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惺惺 拼音:xīng xīng
(1).清醒貌。 唐 杜甫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之二:“应论十年事,愁絶始惺惺。” 宋 陆游 《不寐》诗:“困睫日中常欲闭,夜阑枕上却惺惺。” 明 刘基 《醒斋铭》:“昭昭生於惺惺,而憒憒出於冥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言未终,惺惺欲醒。”
(2).聪明机灵。 宋 曾布 《曾公遗录》卷八:“上諭:皇子……虽三岁未能行,然能语言,极惺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聪明的试相度,惺惺的试窨付。”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二折:“世做的背时序,且一半惺惺一半愚。”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蚊子》:“蚊虫儿,生就你惺惺伶俐。”
(3).形容动听的声音。 宋 杨无咎 《滴滴金》词:“忆得歌翻肠断句,更惺惺言语。”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词语解释:不惺惺 拼音:bù xīng xīng
不清醒;不明白。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我心坎上犹自不惺惺,做了场弃业抛家恶梦境。”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二折:“你道我閒聒噪,他那里撒滞殢不惺惺。”词语解释:常惺惺 拼音:cháng xīng xīng
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 宋 谢良佐 《上蔡先生语录》卷中:“敬是常惺惺法,心斋是事事放下,其理不同。” 朱熹 注:“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谈》:“世人白昼寐语,公独於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清 戴震 《答彭进士允初书》:“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功夫,大略相似。”词语解释:忪惺 拼音:sōng xīng
苏醒。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荣归燕喜》:“梦忪惺,背纱窗教人几番临镜。”词语解释:假惺惺 拼音:jiǎ xīng xīng
装假;虚情假意。 元 乔孟符 《金钱记》第一折:“想当日, 楚 屈原 ,假惺惺醉倒步兵厨。”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我这里絮叨叨言始终,你那里假惺惺做耳聋。” 明 高濂 《玉簪记·寄弄》:“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掛心。”《红楼梦》第一百回:“况且三姑娘是极明白的人,不像那些假惺惺的人。”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五章:“他立刻又装出一副奇怪的样子,假惺惺地说。”词语解释:还惺 拼音:huán xīng
恢复元气。《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先生説:‘我使的慌了,你且拿下去想想,待我还惺还惺再教!’”词语解释:憁惺 拼音:còng xīng
犹清醒。 明 单本 《蕉帕记·闹钗》:“你睡觉欠憁惺,你护短欠瓏玲。”词语解释:洞洞惺惺 拼音:dòng dòng xīng xīng
明彻清醒貌。词语解释:惺惺惜惺惺 拼音:xīng xīng xī xīng xīng
聪明人爱惜聪明人。意谓性格、才能或境遇相同的相互爱惜、同情。 元 关汉卿 《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曲:“遇着风流知音性,惺惺的偏惜惺惺。”《水浒传》第十九回:“ 林冲 道:‘先生差矣,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清 钱谦益 《答凤督马瑶草书》:“语云‘惺惺惜惺惺’,知仁兄必惻然隐痛,不以狂瞽而吐弃之也。” 郭沫若 《历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二 李 相见,写得大有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概。”词语解释:警惺 拼音:jǐng xīng
警觉醒悟。《“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 北京 学生激於爱国热诚,致有意外行动; 蔡孑民 先生辞职,学生如失所归,相继罢课。兹事体大,举国警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