锦宇,陈綺态。”词语解释:古态 拼音:gǔ tài
指古时的妆束。 唐 陆龟蒙 《古态》诗:“古态日渐薄,新妆心更劳。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词语解释:静态 拼音:jìng tài
(1).相对静止状态;非工作状态。 马寅初 《新人口论》:“普查结果表明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 中国 人口一共有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这是一个静态的记录。”
(2).从静态来考虑研究的。如:静态分析。词语解释:睡态 拼音:shuì tài
睡眠时的姿态。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 瞿昙 ( 释迦牟尼 )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酒阑兴尽,倦舞的腰肢,已经颓唐散漫,睡态惺忪。”词语解释:暧态 拼音:ài tài
昏暗貌。 五代 齐己 《将归旧山留别错公》诗:“云含曖态晴犹在,鹤养閒神昼不飞。”词语解释:语态 拼音:yǔ tài
说话的态度。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三章第二节:“而当他开始讲课以后,我们又会得到关于他的音调、语态、手势等等的印象。”《花城》1981年第6期:“ 刘靖 反常的语态把我吓了一跳。”词语解释:玮态 拼音:wěi tài
美好的姿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序:“瓌姿瑋态,不可胜赞。”词语解释:修态 拼音:xiū tài
美好的姿态。《楚辞·招魂》:“姱容修态,絙洞房些。” 汉 张衡 《西京赋》:“要绍修态,丽服颺菁。”词语解释:傲态 拼音:ào tài
傲慢的态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而 太炎 先生对于弟子,向来也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然。”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二五章:“也许 徐鹏飞 为了对付 严醉 ,应该稍稍收敛一下独断专行的傲态,减少别人对他的猜忌。”词语解释:伪态 拼音:wěi tài
虚伪的态度。《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词语解释:丑态 拼音:chǒu tài
丑恶的面目、姿态。 清 杜濬 《寓园即事》诗之二:“非时见丑态,遑问种类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可笑一班小人,奉承权贵,费千金盛设,十分丑态,一无所取,徒传笑柄。” 茅盾 《子夜》十五:“一路上, 玛金 想起自己和 克佐甫 的争论,想起了 苏伦 的丑态,心里是又怒又恨。”词语解释:相态 拼音:xiāng tài
容貌体态。《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这几日我见那 庆奴 ,全不像那女孩儿相态。”词语解释:心态 拼音:xīn tài
心理状态词语解释:弄态 拼音:nòng tài
故作姿态。《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裴松之 注引《吴录》:“ 权 ( 孙权 )谓 芝 ( 邓芝 )曰:‘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 曹丕 乘空弄态,而反求和。’”词语解释:酸态 拼音:suān tài
寒酸或迂腐的样子。 明 袁宏道 《瓶史·九使令》:“丁香瘦,玉簪寒;秋海棠娇,然有酸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美人道:‘闻得郎君倜儻俊才,何乃作儒生酸态’”词语解释:本态 拼音:běn tài
(1).原来的容貌。 唐 白居易 《时世妆》诗:“妍蚩黑白失本态,粧成尽是含悲啼。”
(2).真实态度。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词语解释:失态 拼音:shī tài
谓举止态度失当。 沙汀 《闯关》十:“‘我倒想回去躺一躺呢。’他又自觉失态的补了一句。”如:酒后失态。词语解释:诈态 拼音:zhà tài
奸诈邪恶。态,通“ 慝 ”。《荀子·成相》:“谗夫多进,反覆言语生诈态。”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态,读为姦慝之慝,言言语反覆则诈慝从此生也。’”词语解释:浪态 拼音:làng tài
(1).波浪翻腾之貌。 唐 杜牧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诗:“檣形櫛櫛斜,浪态迤迤好。”
(2).轻浮放荡的样子。如:她在交际场中,那副媚人的浪态,令人作呕!词语解释:状态 拼音:zhuàng tài
(1).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 明 李东阳 《书马远画水卷后》:“右 马远 画水十二幅,状态各不同。”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面,都饱含着一种在饥饿状态中所独有的冷焰。”
(2).在科学技术中,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也指各种聚集态,如物质的固、液、气等态。词语解释:五态 拼音:wǔ tài
方言。五官。 贺敬之 等《惯匪周子山》第二场:“人人都说我五态好,四十岁上把红运交。”词语解释:象态 拼音:xiàng tài
犹形态。 刘师培 《文说》:“象态既殊,名称即别,古代鸿文,皆沿此例。”词语解释:诡态 拼音:guǐ tài
(1).各种各样的姿态。《太平御览》卷九五一引 南朝 宋 鲍照 《飞蛾赋》:“诡态齐生。”
(2).做作的姿态;怪异反常的姿态。《魏书·恩倖传·徐纥》:“时豪胜己,必相陵驾;书生贫士,矫意礼之。其诡态若此,有识鄙薄焉。” 唐 刘禹锡 《观市》:“鼓舌傖儜,詆欺相高,诡态横出,鼓嚣譁岔。”词语解释:仲态 拼音:zhòng tài
双原子分子的一种状态,其中两个核的自旋是逆平行的词语解释:亢奋状态 拼音:kàng fèn zhuàng tài
指因神经衰弱或过于疲劳引起的一种精神不正常的、高度兴奋的状态词语解释:馋态 拼音:chán tài
犹馋相。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婆埋冤五娘》:“我终朝的受馁,你将来的饭怎吃?疾忙便抬,非干是我有些馋态。”词语解释:风云变态 拼音:fēng yún biàn tài
形容诗文变化多姿。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先生之文,日丽春敷,风云变态。”词语解释:乐态 拼音:lè tài
快乐的情态。 唐 沉亚之 《〈梦游仙赋〉序》:“余昔夜梦,寓游一方,乐态甚适,觉而作赋。”词语解释:风云变态
形容诗文变化多姿。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先生之文,日丽春敷,风云变态。”词语解释:脩态 拼音:xiū tài
美好的容态。《楚辞·招魂》:“姱容脩态,絙洞房些。”词语解释:习态 拼音:xí tài
犹故态。《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