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恺悌 拼音:kǎi tì
亦作“ 愷弟 ”。 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愷悌君子,神所劳矣。’” 杜预 注:“愷,乐也;悌,易也。”《汉书·张禹传》:“ 宣 为人恭俭有法度,而 崇 愷弟多智,二人异行。”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愷弟之政,后世称焉。” 明 无名氏 《白兔记·见儿》:“感夫人愷悌仁慈。”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他那慈祥恺悌的面貌是愈见发福了。”词语解释:孝悌 拼音:xiào tì
见“ 孝弟 ”。
词语解释:孝弟 拼音:xiào dì
亦作“ 孝悌 ”。
(1).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孝悌称於宗族乡党,慈爱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汉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禄 道:小弟远游,父母兄长跟前,有失孝悌,专为着几分微利,以致如此。”《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2).指孝弟者。《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3). 汉 代乡官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 汉 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 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称孝弟, 真宗 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孝弟》:“古人惟子孙称孝,《诗》‘绥予孝子’、‘孝孙徂位’,皆庙中之称,后代以弟承兄,则有称孝弟者。”词语解释:友悌 拼音:yǒu tì
亦作“ 友弟 ”。
(1).兄弟相友爱。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瑟琴。”
(2).谓能与兄弟相友爱。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和〈阳城驿〉》:“上言 阳公 行,友悌无等夷,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离。”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 张观 ﹞父名 居业 ,《周易》学究,性友弟。”词语解释:逊悌 拼音:xùn tì
见“ 逊弟 ”。
词语解释:逊弟 拼音:xùn dì
亦作“ 逊悌 ”。谓敬顺兄长。《礼记·祭义下》“朝廷同爵则尚齿” 唐 孔颖达 疏:“是逊弟敬老之道,通达於朝廷矣。” 唐 韩愈 《韩滂墓志铭》:“ 滂 清明逊悌,以敏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宋 王安石 《杂咏》之三:“古风知逊悌,班白见尊优。” 明 宋濂 《周节妇传》:“诸子逊悌,皆有士行,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让位给弟弟。 周太王 欲立幼子 季历 ,其长子 太伯 、次子 仲雍 同避于 江 南,让位于 季历 。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用以为典。 唐 柳宗元 《天对》:“嗟 伯 之仁,逊弟旅岳, 雍 同度厥义,以嘉 吴国 。”一本作“ 逊季 ”。词语解释:凯悌 拼音:kǎi tì
见“ 凯弟 ”。
词语解释:凯弟 拼音:kǎi dì
亦作“ 凯悌 ”。 和乐貌。《礼记·孔子闲居》:“ 子夏 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颖达 疏:“凯,乐也;弟,易也。” 汉 扬雄 《长杨赋》:“出凯弟,行简易。” 三国 魏 曹丕 《述征赋》:“扬凯悌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词语解释:不悌 拼音:bù tì
不恭顺。《逸周书·谥法》:“述义不悌曰丁。” 孔晁 注:“不悌,不逊顺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置善恶簿》:“某人行某,悖乱不悌,作某恶事。”词语解释:顺悌 拼音:shùn tì
逊顺孝悌。《意林》卷三引 汉 桓谭 《新论》:“贤有五品:谨敕於家事,顺悌於伦党,乡里之士也。” 宋 叶适 《睦山堂铭》:“地称顺悌之名,居袭昆仍之久。”参见“ 顺弟 ”。
词语解释:顺弟 拼音:shùn dì
(1).顺从兄长的弟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父之孝子,兄之顺弟也。”
(2).教育弟弟。《大戴礼记·曾子立孝》:“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
逊顺孝悌。词语解释:长悌 拼音:cháng tì
见“ 长弟 ”。
词语解释:长弟 拼音:cháng dì
亦作“ 长悌 ”。 先后。《国语·吴语》:“孤敢不顺从君命,长弟许诺。” 韦昭 注:“长,先也;弟,后也。” 章炳麟 《訄书·订文》:“若是,则布政之言,明清长弟,较然如引绳以切墨,品庶昭苏,而啙媮者竞矣。”
亦作“ 长悌 ”。 敬长爱幼;仁爱。《墨子·尚贤中》:“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国语·吴语》:“将不长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国。”《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长悌於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词语解释:闿悌 拼音:kǎi tì
和易近人。闓,通“ 愷 ”。 王闿运 《蔡夫人墓志铭》:“括羽莹金,惠心闓悌。”词语解释:仁悌 拼音:rén tì
仁爱悌敬。悌,敬重兄长。《后汉书·刘赵淳于等传赞》:“ 淳于 仁悌,‘巨孝’以名。”《新唐书·赵隐传》:“性仁悌,不敢以贵权自处。”词语解释:谨悌 拼音:jǐn tì
敬重友爱。《新唐书·李元素传》:“ 元素 少孤,奉长姊谨悌,及没,悲鯁成疾,因辞职屏居。”词语解释:入孝出悌 拼音:rù xiào chū tì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汉 桓宽 《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宋 叶适 《孟达甫墓志铭》:“诸子敬奉教,从进士,贡有司,入孝出悌,朝经暮史,閭巷之间循循焉。”亦作“ 入孝出弟 ”。 宋 朱熹 《〈小学〉题辞》:“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弟,动罔或悖。行有餘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词语解释:死悌 拼音:sǐ tì
指兄弟情谊深厚,愿求同死。 唐 张说 《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碑》:“王二子配在 嶲州 ,及六道使之用刑也,长曰 行远 ,以冠就戮;次曰 行芳 ,以童当捨。 芳 啼号抱 行远 ,乞代兄命。既不见听,固求同尽。西南伤之,称为死悌。”词语解释:和悌 拼音:hé tì
和顺恭敬。《南史·齐鄱阳王锵传》:“ 鏘 和悌美令,性谦慎,好文章,有宠於 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