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末字词组
瞋恚嗔恚震恚感恚悔恚怪恚私恚 
忿恚解恚憾恚愤恚怫恚忌恚穷恚 
忧恚耻恚憎恚愠恚惭恚悲恚奋恚 
怒恚记恚毒恚淹恚怨恚恨恚病恚 

词语解释:瞋恚  拼音:chēn huì
忿怒怨恨。《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太守果大怒,令人追杀 佗 ,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数升而愈。”《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二孝子传》:“从父虽瞋恚,听其语亟道母氏,已默默心动矣。”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六章:“吾但求法力之精进,吾何为瞋恚?吾何为退转?以此自课,神明俱泰。”参见“ 瞋毒 ”。
词语解释:瞋毒  拼音:chēn dú
梵语krodha意译。佛教语。“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为最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以弘济为心,龙乘瞋毒作暴,僧伽蓝、窣堵波六坏七成。”参见“ 三毒 ”。
词语解释:忿恚  拼音:fèn huì
怒恨。《战国策·齐策六》:“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 广 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宋 苏辙 《四论熙河边事札子》:“今若不问枉直所在,兴忿恚之师,为必取之计,则 关 陕 兵祸渐不可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姚安》:“自此贫无立锥,忿恚而死。”
词语解释:忧恚  拼音:yōu huì
忧愁愤恨。《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术 夺 日磾 节,拘留不遣”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晔 《献帝春秋》:“﹝ 马日磾 ﹞既以失节屈辱,忧恚而死。”《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四人忧恚啼泣,而 四郎 谓 遵言 曰:‘勿忧惧,此辈不能戾吾。’” 宋 苏轼 《小圃五咏·人参》:“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傅文忠 因之忧恚而卒。”
词语解释:怒恚  拼音:nù huì
愤怒。《汉书·外戚传上·孝宣霍皇后》:“ 显 怒恚不食,欧血。”《淮南子·主术训》:“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宋 苏轼 《温陶君传》:“ 秦王 以 嫪毐 事,出 文信侯 而迁太后,怒恚数日不食。”
词语解释:嗔恚  拼音:chēn huì
恼怒。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先生佯为嗔恚也者,孺人便寂然停羹纳笔墨故处而已。”
词语解释:解恚  拼音:jiě huì
犹解恨。 唐 陆龟蒙 《庭前》诗:“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
词语解释:耻恚  拼音:chǐ huì
羞愧怨恨。《晋书·周玘传》:“ 玘 自以为不得调,内怀怨望,復为 刁协 轻之,耻恚愈甚。”
词语解释:记恚  拼音:jì huì
怀恨,心中怨恨。 梁斌 《播火记》二八:“这时,他已经忘记是在战阵中,只记恚着 冯老兰 就在前面,他要去活捉他。”
词语解释:震恚  拼音:zhèn huì
大怒,盛怒。 宋 文同 《石姥赋》:“皇忽寤而震恚兮,烈罪目而尔数。”
词语解释:憾恚  拼音:hàn huì
怨恨。 南朝 陈 徐陵 《与顾记室书》:“忽有 陈庆元 儿 陈暄 者,帽簪钉额,絛布裹头,虏袍通踝,胡靴至膝,直来郎座,徧相排抱,或坐或立,且歌且咏。吾即呼舍吏责列,不答而走,反为憾恚,妄相陷辱。”
词语解释:憎恚  拼音:zēng huì
厌恶怨恨。 晋 葛洪 《抱朴子·弹祢》:“ 衡 骄傲转甚,一州人士,莫不憎恚。”
词语解释:毒恚  拼音:dú huì
怨恨。《百喻经·猕猴喻》:“妄生瞋忿,毒恚弥深。”
词语解释:感恚  拼音:gǎn huì
愤恨。感,通“ 憾 ”。《后汉书·董卓传》:“ 忠 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
词语解释:愤恚  拼音:fèn huì
痛恨;怨恨。《后汉书·杨赐传》:“吾每读《张禹传》,未尝不愤恚叹息。”《宋书·五行志四》:“其后 权 以谗邪,数责让 陆议 , 议 愤恚致卒。”《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 乾封 元年大赦,独流人不许还, 义府 愤恚死,年五十三。”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 隆文 于讲和时,即愤恚成疾,及抵 金山 ,不数日即卒。”
词语解释:愠恚  拼音:yùn huì
怨恨恼怒。 汉 王充 《论衡·寒温》:“怒者愠恚,愠恚诛杀,阴道肃杀,阴气寒,故寒气应之。”
词语解释:淹恚  拼音:yān huì
犹积怨。《后汉书·寇荣传》:“不意滞怒不为春夏息,淹恚不为顺时怠。”
词语解释:悔恚  拼音:huǐ huì
犹愤怒。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王守仁》:“﹝ 岑伯高 ﹞使人言 苏受 须纳万金丐命, 苏受 大悔恚,言督府誑我,且仓卒安得万金,有反而已。”
词语解释:怫恚  拼音:fú huì
愤怒。《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太后方怫恚,一日,召羣臣廷让曰:‘朕於天下无负,若等知之乎?’羣臣唯唯。”
词语解释:惭恚  拼音:cán huì
亦作“慙恚”。 羞惭怨恨;羞惭愤怒。 汉 王充 《论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钧同,同时并进,高者得荣,下者慙恚,毁伤其行。”《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刘备 ﹞大惭恚,曰:‘吾乃为 逊 所折辱,岂非天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周 怒,语侵宰。宰惭恚,因逮繫之。” 章炳麟 《〈革命军〉序》:“今 容 为是书,壹以叫咷恣言,发其惭恚,虽嚣昧若 罗 彭 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祗悔。”
词语解释:怨恚  拼音:yuàn huì
怨恨。《后汉书·度尚传》:“ 豫章 、 艾县 人六百餘人,应募而不得赏直,怨恚,遂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嘲玩》:“ 志安 作诗以刺当涂者云:‘未刼兰香科下人,衣冠礼乐与君臣。如来若向阎浮出,莫现从来丈六身。’见者弥增怨恚。” 章炳麟 《讨满洲檄》:“惟 太平 洪王 之兴,则又定一尊为天主,烧夷神社,震惊 孔 庙,遂令士民怨恚为虏前驱。”
词语解释:怪恚  拼音:guài huì
责备,发怒。 明 刘基 《二鬼》诗:“不意天帝错怪恚,谓此是我所当为。”
词语解释:忌恚  拼音:jì huì
犹忌恨。《新唐书·李麟传》:“ 张皇后 挟 李辅国 寖橈政, 苗晋卿 、 崔圆 等畏其权,皆附离取安,独 麟 守正不阿顺, 辅国 忌恚。”
词语解释:悲恚  拼音:bēi huì
犹悲愤。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邬涛》:“至夜,女子復至,悲恚之甚, 涛 乃以 景霄 呪水洒之,於是遂絶。”
词语解释:恨恚  拼音:hèn huì
愤恨。 汉 王充 《论衡·书虚》:“夫言 吴王 杀 子胥 投之於江,实也。言其恨恚驱水为涛者,虚也。”《左传·哀公十四年》“ 成 有司使, 孺子 鞭之” 晋 杜预 注:“恨恚,故鞭 成 有司之使人。”
词语解释:私恚  拼音:sī huì
私自怨恨。 清 吴定 《答鲍生桂星书》:“僕自足下北游,沉默閒处,叹左右益少通敏之才,可与之深言文学者,以此私恚,他无足怀。”
词语解释:穷恚  拼音:qióng huì
窘困怨愤。《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羌胡 ﹞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
词语解释:奋恚  拼音:fèn huì
震怒。《孔丛子·答问》:“ 由 乃左手建杖,右手制其头。妻亦奋恚,因受以背,使杖击之。”
词语解释:病恚  拼音:bìng huì
忧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士人·徐文长》:“繫狱有数年,亦赖 张阳和 及诸卿袞力得出。既鬱鬱不得志,益病恚自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