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懔懔 拼音:lǐn lǐn
亦作“懔懍”。
(1).危惧貌;戒慎貌。《书·泰誓中》:“百姓懍懍,若崩厥角。” 孔 传:“言民畏 紂 之虐,危惧不安。” 晋 陆机 《文赋》:“心懍懍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僕独学宜加懍懍,而以弗获闻己过为惧。”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二:“ 植 当 建安 、 黄初 之间,境况至苦。 曹丕 本来很猜忌他,到了 丕 一即位,便先剪除 植 的余党……他不得不懔懔小心,以求无过,以免危害。”
(2).严正貌。刚烈貌。《后汉书·陈蕃传论》:“及遭际会,协策 竇武 ,自谓万世一遇也。懍懍乎 伊 望 之业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廉颇 、 藺相如 虽千载上死人,懍懍恒如有生气。” 宋 陈亮 《谪仙歌》:“岂特文章为足法,懔懔气节安可移!”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 斯巴达 将士殊死战……迨 浦累皆 之役,大仇斯復,迄今读史,犹懔懔有生气也。”
(3).寒冷貌。 隋 虞世基 《出塞》诗之二:“懍懍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清 陈恭尹 《下祝融峰向白门寺道中作》诗:“迟迟闻远鐘,懍懍日将暮。”词语解释:懔然 拼音:lǐn rán
亦作“懔然”。
(1).危惧貌;戒惧貌。《荀子·议兵》:“ 紂 刳 比干 ,囚 箕子 ,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懍然莫必其命。” 杨倞 注:“懍然,悚栗之貌。”《陈书·儒林传·张讥》:“吾每登座,见 张讥 在席,使人懍然。” 宋 叶适 《庐州钱公墓志铭》:“朕思之懍然,太子宜常在念。” 叶圣陶 《义儿》:“重重地训斥他一顿,使他没搬进学校就觉得懔然。”
(2).严正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桓公 懍然作色……四坐既骇, 袁 亦失色。”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镇北 之负誉矜前,风飇懔然。”《清史稿·礼志三》:“ 关帝 力扶炎 汉 ,志节懍然。”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她咬着嘴唇,懔然地瞪视着这些人。”词语解释:懔畏 拼音:lǐn wèi
畏惧。 清 林则徐 《示谕外商速缴鸦片烟土四条稿》:“况天朝贩卖之禁,本比吸食为尤重……岂尔等於天朝之法,转不知懍畏耶?”《清史稿·仁宗纪》:“ 广东 博罗 监犯越狱一案,经朕硃諭查询,始据该督抚据实陈奏。则天下事之不发觉者多矣,殊堪感叹,更深懍畏。”词语解释:懔栗
亦作“ 懍栗 ”。亦作“懔慄”。
1.寒战貌。 唐 杜甫 《北征》诗:“那无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凛慄 ”。
2.恐惧貌。 清 黄景仁 《雨中入山访曹以南》诗之一:“懍慄穷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外代表请愿书》:“大臣咨嗟於上,人民叹息於下,一年现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无懍栗?” 冯至 《伍子胥》:“人们走着黄昏时崎岖的窄路,箫声婉婉转转地随着游离的鬼火去寻索死者的灵魂,人人的心里都感到几分懔慄。”
3.肃敬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关壮繆 、 岳忠武 之名,则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远也。”词语解释:懔栗 拼音:lǐn lì
亦作“懔慄”。
(1).寒战貌。 唐 杜甫 《北征》诗:“那无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凛慄 ”。
(2).恐惧貌。 清 黄景仁 《雨中入山访曹以南》诗之一:“懍慄穷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外代表请愿书》:“大臣咨嗟於上,人民叹息於下,一年现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无懍栗?” 冯至 《伍子胥》:“人们走着黄昏时崎岖的窄路,箫声婉婉转转地随着游离的鬼火去寻索死者的灵魂,人人的心里都感到几分懔慄。”
(3).肃敬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关壮繆 、 岳忠武 之名,则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远也。” 词语解释:懔坎 拼音:lǐn kǎn
穷困不得志。 唐 刘长卿 《北游酬孟云卿见寄》诗:“行行无定止,懍坎难归来。”词语解释:懔忧 拼音:lǐn yōu
亦作“懔忧”。 忧惧。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一:“徘徊迟吾马,中心怀懔忧。”词语解释:懔惧 拼音:lǐn jù
畏惧。 清 林则徐 《示谕外商速缴鸦片烟土四条稿》:“今圣意要絶鸦片,是即天意要絶鸦片也。天之所厌,谁能违之……天朝之不可违如是,尔等可不懍惧乎!”词语解释:懔遵 拼音:lǐn zūn
犹谨遵。 清 林则徐 《关防示稿》:“如有借名影射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各宜懍遵毋违。”《三侠五义》第八五回:“ 马朝贤 不知为着何事,见是都堂奉钦命而来,敢不懍遵,只得随往一同上库,验了封,开了库门。”词语解释:懔厉 拼音:lǐn lì
惶恐。 唐 道宣 《叙周武帝集道俗议灭佛法事》:“帝亦同僧寝处,覘候得失,或为僧读诵,或讚唄礼悔。僧皆懍厉,莫不讶帝之微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