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愧怍 拼音:kuì zuò
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宋 曾巩 《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颜愧怍。” 明 方孝孺 《与黄希范书》:“千里遣徒,贐以束帛,而缺然无以报,不胜愧怍。” 王蒙 《杂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词语解释:惭怍 拼音:cán zuò
亦作“慙怍”。 羞愧。《汉书·王莽传上》:“ 蜀郡 男子 路建 等輟讼慙怍而退。”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五:“其暮, 安道 方与客坐, 惇 通刺入门謁见。 安道 使谢曰:‘素不相识,不敢相见。’ 惇 惭怍而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贫贱者与贵人交,足未登门,先怀惭怍,恐为婢僕下眼覷,是以不果来。” 陈毅 《感事书怀》诗之四:“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词语解释:讷怍 拼音:nè zuò
谓羞于启齿。 宋 王令 《答李公安》诗:“惟其自陈尚訥怍,况又听者寧不聱。”词语解释:羞怍 拼音:xiū zuò
羞愧。《后汉书·刘玄传》:“ 更始 羞怍,俛首刮席,不敢视。” 宋 苏轼 《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佛》诗:“贵人一见定羞怍,锦囊千纸何足捐。”词语解释:腼怍 拼音:miǎn zuò
惭愧。 唐 上官仪 《为卢岐州请致仕表》:“敢请骸骨,心颜靦怍。”词语解释:赧怍 拼音:nǎn zuò
羞愧。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苟躬歷其境,见其昏暮乞怜之态,与其趦趄囁嚅之形,恐非徒怵惕而有不慊於心,更必且赧怍而不忍挂诸齿。”词语解释:耻怍 拼音:chǐ zuò
亦作“耻怍”。 犹羞辱。《荀子·儒效》:“不卹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撙,以相耻怍,君子不若 惠施 、 邓析 。”词语解释:媿怍
惭愧词语解释:不愧不怍 拼音:bù kuì bù zuò
光明正大,行为正派,问心无愧词语解释:沮怍 拼音:jǔ zuò
沮丧惭愧。《后汉书·列女传·王霸妻》:“ 霸 与同郡 令狐子伯 为友…… 子伯 乃令子奉书於 霸 ,车马服从,雍容如也。 霸 子时方耕於野,闻宾至,投耒而归,见 令狐 子,沮怍不能仰视。”词语解释:感怍 拼音:gǎn zuò
感激惭愧。 宋 王安石 《与孟逸秘校手书》之三:“鷴已领得,感怍。当有原给之直,幸示下!” 明 张居正 《答宗伯董浔阳书》:“贤郎 春元 至,再辱台翰……捧读再三,感怍兼抱。”词语解释:愠怍 拼音:yùn zuò
犹愠怒。 唐 权德舆 《秦徵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儒有 秦公 绪 者……七年春,始与予遇於 南徐 ,白头初命,色无愠怍。”词语解释:惊惊怍怍 拼音:jīng jīng zuò zuò
恐慌不安貌。 陈登科 《活人塘》十九:“ 假七月子 慢吞吞的说:‘不要惊惊怍怍的,事情只要先有准备,就有力量抗的!’”词语解释:悚怍 拼音:sǒng zuò
惶恐惭愧。《南齐书·王融传》:“才分本劣,谬被策用,悚怍之情,夙宵兢惕。”《旧唐书·酷吏传上·侯思止》:“ 思止 惊起悚怍,曰:‘ 思止 死罪,幸蒙中丞教。’” 宋 苏轼 《答程全父推官书》之二:“寄貺佳酒……一一感铭,非眷存至厚,何以得此,悚怍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