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执手 拼音:zhí shǒu
(1).犹握手;拉手。《诗·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郑玄 笺:“言执手者,思望之甚也。” 宋 柳永 《雨霖铃》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清 吴伟业 《别维夏》诗:“正逢漉酒登高会,执手西风叹落暉。”
(2).亦称“ 执手礼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相见时的一种礼节。《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 延宗 见士卒,皆亲执手陈辞,自称名,流涕呜噎。”《北史·可朱浑元传》:“ 元 至,﹝ 神武 ﹞引见执手。后拜 并州 刺史。”《辽史·国语解》:“执手礼:将帅有克敌功,上亲执手慰劳;若将在军,则遣人代行执手礼。优遇之意。”
(3).犹拱手。《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説罢,便向姑娘执手鞠躬行了半礼。”词语解释:执鞭 拼音:zhí biān
(1).持鞭驾车。多借以表示卑贱的差役。《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史记·管晏列传论》:“假令 晏子 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少年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餘年,毕矣。”《水浒传》第五八回:“亲承天语浄狼烟,不著先鞭愿执鞭。”
(2).执教。词语解释:执戟 拼音:zhí jǐ
秦 汉 时的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史记·滑稽列传》:“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明 沉采 《千金记·夜宴》:“我如今授你执戟郎官,你权知职事,待后有功,重行陞赏。” 清 龚自珍 《乞籴保阳》诗:“掌故二百年,身先执戟老。”词语解释:执热 拼音:zhí rè
谓手执灼热之物。《诗·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毛 传:“濯所以救热也。” 郑玄 笺:“当如手执热物之用濯。”一说,谓苦热。 段玉裁 曰:“执热,言触热、苦热。濯,谓浴也……此诗谓谁能苦热,而不澡浴以洁其体,以求凉快者乎?”见《〈诗〉“执热”解》。《孟子·离娄上》:“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朱熹 集注:“言谁能执热物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骸垢想浴,执热愿凉。” 唐 韩愈 《答张籍书》:“今乃大得所图,脱然若沉痾去体,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也。”词语解释:执事 拼音:zhí shì
(1).从事工作;主管其事。《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閒民,谓无事业者,转移为人执事,犹今佣赁也。”《史记·蒙恬列传》:“及 武王 有病甚殆, 公旦 自揃其爪以沉於 河 ,曰:‘王未有识,是 旦 执事。有罪殃, 旦 受其不祥。’” 宋 苏辙 《梁惟简供备库使诰词》:“况其左右侍御之臣,朝夕执事之劳,而有不被其赐者乎?”
(2).有职守之人;官员。《书·盘庚下》:“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有隐哉。” 孔颖达 疏:“其百执事谓大夫以下,诸有职事之官皆是也。”《汉书·王莽传下》:“朝之执事,亡非同类。” 唐 元稹 《范季睦授尚书仓部员外郎制》:“新熟之时,岂宜无备,乃詔执事,聿求其才,乘我有秋,大实仓廪。”
(3).指供役使者,仆从。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法本 令执事准备, 红娘 辞去。”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盐商》:“左右执事,类皆綺岁俊童。”
(4).对对方的敬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杜预 注:“言执事,不敢斥尊。”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閤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明史·徐一夔传》:“僕素谓执事知我,今自审终不能副执事之望。”
(5).差事;工作。《水浒传》第一○一回:“ 王庆 五更入衙画卯,干办完了执事,闲步出城南,到 玉津圃 游玩。”《西游记》第五回:“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 李广田 《没有太阳的早晨》:“甚至想到叫孩子也在老爷家里找一份执事,可是孩子还太小。”
(6).仪仗。《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买了副执事,刻了封条,顺便回家到任。”《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传齐轿夫,也不用全副执事,只带八个红黑帽夜役军牢。”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船舱门外摆着‘迴避’‘肃静’虎头牌和各种执事。”词语解释:执法 拼音:zhí fǎ
(1).执行或执掌法令。《周礼·春官·大史》:“大丧,执法以涖劝防。”《汉书·哀帝纪》:“至今有司执法,未得其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公迁侍御,僕忝起居,执法记言,连行供奉,举目相见,为欢益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我前日认是奉公执法,怎知反被奸徒所骗?”
(2).执法的官吏。 王莽 时曾改御史为“执法”。《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旁,御史在后。”《后汉书·伏湛传》:“﹝ 伏湛 ﹞至 王莽 时为绣衣执法。” 李贤 注:“ 王莽 改御史曰执法。” 宋 苏辙 《再催行役法札子》:“臣昨自蒙圣恩擢任执法,即尝首言其事。”
(3).星名。《史记·天官书》:“南四星,执法。”《后汉书·王允传》:“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月犯执法,彗孛仍见。” 唐 杨炯 《浑天赋》:“执法者,廷尉之曹,大臣之象。”词语解释:执绋 拼音:zhí fú
(1).谓丧葬时手执牵引灵柩的大绳以助行进。《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紼。” 郑玄 注:“葬,丧之大事。紼,引车索。”《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式 因执紼而引,柩於是乃前。”
(2).泛称为人送殡。 唐 黄滔 《祭崔补阙文》:“方俟弹冠,仰修程於霄汉;谁云执紼,悲落景於桑榆。” 明 何景明 《祭岳母文》:“今母之亡,我适来乡。临风釃觴,临河执紼。死生俯仰,哀来慟哭。”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一章:“出殡那天, 剑平 亲自走来执绋。”词语解释:执玉 拼音:zhí yù
(1).手捧玉器。《礼记·祭义》:“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 孔颖达 疏:“言孝子对神,容貌敬慎,如执玉之大寳,如奉盈满之物。”
(2).谓持玉祭神。 宋 苏辙 《免南郊加恩表》:“及夫昼漏尽而天宇肃清,月几望而云物晏灿。执玉而进,如将弗胜;受福以归,谦不自有。”
(3).执玉圭。古以不同形制之玉圭区别爵位,因以指称仕宦。《孔子家语·三恕》:“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 清 姚鼐 《南唐》诗:“帝都执玉才嫌后,天堑浮桥已架空。”词语解释:执经 拼音:zhí jīng
手持经书。谓从师受业。《汉书·于定国传》:“ 定国 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八月益凉,时得休假,儻矜其拘缀不得走请,务道之传而赐辱临,执经座下,获卒所闻,是为大幸。” 清 钱谦益 《谕祭赠礼部右侍郎冯有经文》:“於戏!涕泗何从,言念春宫之旧事;话言犹在,追怀青殿之执经。”词语解释:执笔 拼音:zhí bǐ
(1).持笔。 汉 刘向 《列女传·珠崖二义》:“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 蔡元培 《养成优美高尚思想》:“然执笔按纸,画鸡画牛,有何用乎?”
(2).引申为记录或写作。《魏书·山伟传》:“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 玄奘 法师翻译梵本经论,时 薛元超 、 李义府 问古今译义如何。师曰:‘ 苻坚 时 量瞿 译,中书侍郎 赵整 执笔; 姚兴 时 鳩摩罗什 译,安城侯 姚嵩 执笔。’” 鲁迅 《书信集·致施蛰存》:“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久不执笔。”
(3).书法术语。写毛笔字持笔的方法。 沉尹默 《学书丛话·几个问题的回答》:“我对于执笔,是主张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法。”详“ 执笔法 ”。
词语解释:执笔法 拼音:zhí bǐ fǎ
写毛笔字持笔的方法。前人所传的执笔法一般采用 唐 陆希声 所传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紧贴笔管;“押”是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笔管;“钩”是中指钩住笔管;“格”是无名指甲、肉相连处挡着笔管;“抵”是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执住笔管,其力才得平衡。此外,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和肘悬起。这样执笔写字,笔锋中正,运转容易,字迹圆满得势。词语解释:执圭 拼音:zhí guī
亦作“ 执珪 ”。
(1).以手持圭。《论语·乡党》:“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战国策·韩策三》:“ 申不害 与 昭釐侯 执珪而见 梁 君。”古代大夫始得执圭,因以指称仕宦。 清 陈梦雷 《李葆甫传》:“至夫栖迟泉石,乐其天真,较世之执圭膺组而俯仰趦趄者,世必有能辨之,又奚俟予言。”
(2). 先秦 楚国 爵位名。圭以区分爵位等级,使执圭而朝,故名。《吕氏春秋·知分》:“ 荆王 闻之,仕之执圭。”《战国策·楚策一》:“ 楚 尝与 秦 构难,战於 汉中 , 楚 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餘人,遂亡 汉中 。”
(3).泛指封爵。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与吴熙载书》:“执珪之赏,是足下材力自致,非聚族而谋者,所敢与其巧也。”词语解释:执别 拼音:zhí bié
谓握手告别。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绰书》:“执别 灞 滻 ,嗣音阻阔。”《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神武 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慟,哭声动地。”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昔人临歧执别,回首引望,恋恋不忍遽去。”词语解释:执简 拼音:zhí jiǎn
手持简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后以指任史官、御史之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爰及太史 谈 ,世惟执简; 子长 继志,甄序帝勣。” 唐 岑参 《送赵侍御归上都》诗:“执简皆推直,勤王岂告劳;帝城谁不恋,回望动离骚!”《明史·李世祺传》:“簪笔执简之臣,接跡囹圄;考槃薖轴之士,抗声鸿举。”词语解释:执政 拼音:zhí zhèng
(1).掌管国家政事。《左传·襄公十年》:“有灾,其执政之三士乎?”《新唐书·朱敬则传》:“及执政,每以用人为先,细务不省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叔姪相继执政,俱死事,士论所嘉。”
(2).掌握国家大权的人。《左传·襄公十年》:“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 宋 王安石 《沉内翰墓志铭》:“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輒见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他一方面愤恨执政的懦弱和卑污,列强的贪残和不义,一方面也痛惜同胞的昏顽和乏力。”
(3).主管某一事务的人。犹执事。《左传·昭公十六年》:“ 孔张 后至,立于客间。执政御之,适客后。” 杜预 注:“掌位列者。”《国语·晋语五》:“寡君使 克 也,不腆敝邑之礼,为君之辱,敢归诸下执政,以憖御人。” 韦昭 注:“执政,执事也。”
(4). 宋 金 某些高级官员的通称。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官制》:“今官制復古,而枢密之职如旧,与三省长官通谓之执政矣。”《金史·苏保衡翟永固等传赞》:“ 金 制……右右丞、参知政事,是谓执政。”
(5).北洋军阀时期的官职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 皖 系军阀 段祺瑞 组织临时政府,任“执政”。
(6).执正,主持正义。《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 典 执政无所回避。”词语解释:执礼 拼音:zhí lǐ
(1).赞礼;执守礼制。《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崇礼》:“贤良曰:‘昔 周公 处谦卑士,执礼以治天下。’” 唐 白居易 《太常博士王申伯可侍御史等三人同制》:“某官 王申伯 :学优行茂,饰以词藻,执礼定议,多得其中。”
(2).指对人的礼节。《列子·汤问》:“ 造父 之师曰 泰豆氏 。 造父 之始习御也,执礼甚卑, 泰豆 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以后如相见,仍当执礼甚恭。”词语解释:执迷 拼音:zhí mí
(1).固执不悟。《旧唐书·王世充传》:“四海之内,皆奉正朔,惟公执迷,独阻声教。”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我员外好是执迷也,将亲兄弟教他另住,受着饥寒,今日上坟也不等他一等。”《封神演义》第九四回:“吾今奉天征讨而诛独夫,公何得尚执迷如此,以逆天时哉!” 孙中山 《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如果 满 人始终执迷,仍然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参见“ 执迷不悟 ”。
(2).执著;着迷。 鲁迅 《坟·灯下漫笔》:“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她为什么这样任性、这样幼稚地执迷于某种不可能达到的理想呢?”
词语解释:执迷不悟 拼音:zhí mí bù wù
固执己见,坚持错误而不觉悟。《梁书·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赦。” 宋 岳飞 《奉诏移伪齐檄》:“如或执迷不悟,甘为叛人,嗾 桀 犬以吠 尧 ,詈猎师而哭虎,议当躬行天罚。”《红楼梦》第一一三回:“老爷太太原为是要你成人,接续祖宗遗绪,你只是执迷不悟,如何是好?” 巴金 《秋》四:“他暗暗地在责备这个年青人执迷不悟。”词语解释:执中 拼音:zhí zhōng
(1).谓持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书·大禹谟》:“维精维一,允执厥中。”《孟子·尽心上》:“ 子莫 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赵岐 注:“执中和近圣人之道。”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执中以为本。”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
(2).持平;不偏不倚。《韩诗外传》卷二:“听狱执中者 皋陶 也。”词语解释:执一 拼音:zhí yī
(1).犹言专一。《荀子·尧问》:“执一无失,行微无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能,不成伎术。”
(2).固执一端,不知变通。《孟子·尽心上》:“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宋 岳珂 《桯史·大散论赏书》:“且时异事异,故宜改更,不可执一。” 吴组缃 《山洪》四:“小把戏,凡事不要太执一了吧。”
(3).谓掌握根本之道。《吕氏春秋·有度》:“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治。” 高诱 注:“执守一道,而万物治理矣。”《文子·微明》:“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词语解释:执辔 拼音:zhí pèi
(1).谓手持马缰驾车。《韩诗外传》卷一:“ 子贡 执轡而问曰:‘……今 陈 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 显宗 之在东宫,尤见幸待,入侍讽诵,出则执轡。”《镜花缘》第八三回:“所以 信陵君 为 侯生 执轡, 张子房 为 圯上老人 纳履,后来兴王定霸,做出许多事业。”
(2).引申为驾驭能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轡有餘,故能缓急应节矣。”词语解释:执著 拼音:zhí zhuó
即“执着”。佛教指专心注意人世间事物而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例如: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白居易《传法堂碑》词语解释:执袂 拼音:zhí mèi
拉住衣袖。形容分别时依恋不舍。亦借指送行者。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迴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 仇兆鳌 注:“执袂,送行者。”词语解释:执持 拼音:zhí chí
(1).握持;掌握;控制。《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诸侯拘迫 汉 制,牧相执持之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古爵羽觞》:“盖通身全是一爵也,惟右偏著耳,以便执持,如屈巵然。”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
(2).操守。《明史·唐胄传》:“ 胄 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 岭南 人士之冠。”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王东皋》:“ 汤阴 王东皋 ,官文选郎中,清介有执持,为本朝吏部第一。”
(3).指所坚持的观念见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大臣被论》:“又弹 李晋江 诸疏,往往指其学问之僻,执持之拗,全是 王介甫 。”
(4).谓拘泥,固执。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沾沾於用,甚嫌执持。”词语解释:执友 拼音:zhí yǒu
志同道合的朋友。《礼记·曲礼上》:“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郑玄 注:“执友,志同者。” 宋 王禹偁 《哭罗三》诗序:“故署作郎直史馆 罗君 ,讳 处约 ,字 思纯 ,僕之执友且同年生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有执友令 天臺 ,寄函招之。”词语解释:执爨 拼音:zhí cuàn
司炊事。《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 宋 秦观 《眇倡传》:“明日復来,因大嬖,取置别第中,谢絶姻党,身执爨以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二女微笑,转身向灶,析薪溲米,为生执爨。”词语解释:执柯 拼音:zhí kē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以“执柯”指作媒。 明 沉受先 《三元记·托媒》:“你聘财若出银百两,管教今夜便成双,与你执柯,期取弄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生出,浼女舅执柯。媪议择吉赘生。”词语解释:执板 拼音:zhí bǎn
执拗刻板。《醒世姻缘传》第九二回:“因他凡事执板,狷介忤俗,邑中的轻薄后生都以怪物名之。”《白雪遗音·玉蜻蜓·戏芳》:“欲待将此事与娘子説明一句,又恐他情性执板,事决不谐。”词语解释:执讯 拼音:zhí xùn
(1).谓对所获敌人加以讯问。《诗·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郑玄 笺:“执其可言问所获之众。” 陈奂 传疏:“谓所生得敌人,而听断其辞也。”后以为称美战功之典。《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虽《诗》美执讯,《易》嘉折首, 周 之 方 召 , 汉 之 卫 霍 ,岂足以谈?功軼古人,勋超前世。”
(2).古时掌通讯的官吏。《左传·文公十七年》:“ 郑 子家 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 赵宣子 。” 杜预 注:“执讯,通讯问之官。”
(3).后代指接谈,通讯。 宋 王安石 《谢范资政启》:“窃陶大化,瞻若重霄。执讯隆堂,近修於堂礼;占辞记室,屡致于尊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辛亥冬,从 京口 执讯来,自称女弟子,以诗受业。” 章炳麟 《陆机赞》:“与弟 云 频频执讯,悉密如儿童安语。”词语解释:执宪 拼音:zhí xiàn
(1).司法,执行法令。《汉书·丙吉传》:“廷尉 于定国 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寃。”《北史·外戚传·常英》:“后 员 与 伯夫 子 禽可 共为飞书,诬谤朝政。事发,有司执宪,刑及五族。” 唐 李嘉祐 《送崔侍御入朝》诗:“十年犹执宪,万里独归春。”
(2).执法者。《文选·曹植〈责躬〉诗》:“违彼执宪,哀予小臣。” 吕向 注:“言天子不忍刑我,暴尸於朝市,故违执法者,哀怜我也。”词语解释:执牛耳 拼音:zhí niú ěr
(1).指主持盟会的人。古代诸侯会盟,割牛耳以敦盛血,以珠盘盛牛耳,主盟者执盘,使与盟会者以血涂口(歃血),以示诚信不渝。《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杜预 注:“执牛耳,尸盟者。”《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 汉 郑玄 注:“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槃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
(2).后世以称人于某方面居领导地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论文采,天仙吏,謫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亦省作“ 执耳 ”。 明 张煌言 《复卢牧舟司马若腾书》:“儻老祖臺肯执耳 齐 盟,则元老临戎,军声克振。”词语解释:执贽 拼音:zhí zhì
犹执挚。 汉 刘向 《说苑·尊贤》:“ 周公 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贄所师者十二人。”《明史·冯恩传》:“出劳两广总督 王守仁 ,遂执贄为弟子。” 章炳麟 《箴新党论》:“然执贄上官,以师生相称者,其丑又甚于座主。”词语解释:执节 拼音:zhí jié
(1).拿着符节。《周礼·秋官·脩闾氏》:“邦有故,则令守其閭互,唯执节者不几。”《史记·龟策列传》:“及猛将推锋执节,获胜於彼,而蓍龟时日亦有利於此。”
(2).坚守节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宋 元嘉 中,右将军 到彦之 ,留建威将军 朱脩之 守此城, 魏 军南伐, 脩之 执节不下。” 明 屠隆 《綵毫记·救主出围》:“下官 李白 ,因执节不从 永王 助乱,被他拘囚在此。” 清 孙子余 《与郭筠仙书》:“下至匹夫匹妇,执节守义,临难不苟免者,所在而足。”
(3).谓执板击节。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上:“以上乐府相和歌。案相和而歌,并 汉 世街陌謳謡之词,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词语解释:执舆 拼音:zhí yú
谓执辔驾车。《论语·微子》:“ 长沮 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 曰:‘为 孔丘 。’”词语解释:执拗 拼音:zhí niù
亦作“ 执抝 ”。
(1).坚持己见,固执任性。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荆公 ﹞又曰:‘有 伊尹 之志,则放其君可也;有 周公 之志,则诛其兄可也;有 周 后妃之志,则求贤审官可也。’似此议论,岂特执抝而已,真悖理伤道也。” 清 李渔 《蜃中楼·龙战》:“当初是令姪女执拗,不肯与小儿成亲。”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什么话?”
(2).拦阻。《水浒传》第七二回:“ 李逵 守死要去,那里执抝得他住。”《明史·杨廷和传》:“ 江 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 廷和 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益急,且戒毋瀆扰执拗。”词语解释:执殳 拼音:zhí shū
《诗·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毛 传:“殳,长丈二而无刃。”后以指为皇室效力或作士兵。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餽餉人推輅,谁何吏执殳。” 明 唐顺之 《书王氏传家录后》:“其斩馘自一级以上,至於执殳樵爨,亦莫不授武功爵。”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杨诚斋军门》:“如使 芳 执殳效命,早裹尸马革矣。”词语解释:执御 拼音:zhí yù
(1).驾车。《论语·子罕》:“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吾执御矣。’”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杨公完偶》:“本当执御以侍 晏婴 ,非敢泛舟而希 范蠡 。”
(2).犹掌事。 唐 杨炯 《隰川县令李嘉墓志铭》:“将军 李牧 ,人主愿其同时; 河 尹 李膺 ,天下思其执御。”词语解释:执古 拼音:zhí gǔ
(1).坚守古道。
(2).固执。《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二娘好执古,俺众人就没些分上儿?”《醒世姻缘传》第五五回:“你就这们执古性儿,就真个一口价儿?”词语解释:执契 拼音:zhí qì
(1).谓手持凭证,以相验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契者,结也。上古纯质,结绳执契。”按, 唐 李鼎祚 《周易集解》卷十五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谓把握契机。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执契之道,垂衣不言。”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又见陛下以为执契则羣下用情,躬亲则庶官无党。”《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可以执契而居简,无为而不宰。”词语解释:执籥
1.持籥。《诗·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朱熹 集传:“籥如笛而六孔,或曰三孔。”
2.掌管锁钥。指看守门户。 汉 蔡邕 《表太尉董公可相国》:“乞在他署,抱关执籥,以守漏刻。”词语解释:执着 拼音:zhí zhuó
亦作“ 执着 ”。
(1).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誑世间作法形象,所説实是非法。” 唐 白居易 《传法堂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
(2).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只怕 雷横 执着,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 茅盾 《关于〈遥远的爱〉》:“对于人生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这也是对的。”
见“ 执著 ”。
词语解释:执著 拼音:zhí zhuó
即“执着”。佛教指专心注意人世间事物而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例如: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白居易《传法堂碑》词语解释:执相 拼音:zhí xiāng
执著于形相。 明 李贽 《金刚经说》:“盖﹝ 朱子 ﹞见世人执相求佛,不知即心是佛,卒以毁形易服,遗弃君亲之恩而自畔於教,故发此语。”词语解释:执徐 拼音:zhí xú
古时以干支纪年,岁在辰为执徐。《尔雅·释天》:“﹝太岁﹞在辰曰执徐。” 陆德明 释文引 李巡 云:“执,蛰也。徐,舒也。言蛰物皆敷舒而出,故曰执徐也。”《汉书·礼乐志二》:“天马徠,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明 唐顺之 《雁训》:“执徐之岁,有雁集于 顾舍人 第, 舍人 筮之得《小过》焉。”词语解释:执把 拼音:zhí bǎ
(1).拿着。《元典章·兵部五·围猎》:“ 汉 儿人执把弓箭围猎。”《元典章新集·刑部·骗夺》:“悬带弓箭,执把鎗刀铁尺,将路行客旅拦截。”
(2).把持;掌管。《元典章新集·朝纲·纪纲》:“﹝诸司﹞或为僧道护持,或与权豪执把。”《元代白话碑集录·荥阳洞林圣旨碑四》:“属 雪堂 总统的 郑州 大觉禪寺 里住持的 瑋长老 、 祥提点 、 福监寺 、 璨监寺 四个执把。”词语解释:执竞 拼音:zhí jìng
(1).谓自强不息。《诗·周颂·执竞》:“执竞 武王 ,无竞维烈。” 朱熹 集传:“竞,强也。言 武王 持其自强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竞。” 晋 潘岳 《西征赋》:“旋 牧野 而歷兹,愈守柔以执竞。”《北史·高允传》:“ 季才 之性,柔而执竞。”
(2).谓竞相举起。 晋 左思 《蜀都赋》:“羽爵执竞,丝竹乃发。”词语解释:执心 拼音:zhí xīn
(1).犹秉性。 汉 刘向 《列女传·赵将括母》:“父子不同,执心各异。”《北史·赵肃传》:“ 肃 久在理官,执心平允,凡所处断,咸得其情。”
(2).谓心志专一坚定。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一》:“ 彭 为郡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 唐 顾况 《瑶草春》诗:“执心轻 子都 ,信节冠 秋胡 。”词语解释:执德 拼音:zhí dé
固守仁德;遵守道德规范。《论语·子张》:“执德不弘,信道不篤。”《汉书·成帝纪》:“朕执德不固,谋不尽下。”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姊独于其间遭离荼苦,执德秉节数十年,其亦可谓君子之女。”词语解释:执丧 拼音:zhí sàng
《礼记·檀弓上》:“ 曾子 谓 子思 曰:‘ 伋 ,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於口者七日。’”后以“执丧”为奉行丧礼或守孝之称。《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其执丧,哀戚甚悼。” 唐 元稹 《李珝监察御史制》:“以尔 珝 文学周敏,操行端方,执丧有闻,俯以就制。” 清 魏源 《赵汝愚拥立宁宗论》:“ 孝宗 崩,羣臣疏请执丧,而 光宗 不成服,不执丧。”词语解释:执策 拼音:zhí cè
(1).持鞭。《仪礼·聘礼》:“司马执策立于其后。” 明 高启 《寓感》诗之十三:“駑马放田野,志本在丰章。偶遇执策人,驱上千里道。”
(2).执持简册。《穆天子传》卷六:“内史执策。” 郭璞 注:“所以书赠賵之事。内史,主册命者。”词语解释:执笏 拼音:zhí hù
(1).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 唐 贾公彦 疏:“常朝及餘会聚皆执笏。”《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 晋 陆机 《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执笏 崇贤 内,振缨层城阿。”
(2).称臣。 三国 魏 锺会 《与吴主书》:“执笏之心,载在名策。”词语解释:执盖 拼音:zhí gài
道教称侍奉天帝的仙官、侍从。 唐 陆龟蒙 《上元日道室焚修寄龚美》诗:“执盖冒花香寂歷,侍晨交佩响阑珊。”自注:“执盖、侍晨,皆仙之贵侣矣。”词语解释:执役 拼音:zhí yì
(1).服役的人;工作人员。 汉 崔瑗 《司隶校尉箴》:“使臣司隶,敢告执役。”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铁道论》:“各职之下,以站之等第定执役之名数。”
(2).服役;担任劳役。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放归》:“愿主公夫人勿图欢乐,要报大仇,三年执役之羞,不可忘也。”《清史稿·食货志一》:“甚有两姓丁口村庄相等,而此姓为彼姓执役,有如奴隶,亦諭开除。” 廖仲恺 《答胡适论井田书》:“ 欧洲 中古封建时代人民对于君主有执役的义务。”词语解释:执拂
手执拂尘词语解释:执仇 拼音:zhí chóu
见“ 执讎 ”。
词语解释:执雠 拼音:zhí chóu
亦作“ 执仇 ”。 结仇。《国语·越语上》:“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切不可因一句话就记上书,执仇为恨也。”词语解释:执咎 拼音:zhí jiù
《诗·小雅·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郑玄 笺:“谋事者众,訩訩满庭,而无敢决当是非,事若不成,谁云己当其咎责者。言小人争知而让过。”后以“执咎”称敢于建言,不怕任过。 唐 白居易 《使百职修皇纲振策》:“故朝寡敢言之士,庭鲜执咎之臣,自国及家,寖而成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 希尹 自太祖举兵,常在行阵,所至有功……及为相,有大政,皆身先执咎,时人称之。”词语解释:执干 拼音:zhí gàn
犹主持,总管。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怜汝家中纷紜,无执干者,故不惜爱女送来祗奉。”词语解释:执谦 拼音:zhí qiān
保持谦逊。《隋书·礼仪志七》:“且 周氏 执谦,不敢负於日月。”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乃欲安分,匪云执谦。” 明 宋濂 《题北山先生尺牍后》:“ 北山 平日执谦特甚,人有来学者,虽诲之无不倾尽,而未尝受其北面之礼。”词语解释:执意 拼音:zhí yì
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汉书·宦者传·曹节》:“ 节 弟 破石 为越骑校尉,越骑营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从求之,五百不敢违,妻执意不肯行,遂自杀。”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俄而棺至, 李 尚冀其悔,喻之如初,妇人执意弥坚。”《红楼梦》第四九回:“那婶母虽十分不肯,无奈 贾母 执意不从,只得带着 李纹 、 李綺 在稻香村住下了。” 柯岩 《阳光和风雨谱写的歌》四:“ 高士其 同志执意不肯,紧紧攒着儿童剧院给他送去的票,谁也无法从他手中取出。”词语解释:执性 拼音:zhí xìng
(1).犹秉性。《后汉书·刘平传》:“臣窃见 琅玡 王望 、 楚国 刘旷 、 东莱 王扶 ,皆年七十,执性恬淡,所居之处,邑里化之,脩身行义,应在朝次。”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宋 ( 宋璟 )善守法,故能持天下之政。 姚 ( 姚崇 )善应变,故能成天下之务。二人执性不同,同归於道;协心翼赞,以致於治。”
(2).犹固执,任性。《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这娘子点酒不闻的,他执性不喫,也难十分强他。”《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位 安公子 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人,怎么忽然这等执性起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三回:“太太既然这么执性,也不可不防备着。”词语解释:执定 拼音:zhí dìng
(1).犹坚持。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所思少窒,仍放过,且閲他篇,不可执定,復酌酒酣卧,迨心思稍清,起而裁之。”《红楼梦》第六九回:“若只管执定主意,岂不怕……死无葬身之地。”
(2).牢牢地拿着。《水浒传》第六十回:“ 项充 、 李衮 得令,各执定蛮牌,挺着标枪飞剑,只等 樊瑞 作用。”词语解释:执筹 拼音:zhí chóu
方言。抓阄儿。《羊城晚报》1984.3.31:“区领导部门无法应付,最后只好通过‘执筹(抓阄)’的办法来解决。”词语解释:执言 拼音:zhí yán
(1).拿出主张;建白。《易·师》:“田有禽,利执言,无咎。” 王弼 注:“物先犯己,故可以执言而无咎也。” 孔颖达 疏:“故可以执此言往问之。”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自今詔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2).谓坚持自己的话,不改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公曰:‘井有死人,恐未必即是汝夫。’妇执言甚坚。公乃出尸于井,视之,果不妄。”
(3).借口。《金史·叛臣传·张觉》:“及 金 人伐 宋 ,竟以纳 平州 之叛为执言云。”词语解释:执权 拼音:zhí quán
(1).操秤锤。《汉书·魏相传》:“东方之神 少昊 ,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 顓頊 ,乘《坎》执权司冬。”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水为智,智者谋,谋者重,故为权。”
(2).掌握权柄。《南史·宋建安王休仁传》:“ 运长 等又虑帝晏驾后, 休仁 一旦居 周公 之地,其辈不得执权,弥赞成上使害诸王。” 康有为 《大同书》丁部:“有皇族,极贵而执权。”词语解释:执杖 拼音:zhí zhàng
旧时父母之丧,举行葬仪时手持丧棒,谓之“执杖”。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思家》:“斑衣罢想,纵然归去,又怕带麻执杖。”湘剧《琵琶上路》:“为儿子的不能够披麻执杖。”词语解释:执绥 拼音:zhí suí
(1).谓持绳索登车。《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 孔颖达 疏:“绥者,挽以上车之索也。”
(2).借称陪帝王乘车的侍臣。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輅上御座,惟近侍二人,一从官傍立,谓之‘执绥’,以备顾问。”词语解释:执梃 拼音:zhí tǐng
手执梃杖。指持梃作仪卫前导。 宋 时,天子于宫中,仪卫有主辇二十四人,辇头一人穿紫绣袍,执涂金裹银杖作督领。宰相、翰林学士、御史则用穿朱衣的吏役呵道,“以梃叩地警众”。三司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人队长持破木梃。”《宋史·南汉世家》:“臣率先来朝,愿得执梃,为诸国降王长。”参阅《宋朝事实类苑·官职仪制》、《宋史·仪卫志二》。词语解释:执衣 拼音:zhí yī
皂隶的别称。《新唐书·罗士信传》:“ 士信 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効。”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下》:“执衣、白直皆皂隶之类。”词语解释:执滞 拼音:zhí zhì
犹执著。固执,拘泥。《旧唐书·陆贽传》:“卿所奏陈,虽理体甚切,然时运必须小有改变,亦不可执滞,卿更思量。”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行言 ﹞性执滞,有劫贼五六人匿军家,取来直不肯与,尽杖杀之。” 鲁迅 《华盖集·题记》:“我今年偏遇到这些小事情,而偏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脾气。”词语解释:执守 拼音:zhí shǒu
(1).持守;坚持。《参同契》卷下:“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然必顾瞻礼义,执守规矩,不犹愈于学非而博者乎!”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余固非执守共和政体者。”
(2).犹操守。亦指保持节操。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五:“ 裴公 曰:‘公诚佳士,但此官与公不相当,不敢以故人之私,而隳朝廷纲纪……’其执守如此。”《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上无执守,为汝辈所惑。”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往者士人多以借权为良策,吾尝斥之,以为执守未坚,而沦没於富贵之中,则鲜不毁方而合矣。” 吴晗 《论晚明“流寇”》:“廷臣则善私而不善公,善结党而不善自立,善逢迎而不善执守。”词语解释:执鞭弭
为人驾驭车马,充当保镖词语解释:执锐
手持兵器词语解释:执炊 拼音:zhí chuī
掌管炊事;做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既归,益自韜晦,读书不出,一跛嫗执炊而已。” 刘半农 《学徒苦》诗:“暇当执炊,兼锄园圃。”词语解释:执见 拼音:zhí jiàn
(1).谓根据已显现的事物。《韩非子·八经》:“执见以得非常。”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执见在之物以察阴情。”
(2).固执己见。《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妈妈道:‘孩儿休如此执见!爹妈单生你一人,并无兄弟。你嫁得人时,爹妈也得半子之靠。’”《天雨花》第六回:“当初原来是你父亲执见,若肯投降,便与我一般富贵,他反抗拒辱駡,所以被我杀了。”词语解释:执馘 拼音:zhí guó
《诗·大雅·皇矣》:“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毛 传:“馘,获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 郑玄 笺:“执所生得者而言问之,乃献所馘,皆徐徐以礼为之。”后以“执馘”为杀敌献功之称。《孔子家语·致思》:“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 由 能之。” 唐 杨乘 《甲子岁书事》诗:“武士日曳柴,飞将竞执馘。”词语解释:执囚 拼音:zhí qiú
(1).拘捕囚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长公主执囚 青 ,欲杀之。”
(2).指被拘捕囚禁。 汉 桓宽 《盐铁论·世务》:“身执囚而国几亡。”词语解释:执作 拼音:zhí zuò
操作;劳作。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身无执作之劳,口餐香积之饭。”词语解释:执玩 拼音:zhí wán
拿在手中欣赏。 晋 刘琨 《答卢谌书》:“捐书及诗,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覆,不能释手。”《宋书·张永传》:“上每得 永 表啟,輒执玩咨嗟。”词语解释:执正 拼音:zhí zhèng
(1).主持公道。《淮南子·主术训》:“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準高下。”《南史·王镇之传》:“后为御史中丞,执正不挠,百僚惮之。”
(2).谓驳正,纠正。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上》:“臣下懦弱,莫敢执正 夏侯 之议。”《隋书·骨仪传》:“时刑部尚书 卫玄 兼领 京兆 内史,颇行诡道,輒为 仪 所执正。”
(3).谓秉公处治。《新唐书·张镒传》:“遂执正其罪, 纵 得流, 鎰 贬 抚州 司户参军。”《明史·唐龙传》:“吏坐狱不穷竟去者数十人, 龙 独执正 东山 罪。”词语解释:执道 拼音:zhí dào
遵守正道。《孔子家语·观周》:“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於今难行也。”词语解释:执证 拼音:zhí zhèng
对证。《水浒传》第三六回:“本州官吏亦有认得 宋江 的,更兼他又有钱帛使用,名唤做断杖刺配,又无苦主执证,众人维持下来,都不甚深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不知娘子是神是鬼?我等奉 临安 大尹钧旨,唤你去与 许宣 执证公事。”词语解释:执生 拼音:zhí shēng
犹摄生。谓保护自身。《老子》:“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是以善执生者,见性命之所宜,知祸福之所来。”词语解释:执驭 拼音:zhí yù
驾驭车马。《后汉书·百官志二》:“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