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共8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不恤矜恤宽恤赐恤养恤慰恤旌恤国恤
勤恤问恤赙恤赡恤蠲恤沾恤振恤同恤
衔恤仁恤褒恤贷恤俸恤济恤悯恤同恶相恤
钦恤存恤赉恤赠恤愍恤慈恤怜恤经恤
抚恤爱恤赋恤赏恤荫恤拯恤明恤劳恤
淹恤恩恤访恤营恤追恤拊恤恤恤理恤
赈恤惠恤优恤吊恤检恤救恤简恤温恤
忧恤怆恤佽恤顾恤庆恤惨恤周恤安恤
罔恤收恤送恤轸恤体恤念恤哀恤红白赏恤
隐恤任恤赒恤议恤屈恤昭恤禀恤眈恤

词语解释:不恤  拼音:bù xù
亦作“ 不卹 ”。 不忧悯;不顾惜。《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 孔颖达 疏:“我君 夏桀 不忧念我等众人。”《史记·魏公子列传》:“今 秦 攻 魏 , 魏 急而公子不恤,使 秦 破 大梁 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三学之横》:“虽一时权相如 史嵩之 、 丁大全 不卹行之,亦未如之何也。” 瞿秋白 《猪八戒》:“下棋人常有的事;下得最好,也不恤随手乱却,检入子盒,从新再下。”
词语解释:勤恤  拼音:qín xù
亦作“ 勤卹 ”。 忧悯;关怀。《书·召诰》:“上下勤恤。”《宋书·裴松之传》:“出为 永嘉 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按,《南史》作“勤卹”。 清 钱谦益 《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必谦授文林郎制》:“劳勩服官,以勤恤民隐为事。”
词语解释:衔恤  拼音:xián xù
(1).含哀;心怀忧伤。《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郑玄 笺:“恤,忧也。” 汉 张衡 《思玄赋》:“王肆侈於 汉 庭兮,卒衔恤而絶绪。” 唐 张说 《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小子衔恤,非曰能文。”
(2).父母死后守丧。 晋 陆机 《〈兄平原赠〉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 士龙 衔恤丧庭。” 宋 王安石 《将至丹阳寄表艮》诗:“三年衔恤空餘息,一日忘形得旧游。” 清 冯桂芬 《与李方赤太守书》:“丙午夏衔恤归里,见之为之慨然。”
(3).蒙受冤屈。 清 恽敬 《上陈笠轨按察书》:“其有匹夫匹妇之衔恤者,可诉之县。”
(4).关怀,顾恤。 清 方苞 《七思·三姊》诗:“嗟余兄弟常危疾,姊在视兮时衔恤。”
词语解释:钦恤  拼音:qīn xù
亦作“ 钦卹 ”。 谓理狱量刑要慎重不滥,心存矜恤。语本《书·尧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南朝 宋 刘彧 《宽刑诏》:“朕务存钦卹,每有矜贷。” 唐 白居易 《止狱措刑策》:“至若尽钦恤之道,竭哀矜之诚,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此五者恤刑之法也。” 宋 曾巩 《代太平州知州谢赐钦恤刑狱敕书表》:“臣与被德音,当宣上意,惟尽哀矜之理,庶符钦恤之心。” 明 李东阳 《送顾天锡员外审刑山西》诗:“况奉钦恤詔,正当蠲涤辰。”
词语解释:抚恤  拼音:fǔ xù
亦作“ 抚卹 ”。
(1).抚慰救助。《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 忍良 等以 麻奴 兄弟本 烧当 世嫡,而 贤 抚恤不至,常有怨心。”《晋书·华谭传》:“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饉, 谭 倾心抚卹。”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江忠烈公》:“时 浙西 大水,公请帑十万抚卹。” 冰心 《最后的安息》:“同时她又联想世界上无数的苦人,便拿 翠儿 当作苦人的代表,去抚恤,安慰。”
(2).体恤爱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公事经怀,每加抚卹。”《南史·蔡徵传》:“俄敕遣 徵 收募兵士,自为部曲。 徵 善抚卹,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过一万。”《水浒传》第一○五回:“当事的,平日不将军士抚恤节制,直到鼓噪,方才给发请受。”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良朋密友,有情意的亲戚,温情厚意的抚恤,现在都成一梦了。”
(3).慰问伤残人员或死者家属并给以物质帮助。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中》:“且各兵弁死於战者无以抚恤其妻子。”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抚恤 顾正红 家属一万元,赔偿工人罢工期间的损失十万元。”
(4).指抚恤金。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五章:“真的死了,倒还可以要他一笔抚恤。”
词语解释:淹恤  拼音:yān xù
亦作“ 淹卹 ”。 久遭忧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而无忧色,亦无宽言,犹夫人也。” 杜预 注:“淹,久也。”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及 孔 为中丞, 陇西公 淹恤在外多年,除宗正少卿归朝。” 宋 秦观 《滕达道挽词》:“早嵗峩冠侍冕旒,白头淹卹外诸侯。”《东周列国志》第六五回:“君淹恤日久,苦极望甘,故为此言。”
词语解释:赈恤  拼音:zhèn xù
见“ 賑恤 ”。
亦作“ 賑卹 ”。 以钱物救济贫苦或受灾的人。《后汉书·郎顗传》:“立春以来,未见朝廷赏録有功,表显有德,存问孤寡,賑恤贫弱。”《宋书·文帝纪》:“八月, 徐 、 兗 、 青 、 冀 四州大水,己未,遣使检行賑卹。” 宋 范仲淹 《奏为灾异后合行疏决刑狱等六事》:“詔天下州县长吏,访问民间孤独不能存活者,特行賑卹。” 华生 《滇越铁路问题》:“饥饉何以能賑恤,使民不致转死沟壑?国防何以能巩固,不至失机僨事?”
词语解释:忧恤  拼音:yōu xù
亦作“ 忧卹 ”。
(1).忧虑。《诗·大雅·桑柔》:“告尔忧恤,诲尔序爵。” 郑玄 笺:“恤亦忧也。”《国语·吴语》:“昔 周 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士之不康靖。” 宋 苏轼 《谢南省主文启·梅龙图》:“伏维龙图执事,骨鯁大臣,朝之元老,忧卹天下,慨然有復古之心。”
(2).顾恤。 秦 李斯 《琅邪台刻石》:“忧恤黔首,朝夕不懈。”《后汉书·延笃传》:“其政用宽仁,忧恤民黎。”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
词语解释:罔恤
无忧无虑
词语解释:隐恤  拼音:yǐn xù
亦作“ 隐卹 ”。 哀怜抚恤。《三国志·魏志·王修传》:“ 奉 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 脩 亲隐恤之。”《梁书·武帝纪上》:“及城开,帝并加隐卹,其死者命给棺槥。” 唐 戴叔伦 《奉同汴州李相公勉送郭布殿中出巡》诗:“省风传隐恤,持法去烦苛。”
词语解释:矜恤  拼音:jīn xù
亦作“ 矜恤 ”。 怜悯抚恤。《晏子春秋·问上二一》:“积丰羡之养,而声矜卹之义。”《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奉公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北史·源贺传》:“然犯死之罪,难以尽恕,权其轻重,有可矜恤。” 清 蒋士铨 《〈桂林霜〉书后》:“惟同殉之子女奴婢等三十五人,未叨矜卹。”
见“ 矜卹 ”。
词语解释:问恤  拼音:wèn xù
慰抚。《宋史·儒林传一·崔颐正》:“ 颐正 年老步趋艰蹇,表求致仕,上命坐,问恤甚至,赐器币,听以本官致仕。”
词语解释:仁恤  拼音:rén xù
仁爱体恤。 唐 韦应物 《送杨氏女》诗:“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四年》:“ 仁杰 密奏:‘彼皆詿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词语解释:存恤  拼音:cún xù
亦作“ 存卹 ”。 慰抚;救济。《史记·楚世家》:“ 平王 以诈弑两王而自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百姓。復 陈 蔡 之地而立其后如故,归 郑 之侵地。存恤国中,修政教。”《汉书·谷永传》:“立春,遣使者循行风俗,宣布圣德,存卹孤寡,问民所苦。”《旧唐书·列女传·杨三安妻》:“ 李 昼则力田,夜则纺缉,数年间葬舅姑及夫之叔姪兄弟者七丧,深为远近所嗟尚。 太宗 闻而异之,赐帛二百段,遣州县所在存恤之。”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今来灾伤及检放秋税次第,皆甚於去年,又缘连年灾伤,民力愈耗,合倍加存卹。”《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西川 豪杰甚多,不可轻敌。於路戒约三军,勿得掳掠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处,并宜存恤,勿得恣逞鞭挞士卒。”《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但思贼本民也,汹汹而起者,不过迫於饥寒,有司不知存恤,復以催科酷虐之,使其不能生,便不畏死而作乱。”
词语解释:爱恤  拼音:ài xù
亦作“ 爱卹 ”。 爱护怜惜。《汉书·晁错传》:“宾礼长老,爱卹少孤。” 明 李贽 《高同知奖劝序》:“其平日非敬礼君子,爱恤军人,则不可以久安。”《红楼梦》第三回:“舅母爱恤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去迟了不恭。”
词语解释:恩恤  拼音:ēn xù
亦作“ 恩卹 ”。 指朝廷对臣民的体恤周济或身后的抚恤。《周书·晋荡公宇文护传》:“赖 皇齐 恩卹,差安衰暮。”《太平广记》卷四三七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郑韶》:“ 韶 迁太守,略无恩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学士赠尚书》:“本朝大臣,身后例有恩卹。”
词语解释:惠恤  拼音:huì xù
加恩体恤。《左传·成公二年》:“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古者,令曰公,忠於社稷,惠恤万民。”
词语解释:怆恤  拼音:chuàng xù
悲伤忧虑。《诗话总龟》卷三七引 宋 文莹 《湘山野录》:“既而 曙 果以愴恤不终塲。”
词语解释:收恤  拼音:shōu xù
收容救济。《战国策·赵策三》:“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 藺 、 离石 、 祁 乎?”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令戒饰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
词语解释:任恤  拼音:rèn xù
亦作“ 任卹 ”。 谓诚信并给人以帮助同情。语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郑玄 注:“任,信於友道。恤,振忧贫者。”又《闾胥》:“书其敬敏任恤者。” 清 曾国藩 《彭母曾孺人墓志铭》:“自余远游以来,每归故里,气象一变,田宅易主,生计各蹙,任恤之风日薄。” 章炳麟 《印度中兴之望》:“予虽非神明如蓍蔡,固知精勤任卹者必兴,而惰废凉薄者必败。”
词语解释:宽恤  拼音:kuān xù
亦作“ 宽卹 ”。 宽大体恤。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既已决了,便送配所,更莫与问,其宽恤如此。” 宋 苏辙 《论京畿保甲冬教等事状》:“伏乞圣慈,深念根本之地,所宜宽卹,特与蠲免。”《明史·循吏传·陈灌》:“ 灌 丰裁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
词语解释:赙恤  拼音:fù xù
见“ 賻恤 ”。
亦作“ 賻卹 ”。 抚恤助丧。亦指抚恤助丧的财物。 宋 秦观 《中书侍郎挽词》:“二品追褒峻,千金賻恤优。”《明史·宋讷传》:“﹝ 王嘉会 ﹞年八十卒,賻卹甚厚。”
词语解释:褒恤  拼音:bāo xù
亦作“裒卹”。亦作“褒卹”。 褒奖抚恤。 宋 苏轼 《皇兄令夬赠博州防御使博平侯制》:“爵齿之贵,并隆於朝廷;死丧之威,莫先於兄弟。礼有裒卹,义兼哀荣。”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褒卹有命,纪述有章,以播其芳,以扬其光。” 元 揭傒斯 《诸王忽都答儿追封云安王谥忠武制》:“粤有忠烈之臣,乃在伯叔之籍,爰申褒卹,以慰死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京职·马从谦》:“及 穆宗 登极,凡先朝忠諫得罪者,悉荷襃卹。”
亦作“褒恤”。 褒奖抚恤。《明史·何遵传》:“今幸圣皇御极,褒恤忠良,诸给事、御史更何颜復立清明之朝。”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这样的忠臣烈士实在是古今罕有。”
词语解释:赉恤  拼音:lài xù
赏赐抚恤。《陈书·宣帝纪》:“应在军者可竝赐爵二级,并加賚卹,付选即便量处。”《明史·后妃传一·成祖徐皇后》:“曩者 北平 将校妻为我荷戈城守,恨未获随皇帝北巡,一賚卹之也。”
词语解释:赋恤  拼音:fù xù
布施赈济。赋,通“ 敷 ”。《后汉书·董卓传》:“帝疑其赋卹有虚,乃亲於御前自加临检。” 李贤 注:“赋,布也。卹,忧也。”
词语解释:访恤  拼音:fǎng xù
看望抚慰。《魏书·高祖纪下》:“又疾苦六极,人神所矜,宜时访恤,以拯穷废。”
词语解释:优恤  拼音:yōu xù
亦作“ 优卹 ”。
(1).体恤,优待照顾。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所在将帅,以其客兵,难处使先,不存优恤。待之既薄,使之又苦。”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五:“自后军帅亦仰承朝廷优卹之意,待遇之礼与统领官等。”《元典章·户部八·茶课》:“造茶人户常加优卹,不致生受。”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天下僧惟 凤阳 一郡,饮酒,食肉,娶妻,无别於凡民,而无差役之累。相传 太祖 汤沐地,以此优恤之也。”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兹念育民之道,无如宽赋,矧边省地方,非再沛优恤之恩,则閭阎无由充裕。”
(2).特指从优抚恤。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凌华》:“付司追 凌华 ,凿玉枕骨送上,仍令所司量事优恤。”《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又闻得兵科给事中上疏,奏请优恤阵亡将士。” 明 陈子龙 《直陈祸乱之源疏》:“优卹死事之家,以作忠孝之怀。”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小臺 ﹞殉难 随州 ,上命以游击例优卹。”
(3).多接济。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请量闲剧,留官吏於仓场,勾当要害,守捉少置人数,优恤粮料,严加把捉。”
词语解释:佽恤  拼音:cì xù
帮助周济。 清 张惠言 《先妣事略》:“邻里之穷乏来告者,未尝不佽恤也。”
词语解释:送恤  拼音:sòng xù
犹送丧。《南齐书·顾宪之传》:“俗谚云:‘ 会稽 打鼓送卹, 吴兴 步檐令史。’”《南史·顾宪之传》作“送恤”。
见“ 送卹 ”。
词语解释:赒恤  拼音:zhōu xù
见“ 賙恤 ”。
亦作“ 賙卹 ”。 周济救助。《礼记·孔子闲居》“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汉 郑玄 注:“救之,賙恤之。言君於民有丧,有以賙恤之。”《金史·雷渊传》:“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其友 商衡 每为辩之,且賙卹焉。” 清 卢文弨 《〈甬东卢氏族谱〉序》:“於富且贵者,无依附之耻;於贫贱而颠连困苦者,则当有賙恤之恩。” 吴组缃 《天下太平》:“他要赒恤村上贫苦无依的孤寡,他要重新修建那座关系着 丰坦村 盛衰祸福的神庙。”
词语解释:赐恤  拼音:cì xù
(1).谓给死者家属以抚恤。《后汉书·质帝纪》:“又兵役连年,死亡流离,或支骸不敛,或停棺莫收……今遣使者案行,若无家属及贫无资者,随宜赐卹,以慰孤魂。”
(2).专指官吏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功劳大小,追赠官爵,褒封谥号,并给其家属抚恤金。《明史·毛伯温传》:“ 伯温 归,疽发背卒。 穆宗 立,復官,赐卹。”《明史·黄尊素传》:“乞復故官,破格赐卹,俾遗孤得扶櫬还乡, 燝 死且不朽。”《清史稿·林则徐传》:“行次 潮州 ,病卒……遗疏上,优詔赐卹,赠太子太傅,謚 文忠 。”
词语解释:赡恤  拼音:shàn xù
亦作“ 赡卹 ”。 救济,抚恤。《后汉书·顺帝纪》:“比蠲除实伤,赡恤穷匱,而百姓犹有弃业,流亡不絶。”《梁书·南平元襄王伟传》:“常遣腹心左右,歷访閭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卹之。”《新唐书·郑注传》:“ 守澄 入总枢密,与俱至京师,厚加赡卹,日夜为 守澄 计议,因阴通赂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钱敦堂 编修殁,其门生为经纪棺衾,赡恤妻子,事事得所。”
词语解释:贷恤  拼音:dài xù
赈施抚恤。《宋书·孝武帝纪》:“东诸郡大旱,壬寅,遣使开仓贷卹,听受杂物当租。”
词语解释:赠恤  拼音:zèng xù
亦作“ 赠卹 ”。 对死者家属赠送财物加以抚恤。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上特旨尽復元官,恩数赠恤加厚焉。”《明史·高拱传》:“帝召 拱 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 拱 乃尽反 阶 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詔録用赠恤者,一切报罢。” 清 王昶 《黄仲则墓志铭》:“ 仲则 之至 西安 也,巡抚 毕公 奇其才,厚貲给之,及殁,赠卹者又良厚。”
词语解释:赏恤  拼音:shǎng xù
奖赏、抚恤。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爱惜满洲士卒》:“上尝憮然曰:‘吾廿年之久,始得获一 满洲 士卒之用,何可不厚卹也?’故当时时加赏卹,至为之代偿债务,凡抚字之术,无不备施。”
词语解释:营恤  拼音:yíng xù
亦作“ 营卹 ”。 救济;抚恤。《后汉书·庞参传》:“苟贪不毛之地,营恤不使之民。”《晋书·儒林传·杜夷》:“今遣吏宣慰,郡可遣一吏,县五吏,恒营卹之,常以市租供给家人粮廩,勿令闕乏。”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国家厚待天潢,岁费数百万,凡宗室婚丧,皆有营恤。”
词语解释:吊恤  拼音:diào xù
见“ 弔恤 ”。
亦作“ 弔卹 ”。 慰问抚恤。《旧唐书·陆贽传》:“然后弔恤死义,慰犒有功,绥辑黎蒸,优问耆耋,安定反侧。” 宋 叶适 《陈叔向墓志铭》:“漕檄令输银绢耳,无预弔卹,必若改服,须奏闻也。” 宋 刘跂 《昭雪先公谢执政启》:“贬降之秩未还,弔恤之恩尚闕。”
词语解释:顾恤  拼音:gù xù
亦作“ 顾卹 ”。 顾念怜悯。《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言王者处民上,如鸟之处巢也,不顾卹百姓,百姓畔而去之,若鸟之自焚也。” 宋 王安石 《上宋相公书》:“阁下发使弔问,特在诸公之先,而所以顾恤之尤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独有公爱妾 李氏 ,三姊所自出也,恒礼重 四娘 ,往往相顾恤。”
词语解释:轸恤  拼音:zhěn xù
见“ 軫恤 ”。
亦作“ 軫卹 ”。 深切顾念和怜悯。《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七》:“史载葬枯,用彰軫卹;礼称掩骼,将致和平。”《宋史·张鉴传》:“顾此疲羸,尤堪軫恤。” 明 方孝孺 《祭太史公文》之八:“赖兹贤王,诚明濬哲。兴怀先正,追悼黄髮。意欲起公,论过规失。每观遗文,軫卹煢独。”《红楼梦》第一○五回:“ 贾政 恐哭坏老母,即收泪説:‘老太太放心罢。本来事情原不小,蒙主上天恩,两位王爷的恩典,万般軫恤……如今家里一些也不动了。’”
词语解释:议恤  拼音:yì xù
亦作“ 议恤 ”。 对立功殉难人员,评议其功绩,给予褒赠抚恤。 明 吴尚默 《核叙平蜀功罪疏》:“皆委身殉国,置成败利钝於弗顾者,所当照例从优议卹,以旌忠勤者也。”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 同治 三年,护理 浙江 巡抚、布政使 蒋公 益澧 以其事闻,詔从优议恤。”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楚材兵轮管带首先开砲之 孟宪德 ,业已病故,不及身邀显擢,仅得从优议卹。”
见“ 议卹 ”。
词语解释:养恤  拼音:yǎng xù
供养,接济。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二章:“当是时,人无父母、妻子,无族婣之养恤,无祭祀、祠墓之费,无疾病之虞。”
词语解释:蠲恤  拼音:juān xù
免除赋役,赈济饥贫。 明 李东阳 《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李君士常墓志铭》:“﹝ 李士常 ﹞上疏言 怀庆 诸府民父食子,兄食弟,骨肉亲党相噬死,徙十六七,虽蒙赦宥,宜大肆蠲卹,庶他变可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自后, 川 、 陕 、 湖北 屡年蠲卹,视此不悉书。”
词语解释:俸恤  拼音:fèng xù
亦作“ 俸卹 ”。 官吏既给俸,又别给恤亲之禄,称为“俸恤”。《魏书·甄琛传》:“请取武官中八品将军已下干用贞济者,以本官俸恤领里尉之任。”《陈书·宣帝纪》:“掖庭常供、王侯妃主诸有,俸卹,竝各量减。”
词语解释:愍恤
抚恤
词语解释:荫恤
因前代功德而得到官职或抚恤
词语解释:追恤  拼音:zhuī xù
亦作“追卹”。 谓补行抚恤。《宋史·儒林传四·杨泰之》:“与其追恤於后,固不若举行於今也。”
词语解释:检恤  拼音:jiǎn xù
查看抚慰。《北史·卢昶传》:“ 昶 宽和矜恕,善於绥怀。其在 徐州 ,戍兵有疾,亲自检恤。”
词语解释:庆恤  拼音:qìng xù
亦作“ 庆卹 ”。 庆贺与吊恤。 宋 张方平 《复天下州县官职田敕》:“冠婚丧祭有所举,庆恤馈问有所施。”引申指吉庆与凶丧之事。《新唐书·儒学传中·路敬淳》:“数受詔篹辑庆卹仪典, 武后 称之。”
词语解释:体恤  拼音:tǐ xù
亦作“ 体卹 ”。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传》:“陛下如天之度,宜无所不包涵;先帝在天之遗爱,宜无所不体恤。”《太平天囯资料·天王诏旨》:“朕格外体卹民艰,於尔民应徵钱漕正款,今(令)该地佐将酌减若干。” 冰心 《寄小读者》一:“这一层是要请你们体恤怜悯的。”
词语解释:屈恤  拼音:qū xù
即屈戌。 明 汤显祖 《紫箫记·送别》:“綺席朱尘笼翠户,银屈卹,紫流苏。”参见“ 屈戌 ”。
词语解释:屈戌  拼音:qū xū
门窗、屏风、橱柜等的环纽、搭扣。 唐 李商隐 《骄儿》诗:“凝走弄香奩,拔脱金屈戌。”戌,一本作“ 戍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屈戌》:“今人家窗户设铰具,或铁或铜,名曰环纽,即古金铺之遗意,北方谓之屈戌,其称甚古。”
词语解释:慰恤  拼音:wèi xù
亦作“ 慰卹 ”。 谓慰问存恤。《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洮西 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其令所在郡典农及安抚夷二护军各部大吏慰卹其门户。” 清 姚鼐 《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哀问民生,慰恤瘠枯。” 清 吴定 《程巽行传》:“文以传之,岂独慰恤君,亦以惕人不义之可危,名节不可一日堕也。”
词语解释:沾恤  拼音:zhān xù
救济抚恤。《南齐书·武帝纪》:“詔曰:‘顷风水为灾,二岸居民,多离其患……遣中书舍人履行沾卹。’”
词语解释:济恤  拼音:jì xù
亦作“ 济卹 ”。 周济;救助。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无济恤之仁心,轻告絶於亲旧者,薄人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致仕 刘军容 玄冀 游寺,见此文卷,甚奇之。怜其贫窶,厚有济恤。” 宋 王谠 《唐语林·赏鉴》:“怜其贫窶,厚有济卹。”
词语解释:慈恤  拼音:cí xù
仁慈顾惜。亦指仁慈怜悯之心。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仁出慈恤,施发过与。” 唐 贾至 《玄宗幸普安郡制》:“慈恤惠爱,以养百姓。”《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伏望相公生慈恤,高臺明镜照 东京 。”
词语解释:拯恤  拼音:zhěng xù
亦作“ 拯恤 ”。 援助;救济。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问人间所疾苦,拯卹贫贱周赡不足。”《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七年》:“ 深 召都督 毛謐 等数人,交臂为约,危难之际,期相拯恤。”《明史·黄福传》:“ 福 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二章:“而积习生常,视为当然,仁人义士不垂拯恤,致使数千年无量数之女子永罹囚奴之辱。”
见“ 拯卹 ”。
词语解释:拊恤  拼音:fǔ xù
抚恤。《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六年》:“ 鄱阳 所出瘠薄,宜拊卹之。”
词语解释:救恤  拼音:jiù xù
亦作“ 救卹 ”。 救济抚恤。《三国志·魏志·张范传》:“救恤穷乏,家无所餘,中外孤寡皆归焉。”《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 安南 之陷,将吏遗人多客伏溪洞,詔所在招还救卹之,免 安南 赋入二年。” 宋 司马光 《应诏言朝政阙失状》:“民穷困已极而无人救恤,羸者不转死沟壑,壮者不聚为盗贼,将何之矣。”
词语解释:惨恤  拼音:cǎn xù
丧事;居丧。 唐 颜真卿 《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后有惨恤,二竖来弔。”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日者曰:‘郎君亦及第,然须待 崔 家郎君拜相,当於此时过堂。’既而 曙 果以惨恤不终场。”《宋史·王旦传》:“京师赐酺, 旦 以惨恤不赴会,帝赐诗导意焉。”
词语解释:念恤  拼音:niàn xù
挂念忧虑。 宋 王安石 《与沉道原书》之三:“肿疡虽未溃,度易治,不烦念恤。”
词语解释:昭恤  拼音:zhāo xù
犹体恤;优恤。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伏幸仁圣在上,昭恤如此。”
词语解释:旌恤  拼音:jīng xù
亦作“ 旌恤 ”。 表彰死者并抚恤其遗属。 清 胡其毅 《赠农家节妇》诗:“彼美门第高,芳名太洋溢。犹多粉饰情,居然受旌卹。”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虽邀旌卹之典,未蒙破格之恩。” 清 谭嗣同 《仁学》三六:“旌恤之典,尽属虚文。”
见“ 旌卹 ”。
词语解释:振恤  拼音:zhèn xù
亦作“ 振卹 ”。 赈济。《吕氏春秋·怀宠》:“选其贤良而尊显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 高诱 注:“振赡矜恤。”《晋书·武帝纪》:“ 青 、 徐 、 兗 三州水,遣使振恤之。”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序:“可赠给事中,振卹遗孤,以慰存亡。” 明 唐顺之 《谢欧阳石江巡抚书》:“振恤疮痍,如春风所扇,不间於阴谷寒门。” 清 冯桂芬 《江阴捐赈录序》:“会学使司空 廖公 案部还。余迎謁,首询被水状,且曰:‘展缓既行,振卹尤亟。’首捐廉倡焉。”
词语解释:悯恤  拼音:mǐn xù
怜恤。 唐 柳宗元 《谢李中丞安抚崔简戚属启》:“儻非至仁厚德,深加悯恤,则流散转死,期在须臾。”《元史·泰定帝纪二》:“今当恐惧儆省,力行善政,亦冀陛下谨慎修德,悯恤生民。”《说唐》第二回:“今既废黜,不可加罪,还宜悯恤。”
词语解释:怜恤  拼音:lián xù
亦作“ 怜卹 ”。 怜爱体恤。《红楼梦》第八九回:“那 黛玉 虽有 贾母 、 王夫人 等怜恤……那里知他的心病?”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海神祠》:“帝罔知怜卹,乃煦煦於溺死之阉璫,亦可谓厚其所薄矣。” 巴金 《春》八:“大少爷,你不怜恤二小姐,还有哪个来怜恤她?”
词语解释:明恤  拼音:míng xù
宽容体恤。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国辅 常见君公有谋赞之能,明恤之量,敢以大雅之道而事君公,殊不知君公凡徒见待。”
词语解释:恤恤  拼音:xù xù
忧虑貌。《左传·昭公十二年》:“ 南蒯 之将叛也,其乡人或知之,过之而叹,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 杜预 注:“恤恤,忧患。” 唐 韩愈 《上宰相书》:“恤恤乎飢不得食,寒不得衣。” 清 钱谦益 《贺祥符李明府三年考绩序》:“视民间之钱穀,如身之有膏液,如家之有貲产,恤恤乎其不忍朘而剥之也。”
忧伤貌。《明史·刑法志二》:“是詔也,卹卹乎有哀痛之思焉。”
词语解释:简恤  拼音:jiǎn xù
亦作“简卹”。 谓考察而体恤之。《书·文侯之命》:“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孔 传:“当简核汝所任,忧治汝都鄙之人。”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四:“申戒官吏,简恤刑章,深切丁寧,斯为至矣。”
词语解释:周恤  拼音:zhōu xù
亦作“ 周卹 ”。 周济,接济。《金史·逆臣传·仆散师恭》:“﹝ 僕散师恭 ﹞本微贱, 宗干 尝周恤之。”《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官宦﹞把当时贫交看不在眼里,放不在心上,全无一毫照顾周恤之意。”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六奇》:“ 查孝廉 伊璜 奇其人,尝加周卹,公深感之。” 吴组缃 《天下太平》:“他要周恤村上贫苦无依的孤寡。”
词语解释:哀恤  拼音:āi xù
亦作“ 哀卹 ”。 怜悯抚慰。《左传·文公十三年》“ 子家 赋《鸿鴈》” 晋 杜预 注:“《鸿雁》《诗·小雅》,义取侯伯哀恤鰥寡有征行之劳。” 孔颖达 疏:“《鸿雁》,美 宣王 劳来诸侯之诗也。” 唐 李翱 《疏改税法》:“虽明詔屡下,哀恤元元;不改其法,终无所救。”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二人皆葬 镇江府 界,可令本郡致祭。呜呼!哀卹之典至矣。”
词语解释:禀恤  拼音:bǐng xù
见“ 稟恤 ”。
亦作“ 稟卹 ”。 谓发公粮赈济。《后汉书·郎顗传》:“稟卹贫人,賑赡孤寡。”《周书·宣帝纪》:“鰥寡困乏不能自存者,并加稟恤。”
词语解释:国恤  拼音:guó xù
(1).国家的忧患、危难。《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牲。” 清 钱谦益 《毕封君八十寿序》:“ 太公 顾语府丞,停盃嘆息,必不以家乐而遗国恤。”
(2).指帝后之丧。 宋 岳飞 《乞朝辞札子》:“适值国恤,随班入临。”《元史·仁宗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清史稿·礼志十一》:“国恤期内薙髮,所司以闻,下部逮治。”
词语解释:同恤  拼音:tóng xù
(1).一同忧伤。《国语·齐语》:“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 韦昭 注:“恤,忧也。”
(2).共同匡救。《晋书·刘琨传》:“相国、 南阳王 保 ,太尉、 凉州 刺史 轨 ,纠合二州,同恤王室,冠军将军 允 、护军将军 綝 ,总齐六军,戮力国难。”
词语解释:同恶相恤  拼音:tóng wù xiàng xù
见“ 同恶相助 ”。
词语解释:经恤  拼音:jīng xù
照料周济。《北史·宋游道传》:“﹝ 宋游道 ﹞为 司州 纲纪,与牧 昌乐 、 西河 二王乖忤,及二王薨,每事经恤之。”《北史·恩幸传·赵脩》:“ 脩 死后,领军 于劲 追感旧意,经恤其家。”《南史·王思远传》:“ 暠之 卒后,家贫, 思远 迎其妻子,经恤甚至。”
词语解释:劳恤  拼音:láo xù
亦作“ 劳恤 ”。 抚慰,救济。《后汉书·翟酺传》:“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陛下躬行孝道,修明经术,敬畏天地之礼,劳卹黎民之恩。”《新唐书·王式传》:“会 河曲 大歉,民流徙,佗州不纳,独 式 劳卹之,活数千人。”
见“ 劳卹 ”。
词语解释:理恤  拼音:lǐ xù
犹体恤。《后汉书·循吏传·卫飒》:“ 颯 理卹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於物宜。”
词语解释:温恤  拼音:wēn xù
亦作“温卹”。 体贴抚慰。《后汉书·刘虞传》:“ 青 徐 士庶避 黄巾 之难归 虞 者百餘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后汉书·皇甫嵩传》:“ 嵩 温卹士卒,甚得众情。”《北史·袁翻传》:“或逢秽德凡人,或遇贪家恶子,不识字人温恤之方,唯知重役残忍之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 阿坚 已九岁,妇加意温卹,朝入塾,常留甘饵以待其归。”
词语解释:安恤  拼音:ān xù
亦作“ 安卹 ”。 安抚体恤。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上则忠告陛下,量作处分;下则弥缝事体,安恤人言。”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已扰者固宜安卹,未扰者尤宜隄防。”
词语解释:红白赏恤  拼音:hóng bái shǎng xù
清 制,八旗官员家有红白事,按该员品级给予赏赐,谓之“红白赏卹”。
词语解释:眈恤  拼音:dān xù
眼斜视貌。
共8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