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惊起 拼音:jīng qǐ
因受惊吓而突然动作。例如:深夜突然听到枪声,大家都从床上惊起。词语解释:惊人 拼音:jīng rén
使人惊奇。《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唐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一个不知姓名的女人,花容月貌,荆釵布裙,本领惊人。”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我的烦闷,都被这惊人的风雨,吹打散了。”词语解释:惊心 拼音:jīng xīn
(1).惊惧的心境。《战国策·楚策四》:“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唐 刘言史 《偶题》诗之二:“得罪除名謫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
(2).内心感到惊惧或震动。 宋 张耒 《伤春》诗之四:“高楼春昼独惊心,白日閒云亦自阴。” 明 刘基 《松风阁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使人骇胆而惊心。” 老舍 《四世同堂》八:“他很希望街上有了惊心的改变,好使他咬一咬牙,管什么父母子女,且去身赴国难。”词语解释:惊秋 拼音:jīng qiū
(1).秋令蓦地来到。 唐 韦应物 《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 唐 无名氏 《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
(2).喻迅速凋零衰败。 宋 蔡襄 《方山渡口占》:“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鬢已惊秋。” 宋 苏辙 《次韵王适送张耒赴寿安尉》:“緑鬢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词语解释:惊飞 拼音:jīng fēi
(1).受惊而飞。 宋 戴复古 《冬日移舟入峡避风》诗:“棹入黄芦蒲,惊飞白鷺羣。” 明 高启 《至吴松江》诗:“忘机旧鸥鸟,相见莫惊飞。”
(2).迅猛飘飞。 胡韫玉 《登楼叹》:“胡沙惊飞眯我目,胡风觱发寒我臆。”词语解释:惊风 拼音:jīng fēng
(1).指猛烈、强劲的风。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一:“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 明 刘基 《燕歌行》:“愁如惊风皷春潮,岁云暮矣山寂寥。”
(2).中医病名。 明 徐元 《八义记·医人揭榜》:“一女幽在宫中,数月前产后惊风。”《红楼梦》第八四回:“妞儿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 秦牧 《艺海拾贝·毒物和药》:“蝎子,这也是够毒的东西了。然而中医却用它来主治惊风抽搐,以及疮毒等症。”词语解释:惊鸿 拼音:jīng hóng
(1).惊飞的鸿雁。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三国 魏 嵇康 《赠秀才入军》诗之一:“仰落惊鸿,俯引渊鱼。”
(2).形容美女轻盈优美的舞姿。 唐 刘禹锡 《酬窦员外郡斋宴客偶命柘枝因见寄》诗:“彩笔諭戎矜倚马,华堂留客看惊鸿。” 宋 张先 《天仙子·观舞》词:“惊鸿奔,风袂飘颻无定準。” 清 龚自珍 《霓裳中序第一》词:“惊鸿起,素衣二八,舞罢老蟾泣。”
(3).借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或旧爱。 唐 韦应物 《冬夜》诗:“晚岁沦夙志,惊鸿感深哀。” 明 唐寅 《题仕女图》诗:“梅花萧寺日斜时,驀见惊鸿软玉枝。” 清 李渔 《玉搔头·闻警》:“只要在风涛影里慰惊鸿,谁想在云霄顶上终日困飞龙。”词语解释:惊觉 拼音:jīng jué
(1).警戒觉悟。惊,通“ 警 ”。《战国策·赵策一》:“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 赵 魏 ;恐天下之惊觉,故微 韩 以贰之。”
(2).受惊而觉醒;惊醒。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九:“ 充 帐下 周勤 ,时昼寝,梦见百餘人録 充 ,引入一径, 勤 惊觉。” 宋 陆游 《夜梦与宇文子友谭德会山寺若饯予行者乃作此诗》:“隣鐘忽惊觉,鸦翻窗欲明。”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又善於诱掖,其言披豁畅朗,支分族解,騃童钝夫闻之,咸如梦寐惊觉。”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二章:“忽然,邻近的鸡叫声惊觉了他。”词语解释:惊涛 拼音:jīng tāo
震摄人心的波涛。 三国 魏 曹丕 《沧海赋》:“惊涛暴骇,腾踊澎湃。” 唐 杨师道 《奉和圣制春日望海》:“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 清 曹寅 《虎丘僧轩坐雨迟培山未至漫成》诗:“东巖磵壑凭临高,风雨横絶悬惊涛。”词语解释:惊梦 拼音:jīng mèng
惊醒睡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相如 含笔而腐毫, 扬雄 輟翰而惊梦。” 明 高启 《蛩声》诗:“空馆谁惊梦?幽蛩泣露莎。”词语解释:惊雷 拼音:jīng léi
亦作“ 惊靁 ”。
(1).使人震惊的雷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凌惊靁以軼骇电兮,缀鬼谷於北辰。” 汉 张衡 《思玄赋》:“凌惊雷之砊礚兮,弄狂电之淫裔。” 宋 范成大 《题画卷》诗之四:“暑云泼墨送惊雷,坐见前山骤雨来。”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冥雨从东来,惊雷自西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九疑山洞仙翁》:“每语倦,援瑟鼓之,如惊雷怒涛之声。”
(2).比喻使人震惊的大事变。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心事浩茫连广宇,於无声处听惊雷。”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是这道电光后的一声惊雷,却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词语解释:惊破 拼音:jīng pò
犹震碎。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宋 范成大 《次韵陈融甫支盐年家见赠》:“高轩款门来,惊破雀罗静。”词语解释:惊湍 拼音:jīng tuān
犹急流。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山气冒山岭,惊湍激严阿。” 唐 韩愈 《龊龊》诗:“ 河 堤决 东郡 ,老弱随惊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水语·昌乐泷》:“滩流贔怒,惊湍飞注。”词语解释:惊呼 拼音:jīng hū
亦作“ 惊嘑 ”。 吃惊地叫喊。 唐 韩愈 《南山诗》:“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宋 张耒 《祭晁无咎文》:“九月庚寅,闻讣于 陈 ,惊呼号天,烦寃靡伸。” 宋 岳珂 《桯史·日官失职》:“ 嘉定 己巳五月辛亥,余里居晚浴,散步西圃,暝色将至。从行一僮,忽卬而惊嘑,视之,亦一星,大小如 京口 所见。”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其母於室内闻其惊呼,急趋视之。” 碧野 《雪路云程·飞越冰峰》:“‘那缺口多么高呵!’我惊呼起来。”词语解释:惊猜 拼音:jīng cāi
惊恐猜疑。 唐 高适 《奉和鹘赋》:“望凤沼而轻举,纷羽族以惊猜。” 宋 苏辙 《次韵沉立少卿白鹿》诗:“白鹿何年养,惊猜未肯驯。”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李太白轶事》:“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词语解释:惊散 拼音:jīng sàn
受惊而逃散。《晋书·姚泓载记》:“ 道济 率 王敬 、 沉林子 等逆衝 绍 军,将士惊散。” 南朝 梁武帝 《古意》诗之一:“飞鸟起离离,惊散忽差池。”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卒凶暴恣行……畏罪惊散,欲为乱。” 茅盾 《子夜》十七:“直到 吴荪甫 汽车上的喇叭在大门外接连叫了两次,门房里那一伙男女方才听到。牌局立刻惊散了。”词语解释:惊春 拼音:jīng chūn
谓花木于春日来临时迅速萌发。 南朝 宋 鲍照 《行药至城东桥》诗:“开芳及雉节,合彩吝惊春。” 唐 阎伯璵 《盐池赋》:“入泽遐窥,喜晴天之速曙;隔林斜望,讶琼树之惊春。”词语解释:惊波 拼音:jīng bō
惊险的巨浪。 汉 张衡 《西京赋》:“散似惊波,聚似巨峙。” 唐 司空图 《连珠》:“盖闻霽日纔升于拂曙,则蚁穴自开;澄川或激于惊波,则龙舟莫进。” 明 高启 《秋怀》诗之十:“惊波驶且广,荡漾浮云阴。”词语解释:惊飙 拼音:jīng biāo
突发的暴风;狂风。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惊飆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宋 周邦彦 《端鹤仙》词:“惊飆动幕,扶残醉绕红药。” 清 谭嗣同 《公宴》诗:“惊飆下纤云,瑶瑟声为哀。”
驚飇:同“ 惊飆 ”。 汉 张衡 《南都赋》:“足逸惊飇,鏃析毫芒。” 宋 司马光 《奉同何济川迎吏未至秋暑方剧呈同舍》诗:“何时惊飇来,扫荡天地清。” 清 李调元 《送舍人徐蒸远回南》诗:“惊飇凄以肃,冻雪欲封瓦。”
驚飈:同“ 惊飆 ”。 晋 殷仲文 《解尚书表》:“洪波振壑,川无恬鳞;惊飈拂野,林无静柯。” 元 揭傒斯 《湖南宪使卢学士移病归颍》诗:“惊飈卷飞辙,寥落从此始。” 清 纪昀 《风土》诗之十九:“惊飈相戒避 三泉 ,人马轻如一叶旋。”词语解释:惊动 拼音:jīng dòng
(1).惊惶骚动。《六韬·五音》:“敌人惊动则听之:闻枹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吴子·应变》:“今有少年率起,击金鸣鼓於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后汉书·刘盆子传》:“军中常有 齐 巫鼓舞祠 城阳景王 ,以求福助……有笑巫者輒病,军中惊动。”
(2).犹震动。举动影响他人,使有所感。《史记·南越列传》:“ 汉 兴兵诛 郢 ,亦行以惊动 南越 。”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 吴彦 不敢自专,又请父命,方纔脱换服飭,过去相见,入坐饮酒。早惊动后舱 贺小姐 ,悄悄走至遮堂后,门缝中张望。”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这挂车子的到来,给 韩 家大院带来了老大的不安,同时也打破了全屯居民生活的平静。草屋里和瓦房里的所有的人们都给惊动了。”
(3).犹骚扰。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汝等入城,不得惊动府库,不得杀害人民,不得取夺财物。”
(4).犹烦扰。《晋书·刘聪载记》:“彼方忧自固,何暇来邪!且闻上身在此,自当不敢北视,况敢济乎!不须惊动将士也。” 清 翟灏 《通俗编·行事》:“按今言烦扰人曰惊动,亦曰劳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那 张老头儿 説道:‘怎么惊动起师爷来了?’”词语解释:惊倒 拼音:jīng dǎo
震惊倾倒。 宋 苏轼 《次韵秦观秀才见赠》:“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鸣惊倒人。” 元 虞集 《题韩干画马》诗:“昔观祕府 韩 絶少,得见 龙眠 已惊倒。”词语解释:惊魂 拼音:jīng hún
受惊的神态。 唐 骆宾王 《萤火赋》:“见流光之不息,愴惊魂之屡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气冲冲枯波欲迸,恨匆匆惊魂无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女已从榜人妇从船尾登商舟,遥顾作别,并无悽恋。 黄 惊魂离舍,嗌不能言。”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序》:“那《戎马声中》却拉杂的记下了游学的青年为了炮火下的故乡和父母而惊魂不定的实感。”词语解释:惊怪 拼音:jīng guài
亦作“ 惊恠 ”。 感到惊异奇怪。《史记·刺客列传》:“酒酣, 严仲子 奉黄金百溢,前为 聂政 母寿。 聂政 惊怪其厚,固谢 严仲子 。”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或云 老子 欲西度 关 , 关 令 尹喜 ,知其非常人也。从之问道, 老子 惊恠,故舌聃然,遂有 老聃 之号。”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小溪县令妾》:“即以剃刀自刎,登时仆地,士人惊恠。”《三国演义》第一○八回:“行不数步,见车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练冲天而去。 恪 ( 诸葛恪 )甚惊怪。”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所丁从鼻孔里叫了一声,又像怀疑,又像有点惊怪。”词语解释:惊嗟 拼音:jīng jiē
犹惊叹。《南史·曹景宗传》:“ 约 ( 沉约 )及朝贤惊嗟竟日。”《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场中恐怯并惊嗟,两两相看齐道好。” 宋 苏舜钦 《王公行状》:“一日,以所著文献於 文正 , 文正 览之惊嗟,亲为作诗以美之。”词语解释:惊浪 拼音:jīng làng
汹涌的浪涛。 晋 左思 《蜀都赋》:“流汉汤汤,惊浪雷奔。” 唐 刘禹锡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成六十韵》:“北风忽震盪,惊浪迷津涘。” 清 魏源 《青浪滩夜雨》诗:“客行得良朋,夜舟泊惊浪。”词语解释:惊世 拼音:jīng shì
震惊世俗。 宋 苏轼 《祭陈令举文》:“不然, 令举 之贤,何为而不立,何立而不遂?使少见其毫末,而出其餘弃,必有惊世而絶类者矣。” 宋 陈与义 《游岘山次韵》之一:“奇哉此一段,惊世无前轨。”词语解释:惊俗 拼音:jīng sú
使世俗震惊。《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天竺 伎能自断手足,刺肠胃, 高宗 恶其惊俗,詔不令入中国。” 宋 苏轼 《送蔡冠卿知饶州》诗:“平生儻荡不惊俗,临事迂阔乃过我。”词语解释:惊鸟 拼音:jīng niǎo
受惊的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万民不附 商均 ,追就 禹 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离兽起荒蹊,惊鸟纵横去。” 宋 苏过 《飓风赋》:“惊鸟疾呼,怖兽辟易。”词语解释:惊鹊 拼音:jīng què
受惊的乌鹊。比喻无处栖身的人。语本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宋 苏轼 《次韵蒋颖叔》:“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宋 苏辙 《次韵知郡贾蕃大夫思归》:“得坎浮槎应有命,投林惊鹊且安枝。”词语解释:惊客 拼音:jīng kè
惊扰客人。 宋 张耒 《登山望四海》诗:“山鸟不须惊客,相亲此復穷年。” 明 高启 《喜徐山人与浩师见过》诗:“潮声惊客江三里,秋色留人菊数枝。”词语解释:惊喜 拼音:jīng xǐ
又惊又喜。《后汉书·袁敞传》:“臣 俊 徒也,不得上书;不胜去死就生,惊喜踊跃,触冒拜章。”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听之,惊喜过望,以至感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一眼瞟去, 赵琮 名字朗朗在上,不觉惊喜。”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一章:“显然 王强 对 老周 的到来,感到说不出的惊喜。”词语解释:惊尘 拼音:jīng chén
车马疾驶扬起的尘土。 唐 戴叔伦 《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诗:“骏马帐前发,惊尘路傍起。” 宋 范成大 《郊外阅骁骑剪柳》诗:“千骑同瞻白羽挥,惊尘一鬨响金鞿。”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途逅》:“恨香軺,驀地惊尘,听彻金铃小。”词语解释:惊天 拼音:jīng tiān
形容声势浩大。 清 张问陶 《下新滩》诗:“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 广陵 潮。” 萧红 《桥·离去》:“白色的潮呵!惊天的潮呵!拍上红日去了!”词语解释:惊沙 拼音:jīng shā
亦作“ 惊砂 ”。 指狂风吹动的沙砾。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砂坐飞。”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利鏃穿骨,惊沙入面。” 清 丘逢甲 《春感次许蕴伯大令韵》:“惊沙捲塞朝呼鶻,吹浪空江夜有豚。”词语解释:惊禽 拼音:jīng qín
犹言惊弓之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夫危叶畏风,惊禽易落。”词语解释:惊雁 拼音:jīng yàn
犹言惊弓之鸟。 宋 陆游 《书斋壁》诗:“自笑为农行没世,尚如惊雁落空弦。”词语解释:惊疑 拼音:jīng yí
惊讶疑惑。 南朝 宋 鲍照 《伤逝赋》:“忽若谓其不然,自惆悵而惊疑。”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齐推女》:“一家惊疑,不为之信。”《三国演义》第七一回:“领三千兵于山中险要去处,多立旌旗,以壮我兵之声势,令敌人惊疑。” 王统照 《春雨之夜·湖畔儿语》:“在这日黄昏的冷清清的湖畔,忽然遇到他,怎不使我惊疑。”词语解释:惊蛇 拼音:jīng shé
喻笔墨飞舞。 宋 陆游 《午晴试笔》诗:“明窗揽笔聊挥洒,颯颯惊蛇又数行。”词语解释:惊叹 拼音:jīng tàn
亦作“ 惊叹 ”。 惊讶感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惠帝 太安 元年, 丹阳 湖熟县 夏架湖 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百姓惊叹,相告曰:‘石来!’寻而石氷入 建鄴 。” 宋 曾巩 《名教》:“使者亦言 蜀 人有仕於 中州 ,其父家居不能自存者,天子惊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变铁器为金》:“惊叹累日,传玩亲友,无不叹赏者。盖是其真气所化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近为余绘十二图,图各有景,见者惊嘆,以为鬚眉毕肖,而神色舒肃,悉与景会。” 杨朔 《蚁山》:“一天一月,一季一年,千千万万蚂蚁抱着那种惊人的毅力,无休止地劳动着,年深日久,终于垒成令人惊叹的蚁山。”
见“ 惊嘆 ”。词语解释:惊蛰 拼音:jīng zhé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2).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词语解释:惊看 拼音:jīng kàn
惊奇地注视。 清 刘大櫆 《途中所见》诗:“林外白光浮,惊看长湖水。” 清 刘大櫆 《过汶上赠邓明府》诗:“如今白髮同尊酒,拭泪惊看梦里人。”词语解释:惊走 拼音:jīng zǒu
受惊而逃。《诗·大雅·緜》“ 混夷 駾矣” 汉 郑玄 笺:“ 混夷 ,夷狄国也。见 文王 之使者将士众过己国,则惶怖惊走,奔突入此柞棫中而逃。” 宋 苏辙 《湖阴曲》:“荒城至今人不住,狐兔惊走风萧萧。” 清 李调元 《十八日闻贼渡潼柬潘李二君》诗:“高谈天下事,满坐皆惊走。”词语解释:惊时 拼音:jīng shí
惊动时令。 南朝 梁 何逊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 兔园 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词语解释:惊顾 拼音:jīng gù
惊慌地回头张望。 宋 苏辙 《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黄狐惊顾啸儔侣,飞鸟先起如苍鹰。”词语解释:惊坐 拼音:jīng zuò
亦作“ 惊座 ”。 使在座者震惊。《汉书·游侠传·陈遵》:“时列侯有与 遵 同姓字者,每至人门,曰 陈孟公 ,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 陈惊坐 云。” 唐 骆宾王 《春日离长安言怀》诗:“剧谈推 曼倩 ,惊坐揖 陈遵 。” 明 唐寅 《侠客》诗:“ 孟公 好惊坐, 郭解 始横行。” 明 高启 《孤园寺》诗:“橘柚垂簷秋殿暗,波涛惊座夜堂空。” 清 李调元 《桂山和云谷中秋诗再和答之》:“清谈人生能惊座,读书诗成胜倚楼。” 柳亚子 《初度将及预赋》之四:“青綾帐撤谈惊座,玄草书成版詎薪。”词语解释:惊奔 拼音:jīng bēn
惊骇而奔跑。 唐 陆龟蒙 《石板》诗:“又疑广袤次,零落潜惊奔。” 清 刘大櫆 《怨诗》之五:“飇风中道起,落羽遂惊奔。”词语解释:惊神 拼音:jīng shén
谓内心震动不安静。 唐 杜甫 《赠别郑炼赴襄阳》诗:“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词语解释:惊龙 拼音:jīng lóng
形容举止飘逸洒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 王右军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亦形容笔势生动的书法。 宋 苏轼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诗:“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词语解释:惊笑 拼音:jīng xiào
惊讶讥笑。《新唐书·魏元忠传》:“故 汉 拜 韩信 ,举军惊笑; 蜀 用 魏延 ,羣臣觖望。”词语解释:惊电 拼音:jīng diàn
迅疾的闪电。 宋 张耒 《孙彦古画风雨山水歌》:“黑风驱云走不停,惊电疾雨来如倾。” 明 何景明 《大梁行》:“一朝运去同衰贱,意气雄豪似惊电。” 清 刘大櫆 《村居杪夏》诗:“惊电乍明灭,奇云叠远空。”词语解释:惊蓬 拼音:jīng péng
(1).疾飞的断蓬。喻行踪的飘泊不定。 唐 李商隐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诗:“路遶 函关 东復东,身骑征马逐惊蓬。” 清 谭嗣同 《古别离》诗:“惊蓬捲天起,坠羽沦渊池。”
(2).形容散乱蓬松的头发。 清 纳兰性德 《唐多令·塞外重九》词:“古木向人秋,惊蓬掠鬢稠,是重阳,何处堪愁。”词语解释:惊白 拼音:jīng bái
惊讶地告诉。《新唐书·孙伏伽传》:“ 伏伽 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未出,归卧于家,无喜色。顷之,御史造门,子弟惊白,徐起见之。”词语解释:惊麇 拼音:jīng jūn
受惊的鹿。《文选·沉约〈宿东园〉诗》:“惊麏去不息,征鸟时相顾。” 李善 注:“今以 江 东人呼鹿为麏。” 清 朱昆田 《竞渡歌》:“或聚如鬭龙,或散如惊麏。”词语解释:惊眠 拼音:jīng mián
惊破睡眠。 唐 张说 《岳州守岁》诗:“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元文宗 《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明 高启 《练圻老人农隐》诗:“虬鬚县吏叩门户,邻犬夜吠频惊眠。”词语解释:惊流 拼音:jīng liú
激流。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隐汀絶望舟,騖棹逐惊流。” 明 徐孚远 《晓入京口》诗:“猎猎风稍劲,惊流伏枕闻。”词语解释:惊座 拼音:jīng zuò
见“ 惊坐 ”。
词语解释:惊坐 拼音:jīng zuò
亦作“ 惊座 ”。 使在座者震惊。《汉书·游侠传·陈遵》:“时列侯有与 遵 同姓字者,每至人门,曰 陈孟公 ,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 陈惊坐 云。” 唐 骆宾王 《春日离长安言怀》诗:“剧谈推 曼倩 ,惊坐揖 陈遵 。” 明 唐寅 《侠客》诗:“ 孟公 好惊坐, 郭解 始横行。” 明 高启 《孤园寺》诗:“橘柚垂簷秋殿暗,波涛惊座夜堂空。” 清 李调元 《桂山和云谷中秋诗再和答之》:“清谈人生能惊座,读书诗成胜倚楼。” 柳亚子 《初度将及预赋》之四:“青綾帐撤谈惊座,玄草书成版詎薪。”词语解释:惊愕 拼音:jīng è
亦作“ 惊鄂 ”。 吃惊而发愣;非常震惊。《战国策·燕策三》:“ 荆軻 逐 秦王 , 秦王 环柱而走,羣臣惊愕。”《汉书·霍光传》:“羣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颜师古 注:“凡言鄂者,皆谓阻碍不依顺也,后字作愕,其义亦同。” 唐 韦元甫 《木兰歌》:“今者见 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明 方孝孺 《尚志斋记》:“吾尝试于众曰:‘ 周公 、 孔子 与吾同也,可取而师也; 颜子 、 孟子 与吾同也,可取而友也。’众若骇然,而惊愕然,而相顾悱然,笑予,以为狂。” 叶紫 《山村一夜》:“那孩子听了我这话,突然地惊愕得张开了他的嘴巴和眼睛,说不出话来了。”词语解释:惊睡 拼音:jīng shuì
惊醒睡眠。 宋 范成大 《病中夜坐呈致远》诗:“似雾如烟夜气浮,鹤鸣惊睡起搔头。” 清 刘大櫆 《次朱药岑瓶中海棠原韵却增二韵为戏》:“朦朧带晕初惊睡,浅淡垂衣欲卸妆。”词语解释:惊弦 拼音:jīng xián
曾受箭伤,遂闻弓弦声而惊惶。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麋兴鹿箭,雁落惊弦。” 清 黄遵宪 《雁》诗:“汝亦惊弦者,来归过我庐。”参见“ 惊弓之鸟 ”。
词语解释:惊弓之鸟 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曾受箭伤,闻弓弦声而惊堕的鸟。喻受过惊吓而遇事惶惶的人。语本《战国策·楚策四》:“ 更羸 舆 魏王 处 京臺 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 谓 魏王 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 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 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 更羸 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 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 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羣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晋书·王鉴传》:“黷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 方氏 本是惊弓之鸟,听见官司两字,十分害怕。”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 西太后 、 荣禄 一伙人,屡受外国强盗的打击,早成惊弓之鸟。”亦作“ 惊弦之鸟 ”。《穀梁传·成公二年》“ 齐侯 使国佐如师” 唐 杨士勋 疏:“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惊弦之鸟,不可以应弓。”词语解释:惊鸾 拼音:jīng luán
形容舞姿轻盈美妙。 清 纪昀 《游览》诗之十七:“桃花马上舞惊鸞, 赵 女身轻万目看。”词语解释:惊燕 拼音:jīng yàn
附于画轴的纸条。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惊燕》:“凡画轴製裱既成,以纸二条附于上,若垂带然,名曰惊燕。其纸条古人不粘,因恐燕泥点污,故使因风飞动以恐之也。见 高江邨 《天禄识餘》。”词语解释:惊鸣 拼音:jīng míng
惊啼。 唐 韩愈 《李花赠张十一署》诗:“羣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 宋 范成大 《宿东寺》诗:“一声黄鵠夜深归,栖雀惊鸣触殿扉。”词语解释:惊枕 拼音:jīng zhěn
枕名。能使人睡而保持警觉。惊,通“ 警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逸文:“又以圆木为惊枕,少睡则枕转而觉。”词语解释:惊绝 拼音:jīng jué
(1).令人惊叹的精美绝伦之物。《南史·鱼弘传》:“﹝ 鱼弘 ﹞侍妾百餘人,不胜金翠,服翫车马,皆穷一时之惊絶。”
(2).谓令人惊叹绝倒。 宋 欧阳修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时发其愤闷於诗歌,至其所激,往往惊絶。”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丛稿繽棼,积案上殆满,拾一二纸读焉,则其词多惊絶可喜者。”
(3).十分惊恐。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书成行世,校长见之大震,终逐之;其父亦惊絶,使谢罪返校。”词语解释:惊澜 拼音:jīng lán
犹惊涛。 南朝 宋武帝 《济曲阿后湖》诗:“惊澜翻雨藻,頳霞照桑榆。” 唐 韩愈 《上襄阳于相公书》:“及至临 泰山 之悬崖,窥巨海之惊澜,莫不战掉悼慄,眩惑而自失。” 宋 孔武仲 《江豚诗》:“舟人相语,惊澜将作,亟入湾浦,踣檣布筰。”词语解释:惊霆 拼音:jīng tíng
惊雷。《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圣君与日月齐其明,四时等其信,是以戮凶无重,赏善无轻,怒若惊霆,喜若时雨。” 宋 张耒 《苦雨》诗:“仰视天盖低,玄云送惊霆。” 元 吴澄 《〈象山陆先生文集〉序》:“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先生之语,如震雷惊霆。”词语解释:惊骇 拼音:jīng hài
亦作“ 惊駴 ”。
(1).惊慌害怕。 汉 王逸 《九思·怨上》:“鸟兽兮惊骇,相从兮宿栖。” 唐 元稹 《莺莺传》:“数夕, 张君 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女子摇手曰:‘吾居此久矣,君不见耳,今偶避不及,何惊骇乃尔!’”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定国 ( 李定国 )坐山颠,闻信礮失序,惊駴。”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小船就在水面胡乱颠簸,一个无经验的孩子担心会掉到水中去,必惊骇得大哭不已。”
(2).使惊慌害怕。《诗·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汉 郑玄 笺:“鸳鸯休息於梁,明王之时,人不惊骇,歛其左翼,以右翼掩之,自若无恐惧。”《史记·吴王濞列传》:“臣 卬 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於穷国,敢请菹醢之罪。” 明 乌斯道 《月夜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未免随以风雷,惊骇先圣。”词语解释:惊传 拼音:jīng chuán
惊叹传播。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陈子昂》:“ 唐 人重才,虽一艺一能,相与惊传讚叹。”词语解释:惊讶 拼音:jīng yà
惊异;惊奇。《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纔生三日,进与大王;纔见之,非常惊讶。世间丑陋,生於贫下。”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石中获小龟》:“其截处,中心空虚,有物在其内,微动。 崔 与 李 惊讶之。”《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那亲眷们看见,无不惊讶,嘆道:‘怎么就出得这许多金子?’” 杨朔 《潼关之夜》:“‘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词语解释:惊怖 拼音:jīng bù
(1).惊恐。《庄子·逍遥游》:“吾闻言於 接舆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四拍》:“自从惊怖少精神,不觉风霜损颜色。”《明史·欧阳一进传》:“时 应嘉 已屡迁参议,忧归,闻 拱 ( 高拱 )再相,亦惊怖而卒。” 茅盾 《锻炼》二一:“ 阿银 跌倒了,发出惊怖的叫声。”
(2).指使惊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 额 於十一年作守 潮阳 ……屠毒生灵,惊怖城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上仙》:“方凝听间,忽案上若堕巨石,声甚厉。妇转身曰:‘几惊怖煞人!’”
(3).指惊恐的心理。《百喻经·宝箧镜经》:“见镜中人,便生惊怖。”词语解释:惊潮 拼音:jīng cháo
汹涌澎湃的浪潮。 清 蒲松龄 《闱窘》:“乍文思涌若惊潮,报禎祥灯花爆了。” 柳亚子 《十二月八日闻抗美援朝大捷报喜作》诗:“ 东海 惊潮接 南海 ,辅车 暹 缅 有风云。”词语解释:惊惶 拼音:jīng huáng
亦作“ 惊皇 ”。 震惊惶恐;惊慌。《吕氏春秋·明理》:“有豕生狗。国有此物,其主不知惊惶亟革,上帝降祸,凶灾必亟。”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承命惊惶,魂爽飞越。”《宣和遗事》后集:“帝终日下拜,又饮食不进,惊皇不安。” 清 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从头诉兵火,眼见尤悲愴。大军从北来,百姓闻惊惶。” 冰心 《南归》:“ 藻 站在床前,眼光中露出无限的惊惶:‘你又病了?’”词语解释:惊怕 拼音:jīng pà
惊慌惧怕。 唐 杜甫 《姜楚公画角鹰歌》:“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摶空上九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你是吾一家人了,你只安心住着,自有好处。不要惊怕了。”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说与别人我担着惊怕,说与你们,我却千放心,万放心。”词语解释:惊忙 拼音:jīng máng
犹言惊慌急忙。 唐 白居易 《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昨重试之日,书策不容一字,木烛只许两条。迫促惊忙,幸皆成就。”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词语解释:惊飘 拼音:jīng piāo
急速飘落。 唐 韩愈 《春雪》诗:“弄閒时细转,争急忽惊飘。”词语解释:惊诧 拼音:jīng chà
亦作“惊吒”。 惊讶诧异。 宋 叶适 《与吕丈书》:“大抵以乍出坑谷,忽见天地日月,不觉欣跃惊诧,过於高快。”《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十娘 遽投之(百宝箱) 江 中。 李甲 与 孙富 及两船之人,无不惊诧。”《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焦大郎 ﹞大惊咤道:‘奇怪,奇怪,有这等事!’” 清 汪懋麟 《在昔一首赠前廷尉李映碧先生》诗:“在昔 庄烈 朝,国事足惊咤。”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生虽惊诧,然见其縞衣翠袖,娇小温柔,不觉其爱之深,而畏之浅也。”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我第二次到 仙岩 的时候,我惊诧于 梅雨潭 的绿了。”词语解释:惊矫 拼音:jīng jiǎo
受惊而飞。 宋 王安石 《白鸥》诗:“雄雌屡惊矫,机弋常纠纷。” 明 高启 《出城东见古松流水坐憩久之》诗:“羣鸥尽惊矫,疑是龙吟渊。”词语解释:惊惕 拼音:jīng tì
(1).惊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齐景公 渡於 江 沅 之河,黿衔左驂,没之。众皆惊惕。” 唐 萧颖士 《答韦司业垂访》诗之一:“高堂列众宾,广座鸣清絃。俯仰转惊惕,徘徊独忧煎。”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古泗州城》:“私以昨夜宿处询舟子,约畧言之,云其中絶无人烟。心更惊惕,不知所云。”
(2).警惕。惊,通“ 警 ”。 唐 李白 《泾溪南蓝山下寄何判官昌浩》诗:“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明 唐顺之 《阅视军情首疏》:“臣受命惊惕,不敢自寧,星驰前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越十餘日,捕获,夫妇之姦乃并败,余兄弟甚快之。 姚安公 曰:‘……故遇此种事,当生惊惕心,不可生欢喜心。’”一本作“ 警惕 ”。词语解释:惊跳 拼音:jīng tiào
受惊而跳跃。 唐 元稹 《缚戎人》诗:“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鉞。” 茅盾 《子夜》一:“那边两位男客都惊跳起来,睁大了询问的眼睛,走到了 张素素 旁边。”词语解释:惊羽 拼音:jīng yǔ
犹言惊弓之鸟。 宋 苏轼 《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闻道名城得真将,故应惊羽落空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